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6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duction and stability study of a hospi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solution for neonates
1
作者 Anne-Laure Yailian Céline Serre +7 位作者 Justine Fayard Marina Faucon Patrick Thomaré Samira Filali Christine Pivot Florence Vételé Fabrice Pirot Emmanuelle Olivier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2期83-90,共8页
Standard parenteral nutrition solutions are mixtures comprising interacting components that may degrade themselves over tim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hysicochem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stab... Standard parenteral nutrition solutions are mixtures comprising interacting components that may degrade themselves over tim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hysicochem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stability of a hospital preparation for parenteral nutrition in neonatology. The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throughout the storage of the preparations at 2–8 °C(up to 4 months). The extent of stability was based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amino acids dosage, visual an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glucose and electrolytes concentrations, pH and osmolality measurements, particle counting) and microbiological analysis(sterility test). A thermal degradation of ascorbic acid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the parenteral mixture. Physicochem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controls were found to comply with the specifications. Amino acids showed a good stability throughout the 4 months storage except for cysteine, which was progressively degraded to cystine, conferring a yellow coloration to parenteral solutions. Parenteral nutrition standards solutions remain stable for 4 months at 2–8 °C,ensuring safe administration in preterm inf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BILITY-INDICATING method study parenteral nutrition NEONATOLOGY Amino ACIDS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IC
下载PDF
Stability Test of Ampicillin Sodium Solutions in the Accufuser^(■) Elastomeric Infusion Device Using HPLC-UV Method 被引量:2
2
作者 Min-A.Kang Ju-Seop Kang 《Pharmacology & Pharmacy》 2012年第4期462-467,共6页
The stabilities of two kinds of solutions (30 mg/mL) of Ampicillin sodium in 0.9% NaCl in water (NS, normal saline) and in sterile water (SW) in the intravenous elastomeric infusion device (Accufuser&#174) were ev... The stabilities of two kinds of solutions (30 mg/mL) of Ampicillin sodium in 0.9% NaCl in water (NS, normal saline) and in sterile water (SW) in the intravenous elastomeric infusion device (Accufuser&#174) were evaluated based on recommended solutions and storage periods. The injectable NS- and SW-Ampicillin solutions in the Accufuser&#174 device were stored and evaluated at controlled temperature (room temperature, 25℃ ± 2℃ and cold temperature, 4℃ ± 2℃) during 7 days. Effects of the periods of storage (from 0 to 7 days) and the temperatures of storage (RT and CT) on the physico-chemical appearances and concentrations of active compounds were determined. The visual clarity, pH, and concentrations of Ampicillin were determined by stability-indicat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ultraviolet (UV) detec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mount of Ampicillin in studied solutions gradually decreased with time. The Ampicillin in NS, which was stored in CT, was relatively stable, retaining 94% of its original amount up to 7 days. The solution that showed least stability was Ampicillin in SW, which was stored in RT, retaining 80% of its original amount. Generally, solutions that were stored in CT were more stable than the solutions that were stored in RT. 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physical appearance or color of the solutions were observed during the study. Particles were not detected in any solution samples. In summary, two kinds of solutions of Ampicillin sodium, in NS and SW, showed different chemical stabilities with time in intravenous infusion device without any significant physical changes and retained about 94% vs 89% and 83% vs 80% of initial concentrations after 7 days in CT and RT, respectively. We suggest that 30 mg/mL of Ampicillin sodium in NS solution in an Accufuser&#174 infusion device which is stored in CT can be applicable for 7 days in clinical situ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icillin Sodium Intravenous Elastomeric infusion Device(Accufuser^(■)) HPLC-UV method Solution Stability
下载PDF
DETERMINATION OF PROTEIN TURNOVER CHANGES IN PERIOPERATIVE PATIENTS BY THE 15N-GLYCINE CONSTANT INFUSION METHOD
3
作者 马恩陵 蒋朱明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1990年第2期97-101,共5页
The N-glycine constant infusion method was used to study protein turnover in normal adults and perioperative patients.The protein turnover rate (Q),synthetic rate (S) and catabolic rate (C) were derived according to P... The N-glycine constant infusion method was used to study protein turnover in normal adults and perioperative patients.The protein turnover rate (Q),synthetic rate (S) and catabolic rate (C) were derived according to Picou's two-pool system model,and the“end-product averaging technique”showed the ^(15)N-glycine constant iufusion method to be reliable,with a reproducibility of ±5.1%.This measurement can be repeated after a short period,so it should be useful for surgical nutrition study. Our results show the following:Q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fter operation (3.4± 0.6 to 5.0±0.5 g protein/kg/d,P<0.01),and S (2.6±0.5 to 3.7±0.6 g protein/kg/d,P<0.05) and C (2.3±0.5 to 3.9±0.5 g protein/kg/d,P<0.01) were increased as well.This suggests that the protein degradation rate outstripped the synthesis rate on post-operative day three (POD+3) when traditional (glutamine-free)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support was u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glycine constant infusion perioperative protein turnover CHINESE perioperative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下载PDF
Simulation of the Resin Film Infusion Process Based on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4
作者 杨梅 晏石林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06年第4期180-182,共3页
A physically accurate and computationally effective pur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was developed to simulate the isothermal resin infusing process. The FEM was based on conservation of resin muss at and instant of... A physically accurate and computationally effective pur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was developed to simulate the isothermal resin infusing process. The FEM was based on conservation of resin muss at and instant of time and was objective of resin film infusion (RFI) fiber impregnation and mold filling . The developed computer code was able to simulate the resin infusing visually. A numerical example presented here demonstrated that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finite element/ control-volume (FE/CV), and FEM was physically accurate and computationally effici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in film infusion finite element method control-volume/finite element
下载PDF
医联体县级医院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理帮扶体系的构建
5
作者 吕守英 柴秀平 +2 位作者 闫春林 庄广云 刘桂云 《天津护理》 2024年第4期389-394,共6页
目的:构建医联体县级医院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理帮扶体系,为医联体县级医院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理帮扶提供依据。方法:以“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结构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回顾、问卷调查、半结构式访谈初步拟定县级医院静脉输液治... 目的:构建医联体县级医院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理帮扶体系,为医联体县级医院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理帮扶提供依据。方法:以“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结构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回顾、问卷调查、半结构式访谈初步拟定县级医院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理帮扶体系初稿,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医联体县级医院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理帮扶体系终稿。结果:3轮专家咨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1.3%、100.0%、100.0%,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931,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239、0.244、0.312,经χ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最终形成的医联体县级医院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理帮扶体系包括结构、过程、结果3项一级指标、11项二级指标和54项三级指标。结论:医联体县级医院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理帮扶体系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和临床适用性,符合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理临床实践与护理管理特点,能促进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理优质资源有效、有序地下沉到县级医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联体 静脉输液治疗 县级医院 护理帮扶 三维质量结构 德尔菲法
下载PDF
阳性强化法在门诊静脉输液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6
作者 王芳 刘加玲 +1 位作者 朱丽新 蒋倩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22期100-102,共3页
目的:探讨阳性强化法在门诊静脉输液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9月江南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门诊收治的600例静脉输液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阳性强化法护... 目的:探讨阳性强化法在门诊静脉输液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9月江南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门诊收治的600例静脉输液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阳性强化法护理。比较两组穿刺效果、生理应激指标水平、静脉输液依从性与哭闹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穿刺耗时<5 min占比、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平均动脉压、心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平均动脉压、心率水平均高于干预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哭闹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阳性强化法在门诊静脉输液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够提高静脉穿刺效果和患儿的依从性,减轻其生理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性强化法 儿童 静脉输液
下载PDF
改良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乳腺外科颈内静脉输液港中的应用
7
作者 邹岩 孟春晖 +2 位作者 李艳 徐梦丹 马慧 《当代医学》 2024年第7期144-147,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应用于乳腺外科颈内静脉输液港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于菏泽市立医院乳腺中心行乳腺癌术后植入颈内静脉输液港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手术时间分为A组、B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A... 目的探讨改良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应用于乳腺外科颈内静脉输液港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于菏泽市立医院乳腺中心行乳腺癌术后植入颈内静脉输液港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手术时间分为A组、B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A组采用金属导丝法,B组选取30例行盐水柱法,对照组采用传统体表测量计算植入长度。比较3组导管尖端位置正常、最佳及异位发生率,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A组和B组尖端位置正常率、最佳率、异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尖端位置正常率、最佳率、异位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心脏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际操作过程中,正常心电图波形和腔内心电图诱导出现的特异性P波;采用导线线径>2 mm时信号衰减明显,线径<1.5 mm的线材能在普通心电监护仪上诱导成功,其中效果最好的是PICC适用鳄鱼夹线。结论改良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应用于颈内静脉输液港植入,可通过选用适宜的导线和溶液介质,在无需额外专业设备和专业人员的情况下完成术中导管定位,且不增加心脏事件的发生,具有较高安全性,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 乳腺甲状腺外科 颈内静脉输液港 生理盐水柱法 导丝导电法
下载PDF
上海市护理学会《成人住院患者肠外营养输注护理》团体标准解读
8
作者 王汇 陈亚梅 +2 位作者 张蔚青 徐励 张玲娟 《上海护理》 2024年第9期1-3,共3页
上海市护理学会于2023年11月发布了《成人住院患者肠外营养输注护理》团体标准,内容包括基本要求、操作流程、操作要点、通路维护及并发症的预防处理,旨在规范成人住院患者肠外营养输注护理。文章对该标准的护理实施要点进行解读,以期... 上海市护理学会于2023年11月发布了《成人住院患者肠外营养输注护理》团体标准,内容包括基本要求、操作流程、操作要点、通路维护及并发症的预防处理,旨在规范成人住院患者肠外营养输注护理。文章对该标准的护理实施要点进行解读,以期为临床护士更好地理解及正确应用标准、规范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年人 住院患者 胃肠外营养 输注 护理 规范 解读
下载PDF
氯化钠基础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控制水平的研究
9
作者 郭宁子 耿颖 +2 位作者 梅玉婷 陈华 魏宁漪 《中国药事》 CAS 2024年第9期1053-1064,共12页
目的:通过对氯化钠基础输液(36批次)的不溶性微粒进行数量和形态分析,研究不同生产工艺对不溶性微粒的影响,探讨提高进口和国产基础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控制水平的方法。方法:采用光阻法和微流成像技术(MFI)分析产品中2~10μm通道处的不溶... 目的:通过对氯化钠基础输液(36批次)的不溶性微粒进行数量和形态分析,研究不同生产工艺对不溶性微粒的影响,探讨提高进口和国产基础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控制水平的方法。方法:采用光阻法和微流成像技术(MFI)分析产品中2~10μm通道处的不溶性微粒数量,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2~10μm通道处的不溶性微粒数量百分比均大于90%。注塑拉伸吹塑成型工艺(ISBM)产品的不溶性微粒数量平均值、极差小于吹灌封一体成型工艺(BFS),但是两者无显著性差异。包装对不溶性微粒数量有显著性影响,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双阀)样品的不溶性微粒平均值最低,与其他三种包装有显著性差异。生产线对不溶性微粒有显著性影响,在相同工艺、包装条件下,生产线不同,结果存在差异。采用MFI技术分析,不溶性微粒的平均值结果与光阻法成线性相关,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可能有胶塞碎屑、塑料颗粒和纤维。结论:不同生产线输液产品不溶性微粒数量在2~10μm通道处具有显著差异,提示应重视对<10μm通道处不溶性微粒的控制,为提升国产和进口基础输液安全性提供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溶性微粒 基础输液 微流成像技术 光阻法 包装 生产工艺
下载PDF
四黄紫金散水胶体治疗肠外营养致输液性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10
作者 毛娟妃 李佳萍 +1 位作者 胡泽盈 侯健文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18期1964-1967,共4页
目的探讨四黄紫金散水胶体治疗肠外营养致输液性静脉炎(IP)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6至11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肠外营养致IP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患者采用四黄紫金散水胶体外敷治疗IP(观察组),50例患者采用50%硫酸镁湿... 目的探讨四黄紫金散水胶体治疗肠外营养致输液性静脉炎(IP)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6至11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肠外营养致IP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患者采用四黄紫金散水胶体外敷治疗IP(观察组),50例患者采用50%硫酸镁湿敷治疗IP(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72 h后IP临床分级、IP彩超分级、疼痛评分及疼痛缓解时间、红肿消退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IP临床分级治愈率、IP彩超分级治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4.00%比44.00%、70.00%比36.00%,均P<0.05)。治疗72 h后观察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0(0,1.00)分比1.50(0,3.00)分],疼痛缓解时间优于对照组[(16.84±1.18)h比(23.84±1.50)h],红肿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12.50±1.15)h比(15.52±1.75)h](均P<0.05)。结论四黄紫金散水胶体治疗肠外营养致IP效果良好,能显著提高IP治愈率,减轻患处疼痛,且起效时间短,适合临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黄紫金散水胶体 肠外营养 输液性静脉炎
下载PDF
PDCA循环法改善住院患者静脉输液合理用药效果评价
11
作者 严大鹏 陈继涢 +3 位作者 彭罡 曹畅 叶岩荣 沈赟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17期46-49,共4页
目的提升住院患者静脉输液合理用药水平。方法采用PDCA循环法对医院静脉输液的使用情况进行管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2022年1月至6月(PDCA实施前)及2023年1月至6月(PDCA实施后)的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相关数据,以住院患... 目的提升住院患者静脉输液合理用药水平。方法采用PDCA循环法对医院静脉输液的使用情况进行管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2022年1月至6月(PDCA实施前)及2023年1月至6月(PDCA实施后)的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相关数据,以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平均每床日静脉输液使用量、平均每床日使用体积为主要指标,以非手术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止吐药、中药注射剂、质子泵抑制剂(PPI)、肠外营养液静脉输液使用率为辅助指标评价管控效果。结果PDCA实施后,主要指标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住院患者平均每床日使用体积为383.75 mL,显著低于PDCA实施前的683.11 mL(P<0.05)。辅助指标中,非手术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止吐药静脉输液使用率均较PDCA实施前下降,其中住院患者止吐药静脉输液使用率下降显著(P<0.05);住院患者中药注射剂、PPI、肠外营养液静脉输液使用率均呈上升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DCA循环法能有效改善住院患者静脉输液的使用情况,提高其合理用药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循环法 静脉输液 合理用药 住院患者 药事管理
下载PDF
安全型无损伤针二步结构式垂直固定法在输液港插针中的应用
12
作者 岳朝丽 刘扣英 《循证护理》 2024年第6期1063-1066,共4页
目的:探讨安全型无损伤针二步结构式垂直固定法在输液港插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130例应用输液港的病人,按入院时间进行分组,2021年1月—3月入院的65例应用输液港病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固定... 目的:探讨安全型无损伤针二步结构式垂直固定法在输液港插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130例应用输液港的病人,按入院时间进行分组,2021年1月—3月入院的65例应用输液港病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固定方式进行插针;2021年4月—5月入院的65例应用输液港病人作为试验组,采用安全型无损伤针二步结构式垂直固定法进行插针。比较两组病人一次插针成功率、垂直插针率、穿刺时疼痛评分和插针用时等。结果:试验组一次插针成功率(96.92%)高于对照组(76.92%);试验组垂直插针率(95.38%)高于对照组(66.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疼痛评分[(1.26±0.44)分]低于对照组[(1.58±0.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插针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全型无损伤针二步结构式垂直固定法能提高输液港一次插针成功率及垂直插针率,降低病人疼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液港 垂直固定法 安全型无损伤针 插针 护理
下载PDF
日点评分析法结合微信延续护理对门诊输液厅静脉留置针患者不良事件的预防效果
13
作者 周晓琪 肖辉 刘玲玲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3期368-370,共3页
目的:探讨日点评分析法结合微信延续护理对门诊输液厅静脉留置针患者不良事件的预防效果,为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福建省立医院门诊输液厅76例使用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 目的:探讨日点评分析法结合微信延续护理对门诊输液厅静脉留置针患者不良事件的预防效果,为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福建省立医院门诊输液厅76例使用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日点评分析法结合微信延续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舒适度[中文版简化舒适状况量表(GCQ)评分]、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者GCQ中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76、5.215、4.713、6.071,P<0.05)。研究组患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为(4.46±1.35) d,长于对照组的(2.71±1.09)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17,P<0.05)。研究组患者各类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4、5.352、5.208、5.029、6.514、5.352、3.934,P<0.05)。结论:日点评分析法结合微信延续护理可提高门诊输液厅静脉留置针患者的舒适度,预防或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延长患者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诊输液厅 静脉留置针 日点评分析法 微信延续护理 不良事件
下载PDF
基于多指标分析的主流微量注射泵评价研究
14
作者 熊伟 袁鑫 +3 位作者 聂涛 潘瑾 郑骏 冯靖祎 《中国医疗设备》 2024年第11期82-86,共5页
目的建立科学的微量注射泵评价指标体系并开展评价,为医护人员选择优质产品提供依据,为产品改进优化提供建设性意见,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有保障的医疗服务。方法通过专家小组讨论确定流量相对示值误差、流量示值重复性、输出精度、阻... 目的建立科学的微量注射泵评价指标体系并开展评价,为医护人员选择优质产品提供依据,为产品改进优化提供建设性意见,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有保障的医疗服务。方法通过专家小组讨论确定流量相对示值误差、流量示值重复性、输出精度、阻塞压力报警相对示值误差、接地电阻、识别注射器容量完备程度、显示界面可用性、电池满电量工作时长、内部结构稳定性和操作便捷性10个参数作为微量注射泵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客观赋权法对各指标权重进行赋值,建立品牌A~D微量注射泵对应的决策方案集与决策矩阵,并构造评价目标模型对各品牌微量注射泵进行综合评价与优劣排序。结果在以上10个主要指标的综合对比评价下,各品牌微量注射泵的评价目标值矩阵d_(i)=(0.32,0.84,0.57,0.56),即产品优劣排序为品牌B>品牌C>品牌D>品牌A。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微量注射泵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有助于医疗机构选购最合适的产品,同时为医疗器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价方法研究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注射泵 医疗器械评价 指标体系 主客观赋权法 多属性决策 流量相对示值误差 阻塞压力报警相对示值误差
下载PDF
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情况及干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葸风林 周尚儒 +5 位作者 于佳鑫 王亚军 罗明祥 胡生文 周盛会 王守慧 《临床医药实践》 2024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分析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实施住院患者静脉输液规范化管控后静脉输液使用情况及效果,以期为促进医疗机构医疗安全管理和合理用药水平的提升做出贡献。方法:采用熵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熵权TOPSIS法)对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情况综合评... 目的:分析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实施住院患者静脉输液规范化管控后静脉输液使用情况及效果,以期为促进医疗机构医疗安全管理和合理用药水平的提升做出贡献。方法:采用熵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熵权TOPSIS法)对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情况综合评价,比较干预前后不合理病例数占比、医保限制静脉输液用药规范性、静脉输液不良反应上报率、医护对静脉输液不良反应相关知识的掌握率、患者的满意度等指标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前综合评价值(Ci)值最高0.44,干预后Ci值最高0.75,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静脉药品数量、住院患者抗菌药物静脉输液占比、静脉输液组数三项指标显著下降,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输液不合理病例数占比由23.64%下降至15.80%,医保限制静脉输液用药规范性由43.62%上升至87.35%,静脉输液不良反应上报率由0.97%上升至0.99%,医护对静脉输液不良反应相关知识的掌握率由58.78%上升至86.69%,患者的满意度由78.85%上升到93.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熵权TOPSIS法可以真实、科学地评价静脉输液使用情况,干预后各指标改善效果良好,可以为全院其他科室后续质量持续改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熵权TOPSIS法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静脉输液 综合评价
下载PDF
直升机空运医疗后送加热输液复温装置应用研究
16
作者 崔小燕 薛兵杰 +7 位作者 徐心怡 李俊娜 江琅 陈璐 王静 杜海波 郭磊 孔祥静 《空军航空医学》 2024年第3期231-235,共5页
目的收集加热输液复温装置实验数据,分析影响输液管末端液体温度的因素及规律,指导直升机空运后送加热复温护理操作。方法采用控制变量法,分别在地面舱段和飞行环境下监测加热输液复温装置的加热温度、输液流量、输液管长度和隔热层等... 目的收集加热输液复温装置实验数据,分析影响输液管末端液体温度的因素及规律,指导直升机空运后送加热复温护理操作。方法采用控制变量法,分别在地面舱段和飞行环境下监测加热输液复温装置的加热温度、输液流量、输液管长度和隔热层等对输液管末端液体温度的影响,分析总结影响规律。采用插值计算方法计算输液管各点的温度值,并针对输液常用参数设置进行拟合计算。结果设置加热输液复温装置的加热温度为42℃,输液流量分别设置为50、100、160、240、320、400、500 ml/h和600 ml/h,结果显示输液管始端温度随着输液流量增大而逐渐降低,末端温度随着输液流量增大先升高后降低,输液流量在240~320 ml/h时,输液管末端液体温度最高;飞行环境与地面状态下的输液管液体温度随流量变化的规律相同。对测试点以外的数据进行定量计算,获得各点位温度曲面图,且不同插值方法计算结果一致性较好。拟合计算结果显示,液体流量在240~320 ml/h时,线性度较好,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误差<0.5℃。结论实验数据及总结的输液液体温度变化规律对直升机空运后送加热复温护理操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后送 加热输液 控制变量法
下载PDF
儿童肠外营养液称质量复核法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应用
17
作者 刘佳 胡高峰 王巍 《海峡药学》 2024年第9期95-98,共4页
目的在我院原有儿童肠外营养液成品核对方法的基础上,探讨儿童肠外营养称质量法复核法的可行性。方法测定儿童肠外营养液外包装平均质量以及药品的体积质量转换值,用于计算儿童成品营养液的理论质量,形成规范的称质量复核流程。结果实... 目的在我院原有儿童肠外营养液成品核对方法的基础上,探讨儿童肠外营养称质量法复核法的可行性。方法测定儿童肠外营养液外包装平均质量以及药品的体积质量转换值,用于计算儿童成品营养液的理论质量,形成规范的称质量复核流程。结果实施称质量法复核儿童肠外营养液后,外差错率从0.11%下降至0,内差错检出率从0.78%上升至1.51%。结论称质量复核法核对儿童肠外营养液是有可行的,有效提高了药师的调配精准度,减少外差错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内差错的拦截率,保证了患儿的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肠外营养液 称质量复核法
下载PDF
早产儿肠外营养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8
作者 陈红 贺延岩 +1 位作者 陈琴 安春燕 《全科护理》 2024年第3期535-539,共5页
目的:构建早产儿肠外营养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早产儿肠外营养护理质量评价与监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三维质量结构”模式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分析法、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及层次分析法,确定早产儿肠外营养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 目的:构建早产儿肠外营养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早产儿肠外营养护理质量评价与监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三维质量结构”模式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分析法、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及层次分析法,确定早产儿肠外营养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及指标权重。结果:两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4.44%、100.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58,0.911,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06,0.220。最终构建的早产儿肠外营养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0项、三级指标41项。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早产儿肠外营养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内容全面、专科性强,可为评价早产儿肠外营养护理质量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肠外营养 护理质量 评价指标 德尔菲法
下载PDF
儿科三角评估法在肺炎患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
19
作者 朱丽新 朱晓华 李玉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19期142-144,共3页
目的:探讨儿科三角评估法在肺炎患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1月—2022年10月于江南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静脉输液的肺炎患儿6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儿科... 目的:探讨儿科三角评估法在肺炎患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1月—2022年10月于江南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静脉输液的肺炎患儿6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儿科三角评估法。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延误诊治率低于对照组,病情评估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C反应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C反应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率、医疗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儿科三角评估法在肺炎患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够降低延误诊治率,缩短病情评估时间,改善患儿炎性指标水平,降低患儿住院率以及医疗纠纷发生率,提升患儿家属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输液 肺炎 儿科三角评估法
下载PDF
基于主动活塞的输液泵检测仪流量校准系统研究
20
作者 王俊贤 黄震威 +2 位作者 彭晓利 单剑 陈鑫宇 《中国计量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384-389,421,共7页
目的:研究一种基于主动活塞的输液泵检测仪溯源方法,并设计一体化活塞控制机械结构。方法:通过主动活塞产生稳定流量,采用西门子PLC1200结合LabVIEW平台进行监测和控制。结果:装置在5、600和1000 mL/h 3个流量点下采用称重法进行溯源,并... 目的:研究一种基于主动活塞的输液泵检测仪溯源方法,并设计一体化活塞控制机械结构。方法:通过主动活塞产生稳定流量,采用西门子PLC1200结合LabVIEW平台进行监测和控制。结果:装置在5、600和1000 mL/h 3个流量点下采用称重法进行溯源,并对5 mL/h和1000 mL/h流量点的稳定性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输液泵检测仪检定装置在流量范围5~1000 mL/h中的瞬时流量与累计流量的相对误差均在0.25%以内。结论:输液泵检测仪流量校准控制系统的测量值准确可靠,整体结构设计紧凑,一体化程度高,使用便捷。可满足输液泵检测仪的检定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活塞 LABVIEW 称重法 控制系统 输液泵检测仪 监测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