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位子宫下段横切口在瘢痕子宫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钟小琼 刘美霞 黄晓兰 《西部医学》 2014年第5期603-605,共3页
目的 探讨高位子宫下段横切口在瘢痕子宫(CSP)产妇的剖宫产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9月-2013年4月接诊的CSP产妇114例,其中57例产妇行高位子宫下段横切口手术(观察组),另外57例行传统剖宫产术(对照组).对两组胎儿娩出时间... 目的 探讨高位子宫下段横切口在瘢痕子宫(CSP)产妇的剖宫产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9月-2013年4月接诊的CSP产妇114例,其中57例产妇行高位子宫下段横切口手术(观察组),另外57例行传统剖宫产术(对照组).对两组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并对两组患者切口愈合及瘢痕形成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观察组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12.1±2.7)min、(49.2±2.4)min、(332±108)ml和(21±6)h,对照组分别为(11.6±1.9)min、(52.1±1.4)min、(239±87)ml和(39±7)h,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3%(3/57例),对照组为10.6%(6/5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愈合甲级51例(89.5%),瘢痕明显11例(19.3%),而对照组愈合甲级33例(57.9%),瘢痕明显28例(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位子宫下段横切口在CSP产妇的剖宫产中术后恢复时间缩短,并发症较低,且切口愈合好,瘢痕不明显,适合对术后美观要求较高的产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下段 横切口 瘢痕子宫妊娠 剖宫产
下载PDF
剖宫产腹壁纵横切口对再次剖宫产术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祝莹 陈藕景 王依满 《中国现代医生》 2012年第34期130-131,133,共3页
目的探讨剖宫产腹壁纵横切口对再次剖宫产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再次行剖宫产术产妇的临床资料,按照首次手术方式分为腹壁纵切口组与腹壁横切口组。结果纵切口组产妇的切皮至进腹时间、切开子宫至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间和术中... 目的探讨剖宫产腹壁纵横切口对再次剖宫产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再次行剖宫产术产妇的临床资料,按照首次手术方式分为腹壁纵切口组与腹壁横切口组。结果纵切口组产妇的切皮至进腹时间、切开子宫至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横切口组(P<0.05或P<0.01)。纵切口组产妇的盆腹腔粘连明显低于横切口组(χ2=14.00,P<0.05)。纵切口组的新生儿窒息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疼痛、术后病率和术后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腹璧纵切口较腹壁横切口对产妇的再次剖宫产术影响较小,对可能需再次手术的患者选择腹壁纵切口,可降低再次手术对母婴的伤害,降低手术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次剖宫产术 腹壁纵切口 腹壁横切口
下载PDF
腹壁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对腹部肌群损伤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8
3
作者 蔺玉红 李易霞 +1 位作者 任翠玲 候红艳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24-25,共2页
目的 比较腹壁横切口、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对腹部肌群的损伤程度。方法 观察组 3 3 0例行腹壁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对照组 3 10例行腹壁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两组分别于产后 5~ 7d、产后 42d、产后 1年通过产妇症状、体... 目的 比较腹壁横切口、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对腹部肌群的损伤程度。方法 观察组 3 3 0例行腹壁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对照组 3 10例行腹壁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两组分别于产后 5~ 7d、产后 42d、产后 1年通过产妇症状、体征及超声检查了解腹部肌群损伤情况。结果 腹壁横切口与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腹部肌群的损伤 ,产后 5~ 7d ,腹痛发生率分别为 83 0 %,5 2 %;皮下硬结发生率分别为 3 2 7%,0 ;超声发现肌肉损伤率分别为 83 0 %,5 2 %。产后 42d ,腹痛发生率分别为 2 0 9%、0 ;皮下硬结均未发生 ,超声发现肌肉损伤率为 64 5 %,0。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结论 腹壁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腹部肌群的损伤程度较纵切口为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腹壁横切口 腹部肌损伤
下载PDF
腹部横切口与纵切口对再次剖宫产术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熊艳 张建 +3 位作者 刘琴 冯树芳 杨惠茹 董守金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3年第32期57-58,共2页
目的:调查研究腹部横切口与纵切口对再次剖宫产手术的影响。方法:将108例再次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按首次切口方式分为观察组(使用腹部纵切口)和对照组(使用腹部横切口),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出血量、分娩时间、手术... 目的:调查研究腹部横切口与纵切口对再次剖宫产手术的影响。方法:将108例再次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按首次切口方式分为观察组(使用腹部纵切口)和对照组(使用腹部横切口),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出血量、分娩时间、手术切皮开始至进腹时间、手术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盆腹腔粘连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部纵切口方式对产妇再次剖宫产手术影响较小,可以有效降低再次手术对母婴的伤害,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横切口 腹部纵切口 再次剖宫产
下载PDF
腹壁横切口二次剖宫产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李玲 张敏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34期28-29,共2页
目的探讨研究腹壁横切口二次剖宫产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3年8月本院妇产科收治的二次剖宫产产妇印例,分为对照组(腹壁纵切口)和观察组(腹壁横切口),观察比较两组产妇的开腹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盆腹腔粘... 目的探讨研究腹壁横切口二次剖宫产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3年8月本院妇产科收治的二次剖宫产产妇印例,分为对照组(腹壁纵切口)和观察组(腹壁横切口),观察比较两组产妇的开腹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盆腹腔粘连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的手术总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观察组产妇的术中出血量也明显多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产妇盆腹腔粘连率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腹壁横切口相比,腹壁纵切口更利于二次剖宫产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横切口 纵切口 粘连
下载PDF
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及预防 被引量:3
6
作者 何丽丹 陈丽红 《临床医学工程》 2014年第12期1547-1549,共3页
目的探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IEM)的临床病史特点及预防。方法对近7年我院收治的30例IEM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结果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生于剖宫产后的腹壁切口,潜伏期两年左右,平均(23.5±14.8)个月,横切口多见(75.0%),尤... 目的探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IEM)的临床病史特点及预防。方法对近7年我院收治的30例IEM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结果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生于剖宫产后的腹壁切口,潜伏期两年左右,平均(23.5±14.8)个月,横切口多见(75.0%),尤其是右侧角易发(76.2%)。内异病灶多发生在皮下脂肪层(79.3%),以单病灶多见。产后月经复潮时间、哺乳时间与潜伏期存在一定关系。临产后剖宫产发病潜伏期明显短于未临产者(P<0.05)。结论 IEM的发生与医源性因素有关。降低剖宫产率,术中注意保护腹壁切口,提高手术技巧,产后哺乳6个月以上等措施有助于减少IEM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剖宫产 腹壁切口 横切口 产后哺乳
下载PDF
再次改良后新式剖宫产术40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于合珍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16期75-76,共2页
目的探索再次改良后新式剖宫产手术方式的临床优势。方法通过改良新式剖宫产术与再次改良后新式剖宫产术在术中、术后及刀口情况的对比观察,评价再次改良后新式剖宫产术的应用价值。结果再次改良组与改良组在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 目的探索再次改良后新式剖宫产手术方式的临床优势。方法通过改良新式剖宫产术与再次改良后新式剖宫产术在术中、术后及刀口情况的对比观察,评价再次改良后新式剖宫产术的应用价值。结果再次改良组与改良组在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刀口愈合、脂肪液化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次改良后新式剖宫产术能大大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母婴安全,改进切口缝合,简化手术步骤,并有效减少刀口液化和粘连、美化刀口愈合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新式剖宫产 再次改良后新式剖宫产 切口缝合
下载PDF
剖宫产术子宫下段横切口撕裂伤相关因素及处理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陈华 《当代医学》 2011年第23期7-9,共3页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子宫下段横切口撕裂伤的相关因素及临床处理,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812例病例资料。结果子宫下段横切口撕裂伤73例,占同期剖宫产术的8.99%,枕横位枕后位、胎先露≥+3cm、胎儿体重...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子宫下段横切口撕裂伤的相关因素及临床处理,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812例病例资料。结果子宫下段横切口撕裂伤73例,占同期剖宫产术的8.99%,枕横位枕后位、胎先露≥+3cm、胎儿体重≥4000g、临产后尤其第二产程、子宫下段形成差、麻醉效果差的患者撕伤率明显增加。结论子宫下段横切口撕裂伤是剖宫产术中的常见并发症。胎方位、胎先露、胎儿体重、麻醉效果与切口撕裂伤发生有密切关系,不同产程阶段、切口位置高低以及手术技能也是撕裂伤的有关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术 子宫下段横切口 撕裂伤
下载PDF
促进产科腹部横切口愈合的治疗方法探讨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秀泉 李莉 陈凤娴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420-421,共2页
目的:探讨促进产科腹部横切口愈合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200例产科经下腹横切口的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情况。选取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入住重庆三峡中心医院产科经下腹横切口的剖宫产病例,其中2001年1月至2002年12月为对照组,总计199... 目的:探讨促进产科腹部横切口愈合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200例产科经下腹横切口的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情况。选取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入住重庆三峡中心医院产科经下腹横切口的剖宫产病例,其中2001年1月至2002年12月为对照组,总计1992例。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31日为观察组,总计2318例。结果:观察组切口愈合不良率为0.26%,对照组切口愈合不良率为2.91%,两组切口愈合不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改进缝合方法,提高缝合技巧,精心处理手术中诸多细节和高危病例,能促进产科腹部横切口的良好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横切口 愈合
下载PDF
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史(1次)足月妊娠分娩方式选择对母儿安全性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山 曹广慧 +2 位作者 谢海娟 谢含芳 许林珺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第4期565-568,共4页
目的:探讨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史(1次)足月妊娠试产条件和选择不同分娩方式对母儿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住院分娩138例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史(1次)足月妊娠产妇,符合规定的阴道试产条件,选择阴道试产45例、再... 目的:探讨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史(1次)足月妊娠试产条件和选择不同分娩方式对母儿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住院分娩138例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史(1次)足月妊娠产妇,符合规定的阴道试产条件,选择阴道试产45例、再次剖宫产93例。比较两种不同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产后体温、产褥感染、切口感染率、抗生素使用率、新生儿Apger评分1min≤7分和5min≤7分、新生儿湿肺、新生儿出生体重、住院时间及费用等母儿产后安全及费用指标。结果:选择阴道试产组阴道分娩成功率84.4%,中途转剖宫产占15.6%,无子宫破裂发生。与阴道试产组比较,再次剖宫产组在产后24h出血量、产后体温>37.2℃发生率、切口感染率、抗生素使用率、新生儿湿肺发生率方面均显著高(P<0.05);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7分占比更低,5min Apgar评分≤7分占比和新生儿出生体重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阴道试产成功(阴道分娩)相比,再次剖宫产住院费用高(P<0.05),平均住院时间长(P>0.05);与阴道试产失败(行剖宫产术)相比,再次剖宫产住院费用少和住院时间短(P>0.05)。结论:相对再次剖宫产分娩方式,阴道试产对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史(1次)足月妊娠产妇和新生儿不良影响较小,具有显著的选择优势,临床应首先选择阴道试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 阴道试产 再次剖宫产
下载PDF
改良式剖宫产156例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杜文举 鲁德福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年第27期33-34,共2页
探讨剖宫产改良式腹部横切口及其缝合方法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美观性,发现改良式剖宫产明显优于新式剖宫产。
关键词 剖宫产 改良式横切口 间断垂直褥式全层内翻缝合法
下载PDF
剖宫产腹部横切口不缝合脂肪层皮内缝合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廖爱芬 《中国社区医师》 2016年第16期79-79,81,共2页
目的:探讨腹部横切口不缝合脂肪层皮内缝合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剖宫产产妇385例作为研究组,采用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皮内缝合,同期收治剖宫产产妇351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缝合皮肤,比较两组效果。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 目的:探讨腹部横切口不缝合脂肪层皮内缝合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剖宫产产妇385例作为研究组,采用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皮内缝合,同期收治剖宫产产妇351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缝合皮肤,比较两组效果。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无伤口愈合不良,对照组伤口感染1例,脂肪液化3例。结论:腹部横切口不缝合脂肪层皮内缝合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腹部横切口 不缝合皮下脂肪 皮内缝合
下载PDF
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宫产和改良式剖宫产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晓燕 马丽 赵岩 《中国社区医师》 2020年第36期60-61,共2页
目的:比较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与改良式两种模式剖宫产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有剖宫产指征且自愿接受剖宫产的患者100例,根据剖宫产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予以改良式剖宫产,对照组采用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宫... 目的:比较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与改良式两种模式剖宫产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有剖宫产指征且自愿接受剖宫产的患者100例,根据剖宫产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予以改良式剖宫产,对照组采用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宫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切口疼痛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率与孕妇满意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疼痛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手术出血量更少,并发症率更低,孕妇满意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宫产比较,改良式剖宫产可明显减少手术用时,缩短切口疼痛与住院时间,使手术出血量明显减少,降低并发症率,孕妇更满意,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 改良式 不同剖宫产 孕妇满意率 临床效果
下载PDF
再次行改良式剖宫产术对母儿影响的观察研究
14
作者 张静 韩玉环 《医学综述》 2007年第8期635-637,共3页
关键词 再次剖宫产 改良式剖宫产 下腹纵切口式剖宫产
下载PDF
二次剖宫产切口缝合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韩蔚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4年第4期73-74,77,共3页
目的:探索适合二次剖宫产切口的缝合方法。方法:将120例第2次行剖宫产的孕妇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马彦彦新式剖宫产术,不缝合脏壁层腹膜。观察组80例采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连续缝合子宫膀胱反折腹膜及腹膜,其中40例不缝合皮下脂肪... 目的:探索适合二次剖宫产切口的缝合方法。方法:将120例第2次行剖宫产的孕妇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马彦彦新式剖宫产术,不缝合脏壁层腹膜。观察组80例采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连续缝合子宫膀胱反折腹膜及腹膜,其中40例不缝合皮下脂肪层,10例缝合皮下脂肪层3-5针,30例间断一起缝合皮下脂肪层。结果:两组术后腹腔粘连以及愈合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结论:改良新式剖宫产缝合腹膜恢复解剖层次,可以相应地减少腹腔粘连防止脏器损伤;而在缝合皮下脂肪层的方法中,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的方法可以更好地减少皮下脂肪层缝合后的局部组织缺血坏死及残留缝线的异物反应,皮下不易出现硬结,且产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切口不容易出血,有利于切口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剖宫产 切口缝合方法 改良新式剖宫产
下载PDF
浮针疗法联合电针疗法配合手法按摩治疗剖宫产术后腹部伤口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16
作者 欧怡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第24期137-140,共4页
目的 探究浮针疗法联合电针疗法配合手法按摩治疗剖宫产术后腹部伤口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行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且术后腹部伤口痛的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常规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常规组给予手法按摩加特定电磁波谱(TDP)... 目的 探究浮针疗法联合电针疗法配合手法按摩治疗剖宫产术后腹部伤口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行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且术后腹部伤口痛的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常规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常规组给予手法按摩加特定电磁波谱(TDP)照射法治疗,治疗组给予浮针疗法联合电针疗法配合手法按摩治疗。比较两组产妇术后12 h(T1)、术后24 h(T2)、术后36 h(T3)、术后48 h(T4)时的疼痛程度及步行能力评分,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产妇T2、T3、T4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分别为(3.01±0.11)、(2.01±0.11)、(1.15±0.08)分,均低于常规组的(3.64±0.12)、(3.01±0.21)、(1.89±0.1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产妇T2、T3、T4时的步行能力评分分别为(9.64±1.01)、(11.24±1.24)、(12.64±1.48)分,均高于常规组的(8.04±0.89)、(10.01±1.01)、(11.24±1.0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产妇的总有效率93.33%高于常规组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剖宫产术后腹部伤口痛产妇采取浮针疗法联合电针疗法配合手法按摩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可以缓解疼痛,改善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术后腹部伤口痛 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 浮针 电针 手法按摩
下载PDF
改良腹式横切口与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效果比较 被引量:20
17
作者 钱碧慧 鲁励 贺静 《当代医学》 2010年第7期4-5,共2页
目的比较改良腹式横切口与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效果。方法将有剖宫产手术指征的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两组均行连续硬膜外麻醉,观察组采用改良腹式横切口下段剖宫产术,对照组采用腹式纵切口下段剖宫产术,术后两组静脉... 目的比较改良腹式横切口与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效果。方法将有剖宫产手术指征的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两组均行连续硬膜外麻醉,观察组采用改良腹式横切口下段剖宫产术,对照组采用腹式纵切口下段剖宫产术,术后两组静脉滴注青霉素预防感染。观察并记录两组产妇剖宫产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体质量,以及术中损伤(血尿、切口延裂)、术后疼痛等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剖宫产手术时间、取胎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体质量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中血尿、切口延裂、术后疼痛、术后病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腹式横切口剖宫产术比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手术效果好,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改良腹式横切口 腹式纵切口 子宫下段
下载PDF
再改良新式剖宫产术预防下腹壁横切口综合征等并发症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运莲 李华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年第23期2358-2361,共4页
目的观察应用再改良新式剖宫产术预防下腹壁横切口综合征等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进行新式剖宫产术分娩的74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应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再改良新... 目的观察应用再改良新式剖宫产术预防下腹壁横切口综合征等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进行新式剖宫产术分娩的74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应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再改良新式剖宫产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并随访观察两年,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异位症及腹壁横切口综合征发生情况。结果观察者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产褥病率、娩头困难、胎儿窒息、切口延裂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子宫内膜异位症、腹壁横切口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再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可明显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改良新式剖宫产术 并发症 下腹壁横切口综合征 预防
下载PDF
剖宫产术子宫下段横切口撕裂伤相关因素的处理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义云 徐庆 《中外医疗》 2013年第25期24-25,共2页
目的对剖宫产术子宫下段横切口撕裂伤相关因素的处理与分析。方法该院2011—2013年妇产科进行剖宫产术产妇共406例,对其临床资料以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该次研究共出现有子宫下段横切口撕裂伤产妇37例,占据比例为9.1%。结论导致... 目的对剖宫产术子宫下段横切口撕裂伤相关因素的处理与分析。方法该院2011—2013年妇产科进行剖宫产术产妇共406例,对其临床资料以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该次研究共出现有子宫下段横切口撕裂伤产妇37例,占据比例为9.1%。结论导致产妇剖宫产术子宫下段横切口撕裂伤的因素主要有胎儿的方位、胎儿体重、胎先露以及麻醉效果等,另外不同阶段的产程、手术技能的熟练程度还有切口位置是否恰当也都是导致产妇出现撕裂伤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术 子宫下段横切口撕裂伤 高危因素 处理
下载PDF
首次不同剖宫产方式对产妇术后腹壁、腹腔粘连性及再次剖宫产的影响 被引量:26
20
作者 田加珍 朱彗央 王川 《中国性科学》 2014年第4期3-5,共3页
目的:探究首次实施不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对术后并发症及再次剖宫产的影响,并为产妇分娩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于2010年2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120例再次行子宫下段横切剖宫产产妇,根据产妇首次剖宫产腹壁切口方式的不... 目的:探究首次实施不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对术后并发症及再次剖宫产的影响,并为产妇分娩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于2010年2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120例再次行子宫下段横切剖宫产产妇,根据产妇首次剖宫产腹壁切口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A组58例,为初次剖宫产腹壁中线纵切组;B组62例,为初次剖宫产腹壁横切组。记录两组产妇腹壁疤痕情况、盆腹腔粘连程度及再次剖宫产术中情况。结果:(1)A组产妇腹壁疤痕情况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产妇盆腹腔粘连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组开腹至胎儿娩出时间为(8.1±2.3)min,手术总时间为(45.3±8.2)min,术中出血量为(267.4±68.2)mL,B组分别为(11.8±3.1)min,(56.4±9.6)min,(303.5±78.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次剖宫产产妇选择纵切口术式能够降低盆腹腔粘连程度,并降低再次剖宫产的手术风险和损伤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纵切口 横切口 疤痕情况 粘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