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ITO玻璃-PDMS复合式低电压电泳芯片的快速制备 被引量:1
1
作者 廖红华 廖宇 +1 位作者 易金桥 黄勇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3期320-323,共4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ITO玻璃-PDMS复合式低电压电泳芯片的快速制备新方法.该方法采用Protel软件绘制低电压电泳芯片沟道的形状,利用电路板加工技术加工沟道模具,并采用PDMS整体浇注方法制备芯片微沟道;采用光刻、湿法刻蚀等微加工技术方法对... 提出了一种基于ITO玻璃-PDMS复合式低电压电泳芯片的快速制备新方法.该方法采用Protel软件绘制低电压电泳芯片沟道的形状,利用电路板加工技术加工沟道模具,并采用PDMS整体浇注方法制备芯片微沟道;采用光刻、湿法刻蚀等微加工技术方法对ITO导电玻璃进行加工,并制备出ITO阵列电极.最后经修饰、封装等工序得到基于ITO玻璃-PDMS复合式低电压电泳芯片.实验表明:采用该方法制备的ITO阵列电极线条清晰,沟道侧壁陡直、表面光滑.同时,采用该方法制备芯片周期短,不需要昂贵的制作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路板 低电压电泳芯片 快速制备 ito玻璃-pdms
下载PDF
透明导电玻璃(ITO)基材自加热传感静态芯片聚合酶链反应(PCR) 被引量:3
2
作者 吴志勇 田晓溪 +2 位作者 渠柏艳 陈坤 方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259-2263,共5页
利用商品化ITO玻璃导电层的温阻效应,无需任何微加工手段,实现了自加热和传感的芯片温度自动程序控制,最大程度地减小了传感滞后对温度控制稳定性的影响,温度控制的稳定性达到了0.2℃,升温速度最快可达20℃/s以上,在冷却风扇辅助下降温... 利用商品化ITO玻璃导电层的温阻效应,无需任何微加工手段,实现了自加热和传感的芯片温度自动程序控制,最大程度地减小了传感滞后对温度控制稳定性的影响,温度控制的稳定性达到了0.2℃,升温速度最快可达20℃/s以上,在冷却风扇辅助下降温速度最快达到了8℃/s.芯片温控单元的引线从传统的两对(一对用于传感,一对用于加热)减少为一对.通过在该芯片上直接构建多个开放微池反应器的方法成功地实现了λDNA 157 bp片段的并行扩增.将该芯片置于倒置荧光显微镜样品台上,以蓝色(575 nm)发光二极管为光源,以光电倍增管为检测手段检测了dsDNA和SYBR GreenⅠ嵌合物的荧光强度随温度的实时变化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铟锡(ito)玻璃 自加热传感温控 静态芯片聚合酶链反应 原位实时荧光监测 发光二极管
下载PDF
空间太阳电池玻璃盖板表面超薄ITO防静电层的设计及制备工艺
3
作者 金鹤 周灵平 +3 位作者 朱家俊 符立才 杨武霖 李德意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158-162,共5页
ITO/MgF2复合薄膜既具有较好的表面导电性能又具有较高的透过率,可应用于空间太阳电池玻璃盖板表面。文章主要对ITO/MgF2复合薄膜中表层的超薄ITO薄膜进行了研究。利用TFCalc软件模拟了ITO薄膜厚度对ITO/MgF2复合薄膜光学性能的影响,根... ITO/MgF2复合薄膜既具有较好的表面导电性能又具有较高的透过率,可应用于空间太阳电池玻璃盖板表面。文章主要对ITO/MgF2复合薄膜中表层的超薄ITO薄膜进行了研究。利用TFCalc软件模拟了ITO薄膜厚度对ITO/MgF2复合薄膜光学性能的影响,根据模拟结果采用电子束蒸发法在衬底上依次沉积MgF2薄膜和氧化铟锡(ITO)薄膜,研究了ITO薄膜工艺参数(沉积速率、沉积温度和工作气压)和ITO薄膜厚度对ITO/MgF2复合薄膜光电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当ITO薄膜沉积速率为0.05nm/s、沉积温度为400℃、工作气压为2.3×10^(-2) Pa、厚度为10nm时,表层ITO薄膜基本连续,其方块电阻(1.94kΩ/)已符合设计需求,ITO/MgF2复合薄膜在可见光区间(400~800nm)的平均透过率达到89.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铟锡(ito)薄膜 防静电 空间太阳电池 MgF2薄膜 电子束蒸发 玻璃盖板
下载PDF
形貌可控的钯纳米粒子的电化学制备及电催化性质 被引量:9
4
作者 晏晓晖 刁鹏 项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650-2656,共7页
以NaPdCl4为前驱体,以柠檬酸钠为包裹剂,通过两步恒电势法在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基底上沉积得到不同形貌的钯纳米粒子(PdNPs).通过调节晶种沉积电势和粒子生长电势、柠檬酸根和溴离子的浓度及反应温度等因素,可以控制PdNPs的形貌、尺... 以NaPdCl4为前驱体,以柠檬酸钠为包裹剂,通过两步恒电势法在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基底上沉积得到不同形貌的钯纳米粒子(PdNPs).通过调节晶种沉积电势和粒子生长电势、柠檬酸根和溴离子的浓度及反应温度等因素,可以控制PdNPs的形貌、尺寸及在ITO基底上的生长密度;制备出了钯纳米锥阵列及球形、花状和多面体形的PdNPs.研究结果表明,钯纳米锥阵列与其它形状的PdNPs相比,在单位面积ITO基底上具有更大的表面积,表现出对甲醇更强的电化学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钯纳米粒子 电化学沉积 氧化铟锡导电玻璃 甲醇 电催化
下载PDF
ZnO/TiO_2复合涂层电极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 被引量:3
5
作者 文新宇 黄紫洋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28-1132,共5页
以氧化铟锡导电玻璃为基材,采用电泳沉积法制备负载型ZnO/TiO2复合涂层,经450℃后续烧结处理后,采用XRD、SEM、EDX和UV-Vis DRS对ZnO/TiO2复合涂层进行表征;在pH=7.0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分别测试ZnO/TiO2复合涂层电极在紫外灯和100 W... 以氧化铟锡导电玻璃为基材,采用电泳沉积法制备负载型ZnO/TiO2复合涂层,经450℃后续烧结处理后,采用XRD、SEM、EDX和UV-Vis DRS对ZnO/TiO2复合涂层进行表征;在pH=7.0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分别测试ZnO/TiO2复合涂层电极在紫外灯和100 W白炽灯辐照下的电化学阻抗谱、Tafel极化曲线和循环伏安等电化学性质。结果表明:ZnO以200-300 nm晶粒分散于复合涂层中,质量百分比为0.74%;ZnO/TiO2复合涂层在可见光区有一定的吸收;在可见光辐照下ZnO/TiO2复合涂层电极具有较好的光电活性,并对水的分解具有较强的光电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泳沉积 ZnO/TiO2复合涂层电极 光电性能 ito导电玻璃
下载PDF
基于三维培养的细胞加热培养控制系统
6
作者 蒋作敏 邹金成 张爱丽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0-206,共7页
针对目前热物理治疗的体外实验手段无法模拟动物体内的复杂环境而影响实验准确性的问题,设计并制作了一种可以基于三维培养下的细胞进行热物理实验的加热实验平台.该平台可以同时针对贴壁细胞及三维细胞进行细胞加热实验,且在加热过程... 针对目前热物理治疗的体外实验手段无法模拟动物体内的复杂环境而影响实验准确性的问题,设计并制作了一种可以基于三维培养下的细胞进行热物理实验的加热实验平台.该平台可以同时针对贴壁细胞及三维细胞进行细胞加热实验,且在加热过程中能够实时对细胞的生长状态进行观察.实验结果表明,该加热培养系统可以保持温度均匀、控制精确,同时适用于三维水凝胶进行细胞加热实验,是一种有效的三维细胞加热培养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铟锡导电玻璃 热物理治疗 海藻酸钠 三维培养
下载PDF
过冷沸腾单汽泡可视化试验台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
7
作者 黄莹 高璞珍 +2 位作者 徐鹏 王忠乙 王超群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32-937,共6页
为了研究过冷沸腾两相流动工况下气泡的生长及脱离等运动特性,本文从单个沸腾汽泡的产生出发,考虑了影响汽泡产生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表面进行处理后通上合适电压,完成了过冷沸腾条件下汽泡生成可视化实验台设计,研... 为了研究过冷沸腾两相流动工况下气泡的生长及脱离等运动特性,本文从单个沸腾汽泡的产生出发,考虑了影响汽泡产生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表面进行处理后通上合适电压,完成了过冷沸腾条件下汽泡生成可视化实验台设计,研究不同热流密度和水温过冷度对汽泡行为的影响。并用所搭建的实验台进行了部分实验,得到了不同条件下的气泡周期和脱离直径的变化规律,发现气泡的产生周期随加热功率的增大而减小,气泡的脱离直径随加热功率的增大而增大,从而验证了实验台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冷沸腾 两相流 气泡 可视化 试验台设计 电加热 氧化铟锡(ito)玻璃
下载PDF
铟锡氧化物陶瓷靶的现状 被引量:4
8
作者 李锦 《江苏陶瓷》 CAS 2000年第1期9-11,共3页
详细论述了铟锡氧化物陶瓷靶(ITO陶瓷靶)的生产工艺性能要求 ,重点介绍了利用ITO陶瓷靶生产的电子溅射产品———ITO透明导电膜玻璃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铟锡氧化物 ito 陶瓷靶 导电膜玻璃 电子陶瓷
下载PDF
集成电极的复合混沌混合芯片的快速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娜 方芳 吴志勇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43-948,共6页
试剂的有效混合是化学和生化反应的前提条件,因此混合成为微全分析系统的重要功能单元。本文介绍了一种通道中集成氧化铟锡(ITO)电极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玻璃复合混沌混合芯片的快速制备方法,对PDMS的混合通道表面进行了硅溶胶改性... 试剂的有效混合是化学和生化反应的前提条件,因此混合成为微全分析系统的重要功能单元。本文介绍了一种通道中集成氧化铟锡(ITO)电极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玻璃复合混沌混合芯片的快速制备方法,对PDMS的混合通道表面进行了硅溶胶改性。首次用集成的电极和酸碱反应过程中的电导变化对其混合效果进行了评价。利用玻璃各向同性刻蚀特点,一次曝光和一次刻蚀得到了混沌混合微通道结构的母板。利用光辅助原位聚合的方法快速制备了与母板微结构互补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阳模,利用PDMS原位聚合的方法复制得到了与玻璃母板结构相同的混沌混合通道结构的芯片。用电导法对芯片的混合有效性进行了表征。PDMS复制芯片与ITO玻璃永久封合即得全透明的复合混沌混合芯片。本文介绍的加工方法无需二次曝光及SU-8光刻胶,容易多次复制,在微流控分析芯片中将有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沌混合芯片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 氧化铟锡(ito)电极 电导检测
原文传递
Photoanode Activity of ZnO Nanotube Based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被引量:4
10
作者 R. Ranjusha P. Lekha +2 位作者 K.R.V. Subramanian V. Nair Shantikumar A. Balakrishnan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1年第11期961-966,共6页
Vertical ZnO nanotube (ZNT) arrays were synthesized onto an indium doped tin oxide (ITO) glass substrate by a simple 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 technique followed by a selective etching process. Scanning electron ... Vertical ZnO nanotube (ZNT) arrays were synthesized onto an indium doped tin oxide (ITO) glass substrate by a simple 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 technique followed by a selective etching proces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showed formation of well-faceted hexagonal ZNT arrays spreading uniformly over a large area. X-ray diffraction (XRD) of ZNT layer showed substantially higher intensity for the (0002) diffraction peak, indicating that the ZnO crystallites were well aligned with their c-axis. Profilometer measurements of the ZNT layer showed an average thickness of -7 μm. Diameter size distribution (DSD) analysis showed that ZNTs exhibited a narrow diameter size distribution in the range of 65-120 nm and centered at -75 nm. The photoluminescence (PL) spectrum measurement showed violet and blue luminescence peaks that were centered at 410 and 480 nm,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e presence of internal defects. Ultra-violet (UV) spectroscopy showed major absorbance peak at ,-348 nm, exhibiting an increase in energy gap value of 3.4 eV. By employing the formed ZNTs as the photo-anode for a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 (DSSC), a full-sun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1.01% was achieved with a fill factor of 54%. Quantum efficiency studies showed the maximum of incident photon-to-electron conversion efficiency in a visible region located at 590-550 nm r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 nanotubes indium doped tin oxide (ito glass Photoluminescence spectra 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 Quantum efficienc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