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nge of Visual Acuity and Related Factors in Idiopathic Optic Neuritis 被引量:2
1
作者 Changxian Yi, Linjie Guo, Jiexiong Ou, Hong Yan, Qiang YuZhongshan Ophthalmic Center, Sun Yat-sen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Guangzhou, 510060, China 《Eye Science》 CAS 2001年第1期46-49,共4页
Purpose : To study the change of visual acuity and related factors in idiopathic optic neuritis. Methods: Retrospectively studying 136 cases (210 eyes) of idiopathic optic neuritis hospitalized in our department durin... Purpose : To study the change of visual acuity and related factors in idiopathic optic neuritis. Methods: Retrospectively studying 136 cases (210 eyes) of idiopathic optic neuritis hospitalized in our department during last 5 years. The data was analyzed with the methods of multivariat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by SPSS statistic package. Results: The final visual acuity was very strongly related positively to the initial visual acuity at the time point of starting treatment and negatively to the time span beginning the treatment to the time showing improvement, age of patient and the duration from onset of the disorder to the time point of treatment beginning. Conclusions: Promptly right treatment can significantly change the natural course and the final vision of optic neuritis. Severe visual loss, old age, longer time without right therapy and slow improvement after the treatment may indicate an unfavorable final visual recovery. The different dosages of steroid applied in this study was not significant in view of the final visual acuity. Eye Sience 2001; 17: 46 ~ 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视神经炎 视力 影响因素 诊断 药物治疗
下载PDF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椭圆体带的连续性与最佳矫正视力的关系
2
作者 朱晓博 闫艳妮 +3 位作者 王倩 杨靖妍 周金琼 魏文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视网膜前膜(iERM)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CFT)、椭圆体带(EZ)中断比例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了2014年至2018年在开滦集团9个社区医院体检的开滦集团职工iERM患者336例50... 目的探讨特发性视网膜前膜(iERM)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CFT)、椭圆体带(EZ)中断比例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了2014年至2018年在开滦集团9个社区医院体检的开滦集团职工iERM患者336例500眼进行分析,其中男215例(64.0%),女121例(36.0%);年龄31~89(66.4±8.8)岁。按照gass分级分3组:gass 0级组(201例305眼)、gass 1级组(75例101眼)及gass 2级组(60例94眼)。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BCVA(转换为logMAR视力)与gass分级、EZ中断比例、CFT的相关性。结果500眼BCVA(logMAR)和CFT分别为0.45±0.28和(337.6±101.8)μm,共86眼(17.2%)出现EZ中断。gass 0级组、gass 1级组及gass 2级组间BCVA(logMAR)(0.62±0.29、0.48±0.23、0.26±0.32)、CFT[(283.20±79.30)μm、(335.50±84.50)μm、(394.00±135.60)μm]及EZ中断比例(2.6%、20.8%、60.6%)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级gass分组间,年龄与BCVA无相关性(r^(2)=0.021,P=0.314),BCVA与CFT(r^(2)=0.531,P=0.000)、EZ中断比例(r^(2)=0.304,P=0.000)及gass分级(r^(2)=0.587,P=0.000)均呈正相关。结论EZ连接中断可以出现在iERM的早期阶段。BCVA与CFT、EZ中断比例及gass分级均相关,gass 2级iERM的EZ中断发生率显著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 椭圆体带 黄斑中心凹厚度 最佳矫正视力
下载PDF
OCTA评估康柏西普联合PRP治疗sNPDR合并DME对黄斑区血流密度的影响
3
作者 夏侯梨 胡军华 +4 位作者 廖莹琳 周伟红 胡明生 章颢颖 傅佳琪 《上海医药》 CAS 2024年第11期57-60,共4页
目的:分析康柏西普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PRP)在重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sNPDR)合并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将sNPDR合并DME患者50例(50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25眼)。对照组单纯行PRP治疗,观察组予以P... 目的:分析康柏西普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PRP)在重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sNPDR)合并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将sNPDR合并DME患者50例(50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25眼)。对照组单纯行PRP治疗,观察组予以PRP+康柏西普治疗,随访至治疗后1个月。比较两组视力变化情况、黄斑区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最佳矫正视力优于对照组,CMT低于对照组,黄斑区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柏西普联合PRP治疗sNPDR合并DME患者效果良好,可减轻黄斑水肿,增加黄斑区DCP血流密度,改善患者的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康柏西普 全视网膜光凝术 光学相干层析血管 成像术 最佳矫正视力
下载PDF
NA-AION患者昼夜血压、外周血ACA变化与BCVA、GC-IPL厚度的相关性
4
作者 刘梅 宿梦苍 +1 位作者 杨卫国 黄祥訸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4年第5期962-966,共5页
目的分析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AION)患者昼夜血压及外周血抗心凝脂抗体(ACA)变化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厚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沧州市人民医院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96例NA-AION... 目的分析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AION)患者昼夜血压及外周血抗心凝脂抗体(ACA)变化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厚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沧州市人民医院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96例NA-AION患者(共96眼)为NA-AION组,另择本院同期50岁以上无眼科疾病的40名体检者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性别、年龄、昼夜血压变化、外周血ACA、BCVA及GC-IPL厚度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A-AION的危险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NA-AION患者昼夜血压、外周血ACA水平及BMI值与BCVA、GC-IPL厚度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NA-AION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BCVA、GC-IPL厚度的相关性。结果NA-AION组高血压、BMI≥25 kg/m^(2)、嗜酒、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评分>7分、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比例均大于对照组,且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外周血AC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s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BMI≥25 kg/m^(2)、嗜酒、PSQI评分>7分、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夜间平均收缩压及外周血ACA水平均是NA-AION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NA-AION组的BCVA(LogMAR视力)明显高于对照组,GC-IPL厚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NA-AION患者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外周血ACA水平及BMI均与BCVA(LogMAR视力)呈正比(P<0.05),与GC-IPL厚度呈反比(P<0.05);血压昼夜节律与BCVA(LogMAR视力)呈反比(P<0.05),与GC-IPL厚度呈正比(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外周血ACA表达异常及BMI值与NA-AION的发病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最佳矫正视力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 血压 外周血抗心凝脂抗体
下载PDF
SD-OCT参数评估黄斑裂孔内界膜撕除术后视力改善的应用价值
5
作者 王赟 薛友余 徐亮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22-1526,共5页
目的:分析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参数评估黄斑裂孔内界膜撕除术后视力改善情况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5/2021-02于我院行玻璃体切除+内界膜撕除+长效气体填充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82例82眼的临床资料,分... 目的:分析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参数评估黄斑裂孔内界膜撕除术后视力改善情况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5/2021-02于我院行玻璃体切除+内界膜撕除+长效气体填充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82例82眼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3mo IMH闭合情况与SD-OCT参数的相关性,并评估影响术后视力改善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术后3mo IMH闭合情况与术前外界膜(ELM)缺损直径呈正相关(r_(s)=0.308,P<0.05),与术前黄斑裂孔指数(MHI)呈负相关(r_(s)=-0.26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MHI≥0.5是影响术后视力改善不良的保护因素(OR=0.691,P<0.05)。结论:SD-OCT可通过检测术前MHI及ELM缺损直径等参数预测手术疗效,对判断视功能改善情况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 黄斑裂孔指数 外界膜缺损直径 最佳矫正视力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前后嵌合体带改变与视功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1
6
作者 白淑玮 李凤至 +2 位作者 毕春潮 邵娟 曾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3-157,共5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微结构与术后视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01/2019-12就诊于我院的IMEM患者43例43眼,术前、术后3、6、9mo均检测最佳矫正视力(BCVA),进行视物变形(M-chart评分表)评分,并采用频...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微结构与术后视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01/2019-12就诊于我院的IMEM患者43例43眼,术前、术后3、6、9mo均检测最佳矫正视力(BCVA),进行视物变形(M-chart评分表)评分,并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测量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厚度及嵌合体(IZ)带缺损长度。结果:术后3、6、9mo,纳入患者BCVA和视物变形程度均较术前逐渐改善(均P<0.05),且BCVA与CFT、IZ带缺损长度均呈正相关(P<0.05),与SFCT、GC-IPL厚度均无相关性(P>0.05);视物变形评分与CFT均呈正相关(P<0.05),与SFCT、GC-IPL厚度、IZ带缺损长度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CFT和IZ带缺损长度与IMEM术后BCVA具有显著相关性,这两项指标可作为预测IMEM术后视功能恢复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最佳矫正视力 视物变形 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嵌合体带
下载PDF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伴黄斑区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临床特点及治疗
7
作者 刘奇奇 高洪莲 张磊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01-104,108,共5页
目的探讨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伴发黄斑区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MSND)与不伴发黄斑区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主要临床特征与治疗预后的区别。方法选取NAION患者76例77只眼进行研究,分为MSND组和非MSND组,两组进行一般情况(... 目的探讨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伴发黄斑区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MSND)与不伴发黄斑区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主要临床特征与治疗预后的区别。方法选取NAION患者76例77只眼进行研究,分为MSND组和非MSND组,两组进行一般情况(年龄、性别、眼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眼压、最佳矫正视力、视野缺损值及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视野缺损值比较。结果MSND组与非MSND组在发病初诊时一般情况、眼压、最佳矫正视力、视野缺损值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均使用同一综合治疗法治疗30天后,两组最佳矫正视力、视野缺损值均较治疗前有效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最佳矫正视力、视野缺损治疗有效值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NAION伴发MSND与未发生MSND患者之间一般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NAION患者是否伴发MSND不影响预后;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最佳矫正视力、降低视野缺损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黄斑区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 最佳矫正视力 视野缺损值
下载PDF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视网膜外层结构对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5年后视力的预测价值
8
作者 朱黎 张敏芳 +4 位作者 赵同涛 陈旭 谢晶 余涛 阴正勤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9期1059-1065,共7页
目的研究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黄斑区外层视网膜结构对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5年后视力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随访5年及以上的RP患者70例111只眼,将初诊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属轻度或无视力损伤(BCVA≥0.3)分为A组(n=66),... 目的研究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黄斑区外层视网膜结构对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5年后视力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随访5年及以上的RP患者70例111只眼,将初诊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属轻度或无视力损伤(BCVA≥0.3)分为A组(n=66),中度及以上视力损伤(BCVA<0.3)分为B组(n=45),记录比较2组患眼的一般资料,观察RP患者视力进展;采用SD-OCT检查2组患眼初诊时的黄斑区视网膜外层结构-外核层(ONL)、外界膜(ELM)、椭圆体带(EZ)、嵌合体带(IZ)、视网膜色素上皮/Bruch膜复合体(RPE/Bruch)及外层视网膜剩余层数,Spearman相关分析外层结构与末次随访视力的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寻找末次随访视力的预测因子。结果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BCVA<0.3的患眼比例不断增加;在A组中,ONL、ELM、EZ、IZ、RPE/Bruch的缺失以及更少的外层视网膜剩余层数与更差的随访BCVA相关(r_(s)=-0.622,-0.704,-0.685,-0.282,-0.447,-0.676,P<0.05),ONL的缺失是随访BCVA更差的独立预测因子(R^(2)=0.54,t=-6.49,P<0.001);在B组中,ELM、EZ、RPE/Bruch的缺失及外层视网膜剩余层数较少与更差的随访BCVA显著相关(r_(s)=-0.352、-0.351、-0.339、-0.408;P=0.018、0.018、0.023、0.005)。结论利用SD-OCT检查黄斑区视网膜外层结构对BCVA≥0.3的RP患眼5年后的视力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变性 视网膜外层结构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外核层 视网膜色素上皮层 最佳矫正视力 纵向研究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前膜术后黄斑区结构改变与视功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4
9
作者 赵婷婷 周民稳 +3 位作者 施靖容 陈秋莹 何玉萍 樊莹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36-539,共4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内界膜剥除术后黄斑区解剖结构的变化及其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33眼)连续治疗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手术前后进行完善的眼科检查:最佳...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内界膜剥除术后黄斑区解剖结构的变化及其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33眼)连续治疗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手术前后进行完善的眼科检查: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轴、裂隙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底照相。海德堡频谱OCT九个部位扫描分析黄斑中心凹及中心凹旁结构变化与视功能的相关性,术后视功能的影响因素,ROC曲线进一步探讨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评估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准确性。结果术后黄斑区内外环各四部分及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术后较术前均显著降低,以内环颞侧厚度变化较明显,由(472.15±102.00)μm降至(328.06±53.77)μ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63±0.29,较术前0.23±0.16明显提升(P〈0.001)。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r=-0.594,P=0.001)、内环颞侧厚度(r=-0.625,P〈0.001)、外环颞侧厚度(r=-0.529,P=0.006)等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呈负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面积=0.85,P=0.001,95%CI:0.72~0.99)对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评估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准确性有一定参考价值。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可以显著降低特发性黄斑前膜患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提高视功能。术前黄斑中心凹形态以及中心凹旁颞侧的形态结构改变对术后视力会产生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黄斑中心凹厚度 最佳矫正视力
下载PDF
影响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割术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吴超 游志鹏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912-915,共4页
目的:分析影响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割术后影响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2-05/2015-09在我院眼科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100例100眼,经玻璃体切割术后,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OCT检查参数的差异;对术后BCVA与术... 目的:分析影响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割术后影响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2-05/2015-09在我院眼科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100例100眼,经玻璃体切割术后,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OCT检查参数的差异;对术后BCVA与术前BCVA和OCT检查参数做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患者治疗后视力检查BCVA值为0.357±0.172,高于治疗前(0.137±0.1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OCT检查,基底直径、最小直径、裂孔高度、黄斑部视网膜厚度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术后BCVA与基底直径(r=-0.397,P<0.01)和最小直径(r=-0.397,P<0.01)呈负相关;术后BCVA与裂孔高度(r=0.399,P<0.01)、黄斑部视网膜厚度(r=0.345,P<0.01)、MHI(r=0.318,P=0.001)、HPF(r=0.417,P<0.01)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BCVA与黄斑部视网膜厚度呈正相关(T=2.323,P=0.022)。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效果良好,且术前OCT检查参数与术后视力恢复呈高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割术 最佳矫正视力 OCT检查 相关因素分析
下载PDF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术后视力恢复的两种预测因素 被引量:6
11
作者 汪向利 马建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6-168,共3页
目的:评估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术后视力恢复的两种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01/2016-10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的30例30眼特发性视网膜前膜病例资料,评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相关参数,记录术前、术后1、3、6mo的最... 目的:评估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术后视力恢复的两种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01/2016-10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的30例30眼特发性视网膜前膜病例资料,评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相关参数,记录术前、术后1、3、6mo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探讨最终最佳矫正视力与黄斑中心光感受器细胞层(椭圆体带)完整性或光感受器外节长度的相关性。结果: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术后1mo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降低,术后3、6mo逐渐好转并提高;黄斑中心厚度在术后1mo较术前增厚,术后6mo明显缓解(P<0.05);而光感受器外节长度在术后1mo较术前缩短(P<0.05),术后3、6mo接近术前。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最终最佳矫正视力与黄斑中心光感受器细胞层完整性和光感受器外节长度明显相关(P=0.023、0.0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 玻璃体切割手术 最佳矫正视力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玻璃体术后黄斑结构和中央凹视网膜厚度变化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华 孙佳 +1 位作者 赵霞 白领娣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3-315,共3页
目的: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接受23G玻璃体手术治疗后黄斑结构的修复情况,以及视力和黄斑中央凹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方法:将2016-06/2017-12在我院进行择期手术的单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85例85眼纳入研究,其中男37例,女48例,平均年龄64.... 目的: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接受23G玻璃体手术治疗后黄斑结构的修复情况,以及视力和黄斑中央凹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方法:将2016-06/2017-12在我院进行择期手术的单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85例85眼纳入研究,其中男37例,女48例,平均年龄64. 7±10. 1岁。所有患者均接受23G玻璃体切割术,应用OCT观察术后黄斑裂孔闭合情况;应用OCT观察术前和术后1、3、6mo黄斑中央凹视网膜厚度的变化;观察术前和术后1、3、6mo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的变化。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获得良好的黄斑裂孔闭合。术后3、6mo时所有患者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显著高于术前和术后1mo(P<0. 05);术后6mo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显著高于术后3m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 983,P=0. 037)。术后1mo黄斑中央凹视网膜厚度显著高于术前和术后3、6mo(P<0. 05);术后3、6mo的黄斑中央凹视网膜厚度显著低于术前(P<0. 05)。结论:应用23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具有较高的裂孔成功闭合率,患者的视力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23G玻璃体切割术 黄斑结构 最佳矫正视力 视网膜厚度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郭海科 韩云飞 张洪洋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1-143,共3页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并分析糖尿病患者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方法141例(141眼)患有糖尿病但不伴或伴有轻微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被纳入研究。分别记录患者的裸眼和最佳矫正视力(依据ETDRS进行分级),并记录其屈光度、拍摄眼底彩照...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并分析糖尿病患者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方法141例(141眼)患有糖尿病但不伴或伴有轻微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被纳入研究。分别记录患者的裸眼和最佳矫正视力(依据ETDRS进行分级),并记录其屈光度、拍摄眼底彩照,利用快速黄斑扫描模式(Stratus OCT)获取患者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同时探讨性别、年龄、病程、并发症、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对视网膜厚度的影响。结果黄斑中央小凹视网膜平均厚度为(178.46±43.89)μm,直径1mm的中央区视网膜平均厚度为(202.52±36.48)μm。不同性别、年龄、病程、并发症、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之间的中央区视网膜平均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性别、年龄、病程、并发症、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对视网膜各区厚度均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黄斑 视网膜厚度 最佳矫正视力
下载PDF
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的OCT图像特征及与视力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敏芳 孟晓红 +1 位作者 陈军 冉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8-260,共3页
目的观察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特征,评估其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在我院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 目的观察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特征,评估其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在我院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及吲哚氰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确诊为黄斑部典型性CNV高度近视(high myopia,HM)、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及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CEC)患者共34例36眼,经验光检查得到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采用OCT仪检查并分析CNV的图像特征,并测量CNV突破RPE/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层的基底部宽度、高度、离中心凹的距离及中心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组织厚度,分别评估其与视力改变的相关性。结果 CNV的OCT图像特征:RPE/脉络膜毛细血管层下见大小不等局限性增强隆起反射带;合并病灶周围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组织下局限性无反射暗区或组织内反射增厚。AMD所引起的CNV基底部宽度、高度及中心处神经上皮层组织厚度值均最大。经直线相关分析统计显示:AMD和CEC所引起CNV的基底部宽度及中心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组织厚度均与BCVA具有负相关性(均为P<0.05),而HM所引起的CNV仅中心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组织厚度与BCVA具有负相关性(P<0.05)。结论 OCT能有效测量CNV的长度及黄斑水肿程度,在有效评估其与BCVA的相关性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最佳矫正视力
下载PDF
神经生长因子在治疗特发性视神经炎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婷 马瑾 钟勇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3年第4期239-242,共4页
目的 评价神经生长因子在治疗特发性视神经炎(ION)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受试对象为ION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肌肉注射神经生长因子(1次/d,连续治疗3周)。记录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最佳矫正视力、... 目的 评价神经生长因子在治疗特发性视神经炎(ION)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受试对象为ION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肌肉注射神经生长因子(1次/d,连续治疗3周)。记录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最佳矫正视力、视野平均缺损(MD)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的变化,进行综合疗效判断,并记录用药出现的不良事件。结果 273例ION患者纳入并完成临床观察,神经生长因子治疗3周后最佳矫正视力有改善者达71.43% (195/273),改善达4分者占33.70%;MD有改善者达63.40% (71/112),改善达4分者占39.29% (95%CI,30.19%~48.96%);P-VEP反应时间(大方格)有改善者达71.43% (75/105),改善达4分者占20.95 % (95%CI,13.62%~29.99%);综合疗效评价总有效率78.87%,显效率59.15%。159例(58.24%)发生不良反应,主要是注射部位疼痛、红肿、硬结,为轻度到中度,经常规处理后自行恢复。结论 神经生长因子对ION患者视力、视野和P-VEP均有明显改善,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其在治疗ION中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 特发性视神经炎 最佳矫正视力 视野平均缺损 图形视觉诱发电位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裂孔分期对术后视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于澎 王锡锋 +1 位作者 董铭 庞利民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94-396,共3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裂孔分期对术后视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特发性黄斑裂孔Ⅱ期、Ⅲ期和Ⅳ期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的患者共22例,研究其临床资料,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观察术前黄斑裂孔形态,检测术前和术后最佳矫正视...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裂孔分期对术后视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特发性黄斑裂孔Ⅱ期、Ⅲ期和Ⅳ期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的患者共22例,研究其临床资料,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观察术前黄斑裂孔形态,检测术前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2例患者术后裂孔均达到解剖复位,术后视力提高20例(91%),维持术前视力2例(9%),未见视力下降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明显好于术前(P<0.01);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裂孔分期呈正性相关(r=0.46,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是治疗Ⅱ期以上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有效手术方法,对Ⅱ期以上的患者应尽早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最佳矫正视力
下载PDF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42例临床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乔瑛 陈承 +1 位作者 武炳慧 陆慧琴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632-635,共4页
目的: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眼底、造影表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特征及对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雷珠单抗)药物后的治疗反应。方法:取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氰绿造影(ICGA)及OCT确诊的42例(42只眼)PCV患者,观察PC... 目的: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眼底、造影表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特征及对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雷珠单抗)药物后的治疗反应。方法:取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氰绿造影(ICGA)及OCT确诊的42例(42只眼)PCV患者,观察PCV患者的眼底、造影及OCT的表现,并对这42只眼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每月1次,连续3次,观察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变化,OCT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RT)的变化,脂状突起及双层征的变化。结果:PCV患者视网膜下出血、橘红色病灶及脂质沉着为眼底镜下特征性表现;息肉(Polyps)及脉络膜异常分枝血管网(BVN)为ICGA的影像特征;脂状突起,双层征为OCT的影像特征。抗VEGF治疗3个月,患者的BCVA多数有改善;所有患者的CRT均较治疗前降低,部分患者脂状突起及双层征消退。结论:PCV有其特征性的眼底、ICGA和OCT特征,通过对这些特征的把握可更好的诊断PCV;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对PCV的治疗有明确的效果,可做为治疗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相干光学断层扫描 抗VEGF治疗 最佳矫正视力 黄斑中心凹厚度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裂孔OCT形态特点对视力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高建萍 郭小健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11期2293-2295,共3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进行对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术前术后的裂孔形态观察,分析影响视力预后的因素,为有效预测术后视力提供潜在指标。方法:选取患者32例(男7例,女25例)行玻璃体切割联合...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进行对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术前术后的裂孔形态观察,分析影响视力预后的因素,为有效预测术后视力提供潜在指标。方法:选取患者32例(男7例,女25例)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膨胀气体充填手术的IMH患者,对其均进行术前术后的OCT检查和眼科常规检查。取随访期间最佳矫正视力(BCVA),利用OCT的分析模式,分别测量手术前黄斑裂孔的最小直径、基底直径、裂孔高度、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用SPSS13.0软件包,比较术前黄斑裂孔自身形态测量值与术后BCVA的相关性。结果:术后BCVA与术前黄斑裂孔的最小直径和基底直径(r=-0.524,-0.610,P<0.01)呈负相关;与裂孔高度,黄斑区视网膜厚度(r=-0.064,0.003,P>0.05)无明显相关性;与术前黄斑裂孔(maculer hole index,MHI),临床观察,取MHI=0.5为分界值,MHI≥0.5组的患者术后视力明显优于MHI<0.5组(Mann-Whitney Test,P<0.01);手术治疗后的IMH患者BCVA较术前明显提高。结论:黄斑裂孔的最小直径,基底直径越小,术后视力恢复越好。MHI计算简便,MHI≥0.5的患者手术后视力恢复较好,可作为手术选择的指标。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有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割术 内界膜剥除术 OCT 黄斑裂孔指数 术后最佳矫正视力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视功能与愈合形态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锡锋 胡晓敏 石萍 《吉林医学》 CAS 2015年第17期3735-3737,共3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除术后视功能与裂孔愈合形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患者,根据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记录的图像形态,将术后裂孔愈合形态分为Ⅰ型和Ⅱ型,记录...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除术后视功能与裂孔愈合形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患者,根据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记录的图像形态,将术后裂孔愈合形态分为Ⅰ型和Ⅱ型,记录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变化及视力提高程度,分析裂孔愈合形态与术后视力恢复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均达到解剖复位,随访期间未见裂孔再次裂开,根据OCT检查结果将裂孔愈合形态分为Ⅰ型(23例)和Ⅱ型(9例),Ⅰ型患者的术后BCVA高于Ⅱ型患者(P<0.05),且Ⅰ型患者术后视力提高程度大于Ⅱ型患者(P<0.05)。结论:患者术后愈合形态决定患者术后BCVA;Ⅰ型患者术后BCVA较Ⅱ型患者有明显好转,视力提高程度大于Ⅱ型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最佳矫正视力 愈合形态
下载PDF
OCTA技术在白内障术后黄斑微循环变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彭稚薇 徐飞 秦贤杰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54-859,共6页
本文探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在白内障术后黄斑微循环变化中的应用价值。选取我院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根据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分为不良组与良好组。手术前后均行OCTA检查,良好组术后1个月黄斑区全层和内层平... 本文探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在白内障术后黄斑微循环变化中的应用价值。选取我院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根据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分为不良组与良好组。手术前后均行OCTA检查,良好组术后1个月黄斑区全层和内层平均视网膜厚度、黄斑中心凹周边DCP高于术前,黄斑FAZ面积小于术前,不良组术前、术后1个月黄斑区全层、内层平均视网膜厚度低于良好组,黄斑FAZ面积大于良好组,术后1个月黄斑中心凹周边DCP低于良好组(P<0.05);术前黄斑区全层、内层平均视网膜厚度与BCVA呈正相关,黄斑FAZ面积与BCVA呈负相关,术前、术后1个月黄斑区全层和内层平均视网膜厚度、黄斑FAZ面积,以及术后1个月黄斑中心凹周边DCP与术后视力恢复不良显著相关(P<0.05)。提示OCTA所测黄斑微循环参数对白内障患者术后BCVA具有良好评估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白内障 黄斑微循环 最佳矫正视力 浅层视网膜微血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