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NO_x and SO_2 in cathode stream on the performance of PEMFC 被引量:5
1
作者 杨代军 马建新 +4 位作者 周 伟 马晓伟 邬敏忠 徐 麟 万 钢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54-358,共5页
The effects of NOx(in a ratio of NO∶NO2=9∶1) and SO2in cathode streamonthe performance of a single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 were investigated.NOxwith concentrations of 1×10-3%(in volume,the sa... The effects of NOx(in a ratio of NO∶NO2=9∶1) and SO2in cathode streamonthe performance of a single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 were investigated.NOxwith concentrations of 1×10-3%(in volume,the same as fol-lows),1.4×10-2%and 1×10-3%could cause significant detri mental effects on the cell performance.However,nearly com-plete recovery of the cell performance could be observed after NOxwas shut off and purged with clean air.The electrochemicalmeasurements suggested that thei mpacts of NOxresulted mainlyfromthe superposition of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NOand HNO2oxidation reactions,and the increased cathodic i mpedance.Trace SO2with concentrations of 5×10-6%,5×10-3%,2×10-4%and 3.2×10-4%influenced the cell muchseverer,which could be attributed toits strong adsorption onthesurface of Pt atoms.The cell performance could not be completely recovered after purged with clean air and cyclic voltammetry(CV) tests,due to the changes of electrochemical i mpedance spectroscopy(EIS) and electrochemical active surface(EAS) causedby surface state change after SO2expos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trogen oxides sulfur dioxide PEMFC CATHODE effect
下载PDF
A new sulfur-doped source and synergistic effect with nitrogen for carbon dots produced from glucose
2
作者 Lige Fu Yuehong Yin +5 位作者 Guohua Cao Pingping Wu Jian Wang Lingling Yan Baoqing Zhang Ming Li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345-351,共7页
The nitrogen and sulfur co-doped carbon dots(N, S-CDs) with increased luminescence were synthesized by a hydrothermal process in one green pot by using glucose, and a new sulfur-doping source of sodium sulfite was dev... The nitrogen and sulfur co-doped carbon dots(N, S-CDs) with increased luminescence were synthesized by a hydrothermal process in one green pot by using glucose, and a new sulfur-doping source of sodium sulfite was developed.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the N and S groups was well discussed through the structure analysis of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a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a. The surface states of N, S-CDs embody more complicated functional groups, and S element exists as –SSO3, –C–SO3, and SO-42groups due to the introduction of sodium sulfite. The sulfur-containing groups passivate the surface of the CDs, and the relatively high sulfur groups may reduce the non-radiation centers. The fluorescence is affected by the hydroxyl group of the solvent. The quenching of Fe3+ ion to fluorescence and the sensitivity of fluorescence to p H were also investig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dots GLUCOSE sodium sulfite nitrogen and sulfur codoping synergistic effect
下载PDF
浮萍人工培养和调控及其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作者 赵轶鹏 赵新勇 +2 位作者 胡婷婷 罗景升 王云霞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2期72-80,共9页
文章介绍了浮萍的生理生态特点、发生分布规律以及自然状态下的繁殖方式;基于这些特征特性,进一步归纳了关于浮萍实验室内的制备和培养塘等规模化养殖方法的最新研究和探索,系统梳理了影响浮萍生长的环境因素,重点阐述了浮萍在稻田水体... 文章介绍了浮萍的生理生态特点、发生分布规律以及自然状态下的繁殖方式;基于这些特征特性,进一步归纳了关于浮萍实验室内的制备和培养塘等规模化养殖方法的最新研究和探索,系统梳理了影响浮萍生长的环境因素,重点阐述了浮萍在稻田水体中对氨氮转化和利用的作用。在农业生态领域,还需进一步开展关于稻田浮萍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水稻间互作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在降低因伴生浮萍过快生长造成的水稻产量下降风险的同时,充分发挥浮萍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平衡效应,提升稻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萍 分布规律 繁殖培养 稻田生态系统 水稻 互作效应 生理生态特性 规模化养殖 环境因素 氨氮转化
下载PDF
水体与沉积物中氮、硫的还原过程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4
作者 孔祥民 盛彦清 王政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5,共8页
针对日益严峻的氮、硫污染问题,综述了NO_(3)^(-)/SO_(4)^(2-)的同步还原过程,总结了该过程中不同形态氮、硫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指出今后的研究重点在于:探究NO_(3)^(-)/SO_(4)^(2-)发生同步化学还原的可能性,研究在化学还原条件与... 针对日益严峻的氮、硫污染问题,综述了NO_(3)^(-)/SO_(4)^(2-)的同步还原过程,总结了该过程中不同形态氮、硫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指出今后的研究重点在于:探究NO_(3)^(-)/SO_(4)^(2-)发生同步化学还原的可能性,研究在化学还原条件与生物还原条件共存情况下NO_(3)^(-)/SO_(4)^(2-)的还原路径,以及化学还原与生物还原对NO_(3)^(-)/SO_(4)^(2-)同步还原的贡献及影响;进一步剖析NO_(3)^(-)抑制SO_(4)^(2-)还原作用的过程,明确其抑制机理及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深入研究硫自养反硝化、硫驱动的异化NO_(3)^(-)还原为NH_(4)^(+)(DNRA)和硫酸盐还原厌氧氨氧化(SRAO)等同步脱氮除硫工艺及其耦合关系,不断优化工艺运行条件,为工业化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还原 竞争作用 抑制作用 协同作用
下载PDF
Reinforced polysulfide barrier by g-C_(3)N_(4)/CNT composite towards superior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被引量:7
5
作者 Xiangliang Wang Gaoran Li +7 位作者 Minjie Li Ruiping Liu Haibo Li Tengyu Li Mingzhu Sun Yirui Deng Ming Feng Zhongwei Chen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2期234-240,I0008,共8页
The notorious shuttle effect has long been obstructing lithium-sulfur(Li-S) batteries from yielding the expected high energy density and long lifespan.Herein,we develop a multifunctional polysulfide barrier reinforced... The notorious shuttle effect has long been obstructing lithium-sulfur(Li-S) batteries from yielding the expected high energy density and long lifespan.Herein,we develop a multifunctional polysulfide barrier reinforced by the graphitic carbon nitride/carbon nanotube(g-C_3 N_4/CNT) composite toward inhibited shuttling behavior and improved battery performance.The obtained g-C_3 N_4 delivers a unique spongelike architecture with massive ion transfer pathways and fully exposed active interfaces,while the abundant C-N heteroatomic structures impose strong chemical immobilization toward lithium polysulfides.Combined with the highly conductive agent,the g-C_3 N_4/CNT reinforced separator is endowed with great capability of confining and reutilizing the active sulfur within the cathode,thus contributing to an efficient and stable sulfur electrochemistry.Benefiting from these synergistic attributes,Li-S cells based on g-C_3 N_4/CNT separator exhibit an excellent cyclability with a minimum decay rate of 0.03% per cycle over 500 cycles and decent rate capability up to 2 C.Moreover,a high areal capacity of 7.69 mAh cm^(-2)can be achieved under a raised sulfur loading up to 10.1 mg cm^(-2).demonstrating a facile and efficient pathway toward superior Li-S batte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phitic carbon nitride Reinforced separator Lithium sulfur battery Chemical interaction Synergistic effect
下载PDF
Bio-derived N-doped porous carbon as sulfur hosts for high performance lithium sulfur batteries 被引量:3
6
作者 LIU Yan-yan YAN Li-jing +9 位作者 ZENG Xian-qing LI Ze-heng ZHOU Shu-dong DU Qiao-kun MENG Xiang-juan ZENG Xiao-min LING Min SUN Ming-hao QIAN Chao LIANG Cheng-du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6期1426-1434,共9页
Shuttle effect,poor conductivity and large volume expansion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hinder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sulfur cathodes.Currently,rational structure designing of carbon-based sulfur hosts is the most... Shuttle effect,poor conductivity and large volume expansion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hinder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sulfur cathodes.Currently,rational structure designing of carbon-based sulfur hosts is the most effective strategy to address the above issues.However,the preparation process of carbon-based sulfur hosts is usually complex and costly.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an efficient and cost-effective method to fabricate carbon hosts for high-performance sulfur cathodes.Herein,we reported the fabrication of a bio-derived nitrogen doped porous carbon materials(BNPC)via a molten-salt method for high performance sulfur cathodes.The long-range-ordered honeycomb structure of BNPC is favorable for the trapping of polysulfide(PS)species and accommodates the volumetric variation of sulfur during cycling,while the high graphitization degree of BNPC favors the redox kinetics of sulfur cathodes.Moreover,the nitrogen doping content not only enhances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BNPC,but also provides ample anchoring sites for the immobilization of PS,which plays a key role in suppressing the shuttle effect.As a result,the S@BNPC cathode exhibits a high initial specific capacity of 1189.4 mA·h/g at 0.2C.After 300 cycles,S@BNPC still maintains a capacity of 703.2 mA·h/g which corresponds to a fading rate of 0.13%per cycle after the second cycle.This work offers vast opportunities for the large-scale application of high performance carbon-based sulfur ho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hium sulfur batteries high graphitization nitrogen doping sulfur hosts shuttle effect
下载PDF
增温和氮添加对杉木不同序级细根形态和化学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陈铭 程慧梓 +4 位作者 姚晓东 曹丽荣 陈蓉 陈光水 王小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74-1883,共10页
全球气候变暖与氮(N)沉降是两个同时存在的全球变化主要因素,但目前关于二者的研究多以单因子为主。细根形态和化学性状等功能性状在促进植物养分获取和森林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但目前气候变暖、N沉降以及两者交互对细根... 全球气候变暖与氮(N)沉降是两个同时存在的全球变化主要因素,但目前关于二者的研究多以单因子为主。细根形态和化学性状等功能性状在促进植物养分获取和森林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但目前气候变暖、N沉降以及两者交互对细根形态和化学性状的影响尚不清楚。在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陈大观测点开展土壤增温与N添加双因子试验,包括对照(无增温,无氮添加)、低氮(+4gN m^(-2)a^(-1))、高氮(+8gN m^(-2)a^(-1))、增温(+5℃)、增温+低氮(+5℃,+4gN m^(-2)a^(-1))、增温+高氮(+5℃,+8gN m^(-2)a^(-1))六个处理,探讨增温与N添加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细根形态和化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增温显著增加了细根直径(D)。增温和N添加的交互作用对细根比根长(SRL)、比表面积(SRA)及组织密度(RTD)均存在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增温处理及增温+高氮处理均降低了细根SRL和SRA;不同处理间细根RTD无显著差异。N添加与序级交互作用对细根SRA存在显著影响,仅低氮添加显著增加了1级根SRA。(2)增温和N添加交互作用对细根碳(C)含量存在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仅增温+高氮处理显著增加了细根C含量。N添加与序级交互作用对细根C含量存在显著影响,仅在1级细根中,高氮添加的细根C含量要显著高于低氮添加。增温、N添加以及序级三者交互作用对细根N含量及碳氮比(C∶N)存在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低氮和高氮处理对细根N含量及C∶N影响因序级而异;增温处理、增温+低氮处理以及增温+高氮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细根N含量,降低了细根C∶N;与高阶根相比,低阶根N含量和C∶N对单独增温处理及增温+低氮处理响应要更为敏感。以上结果表明,不同细根功能性状对增温、N添加及两者交互的响应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与细根序级和N添加水平有关;增温和N添加抑制了细根SRL和SRA,但促进了细根N含量并降低了细根C∶N,这将有助于理解亚热带地区森林地下养分循环以及C固存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氮添加 交互作用 细根 序级
下载PDF
氮硫互作对水培韭菜生长、营养及风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烨达 佟静 +3 位作者 武占会 王丽萍 王宝驹 刘宁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6-103,共8页
为探究氮硫互作对韭菜生长适应性、理论产量、营养和风味品质的影响,以及氮素和硫素在同化过程中的响应情况,试验以京韭1号品种韭菜为试材,采用水培模式种植,试验设定3个氮浓度(N1、N2、N3分别为6、12、18 mmol·L^(-1)),3个硫浓度... 为探究氮硫互作对韭菜生长适应性、理论产量、营养和风味品质的影响,以及氮素和硫素在同化过程中的响应情况,试验以京韭1号品种韭菜为试材,采用水培模式种植,试验设定3个氮浓度(N1、N2、N3分别为6、12、18 mmol·L^(-1)),3个硫浓度(S1、S2、S3分别为2、4、8 mmol·L^(-1))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N1S1),合理氮硫配施(N2S1)能够不同程度提高韭菜株高、叶长、最大叶宽、假茎粗、叶片数、干鲜质量和理论产量,并对韭菜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总酚、类黄酮、游离氨基酸等的含量有一定的增促效果。氮素、硫素单一因素对韭菜生长及品质影响远低于元素间交互作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以中氮低硫(N2S1)处理韭菜综合品质最佳,隶属函数值最高,为0.912。综合分析可见,氮素浓度12 mmol·L^(-1)(N2)、硫素浓度2 mmol·L^(-1)(S1)为水培条件下韭菜最适施肥水平。该结论为韭菜水培氮素、硫素合理配施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韭菜 互作效应 隶属函数
下载PDF
SnS_(2)/ZIF-8衍生二维多孔氮掺杂碳纳米片复合材料的锂硫电池性能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新玲 周娜 +5 位作者 田亚文 周明冉 韩静茹 申远升 胡执一 李昱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38-946,I0001-I0003,共12页
锂硫电池(LSBs)因能量密度高、原料储量丰富、环境友好等优点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反应过程中较大的体积膨胀以及硫较差的电子电导率等缺点极大地限制了其发展。本研究设计了一种SnS_(2)纳米颗粒与ZIF-8衍生的花... 锂硫电池(LSBs)因能量密度高、原料储量丰富、环境友好等优点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反应过程中较大的体积膨胀以及硫较差的电子电导率等缺点极大地限制了其发展。本研究设计了一种SnS_(2)纳米颗粒与ZIF-8衍生的花状二维多孔碳纳米片/硫复合材料(ZCN-SnS_(2)-S),并研究了其作为锂硫电池正极的电化学性能。其独特的二维花状多孔结构不仅有效缓解了反应过程中的体积膨胀,而且为Li+和电子的传输提供了快速通道,杂原子N也促进了对多硫化物的吸附作用。并且负载的极性SnS_(2)纳米颗粒极大地增强了对多硫化物的吸附,从而使ZCN-SnS_(2)-S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0.2C(1C=1675 mA·g^(–1))电流密度下,ZCN-SnS_(2)-S电极循环100次后仍能保持948 mAh·g^(–1)的高可逆比容量,容量保持率为83.7%。即使在2C的高电流密度下循环300圈,ZCN-SnS_(2)-S电极仍具有546 mAh·g^(–1)的可逆比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电池 二维多孔氮掺杂碳纳米片 SnS_(2) 多硫化物 穿梭效应
下载PDF
水氮耦合对设施农田土壤自养和异养硝化作用的影响
10
作者 曹万德 崔嘉华 +5 位作者 李娜 何雪莲 张玉玲 邹洪涛 张玉龙 虞娜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5-33,共9页
水氮措施影响设施土壤氮素的转化及硝化微生物活性,但水氮耦合对设施土壤自养和异养硝化作用差异的影响尚不明确。以连续8年设施水氮耦合田间定位试验土壤为研究对象,控制不同土壤田间持水量(WHC)(40%WHC、60%WHC和80%WHC)进行室内微宇... 水氮措施影响设施土壤氮素的转化及硝化微生物活性,但水氮耦合对设施土壤自养和异养硝化作用差异的影响尚不明确。以连续8年设施水氮耦合田间定位试验土壤为研究对象,控制不同土壤田间持水量(WHC)(40%WHC、60%WHC和80%WHC)进行室内微宇宙培养试验,通过添加乙炔抑制剂抑制自养硝化途径,研究水氮耦合对设施土壤自养和异养硝化速率及参与自养硝化的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分析氨氧化微生物氨氧化古细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对自养硝化作用的贡献。结果表明,水氮耦合下,不同硝化途径NH_(4)^(+)-N、NO_(3)^(-)-N含量以及参与自养硝化的AOA amo A和AOB amo A基因拷贝数均有显著差异。无乙炔培养7 d后,NO_(3)^(-)-N含量显著增加,而NH_(4)^(+)-N含量显著降低,AOA amo A和AOB amo A的基因丰度显著增加。添加乙炔后,NO_(3)^(-)-N、NH_(4)^(+)-N含量基本保持恒定,AOA amo A和AOB amo A基因丰度显著减少。水氮耦合显著影响自养和异养硝化速率,冗余分析(RDA)表明,NH_(4)^(+)-N含量、AOB amo A、NO_(3)^(-)-N-C_(2)H_(2)、AOA amo A可分别解释自养和异养硝化速率变异的68.9%、34.9%、32.8%和24.4%。设施土壤存在自养硝化和异养硝化两种途径,60%~80%WHC各施氮处理均以自养硝化为主,占总硝化速率的65%~86%;仅40%WHC下,氮纯养分量300和525 kg·hm^(-2)处理以异养硝化为主,占总硝化速率的61%~77%。AOB和AOA共同驱动自养硝化,且AOB贡献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土壤 水氮耦合 自养硝化 异养硝化 氨氧化微生物
下载PDF
氮硫共掺杂荧光碳点的光热效应研究
11
作者 翟子卓 吕勇强 +3 位作者 齐红霞 董锡鹏 康羽 张普敦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279-280,共2页
碳点具有合成简单、光学性能良好、生物相容性优异以及制备成本低廉等优点。本工作以柠檬酸为碳源,硫脲为氮源和硫源,用溶剂热法合成了氮硫共掺杂碳点。制备的碳点具有蓝色荧光,且展现出高的光热转换能力,其光热转换效率达40.86%,可同... 碳点具有合成简单、光学性能良好、生物相容性优异以及制备成本低廉等优点。本工作以柠檬酸为碳源,硫脲为氮源和硫源,用溶剂热法合成了氮硫共掺杂碳点。制备的碳点具有蓝色荧光,且展现出高的光热转换能力,其光热转换效率达40.86%,可同时作为光敏剂和光热剂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点 氮硫共掺杂 荧光 光热效应
下载PDF
氮硫配施对水稻的效应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刘光荣 袁福生 +2 位作者 李祖章 刘益仁 罗奇祥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1-7,共7页
试验结果表明 ,早稻施硫和晚稻施氮均有极显著的增产效果 ,增产率分别达5 .1 %~ 9.9%和 32 .6%~ 38.5 % ,但早、晚稻施氮、硫的交互效应均不显著 ;晚稻施硫能明显增加株高 ,但在同时施氮的条件下 ,结实率会明显下降 ;增施氮肥和硫肥 ... 试验结果表明 ,早稻施硫和晚稻施氮均有极显著的增产效果 ,增产率分别达5 .1 %~ 9.9%和 32 .6%~ 38.5 % ,但早、晚稻施氮、硫的交互效应均不显著 ;晚稻施硫能明显增加株高 ,但在同时施氮的条件下 ,结实率会明显下降 ;增施氮肥和硫肥 ,均能明显提高水稻对氮、硫的吸收量 ;施用硫肥可提高氮肥利用率 3.74~ 1 1 .4个百分点 ,施用氮肥可提高硫肥利用率 1 2 .8~ 35 .3个百分点 ;从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 ,在水稻生产中以 1 2 0kg/hm2 氮与 30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肥 硫肥 配合施用 交互效应 肥效试验
下载PDF
氮硫互作对玉米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8
13
作者 谢瑞芝 董树亭 +1 位作者 胡昌浩 王空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3-268,共6页
以对硫肥反应差异较大的两个玉米杂交种鲁玉 16和农大 10 8为试验材料 ,通过不同氮、硫供应水平的池栽试验 ,对玉米籽粒营养品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施用氮肥和硫肥均可以提高籽粒蛋白质、油分、粗脂肪、可溶性糖、氨基酸以及N、P、K... 以对硫肥反应差异较大的两个玉米杂交种鲁玉 16和农大 10 8为试验材料 ,通过不同氮、硫供应水平的池栽试验 ,对玉米籽粒营养品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施用氮肥和硫肥均可以提高籽粒蛋白质、油分、粗脂肪、可溶性糖、氨基酸以及N、P、K、S和微量元素的含量 ,但是二者的作用和效果不尽相同。另外 ,氮肥提高了玉米籽粒淀粉的含量 ,硫肥则降低淀粉的含量 ,而两种肥料的施用均可提高支链淀粉在总淀粉中的比例。在氮肥供应水平高的条件下 ,硫肥的施用可以明显改善籽粒的营养品质 ,两个杂交种对处理的反应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品质 玉米 籽粒 氮硫互作
下载PDF
氮硫互作对冬小麦旗叶衰老、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丽 王东 +1 位作者 周杰 韩坤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76-1488,共13页
试验采用裂裂区设计,小麦品种(烟农19和汶农6号)为主区,施氮(N)量为裂区,设0(N0)、120(N120)、240(N240)kg hm-2三个施N水平,施硫(S)量为裂裂区,设0(S0)、20(S20)、40(S40)、60(S60)kg hm-2四个施S水平。结果表明,... 试验采用裂裂区设计,小麦品种(烟农19和汶农6号)为主区,施氮(N)量为裂区,设0(N0)、120(N120)、240(N240)kg hm-2三个施N水平,施硫(S)量为裂裂区,设0(S0)、20(S20)、40(S40)、60(S60)kg hm-2四个施S水平。结果表明,汶农6号开花后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旗叶净光合速率、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均高于烟农19。在一定施氮水平下适量施硫显著提高烟农19和汶农6号小麦开花后旗叶S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提高旗叶净光合速率和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植株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籽粒产量;当施氮水平为120 kg hm-2施硫量超过40 kg hm-2和施氮240 kg hm-2施硫量超过20 kg hm-2时,汶农6号植株地上部氮素积累量仍继续增加,但旗叶抗氧化能力和光合同化能力均无明显提高,籽粒产量不再增加,烟农19号旗叶S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光合速率均降低,植株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籽粒产量均减少。在同一施氮水平下,两小麦品种氮素利用效率总体表现为随施硫量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在土壤有效硫为38.9~42.1 mg kg-1的条件下,适量施用氮肥和硫肥有利于延缓小麦花后旗叶衰老,提高光合同化能力,增加籽粒产量,但不同品种小麦对氮肥和硫肥施用量的响应不同,氮素利用效率较高的品种在较高的氮硫供给水平下仍有较好的光合同化和产量表现,而氮素利用效率相对低的品种对高氮高硫的适应性较差,后期易早衰,影响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硫互作 超氧化物歧化酶 干物质 籽粒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下载PDF
氮素添加和刈割对内蒙古弃耕草地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17
15
作者 刘碧荣 王常慧 +1 位作者 张丽华 董宽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6335-6343,共9页
以内蒙古多伦县恢复生态学试验示范研究站弃耕10余年的草地为研究对象,于2006年起分别设置对照、氮素添加、刈割和氮素添加+刈割4种处理,每种处理6次重复,研究弃耕草地氮素添加和刈割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地上生... 以内蒙古多伦县恢复生态学试验示范研究站弃耕10余年的草地为研究对象,于2006年起分别设置对照、氮素添加、刈割和氮素添加+刈割4种处理,每种处理6次重复,研究弃耕草地氮素添加和刈割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地上生产力的动态变化,分析弃耕草地土壤氮矿化对植被恢复的响应,为当地草地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实验结果表明:1氮素添加显著增加了植物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和土壤无机氮库,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115%和196%,同时显著提高了土壤总硝化速率;但是氮素添加对总氨化速率、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MBC/MBN)、微生物呼吸(MR)以及呼吸熵(q CO2)均无显著影响;2总氨化速率和硝化速率对刈割处理的响应均不显著,但是刈割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MR(P<0.05);3氮素添加+刈割处理5—7a后,土壤总氨化和硝化速率均无显著变化;但是氮素添加+刈割处理显著增加了ANPP、土壤无机氮库和q CO2,同时显著降低了MBC和MBC/MBN。这说明在弃耕草地适应性管理中,氮素添加可以显著提高草地生产力,但是长期的氮添加对土壤微生物氮的转化是否有利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添加 刈割 草地 微生物 氮转化 交互作用 恢复
下载PDF
硫素与其他营养元素的交互作用对作物养分吸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16
作者 孟赐福 姜培坤 +2 位作者 曹志洪 徐秋芳 周国模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9-334,共6页
养分平衡是养分管理的必要环节,对增加作物产量和提高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硫(S)素与其他营养元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作物养分吸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S与N或Ca、K、Zn之间交互作用对养分吸收和利用是协同的,而S与Mg、Mo、Cu、... 养分平衡是养分管理的必要环节,对增加作物产量和提高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硫(S)素与其他营养元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作物养分吸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S与N或Ca、K、Zn之间交互作用对养分吸收和利用是协同的,而S与Mg、Mo、Cu、、Se、Fe、Sb、Cd、B、Br之间交互作用对养分吸收和利用是拮抗的。然而,S与P或Se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养分吸收和利用是协同还是拮抗取决于作物种类、生长阶段和养分的浓度。N、S配施可以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由于S素与其他营养元素之间存在的这种拮抗作用,因此施用S肥可以减轻污染土壤重金属对蔬菜的毒害作用或加剧缺S土壤上蔬菜B和Mo的缺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素 交互作用 作物 养分吸收 产量 质量
下载PDF
重金属与植物N素营养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生态学效应 被引量:26
17
作者 祖艳群 李元 +3 位作者 L.BOCK C.SCHVARTZ G.COLINET 胡文友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14,共8页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论述了重金属与植物N素营养在土壤-植物系统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广泛效应。一方面,重金属元素对植物N素营养的吸收、运输和代谢等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另一方面,植物通过N代谢的调节而对重金属的吸收、运输和毒性产生适...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论述了重金属与植物N素营养在土壤-植物系统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广泛效应。一方面,重金属元素对植物N素营养的吸收、运输和代谢等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另一方面,植物通过N代谢的调节而对重金属的吸收、运输和毒性产生适应和抗性。重金属与N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植物的生理代谢和遗传特征产生影响。合理利用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将有助于通过N素调控防治或减轻重金属污染危害,为治理和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N素营养 交互作用 生态学效应
下载PDF
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下实现夏玉米高产及氮素高效的控释尿素用量研究 被引量:22
18
作者 李广浩 董树亭 +2 位作者 赵斌 张吉旺 刘鹏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79-589,共11页
【目的】水分和氮肥运筹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措施。本文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下适宜的控释尿素用量,为控释肥大面积高效应用和玉米轻简化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采用旱棚土柱试验,两因素裂区设计... 【目的】水分和氮肥运筹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措施。本文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下适宜的控释尿素用量,为控释肥大面积高效应用和玉米轻简化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采用旱棚土柱试验,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水分处理:重度水分胁迫(最大田间持水量的35%±5%,W1),轻度水分胁迫(55%±5%,W2),正常水分(75%±5%,W3)。副区为控释尿素处理:不施氮(N0),低氮(施纯氮105 kg/hm^2,N1),中氮(施纯氮210 kg/hm^2,N2),高氮(施纯氮315 kg/hm^2,N3)处理。分别在吐丝期(R1)、籽粒建成期(R2)、乳熟期(R3)、蜡熟期(R5)和完熟期(R6),取植株样,称量茎鞘、叶片、籽粒和穗轴的生物量,在收获期测产。采用CAIPOS土壤墒情监测系统控制土壤水分,每天早晨和傍晚各读取一次以确定每天的浇水量。【结果】相同水分条件下,夏玉米产量随着控释尿素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同氮素水平,各处理产量呈现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重度水分胁迫下,植株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整体水平较低,尤其是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所占比例较低;2014年N1、N2和N3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2015年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降低。轻度水分胁迫下,夏玉米干物质、氮素积累和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显著增加的趋势,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所占比例较高;N3处理产量和氮素积累量与正常水分条件下N3处理差异不显著;2014年N3与N2处理之间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率差异均不显著,2015年N3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N2处理。正常水分条件下,N3与N2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N1处理;N2处理的花后干物质与氮素积累所占比例、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利用率和氮肥生理效率显著高于N3处理。【结论】水氮互作对夏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具有显著影响,轻度水分胁迫下,适当提高氮肥用量(W2N3),或者正常供水下配合适量氮肥(W3N2),水氮互作效应最显著,能够保持氮素的高效释放,有利于花后植株中干物质与氮素的积累,从而提高夏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本试验条件下,在土壤水分含量为最大田间持水量的75%±5%时,控释尿素施氮量以纯氮210 kg/hm^2为最佳;在土壤水分含量为最大田间持水量的55%±5%时,控释尿素施氮量以纯氮315 kg/hm^2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尿素 水氮互作 夏玉米 产量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SO2对燃料型NO生成的影响机理 被引量:8
19
作者 肖海平 周俊虎 +1 位作者 刘建忠 孙保民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36-40,共5页
为了揭示燃煤过程中SO2和NOx的相互影响机理,采用Chemkin程序,综合考虑碳氢化合物燃烧、氮氧化物生成和硫氮反应3方面因素,探讨挥发分燃烧过程中SO2气体对燃料型NO生成的影响机理。计算结果表明,HCN氧化生成燃料型NO的反应在毫秒级时间... 为了揭示燃煤过程中SO2和NOx的相互影响机理,采用Chemkin程序,综合考虑碳氢化合物燃烧、氮氧化物生成和硫氮反应3方面因素,探讨挥发分燃烧过程中SO2气体对燃料型NO生成的影响机理。计算结果表明,HCN氧化生成燃料型NO的反应在毫秒级时间内完成,占控制地位的基元反应都涉及到自由基,自由基的浓度决定反应的速率和进行程度。富氧情况下SO2对燃料型NO的生成影响非常微弱。在贫氧条件下,增大SO2浓度,燃料NO的生成速率和生成量下降,原因可以归结为SO2通过中间产物HSO2和SO3,催化整合了自由基,降低了自由基浓度。因此,贫氧工况下SO2对燃料NO的生成具有强烈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硫反应 燃料型NO 基元反应 动力学模拟
下载PDF
水氮运筹对干旱年型冬小麦旗叶生理性状及产量的交互效应 被引量:31
20
作者 郭天财 冯伟 +4 位作者 赵会杰 王化岑 王永华 夏国军 马冬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453-457,共5页
在大田条件下 ,探讨了不同灌水和施氮处理对冬小麦叶片生长、生理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结果表明 ,干旱年型条件下灌水和氮肥增产效应均显著 ,但灌水增产潜力更大 .灌水两次 (拔节和孕穗水 ) ,产量较高 ;灌水 3次 (拔节、孕穗和灌浆水 ... 在大田条件下 ,探讨了不同灌水和施氮处理对冬小麦叶片生长、生理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结果表明 ,干旱年型条件下灌水和氮肥增产效应均显著 ,但灌水增产潜力更大 .灌水两次 (拔节和孕穗水 ) ,产量较高 ;灌水 3次 (拔节、孕穗和灌浆水 )增产效果并不明显 ,氮肥全部底施产量下降 .水分胁迫影响肥效发挥 ,降低产量 ,但可通过增加施氮量得到弥补 .只有水氮合理搭配 ,才能有效协调各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干旱年型 水氮运筹 生理性状 交互效应 产量性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