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Bioactive Constituents from Stem Barks of Illicium difengpi 被引量:4
1
作者 Yong-zhi He Eric Kibagendi Osoro +2 位作者 Sivoko Imbenzi Palmer Li-ning Wang Naji Said Aboud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CAS 2014年第1期76-79,共4页
Objective To isolate and identify bioactive constituents from the stem barks of I//icium difengpi. Methods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by repeated silica gel, Sephadex LH-20, recrystallization... Objective To isolate and identify bioactive constituents from the stem barks of I//icium difengpi. Methods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by repeated silica gel, Sephadex LH-20, recrystallization, and preparative HPLC techniques. The structures of the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on the basis of spectral data including NMR, MS, and IR. Results Two sesquiterpene lactones, majucin (I) and anisatin (2), two steroids, l^-sitosterol (3) and daucosterol (4), three carboxylic acids, 2-ethyldecanoic acid (5), shikimic acid (6), and 3,4-dihydrobenzoic acid (7), and a flavonoid, quercetin (8), were successively isolated from the stem barks of L difengpL Conclusion Apart from compound 3, other seven compounds are reported in this plant for the first time.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current studies on L difengpi is still far from being well known and therefore more studies need to be done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is pl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xylic acid flavonoid ILLICIACEAE illicium difengpi sesquiterpene lactone
原文传递
A new sesquiterpene lactone and a new aromatic glycoside from Illicium difengpi 被引量:4
2
作者 Lei Fang Xiao-jing Wang +1 位作者 Shuang-gang Ma Shi-shan Yu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SCIE CAS 2011年第3期178-183,共6页
A new sesquiterpene lactone(1)and a new aromatic glycoside(2),together with three known compounds(3–5)were isolated from the stem bark of Illicium difengpi K.I.B et K.I.M.Their structures were determined by spectrosc... A new sesquiterpene lactone(1)and a new aromatic glycoside(2),together with three known compounds(3–5)were isolated from the stem bark of Illicium difengpi K.I.B et K.I.M.Their structures were determined by spectroscopic methods,including 1D and 2D NMR,HRESIMS,and chemical methods.The absolute configuration of the secondary alcohol in 1 was confirmed by Mosher’s method.Compound 2 exhibited significant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with IC50 value of 6.72 m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licium difengpi Sesquiterpene lactone Aromatic glycoside Mosher’s method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ies
原文传递
遮阴对地枫皮幼苗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琳 王满莲 +3 位作者 梁惠凌 吴超 刘宝玉 唐辉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07-614,共8页
为了解光照强度对地枫皮(Illicium difengpi)幼苗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对不同等级幼苗在不同遮阴处理下的形态和生物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遮阴处理下幼苗的株高、冠宽和平均单叶面积均显著高于对照,同时比叶面积均随光强增大... 为了解光照强度对地枫皮(Illicium difengpi)幼苗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对不同等级幼苗在不同遮阴处理下的形态和生物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遮阴处理下幼苗的株高、冠宽和平均单叶面积均显著高于对照,同时比叶面积均随光强增大而显著降低。除Ⅰ级苗50%遮阴处理外,全光处理下各等级幼苗的根长均显著高于遮阴处理。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各等级幼苗的根生物量比与根冠比显著增加,叶生物量比显著减少;不同等级幼苗对强光和弱光环境均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但以50%遮阴处理的总生物量最大,全光和85%遮阴处理均较小。遮阴处理的幼苗个体大小与其初始大小呈正相关,其中Ⅱ级苗与Ⅰ级苗差别较小,Ⅲ级苗生长较差。在人工育苗条件下Ⅰ级苗数量不到10%,较差的种苗质量叠加喀斯特山顶恶劣环境,可能是导致野外幼苗更新限制的重要原因。因此在野外回归和人工栽培过程中宜选用Ⅰ、Ⅱ级种苗,光强控制在透光率50%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枫皮 遮阴 种苗等级 生物量 生态适应性
下载PDF
喀斯特特有耐旱植物地枫皮抗氧化系统的水分响应特征研究
4
作者 张秀姣 吴超 +4 位作者 王满莲 梁惠凌 刘宝玉 李虹 王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8期12-15,共4页
以1年生地枫皮为试验材料,设置对照、干旱和干旱后复水3种水分处理,考察地枫皮叶片相对含水量、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变化,探明干旱胁迫及干旱后复水对地枫皮抗氧化防御系... 以1年生地枫皮为试验材料,设置对照、干旱和干旱后复水3种水分处理,考察地枫皮叶片相对含水量、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变化,探明干旱胁迫及干旱后复水对地枫皮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导致地枫皮细胞脱水,水分亏缺增加了叶片的MDA含量,SOD、CAT、POD活性均降低。干旱后复水提高了叶片含水量和CAT活性,其中叶片含水量达到对照水平,表明地枫皮干旱复水后植株表现出较强的恢复能力。地枫皮过氧化物酶系统对干旱和干旱后复水处理均表现出相应的响应特征,可能与其干旱适应能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干旱后复水 地枫皮 抗氧化酶 喀斯特
下载PDF
中药地枫皮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黄平 杨敏 +3 位作者 赖茂祥 郑学忠 西正敏 中西勤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78-281,共4页
从中药地枫皮(IlliciumdifengpiLIBetKIM.)中分离出3个化合物,经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解析,分别鉴定为地枫皮素(Ⅰ),厚朴酚(Ⅱ)和β-谷甾醇(Ⅲ)。化合物Ⅰ为一新化合物,其化学结构为4-ally... 从中药地枫皮(IlliciumdifengpiLIBetKIM.)中分离出3个化合物,经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解析,分别鉴定为地枫皮素(Ⅰ),厚朴酚(Ⅱ)和β-谷甾醇(Ⅲ)。化合物Ⅰ为一新化合物,其化学结构为4-allyl-2,6-dirnethoxyphenyolcinnamate,命名为地枫皮素(difengpin)。化合物Ⅱ为首次从八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枫皮 地枫皮素 厚朴酚 化学成分 中药
下载PDF
岩溶特有植物地枫皮的种质资源调查及地理分布 被引量:19
6
作者 唐辉 史艳财 +3 位作者 孔德鑫 王满莲 邹蓉 蒋运生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3-117,共5页
采用走访调查、现地样方取样和实验室数据测定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西地枫皮野生资源的地理分布特点、生长特性和种群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地枫皮主要分布在北纬22°18′15.4″~25°2′33″,东经106°1′39.6″~10... 采用走访调查、现地样方取样和实验室数据测定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西地枫皮野生资源的地理分布特点、生长特性和种群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地枫皮主要分布在北纬22°18′15.4″~25°2′33″,东经106°1′39.6″~108°46′20.6″区域内。其垂直分布高度在海拔450~1 200 m之间,以500~800 m之间的范围较为常见。(2)地枫皮为喜暖热植物,属热带性树种,主要生长在石灰岩山顶,偶见于半山腰石山疏林下。(3)地枫皮原生群落以灌木为主,森林植被较少,不同分布区植被的组成种类有较大差异,植物的重复性差。(4)自然繁殖能力低弱、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及产区群众乱采滥挖,是导致地枫皮濒危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地枫皮 种质资源调查 地理分布
下载PDF
不同产地地枫皮的红外光谱和化学计量学快速评价 被引量:8
7
作者 唐辉 孔德鑫 +3 位作者 梁惠凌 王满莲 史艳财 韦记青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37-141,共5页
为实现不同产地地枫皮快速鉴别并筛选出高药效成分的种质,利用红外光谱结合主成分分析模型和簇类独立软模式法(SIMCA)对不同产地地枫皮药材进行检测,同时在主成分分析模型中提取载荷因子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各产地红外光谱经过SN... 为实现不同产地地枫皮快速鉴别并筛选出高药效成分的种质,利用红外光谱结合主成分分析模型和簇类独立软模式法(SIMCA)对不同产地地枫皮药材进行检测,同时在主成分分析模型中提取载荷因子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各产地红外光谱经过SNV标准归一化后,主成分分析模型中前3个主成分能够分析出代表87%的样品变量信息,样本在主成分空间中聚集成为7个不同的类别。2)SIMCA模型能成功地对不同产地未知地枫皮样本进行预测且判断准确率均达100%。3)载荷因子分析表明,A、B及E产地样本地枫皮素、厚朴醇及芳香类化合物的含量比其他产地高,不同产地样品中芳香类物质差异主要体现在槲皮素含量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枫皮 红外光谱 主成分分析 载荷因子分析 簇类独立软模式法
下载PDF
地枫皮、假地枫皮、大八角3种植物挥发油化学成分对比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刘布鸣 赖茂祥 +3 位作者 蔡全玲 彭维 郑学忠 田继军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36-240,共5页
本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等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对地枫皮、假地枫皮、大八角3种植物树皮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用毛细管色谱从这3种植物挥发油中各分离出80多个以上的组分,共确认了其中的45种... 本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等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对地枫皮、假地枫皮、大八角3种植物树皮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用毛细管色谱从这3种植物挥发油中各分离出80多个以上的组分,共确认了其中的45种成分,所鉴定的组分均占各挥发油色谱总馏出峰面积的80%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这3种植物挥发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枫皮 假地枫皮 大八角 挥发油 化学成分
下载PDF
中药地枫皮中三萜酸类成分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黄平 西正敏 +2 位作者 郑学忠 赖茂祥 中西勤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9期704-707,共4页
中药地枫皮中三萜酸类成分研究黄平西正敏郑学忠赖茂祥中西勤(广西中医药研究所,南宁530022;日本摄南大学药学部,枚方57301)前文报道从广西特产中药材地枫皮(IliciumdifengiK.I.B.etK... 中药地枫皮中三萜酸类成分研究黄平西正敏郑学忠赖茂祥中西勤(广西中医药研究所,南宁530022;日本摄南大学药学部,枚方57301)前文报道从广西特产中药材地枫皮(IliciumdifengiK.I.B.etK.I.M.)的树皮中分离得到地枫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枫皮 三萜酸 中草药
下载PDF
中国八角属植物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春澍 刘春生 王福成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0期583-585,共3页
本文用GC-MS法检测了7种八角属药用植物树皮的挥发油,共鉴定出208个成分,确定了73个化合物。
关键词 八角属 挥发油 色谱 质谱
下载PDF
地枫皮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宁德生 符毓夏 +2 位作者 李连春 潘争红 李根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4-87,共4页
目的:研究地枫皮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技术对地枫皮正丁醇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一维核磁共振波谱数据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结果:从地枫皮的正丁醇部位中分离得到12个化... 目的:研究地枫皮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技术对地枫皮正丁醇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一维核磁共振波谱数据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结果:从地枫皮的正丁醇部位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allyl-4,5-methylenedioxyphenol-1-O-α-L-rhamnopyranosyl-(1→6)-O-β-D-glucopyranoside(1)、1-o-[4-hydroxybenzoyl-(6)-β-D-glucopyranoside]-2-[4-(3-hydroxypropyl)-2-methoxyphenoxy]-3-propanol(2)、michehedyoside F(3)、eugenylβ-rutinoside(4)、2,6-dimethoxy-4-(prop-2-enyl)phenyl O-α-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5)、trans-isoeugenylβ-rutinoside(6)、cis-isoeugenylβ-rutinoside(7)、原儿茶酸(8)、原花青素B2(9)、儿茶素(10)、芦丁(11)、槲皮苷(12)。结论:其中,化合物4~7、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枫皮 化学成分 苯丙素苷 黄酮
下载PDF
不同分布区地枫皮叶解剖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叶晓霞 赵仕花 +3 位作者 方振名 宾敏良 温玉婷 梁惠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2期33-37,共5页
为探讨不同分布区地枫皮叶片解剖结构的差异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采用冷冻切片和叶表皮离析法,对广西靖西、马山、平果3个自然分布区地枫皮叶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地枫皮叶为典型异面叶,叶片中脉发达,平均厚度为546.67μm,木质部所占比... 为探讨不同分布区地枫皮叶片解剖结构的差异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采用冷冻切片和叶表皮离析法,对广西靖西、马山、平果3个自然分布区地枫皮叶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地枫皮叶为典型异面叶,叶片中脉发达,平均厚度为546.67μm,木质部所占比例约50%;栅栏组织2~3层,第1层排列整齐且紧密;海绵组织3~4层,细胞疏松;上表皮由1层细胞组成,外侧具有角质层,厚度为靖西>马山>平果;下表皮角质层较薄,有气孔器分布,气孔器为平列型,密度为197~288个/mm^2,气孔指数为13.53%~17.37%,气孔器长25.77~26.44μm,宽15.75~18.50μm,3个分布区地枫皮的气孔数目、大小及数量随海拔的变化趋势并非呈线性。3个分布区地枫皮叶片的组织成分差别不大,仅一些成分数量和部分组成区域有差别。地枫皮叶的解剖特点显示出其具有旱生植物的特点,随着海拔增加及光照强度增大,主要表现在上表皮细胞变小及角质层增厚、栅栏组织较紧密、下表皮气孔器密度增大,从而适应干旱、光照强、土层浅的石灰岩裸露山顶的恶劣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枫皮 解剖结构 生态适应性 广西
下载PDF
地枫皮精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芮和恺 季伟良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81-383,共3页
从广西的地枫皮制备精油,并用毛细管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方法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鉴定了25种成分,占精油的81.50%。主要芳香成分为黄樟醚(21.74%)、芳樟醇(15.81%)、1,2-二甲氧基-4-(2-丙烯基)苯(6.30%)、α-松油醇(5.89%)。
关键词 地枫皮 精油 化学成分
下载PDF
地枫皮及其伪品假地枫皮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梁惠凌 王满莲 +2 位作者 孔德鑫 邹蓉 史艳财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164-168,共5页
综述地枫皮和假地枫皮在形态及解剖结构特征,地理分布及生境特点,性状鉴别及质量控制,化学成分,药理药效及临床应用,生理生态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开展地枫皮及其伪品假地枫皮的深入研究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地枫皮 假地枫皮 伪品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濒危药用植物地枫皮的保育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东亮 林杨 +4 位作者 黄宝优 钟楚 简少芬 缪剑华 韦坤华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2期99-106,共8页
中药地枫皮分布区狭窄,野生资源蕴藏量少,因其生态环境脆弱及人类的过度采收濒临灭绝,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开展地枫皮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及回归保育等方面的研究对地枫皮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地枫皮的资源现状... 中药地枫皮分布区狭窄,野生资源蕴藏量少,因其生态环境脆弱及人类的过度采收濒临灭绝,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开展地枫皮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及回归保育等方面的研究对地枫皮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地枫皮的资源现状及其迁地保育和回归保育研究进展,根据地枫皮的生长发育规律、野生原种适生环境及濒危原因提出地枫皮回归保育策略,并展望地枫皮保育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枫皮 种质资源 迁地保育 回归保育
下载PDF
地枫皮营养器官解剖结构特征及其叶片结构的生态适应性 被引量:12
16
作者 孔德鑫 李雁群 +3 位作者 梁惠凌 王满莲 史艳财 蒋运生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2-288,共7页
为了明确地枫皮的结构特征及其在石灰岩山顶和山腰疏林间两种环境下生长的叶片解剖结构的差异,本研究采用石蜡切片和半薄切片对地枫皮营养器官进行解剖观察并评价了叶片结构对不同生态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地枫皮根中次生维管组织发达... 为了明确地枫皮的结构特征及其在石灰岩山顶和山腰疏林间两种环境下生长的叶片解剖结构的差异,本研究采用石蜡切片和半薄切片对地枫皮营养器官进行解剖观察并评价了叶片结构对不同生态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地枫皮根中次生维管组织发达,木射线和韧皮射线明显。老茎的次生构造中,皮层贮藏物质丰富,内有大的石细胞群,韧皮射线和木射线明显;而髓细胞内含有大量晶簇和少量单晶。在叶片横切面观上,叶为异面叶,表皮细胞一层,上表皮无气孔分布,主脉中薄壁细胞中分散有石细胞。叶片解剖结构显示,随海拔高度上升,地枫皮趋向于旱生植物的特点,其主要表现在叶片表皮细胞外壁角质层加厚,栅海比增加、海绵组织排列由紧密变疏松。另外,根皮、茎皮和叶肉中都分布有大量油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枫皮 解剖结构 营养器官 叶片结构 生态适应性
下载PDF
地枫皮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邹芷琪 宁德生 +2 位作者 李连春 符毓夏 潘争红 《广西科学》 CAS 2020年第4期336-346,共11页
地枫皮(Illicium difengpi)是木兰科八角属植物,是广西石灰岩石山区的特有物种,其树皮为中国药典收录的中药品种。地枫皮含有的化学成分包括木脂素类、苯丙素类、萜类、黄酮类、酚类及挥发油等,具有抗炎、镇痛、抗氧化、抗病毒等多种药... 地枫皮(Illicium difengpi)是木兰科八角属植物,是广西石灰岩石山区的特有物种,其树皮为中国药典收录的中药品种。地枫皮含有的化学成分包括木脂素类、苯丙素类、萜类、黄酮类、酚类及挥发油等,具有抗炎、镇痛、抗氧化、抗病毒等多种药理活性。本文通过对地枫皮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的分析与整理,提出今后深入研究的思路,为该特色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枫皮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木脂素 苯丙素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药用植物地枫皮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孟小暇 王满莲 梁惠凌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13-19,共7页
地枫皮(Illicium difengpi K.I.B.et K.I.M)是广西喀斯特地区特有珍稀药用植物,属八角科八角属,在治疗跌打损伤和风湿关节痛等方面疗效显著。本文从地枫皮野生资源分布和遗传多样性,真伪鉴别和质量控制,化学成分和药理药效,生态适应性... 地枫皮(Illicium difengpi K.I.B.et K.I.M)是广西喀斯特地区特有珍稀药用植物,属八角科八角属,在治疗跌打损伤和风湿关节痛等方面疗效显著。本文从地枫皮野生资源分布和遗传多样性,真伪鉴别和质量控制,化学成分和药理药效,生态适应性和人工繁育技术,以及在喀斯特石漠化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并针对地枫皮野生资源现状及其存在问题进行探讨,为地枫皮的保护以及进一步研究和综合利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枫皮 化学成分 药理药效 石漠化 生态修复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观叶型地枫皮优良种质评价与筛选
19
作者 郝敏 唐辉 +2 位作者 王满莲 刘宝玉 陈宇娇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6-144,共9页
地枫皮(Illicium difengpi K.I.B.et K.I.M.)为喀斯特特有植物,其叶形、叶色,特别是嫩叶与成熟叶片颜色差异大,是很好的药用和观赏兼用型植物资源。构建观叶型地枫皮优良种质评价体系,选育出一批性状优良、观赏价值较高的优良单株,为地... 地枫皮(Illicium difengpi K.I.B.et K.I.M.)为喀斯特特有植物,其叶形、叶色,特别是嫩叶与成熟叶片颜色差异大,是很好的药用和观赏兼用型植物资源。构建观叶型地枫皮优良种质评价体系,选育出一批性状优良、观赏价值较高的优良单株,为地枫皮的良种选育和园林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优质种源。采用试验地现场调查测量与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植物生长量、叶片生长量、叶片观赏性3个方面,选择15个评价指标对226株地枫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综合评价指标权重较高的因子为嫩叶颜色(W_(i)=0.295)、叶形(W_(i)=0.140)与叶片光泽度(W_(i)=0.105);进行评价的226株地枫皮可分为5个等级,综合得分最高的20株Ⅰ级地枫皮所得分数介于3.6064~3.9442之间,突出特点表现在其嫩叶颜色较为鲜红,观赏性较高,可作为优良种质筛选标准,优先用于园林景观营造中。结合权重计算结果,观察地枫皮嫩叶颜色的变化过程、周期,以及与成熟叶片叶形的差异,认为地枫皮的嫩叶颜色是优良种质筛选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枫皮 调查测量 层次分析法 种质资源 观赏性评价
下载PDF
地枫皮中一个新的单萜杂合苯丙素成分
20
作者 宁德生 符毓夏 +2 位作者 李连春 邹芷琪 潘争红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91-1595,共5页
采用多种柱色谱分离技术对地枫皮树皮进行深入的化学成分研究,从其二氯甲烷部位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并通过质谱(MS)、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光谱(NMR)等谱学技术和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对其结构分别鉴定为地枫皮醇D(1)、(E)-3,4-亚甲二氧... 采用多种柱色谱分离技术对地枫皮树皮进行深入的化学成分研究,从其二氯甲烷部位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并通过质谱(MS)、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光谱(NMR)等谱学技术和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对其结构分别鉴定为地枫皮醇D(1)、(E)-3,4-亚甲二氧基苯丙烯醛(2)、二氢荜澄茄素(3)和pestalotiopyrone G(4).化合物1是一个罕见的由链状单萜与苯丙素通过C—C杂合的新化合物,为八角属植物中首个单萜杂合苯丙素类成分.化合物1显示出弱的抗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枫皮 单萜杂合苯丙素 结构鉴定 绝对构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