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ANALYSIS OF MECHANISM OF IMPACT OF AEROSOLS ON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DEX AND ONSET
1
作者 沈新勇 黄文彦 陈宏波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7年第4期357-367,共11页
RegCM4.3, a high-resolution regional climate model, which includes five kinds of aerosols(dust, sea salt,sulfate, black carbon and organic carbon), is employed to simulate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EASM) from 1995... RegCM4.3, a high-resolution regional climate model, which includes five kinds of aerosols(dust, sea salt,sulfate, black carbon and organic carbon), is employed to simulate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EASM) from 1995 to 2010 and the simulation data are used to study the possible impact of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aerosols on EASM.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gional climate model can well simulate the EASM an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aerosols. The EASM index is reduced by about 5% by the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aerosols and the monsoon onset time is also delayed by about a pentad except for Southeast China. The aerosols heat the middle atmosphere through absorbing solar radiation and the air column expands in Southeast China and its offshore areas. As a result, the geopotential height decreases and a cyclonic circulation anomaly is generated in the lower atmosphere. Northerly wind located in the west of cyclonic circulation weakens the low-level southerly wind in the EASM region. Negative surface radiative forcing due to aerosols causes downward motion and an indirect meridional circulation is formed with the low-level northerly wind and high-level southerly wind anomaly in the north of 25° N in the monsoon area, which weakens the vertical circulation of EASM.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of the monsoon region is significantly reduced,especially in North and Southwest China where the value of moisture flux divergence incr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sol climate effect regional climate model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monsoon index onset time indirect circulation mechanism analysis
下载PDF
福建仙云洞石笋记录的Termination I事件缓变特征 被引量:3
2
作者 马乐 肖海燕 +2 位作者 张鑫 姜修洋 蔡炳贵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04-612,共9页
末次冰期终止事件(Termination I,简称TI)是发生在末次冰消期约14.7 ka B.P.北半球最显著的一次快速升温事件,其气候突变的全球响应及转型特征是末次冰消期研究的重点。基于中国东南地区福建西部仙云洞两支石笋(样品编号为XY11和XYⅢ-21... 末次冰期终止事件(Termination I,简称TI)是发生在末次冰消期约14.7 ka B.P.北半球最显著的一次快速升温事件,其气候突变的全球响应及转型特征是末次冰消期研究的重点。基于中国东南地区福建西部仙云洞两支石笋(样品编号为XY11和XYⅢ-21)17个高精度230 Th年龄和567个氧同位素数据,建立了12.67~16.10 ka B.P.时段内平均分辨率达十年际的东亚夏季风强度演变序列,捕捉到了Termination I转型缓变特征。仙云洞石笋记录揭示Termination I事件缓变特征持续时间达800 a,明显比也门(约13 a)以及中国西南地区(约35 a)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约200 a)石笋记录的转型时间长很多,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仙云洞石笋记录的Termination I转型时段季风开始增强响应于北高纬气候,但仙云洞石笋记录的Termination I缓变特征指示其可能受到热带低纬西太平洋暖池水文循环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RMinATION I事件 东亚季风 石笋 转型特征 区域差异 驱动机制 仙云洞 福建
下载PDF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对东亚季风区的影响及不同时间尺度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3
作者 林爱兰 梁建茵 谷德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19,共9页
在引证论述大气ISO对东亚季风区天气气候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概括性地回顾大气ISO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主要成果,重点针对热带大气ISO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甚至年代际变化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评述。
关键词 大气季节内振荡 不同时间尺度变化 特征和机理 对东亚季风区的影响
下载PDF
气溶胶对东亚夏季风指数和爆发的影响及其机理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沈新勇 黄文彦 陈宏波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33-743,共11页
利用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Reg CM4.3,通过引入沙尘、海盐、硫酸盐、黑碳和有机碳等5种气溶胶,对1995—2010年的东亚夏季风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自然和人为气溶胶对东亚夏季风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夏季风和气溶胶的时... 利用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Reg CM4.3,通过引入沙尘、海盐、硫酸盐、黑碳和有机碳等5种气溶胶,对1995—2010年的东亚夏季风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自然和人为气溶胶对东亚夏季风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夏季风和气溶胶的时空分布都有较好的模拟效果,自然和人为气溶胶造成东亚夏季风指数减小约5%,且除我国东南部地区外,气溶胶使整个季风区的季风爆发时间推迟了1候左右。在我国东南部及近海地区,气溶胶通过吸收太阳辐射对中层大气起到加热作用,气柱受热会出现膨胀,从而造成了低层大气的位势高度下降并激发出气旋式环流距平,气旋式环流距平西侧偏北风能削弱东亚夏季风区低层的偏南气流。气溶胶的加入引起的地表负的辐射强迫造成了空气出现下沉运动并配合低层偏北风和高层偏南风距平,在25°N以北地区形成了间接经向环流距平,从而也削弱了东亚夏季风的垂直环流。气溶胶增加了我国季风区的水汽通量散度值,从而造成了夏季降水的明显减少,其中我国华北和西南地区为2个主要的降水减少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气候效应 区域气候模式 东亚夏季风 季风指数 爆发时间 间接环流 机理分析
下载PDF
地区主义与东亚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 被引量:18
5
作者 苏浩 《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8-35,共8页
在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的作用下,东亚的地区主义正在形成。东亚国家开始建立区域合作机制。这是由东亚国家领导人会议、各类部长级会议以及各种多边官方和民间合作安排构成多层次区域合作机制。这种机制将为促进东亚地区的稳定与繁荣发... 在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的作用下,东亚的地区主义正在形成。东亚国家开始建立区域合作机制。这是由东亚国家领导人会议、各类部长级会议以及各种多边官方和民间合作安排构成多层次区域合作机制。这种机制将为促进东亚地区的稳定与繁荣发挥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主义 东亚区域合作机制 政府首脑会议
下载PDF
论多边主义与东亚合作机制的构建 被引量:3
6
作者 张爱丽 张骥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1-156,共6页
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虽然东亚区域合作起步比较晚,但是潜力大,发展速度快,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东亚国家正探索建立独特的区域合作机制。但东亚合作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东亚合作机制应... 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虽然东亚区域合作起步比较晚,但是潜力大,发展速度快,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东亚国家正探索建立独特的区域合作机制。但东亚合作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东亚合作机制应如何建立,以推动东亚合作稳步、持续向前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边主义 区域合作 东亚合作机制 互利共赢
下载PDF
中国在东亚区域贸易中的地位变化及其经济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丁一兵 刘璐 傅缨捷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58-61,共4页
中国在东亚区域贸易中的地位及其在近年来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对于中国在区域层面上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中国作为区域内最终消费品市场提供者的地位在逐步提高,贸易结构逐渐改进,但与美日仍... 中国在东亚区域贸易中的地位及其在近年来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对于中国在区域层面上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中国作为区域内最终消费品市场提供者的地位在逐步提高,贸易结构逐渐改进,但与美日仍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从东亚区域产业内贸易结构看,东亚区域生产网络虽然在1990年促进了中国与其他东亚经济体产业内贸易结构的升级,但进入21世纪之后,却抑制了这一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下,要促进中国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维持经济良性发展,需要将中国对东亚其他经济体贸易模式的转变与中国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区域贸易 产业内贸易 中国 地位 人民币国际化
下载PDF
论东亚区域产业循环机制的变化——兼论中国的地位和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秦婷婷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49-53,共5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区域产业循环机制赖以存在的产业互补关系仍然存在,虽然产业内贸易有所发展,但仍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中国的快速发展并没有破坏东亚区域的产业良性循环。
关键词 雁行模式 东亚区域产业循环机制 出口竞争力 产业内贸易
下载PDF
粤东振兴发展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对接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周海玲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20年第1期22-29,59,共9页
粤东振兴发展对广东省区域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粤东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受制于粤东经济发展,落后于全省水平;另一方面,粤东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结构优化缺乏内生驱动力,专业设置对粤东经济发展支撑力和供给... 粤东振兴发展对广东省区域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粤东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受制于粤东经济发展,落后于全省水平;另一方面,粤东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结构优化缺乏内生驱动力,专业设置对粤东经济发展支撑力和供给力不足。在调查粤东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招生情况的基础上,探索粤东高职院校对接粤东新一轮产业布局需求的专业设置改革路线和方向,提出粤东区域一体化协同创新思路下的粤东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东振兴发展 高职专业设置 产业布局 协同创新 对接机制
下载PDF
RCEP框架下东亚区域产业链重构与中国对策 被引量:18
10
作者 马飒 张二震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9-30,205,共13页
RCEP协定是亚洲在区域经贸治理上取得的重要突破,与WTO现有相关协议及15个成员国已有的“10+1”自贸协定相比,RCEP的制度框架达到了更高的开放水平,涉及的议题与承诺范围更广且包容性更强。东亚区域持续提升的世界经济地位、日趋紧密的... RCEP协定是亚洲在区域经贸治理上取得的重要突破,与WTO现有相关协议及15个成员国已有的“10+1”自贸协定相比,RCEP的制度框架达到了更高的开放水平,涉及的议题与承诺范围更广且包容性更强。东亚区域持续提升的世界经济地位、日趋紧密的域内经贸关系以及高互补性的产业链分工是东亚产业链重构的重要现实基础。在RCEP框架下,东亚区域产业链将呈现出生产布局优化升级、分工深化、产业链区域化、数字化与服务化等新趋势。中国应采取主动优化产业链布局、立足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升地区影响力、推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对标RCEP规则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积极推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并深化中日韩经贸合作关系等措施,在推进RCEP建设与东亚产业链重构中实现与协定国家的互利共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EP 东亚 产业链重构 区域经贸治理
下载PDF
我国与其他东亚国家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樊辉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5年第2期32-35,共4页
本文利用引力模型分析了我国与东亚其他国家或地区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GDP、DIST、GDPP、DGDP、FDI,即我国与另一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状况取决于我国贸易伙伴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贸易伙伴国的距离、贸易伙伴国的人均国内生产... 本文利用引力模型分析了我国与东亚其他国家或地区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GDP、DIST、GDPP、DGDP、FDI,即我国与另一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状况取决于我国贸易伙伴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贸易伙伴国的距离、贸易伙伴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我国与贸易伙伴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绝对差异及贸易伙伴国对我国的直接投资额。产业内贸易额与伙伴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贸易伙伴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贸易伙伴国对我国的直接投资额成正比,和与贸易伙伴国的距离、我国与贸易伙伴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绝对差异成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内贸易 东亚地区 实证研究
下载PDF
新冠疫情下东南亚区域机制化合作新进程探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丁莉 熊栎天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21年第5期1-16,153,共17页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流行,给国际社会造成了巨大冲击。为应对疫情带来的挑战,东南亚国家携起手来,团结协作共同抗疫,虽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造成的"东亚悲剧"阴影对东亚区域仍产生消极影响,但东南亚国家能够超越发达国家...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流行,给国际社会造成了巨大冲击。为应对疫情带来的挑战,东南亚国家携起手来,团结协作共同抗疫,虽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造成的"东亚悲剧"阴影对东亚区域仍产生消极影响,但东南亚国家能够超越发达国家主导的"新区域主义",积极推行"开放区域主义"的合作理念。运用超越"雁形模式"的"平轴模式"概念,可以更好地解析东亚国家强化区域认同,加强互信互助,推动联合抗击疫情的制度化区域合作进程。而泛东亚的"胡桃模式"概念,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东盟+中日韩"合作内核机制及其与区域外重要国家协调的外壳机制构成的双层跨区域合作的复合型框架的建构。在共同的公共卫生危机面前,中美两国应建构一种"双核模式",以防止滑向冲突,积极地相向而行,共同管理好太平洋这台巨型电脑。新冠疫情中的种种乱象预示着西方主导的平面全球化行将终结,东南亚以及东北亚区域的机制化合作将有助于加强亚洲各区域的聚合,促进世界形成区域间相互连接与合作的立体性网络化全球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区域主义 东南亚合作机制 泛东亚双层构架 全球区域间合作网络 东亚整合
下载PDF
东盟中心地位何以存续——基于组织生态学的视角 被引量:2
13
作者 董贺 袁正清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7-103,158,159,共29页
东盟中心地位的存续是近年来政策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既有研究多认为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正经受严峻挑战,面临被削弱甚至消解的风险。作者采用组织生态学的系统化视角,借助SWOT分析模型,在组织形态与组织环境复合维度... 东盟中心地位的存续是近年来政策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既有研究多认为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正经受严峻挑战,面临被削弱甚至消解的风险。作者采用组织生态学的系统化视角,借助SWOT分析模型,在组织形态与组织环境复合维度下阐释东盟中心地位的存续机制,结合生态位概念对东盟中心地位的基础进行再考察,为该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路径。根据组织环境演化与生态位竞争的逻辑,东盟自身组织形态以及东亚区域合作环境赋予的有利因素建构着东盟的生态位宽度,组织形态中的劣势与环境中的威胁制约着东盟在区域合作环境中的适应度,两类因素共同决定东盟中心地位的存续机制。通过描绘东亚区域合作环境,提炼东盟的结构特征,对东盟在制度和互动层面的中心地位展开多维分析得出,东盟作为通才组织在“粗粒度”的东亚区域合作环境中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在同其他主体之间的生态位竞争中也更具优势,东盟中心地位的基础依然稳固。尽管面临复杂的内外压力,但通过巩固并强化其生态位优势,推动东亚区域合作环境向更加协同共生的方向演进,东盟将继续保持其中心性并在区域合作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盟中心地位 组织生态 生态位 存续机制 东亚区域合作
原文传递
中国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中面临的挑战与抉择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晓蓉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9-76,共8页
目前中国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中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许多研究认为,这是中国在现有的要素禀赋条件下不得不接受的选择,但发达国家在其处于落后地位时拒绝融入领先国家的"全球商品链"并创造本国高端产业而崛起的历史经验说明... 目前中国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中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许多研究认为,这是中国在现有的要素禀赋条件下不得不接受的选择,但发达国家在其处于落后地位时拒绝融入领先国家的"全球商品链"并创造本国高端产业而崛起的历史经验说明,中国通过廉价劳动力融入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并非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在目前的东亚分工格局中,中国"出口低端产品并进口高端产品"是不可能再像历史上从英国到韩国那样富国裕民的。目前,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外部生存空间正在遭受越来越严重的挤压,东亚分工格局有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特别是中国扩大内需的战略将为改变其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中的不利地位提供历史机遇。以内需为核心和高端产业价值链为龙头,重新构建中国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中的地位是中国可以作出的一种重大选择。但是,由于中国已经通过产业价值链低端深深地嵌入到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之中,这种选择无疑将是一种艰难的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区域生产网络 产业价值链 经济史 扩大内需战略
原文传递
世界经济长周期视阈下的中国主导产业形成机制——基于东亚国家和地区经验之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华彦玲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4-49,共6页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一国主导产业选择直接决定该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可谓"一国命脉"。世界经济发展总是有可兹遵循的共性和规律。当下我国经济处于增度放缓、结构升级和发展动力不足的战略转型期。将视阈扩展到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一国主导产业选择直接决定该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可谓"一国命脉"。世界经济发展总是有可兹遵循的共性和规律。当下我国经济处于增度放缓、结构升级和发展动力不足的战略转型期。将视阈扩展到世界经济长周期范围内,探究与我国在历史语境、文化心态与认同机制都存在诸多共性的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梳理其主导产业的形成机制,可以发现,供给要素(比较优势)、市场需求(内需+外需)、制度保障(政策法规)是经济成功转型的三大要素。在新常态背景下,遵循这一规律将会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长周期 主导产业 形成机制 东亚经验
原文传递
产业政策有效性研究评述 被引量:22
16
作者 侯方宇 杨瑞龙 《经济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1-116,共16页
“二战”后东亚部分国家或地区凭借对产业政策的运用实现了经济腾飞,但其他运用产业政策的国家却鲜有成功,产业政策的有效性问题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争论大于共识。本文按照历史演进的顺序梳理了关于产业政策有效性的文献,归... “二战”后东亚部分国家或地区凭借对产业政策的运用实现了经济腾飞,但其他运用产业政策的国家却鲜有成功,产业政策的有效性问题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争论大于共识。本文按照历史演进的顺序梳理了关于产业政策有效性的文献,归纳和评述了相关的理论观点和经验证据,讨论了已有文献的不足。本文认为,未来应把研究重点从“产业政策的有效性”转移到“产业政策的有效性边界”,不仅要研究产业政策是否有效,更要研究产业政策在什么条件下有效;在研究方法上,应引入不完全契约理论,将产业政策视为政府与企业签订的不完全契约,讨论契约不完全对产业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为相关研究奠定更坚实的微观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政策 政府干预 市场机制 东亚奇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