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史研究中“内亚”问题解释的批判与修正
1
作者 童鑫 王小琴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3期141-146,共6页
近年来随着“内亚”这个词在国际学术界中越来越活跃,有关内亚的问题也受到人们热烈的讨论。由内亚这个词所衍生出的“内亚视角”和“内亚传统”开始进入到中国学者的视野当中,尤其是最近二十年来美国“新清史”学派以内亚视角对清朝的... 近年来随着“内亚”这个词在国际学术界中越来越活跃,有关内亚的问题也受到人们热烈的讨论。由内亚这个词所衍生出的“内亚视角”和“内亚传统”开始进入到中国学者的视野当中,尤其是最近二十年来美国“新清史”学派以内亚视角对清朝的统治模式做了新的阐释更加带动内亚问题研究的热潮。但是“内亚”这个词本身含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容易对刚接触这个问题的学者造成很大的误导,中国学者在“内亚”这个概念下研究领域涵盖地理、民族、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往往陷入西方学界提前所布置好的陷阱当中。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白“内亚”这个词的含义和他所界定的范围,然后对以“内亚视角”来解释中国史当中所出现的问题做一些批判与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亚 内亚视角 内亚传统 新清史
下载PDF
晚渐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山构造隆升对亚洲内陆干旱化的潜在影响——基于现代地质观测证据 被引量:5
2
作者 李乐意 常宏 +5 位作者 关冲 陶亚玲 沈俊杰 权春艳 秦秀玲 常小红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55-666,共12页
青藏高原的构造隆升—生长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其中,新生代青藏高原构造隆升过程与亚洲内陆干旱化之间的联系是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本文基于青藏高原从那曲到格尔木沿109国道现代地理要素和景... 青藏高原的构造隆升—生长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其中,新生代青藏高原构造隆升过程与亚洲内陆干旱化之间的联系是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本文基于青藏高原从那曲到格尔木沿109国道现代地理要素和景观变化的证据以及大量器测数据和模拟结果讨论了青藏高原具体区域对亚洲内陆干旱化形成演化的重要影响,结果指出东昆仑山对印度季风继续深入内陆具有明显的阻挡作用,是一个重要的水汽屏障。同时本文结合东昆仑山晚渐新世以来主要构造隆升事件与亚洲内陆干旱化关键时间点的高度契合,进一步指出东昆仑山晚渐新世以来的构造隆升对亚洲内陆或者至少柴达木盆地的干旱化事件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3.6 Ma之后,北半球冰期对内陆盆地的干旱化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亚洲内陆干旱化 东昆仑 构造隆升
下载PDF
内亚的盐生植物和盐生植物群落 被引量:6
3
作者 张立运 夏阳 邹韫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CD 1993年第1期87-94,共8页
广大的亚洲内陆干旱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加之内流区的低洼地是积盐中心,地下水位较高,土壤普遍盐渍化,为盐生植被的广泛发育提供了适宜的生态条件。盐生植物区系组成约150种左右,高位芽和地面芽植物最丰富,盐旱生的种类居多。群落类... 广大的亚洲内陆干旱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加之内流区的低洼地是积盐中心,地下水位较高,土壤普遍盐渍化,为盐生植被的广泛发育提供了适宜的生态条件。盐生植物区系组成约150种左右,高位芽和地面芽植物最丰富,盐旱生的种类居多。群落类型主要有七个,其中由盐生灌木组成的各类群落最具有代表意义,是亚洲内陆平原区主要的景观植被和天然放牧场,与当地许多优良家畜品种的形成有着一定的联系。长期以来,畜牧业管理粗放,盐生饲用植物资源利用很不充分。干旱缺水、樵采和人为破坏现象十分严重,有待加强保护、科学化管理和进一步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亚 盐生植物
下载PDF
铁勒浑部及其在内亚腹地的游移 被引量:3
4
作者 路虹 杨富学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8年第3期166-173,共8页
浑部作为漠北铁勒部落之一,是隋唐时期活跃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流经今蒙古国境内的土拉河,在乌兰巴托到隆城间形成了一个面积约数百平方公里的套状地带,浑部就活动于这一河套地区的最南部。7世纪时漠北浑部不堪突厥的残酷统治,同其他铁... 浑部作为漠北铁勒部落之一,是隋唐时期活跃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流经今蒙古国境内的土拉河,在乌兰巴托到隆城间形成了一个面积约数百平方公里的套状地带,浑部就活动于这一河套地区的最南部。7世纪时漠北浑部不堪突厥的残酷统治,同其他铁勒部落渐次南下附唐,被安置于灵州、甘州和凉州一带。南迁的浑部与唐政府一直保持友好的关系,曾涌现出不少杰出将领,为巩固边疆、稳定政局贡献尤著。开元中,部分浑部随同回鹘等部落返回漠北,建立了强大的漠北回鹘汗国。回鹘汗国灭亡后,浑部留在了漠北未随回鹘迁徙,10世纪时西迁中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部 铁勒 回鹘 内亚
下载PDF
内蒙古白乃庙铜金矿床的成矿时代和成矿构造背景 被引量:44
5
作者 李文博 陈衍景 +1 位作者 赖勇 季建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90-898,共9页
内蒙古白乃庙铜金钼矿床位于华北板块北缘的中亚造山带的温都尔庙加里东期增生带内,其成矿时间、成因类型和构造环境一直存在分歧。为确定成矿时间,作者运用高精度单颗粒激光熔融氩氩法对含矿石英脉中的黑云母和白云母矿物进行了年龄测... 内蒙古白乃庙铜金钼矿床位于华北板块北缘的中亚造山带的温都尔庙加里东期增生带内,其成矿时间、成因类型和构造环境一直存在分歧。为确定成矿时间,作者运用高精度单颗粒激光熔融氩氩法对含矿石英脉中的黑云母和白云母矿物进行了年龄测定。获得黑云母样品22点^(40)Ar/^(39)Ar等时线年龄为396±2 Ma(MSWD=20),白云母样品23点^(40)Ar/^(39)Ar等时线年龄为358±2 Ma(MSWD=11),确证矿床形成于泥盆纪。矿区斑岩等岩浆岩类侵位年龄为428~466 Ma,早于成矿年龄至少40 Ma;赋矿地层白乃庙群形成于1130Ma左右,早于成矿时间约700Ma。如此大的年龄差表明白乃庙矿床不是斑岩型或海底喷流沉积型矿床,而是通过矿床地质和流体包裹体研究所确定的造山型铜金矿床。白乃庙矿床的成矿年龄与赋矿地层白乃庙群的峰期变质作用年龄(384.5±6Ma)基本一致,也与晚志留世-泥盆纪时温都尔庙增生岩浆弧与华北克拉通北缘的碰撞拼贴时间吻合,因此认为白乃庙铜金矿床形成于碰撞造山体制,是世界首例造山型铜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乃庙铜金矿床 中亚造山带 内蒙古 成矿年龄 造山型铜矿
下载PDF
“内陆亚洲”视野下的大边疆:拉铁摩尔的实践路径——基于一些相关作品的阅读 被引量:13
6
作者 袁剑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3期80-85,共6页
从边疆史的"北部指向""西北指向"出发,将拉铁摩尔独特的人生与学术经历放到"内陆亚洲"这一视野下加以解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阐释拉铁摩尔以"内陆亚洲-中原"二元互竞为主轴的边疆研究模式,... 从边疆史的"北部指向""西北指向"出发,将拉铁摩尔独特的人生与学术经历放到"内陆亚洲"这一视野下加以解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阐释拉铁摩尔以"内陆亚洲-中原"二元互竞为主轴的边疆研究模式,以及在这种主轴指引下的多地区互动问题。在目前新的地缘政治态势下,重述拉铁摩尔及其"内陆亚洲"视野具有新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铁摩尔 边疆研究 内陆亚洲 二元互竞 地缘政治
下载PDF
文化边界与族群互动:“内亚”视角下的河西走廊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建宗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3-57,共5页
河西走廊作为一条地理走廊,是"内亚"地区的一个通道,在这条走廊上的文化与族群具有多元性。在河西走廊从事游牧的族群和从事农耕的族群之间长期进行着互动,历史上的"草原帝国"与"中原政权"都企图把河西... 河西走廊作为一条地理走廊,是"内亚"地区的一个通道,在这条走廊上的文化与族群具有多元性。在河西走廊从事游牧的族群和从事农耕的族群之间长期进行着互动,历史上的"草原帝国"与"中原政权"都企图把河西走廊纳入自己的政治版图之中,华夏文明与西域文明在河西走廊内部进行流通与交融。在"内亚"视角下河西走廊具有"过渡带"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边界 族群互动 内亚 河西走廊
下载PDF
略论辽朝汉人契丹化问题 被引量:2
8
作者 孙伟祥 张金花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286-294,共9页
辽朝境内汉人来源广泛,主要有五种,分布上已遍布五京地区,并可按照地域与安置方式不同各分为两大区域。辽朝汉人契丹化现象性质属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进程,为其重要一环。契丹化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在汉人契丹... 辽朝境内汉人来源广泛,主要有五种,分布上已遍布五京地区,并可按照地域与安置方式不同各分为两大区域。辽朝汉人契丹化现象性质属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进程,为其重要一环。契丹化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在汉人契丹化过程中呈现由逐步至深入、不同地区程度不同之特点。细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进程中之必然现象;其二,辽朝民族政策之推动作用;其三,辽朝统治区域内胡化传统与辽宋关系之变化亦为推动汉人契丹化的之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朝汉人 契丹化 内亚 因俗而治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下载PDF
内蒙古西部温都尔庙群的时代及其在中亚造山带中的位置 被引量:24
9
作者 徐备 徐严 +1 位作者 栗进 李群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0-127,共8页
内蒙古西部的温都尔庙群下部为含铁石英岩、变质火山岩与绢云石英片岩,上部由各类绢云石英片岩、石英岩组成,局部夹碳酸盐沉积。利用SHRIMP和ICP-MS定年方法,获得该群下部的变质火山岩时代为(460±4)Ma,上部绢云石英片岩中最年轻... 内蒙古西部的温都尔庙群下部为含铁石英岩、变质火山岩与绢云石英片岩,上部由各类绢云石英片岩、石英岩组成,局部夹碳酸盐沉积。利用SHRIMP和ICP-MS定年方法,获得该群下部的变质火山岩时代为(460±4)Ma,上部绢云石英片岩中最年轻的峰值年龄为417 Ma和444 Ma。结合已有的锆石年龄分析结果,本文认为温都尔庙群的发育时代可能为500~415 Ma。根据温都尔庙群的物质组成,推测其形成于松辽—浑善达克地块周围的大陆边缘海域并命名为温都尔庙洋,代表我国境内早古生代时期的古亚洲洋。根据碰撞造山带理论探讨了温都尔庙群的构造位置,提出在早—中古生代时期,以温都尔庙群为代表的古亚洲洋发生了向南部华北地块和向北部兴安—艾力格庙地块的双向俯冲,其主体部分形成南、北两个加积楔,而其边缘部分卷入南、北混杂岩带成为基质,因此温都尔庙群的褶皱及变质历史记录了中亚造山带东段的演化过程。对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的研究表明,温都尔庙群的前寒武纪物源特征与蒙古国下古生界的相似,而与华北陆块显著不同,表明温都尔庙群的物源很可能来自华北陆块之外的前寒武纪古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都尔庙群 中亚造山带 内蒙古西部
下载PDF
丝路发展视域下的内陆亚洲社会文化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建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2-48,共7页
内亚社会文化研究与"一带一路"发展有亟待解读和理解的密切联系。在"一带一路"发展整体格局中,内亚地区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丝路经济带的中间通道。现阶段国内内亚研究多关注地缘政治及国际关系层面的重大问题,而... 内亚社会文化研究与"一带一路"发展有亟待解读和理解的密切联系。在"一带一路"发展整体格局中,内亚地区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丝路经济带的中间通道。现阶段国内内亚研究多关注地缘政治及国际关系层面的重大问题,而针对社会文化深层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较少。内亚社会文化研究需采取多学科综合研究路线,以文献史学的历史动态基础研究为前提,展开针对各国各民族群体现实状况的文献和田野调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齐头并进。同时,内亚社会文化研究也是西部高校文科有培育潜力的特色学科,对"十三五"期间一流学科建设有不可替代的推进作用;重点发展内亚社会文化研究,既能为一流学科建设创造学术平台和师资队伍等基本条件,也能为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提供有效的智库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内陆亚洲 内亚社会文化研究 西部高校 特色学科 “双一流”建设
下载PDF
东海内陆架沉积气候信息的端元分析模型反演 被引量:29
11
作者 张晓东 许淑梅 +1 位作者 翟世奎 张怀静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5-32,共8页
应用沉积物粒度端元分析模型对在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取得的30号柱样的高分辨率粒度数据序列进行了反演,分离出3个端元,根据端元的频率分布特征和已有研究结果,认为3个端元可能为现代陆源细颗粒物质(EM1)、现代陆源粗颗粒物质(EM2)和风暴... 应用沉积物粒度端元分析模型对在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取得的30号柱样的高分辨率粒度数据序列进行了反演,分离出3个端元,根据端元的频率分布特征和已有研究结果,认为3个端元可能为现代陆源细颗粒物质(EM1)、现代陆源粗颗粒物质(EM2)和风暴带来的残留沉积区再悬浮物质(EM3),并对本区域的水动力环境进行了分析,认为分离出的端元EM1和EM2的比值EM2/(EM1+EM2)序列可以反映东海沿岸流强度的历史变化,进而反映东亚冬季风强度和中国温度波动的历史。该序列与观测到的近百年来东亚冬季风强度记录、竺可桢的中国温度波动曲线以及葛全胜的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变化序列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得出的气候指标序列在竺可桢给出的公元600—1100年高温期间的780—920年出现了一个极小值区,为许多作者推测的公元780—920年出现一个短暂的冷期提供了佐证;另外该序列近百年来变化幅度明显,反映了人类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端元分析模型 东亚冬季风 中国温度变化 东海内陆架
下载PDF
近2ka来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物颜色反射率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涛玉 石学法 +5 位作者 刘升发 乔淑卿 杨刚 王国庆 王昆山 王旭晨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9-158,共10页
以东海内陆架泥质区MZ01孔岩心的颜色反射率测试分析为基础,通过一阶导数、因子分析等方法提取了对气候变化具有指示意义的替代性指标,结合AMS14 C年龄测试数据,建立了我国东部近2ka以来高分辨率气候演化的时间序列。该序列显示,900AD... 以东海内陆架泥质区MZ01孔岩心的颜色反射率测试分析为基础,通过一阶导数、因子分析等方法提取了对气候变化具有指示意义的替代性指标,结合AMS14 C年龄测试数据,建立了我国东部近2ka以来高分辨率气候演化的时间序列。该序列显示,900AD是我国东部2ka以来气候演化的关键转折点,900AD之后,气候明显变冷,冷暖波动频率高,但幅度较小。近2ka以来,我国东部的气候演化大致经历了冷期(580AD以前)、暖期(580—900AD)、冷暖波动期(900—1460AD)、冷期(1460—1880AD)4个阶段,每一阶段内部都存在次一级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冷暖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区 颜色反射率 东亚季风 气候 东海内陆架
下载PDF
东亚地区产业分工模式的演进及中国的对策 被引量:12
13
作者 张红霞 《东北亚论坛》 CSSCI 2006年第5期26-30,共5页
东亚地区以要素禀赋为基础的“雁阵式”产业间分工模式,因失去其所依赖的劳动力禀赋的竞争比较优势,已不能符合东亚的现实发展状况。伴随东亚后发经济体的迅速发展,东亚地区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产业内分工体系逐步形成。为产业内分工发... 东亚地区以要素禀赋为基础的“雁阵式”产业间分工模式,因失去其所依赖的劳动力禀赋的竞争比较优势,已不能符合东亚的现实发展状况。伴随东亚后发经济体的迅速发展,东亚地区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产业内分工体系逐步形成。为产业内分工发展注入了动力源泉,推动了东亚地区的产业结构梯度由单一模式向复杂化、网络化转变,提供了基本保障条件。在东亚产业分工模式的演进过程中,中国应适时采取对策,以获取分工新格局中的有利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雁阵模式 局限性 产业内分工 特点 中国 对策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岩石圈构造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文采 苏美霞 +8 位作者 杨波 吴艳君 王勤燕 郭广飞 刘书钰 孟晓玲 陈勐韬 施源 彭中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99-1607,共9页
本文通过综合地球物理资料,对上、中、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属性的研究,来分析内蒙古高原岩石圈的三维构造和物质运动。地体拼合属于岩石圈挤压力较小而作用期较长的造陆作用,以内蒙古中部地区为典型代表。此区域现今包括南阿穆尔-兴安地... 本文通过综合地球物理资料,对上、中、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属性的研究,来分析内蒙古高原岩石圈的三维构造和物质运动。地体拼合属于岩石圈挤压力较小而作用期较长的造陆作用,以内蒙古中部地区为典型代表。此区域现今包括南阿穆尔-兴安地体西南部和锡林浩特两个元古宙地体,以及形成于太古宙的华北克拉通地体。索伦山-西拉木伦河断裂是锡林浩特和华北克拉通地体的缝合带。发生在二叠纪的锡林浩特和华北克拉通两个地体的碰撞拼合,造成古亚洲洋南支的封闭,同时也在两个地体之间,形成了索伦山-西拉木伦缝合带和华北克拉通北缘俯冲带。古亚洲洋封闭后,华北克拉通地体继续向锡林浩特地体下方陆-岛俯冲,形成了宽度为60~120 km的华北克拉通北缘俯冲带。此俯冲带地层向北倾斜,上地壳变形严重,岩石圈地幔破裂充水。锡林浩特地体在石炭纪处于南阿穆尔-兴安地体南方古亚洲洋北支俯冲的岛弧带位置,在二叠纪和华北拼合时又处于华南克拉通北方古亚洲洋南支俯冲的岛弧带位置,幔源岩浆侵入频繁。在中生代拼合后又处于地壳转变为拉张的阶段,幔源岩浆侵入作用有增无减。由于幔源岩浆侵入作用时间长久,岩浆化学分异会更加彻底,锡林浩特地体及其周边地区具有良好的成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亚洲洋 陆-岛碰撞 地体拼合 内蒙古高原 岩石圈构造
下载PDF
评“新清史”的概念、论点与视角--以《满洲之路》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沈培建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1-40,共10页
本文以欧立德《满洲之路》为例,通过对中美民族历史特点的比较和对北美族群社会的考察,深入分析新清史中的主要概念、论点和视角。说明为什么"族裔"、"族群认同"、"涵化"等概念只能用于美国不同种族为基... 本文以欧立德《满洲之路》为例,通过对中美民族历史特点的比较和对北美族群社会的考察,深入分析新清史中的主要概念、论点和视角。说明为什么"族裔"、"族群认同"、"涵化"等概念只能用于美国不同种族为基础的族群关系,而不能用于中国同种族为基础的民族关系。满汉之间没有种族差异,"满洲认同"不具有以种族为核心的"族群认同"性质。新清史用"内亚"中心取代中原中心,目的是要证明清朝是"非中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清史 满洲之路 族裔 族群 族群认同 涵化 内亚 中国观
下载PDF
东亚区域合作之“锚货币”选择探讨 被引量:1
16
作者 彭述华 宋博 《西部论坛》 2011年第4期46-50,共5页
东亚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发展存在"锚货币"选择的问题。经济谐动指数分析表明,东亚适宜采用"内部锚",而不宜采用外部"锚货币",美元作为域外货币不适宜作为东亚区域合作的"锚货币"。日元国际化程... 东亚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发展存在"锚货币"选择的问题。经济谐动指数分析表明,东亚适宜采用"内部锚",而不宜采用外部"锚货币",美元作为域外货币不适宜作为东亚区域合作的"锚货币"。日元国际化程度不高,加上日本经济不景气等原因,使得日元难以发挥东亚"锚货币"的作用。而人民币尽管暂时还不能充当东亚的区域主导货币,但中国经济与东亚地区其他经济体经济高度关联并已成为东亚各经济体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国对东亚其他经济体的竞争压力也要大于日本和美国,同时,随着中国汇率制度的逐步改革,人民币在东亚区域内的公信力不断提高。因此,人民币是东亚区域合作中最有潜力的"锚货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区域合作 锚货币 人民币 美元 日元 内部锚 汇率制度 经济谐动指数 竞争压力指数 贸易关联度
下载PDF
内蒙古荒漠的爬行动物区系及地理区划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肯堂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S4期1-7,共7页
内蒙古荒漠是亚非荒漠的东边部分,其东缘还是亚非荒漠和欧亚草原两大地理带的分界线,在我国动物地理区划中归属于蒙新区的西部荒漠亚区。分布于该区的爬行动物共15种,属于中亚型的种类占73.3%,北方型和东北型合占26.7%,充分显示出中... 内蒙古荒漠是亚非荒漠的东边部分,其东缘还是亚非荒漠和欧亚草原两大地理带的分界线,在我国动物地理区划中归属于蒙新区的西部荒漠亚区。分布于该区的爬行动物共15种,属于中亚型的种类占73.3%,北方型和东北型合占26.7%,充分显示出中亚荒漠动物区系的面貌.根据自然条件、植被和爬行动物分布的差异,可将内蒙古荒漠爬行动物区系进一步划分为:(Ⅰ)乌兰察布—西部鄂尔多斯荒漠省、(Ⅱ)阿拉善荒漠省和(Ⅲ)额济纳戈壁荒漠省.该地爬行动物区系与北非的动物关系较为密切,且有区系古老和种类贫乏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界线 中亚型 内蒙古 爬行动物
下载PDF
内蒙中部苏左旗早石炭世火山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对中亚造山带东部石炭纪构造演化和地壳属性的制约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李梦瞳 唐军 +4 位作者 王志伟 徐备 张焱杰 田英杰 翟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99-819,共21页
本文对苏尼特左旗北部沙尔塔拉地区原定早二叠世大石寨组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相学、LA-ICP-MS锆石U-Pb定年、主微量元素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定年结果显示,该套地层中火山岩的形成时代可分为~346.5Ma和335.1Ma两期,其岩石组合分别为玄... 本文对苏尼特左旗北部沙尔塔拉地区原定早二叠世大石寨组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相学、LA-ICP-MS锆石U-Pb定年、主微量元素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定年结果显示,该套地层中火山岩的形成时代可分为~346.5Ma和335.1Ma两期,其岩石组合分别为玄武安山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和英安岩-流纹岩,其形成时代为早石炭世,而非前人认为的早二叠世。玄武安山岩具有高Al2O3(>17%),低MgO含量(2.43%~2.70%)和Cr、Co、Ni的特点,可能是高温低压和含少量水条件下母岩浆经历了橄榄石和辉石(早)以及斜长石(晚)等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Ba、Sr)以及Pb、Zr和Hf,亏损重稀土元素和Nb、Ta和Ti,具有较高的正εHf(t)值(8.92~13.79),同时存在大量434~490Ma的捕获锆石,表明早石炭世早期玄武安山岩的原始岩浆应起源于陆内伸展机制下受早期俯冲流体交代的亏损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并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英安岩和流纹岩的主微量元素特征(富硅、铝,贫铁、镁,富集LREEs和LILEs,亏损HREEs和HSFEs等)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εHf(t)值分别为7.97~12.14和8.35~14.71,tDM2分别为838~577Ma和812~407Ma),暗示它们的原始岩浆主体来源于新元古代末期和早古生代新增生的地壳部分熔融,同时,335Ma英安岩和流纹岩显示出高温(平均值为876℃)和A型花岗岩的特征,表明它们形成于陆壳伸展环境。安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岩浆可能是上述中基性和酸性岩浆混合的产物。另外,研究区石炭纪以新增生地壳的部分熔融为主,而且酸性火山岩锆石Hf tDM2整体随岩浆活动时代变新而变年轻。综上所述,早石炭世早期玄武安山岩表现出板内成因特点,安山岩具有岩浆混合成因,玄武安山岩与同时代英安岩-流纹岩共同构成了双峰式火山岩组合,从而表明研究区早石炭世早期已经处于陆内伸展环境;而早石炭世中期酸性火山岩的形成也进一步揭示了伸展作用的持续进行。结合前人沉积、变质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研究区石炭纪所记录的拉张环境可能与古亚洲洋在泥盆纪闭合后的伸展环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苏左旗 早石炭世 火山岩 年代学与地球化学 中亚造山带
下载PDF
内蒙古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年代际突变及其可能成因 被引量:4
19
作者 董祝雷 《内蒙古气象》 2021年第1期3-9,共7页
近些年来,内蒙古呈现出干旱趋势。文章利用1961—2019年内蒙古107个气象站逐月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月再分析数据,研究了内蒙古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指出内蒙古夏季降水,尤其是东部地区(110°E以东)夏季降水在20世纪90年代中... 近些年来,内蒙古呈现出干旱趋势。文章利用1961—2019年内蒙古107个气象站逐月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月再分析数据,研究了内蒙古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指出内蒙古夏季降水,尤其是东部地区(110°E以东)夏季降水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生突变,夏季降水由前期(1983—1998年,P1阶段)偏多阶段转变为后期(1999—2011年,P2阶段)偏少阶段。分析表明:亚洲中高纬地区气温异常可能对内蒙古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年代际突变有显著影响,一方面,内蒙古东部地区夏季降水与亚洲中高纬地区气温有显著的负相关;另一方面,亚洲中高纬地区气温在20世纪末显著增高,升温幅度明显超过趋势变化。进一步分析表明,亚洲中高纬地区气温对我国北方大气环流有调制作用,在P1阶段,亚洲中高纬地区为负的温度距平,我国北方为气旋性环流异常,这一环流形势有利于内蒙古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增多;而在P2阶段,亚洲中高纬地区增暖显著,内蒙古上空被异常反气旋性环流控制,大陆高压偏强,导致内蒙古东部地区偏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夏季降水 年代际变率 亚洲中高纬 地表气温
下载PDF
中国边疆的基本特性 被引量:20
20
作者 姚大力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6-184,共9页
"边疆"的概念不同于作为线的边界,也不同于指称濒临边界线的幅员有限的边境。中国的边疆概念,要到晚清方才逐渐成熟,是指在一个规模远大于华夏、又小于"天下"的"中国"与其四邻界分判然之后,才会因中国境... "边疆"的概念不同于作为线的边界,也不同于指称濒临边界线的幅员有限的边境。中国的边疆概念,要到晚清方才逐渐成熟,是指在一个规模远大于华夏、又小于"天下"的"中国"与其四邻界分判然之后,才会因中国境内有别于府县所辖之华夏的"边裔"与国界以外的"边裔"之间的归属区别而突显出来。于是边疆也就不能不主要以其民族或族裔的属性来予以界定。因而这样的中国边疆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民族性。基于中国边疆的极大一部分属于内陆亚洲的地理范围这一事实,中国边疆的民族属性又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内亚性诸特征。因此在界定何谓中国时,绝不能忽略内亚诸元素在其中的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边疆 中国民族关系 内陆亚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