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chanism of changes in gap junctional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 in myocardial cells after burns
1
作者 迟路湘 杨宗诚 +1 位作者 王旭 黎鳌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1999年第1期17-20,共4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the changes in gap junctional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 (GJIC) in the myocardial cells after burns. Methods: After the myocardial cellswere cultured and injur...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the changes in gap junctional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 (GJIC) in the myocardial cells after burns. Methods: After the myocardial cellswere cultured and injured with hypoxia and burn serum, the GJIC in the cells was detected with scrapeloading and dye transfer. Meanwhile, the viability, cytosolic free Ca2+ concentration and Ca2+ influx of themyocardial cells were determined. Results: The cytosolic free Ca2+ concentration and the cellulartransmembrane Ca2+ influx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ut the viability of the cells markedly decreased afterthe injury. The LY fluorescence reached 4 rows of cells from the scrape line in the normal myocardial cells.The GJIC was blocked at the first hour after hypoxia or hypoxia and burn serum injury. The LY fluorescencewas limited to the primary loads cells at the sixth hour after hypoxia and the third hour after hypoxia andburn serum injury. Conclusion: The function of GJIC in the myocardial cells is to maintain high ordersynchronous contraction of the myocardium. After burns, the runaway calcium homeostasis and impairmentof GJIC function would be accused to be the pathological basis for myocardial heterogeneous behavi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rape--loading DYE transfer gap JUNCTIONAL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 calcium MYOCARDIAL cell BURN
下载PDF
血清sICAM-1水平与OEM伴不孕患者IVF-ET后早期流产的相关性分析
2
作者 邱利娟 陈国平 黄炜 《中国性科学》 2024年第4期46-49,共4页
目的分析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与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OEM)伴不孕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后早期流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海口玛丽医院接受IVF-ET且成功妊娠的90例OEM伴不孕患者作为... 目的分析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与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OEM)伴不孕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后早期流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海口玛丽医院接受IVF-ET且成功妊娠的90例OEM伴不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妊娠后早期流产发生情况分为流产组(n=17)与未流产组(n=73)。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及实验室指标,重点分析血清sICAM-1与OEM伴不孕患者IVF-ET后早期流产的关系。结果与未流产组相比,流产组移植日内膜厚度较小,移植后第12~14天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较低,血清sICAM-1水平较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移植日内膜厚度、移植后第12~14天血清β-hCG和sICAM-1水平均是OEM伴不孕患者IVF-ET后早期流产的影响因素(P<0.05);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发现,血清sICAM-1对OEM伴不孕患者IVF-ET后早期流产具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血清sICAM-1水平过高提示OEM伴不孕患者IVF-ET后早期流产发生风险较高,可作为预测患者早期流产发生的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流产
下载PDF
高糖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李霞 刘奕志 吴明星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7-259,272,共4页
【目的】研究高糖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缝隙连接细胞通讯活性(GJIC)的影响。【方法】将人晶状体上皮细胞(SRA01/04)培养于正常葡萄糖浓度(5.5mmol/L),传代时将其接种于16个35mm的培养皿中,实验分为4组(每组4个培养皿):正常糖浓度组(培养... 【目的】研究高糖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缝隙连接细胞通讯活性(GJIC)的影响。【方法】将人晶状体上皮细胞(SRA01/04)培养于正常葡萄糖浓度(5.5mmol/L),传代时将其接种于16个35mm的培养皿中,实验分为4组(每组4个培养皿):正常糖浓度组(培养基葡萄糖含量是5.5mmol/L)、高糖组(培养基葡萄糖含量是30mmol/L)、佛波酯(TPA)组(阳性对照)及二甲基亚砜(DMSO)组(阴性对照)。当细胞生长至90%融合时,用划痕荧光染料示踪技术(SL/DT)检测其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活性。【结果】在高糖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划痕荧光黄向两侧传递的细胞列数为2.23±0.33,明显少于正常糖浓度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3.75±0.57,P<0.01)。TPA显著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GJIC,与正常糖浓度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1.65±0.26vs3.75±0.57,P<0.01)。【结论】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活性在高糖中受到抑制,可能在糖尿病晶状体渗透水肿和离子代谢紊乱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上皮细胞 糖性白内障 缝隙连接细胞问通讯 划痕荧光染料示踪技术
下载PDF
烧伤后心肌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变化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迟路湘 杨宗城 +1 位作者 王旭 黎鳌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72-174,共3页
目的:探讨烧伤后心肌细胞间隙连接通讯(Gapjunctionalintercelularcommunication,GJIC)功能变化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采用缺氧、烧伤血清损伤培养心肌细胞模型,用划痕标记染料示踪技... 目的:探讨烧伤后心肌细胞间隙连接通讯(Gapjunctionalintercelularcommunication,GJIC)功能变化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采用缺氧、烧伤血清损伤培养心肌细胞模型,用划痕标记染料示踪技术检测GJIC功能,同时测定心肌细胞活力、胞浆游离钙及跨膜钙内流的变化。结果:缺氧及烧伤血清损伤后,心肌细胞活力明显降低,跨膜钙内流明显增加,同时伴胞浆游离钙浓度明显增加;正常心肌细胞培养后具有GJIC功能,LY荧光传递达划痕标记附近4列细胞。缺氧、缺氧加烧伤血清损伤后1h即出现GJIC功能传导阻滞。缺氧6h及缺氧加烧伤血清损伤3h可出现荧光染料停滞在划痕线边沿细胞。结论:心肌GJIC功能保证心肌组织高度有序、同步收缩,烧伤后心肌细胞内钙稳态失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JIC 心肌细胞 烧伤 病理生理
下载PDF
环境致癌物阻断NIH3T3细胞间隙连接通讯与细胞内游离钙离子关系初探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晓丽 高宁 +3 位作者 卓鉴波 邱志群 曹波 陈东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405-407,共3页
选用环境致癌物芥子气(MG)、苯并(a)芘(B(a)p)、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二甲基亚硝胺(DEN)、环磷酰胺(CP)、雌二醇(Est)、四氯化碳(CCl4),作用于该细胞12h后,用划痕标记染料示... 选用环境致癌物芥子气(MG)、苯并(a)芘(B(a)p)、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二甲基亚硝胺(DEN)、环磷酰胺(CP)、雌二醇(Est)、四氯化碳(CCl4),作用于该细胞12h后,用划痕标记染料示踪技术(SLDT)检测其对该细胞间隙连接通讯(GJIC)功能的阻断作用,同时测定该细胞内[Ca2+]i的变化,结果表明,环境致癌物阻断细胞GJIc与[Ca2+]i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间隙 连接通讯 钙离子 环境致癌物
下载PDF
可吸入颗粒物PM_(10)对细胞间隙连接通讯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6
6
作者 赵晓红 郭新彪 +3 位作者 金昱 邓芙蓉 王慧 刘世杰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3-86,共4页
[目的 ]研究直径≤ 1 0 μm的可吸入大气颗粒物 (PM1 0 )对细胞间隙连接通讯的影响 ,探讨PM1 0 的非遗传毒性作用。 [方法 ]用大流量采样器 ,采集城区交通干道旁约 1 8m高度处大气中的PM1 0 。超纯水超声提取、低温真空冷冻干燥制备PM1... [目的 ]研究直径≤ 1 0 μm的可吸入大气颗粒物 (PM1 0 )对细胞间隙连接通讯的影响 ,探讨PM1 0 的非遗传毒性作用。 [方法 ]用大流量采样器 ,采集城区交通干道旁约 1 8m高度处大气中的PM1 0 。超纯水超声提取、低温真空冷冻干燥制备PM1 0 悬液。采用细胞代谢协同试验和染料划痕试验观察PM1 0 对中国仓鼠肺成纤维V79细胞以及人肺成纤维细胞间隙连接通讯的影响。 [结果 ]PM1 0 抑制V79细胞的代谢协同作用 ,使V79- 细胞的存活率增高 ,在 1 0~ 1 0 0mg/L剂量范围内 ,与对照组比较 ,克隆形成数明显增高 ,有剂量 反应关系 (r=0 94,P <0 0 5)。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 ,在PM1 01 0~ 1 0 0mg/L剂量范围内 ,在人肺成纤维细胞中荧光染料扩散距离随剂量的增加而减小 (7 5~ 2 1 61mm) ,与对照组(2 6 56mm)比较 ,差异显著。 [结论 ]PM1 0 能抑制细胞间隙连接通讯 ,提示可能在癌症的发生过程中起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入颗粒物 PM10 细胞间隙连接通讯 非遗传毒性作用 细胞代谢
下载PDF
抗肺纤胶囊对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NF-_κ BmRNA、ICAM-1、TGF-β_1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陈云凤 扈晓宇 高堂玲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53-56,共4页
目的:探讨具有补益肺肾、化瘀通络功效的抗肺纤胶囊抗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BLM诱导的大鼠肺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抗肺纤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强的松(阳性对照药)组,在第28天处死动物,... 目的:探讨具有补益肺肾、化瘀通络功效的抗肺纤胶囊抗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BLM诱导的大鼠肺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抗肺纤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强的松(阳性对照药)组,在第28天处死动物,应用原位杂交检测核转录因子κB(NF-κB)mRNA在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转化生长因子β1(TCF-β1)在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结合显微图象分析,对BLM大鼠肺组织中NF-κBmRNA的表达及ICAM-1、TGF-β1的表达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抗肺纤胶囊能明显抑制BLM大鼠肺组织中NF-κBmRNA、ICAM-1、TGF-β1的高表达(P<0.05,0.01),并呈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结论:具有补益肺肾、活血通络作用的抗肺纤胶囊可阻断肺泡炎继续发展的中心环节——NF-ΚB的活化,抑制ICAM-1、TGF-β1等促炎及促肺纤维化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调控从肺泡炎到肺纤维化的病理进程,是其抗肺纤维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间质纤维化 中医药疗法 抗肺纤胶囊 实验研究 NF-κβmRNA ICAM-1 TGF-β1
下载PDF
高内涵分析系统联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间隧道纳米管
8
作者 潘鹏宇 赵秋宇 +4 位作者 王英 王建波 李想 刘春英 王淳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742-1754,共13页
目的隧道纳米管(tunneling nanotubes,TNTs)是存在于细胞间的膜管样结构,具有直接且远距离的生物信息交换功能。TNTs因结构易破坏、存在时间短以及形成后不稳定,故观察其动态形成与功能存在一定难度。而本研究采用高内涵分析系统(HCA)... 目的隧道纳米管(tunneling nanotubes,TNTs)是存在于细胞间的膜管样结构,具有直接且远距离的生物信息交换功能。TNTs因结构易破坏、存在时间短以及形成后不稳定,故观察其动态形成与功能存在一定难度。而本研究采用高内涵分析系统(HCA)联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尝试观察TNTs形成的动态过程及其对囊泡物质的转运功能。方法荧光探针标记人肺腺癌A549及顺铂耐药A549/DDP细胞,分别利用HCA观察TNTs形成过程、LSCM观察TNTs三维结构、HCA联合LSCM分析TNTs囊泡物质转运功能。结果同种肿瘤细胞(A549或A549/DDP)间、不同亚型肿瘤细胞(A549与A549/DDP)间均可形成TNTs结构;与A549细胞相比,A549/DDP细胞间TNTs结构长且粗、形成指数高(A549和A549/DDP细胞TNTs长度、直径和形成指数分别为14.71μm、2.27μm、4和25.44μm、2.59μm、11);肿瘤细胞间通过细胞接触-膜融合-细胞反向易位-胞膜融合区拉长变细,以及细胞膜凸起-膜凸起丝状伪足样拉长-膜凸起与其他细胞膜/膜凸起融合两种方式形成TNTs;TNTs囊泡转运功能具有双向性,囊泡转运速率及数量因转运阶段和供体细胞不同而存在差异,A549/DDP细胞向A549细胞进行囊泡转运过程中表现为囊泡转运速率初始快、末期慢,A549作为供体细胞向受体A549/DDP细胞转运的囊泡数量和比例高于A549/DDP作为供体细胞的反向转运。结论HCA联合LSCM可有效观察、分析TNTs动态形成过程及囊泡物质转运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内涵分析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隧道纳米管 细胞间交流 细胞间转运 肿瘤
下载PDF
肝脏疾病微RNA胞间传递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9
作者 甄灼 高旭 马宁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79-683,共5页
微RNA(microRNAs)是一类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参与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非编码RNA.近来,研究证实其可在肝脏不同类型细胞间进行传递,以调控靶细胞的功能,从而参与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但其在不同类型肝脏细胞间传递的直接实验证据——细胞共... 微RNA(microRNAs)是一类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参与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非编码RNA.近来,研究证实其可在肝脏不同类型细胞间进行传递,以调控靶细胞的功能,从而参与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但其在不同类型肝脏细胞间传递的直接实验证据——细胞共培养实验仍需考虑:不同类型细胞在共培养时的数量比例及miRNAs在不同细胞间传递的方向.miRNAs的胞间传递作为肝脏疾病病理机制的重要理论创新,在研究过程中仍需要考虑临床实践.本文对近期关于微RNA胞间传递与肝脏疾病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促进对相关研究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RNAS 肝脏疾病 胞间传递 转化医学
下载PDF
舌癌细胞exosome中致癌因素的细胞间转移研究
10
作者 董超 姜山 +2 位作者 胡温庭 吴正华 孙学辉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12-14,24,共4页
目的观察人舌癌细胞Tca8113来源exosome与人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细胞间进行致癌因素的细胞间转移,探索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是否是舌癌细胞exosome的靶细胞。方法构建含有EGFRvIII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用脂质体转染入舌癌细胞Tca8113,... 目的观察人舌癌细胞Tca8113来源exosome与人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细胞间进行致癌因素的细胞间转移,探索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是否是舌癌细胞exosome的靶细胞。方法构建含有EGFRvIII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用脂质体转染入舌癌细胞Tca8113,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情况;采用超滤离心结合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的方法从已转染舌癌细胞的培养上清液中分离出exosome,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确认;将ex-osome与人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共培养,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人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是否能摄取exo-some。结果重组质粒pEGFP-N1-EGFRvIU转染的舌癌细胞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呈现绿色荧光;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exosome具有特征性的盘状结构,由双层膜构成,直径在30-100nm之间;exosome与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共培养2h后,黏膜上皮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绿色荧光。结论成功分离人舌癌细胞exosome,人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是人舌癌细胞exosome的靶细胞,exosome能进行致癌因素的细胞间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肿瘤 EXOSOME 人口腔黏膜上皮细胞 EGFRvⅢ 电镜 细胞间信息转移
下载PDF
细菌胞际电子转移及其生态生理学意义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文达 倪微琪 +1 位作者 胡宝兰 郑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94-702,共9页
胞际电子转移是指细胞内电子以间接或直接的方式传递到细胞外,最终到达细胞周围电子受体的过程.胞际电子转移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尤其存在于电子受体相对匮乏的环境中.胞际电子转移可分为间接和直接胞际电子转移.间接胞际电子转移(胞际基... 胞际电子转移是指细胞内电子以间接或直接的方式传递到细胞外,最终到达细胞周围电子受体的过程.胞际电子转移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尤其存在于电子受体相对匮乏的环境中.胞际电子转移可分为间接和直接胞际电子转移.间接胞际电子转移(胞际基质转移)是主要借助氢、甲酸以及其他代谢产物的电子传递;而直接胞际电子转移则由胞内电子转移偶联胞外电子传递实现.胞际电子转移促进了细胞的基质代谢活性,拓展了细胞的作用空间,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胞际电子转移产生了电流,实现了菌间能源共享,驱动了胞外物质(如重金属、腐殖质)转化,具体重大的生态意义.本文总结相关文献,对细菌胞际电子转移的过程、特点、机理及其生态生理学意义作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际基质转移 胞际氢/甲酸转移 胞际电子转移 电子转移机制 生态生理学意义
原文传递
细菌胞外囊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黄海宁 黄乾生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13-1628,共16页
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是自然界中细胞生命活动的产物,是一种包裹核酸、蛋白、脂类等分子的纳米级磷脂双分子层颗粒。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细菌可以分泌EVs作为抗生素和噬菌体的“诱饵”,从而发挥防御功能;此外,EV... 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是自然界中细胞生命活动的产物,是一种包裹核酸、蛋白、脂类等分子的纳米级磷脂双分子层颗粒。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细菌可以分泌EVs作为抗生素和噬菌体的“诱饵”,从而发挥防御功能;此外,EVs还在传递毒力因子、细胞间通讯、介导基因水平转移、营养和电子传递、促进生物膜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EVs对生物个体和群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细菌EVs形成机制、提取及鉴定方法、影响EVs分泌的因素等,重点总结了EVs的生物学功能以及在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为EVs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囊泡 细胞间通讯 水平基因转移 毒力因子
原文传递
人工电活性微生物菌群的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保财 王忆芸 +2 位作者 石思程 李锋 宋浩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58-880,共23页
包括产电菌群和噬电菌群的人工电活性微生物菌群(synthetic electroactive microbial consortia)通过菌种间的物质能量级联反应介导化学能与(光)电能间的相互转化,其可利用底物来源广泛、双向电子传递速率快、环境稳定性强,在清洁电能... 包括产电菌群和噬电菌群的人工电活性微生物菌群(synthetic electroactive microbial consortia)通过菌种间的物质能量级联反应介导化学能与(光)电能间的相互转化,其可利用底物来源广泛、双向电子传递速率快、环境稳定性强,在清洁电能开发、废水处理、环境修复、生物固碳固氮以及生物燃料、无机纳米材料、高聚物等高值化学品合成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针对人工电活性微生物菌群设计、构建与应用,本文总结电活性微生物菌群界面电子传递和种间电子传递机制,概括基于“劳力分工”原理设计构建人工电活性微生物菌群物质能量级联反应基本架构,总结菌群关系与菌群生态位优化等人工电活性微生物菌群工程化策略,分类列举人工电活性微生物菌群在利用廉价生物质产电、生物光伏固碳产电,光驱噬电生物菌群固氮等相关应用。最后对人工电活性微生物菌群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电活性微生物菌群 电子传递 劳力分工 菌群关系 菌群生态位
原文传递
细胞间线粒体成分转移触发缺血性心肌纤维化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婵 郝好 +7 位作者 王一石 穆楠 姜文华 张子绘 殷玥 余璐 张家毓 马恒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6期1784-1799,M0004,共17页
心肌纤维化是引发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心肌缺血/再灌注(MI/R)损伤可导致心肌细胞损伤甚至死亡,而成纤维细胞却出现激活并导致纤维化.目前,导致这一矛盾现象的细胞间通讯机制仍不清楚.小细胞外囊泡(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sEVs... 心肌纤维化是引发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心肌缺血/再灌注(MI/R)损伤可导致心肌细胞损伤甚至死亡,而成纤维细胞却出现激活并导致纤维化.目前,导致这一矛盾现象的细胞间通讯机制仍不清楚.小细胞外囊泡(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sEVs)在细胞间通讯中起重要作用.但是,sEVs是否介导以及如何介导MI/R后心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间的通讯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在体MI/R模型和细胞学实验发现,MI/R损伤情况下存在一种心肌细胞来源的sEV(Myo-sEV^(I/R)),其内容物富含线粒体成分.Myo-sEV^(I/R)被成纤维细胞摄取并触发纤维化.通过生物信息学筛选和实验验证,新发现Ambra1是Myo-sEV^(I/R)中的关键组分和潜在标志物.并且证实,Ambra1+-Myo-sEVs的释放是由MI/R损伤后心肌细胞的分泌型自噬所驱动,而不是经典的降解型自噬.在缺血和缺血周边区域,Ambra1^(+)-Myo-sEVs被成纤维细胞内吞导致跨细胞线粒体成分传递;线粒体DNA(mtDNA)激活cGAS-STING通路,促进成纤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此外,数据显示,Ambral定位于Myo-sEV^(I/R)表面,心脏特异性的下调Ambral可抑制Ambral^(+)-Myo-sEVs的释放和成纤维细胞摄取,有效抑制缺血后心肌纤维化.本研究新证实了心肌分泌型自噬可介导缺血后心肌纤维化发生过程中的细胞间通讯.Ambral是Myo-sEVs的潜在标志物和特征分子,并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本研究为缺血后心脏重塑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再灌注 心源性猝死 细胞间通讯 成纤维细胞 细胞线粒体 细胞学实验 心肌细胞 矛盾现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