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dentification of Streptococcus species and Haemophilus influenzae by direct sequencing of PCR products from 16S-23SrDNA intergenic spacer regions
1
作者 鲁辛辛 杨持 +1 位作者 黎琳 杨宏欣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9期135-137,158,共3页
Objective To set up a rapid and simple method for identificating bacteria by 16S 23SrDNA intergenic spacer regions (ISRs) Methods Polymorphic products of PCR from ISRs were selected on agarose gel and sequenced ... Objective To set up a rapid and simple method for identificating bacteria by 16S 23SrDNA intergenic spacer regions (ISRs) Methods Polymorphic products of PCR from ISRs were selected on agarose gel and sequenced directly using purified fragments by excising the gel without cloning Nucleotide sequences were compared with GenBank databases and analyzed by DNAMAN program Results There was only a single product in streptococcus genus after PCR amplification of 16S 23SrDNA ISRs Five streptococcal species were obtained from 7 strains of streptococcus Two major amplicons were consistently generated for 8 strains of Haemophilus influenzae (H influenzae) The sequence data showed that they all belonged to H influenzae type b on GenBank databases Conclusion PCR and direct sequencing of 16S 23SrDNA ISRs were very successful methods for bacterial species identif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dentification·streptococcus species·Haemophilus influenzae·16S 23SrDNA intergenic spacer region
全文增补中
The Potential of DNA Barcode-Based Delineation Using Seven Putative Candidate Loci of the Plastid Region in Inferring Molecular Diversity of Cowpea at Sub-Species Level
2
作者 Patrick Okoth John Muoma +3 位作者 Mulaya Emmanuel Wekesa Clabe Dennis O. Omayio Paul O. Angienda 《American 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 2016年第4期138-158,共21页
The novelty and suitability of the mitochondrial gene CO1 in DNA barcoding as a reliable identification tool in animal species are undisputed. This is attributed to its standardized sequencing segment of the mitochond... The novelty and suitability of the mitochondrial gene CO1 in DNA barcoding as a reliable identification tool in animal species are undisputed. This is attributed to its standardized sequencing segment of the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oxidase-1 gene (CO1) which has the necessary universality and variability making it a generally acceptable barcode region. CO1 is a haploid single locus that is uniparentally-inherited. Protein-coding regions are present in high-copy numbers making it an ideal barcode. The mitochondrial oxidase subunit I (COI) gene is a robust barcode with a suitable threshold for delineating animals and is not subject to drastic length variation, frequent mononucleotide repeats or microinversions. However, a low nucleotide substitution rate of plant mitochondrial genome [mtDNA] precludes the use of CO1 as a universal plant DNA barcode and makes the search for alternative barcode regions necessary. Currently, there exists no universal barcode for plants. The plastid region reveals leading candidate loci as appropriate DNA barcodes yet to be explored in biodiversity studies in Kenya. Four of these plastid regions are portions of coding genes (matK, rbcL, rpoB, and rpoC1), and three noncoding spacers (atpF-atpH, trnH-psbA, and psbK-psbL) which emerge as ideal candidate DNA loci. While different research groups propose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these loci, there exists no consensus;the lack thereof impedes progress in getting a suitable universal DNA barcode. Little research has attempted to investigate and document the applicability and extend of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DNA regions as barcodes to delineate cowpea at subspecies level. In this study we sought to test feasibility of the seven putative candidate DNA loci singly and in combination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suitable single and multi-locus barcode regions that can have universal application in delineating diverse phylogeographic groups of closely related Kenyan cowpea variants. In this study, our focus was based on genetic parameters including analyses of intra- and infra-specific genetic divergence based on intra- and infra-specific K2P distances;calculation of Wilcoxon signed rank tests of intra-specific divergence among loci and coalescence analyses to delineate independent genetic clusters. Knowledge of DNA candidate loci that are informative will reveal the suitability of DNA barcoding as a tool in biodiversity studies.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matK, trnH-psbA, psbK-psbL, and rbcL are good barcodes for delineating intra and infraspecific distances at single loci level. However, among the combinations, matK + trnH-psbA, rpoB + atpF-atpH + matK are the best barcodes in delineating cowpea subvariants. rbcL gene can be a suitable barcode marker at single locus level, but overall, multi locus approach appears more informative than single locus approach. The present study hopes to immensely contribute to the scanty body of knowledge on the novelty of DNA barcoding in cataloguing closely related cowpea variants at molecular level and hopes to open up future research on genomics and the possibility of use of conserved regions within DNA in inferring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Kenyan cowpea vari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Barcoding Plastid region DNA Sequencing intergenic spacers cp DNA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INTRASPECIFIC Infraspecific
下载PDF
一株具霉菌抑制活性细菌的鉴定 被引量:6
3
作者 曹冬梅 何成华 +2 位作者 景晟 张洪英 张海彬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67-469,共3页
为探讨菌株HB02对霉菌生长的影响,将HB02与霉菌孢子悬液同时加入到PYG肉汤,在28℃培养15d。在培养的第3、69、、12和15天测定培养液中的黄曲霉和禾谷镰刀菌菌丝重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B02可显著抑制黄曲霉和禾谷镰刀菌生长(P<... 为探讨菌株HB02对霉菌生长的影响,将HB02与霉菌孢子悬液同时加入到PYG肉汤,在28℃培养15d。在培养的第3、69、、12和15天测定培养液中的黄曲霉和禾谷镰刀菌菌丝重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B02可显著抑制黄曲霉和禾谷镰刀菌生长(P<0.01)。通过常规细菌学实验鉴定该菌株为一株乳酸杆菌。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了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进一步证实了HB02为一株乳酸杆菌。根据Berthier等的方法,通过HB0216S/23S rRNA基因间隔(Intergenic Spacer Regions,ISR)序列的扩增和测定,再通过基因文库中所有细菌基因序列比较分析,最终鉴定菌株HB02为一株弯曲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curvat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菌 16S/23S RRNA 基因间隔序列 弯曲乳酸杆菌
下载PDF
西流湖水体藻类污染现状和产毒蓝藻的全细胞PCR检测 被引量:12
4
作者 班海群 庄东刚 +4 位作者 朱静媛 巴月 程学敏 张慧珍 崔留欣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5-167,共3页
目的了解西流湖水体浮游藻类尤其是产毒蓝藻的污染现状,并建立全细胞PCR检测产毒蓝藻的方法.方法从2004年3月开始,采集西流湖水体表层水样,用血细胞计数板法计数藻细胞;设计特异引物,采用全细胞PCR方法检测水样中藻青蛋白基因中间序列(... 目的了解西流湖水体浮游藻类尤其是产毒蓝藻的污染现状,并建立全细胞PCR检测产毒蓝藻的方法.方法从2004年3月开始,采集西流湖水体表层水样,用血细胞计数板法计数藻细胞;设计特异引物,采用全细胞PCR方法检测水样中藻青蛋白基因中间序列(PC-IGS)和微囊藻毒素多肽合成酶基因mcyB,并对mcyB扩增产物克隆测序.结果西流湖水体藻类主要是蓝藻、绿藻、硅藻和裸藻,夏秋季蓝藻为优势藻门;2004年7月7日~9月27日水样PC-IGS序列PCR检测阳性,7月29日~9月27日水样mcyB基因PCR检测阳性,扩增片断mcyB测序结果与Genbank报道的铜绿微囊藻mcyB同源性大于97%,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大于94%.结论西流湖夏秋季有产毒蓝藻出现,全细胞PCR法可以检测水体中产毒蓝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 全细胞PCR 藻青蛋白基因中间序列 微囊藻毒素多肽合成酶基因B
下载PDF
四种臂尾轮虫rDNA16S-23S基因间隔区的序列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席贻龙 陈月琴 +1 位作者 诸葛燕 黄祥飞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27-430,共4页
关键词 轮虫 萼花臂尾轮虫 双棘臂尾轮虫 裂足臂尾轮虫 角突臂尾轮虫 RDNA 基因间隔区
下载PDF
坛紫菜rbcS及rbcL-rbcS基因间隔区的序列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孙雪 杨锐 +1 位作者 刘必谦 裴鲁青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3-26,共4页
Rubisco是光合作用和光呼吸的关键酶,目前已成为高等植物中研究最深入的酶之一,而在低等藻类中关于该酶的相关研究却很少。以来自浙江和福建的6个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无性系为研究对象,以江苏条斑紫菜(P.yezoensis)为参照,克... Rubisco是光合作用和光呼吸的关键酶,目前已成为高等植物中研究最深入的酶之一,而在低等藻类中关于该酶的相关研究却很少。以来自浙江和福建的6个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无性系为研究对象,以江苏条斑紫菜(P.yezoensis)为参照,克隆了其Rubisco小亚基(rbcS)及大小亚基基因间隔区共516 bp的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中4个坛紫菜系(Hza、Hzf、Hpt、Hzz)的基因序列完全相同(以其作为标准),坛紫菜Hzb和Hzc与其均只有1个碱基差异,而条斑紫菜Yn55与其差别碱基为46个。将本实验的7条紫菜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收录的17条紫菜Rubisco序列一起做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坛紫菜和条斑紫菜都分别归到了各自的类群中。以上结果说明,紫菜rbcS和rbcL-rbcS基因间隔区序列的同源性较高,可用于种以上水平的系统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坛紫菜 rbeS rbcL-rbcS基因间隔区 序列分析
下载PDF
纳米金基因芯片结合通用引物1次PCR法同时检测多个病原菌的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顾大勇 鲁卫平 +1 位作者 王华 周元国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基于基因分型技术构建通用引物1次PCR法的样品制备技术,并结合纳米金基因芯片检测系统实现1次对多个病原菌的检测分析。方法针对rDNA保守序列设计通用引物,实现1次PCR完成对各靶细菌ISR序列的扩增;设计针对各靶细菌的特异探针,构建... 目的基于基因分型技术构建通用引物1次PCR法的样品制备技术,并结合纳米金基因芯片检测系统实现1次对多个病原菌的检测分析。方法针对rDNA保守序列设计通用引物,实现1次PCR完成对各靶细菌ISR序列的扩增;设计针对各靶细菌的特异探针,构建纳米金新型基因芯片,并用芯片进行实际检测。结果设计的通用引物可实现对12种待检靶细菌的正确扩增;选用的各探针特异性强、可靠性好;芯片具有较好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可靠性;检测敏感性达到50 fmol/L;临床检测显示本方法准确可靠。结论与多重PCR样品制备法芯片比较,本芯片检测的步骤和复杂性大为减低,且有较好的检测性能,可用于各靶病原菌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金 基因芯片 病原菌 16S-23S rDNA区间
下载PDF
16S~23S rRNA基因序列在细菌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8
作者 于超 郭海勇 +1 位作者 魏嘉良 钱爱东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7-60,共4页
近些年围绕16S~23SrRNA基因间隔区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为细菌多样性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使得人们在细菌多样性的研究中得以摆脱传统分离培养的束缚,进而使分析方法得以长足拓展,并为指导实践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作者就16S~23Sr... 近些年围绕16S~23SrRNA基因间隔区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为细菌多样性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使得人们在细菌多样性的研究中得以摆脱传统分离培养的束缚,进而使分析方法得以长足拓展,并为指导实践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作者就16S~23S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的特点、应用及发展前景作一简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S^23SrRNA基因间隔区 细菌 多样性
下载PDF
奇异变形杆菌、洛菲氏不动杆菌16s rRNA3’-23s rRNA 5’间序列的克隆及测序 被引量:5
9
作者 石磊 沈宜 +2 位作者 顾大勇 王华 周元国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6期783-786,835,共5页
目的:对奇异变形杆菌、洛菲氏不动杆菌16s rRNA 3’~23s rRNA 5’间序列(16S^23S rRNA intergenic spacer region,ISR)进行克隆测序,为分子探针技术鉴定两菌奠定基础。方法:针对临床常见致病菌16s rRNA 3’~23s rRNA 5’间序列两端的16S... 目的:对奇异变形杆菌、洛菲氏不动杆菌16s rRNA 3’~23s rRNA 5’间序列(16S^23S rRNA intergenic spacer region,ISR)进行克隆测序,为分子探针技术鉴定两菌奠定基础。方法:针对临床常见致病菌16s rRNA 3’~23s rRNA 5’间序列两端的16S及23S rRNA保守序列设计PCR扩增的通用引物,对两菌进行扩增,利用PMD-18TVector质粒对两菌的PCR产物进行T载体克隆构建,测序后申报Genbank。结果:两菌的通用引物扩增产物构建的T载体克隆,测序结果经Blast分析,确定为两菌的ISR序列,申报Genbank获得接收。结论:成功的对奇异变形杆菌、洛菲氏不动杆菌ISR序列进行了克隆测序,该序列可以用于两种菌的通用引物PCR扩增技术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异变形杆菌 洛菲氏不动杆菌 16s^23s rRNA间区 T载体
下载PDF
Q热立克次体中国株的16S-23SrDNA间区序列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廷徽 温博海 +2 位作者 万泽生 俞树荣 张雪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0-34,共5页
用PCR扩增了 7株中国分离株 (七医、新桥、雅安、李、YS 8、YS 9和YH 1 1 )和2株国际参考株 (Henzerling和Grita)的 1 6S 2 3SrDNA基因间区 ,对扩增产物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发现它们仅在少数几个碱基位上有不同。在第 6 0位上 3个云南... 用PCR扩增了 7株中国分离株 (七医、新桥、雅安、李、YS 8、YS 9和YH 1 1 )和2株国际参考株 (Henzerling和Grita)的 1 6S 2 3SrDNA基因间区 ,对扩增产物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发现它们仅在少数几个碱基位上有不同。在第 6 0位上 3个云南分离株YS 8、YS 9、YH 1 1和Grita株与Stein等报道的序列 (包括九里、其它国际参考株和一些法国临床分离株 )的碱基序列一致 ,为“C” ;其他 5株为“A” ,此位点的不同可能与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相关。另外 ,YS 9株在第 8和 2 0 8位、新桥株在第 43 2位也分别出现缺失 ,可能与适应不同的动物宿主或在实验室传代情况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柯克斯体 16S-23S rRNA基因 基因间区 序列分析 Q热 立克次体
下载PDF
赤潮铜绿微囊藻rDNA基因间隔区的序列分析以及与淡水微囊藻的比较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月琴 庄丽 +3 位作者 屈良鹄 郑天凌 王大志 王艳丽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8-50,共3页
采用PCR及序列测定的方法,对在厦门西港海域采集的赤潮铜绿微囊藻16S和 235rDNA基因间隔区Intergenic Spacer Region (ISR)区进行了序列测定和分析,并通过与两 种淡水微囊藻的比较,找出了... 采用PCR及序列测定的方法,对在厦门西港海域采集的赤潮铜绿微囊藻16S和 235rDNA基因间隔区Intergenic Spacer Region (ISR)区进行了序列测定和分析,并通过与两 种淡水微囊藻的比较,找出了其特征性核苷酸作为专一性分子探针设计的靶序列,为该藻 种以及微囊藻属的快速鉴定及系统学研究提供了分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铜绿微囊藻 rDNA基因间隔区 序列分析
下载PDF
基于16SrRNA和16S-23S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探讨陆生和水生螺原体菌株的系统发生关系 被引量:3
12
作者 毕可然 顾伟 +2 位作者 王文 阎斌伦 张晓君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6-101,共6页
采集江苏省养殖池塘内发病的中华绒螯蟹、克氏原螯虾和南美白对虾,利用已有螺原体16S rRNA和23S rRNA基因序列保守引物扩增并测序16S rRNA和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ISRs).基于已获得的序列和GenBank中下载的螺原体序列分别进行同... 采集江苏省养殖池塘内发病的中华绒螯蟹、克氏原螯虾和南美白对虾,利用已有螺原体16S rRNA和23S rRNA基因序列保守引物扩增并测序16S rRNA和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ISRs).基于已获得的序列和GenBank中下载的螺原体序列分别进行同源性比对,比对的结果分别利用PAUP软件和MrBayes软件提供的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进行系统发生关系分析.分析结果是:所有淡水甲壳动物螺原体菌株Spiroplasma erio-cheiris(中华绒螯蟹)、Spiroplasmasp.CRAYFISH(克氏原螯虾)、Spiroplasmasp.SHRIMP(南美白对虾)严格聚为一支,并且与陆生兔扁虱螺原体(非凡螺原体)Spiroplasma mirum关系最近,而与中国报道的陆生植物螺原体菌株Spiroplasmasp.CR-1(油菜)、Spiroplasmasp.CNR-1(油菜)、Spiroplasmasp.CNR-2(油菜)、Spiroplasmasp.CAN-1(杜鹃花)、Spiroplasmasp.CRW-1(红花酢浆草)及昆虫螺原体菌株Spiroplasmasp.CH-1(蜜蜂)、Spiroplas-masp.M10(蜜蜂)关系较远,此外,3个淡水甲壳动物螺原体菌株与现今唯一报道的海水南美白对虾螺原体Spi-roplasma penaei系统发生关系也很远.因此,在螺原体属中,我国发现的淡水甲壳动物螺原体近缘种是非凡螺原体而不是我国陆生昆虫或植物螺原体及美洲的南美白对虾螺原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原体 16S RRNA基因 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 系统发生关系
下载PDF
IGS在小麦叶锈菌中的多态性分析初探 被引量:4
13
作者 杜冬冬 张毓妹 +2 位作者 张河山 杨文香 刘大群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1-56,共6页
由小麦叶锈菌引起小麦叶锈病是我国小麦重要病害之一。为研究小麦叶锈菌流行群体的毒力构成和亲缘关系,利用IGS(Intergenic spacer)特殊引物(L318和5SK)对71个小麦叶锈菌IGS进行扩增检测。结果表明小麦叶锈菌小种间的IGS存在多样性,但... 由小麦叶锈菌引起小麦叶锈病是我国小麦重要病害之一。为研究小麦叶锈菌流行群体的毒力构成和亲缘关系,利用IGS(Intergenic spacer)特殊引物(L318和5SK)对71个小麦叶锈菌IGS进行扩增检测。结果表明小麦叶锈菌小种间的IGS存在多样性,但多样性与小种毒力之间不存在直接相关性,和小种的区域性有一定的相关性。进一步对差异带型进行分析,获得IGS-1、IGS-2的序列。IGS在小麦叶锈菌种内存在多态性,这有益于开发和建立IGS分子标记,并为研究锈病流行群体结构和追溯年度流行的病原来源,以及该病菌的生物学进化提供依据。同时利用IGS可以预测病害发生的流行群体,进而有针对性的种植抗病品种来防治叶锈病大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病 基因间隔区多样性 地域性 毒性
下载PDF
34株副溶血弧菌16S-23SrDNA间区多态性DGGE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苏婷 罗鹏 +1 位作者 胡超群 任春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5-60,共6页
采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PCR-DGGE)分析比较了34株分离于环境和水产养殖动物体内的副溶血弧菌及标准株16S-23S rDNA间区(Intergenic Spacer Region,ISR)的多态性和亲缘关系。结果表明,34株副溶血弧菌的ISR经PCR-DGGE电泳后均能分... 采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PCR-DGGE)分析比较了34株分离于环境和水产养殖动物体内的副溶血弧菌及标准株16S-23S rDNA间区(Intergenic Spacer Region,ISR)的多态性和亲缘关系。结果表明,34株副溶血弧菌的ISR经PCR-DGGE电泳后均能分离出4―10条条带,共计产生15个多态性位点。所有菌株聚为H、I、J、K四大簇,株间遗传差异最大为株A18和A25,遗传距离达到0.4。ISR PCR-DGGE方法为副溶血弧菌基因分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16S.23S RDNA间区 PCR—DGGE
下载PDF
蓝藻OscilatoriaceaerDNA16S-23S基因间隔区的序列分析及其分类学意义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月琴 唐绍清 +2 位作者 何家莞 庄丽 屈良鹄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1999年第1期81-86,共6页
采用末端终止法对蓝藻类颤藻科Oscilatoriasp.rDNA16S-23S基因间隔区进行了序列测定,获得了Oscilatoriasp.rDNA基因间隔区427个核苷酸,其中包含1个异亮氨酸tRNA基因(tRNAI... 采用末端终止法对蓝藻类颤藻科Oscilatoriasp.rDNA16S-23S基因间隔区进行了序列测定,获得了Oscilatoriasp.rDNA基因间隔区427个核苷酸,其中包含1个异亮氨酸tRNA基因(tRNAIle)。并通过计算机联网从国际分子生物学数据弹库中获取颤藻科其它种的rDNA基因间隔区序列,通过比较分析,从分子水平对颤藻科Oscilatoriaceae属间的某些分类学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根据序列中核苷酸差异值探讨了颤藻科属间界定的分子标准。提出了rDNA基因间隔区是良好的分子标记,可用于“赤潮”或“水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颤藻科 rDNA间隔区 序列分析 分类学意义
下载PDF
柑橘黄龙病菌亚洲种16S rDNA和16S-23S rDNA间隔区的PCR-RFLP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鹿连明 姚锦爱 +3 位作者 张利平 胡秀荣 黄振东 陈国庆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226-232,共7页
为明确柑橘黄龙病菌的遗传多样性,PCR扩增了6个不同地区黄龙病菌的16SrDNA和16S-23S rDNA间隔区(intergenic spacer regions,ISR),分别通过4种内切酶对其进行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发现不同分离物的16S rDNA和16S-23S rDNA间隔区... 为明确柑橘黄龙病菌的遗传多样性,PCR扩增了6个不同地区黄龙病菌的16SrDNA和16S-23S rDNA间隔区(intergenic spacer regions,ISR),分别通过4种内切酶对其进行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发现不同分离物的16S rDNA和16S-23S rDNA间隔区各酶切产物的电泳谱带完全一致,未表现多态性。对16S-23SrDNA ISR进行了克隆和测序,经DNAman和NCBI Blast比对分析发现,6个分离物16S-23SrDNAISR序列之间不存在碱基差异,与数据库中柑橘黄龙病菌亚洲种(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同源性高达99.0%~100%。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所有的Ca.L.asiaticus归为一个类群,而后与Ca.L.africanus、Ca.L.americanus和Ca.L.psyllaurous组成韧皮部杆菌属(Candidatus Liberibacter)一个大的类群。结果表明,同一种柑橘黄龙病菌不同分离物16S rDNA和16S-23S rDNAISR无分子变异或变异较小,不存在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黄龙病菌亚洲种 16S RDNA 16S-23S rDNA间隔区 PCR-RFLP 序列分析
下载PDF
瑞士乳酸杆菌HZ521株的分子鉴定及其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炳林 张茜茜 方维焕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9-52,共4页
根据GenBank中乳酸杆菌16 S^23 S rRNA基因间沉默区序列设计引物,进一步鉴定猪源乳酸杆菌分离株HZ521;并通过体外试验,以嗜酸乳酸杆菌ATCC 4356为参考菌株,探讨HZ521株的益生素作用。部分16 S^23 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该... 根据GenBank中乳酸杆菌16 S^23 S rRNA基因间沉默区序列设计引物,进一步鉴定猪源乳酸杆菌分离株HZ521;并通过体外试验,以嗜酸乳酸杆菌ATCC 4356为参考菌株,探讨HZ521株的益生素作用。部分16 S^23 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株属于瑞士乳酸杆菌。HZ521株具有较强的产酸能力,能耐受强酸,对Hela细胞的黏附率为87.2%,显著高于ATCC4356株(P<0.01)。表明瑞士乳酸杆菌HZ521株具有益生素特性,可作为肠道益生素的候选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士乳酸杆菌 16S-23SrRNA 基因间沉默区 黏附 益生素
下载PDF
PCR-SSCP分析Q热立克次体中国分离株16S-23SrDNA基因间区
18
作者 胡廷徽 温博海 +1 位作者 万泽生 俞树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312-1314,共3页
目的 建立快速分析Q热立克次体分离株 16S 2 3SrDNA基因间区株间差异的PCR SSCP方法。方法 用半套式PCR扩增 7株中国分离株 (七医、新桥、雅安、李、YS 8、YS 9和YH 11)和 3株国际参考株 (九里、Henzerling和Grita)的 16S 2 3SrDNA基... 目的 建立快速分析Q热立克次体分离株 16S 2 3SrDNA基因间区株间差异的PCR SSCP方法。方法 用半套式PCR扩增 7株中国分离株 (七医、新桥、雅安、李、YS 8、YS 9和YH 11)和 3株国际参考株 (九里、Henzerling和Grita)的 16S 2 3SrDNA基因间区 ,对扩增产物进行PCR SSCP分析。结果  3株云南分离株 (YS 8,YS 9和YH 11)与其它 7株之间的差异较大。与此区域的序列分析结果一致。结论 Q热立克次体分离株的 16S 2 3SrRNA基因间区由于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可发生变异 ,PCR SSCP是快速分析这些变异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柯克斯体 16S-23S rDNA基因间区 PCR-SSCP 中国分离株 株间差异
下载PDF
基于末端产物和基因序列的SRB菌系统发育分析
19
作者 赵立军 魏利 +2 位作者 马放 李芬 张建祺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965-1968,共4页
为实现细菌的多相分类,应用Hungate厌氧技术,从大庆油田采出液中分离到8株硫酸盐还原菌.通过对菌株的气相色谱末端产物测定,16S rDNA、16S~23S rDNA间隔区(ISR)序列克隆进行菌株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8株菌分别属于Salmonella(D2、... 为实现细菌的多相分类,应用Hungate厌氧技术,从大庆油田采出液中分离到8株硫酸盐还原菌.通过对菌株的气相色谱末端产物测定,16S rDNA、16S~23S rDNA间隔区(ISR)序列克隆进行菌株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8株菌分别属于Salmonella(D2、I7)、Clostridium(F4、D10、H1)、Anaerofilum(A8、A18)、Enterobacter(E1).聚类分析表明,菌株的ISR序列长度差异较大,包含的tRNA种类和数目不同,间隔区序列可以作为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类的一个有力的补充;气相色谱末端产物相似的菌株,亲源关系比较接近,可以作为细菌鉴定的依据;其中16S rDNA序列作为细菌分类的主要依据,对存在争议的菌株,应该结合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ISR序列以及气相色谱末端产物等综合对其进行系统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还原菌 16S RDNA 16S^23S rDNA间隔区(isr)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基于叶绿体单倍型的山东丹参居群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魏春景 公丕昌 包颖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83-690,共8页
依据叶绿体psbA-trnH基因间隔区的序列多态对来自山东地区丹参的3个自然居群和1个栽培居群进行了遗传结构研究。结果显示,80个供试材料中共有10种单倍型,核苷酸多样性为0.024,叶绿体DNA单倍型进化分支分析把10种单倍型分为2大支,... 依据叶绿体psbA-trnH基因间隔区的序列多态对来自山东地区丹参的3个自然居群和1个栽培居群进行了遗传结构研究。结果显示,80个供试材料中共有10种单倍型,核苷酸多样性为0.024,叶绿体DNA单倍型进化分支分析把10种单倍型分为2大支,但每支都由4个居群的单倍型共同构成;Nei多样性指数为0.284,Shannon信息指数为0.406,多态位点百分比率为70%;4个居群总基因多样性为0.905,居群内平均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747,遗传分化系数为0.175;不同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017~0.199,基因流为2.013~28.912;AMOVA分析揭示居群间只有5%的遗传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山东丹参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但由于彼此较高的基因交流,居群间遗传分化水平低,仅有的遗传差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另外,序列谱系关系分析表明山东栽培丹参来源复杂且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叶绿体DNA 山东省 psbA-trnH间隔区序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