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念”之道:慧能禅思想的原创性与禅悟的奥秘 被引量:1
1
作者 顾明栋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113,178,共13页
禅宗在世界思想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其独创性来自惠能的《坛经》,但在后来,禅宗的发展似乎出现一种趋势,该趋势大大削弱了惠能原初思想的原创性,并显示了一种将惠能的禅思想重新皈依于汉传佛教思想的体制性努力。因此,很有必要追寻惠能... 禅宗在世界思想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其独创性来自惠能的《坛经》,但在后来,禅宗的发展似乎出现一种趋势,该趋势大大削弱了惠能原初思想的原创性,并显示了一种将惠能的禅思想重新皈依于汉传佛教思想的体制性努力。因此,很有必要追寻惠能禅宗思想的源头,还原其思想的革命性。采用史料研究与心理学、神经科学、哲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照老庄道家思想细读惠能对《金刚经》的解读及其敦煌版《坛经》中的创新思想和修行方法,旨在揭示禅的独创性和普世吸引力,以及迄今为止禅悟不为人知的秘密。结论是惠能禅思想的渊源不是佛教的“空”,而是道家的“无”,其核心思想是“无念”之道,而禅悟也并非佛教的觉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 佛教 印度禅 坛经 禅悟
下载PDF
基督徒的宗教性、价值观与身份认同--以天水市麦积区农村基督徒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王璇 王沛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1-168,共8页
以天水市麦积区吴家村为个案,从宗教心理学的角度,考察了甘肃东部农村基督徒的宗教性、价值观与身份认同关系,结果发现:(1)宗教性对基督徒的经济价值观有调节作用,高宗教性教徒和低宗教性教徒的经济价值观是分离的;(2)宗教性对基督徒的... 以天水市麦积区吴家村为个案,从宗教心理学的角度,考察了甘肃东部农村基督徒的宗教性、价值观与身份认同关系,结果发现:(1)宗教性对基督徒的经济价值观有调节作用,高宗教性教徒和低宗教性教徒的经济价值观是分离的;(2)宗教性对基督徒的社会价值观有调节作用,高宗教性教徒和低宗教性教徒的社会价值观是分离的;(3)高宗教性教徒和低宗教性教徒道德价值观是趋于一致的;(4)高宗教性教徒积极认同自己的身份;(5)低宗教性教徒消极认同自己的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徒 宗教性 价值观 身份认同
下载PDF
印僧实哩沙哩卜得啰与真觉寺修建考 被引量:8
3
作者 何孝荣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3-96,共4页
实哩沙哩卜得啰(1335-1426)是东印度人。他修习密教,精通五明,被尊称为五明板的达。他于1414年来到中国,仁宗时封其为大善大国师。1426年,实哩沙哩卜得啰示寂于京。宣宗命为其兴建两座塔院,在北京者为真觉寺。然而,自明代以来,关于实... 实哩沙哩卜得啰(1335-1426)是东印度人。他修习密教,精通五明,被尊称为五明板的达。他于1414年来到中国,仁宗时封其为大善大国师。1426年,实哩沙哩卜得啰示寂于京。宣宗命为其兴建两座塔院,在北京者为真觉寺。然而,自明代以来,关于实哩沙哩卜得啰以及真觉寺修建就出现不同记载,而后世大多择取误说,以讹传讹。本文依据相关史料,去误存正,以求历史之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哩沙哩卜得啰 密教 真觉寺
下载PDF
从历史上三次中外文化交流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被引量:4
4
作者 张金荣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1-49,共9页
Through comparing the transmission of Marxism,ancient Indian Buddhism and modern western ideas into China, this paper brings to light the three key factors determining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foreign cultures ... Through comparing the transmission of Marxism,ancient Indian Buddhism and modern western ideas into China, this paper brings to light the three key factors determining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foreign cultures in China, namely, whether and to what extent China calls for them, whether they share similarities with or are intrinsically connec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ideas, and finally, whether they are scientific. The analyses thus not only make clear the underlying laws as well as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but also point out that the transmission of Marxism in China is a historical mu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印度佛教 近代西学东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传播 历史必然性
下载PDF
禅宗在中国的传播与我国对外文化传播策略探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学华 周娟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76-78,103,共4页
印度禅学通过对中国士大夫阶层心理结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策略性迎合,在这一群体中成功传播,进而影响中国文化千年之久。禅宗在中国的成功传播揭示出,我国对外文化传播的最佳策略是本土化策略。
关键词 禅宗 士大夫 对外文化传播 本土化
下载PDF
印度瑜伽行派唯识学缘起思想之特质 被引量:3
6
作者 周贵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1-117,共7页
印度瑜伽行派唯识学的缘起理论具有四个与印度佛教其他派别缘起思想不共的特质,即缘起的因果平等性、缘起的唯心性、缘起的俱时性、缘起的整体性,不论有为依唯识思想还是无为依唯识思想在这方面皆是如此。但由于唯识学的此二分型在本体... 印度瑜伽行派唯识学的缘起理论具有四个与印度佛教其他派别缘起思想不共的特质,即缘起的因果平等性、缘起的唯心性、缘起的俱时性、缘起的整体性,不论有为依唯识思想还是无为依唯识思想在这方面皆是如此。但由于唯识学的此二分型在本体论方面相异,对此四特质的说明自然会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佛教 唯识学 印度瑜伽行派
下载PDF
许地山的学术成就与印度文化的联系 被引量:4
7
作者 薛克翘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21-127,共7页
许地山的学术成就与印度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佛教和印度文学两个方面。其人生观和文学创作受到佛教的深刻影响 ;其佛教研究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他对印度文学作品的译介和研究为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和中印文学比较研究做出... 许地山的学术成就与印度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佛教和印度文学两个方面。其人生观和文学创作受到佛教的深刻影响 ;其佛教研究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他对印度文学作品的译介和研究为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和中印文学比较研究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地山 佛教 印度 印度文学
下载PDF
古代印度雕刻艺术的美学特征 被引量:4
8
作者 邱紫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8,共7页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古代印度雕刻艺术的美学特征 ,系统地说明了古代印度雕刻艺术同宗教思想的密切联系 ;本文进而论证了 ,在这一总的美学特征制约下 ,佛教与印度教雕刻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学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的内在的文化原因。
关键词 印度雕刻艺术 佛教雕刻 印度教雕刻 美学特征
下载PDF
崛起中的“大印度教主义”及其根源问题 被引量:2
9
作者 郭洪纪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1-57,共7页
近些年来,随着印度的崛起,一度弥漫于印度文化中的"大印度教主义"思潮,,期望通过对印度教与佛教关系的重新诠释,来建立印度佛教的文化影响力,以此作为"泛亚洲"的文化平台,这是一种基于宗教、种族、地缘以及国家崛... 近些年来,随着印度的崛起,一度弥漫于印度文化中的"大印度教主义"思潮,,期望通过对印度教与佛教关系的重新诠释,来建立印度佛教的文化影响力,以此作为"泛亚洲"的文化平台,这是一种基于宗教、种族、地缘以及国家崛起意识于一体的文化民族主义,它能否成为当代印度发展的驱动力或是新的障碍,是值得人们深刻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教 印度佛教 大印度教主义 文化民族主义
下载PDF
印度教的“救赎仪式”与印度佛教“解脱理念”辨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洪纪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9-145,共7页
从源流上看,印度教和印度佛教都是缘起于古代印度的婆罗门教,仅从婆罗门的救赎仪式和救赎理念延续方面,可以看出印度教和印度佛教在救世论方面具有一脉相承的理路特征。不同之处在于,印度教侧重于救赎仪式,印度佛教侧重于伦理建构,在长... 从源流上看,印度教和印度佛教都是缘起于古代印度的婆罗门教,仅从婆罗门的救赎仪式和救赎理念延续方面,可以看出印度教和印度佛教在救世论方面具有一脉相承的理路特征。不同之处在于,印度教侧重于救赎仪式,印度佛教侧重于伦理建构,在长期的发展中呈相互补益之势,这是人们在研究印度宗教文化影响时应予以注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教 印度佛教 救赎之道 伦理特征
下载PDF
佛教与婆罗门教“苦”的理论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姚卫群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4-70,共7页
佛教与婆罗门教对生命中存在的"苦"的现象十分重视,将探讨苦的形成、灭苦的途径等作为构建各自理论体系的出发点。两教关于苦的看法从思想来源上说与印度古代圣典奥义书有一定的关联;二者都认为轮回形态在本质上就是苦,苦产... 佛教与婆罗门教对生命中存在的"苦"的现象十分重视,将探讨苦的形成、灭苦的途径等作为构建各自理论体系的出发点。两教关于苦的看法从思想来源上说与印度古代圣典奥义书有一定的关联;二者都认为轮回形态在本质上就是苦,苦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对世间事物或人生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能予以正确认识。两教关于苦的种类以及消除无明的智慧的看法有重要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婆罗门教 印度哲学 奥义书
下载PDF
印度古代宗教哲学中展示的思维方式 被引量:2
12
作者 姚卫群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59-65,共7页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哲学史有着自身的特点,而思维方式的差别往往是这种特点的典型表现或集中体现。古代印度哲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宗教思想体系的发展。现通过对佛教、婆罗门教等的宗教哲学思想体系的考察,就这些体系中展示的思维方式...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哲学史有着自身的特点,而思维方式的差别往往是这种特点的典型表现或集中体现。古代印度哲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宗教思想体系的发展。现通过对佛教、婆罗门教等的宗教哲学思想体系的考察,就这些体系中展示的思维方式的主要类别、表现形态和基本特色等进行总体分析和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哲学 佛教 婆罗门教 思维方式
下载PDF
试论阿育王在印度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志强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85-87,共3页
阿育王是印度孔雀帝国的第三代国王。在印度文明发展进程中,阿育王统一印度的战争,弘扬佛教的行动,加强帝国管理的举措,兴办公益事业的努力,对印度文明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 阿育王 印度文明 佛教 孔雀帝国
下载PDF
唐代中印文化交流及其历史启示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淑霞 《唐都学刊》 2007年第4期6-9,共4页
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到唐朝,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达到高潮,佛教、道教及其他文化因素在两国之间均有良好的对话与互动。引发和促进这种传播与互动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给人们留下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启示也是弥足珍贵的,值得我们深... 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到唐朝,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达到高潮,佛教、道教及其他文化因素在两国之间均有良好的对话与互动。引发和促进这种传播与互动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给人们留下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启示也是弥足珍贵的,值得我们深刻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中华文化 印度文化 佛教 道教
下载PDF
佛教商业化刍议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夏年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27-33,共7页
2012年,以国家宗教局为首的政府十部委颁布文件,对佛教商业化倾向做出了规定。本文从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的传统对佛教商业和商业化进行了探源。从历史与文化发展的角度,对当代佛教商业化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印度 中国 佛教寺院财产 佛教商业化
下载PDF
试论印度佛教典籍的文体——以祇夜、伽陀和修多罗为中心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子开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0期1-9,共9页
印度佛教典籍所用文体,对中印两国皆影响颇巨。印度佛教采用说唱方式弘法、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播,从而决定了初期佛教典籍的结构形态和文体特点,即韵、散混合体;传统所言之"九分教"、"十二分教"中,真正属于文体的只... 印度佛教典籍所用文体,对中印两国皆影响颇巨。印度佛教采用说唱方式弘法、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播,从而决定了初期佛教典籍的结构形态和文体特点,即韵、散混合体;传统所言之"九分教"、"十二分教"中,真正属于文体的只有修多罗、祇夜和伽陀;对于这三种文体的理解,历来存在着模糊甚至错误之处;由上述三种基本文体加以组合,遂形成了印度佛教典籍的五种文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佛教 说唱方式 佛教文献 文体 韵散结合 偈颂
下载PDF
梵声佛曲与汉辞华章——中印古典戏剧因缘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燕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4-140,共7页
中国戏曲和印度梵剧同为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葩 ,交相辉映在东方世界的两大文明区域 ,代表着两国文学艺术发展的高度成就。比较考证这两种戏剧形式间存在的事实联系 ,发现和把握二者在文化性格、艺术形态上的趋同、逼肖之处 ,进而论证这些... 中国戏曲和印度梵剧同为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葩 ,交相辉映在东方世界的两大文明区域 ,代表着两国文学艺术发展的高度成就。比较考证这两种戏剧形式间存在的事实联系 ,发现和把握二者在文化性格、艺术形态上的趋同、逼肖之处 ,进而论证这些现象与因素是同源传递还是异域共生是有意义的。笔者认为 :印度梵剧浸渗影响中国戏曲的文化中介是佛教的传播 ;印度宗教习用的“沿门教化”同我国民间傩仪的“沿街念唱”形式两相结合共同架构了我国的戏剧演艺形式 ;中国戏曲中的一些剧目如“目连”关目取材于佛经和变文 ,戏剧角色行当中之“末”、“旦”、“净”皆源于梵语、梵文之转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戏剧 异域 中国戏曲 因缘 变文 文学艺术 人类文化史 存在 佛教 佛经
下载PDF
摩竭造像的原型与流变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英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45-51,共7页
摩竭造像源于印度民间的神话传说,为水中巨兽,后为佛教所用,并随佛教传入中国而与中国文化融合。其造像也逐渐华化,与中国传统观念中认可的鱼、龙等吉祥物融合变异后形成了中国鱼龙合体之神兽。其文化内涵也发生了变异,从印度民间传说... 摩竭造像源于印度民间的神话传说,为水中巨兽,后为佛教所用,并随佛教传入中国而与中国文化融合。其造像也逐渐华化,与中国传统观念中认可的鱼、龙等吉祥物融合变异后形成了中国鱼龙合体之神兽。其文化内涵也发生了变异,从印度民间传说中恐惧的海兽,变成中国化的镇邪、祈福的瑞兽,是文化的变异赋予其新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竭造像 印度文化 藏传佛教 鱼龙变形
下载PDF
佛教“庆赞”问题三论
19
作者 李小荣 赖文婷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39-153,172,共16页
庆赞是佛教法事活动中常见程式之一,它既有印度佛教的历史渊源,又深受中国儒道传统思想的影响。就其中土发展史而言,可以划分成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段:一是唐五代,其突出特点是佛、道融合;二是宋元明清,此际则呈现出三大变化,即宗派的广泛... 庆赞是佛教法事活动中常见程式之一,它既有印度佛教的历史渊源,又深受中国儒道传统思想的影响。就其中土发展史而言,可以划分成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段:一是唐五代,其突出特点是佛、道融合;二是宋元明清,此际则呈现出三大变化,即宗派的广泛性、礼俗生活的密切性和传播接受的国际性。作为综合性的艺术创作,庆赞与佛教文学、佛教音乐、佛教美术具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其最常见的表演形式是对像跪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赞 印度佛教渊源 两大历史时段 综合艺术
下载PDF
关于印度佛教金刚乘八十四悉陀 被引量:2
20
作者 薛克翘 《东南亚南亚研究》 2011年第3期82-86,94,共5页
本文阐述了印度佛教金刚乘的发展简况,介绍了印度学界对八十四悉陀相关文献的发掘与整理,以及对悉陀诗歌作品的研究情况。最后重评价了悉陀思想和悉陀文学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 印度密教 佛教密宗 金刚乘 悉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