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对非均衡数据的人脸识别算法
1
作者 周辉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23年第2期277-281,490,共6页
目前在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领域面临数据不均衡的问题,这使得样本少的类别精度难以提升。常见的通过对损失函数的改进,或是简单的数据增强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为此,论文将隐式数据增强的方法引入基于角距离度量函数,构建人脸... 目前在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领域面临数据不均衡的问题,这使得样本少的类别精度难以提升。常见的通过对损失函数的改进,或是简单的数据增强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为此,论文将隐式数据增强的方法引入基于角距离度量函数,构建人脸识别算法:通过对样本在特征空间中的特征向量沿某个特定方向做相关改变来增加此类样本的多样性,使样本较少的类别在特征空间中尽可能地产生更多相似却不相同的特征向量来减轻不均衡数据集对识别算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在通用人脸识别数据集LFW,IJB-A,MegaFace上的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提高人脸识别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 人脸识别 隐式数据增强
下载PDF
单张图像三维人脸重建方法综述 被引量:3
2
作者 王静婷 李慧斌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1-21,共21页
近年来,三维人脸重建任务作为“数字人”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基于单张图像的三维人脸重建任务在充分结合传统相机模型、光照模型、三维人脸统计形变模型与深度卷积网络、深度生成模型等方面技术之后取... 近年来,三维人脸重建任务作为“数字人”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基于单张图像的三维人脸重建任务在充分结合传统相机模型、光照模型、三维人脸统计形变模型与深度卷积网络、深度生成模型等方面技术之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聚焦单张图像三维人脸重建问题,将现有研究工作分为基于隐空间编码和基于显空间回归两类。第一类研究工作对基础三维人脸统计模型的基系数求解、损失函数设计等进行优化,提升重建效果,在人脸拓扑结构变化方面具备鲁棒性优势,但缺乏细节特征。第二类工作以显空间多种数据形式表示三维人脸并直接通过深度网络进行回归,通常可获得更加个性化的三维人脸细节特征且对光照、遮挡等干扰因素具有较好的鲁棒性。进一步,基于常用数据集和评价指标,充分探讨并比较了两类方法中一些典型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并给出了单张图像三维人脸重建任务面临的主要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人脸重建 单张图像 显空间回归 隐空间编码
下载PDF
内隐还是外显记忆:对女性面孔吸引力记忆偏好的ERP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张妍 孔繁昌 +2 位作者 郭英 任俊 陈红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0-168,共9页
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采用学习-再认的实验范式,考察38名大学生(21名男生和17名女生)对女性面孔吸引力再认记忆的认知神经机制。结果发现大学生对女性面孔吸引力的记忆偏好存在性别差异,再认任务中有吸引力的女性面孔诱发了男性... 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采用学习-再认的实验范式,考察38名大学生(21名男生和17名女生)对女性面孔吸引力再认记忆的认知神经机制。结果发现大学生对女性面孔吸引力的记忆偏好存在性别差异,再认任务中有吸引力的女性面孔诱发了男性更负的早期ERP成分(N90,N220和N300),而对女性的效应并不显著。这可能与两性在遗传基因、性激素、大脑结构与功能上的不同有关。进一步对男性的记忆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内隐记忆效应在N80和LPC(300~600 ms)上表现显著,其最强效应出现在中央区和顶区;外显记忆效应在P170和LPC(400~600 ms)上表现显著,其最强效应出现在前额区和额区。表明男性对有吸引力女性面孔的记忆偏好效应更大,且内隐和外显记忆的脑机制在单一的再认任务中产生了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面孔 吸引力 ERP 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
下载PDF
高善良特质在情绪调节行动控制中的内隐优势 被引量:6
4
作者 孙俊才 寻凤娇 +1 位作者 刘萍 张文海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81-794,共14页
基于善良特质在中国人人格修养中的重要价值,本研究以情绪调节的行动控制理论为模型参照,设计了三项行为实验检验善良特质的导向性与内隐情绪调节的关系。研究 1 采用 Stroop 任务,比较高低善良被试判断人际关系词颜色时是否受到色词内... 基于善良特质在中国人人格修养中的重要价值,本研究以情绪调节的行动控制理论为模型参照,设计了三项行为实验检验善良特质的导向性与内隐情绪调节的关系。研究 1 采用 Stroop 任务,比较高低善良被试判断人际关系词颜色时是否受到色词内容的干扰,结果发现,高(vs.低)善良被试对人际关系积极词更敏感;研究 2 采用情绪调节内隐联想测验任务比较高低善良被试的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差异,结果发现高(vs.低)善良被试更倾向于采用控制型情绪调节方式调节情绪;研究 3 在诱发被试负性情绪条件下,采用面孔表情视觉搜索任务间接考察高低善良被试在内隐情绪修复效果上的差异,结果显示高(vs.低)善良被试搜索愤怒背景下高兴面孔的速度更快。三项实验结果一致地表明,高善良特质利他重感情的行动目的性在情绪调节的行动控制中具有内隐优势,对积极的心理健康起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良 内隐情绪调节 行动控制理论 控制型内隐调节 面孔视觉搜索任务
下载PDF
动态表情对面孔启动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勇慧 张文娟 边国栋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64-568,572,共6页
采用静、动态呈现不同面部表情的方式,考察表情对面孔启动效应的影响。其中操纵了表情的效价(正性和负性)和面孔的清晰性。结果发现,静态呈现时,面孔启动效应显著,且不受面孔清晰度影响;而表情效应不显著。动态呈现时,只在模糊条件下出... 采用静、动态呈现不同面部表情的方式,考察表情对面孔启动效应的影响。其中操纵了表情的效价(正性和负性)和面孔的清晰性。结果发现,静态呈现时,面孔启动效应显著,且不受面孔清晰度影响;而表情效应不显著。动态呈现时,只在模糊条件下出现了明显的面孔启动效应;而表情效应显著,对负性表情的反应速度明显快于对正性表情的反应,且不受面孔清晰度影响。两种呈现方式下,对清晰面孔的加工均优于模糊面孔。说明陌生面孔的启动效应不稳定,受注意分配的影响。而表情的动态性是吸引注意的重要因素,且负性表情能捕获更多的注意资源。清晰度影响面孔的加工水平,进而影响面孔启动效应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表情 面孔 启动效应 内隐面孔再认
下载PDF
面子与纠纷解决——基于法社会学的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易军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4期72-78,共7页
面子是中国独有的概念,它一方面是通过自己努力获得,另一方面通过社会评价获得。面子具有权力支配、评价期待和社会控制的功能。由于面子文化的影响,纠纷的发生及其解决都渗透着面子的因素,作为参考变量其介入到纠纷解决过程之始终。反... 面子是中国独有的概念,它一方面是通过自己努力获得,另一方面通过社会评价获得。面子具有权力支配、评价期待和社会控制的功能。由于面子文化的影响,纠纷的发生及其解决都渗透着面子的因素,作为参考变量其介入到纠纷解决过程之始终。反过来,纠纷解决又影响并可能改变面子。正因面子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它事实上构成了一种独立于显秩序之外的隐秩序,并内藏着高度伦理的非正式制度安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子 中国传统 纠纷解决 隐秩序
下载PDF
隐性暴力言语行为的类型及情态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曾莉 李颖超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5期117-124,共8页
暴力言语行为指带来情感和精神上伤害的言语行为,具有显性与隐性之分。基于“面子论”,隐性暴力言语行为可以分为威胁听话人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两个大类,继而分别细分为指令类、劝说类、推测类与评判类、归咎类、夸张类等三个小类。立... 暴力言语行为指带来情感和精神上伤害的言语行为,具有显性与隐性之分。基于“面子论”,隐性暴力言语行为可以分为威胁听话人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两个大类,继而分别细分为指令类、劝说类、推测类与评判类、归咎类、夸张类等三个小类。立足汉语的语言事实,对隐性暴力言语行为进行分类研究,有助于全面、深入认识暴力言语行为这一语言现象。在人际元功能理论框架下,从主观显性情态、主观隐性情态、客观显性情态和客观隐性情态四个取向分析隐性暴力言语行为的情态意义,可以为暴力言语行为研究开辟一个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暴力言语行为 人际元功能理论 情态 “面子论”
下载PDF
求解不可压层流的一种全隐数值格式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永学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12-618,共7页
该文基于SMAC(simplified marker and cell)方法,发展了一种在任意曲线坐标系中求解不可压黏性层流的全隐数值格式。基本方程是以逆变速度为未知变量的动量方程和关于压力修正量的Poisson方程。所有方程离散在MAC交错网格系统中进行。... 该文基于SMAC(simplified marker and cell)方法,发展了一种在任意曲线坐标系中求解不可压黏性层流的全隐数值格式。基本方程是以逆变速度为未知变量的动量方程和关于压力修正量的Poisson方程。所有方程离散在MAC交错网格系统中进行。根据构造的全隐数值格式自编程序对一可简化成二维层流的后台阶流场进行计算,通过与已有的实验结果和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确认目前的计算结果优于比较的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也相当吻合。为进一步验证该数值格式的可靠性,扩展程序对三维后台阶层流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三维计算结果比二维计算结果更加接近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压黏性层流 全隐数值格式 SMAC方法 逆变速度 后台阶
下载PDF
师范类女大学生对男性面孔偏爱内隐态度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梦琪 张旖旎 +1 位作者 陈基越 牛庚 《科教文汇》 2011年第24期173-174,共2页
为了探讨师范类女大学生对男性面孔的偏好,本研究运用SC-IAT范式和EAST范式测量师范类女大学生的内隐社会认知。实验一运用阴柔男性面孔图片当做实验材料,实验二运用阴柔男性和阳刚男性的面孔图片当做刺激材料,结果发现:①师范女大学生... 为了探讨师范类女大学生对男性面孔的偏好,本研究运用SC-IAT范式和EAST范式测量师范类女大学生的内隐社会认知。实验一运用阴柔男性面孔图片当做实验材料,实验二运用阴柔男性和阳刚男性的面孔图片当做刺激材料,结果发现:①师范女大学生对阴柔男性面孔图片无明显偏好。②师范类女大学生偏爱阳刚男性面孔图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隐态度 男性面孔 SC-IAT范式 EAST范式
下载PDF
族际内隐态度对维哈大学生面孔识别本族偏好的影响
10
作者 刘阳 闻素霞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年第7期1011-1014,共4页
目的:考察了族际内隐态度对维哈大学生面孔识别本族偏好的影响。方法:以144名维吾尔族及哈萨克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依据"学习-再认"范式测试面孔加工的本族偏好,依据情感错误归因程序测量他们对彼此的内隐态度。结果:重复测... 目的:考察了族际内隐态度对维哈大学生面孔识别本族偏好的影响。方法:以144名维吾尔族及哈萨克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依据"学习-再认"范式测试面孔加工的本族偏好,依据情感错误归因程序测量他们对彼此的内隐态度。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维吾尔族大学生对维哈面孔再认正确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哈萨克族大学生对哈面孔的再认正确率显著高于对维面孔的判断(F=8.93,P<0.01);维哈大学生均对本民族积极判断比例显著高于对异族的判断[(F=54.92,6.93;P<0.01);启动效应幅度对本族偏好幅度回归系数显著(F=4.28,P=0.05)。结论:与哈萨克族被试不同,维吾尔族被试并未表现出本族偏好,群体规模可能是影响面孔加工本族偏好的重要变量;群际内隐态度能稳定预测面孔加工的本族偏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族偏好 面孔识别 族际内隐态度 大学生
下载PDF
基于隐式Gabor滤波与PCA的人脸识别算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洁 潘静 +1 位作者 何宇清 庞彦伟 《信息技术》 2015年第10期1-3,8,共4页
通过卷积计算Gabor特征然后再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是经典的人脸识别方法之一,能取得较高的识别率。但由于需要计算多角度、多尺度下的Gabor特征,所以该方法的效率很低。为了提高效率,文中提出了一种利用Gabor特征但并不直接计算Gabor特... 通过卷积计算Gabor特征然后再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是经典的人脸识别方法之一,能取得较高的识别率。但由于需要计算多角度、多尺度下的Gabor特征,所以该方法的效率很低。为了提高效率,文中提出了一种利用Gabor特征但并不直接计算Gabor特征的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所提方法将Gabor特征的信息隐含在一个离线计算好的矩阵中,并将该矩阵包含在主成分特征提取中。在FERET和YALE人脸数据库上的实验表明,所提方法的识别速度提高了5倍左右,识别率也略有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脸识别 隐式Gabor滤波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自我面孔识别的特征、影响因素及ERP研究述评 被引量:4
12
作者 马建苓 陈旭 王婧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0-247,共8页
自我面孔识别成为近年来面孔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自我面孔识别的速度优势、文化差异和正性自我偏见是自我面孔识别的三个主要特征,影响自我面孔识别的因素主要有加工背景和其他自我相关的信息。此外,自我面孔的注意性质存在优先加工和... 自我面孔识别成为近年来面孔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自我面孔识别的速度优势、文化差异和正性自我偏见是自我面孔识别的三个主要特征,影响自我面孔识别的因素主要有加工背景和其他自我相关的信息。此外,自我面孔的注意性质存在优先加工和难以移除的争论。未来的研究除了需要揭示外显任务中自我面孔识别速度优势的机制、内隐积极联想在脑内如何实现以及自我面孔的注意性质是否是特殊的等问题之外,还应该深入探讨其他因素影响自我面孔识别的机制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孔识别 自我面孔 自我面孔识别 内隐积极联想
下载PDF
交互式差分演化卡通人脸生成
13
作者 喻飞 魏波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023-2032,共10页
基于组件的卡通人脸生成分为构件的组合及特征调整两阶段完成,可分别视为组合优化和连续优化问题解决。然而,人脸特征参数优化过程中很难用函数显性表示其优化目标,是典型的隐性目标优化问题。针对此问题,提出基于反向学习策略的交互式... 基于组件的卡通人脸生成分为构件的组合及特征调整两阶段完成,可分别视为组合优化和连续优化问题解决。然而,人脸特征参数优化过程中很难用函数显性表示其优化目标,是典型的隐性目标优化问题。针对此问题,提出基于反向学习策略的交互式差分演化算法(interactive differential evolution algorithm based on opposition-based learning strategy,IDE-OBL),将传统交互式演化算法中人为提供适应值的交互方式转化为成对比较的方式,采用反向学习策略加快算法收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用户评价次数。实验结果表明,在基于组件的卡通人脸生成问题中,IDE-OBL比未使用反向学习策略的IGA和IDE要好,减少了演化迭代次数,有利于用户疲劳程度的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互式演化算法 差分演化 卡通人脸 反向学习
下载PDF
基于矩阵费雪分布的三维人脸变形模型
14
作者 房蔚 《运筹与模糊学》 2024年第3期1221-1234,共14页
三维人脸的精确表示有利于各种计算机视觉和图形应用。然而,由于数据离散化和模型线性化,在目前的研究中获取准确的身份和表情线索仍然具有挑战性。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三维可变形人脸模型,来学习具有隐式神经表示的非线性连续空间。它... 三维人脸的精确表示有利于各种计算机视觉和图形应用。然而,由于数据离散化和模型线性化,在目前的研究中获取准确的身份和表情线索仍然具有挑战性。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三维可变形人脸模型,来学习具有隐式神经表示的非线性连续空间。它构建了两个明确的解纠缠变形场来分别建模与身份和表情相关联的复杂形状,并且引入了一个神经混合场,自适应地混合一系列局部场来学习复杂的细节。其次,我们发现姿态参数在网络中可以更好地被解纠缠,对于人脸变形过程中发生的姿态变换,我们利用基于旋转矩阵的费雪分布矩阵来表示人脸姿态的角度,并模拟头部旋转的不确定性。实验表明我们的方法在人脸细节建模和姿态估计方面具有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可变形人脸模型 隐式神经表示 姿态估计 矩阵的费雪分布
原文传递
下行社会比较对相貌负面身体自我女性内隐相貌自评的影响:阈上和阈下比较的差异 被引量:3
15
作者 寇慧 苏艳华 +2 位作者 易旭灿 罗小春 陈红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77-582,共6页
目的:考察相貌负面身体自我者的内隐相貌自评,并将相貌负面身体自我与社会比较相结合验证Mussweiler和Thomas提出的选择通达性模型理论。方法:采用词汇判断任务考察了99名女性的内隐相貌自评,并结合阈上和阈下社会比较的范式探讨下行社... 目的:考察相貌负面身体自我者的内隐相貌自评,并将相貌负面身体自我与社会比较相结合验证Mussweiler和Thomas提出的选择通达性模型理论。方法:采用词汇判断任务考察了99名女性的内隐相貌自评,并结合阈上和阈下社会比较的范式探讨下行社会比较对女性被试内隐相貌自评的影响。结果:1与正常被试相比,相貌负面身体自我女性表现出相对消极的内隐相貌自评。2阈上的下行社会比较对相貌负面身体自我女性和正常被试的内隐相貌自评都无显著影响。3阈下的下行社会比较使得两组被试都表现出积极的内隐相貌自评。结论:相貌负面身体自我女性的内隐相貌自评比正常被试更为消极,并且阈上社会比较的结果支持社会比较领域的选择通达模型理论,而阈下社会比较的结果不支持该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阈上社会比较 阈下社会比较 相貌负面身体自我 内隐相貌自评 选择通达性模型理论
原文传递
面孔内隐认知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文 吴宗耀 罗跃嘉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14-517,共4页
目的探讨面孔加工是否具有内隐认知特征,内隐方式下面孔加工的事件相关电位(ERPs)是否仍具有特异性、倒置效应、异族效应。方法健康受试者20名,其中男10名,女10名,对所有受试者继随机呈现正立和倒置方向的东方面孔、西方面孔、正... 目的探讨面孔加工是否具有内隐认知特征,内隐方式下面孔加工的事件相关电位(ERPs)是否仍具有特异性、倒置效应、异族效应。方法健康受试者20名,其中男10名,女10名,对所有受试者继随机呈现正立和倒置方向的东方面孔、西方面孔、正立方向的狗面孑L和手机照片,每张照片的中央下方均有一个含6个小写字母的字符串,其中50%的字符串中有字母“f”。受试者的任务是注意字符串中是否有“f”字母,有“f”的用左手拇指按“1”键,无“f”的用右手拇指按“4”键。同步记录行为学及脑电数据。结果P100波幅有刺激类型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重比较显示手机的P100波幅最大(9.5μV),其次为狗面孔的(7.5μV),最小的是人类面孔的P100波幅(6.9μV),东、西方面孔在正立及倒置的P100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170波幅有刺激类型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人面孔N170波幅最大,依次比狗面孔的(-1.9μV)和手机的(0.5μV)。P170波幅有刺激类型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人面孔的P170波幅(7.8μV)比手机的(5.1μV)和狗面孔的(5.2pV)增大;P170潜伏期有刺激类型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人面孔的P170潜伏期(162.2ms)比狗面孔(约174.4ms)和手机的(173.5ms)潜伏期短。正立的东西方面孔和倒置的东西方面孔P170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面孔在内隐加工方式下的ERPs显示可能存在刺激材料类型特异性,无倒置效应和异族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孔识别 内隐认知 事件相关电位
原文传递
面孔审美外显与内隐加工的神经机制——一项脑成像的激活似然估计法元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贾凡路 张文君 +2 位作者 李开云 侯婷婷 林丰勋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9-44,共6页
目的探讨面孔审美外显和内隐加工的神经机制的异同。方法对24项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行激活似然估计的元分析,检测了健康成年人在面孔审美加工相关任务中的大脑激活。研究首先通过独立的激活似然估计元分析分别识别面孔审美外显和内隐... 目的探讨面孔审美外显和内隐加工的神经机制的异同。方法对24项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行激活似然估计的元分析,检测了健康成年人在面孔审美加工相关任务中的大脑激活。研究首先通过独立的激活似然估计元分析分别识别面孔审美外显和内隐加工的大脑激活区域,后进行联合分析、差异分析,以评估两种加工之间共同的和独特的神经活动。结果独立的激活似然估计元分析结果显示,面孔审美外显加工激活了前扣带回,面孔审美内隐加工激活了左侧尾状核和前扣带回。联合分析结果显示,前扣带回在外显与内隐加工中都出现明显激活。而差异分析结果并未发现参与面孔审美的外显和内隐加工的大脑激活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奖赏区参与面孔审美的外显和内隐加工,前扣带回是支持面孔审美的重要脑区。面孔审美神经基础的确定为临床开展审美心理障碍干预提供了可靠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显加工 内隐加工 面孔审美 奖赏系统 激活似然估计元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