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zation of Reverse Thermo-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e Lines in Cold Regions of China
1
作者 高扬 谭炎宁 +2 位作者 孟昭河 段美娟 徐秋生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7年第7期1183-1186,1201,共5页
Yannong S, a reverse thermo-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e (TGMS) line, is sterile at high temperature and fertile at low temperature.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fertility of Yannong S and the japonica reverse TGMS lin... Yannong S, a reverse thermo-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e (TGMS) line, is sterile at high temperature and fertile at low temperature.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fertility of Yannong S and the japonica reverse TGMS lines derived from it was in- vestigated in Harbin, Heilongjiang from 2013 to 2015.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Yan- nong S was completely male sterile in July and August (the hottest months of the year in Harbin), and the seed setting rate of bagged panicles was 0. We also in- ferred that the critical temperature for inducing the sterility of Yannong S was higher than 28 ℃. Most of the japonica reverse TGMS lines derived from Yannong S were completely aborted in July and August, with a seed setting rate of 0. It can be con- cluded that the reverse TGMS lines derived from Yannong S are genetically stable lines that have a long period of sterility in cold regions, so they may be the ideal genetic material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n-situ seed production of japonica hybrid r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ponica hybrid rice Reverse thermo-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e lines Cold regions Yannong S FERTILITY
下载PDF
Analysis of Heterosis, Combining Ability and Heritability of Cadmium Content in Brown Rice of Three-line Indica Hybrid Rice
2
作者 游书梅 曹应江 +8 位作者 蒋开锋 郑家奎 吴先军 张涛 杨莉 杨乾华 万先齐 罗婧 李昭祥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2年第11期2358-2362,共5页
Five cytoplasmic male sterile (CMS) lines were used as parents in an incomplete diallet cross and six restorer lines of rice design (Nc II design). Thirty hybrid combinations with the same growth period were selec... Five cytoplasmic male sterile (CMS) lines were used as parents in an incomplete diallet cross and six restorer lines of rice design (Nc II design). Thirty hybrid combinations with the same growth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experimental ma- terials to investigate the heterosis, combined ability and heredity of Cd content in brown rice of indica hybrid ric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Cd content in brown rice showed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heterosis; the 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 and specific combination ability of Cd content in CMS and restorer lines both reached extremely significant level (P〈0.01), indicating that both genetic improvement of parents and e- valuation of combinations are important to the breeding of hybrid combinations with low accumulation of Cd; the broad-sense heritabitity and narrow-sense heritability of Cd content were both relatively high with slight differences, which respectively reached 97.73% and 80.10%, indicating that Cd content in brown rice mainly de- pends on the additive action of genes; in addition, parent improvement showed bet- ter effect on the selection of early gen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ica hybrid rice Brown rice Cytoplasmic male sterile (CMS) line Re-storer line Cadmium HETEROSIS Combining ability HERITABILITY
下载PDF
Why are There Indica Type and Japonica Type in Rice?——History of the Studies and a View for Origin of Two Types 被引量:8
3
作者 Hiroshi IKEHASHI 《Rice science》 SCIE 2009年第1期1-13,共13页
On the bases of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the earliest domestication of rice has been confirm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Changjiang River basin, while in the region wild rice populations are found in shallow swamps u... On the bases of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the earliest domestication of rice has been confirm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Changjiang River basin, while in the region wild rice populations are found in shallow swamps under a climate with freezing winter cold. These findings lead us to-examine the past ideas about domestic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rice. Historically, in 1930s two sub-species, indica and japonica, were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sterility in F1 hybrids between them. Soon after that, the two types were classified by the associations of a number of genetically independent traits. The characteristic associations of traits have been explained by the hybrid sterility or reproductive barriers which were assumed to comprise a set of duplicate recessive lethal genes and to be an inner genetic mechanism to lead to the varietal differentiations In 1980s, the hybrid sterility between Indica and Japonica types was analyzed, and Indica, Japonica, and wide-compatibility type which gives fertile hybrids when cross to Indica and Japonica types, are proved to contain an allele, S5', S5' and S5^n, respectively at a locus on chromosome 6. And those gametes having Sj allele are found to be partially aborted in the hybrid genotypes of S5'/S5' while no gamete abortion occurs in S5'/S5^n and S5'/S5^n genotypes. Since then, the gene S5^n has been used in hybrid rice breeding to obtain fertile and vigorous hybrids between subspecies, and the long-disputed problem of hybrid sterility has been solved. Also in such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 association of traits found in each of vadetal groups is better explained by founder effects. On the other hand, a large number of native cultivars of rice were surveyed with enzyme polymorphism in 1980s and later with molecular markers. As a result, profound genetic diversity is found in cultivated rice as well as in wild rice. These findings seem to lead us to the idea of multiple independent domestications of rice. However, before reaching such a conclusion, at least two factors, i.e., long-distance-dissemination of some genotypes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introgression by local wild rice to primitive cultivars need to be examined. Taking the two factors as well as the historical events into consideration, it is considered here that the perennial japonica cultivars which are close to wild rice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basin were disseminated to East India through Assam or along the Bengal Bay, where they were transformed under the introgressions of local wild rice and formed a secondary center, from which some genotypes seem to be disseminated to colonies in Southeast Asi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induism. Later some of the genotypes were introduced into China and constituted so called Indica type. This may be a reasonable picture for the varietal different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brid sterility reproductive barriers varietal differentiation genetic diversity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founder effect DOMESTICATION indica type japonica type Oryza sativa RICE
下载PDF
水稻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福7112S的选育及应用
4
作者 黄书伟 吴晓亮 +3 位作者 冯睿彤 周红英 戴思青 陈周兵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15期19-22,共4页
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福7112S是以1892S为母本与优质自育材料R0564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该不育系育性稳定、败育彻底、株型紧凑、抗性较好、米质较优,2019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技术鉴定。本文介绍了福7112S的选... 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福7112S是以1892S为母本与优质自育材料R0564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该不育系育性稳定、败育彻底、株型紧凑、抗性较好、米质较优,2019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技术鉴定。本文介绍了福7112S的选育过程,阐述了其主要的特征特性和育性表现,分析了其配组应用,总结了繁殖制种技术,以期为福7112S的推广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福7112S 光温敏核不育系 选育 应用
下载PDF
12个粳稻新不育系的配合力及利用价值评价 被引量:30
5
作者 赵庆勇 朱镇 +4 位作者 张亚东 赵凌 张巧凤 许凌 王才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7-64,共8页
以12个新育成的BT型粳稻不育系和8个恢复系为亲本,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对其F1代13个农艺性状的配合力进行了分析。除单株穗数的特殊配合力方差不显著外,所有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以12个新育成的BT型粳稻不育系和8个恢复系为亲本,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对其F1代13个农艺性状的配合力进行了分析。除单株穗数的特殊配合力方差不显著外,所有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所测性状主要受亲本一般配合力的影响,主穗实粒数、结实率、单株产量和收获指数受组合特殊配合力的作用较突出。穗长、穗颈长、结实率和收获指数受不育系的影响较大,其余性状均受恢复系的影响较大。亲本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特殊配合力是相互独立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与杂种优势呈极显著正相关。不育系以六盐A、丹阳941A、98G26A、99-9A、香粳8016A和95122A较好,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恢复系以C418、J16、晚161和C76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粳稻 雄性小育系 恢复系 一般配合力 特殊配合力 杂种优势
下载PDF
光敏感雄性不育水稻的体细胞与花药培养及再生植株性状表现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凌定厚 陈梅芳 +2 位作者 马镇荣 梁承邺 陈宝源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1年第3期244-251,共8页
对8个光敏感雄性不育籼稻杂种一代及其亲本花药培养的研究发现,光敏不育粳稻虽然为雄性不育,但其愈伤组织诱导率与植株再生能力不在一般正常粳稻品种之下,为籼稻“新会粘”的28倍。绝大多数光敏不育之籼粳杂种的花药培养能力也是十分高... 对8个光敏感雄性不育籼稻杂种一代及其亲本花药培养的研究发现,光敏不育粳稻虽然为雄性不育,但其愈伤组织诱导率与植株再生能力不在一般正常粳稻品种之下,为籼稻“新会粘”的28倍。绝大多数光敏不育之籼粳杂种的花药培养能力也是十分高的。在起源于体细胞及花药的光敏不育水稻之再生植株共1146株试管苗中,发现少数在5月下旬及6月上旬抽穗的已表现为完全雄性不育。这些材料之幼穗的第二枝梗分化时(4月下旬至5月上旬)之日长尚不足13小时,远在农垦58S的临界日长14小时之下。在8个组合的籼粳光敏杂种一代花粉植株中,有的组合完全表现为粳型(组合4及7,表2),有的完全表现为籼型(组合2及6),多数则两者兼有。在全部80个愈伤无性系中,单倍体20个,二倍体58个,多倍体2个。58个二倍体无性系申不育的为20个,占34.5%。其中在晚造短日照条件下能转变为可育的有11个,占二倍体的19%,占二倍体不育的55%。所有光敏不育花粉植株,在早造条件下I-KI之花粉染色率与结实率均为0%,在晚造(9月份之后)条件下,能转换为可育。但不同组合、不同无性系之间育性转换的频率与稳定性差异颇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光敏雄性不育 花药培养
下载PDF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小穗不孕的细胞学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朱晓红 曹显祖 朱庆森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71-78,共8页
利用携有广亲和基因的杂种和普通籼粳杂种为材料以揭示籼粳杂种配子体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小穗不孕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杂种雌雄配子体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败育,并均与大小孢子第一次有丝分裂异常有关;杂种的小穗育性主要受胚囊育性、花... 利用携有广亲和基因的杂种和普通籼粳杂种为材料以揭示籼粳杂种配子体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小穗不孕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杂种雌雄配子体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败育,并均与大小孢子第一次有丝分裂异常有关;杂种的小穗育性主要受胚囊育性、花粉育性及花药开裂特性所控制,后两者通过影响柱头上花粉的萌发量而决定小穗的受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种 小穗不孕 水稻 细胞学
下载PDF
水稻亚种间杂种配子育性的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何光华 郑家奎 +1 位作者 阴国大 杨正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77-180,共4页
水稻亚种间杂种配子育性的研究何光华,郑家奎,阴国大,杨正林(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泸州646100)关键词亚种间杂种,雄性不育,雌性不育GameFertilityofF_1betweenIndicaandJa... 水稻亚种间杂种配子育性的研究何光华,郑家奎,阴国大,杨正林(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泸州646100)关键词亚种间杂种,雄性不育,雌性不育GameFertilityofF_1betweenIndicaandJaponica¥HEGuanghu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种间杂种 水稻 配子育性
下载PDF
籼稻光敏核不育种质5460 ps 的发现和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杨仁崔 李维明 +2 位作者 王乃元 梁康迳 陈青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47-48,共2页
1986年,在400株左右的籼稻品种5450群体中发现7株以上的育性变异株。变异株9月上旬初见穗,花药瘦小,淡黄色,不散粉、不结实.但9月中旬后抽出的穗雄蕊基本正常,结实。除了育性,这些变异株的其它农艺性状与5460无异:同时,变异株... 1986年,在400株左右的籼稻品种5450群体中发现7株以上的育性变异株。变异株9月上旬初见穗,花药瘦小,淡黄色,不散粉、不结实.但9月中旬后抽出的穗雄蕊基本正常,结实。除了育性,这些变异株的其它农艺性状与5460无异:同时,变异株间也表现一致,估计它们源自若干世代前的同一个自然突变体。1987年春播下其中一个单株的自交种子,7月上旬抽穗高不育.7月10日后抽穗表现完全不育。经福州、海南三代的种植观察以及温光反应的初步研究,发现它表现育性的光温敏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性 核不育 种质 结实 籼稻 变异株 育种 发现 突变体 光反应
下载PDF
水稻籼粳杂种雌性不育突变体91FS及其双亲的RAPD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肖邡明 钟蓉 +1 位作者 高方远 吴伯骥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35-237,共3页
以水稻籼粳杂种雌性不育突变体91FS及其双亲籼稻涪江2号和粳稻02428为材料进行RAPD分析.从检测过的100个引物中发现有10个引物扩增出多态性产物,表明91FS既承袭了双亲的遗传物质,又发生了新的变异,这为91FS的水稻籼粳杂种真实性提供... 以水稻籼粳杂种雌性不育突变体91FS及其双亲籼稻涪江2号和粳稻02428为材料进行RAPD分析.从检测过的100个引物中发现有10个引物扩增出多态性产物,表明91FS既承袭了双亲的遗传物质,又发生了新的变异,这为91FS的水稻籼粳杂种真实性提供了分子水平上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杂种 雌性不育 突变体 RAPD分析
下载PDF
水稻籼粳交亲籼型不育系的杂种优势利用 被引量:8
11
作者 吴建梅 林荔辉 +2 位作者 吴为人 周元昌 陈志伟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共6页
采用珍汕97B/秀水13的后代为材料,通过回交转育,育成系列亲籼型不育系.以Ⅱ-32A为对照,按8×6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各不育系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评价其育种价值.结果表明:(1)产量主要性状大多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共同控制... 采用珍汕97B/秀水13的后代为材料,通过回交转育,育成系列亲籼型不育系.以Ⅱ-32A为对照,按8×6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各不育系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评价其育种价值.结果表明:(1)产量主要性状大多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共同控制.单株重是一个复杂性状,受显性效应控制.株高、总粒数、生育期和有效穗与结实率的表型、遗传、加性和显性相关均呈负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育种上应注意上述性状的选择,提高后代结实率.(2)株高、主穗长、粒重及生育期的狭义遗传力较高,早期选择有效;而单株重、有效穗、总粒数及结实率的狭义遗传率低,分离世代长,需高世代鉴定.(3)42个籼粳交F1中有18个组合结实率高于80%,16个组合单株重超过Ⅱ优63,杂种优势表现在单株重、株高、穗粒数等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交 亲籼型不育系 杂种优势
下载PDF
红莲型不育细胞质在杂交粳稻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2
作者 汤述翥 张宏根 +7 位作者 朱正斌 刘超 李鹏 梁国华 严长杰 刘巧泉 于恒秀 顾铭洪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6-124,共9页
为了探讨红莲型不育细胞质应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可能性,利用包台(BT)型、红莲(HL)型、茶野(CL)型、野败(WA)型等4种细胞质的同核异质不育系六千辛A与181个粳稻亲本测交,根据测交F1的小穗育性,筛选HL型粳稻恢复系。在此基础上,对筛选出... 为了探讨红莲型不育细胞质应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可能性,利用包台(BT)型、红莲(HL)型、茶野(CL)型、野败(WA)型等4种细胞质的同核异质不育系六千辛A与181个粳稻亲本测交,根据测交F1的小穗育性,筛选HL型粳稻恢复系。在此基础上,对筛选出的HL型粳稻恢复系与更多HL型不育系复测,并进行不同细胞质杂交粳稻的比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HL型和CL型不育系的恢、保关系十分一致,测交F1小穗育性间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2)HL型和CL型粳稻不育系的可恢性虽不如BT型不育系,但明显优于WA型粳稻不育系;以测交F1小穗育性达到85%以上作为选择标准,从BT型恢复系和广亲和恢复系中筛选出25个HL型(CL型)粳稻恢复系。3)不育系的核背景对杂种育性有影响,HL型六千辛A可恢性最好,其次为HL型陵香A,HL型珍5A可恢性最差。4)与BT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相比,HL型和CL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育性稳定性相对较差。5)HL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与BT型、WA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在播种至抽穗历期、株高、产量及品质性状上均无明显差异;HL型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粳稻结实率正常,与BT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无明显差异,明显高于WA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说明HL型不育细胞质应用于杂交粳稻育种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粳稻 红莲型不育细胞质 恢复系 育种
下载PDF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配子体败育及其与小穗不孕关系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8
13
作者 朱晓红 曹显祖 朱庆森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21-430,共10页
利用携有和不携有广亲和基因的两类籼粳亚种间杂种为材料,观察其孢子体和配子体的发生过程,明确杂种雌雄配子体败育的特征。结果显示:花粉和胚囊的败育均与小孢子和大孢子第一次有丝分裂异常有关,前者表现为小孢子间有丝分裂不同步,导... 利用携有和不携有广亲和基因的两类籼粳亚种间杂种为材料,观察其孢子体和配子体的发生过程,明确杂种雌雄配子体败育的特征。结果显示:花粉和胚囊的败育均与小孢子和大孢子第一次有丝分裂异常有关,前者表现为小孢子间有丝分裂不同步,导致部分花粉不能正常成熟和败育;后者表现为大孢子有丝分裂异常(包括一些大孢子有丝分裂的延迟),在成熟的胚珠中不能形成胚囊。利用整体染色技术直接决定了杂种胚囊的育性。不同于携有广亲和基因的杂种,不具广亲和基因的杂种胚囊的败育直接导致了小穗的不孕。花粉的败育和不正常的裂药在两类杂种中通过影响柱头上花粉的萌发量间接控制小穗的受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 杂种配子体 不育 败育
下载PDF
杂交粳稻的选育与应用(综述) 被引量:15
14
作者 袁勤 倪林娟 +1 位作者 曹黎明 吴月兰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02年第1期25-28,共4页
综述了中国杂交粳稻选育的历史及目前应用的主要细胞质源、组合及各生态类型 ,提出推广和应用杂交粳稻是水稻生产高产、稳产的需要 ,是产量、品质、抗性兼顾的需要 ,也是种子产业化和优质米工程的需要。今后杂交粳稻育种将以优质为主攻... 综述了中国杂交粳稻选育的历史及目前应用的主要细胞质源、组合及各生态类型 ,提出推广和应用杂交粳稻是水稻生产高产、稳产的需要 ,是产量、品质、抗性兼顾的需要 ,也是种子产业化和优质米工程的需要。今后杂交粳稻育种将以优质为主攻目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粳稻 细胞质源 育种方向 选育 应用 发展史 中国
下载PDF
典型籼粳杂种不育性的分子标记分析及其遗传基础 被引量:3
15
作者 严长杰 梁国华 +5 位作者 顾世梁 裔传灯 陆驹飞 李欣 汤述翥 顾铭洪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7-276,共10页
对典型籼粳杂种育性遗传基础的研究是快速进行广亲和系培育的前提。以回交群体Balilla 南特号∥Ba lilla为育性基因的分析群体 ,利用SSR标记研究了该群体中控制小穗育性和花粉育性的基因位点 ,对于小穗育性共检测到 2个QTLs ,qSPTF1和qS... 对典型籼粳杂种育性遗传基础的研究是快速进行广亲和系培育的前提。以回交群体Balilla 南特号∥Ba lilla为育性基因的分析群体 ,利用SSR标记研究了该群体中控制小穗育性和花粉育性的基因位点 ,对于小穗育性共检测到 2个QTLs ,qSPTF1和qSPTF6 ,分别位于第 1和第 6染色体上 ,其加性效应分别为 13 5 0 1和 - 16 4 14。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 ,以及qSPTF6在第 6染色体上所处的位置 ,可以推断qSPTF6即为S 5位点。在花粉育性的QTLs检测中 ,发现在第 7和第 9染色体上有两个QTLs,qPLLN7和qPLLN9,其加性效应分别为 - 12 0 0 3和 - 11 0 12 ,可以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 12 9%和 10 3%。位点的互作分析表明 ,在该研究群体中 ,存在大量的位点互作影响小穗育性和花粉育性 ,在 0 0 0 5显著水平上 ,检测到 6 1对和 5 1对位点互作分别影响小穗育性和花粉育性。说明籼粳杂种的不育性除了主效基因的单独作用以外 ,位点之间的互作 ,即上位性也是一重要的遗传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杂种 不育性 基因定位 分子标记分析 遗传基础
下载PDF
杂交粳稻同核异质不育系细胞质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王才林 汤述翥 汤玉庚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65-71,共7页
以具有ChinsurahBoroⅡ(BT)、滇型(D)、野败型(WA)和野栽型(WC)4种不育细胞质的不育系南粳11A和南粳34A及其相应保持系与77302-1、宁恢3-2、C57和C堡4个恢复系配制的杂种F1为材料,探讨了不育系细胞质对F1代12个性状的遗传效... 以具有ChinsurahBoroⅡ(BT)、滇型(D)、野败型(WA)和野栽型(WC)4种不育细胞质的不育系南粳11A和南粳34A及其相应保持系与77302-1、宁恢3-2、C57和C堡4个恢复系配制的杂种F1为材料,探讨了不育系细胞质对F1代12个性状的遗传效应。不育系细胞质对F1代的株高、穗颈长、每稳实粒数、结实率、收获指数和单株产量等性状有明显的负效应,而对稳数、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和生物产量则有明显的正效应。不育系细胞质的这种遗传效应随细胞质来源的不同表现明显的差异,D型和BT型细胞质在多数性状上的表现优于WA型和WC型细胞质。此外,不育系细胞质与保持系细胞核和恢复系细胞核及三者之间的互作在多数性状上也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细胞质效应 杂交水稻 三系配套
下载PDF
水稻籼粳杂种多倍体亲本开花习性的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刘建新 陈建国 +3 位作者 陈冬玲 戴兵成 蔡得田 彭琴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3期248-252,共5页
对强优势水稻四倍体杂交组合的亲本HN2026、SG99012、培矮64S及二倍体不育系培矮64S的开花习性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具有高结实率特性的四倍体品系HN2026、SG99012如同二倍体的培矮64S一样,开花习性较为正常,即开花期和开花时间集中,... 对强优势水稻四倍体杂交组合的亲本HN2026、SG99012、培矮64S及二倍体不育系培矮64S的开花习性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具有高结实率特性的四倍体品系HN2026、SG99012如同二倍体的培矮64S一样,开花习性较为正常,即开花期和开花时间集中,表现出明显的高峰期;而四倍体的培矮64S则表现异常,主要表现为:颖花开张持续时间长、日开花时间分散、缺少明显的日开花高峰期,而且随着气温的升高,有颖花开张持续时间缩短、日开花高峰期后移的趋势,并对这种异常情况的可能原因进行了粗略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杂种 多倍体 开花习性 光温敏核不育系
下载PDF
BT型杂交粳稻育性及其三系的若干蛋白质标记(英文) 被引量:8
18
作者 洪德林 佐藤光 +2 位作者 熊丸敏博 曲乐庆 U S SADAR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65-168,共4页
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 PAGE)方法 ,对粳稻 BT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六千辛 A,保持系六千辛 B,恢复系六千辛 R、7730 2 - 1,以及杂交组合六千辛 A/7730 2 - 1的 F1 和 F2 种子的胚乳贮藏蛋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谷... 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 PAGE)方法 ,对粳稻 BT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六千辛 A,保持系六千辛 B,恢复系六千辛 R、7730 2 - 1,以及杂交组合六千辛 A/7730 2 - 1的 F1 和 F2 种子的胚乳贮藏蛋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谷蛋白α- 3区域 ,恢复系有两条带α- 3a和α- 3b,而六千辛 A和六千辛 B只有一条带α- 3。 F2 代具有α- 3的种子和具有α- 3a加α-3b的种子 1∶ 1分离。谷蛋白α- 4带的移动速率 ,恢复系比六千辛 A快。把较快的α- 4带记为α- 4f。 F2 代具有α- 4的种子和具有 α- 4加 α- 4f的种子也是 1∶ 1分离 ,与配子体不育类型的 F2 代花粉育性恢复基因分离比一致。系谱分析表明六千辛 R中 α-3a和α- 3b来源于 IR8。六千辛 A比六千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恢复系 细胞质雄性不育性 蛋白质标记 杂交水稻 谷蛋白 醇溶蛋白
下载PDF
籼粳交加倍单倍体后代性状遗传的研究 被引量:19
19
作者 陈英 何平 +1 位作者 陆朝福 徐云碧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51-457,共7页
对一个典型的籼/粳组合、窄叶青8号/京系17的F_1花药进行培养,所获二倍体花粉植株除约20%自然结实率为0外,其余植株的结实率在1%至正常结实之间,65%株系在75%以上,并稳定地传至自交后代。对130多个加倍单倍体(DH)多种性状的遗传进... 对一个典型的籼/粳组合、窄叶青8号/京系17的F_1花药进行培养,所获二倍体花粉植株除约20%自然结实率为0外,其余植株的结实率在1%至正常结实之间,65%株系在75%以上,并稳定地传至自交后代。对130多个加倍单倍体(DH)多种性状的遗传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花药培养可以克服籼/粳后代包括育性在内的各种性状长期分离不易稳定的严重障碍。生育期、株高、每穗粒数及千粒重等数量性状均为连续分布,呈正态曲线,为多基因控制。涉及籼与粳分类的一些性状,如叶毛、稃毛、酚反应、落粒性等的遗传,有的为一对主基因控制,有的为多基因决定。根据程氏形态指数对各个DH系的籼、粳属性进行分类,可以看到除籼型与粳型株系各占14%外,其余为各种偏籼和偏粳类型,形态指数也基本上呈正态分布。两个亲本均为早、中熟品种,但光温反应有所不同。DH群体对光温反应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不感光也不感温类型,也有对光温反应均较强类型等。各种性状都出现超亲分离,表明亚种间杂种的性状遗传存在大量多基因累加和互补作用。同时对籼/粳杂种不育的原因与产生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 花药培养 水稻 加倍单倍体 遗传分析
下载PDF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低温花粉不育的QTL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杰 翟虎渠 +4 位作者 王才林 仲维功 邹江石 池桥宏 万建民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07-513,共7页
为探明籼粳杂种低温花粉不育的遗传基础,以籼稻品种3037和粳型广亲和品种02428的F2分离群体进行了低温花粉不育的遗传分析。推迟播种后,F2群体各单株孕穗期的日平均温度为21~23℃,调查了F2群体各单株的花粉育性。利用108对SSR引物构建... 为探明籼粳杂种低温花粉不育的遗传基础,以籼稻品种3037和粳型广亲和品种02428的F2分离群体进行了低温花粉不育的遗传分析。推迟播种后,F2群体各单株孕穗期的日平均温度为21~23℃,调查了F2群体各单株的花粉育性。利用108对SSR引物构建了包含157个F2单株,覆盖12条染色体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谱。该连锁图的总长度为1857.8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6.26cM,标记较均匀地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采用区间作图法对F2群体花粉不育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2个低温花粉不育QTLs,即qLTSPS2和qLTSPS5,分别位于第2、5染色体,其加性效应分别为0.021、0.045,显性效应分别为-0.246、-0.251,显性度分别为11.7和4.8,具有超显性效应,超显性是QTL作用的主要方式,这2个位点杂合基因型在低温环境下具有降低花粉育性的作用,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15.6%、11.9%。另外,两因素的方差分析表明这两个QTL之间不存在互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杂种 低温 花粉不育 QTL定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