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的食虫目动物 被引量:1
1
作者 詹绍琛 《武夷科学》 1993年第0期85-89,共5页
食虫目动物是一群比较原始的胎生哺乳动物。它们的主要特征为:1.尖锐而分化不显著的连续齿列。2.大脑小而无脑围.3.双角或对分子宫。4.颏面前有能动的小吻。5.一般为五趾附肢,具小爪,蹁行性.多数为陆栖,营掘土生活,少数为半水栖及半树... 食虫目动物是一群比较原始的胎生哺乳动物。它们的主要特征为:1.尖锐而分化不显著的连续齿列。2.大脑小而无脑围.3.双角或对分子宫。4.颏面前有能动的小吻。5.一般为五趾附肢,具小爪,蹁行性.多数为陆栖,营掘土生活,少数为半水栖及半树栖生活.食虫目动物吃多种有害昆虫,对农、林业有一定的益处。营地下生活种类,其掘土活动对森林土壤的改良和森林的更新起一定的作用,有些种类是某些传染病的保菌动物,在流行病学上的作用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ectivora Fujian.
下载PDF
我国恙虫病宿主动物的研究概况 被引量:11
2
作者 吴光华 王长军 +3 位作者 李丙军 姜志宽 丁凌云 王莉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13年第5期370-373,共4页
我国恙虫病按季节分布可分为两型:夏季型:流行于南方(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主要宿主动物为啮齿目的黄毛鼠、黄胸鼠、褐家鼠、北社鼠、黑线姬鼠,食虫目的臭鼩鼱;主要媒介为地里纤恙螨;流行于5-10月。秋冬型:流行于江苏... 我国恙虫病按季节分布可分为两型:夏季型:流行于南方(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主要宿主动物为啮齿目的黄毛鼠、黄胸鼠、褐家鼠、北社鼠、黑线姬鼠,食虫目的臭鼩鼱;主要媒介为地里纤恙螨;流行于5-10月。秋冬型:流行于江苏、山东等省;主要宿主动物为啮齿目的黑线姬鼠、褐家鼠、大仓鼠,食虫目的大麝鼩;主要媒介为小盾纤恙螨;流行于10-12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恙虫病 宿主动物 啮齿目 食虫目
下载PDF
扁颅鼩鼱(Sorex roboratus)在中国分布的证实 被引量:6
3
作者 刘铸 杨茜 +3 位作者 解瑞雪 刘欢 金志民 张新鹏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59-463,共5页
扁颅鼩鼱(Sorex roboratus)隶属于食虫目(INSECTIVORA)鼩鼱科(Soricidae)鼩鼱属(Sorex),又称阿尔泰鼩鼱或西伯利亚鼩鼱,从前称S.vir,但是S.roboratus有优先权(Hoffmann,1985)。Wilson和Reeder(2005)认为其分布区域从俄罗斯... 扁颅鼩鼱(Sorex roboratus)隶属于食虫目(INSECTIVORA)鼩鼱科(Soricidae)鼩鼱属(Sorex),又称阿尔泰鼩鼱或西伯利亚鼩鼱,从前称S.vir,但是S.roboratus有优先权(Hoffmann,1985)。Wilson和Reeder(2005)认为其分布区域从俄罗斯东部的鄂毕河到乌苏里江,南部到阿尔泰山脉、蒙古北部和krai滨海边疆区。Hoffmann(1987)把扁颅鼩鼱作为可能分布于中国的两个鼩鼱类物种之一列于文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虫目 鼩鼱属 扁颅鼩鼱 新纪录
下载PDF
湖北地区已知鼠形动物及区系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刘亦仁 杨振琼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06年第6期470-473,共4页
目的研究湖北地区鼠形动物的地理区划。方法分析已知鼠形动物的分布及区系成分。结果已知鼠形动物41属69种,其中属东洋界种类44种,占63.8%;古北界种类20种,占29.0%;广布两界5种,占7.2%。结论分析研究后认为,湖北地区鼠形动物区系划归东... 目的研究湖北地区鼠形动物的地理区划。方法分析已知鼠形动物的分布及区系成分。结果已知鼠形动物41属69种,其中属东洋界种类44种,占63.8%;古北界种类20种,占29.0%;广布两界5种,占7.2%。结论分析研究后认为,湖北地区鼠形动物区系划归东洋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啮齿动物 食虫目 兔形目 动物区系 东洋界 古北界
下载PDF
峨眉山啮齿类和食虫类秋季相对密度调查 被引量:3
5
作者 康明江 苗苗 +1 位作者 王晓琴 胡锦矗 《四川动物》 CSCD 2003年第3期157-159,共3页
20 0 2年 9月 2 8日~ 10月 6日 ,主要用铗日法对四川峨眉山啮齿类和食虫类进行调查 ,得出以下结论 :被捕的 2 0种中 ,相对密度较大的为高山姬鼠 (Apodemuschevrieri)占 2 6 .0 9%、龙姬鼠 (Apodemusdraco)占 18.2 6 %、长尾姬鼠 (Apode... 20 0 2年 9月 2 8日~ 10月 6日 ,主要用铗日法对四川峨眉山啮齿类和食虫类进行调查 ,得出以下结论 :被捕的 2 0种中 ,相对密度较大的为高山姬鼠 (Apodemuschevrieri)占 2 6 .0 9%、龙姬鼠 (Apodemusdraco)占 18.2 6 %、长尾姬鼠 (Apodemussylvaticus)占 15 .6 5 %及四川短尾 (Anourosorexsquamipes)占 10 .4 3% ;在 5个典型生境样点中 ,金顶 (15 .33% )、雷洞坪 (2 0 .99% )和仙峰寺 (13.95 % ) 3处的兽类相对密度较大 ,但清音阁 (1.0 1% )和报国寺 (0 )二处的相对密度很小 ,导致其显著差异的具体原因尚不清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山 啮齿类 食虫类 秋季 相对密度 兽类
下载PDF
贵州省思南县不同生境区域鼠形动物体表革螨群落对比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郭宪国 顾以铭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405-410,共6页
1988年对贵州省思南县不同生境区域啮齿目及食虫目动物体表革螨群落的调查结果表明:室内生境革螨种类少、多样性低、优势种突出,以毒厉螨及柏氏禽刺螨为优势种;野外生境革螨种类丰富、多样性高、优势种不突出。其中海拔较高的山区和丘... 1988年对贵州省思南县不同生境区域啮齿目及食虫目动物体表革螨群落的调查结果表明:室内生境革螨种类少、多样性低、优势种突出,以毒厉螨及柏氏禽刺螨为优势种;野外生境革螨种类丰富、多样性高、优势种不突出。其中海拔较高的山区和丘陵地带野外生境革螭群落为同一类型,以毒厉螨及土尔克历螨为优势种,低海拔平坝地带为另一类型,以鼠颚毛厉螨为优势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螨 群落 啮齿目 食虫目
下载PDF
首次从啮齿类和食虫类动物中分离到森林脑炎病毒 被引量:5
7
作者 侯宗柳 黄文丽 +2 位作者 自登云 龚正达 雷亚民 《中国病毒学》 CSCD 1992年第4期397-403,共7页
1988年,我们从采自云南高黎贡山的卵形硬蜱及患者血液中分离到森林脑炎病毒。1990年,又从该地区10种95只啮齿类中查到森林脑炎病毒抗体;并从社鼠(R.confucianus)、小林姬鼠(A.sylvaticus)和灰腹鼠(R.eha ninus)等8种啮齿类及食虫类中分... 1988年,我们从采自云南高黎贡山的卵形硬蜱及患者血液中分离到森林脑炎病毒。1990年,又从该地区10种95只啮齿类中查到森林脑炎病毒抗体;并从社鼠(R.confucianus)、小林姬鼠(A.sylvaticus)和灰腹鼠(R.eha ninus)等8种啮齿类及食虫类中分离到15株病毒,选三株用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荧光试验、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及中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其病毒的抗原性、生物学特性及理化特性与东北株及从卵形硬蜱、患者分离的森林脑炎病毒一致。从啮齿类及食虫类分离到森林脑炎病毒在国内属首次报道。这项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啮食类和食虫类在森林脑炎自然疫源地的保存方面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脑炎病毒 啮齿类 食虫类
下载PDF
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贵州省部分鼠形动物体表革螨群落的分类 被引量:4
8
作者 郭宪国 顾以铭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1990年第3期138-141,共4页
本文应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贵州省境内所获的21种啮齿目及食虫目动物体表革螨群落进行了初步分类。褐家鼠、黄胸鼠及小家鼠体表革螨群落为同一类型;大绒鼠与黑腹绒鼠为同一类型;大足鼠与黄毛鼠为同一类型;针毛鼠与社鼠为同一类型;黑... 本文应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贵州省境内所获的21种啮齿目及食虫目动物体表革螨群落进行了初步分类。褐家鼠、黄胸鼠及小家鼠体表革螨群落为同一类型;大绒鼠与黑腹绒鼠为同一类型;大足鼠与黄毛鼠为同一类型;针毛鼠与社鼠为同一类型;黑线姬鼠与灰麝鼩为同一类型。结果提示,宿主体表革螨群落相似程度,与宿主的亲缘关系及所处生态环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螨 群落 分类 啮齿目 食虫目
下载PDF
甘肃兰州盆地中中新世泉头沟动物群的食虫类、跳鼠类和兔形类 被引量:19
9
作者 邱铸鼎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87-302,346,共16页
记述了甘肃兰州永登下街泉头沟发现的5种小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括3个首次在这一经典地点发现的种。化石组合的分析表明,泉头沟动物群的时代与内蒙古中中新世通古尔动物群接近,并有一个与通古尔动物群相似、指示温带干旱、半干旱丛林... 记述了甘肃兰州永登下街泉头沟发现的5种小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括3个首次在这一经典地点发现的种。化石组合的分析表明,泉头沟动物群的时代与内蒙古中中新世通古尔动物群接近,并有一个与通古尔动物群相似、指示温带干旱、半干旱丛林-草原的古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盆地 中新世 咸水河组 小哺乳动物
下载PDF
我国东北地区第一个老第三纪哺乳动物群的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王伴月 李春田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65-205,245-248,共41页
本文记述了在我国东北地区首次发现的老第三纪哺乳动物群——吉林桦甸哺乳动物群。计有食虫目盔猬亚科的中华晓猬(新属、新种)Eochenus sinensis gen. et sp. nov.,桦甸齿鼩猬(新种)Tupaiodon huadianensis sp. nov.,鼩鼱科的吉林蕾鼩(... 本文记述了在我国东北地区首次发现的老第三纪哺乳动物群——吉林桦甸哺乳动物群。计有食虫目盔猬亚科的中华晓猬(新属、新种)Eochenus sinensis gen. et sp. nov.,桦甸齿鼩猬(新种)Tupaiodon huadianensis sp. nov.,鼩鼱科的吉林蕾鼩(新属、新种)Ernosorex jilinensis gen. et sp. nov.,灵长目始镜亚科的长白亚洲镜猴(新属、新种)Asiomomys changbaicus gen. et sp. nov.和啮齿目先松鼠科的东方争胜鼠(新属、新种)Zelomys orientalis gen. et sp. nov.和纤细争胜鼠(新种)Z. gracilis. sp, nov.等。其中Eochenus可能代表目前已知最原始的盔猬类。Ernosorex可能是鼩鼱类具有原始特征的旁枝。桦甸哺乳动物群与北美尤因他动物群的关系较近,而与欧洲同期不同。表明当时亚洲与北美之间有直接的动物群交流。其中争胜鼠可能由北美迁来,而鼩鼱类可能从亚洲起源,然后迁往北美。桦甸动物群的时代为晚中始新世或晚始新世。当时桦甸盆地为森林沼泽湖泊景观,气候较温暖潮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第三纪 哺乳动物群
下载PDF
湖北地区食虫动物名录修订及区系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段海生 刘亦仁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4期73-76,共4页
根据Wilson(2005)新的哺乳动物分类系统,对湖北地区食虫动物名录再次进行修订整理,并对分布及区系予以分析.湖北地区已知食虫动物计2目3科13属21种,其中东洋界为主的种类15种,占71.4%;古北界为主的种类5种,占23.8%;广布两界种类1种,占4.... 根据Wilson(2005)新的哺乳动物分类系统,对湖北地区食虫动物名录再次进行修订整理,并对分布及区系予以分析.湖北地区已知食虫动物计2目3科13属21种,其中东洋界为主的种类15种,占71.4%;古北界为主的种类5种,占23.8%;广布两界种类1种,占4.8%.湖北地区食虫动物区系应划归东洋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虫动物 食虫目 猥形目 鼩鼱目 名录 区系
下载PDF
三峡地区古代居住环境中的食虫目动物伴栖现象 被引量:2
12
作者 武仙竹 马江波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2016年第2期44-51,共8页
三峡地区气候温暖、潮湿,时令水果资源丰富,是我国食虫目动物演化的核心区之一。食虫目动物在三峡地区很早(早更新世早期)就与人类有伴栖关系。这种伴栖关系可以追溯到现生食虫目动物刚刚出现的一些种类上,如龙骨坡遗址的似毛猥(H.cf.Su... 三峡地区气候温暖、潮湿,时令水果资源丰富,是我国食虫目动物演化的核心区之一。食虫目动物在三峡地区很早(早更新世早期)就与人类有伴栖关系。这种伴栖关系可以追溯到现生食虫目动物刚刚出现的一些种类上,如龙骨坡遗址的似毛猥(H.cf.Suilluys)、似中华鼩猥(N.cf.sinensis)、似喜马拉雅水麝鼩(C.cf.himalayica)等。在新石器时代及其以后时期,三峡地区食虫目动物与人类伴栖关系一直处于稳定发展之中,以致在各种人类居址遗存(洞穴遗址、阶地遗址、城市遗址)中均发现有食虫目动物与人类伴栖现象。有些食虫目动物种类与人类伴栖关系越来越紧密,逐步成为现在西南某些城区分布密度最高的小型哺乳动物,如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等。食虫目动物个体小,骨壁薄,考古现场需要采用筛选法、水洗法等进行有目的的搜寻和采集,才能提取到食虫目动物研究标本。开展食虫目动物的考古研究,可填补古生物与现代动物群之间的演化关系,了解动物群演化过程中动物与人类生活的相互影响。同时,可为解析古遗址生态环境、时代特征、文化内涵等提供重要的基础研究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地区 生态环境 古居民 食虫目动物
下载PDF
新疆食虫目动物 被引量:1
13
作者 蒋卫 郑强 +1 位作者 张兰英 王宪庭 《地方病通报》 1992年第4期56-61,共6页
作者通过多年实地采集,并整理了本所30年存放的食虫目动物标本。到目前为止,新疆食虫目动物有2科4属7种9亚种。对各个种(亚种)的形态、地理分布和生态学作了记述。猬科Erinaceidae:(1)大耳猬淡色亚种 Hemiechinus auritus albulus Stoli... 作者通过多年实地采集,并整理了本所30年存放的食虫目动物标本。到目前为止,新疆食虫目动物有2科4属7种9亚种。对各个种(亚种)的形态、地理分布和生态学作了记述。猬科Erinaceidae:(1)大耳猬淡色亚种 Hemiechinus auritus albulus Stoliczka,1872(2)大耳猬吐鲁番亚种 Hemiechinus auritusturfanicus Matschie,1911.科 Soricidae;(3)天山Sorex asper Thomas,1914(4)小科克苏河亚种Sorex minutus heptapotamicus Stroganov,1956 (5)西藏指名亚种 Sorex thibetanus thibetanusStroganov,1952(6)白腹蒙古亚种 Crocidura leucodon myoides Blanford,1875(7)白腹阿拉本图亚种Crocidura leucodonHeptapotamicus stroganov,1956(8)小伊犁亚种 Croidura suaveolens ilesisMillev,1901(9)水远东亚种 Neomysfodiens orientis Thomas,19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虫目 地理分布 新疆 分类
下载PDF
云南梁河县小兽及其体表蚤类调查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爱国 《大理学院学报(医学版)》 1994年第4期36-39,54,共5页
报道1964年4月-12月,1965年4月-10月,1982年5月-9月,1986年5月-9月的鼠疫疫源调查工作中,从梁河县四种生境共采集到啮齿类及食虫类小兽19726只;经分类鉴定,隶属2目4科17属29种。初步澄... 报道1964年4月-12月,1965年4月-10月,1982年5月-9月,1986年5月-9月的鼠疫疫源调查工作中,从梁河县四种生境共采集到啮齿类及食虫类小兽19726只;经分类鉴定,隶属2目4科17属29种。初步澄清了它们在不同生境的数量构成。并对它们的体表寄生蚤类进行了采集鉴定,隶属5科14属18种;其中,对与鼠疫有关的每种蚤的分布,以及与其宿主和鼠疫菌的分离关系进行了记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啮齿动物 食虫动物 蚤类 医学意义 梁河 云南
下载PDF
现生毛猬Neotetracus属与Hylomys及Neohylomys属齿系和颅骨的比较(英文)
15
作者 Burkart ENGESSER 蒋学龙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6-422,共17页
鼩猬属Neotetracus是毛猬亚科Hylomyinae中一个个体小、对其知之甚少的成员。本文对其齿系(包括乳齿)和颅骨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并与毛猬属Hylomys及毛猬类其他近亲的齿系和颅骨形态进行了相应比较。由于现生的鼩猬属为一单型属,其惟一的... 鼩猬属Neotetracus是毛猬亚科Hylomyinae中一个个体小、对其知之甚少的成员。本文对其齿系(包括乳齿)和颅骨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并与毛猬属Hylomys及毛猬类其他近亲的齿系和颅骨形态进行了相应比较。由于现生的鼩猬属为一单型属,其惟一的种Neotetracus sinensis被一些研究者归入毛猬属,本文之所以进行这样的比较,目的是为了弄清楚这种归并是否合理。Neohylomys hainanensis是毛猬类的另一属种,亦有学者将其归入Hylomys属。尽管这一属种的材料不多,在此同样作了比较研究。比较表明,毛猬亚科上述三属间在齿列上的几乎每一颗牙齿和某些头骨形态上都有明显的差别,研究的结果为保留Neotetracus,Neohylomys和Hylomys属的独立存在提供了证据,并根据这三个属在形态上的差异对其相互间的进化水平进行了评估。现代的毛猬亚科动物生活在亚洲东南部一个相对小的地区,总共有5属6种。地史上,特别是在中、晚中新世期间,这一亚科几乎散布整个北半球,从亚洲到欧洲和北非,从旧大陆到新大陆都有其踪迹。那时的种类也比现在的多,迄今描述的化石已有9属47种。因此,有理由认为毛猬亚科是一类孑遗动物。毛猬亚科分布地区缩小的原因还不清楚,为了探讨和认识这一有意思的课题,本文对其历史和分布做了简要的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食虫目 毛猬亚科 鼩猬属 毛猬属 海南毛猬属 齿学 颅骨学 比较
下载PDF
湖南省劳亚食虫动物新记录种—霍氏缺齿鼩
16
作者 于桂清 付彬 +4 位作者 张法明 唐甲 康祖杰 黄太福 田书荣 《湖南林业科技》 2022年第3期52-55,共4页
2020年6月—2021年9月,在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小型兽类调查时,利用陷阱法采集到2个鼩鼱类动物标本。其体形较小,体毛黑褐色,尾长明显超过头体长,尾端有一簇白色长毛,颅骨扁平,门齿和单尖齿尖呈淡棕红色,符合霍氏缺齿鼩(Chods... 2020年6月—2021年9月,在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小型兽类调查时,利用陷阱法采集到2个鼩鼱类动物标本。其体形较小,体毛黑褐色,尾长明显超过头体长,尾端有一簇白色长毛,颅骨扁平,门齿和单尖齿尖呈淡棕红色,符合霍氏缺齿鼩(Chodsigoa hoffmanni)的描述。同时,分子系统发育树显示其与霍氏缺齿鼩聚为一支,且具高支持度。因此,将其鉴定为霍氏缺齿鼩。该种主要分布于中国的西南方,本次记录系湖南省首次发现该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氏缺齿鼩 湖南省 食虫目 鼩鼱 新记录
下载PDF
洞庭湖区退田还湖过程中小型兽类的生态位特征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美文 李波 +1 位作者 王勇 郭聪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7-185,共9页
为了解退田还湖工程实施后的小兽群落状况,2003~2010年对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后9种不同类型生境中小型兽类的生态位特征进行了调查.共布放64 432夹日,捕获小型兽3 066只,总的捕获率为4.76%,包括啮齿目10种和食虫目2种.小型兽类各种群的生... 为了解退田还湖工程实施后的小兽群落状况,2003~2010年对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后9种不同类型生境中小型兽类的生态位特征进行了调查.共布放64 432夹日,捕获小型兽3 066只,总的捕获率为4.76%,包括啮齿目10种和食虫目2种.小型兽类各种群的生态位宽度以褐家鼠和黑线姬鼠最高,分别为0.819 8和0.765 6,为广生态位的种类;随后依次是臭鼩、东方田鼠、刺猬、巢鼠、黄胸鼠、小家鼠、黄毛鼠、针毛鼠,分别为0.689 0、0.573 7、0.527 3、0.482 8、0.394 8、0.289 7、0.265 1、0.098 5;社鼠和大足鼠最低,仅在1种生境中有捕获.从生态位宽度指数的季节变化看,黑线姬鼠、褐家鼠、东方田鼠和臭鼩在四季的生态位宽度指数均较高.从空间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看,除黑线姬鼠和褐家鼠利用生境较广外,洞庭湖小兽群落可分为3个类群:栖息于环湖丘岗林地生境的社鼠、针毛鼠和黄毛鼠类群,以湖滩生境为主的东方田鼠、巢鼠和臭鼩类群,以及以村庄周围的农田生态系统为主的家鼠类群.从生态位指标和捕获数量看,黑线姬鼠、东方田鼠和褐家鼠是当地需要重点关注的种类.东方田鼠种群数量高峰年份与低谷年份比,其生态位宽度以及与其它种类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均较高,高峰年份东方田鼠冬季在双退垸出现,说明退田还湖已扩大了东方田鼠的繁殖基地,对东方田鼠种群发展有利,在种群暴发年份,易形成更加严重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兽类 啮齿目 食虫目 生态位 退田还湖 洞庭湖区
原文传递
黑龙江省横道河子地区发现细鼩鼱(食虫目:鼩鼱科)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铸 解瑞雪 +1 位作者 刘欢 金志民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87-491,共5页
在整理采自黑龙江省横道河子地区(44°48′44″N,129°02′04″E,海拔740 m)鼩鼱属(Sorex)标本时,1号雌性标本经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细鼩鼱(Sorex gracillimus Thomas,1907),其为黑龙江省正式记录。主要特征为颅骨近圆形... 在整理采自黑龙江省横道河子地区(44°48′44″N,129°02′04″E,海拔740 m)鼩鼱属(Sorex)标本时,1号雌性标本经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细鼩鼱(Sorex gracillimus Thomas,1907),其为黑龙江省正式记录。主要特征为颅骨近圆形;吻十分狭长;上颌门齿后尖大于前尖;上颌单尖齿逐一渐小。下颌门齿向前延伸甚长,其上切缘有4个尖齿,3个深缺刻,犬齿小,是前臼齿1/2高。对其头骨指标进行测量,颅基长为13.29 mm,颅高为4.25 mm,眶间距为2.31 mm,脑颅宽为7.84 mm,上齿列长为6.23 mm。标本的1 140 bp的Cyt b全序列与已知细鼩鼱样本的相似度为96%,与中鼩鼱(S.caecutiens)和小鼩鼱(S.minutus)的相似度分别为91%和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虫目 鼩鼱属 细鼩鼱 正式记录
原文传递
我国东北地区发现姬鼩鼱分布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铸 张隽晟 +2 位作者 孙悦欣 杨茜 金志民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14-520,共7页
2014年在黑龙江省横道河子地区(44°48′44″N,129°02′04″E,海拔约740 m)采集到1只鼩鼱(标本编号为CH5)。2015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达赉湖地区(48°37′20″N,117°53′17″E,海拔约720 m)采集2只鼩鼱(标本编号为DE7和DE... 2014年在黑龙江省横道河子地区(44°48′44″N,129°02′04″E,海拔约740 m)采集到1只鼩鼱(标本编号为CH5)。2015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达赉湖地区(48°37′20″N,117°53′17″E,海拔约720 m)采集2只鼩鼱(标本编号为DE7和DE12)。这些新获标本经鉴定为姬鼩鼱(Sorex minutissimus)。《小鼩鼱(食虫目:鼩鼱科)辽宁省新纪录》文中的标本(080910,090920)经重新鉴定也为姬鼩鼱。利用mt DNA的Cyt b基因全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揭示,小鼩鼱聚为一支,姬鼩鼱聚为另一支,新获标本(CH5、DE7、DE12)和待厘定标本(080910、090920)都聚在姬鼩鼱一支,进一步支持形态学鉴定结果。2015年采集的姬鼩鼱为内蒙古自治区新纪录,而《小鼩鼱(食虫目:鼩鼱科)辽宁省新纪录》文中的小鼩鼱(Sorex minutus)(标本号:080910,090920)更正为辽宁省姬鼩鼱新纪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虫目 鼩鼱属 小鼩鼱 姬鼩鼱 新纪录
原文传递
巫山蓝家寨遗址发现食虫目和翼手目动物 被引量:8
20
作者 武仙竹 邹后曦 黄秒斌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7-41,共5页
2012年巫山蓝家寨遗址考古发掘中,获得距今2 4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喜马拉雅水麝鼩(Chimmarogale himalayicus)、小臭鼩(Suncus etruscus)、微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白腹管鼻蝠(Murina leucogaster)等骨骼标本。这些骨骼标本的鉴... 2012年巫山蓝家寨遗址考古发掘中,获得距今2 4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喜马拉雅水麝鼩(Chimmarogale himalayicus)、小臭鼩(Suncus etruscus)、微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白腹管鼻蝠(Murina leucogaster)等骨骼标本。这些骨骼标本的鉴定和研究反映出春秋时期三峡地区属于南亚热带气候,水土保持良好,有繁茂的森林环境;当时遗址古居民食物资源丰富,但人类居室及室内卫生条件等比较落后;古遗址人类居住点的室内环境比较阴暗、潮湿,并且有多种昆虫、食虫目动物等与人类伴栖。蓝家寨遗址食虫目(Insectivora)、翼手目(Chirortera)动物骨骼研究,为分析三峡地区春秋时期古环境、古居民生活与居住条件、三峡地区环境演变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上述动物骨骼标本也是首次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以后古文化遗址中被发现。该项工作为今后开展动物考古中的小哺乳动物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标本观测数据,并且在鉴定标准及工作方法等方面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虫目 翼手目 骨骼 古环境 三峡地区 蓝家寨遗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