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融合电磁和地声特征的地震预测集成学习方法
1
作者 刘英杰 黄嘉琦 +4 位作者 姜玉凤 邵宇琪 杨文韬 于紫凝 郑海永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24年第8期166-174,共9页
地震是极具破坏性与不确定性的自然现象,在人们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区时,将严重危害人们生命财产安全。人们不断努力了解地震的物理特征和物理危害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便在地震发生前发出适当的警报。可靠的地震预... 地震是极具破坏性与不确定性的自然现象,在人们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区时,将严重危害人们生命财产安全。人们不断努力了解地震的物理特征和物理危害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便在地震发生前发出适当的警报。可靠的地震预测应包含对地震信号的分析,但是这些信号在地震发生前不明显;因此使用数据驱动机器学习的方法来分析这些信号与地震的联系并预测地震。通过建立观测台网连续监测与地震发生相关的各种物理量或化学量,据此获取的地震前兆信息是地震预测的研究基础。地震发生前,地球物理场发生显著变化,伴随电磁和地声等多种前兆信号,其中电磁和地声信号具有临震特性,是开展地震临震观测预测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因此对地下的电磁扰动和地声信号进行实时监测,获取长期观测数据用于数据驱动机器学习方法预测地震。该文基于AETA数据的临震模型预报,针对多分量地震监测预测系统(Acoustic and Electromagnetic Testing All in one system,AETA)在川滇地区记录的电磁和地声数据,提取时域和频域特征,采用基于随机森林算法、轻量级梯度提升决策树和极度随机树的集成学习方法共同预测该区域的发震情况,选取发震概率最大的子区域中心位置作为震中预测结果,进一步训练LightGBM回归模型以预测此子区域的震级,按周对地震三要素进行预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川滇地区地震风险预测上,准确率可达0.64,震级预测的平均误差为0.38,最小误差为0.00,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测 机器学习 集成学习 特征融合 数据驱动 临震特性 地震三要素
下载PDF
强震临震微波动现象跟踪实践
2
作者 杨立明 王建军 +2 位作者 张增换 余娜 李玮杰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5-303,共9页
为验证和检验强震临震微波动现象及其主要特征,利用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区域台网200余个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站的实时波形资料和实时跟踪监控技术系统,对2019—2022年间青藏高原发生的44次5级以上地震进行全程实时跟踪及动态监... 为验证和检验强震临震微波动现象及其主要特征,利用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区域台网200余个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站的实时波形资料和实时跟踪监控技术系统,对2019—2022年间青藏高原发生的44次5级以上地震进行全程实时跟踪及动态监控,进一步检验临震微波动现象的重现性和客观性,验证了临震微波动现象的频谱、时间、空间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震微波动现象 预报时空指标 验证
下载PDF
Satellite Thermal Infrared Earthquake Precursor to the Wenchuan M_s 8.0 Earthquake in Sichuan,China,and its Analysis on Geo-dynamics 被引量:2
3
作者 WEI Lejun GUO Jianfeng +3 位作者 LIU Jianhua LU Zhenquan LI Haibing CAI Hu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4期767-775,共9页
Based on an interpretation and study of the satellite remote-sensing images of FY-2C thermal infrared 1st wave band (10.3-11.3 μm) designed in China, the authors found that there existed obvious and isolated satell... Based on an interpretation and study of the satellite remote-sensing images of FY-2C thermal infrared 1st wave band (10.3-11.3 μm) designed in China, the authors found that there existed obvious and isolated satellite thermal infrared anomalies before the 5.12 Wenchuan Ms 8.0 Earthquake. These anomalies had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1) The precursor appeared rather early: on March 18, 2008, i.e., 55 days before the earthquake, thermal infrared anomalies began to occur; (2) The anomalies experienced quite many and complex evolutionary stages: the satellite thermal infrared anomalies might be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whose manifestations were somewhat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The existence of so many anomaly stages was probably observ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numerous cases of satellite thermal infrared research on earthquakes; (3) Each stage lasted quite a long time, with the longest one spanning 13 days; (4) An evident geothermal anomaly gradient was distributed along the Longmen seismic fracture zone, and such a phenomenon might also be discover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satellite thermal infrared earthquake research. This discovery is therefore of great guiding and instructive significance in the study of the earthquake occurrence itself and the trend of the postearthquake phenome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UAN earthquake prediction ground-stress satellite thermal infrared short-term and impending earthquake precursor
下载PDF
Anomalies of Precursory Group and Grouped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Sichuan-Yunnan Region 被引量:1
4
作者 ShiShaoxian ChengWanzhe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4年第4期348-356,共9页
Three methods of extracting the information of anomalies of a precursory group are put forward, i.e., the mathematical analyses of the synthetic information of earthquake precursors (S), the inhomogeneous degree of pr... Three methods of extracting the information of anomalies of a precursory group are put forward, i.e., the mathematical analyses of the synthetic information of earthquake precursors (S), the inhomogeneous degree of precursory groups (ID) and the values of short-term and impending anomaly in near-source area (NS). Using these methods, we calculate the observational data of deformation, underground fluid and hydrochemical constituents obtained from different seismic stations in the Sichuan-Yunnan region and conclude that the synthetic precursory anomalies of a single strong earthquake with M S6.0 differ greatly from those of the grouped strong earthquakes, for the anomalous information of precursory groups are more abundant. The three methods of extracting the synthetic precursory anomaly and the related numerical results can be applied into the practice of prediction to the grouped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Sichuan-Yunnan region. Inhomogeneous degree (ID) of synthetic precursory anomaly can be identified automatically because it takes the threshold of distribu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omalies of precursory group as its criterion for anoma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omalies of precursory group Synthetic information Short-term and impending characteristic anomaly in the near-source area prediction of the grouped strong earthquakes
下载PDF
基于动态重力信息的地震前兆与强震短临预报 被引量:1
5
作者 张茂省 刘华强 +5 位作者 梁国冰 冯立 董英 贾俊 贾科 孙萍萍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8,共18页
地震预报是当今世界尚未破解的重大科技难题,短临地震预报是地震预报的难点,有效的前兆信息则是短临预报的关键。笔者围绕短临地震预报难题,研制了高精度动态固体潮汐重力仪和大气潮汐重力仪,成功捕获到2010~2023年间的玉树7.1级地震、... 地震预报是当今世界尚未破解的重大科技难题,短临地震预报是地震预报的难点,有效的前兆信息则是短临预报的关键。笔者围绕短临地震预报难题,研制了高精度动态固体潮汐重力仪和大气潮汐重力仪,成功捕获到2010~2023年间的玉树7.1级地震、土耳其7.8级地震等震前几十个小时的动态重力场变化信息。这些信息再现了强震孕育-发生的过程,初步揭示短临阶段“基本稳定→闭锁蓄能→震前平静→能量释放”的强震物理机制,可作为短临地震预报的前兆信息。为实现对短临地震“时−空−强”的准确预报,提出通过动态重力场变化组网观测和分布式前兆信息数据库建设,进一步揭示不同类型地震的动态重力信号响应规律,建立强震发生概率、时间、震中位置及震级预报模型的可行性路径,渴望破解强震短临预报的世界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临地震预报 地震前兆 地震发生机制 动态重力异常
下载PDF
Impending HRT wave precursors to the Wenchuan M_s8.0 earthquake and methods of earthquake impending prediction by using HRT wave 被引量:8
6
作者 QIAN FuYe ZHAO BiRu +25 位作者 QIAN Wei ZHAO Jian HE ShiGen ZHANG HongKui LI ShiYu LI ShaoKun YAN GuLiang WANG ChengMin SUN ZhenKai ZHANG DongNing LU Jun ZHANG Ping YANG GuoJun SUN JiaLin GUO ChunSheng TANG YuXiong XU JianMing XIA KunTao JU Hang YIN BangHong LI Ming YANG DongSheng QI WeiLuo HE TaiMing GUAN HuaPing ZHAO YuLi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10期1572-1584,共13页
We deployed four geo-electric monitoring stations in Sichuan and Yunnan provinces from 2004, using the new generation of equipment (PS-100) and technologies to capture the HRT wave earthquake precursor. Before the Wen... We deployed four geo-electric monitoring stations in Sichuan and Yunnan provinces from 2004, using the new generation of equipment (PS-100) and technologies to capture the HRT wave earthquake precursor. Before the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we recorded the HRT wave precursor at the only operating station in Hongge (HG, Δ=465 km) and found that significant impending signal had been recorded at the station in the early morning ( 0―5 am) of 12th of May, 2008. The precursor for this earthquake is consistent with precursors recorded for other strong earthquakes. The measured physical properties (geo-resistivity and telluric-current) show tidal wave period oscillations from several days to several months before the earthquakes and the amplitude of such HT oscillation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towards the occurrence of an earthquake. These HT and RT waves from the epicenter have a caus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earthquakes that happened several days later. The arrival time of two RT waves is proportional to the distance from the station to the epicenter. The estimated natural decay of the amplitude is correlated with the natural period (T0) of the earthquake fault, which is proportional to the fault length. From this relationship, we can predict the earthquake magnitude. For magnitude 6―9 earthquakes, the natural period is about 1―6 hours. Such oscillation comes from the epicenter area and they can propagate several thousand kilometers in the Earth's crust. Before a strong earthquake in the shallow crust, the conductive pore fluid will experience major changes before the fault rapture. Such fluid change will emit an oscillation in the pore fluid pressure. This is the mechanism for the HRT wave generation. Since the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funded the HRT wave short-term earth-quake prediction project in 2003, the first record of HRT precursor wave has been recorded from the 2004-12-26 Sumatra Mw9.0 earthquake with the largest epicentre distance Δ=2900 km. Thereafter, we have captured HRT waves from more than twenty strong earthquakes, which are well-matched and show repeatability, consistency and regularity. All our observation with the HRT waves demonstrate that HRT wave precursors to earthquakes indeed exist. Strong earthquakes can be predicted and short-term and impending earthquake prediction is achievable in the very near future. From all the observations, including the ones at HG station from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we conclude that using HRT wave to predict earthquakes is feasi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HRT WAVE (mechanism) model PS-100 geo-resistivity meter HRT WAVE PRECURSOR PRECURSOR consistency feasibility of short-term and impending earthquake prediction
原文传递
大地震临震预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7
作者 任振球 李均之 曾小苹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1年第2期217-223,共7页
短临地震预报尤其是临震预报 ,是当今国内外公认的世界性科学难点。文章综述了中国科学家从多学科交叉和内外因耦合的科学途径 ,已在大地震临震信号方面获得了次声波异常、地应力突跳、虎皮鹦鹉跳跃异常、地电和地磁异常、卫星红外异常... 短临地震预报尤其是临震预报 ,是当今国内外公认的世界性科学难点。文章综述了中国科学家从多学科交叉和内外因耦合的科学途径 ,已在大地震临震信号方面获得了次声波异常、地应力突跳、虎皮鹦鹉跳跃异常、地电和地磁异常、卫星红外异常、重力高频脉冲等临震预测的手段。笔者通过典型分析和普查对比各种地球物理因子和各种天文因子可能影响的整体研究 ,找到了大地震临震的主要触发因子———以月亮为主的非经典引潮力共振的异常叠加。在此基础上 ,采取内外因耦合的途径和方法 ,在 6a多来联合进行的临震预测内部试验表明 ,地震三要素均基本正确的成功率已达40 %。最后 ,还对临震预报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震预测 临震信号 触发因子 地震预报 次声波异常 地应力 地磁 地电
下载PDF
怀来断层气CO_2监测及张北-尚义地震的短临预报 被引量:23
8
作者 王基华 林元武 高松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13-116,共4页
初步总结了怀来后郝窑测点自开展断层气CO2观测以来所获得的中强以上地震的震例。重点介绍了1998年1月10日张北-尚义地震前后该测点断层气CO2的变化特征及对该地震的短临预报。对利用该测点断层气CO2单点预报地震三要... 初步总结了怀来后郝窑测点自开展断层气CO2观测以来所获得的中强以上地震的震例。重点介绍了1998年1月10日张北-尚义地震前后该测点断层气CO2的变化特征及对该地震的短临预报。对利用该测点断层气CO2单点预报地震三要素及其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气 临震预报 张北-尚义 地震 二氧化碳
下载PDF
1997年新疆伽师强震群及三次成功的临震预报 被引量:55
9
作者 朱令人 苏乃秦 杨马陵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01-115,共15页
1997年1~4月,新疆伽师发生包含7次6级以上地震的强震群,为板内地震所罕见。伽师强震群发生在相对稳定的塔里木盆地中,震区未发现地表断裂,深部构造不甚清楚。新疆地震局先后3次对伽师地震的强余震和后续强震作了成功的临... 1997年1~4月,新疆伽师发生包含7次6级以上地震的强震群,为板内地震所罕见。伽师强震群发生在相对稳定的塔里木盆地中,震区未发现地表断裂,深部构造不甚清楚。新疆地震局先后3次对伽师地震的强余震和后续强震作了成功的临震(1周内)预报。当地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介绍了强震群概况和主要预报过程,总结了临震预报的科学依据,同时指明:伽师强震群的发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重要的、需要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伽师地震预报实践又一次启示我们,必须正视地震孕育系统的复杂性,重视地震预报中的方法论和思维及行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震预报 强震群 地震预报
下载PDF
强烈地震震源破裂和深层过程与地震短临预测探索 被引量:24
10
作者 滕吉文 张永谦 闫雅芬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28-443,共16页
强烈地震震源区和其周边地域的介质,在力源作用下开始破裂,即微破裂,而当其在应力不断积累、逐渐发展并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破裂链"时,即应力集中达到临界状态时,震源介质所积累的巨大能量以波动的形式瞬间释放,并冲出地表发... 强烈地震震源区和其周边地域的介质,在力源作用下开始破裂,即微破裂,而当其在应力不断积累、逐渐发展并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破裂链"时,即应力集中达到临界状态时,震源介质所积累的巨大能量以波动的形式瞬间释放,并冲出地表发生地震,且在地表产生一系列的破坏和大型断裂.在强烈地震发生后依据设定的初始模型和远、近地震台网记录,通过震源机制解计算,可求得震源介质的破裂长度和破裂过程.事实表明,一系列大地震的"孕育"、发生和发展,由震源深处到地表均呈现出强烈的破裂效应,其破裂长度可由几公里、几十公里、乃至千余公里长.有的地震在发生前确亦存在着破裂响应和迹象.为此,若在地表和深井中能进行破裂效应的观测,以捕捉初始微破裂和其形成"破裂链"的动力过程,这对于短临地震预测可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烈地震 震源介质 微破裂 破裂链 短临预测
下载PDF
卫星热红外异常——四川汶川Ms8.0级大地震的短临震兆 被引量:38
11
作者 魏乐军 郭坚峰 +2 位作者 蔡慧 李海兵 强祖基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83-591,共9页
利用我国FY-2C红外一波段(10.3~11.3μm)的卫星遥感图像,通过解译和研究,发现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前,就出现了明显、孤立的卫星热红外异常现象。其异常现象的特征具体表现为:①震兆出现早:即在2008年3月18日(震前55d),就... 利用我国FY-2C红外一波段(10.3~11.3μm)的卫星遥感图像,通过解译和研究,发现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前,就出现了明显、孤立的卫星热红外异常现象。其异常现象的特征具体表现为:①震兆出现早:即在2008年3月18日(震前55d),就开始出现了热红外异常;②异常阶段多且复杂:汶川地震前的卫星热红外异常,可分5个阶段,而且热红外异常的展演各有不同。这在众多的卫星热红外地震研究案例中,可能是迄今为止异常阶段最多的一次;③单个阶段的持续时间长:最长达13d;④如此沿龙门山地震断裂带分布的明显的地热增温异常现象,可能在卫星热红外地震研究案例中是首次发现。这对研究发震特点、余震走向具有重要指示和启示意义。本项研究的结果再一次证明:作为地震短临震兆,在地震(特别是≥Ms5.0)前必然出现热红外异常现象的实践性和规律性。利用卫星热红外异常现象进行地震短临预测研究是最有效和最有可能突破地震预测科学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 地震 预测 地应力 卫星热红外 短临震兆
下载PDF
云南地区地震宏观异常特征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付虹 万登堡 张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9-216,共8页
经历史震例及近几年地震震前短临跟踪预报实践 ,对宏观异常进行深入剖析 ,认为 :宏观异常内容和数量多少与震级有关 ;宏观异常不只是短临和临震异常信息 ,也有不少是中短期、短期异常信息 ;宏观异常分布在震中及附近地区 ;最早出现的宏... 经历史震例及近几年地震震前短临跟踪预报实践 ,对宏观异常进行深入剖析 ,认为 :宏观异常内容和数量多少与震级有关 ;宏观异常不只是短临和临震异常信息 ,也有不少是中短期、短期异常信息 ;宏观异常分布在震中及附近地区 ;最早出现的宏观异常地点对未来地震震中有一定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地震 宏观异常特征 震级 地震预报 地点预报 中短期异常 短期临时异常
下载PDF
强震前显著地震和逼近地震的震兆特征及判据指标 被引量:16
13
作者 孙加林 曹井泉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15-322,共8页
在研究国内26次强震孕育到短临阶段的地震活动图象演化的基础上,对出现的两次重要的中等地震分别定义为显著地震、逼近地震,文章着重研究其主要震兆特征、判据指标、物理机制及在短临预报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强震 显著地震 逼近地震 地震前兆
下载PDF
崇明异常电磁扰动与台湾7.5级强震 被引量:11
14
作者 马钦忠 尹京苑 顾学章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9-56,共8页
2002年3月31日14时52分在台湾以东海中发生7.5级强地震,地震发生前后上海市地震局崇明地震台电磁波仪器记录到了一系列强烈电磁辐射异常信息,其中震前最早的信息出现在24天前,最迟的信息出现在震前5小时且幅度最大。主震发生前电磁辐射... 2002年3月31日14时52分在台湾以东海中发生7.5级强地震,地震发生前后上海市地震局崇明地震台电磁波仪器记录到了一系列强烈电磁辐射异常信息,其中震前最早的信息出现在24天前,最迟的信息出现在震前5小时且幅度最大。主震发生前电磁辐射异常信号的振荡幅度随着主震临近而增大,主震发生后又降了下来。余震期间的电磁辐射异常信息也十分丰富。文中探讨了这些电磁辐射异常信号与强震之间的关系,结合多种震例的记录认为这类震前电磁辐射异常信号可作为临震前的一种信息。为认识和丰富震前电磁辐射前兆异常的现象与研究增加了新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辐射异常 强震 台湾省 短临预报
下载PDF
地震波动力学特征变化指标在短期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15
作者 冯德益 吴国有 +3 位作者 陈化然 郭瑞芝 虞雪君 丁伟国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2-22,共11页
本文研究大地震前地震波动力学特征的变化,主要是波形和频谱的变化,并从中提取出可望在短期(半年以内)地震预报中应用的一些预报指标。这些指标包括:P波初始部分波形的时间线性度和空间线性度,初始段平均半周期,S、P波频谱的峰值频率、... 本文研究大地震前地震波动力学特征的变化,主要是波形和频谱的变化,并从中提取出可望在短期(半年以内)地震预报中应用的一些预报指标。这些指标包括:P波初始部分波形的时间线性度和空间线性度,初始段平均半周期,S、P波频谱的峰值频率、拐角频率、相对频带宽度、相对频谱峰值、高频段的谱线斜率绝对值等。同时还研究了短周期地脉动的波形线性度及频谱特征量(峰值频率等)在大震前出现的短期(半年以内)和临震(9天以内)的前兆异常变化,发现其波形时间线性度与空间线性度、平均半周期及频谱的最大频率、峰值频率、拐角频率等的前兆异常变化明显,因而可作为短临地震预报指标。 本文所提出的地震波动力学特征变化指标已经过1990年青海共和6.9级地震、1989年10月山西大同6.1级地震、1990年常熟5.1级地震、近年来唐山老震区的几次4.5级左右地震以及1975年海城7.3级地震和(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的震例分析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地震波 动力学 变化指标
下载PDF
断层气CO_2测定新方法与张北-尚义6.2级地震预报 被引量:42
16
作者 林元武 王基华 高松升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53-357,共5页
简要介绍了断层气CO2快速测定法的特点,分析了近7年来在怀来后郝窑断层气CO2观测点测得的9个4级以上地震的CO2前兆异常特征。张北-尚义地震前47天,断层气CO2出现突升异常,异常峰值是背景值的10倍左右,据此在震前12天对这次地震提出... 简要介绍了断层气CO2快速测定法的特点,分析了近7年来在怀来后郝窑断层气CO2观测点测得的9个4级以上地震的CO2前兆异常特征。张北-尚义地震前47天,断层气CO2出现突升异常,异常峰值是背景值的10倍左右,据此在震前12天对这次地震提出了较好的短临预报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气 前兆异常 张北-尚义地震 地震预报
下载PDF
2005年云南会泽、文山5.3级地震短临预报及再认识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树华 张立 +4 位作者 王世芹 唐采 王永安 刘强 黄云宝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25-229,共5页
2005年8月5日、8月13日云南会泽、文山分别发生5.3级地震。震前,前兆各学科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异常台项达30多项,并呈现非线性上升趋势。据此,震前对这两次地震做出了短临预报。震后对两次地震的震前异常做了进一步分析研究... 2005年8月5日、8月13日云南会泽、文山分别发生5.3级地震。震前,前兆各学科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异常台项达30多项,并呈现非线性上升趋势。据此,震前对这两次地震做出了短临预报。震后对两次地震的震前异常做了进一步分析研究,认为异常主要分布在距离震中20~180km范围内,集中出现在震前2个月。水温异常对发震地点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泽5.3级地震 文山5.3级地震 地震短临预报 前兆异常特征
下载PDF
2011年云南盈江5.8级地震及震前短临跟踪预测 被引量:8
18
作者 钱晓东 苏有锦 +1 位作者 付虹 李琼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3-413,共11页
系统收集了2011年云南盈江5.8级地震前后的地震学基础资料,对盈江地震的地震地质背景、地震序列基本特征、地震烈度、发震断裂和区域应力场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次盈江地震发生前,运用地震力标度、环境剪应力、地震序列h值、破裂时间法... 系统收集了2011年云南盈江5.8级地震前后的地震学基础资料,对盈江地震的地震地质背景、地震序列基本特征、地震烈度、发震断裂和区域应力场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次盈江地震发生前,运用地震力标度、环境剪应力、地震序列h值、破裂时间法、能量释放方法,对该地震做了短临跟踪和预测。结果显示,盈江5.8级地震的发震断裂很可能是NE向的大盈江左旋走滑断裂,盈江地震前出现了诸多地学参数异常,这些异常对未来强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均有短临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盈江地震 震源机制 地震学参数 短临预测
下载PDF
地电阻率临震异常特征及短临预报问题 被引量:3
19
作者 汪志亮 赵成达 +1 位作者 余素荣 王志贤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75-79,共5页
文中对大震、强震和中强地震的地电阻率临震异常特征采用统计方法,分别讨论了临震异常在趋势异常各时段中发震的概率。 大震能观测到短临异常的震例只有33.3%,强震和中强地震分别为50.0%。出现短临异常后1—20天内发震的概率最高达94.... 文中对大震、强震和中强地震的地电阻率临震异常特征采用统计方法,分别讨论了临震异常在趋势异常各时段中发震的概率。 大震能观测到短临异常的震例只有33.3%,强震和中强地震分别为50.0%。出现短临异常后1—20天内发震的概率最高达94.4%。 对地电前兆异常的时间、空间和短临监测预报工作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其结果对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有实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临震异常 异常特征 短临预报 地震预报
下载PDF
地电场短临预报方法研究 被引量:49
20
作者 钱复业 赵玉林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3-40,共8页
根据1968年注意到震前电场变化与地下水位变化及断层活动有关的理论研究, 认为震前电场变化可能是过滤电势机制引起的。鉴于地下流体压力分布不均匀、断层阀作用及地下电流密度与流体流的耦合方程, 特别是由于电场异常显示出快急始慢衰... 根据1968年注意到震前电场变化与地下水位变化及断层活动有关的理论研究, 认为震前电场变化可能是过滤电势机制引起的。鉴于地下流体压力分布不均匀、断层阀作用及地下电流密度与流体流的耦合方程, 特别是由于电场异常显示出快急始慢衰减的特殊图型, 电场异常有的与废油井间歇自喷有关, 有的与流体压力增高有关, 故认为过滤电势作为电场前兆机制是合理的。实验表明铅板电极可以用来记录电场前兆。唐山和海城特大地震时和震前, 电场水平分量或垂直分量出现同震效应或震前异常。利用地电场的异常变化预测地震在国内外均有成功的震例, 地电场法测量技术较为简便, 可做为地震短临预报的一种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场法 水平分量 垂直分量 过滤电势机制 地震前兆 地震短临预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