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POSSIBILITIES AND REALITIES ON THE REMANAGEMENT OF DESERTIFIED LANDS IN THE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THE DRY-FARMING AREA AND THE GRAZING AREA IN NORTH CHINA
1
作者 朱震达 刘恕 杨有林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1991年第1期32-43,共12页
The desertification process is rapidly developing at present and 61.5% of the land area in the zone are already desertified.Among the desertified lands, 26.9% are seriously desertified, 25% most seriously desertified ... The desertification process is rapidly developing at present and 61.5% of the land area in the zone are already desertified.Among the desertified lands, 26.9% are seriously desertified, 25% most seriously desertified and 47.4% are the lands where desertification is under way. They are caused by over-reclamation for farming, over-grazing, unreasonable collection of firewood,the destruction of vegetation and the misuse of water resources. Under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semi-arid zone,the degraded environment process possesses the ability of restoring to its original status as soon as the interruption of excessive human activities are eliminated. The fencing- and-self-cultivating method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adopted universally in semi-arid zone to cure the desertified lands.The desertified lands can be readjusted and controlled easily if other controlling measures are supplemented. The fundamental ways to control desertification are to utilize rationally the resources, to readjust the exis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sertified lands the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the dry-larming area and the grazing area remanagement NORTH China.
下载PDF
Land Deterioration of a Semi-desert Grazing Area in the North-Eastern Zone of Libya (Cyrenaica)
2
作者 Yacoub Mohamed EL-Barasi Manam Waft Barrani Rebeh Otman Al Tajour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B)》 2013年第6期357-373,共17页
The study focused on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land deterioration, carried out on a semi-desert rangeland constrained by aridity, in an area stretching between two small cities (Solouk... The study focused on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land deterioration, carried out on a semi-desert rangeland constrained by aridity, in an area stretching between two small cities (Solouk and A1-Abyar) south of the city of Benghazi in north eastern Libya. The vegetat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plant life is mainly confined to wadis (valleys). Average vegetation cover was ranging between 39.53% and 69.20%. Biomass was ranging between 28.33 gm/m2 and 129.42 gm/m2, (average soil depth was between 30 cm and 50 cm), meanwhile 25% of the area is covered by hummocks. The total number of sampled soil seed bank was 25,870 seed/m2, in which the important forage family Fabaceae constituted 450 seed/m2. Life forms spectrum was: 55.2% Therophytes, 26.3% Chamaeopytes, 11.4% Cryptophytes and 7.1% Phanerophytes. Alpha diversity 1.3%-3.4%, and Beta diversity 11.9%-77.6%. The soil showed low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n lean to alkalinity.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area is characterized by harsh climate elements which led to land degradation in the form of low productivity, retrogressive succession, soil erosion, and sandy encroachment from the south desert area. In the last decades the land degradation was accelerated by the accumulative anthropogen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deterioration Semi-desert grazing area northern-eastern zone of Libya.
下载PDF
Modeling the relationship of land use change and some geophysical indicators for the interlock area of farming and pasturing in China 被引量:19
3
作者 DENG Xiangzheng, LIU Jiyuan, ZHUANG Dafang, ZHAN Jinyan, ZHAO Tao(Inst.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2年第4期397-404,共8页
This paper discusses land-use changes in the interlock area of farming and pasturing (IAFP) in northern China. It presents detailed analyses of land-use features in the IAFP, which are controlled by the macro geomorph... This paper discusses land-use changes in the interlock area of farming and pasturing (IAFP) in northern China. It presents detailed analyses of land-use features in the IAFP, which are controlled by the macro geomorphic units and geophysical conditions-constraints or advantages. Additionally, it selects some indicators, according to the availability in acquiring and processing their quantitative data, to analyze the canonical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typical conversion of grassland and geophysical conditions. The preliminary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physical conditions are of great advantag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grassland. There exist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land use change and some geophysical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driving force interlock area of farming and pasturing China
下载PDF
The Space Dissimilation of Stakeholders' Environment Cognitive and Behavior Preference Response in the Area from Returning Fazing Land to Grasslands
4
作者 WANG Xiao-peng GUI Li-de ZHAO Cheng-zhang 《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 CAS 2013年第3期120-124,共5页
The cognition and attitudes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ffect 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behavior subject,the changes of attitude and behavior become one of the key factors of influencing harmonious and healthy developme... The cognition and attitudes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ffect 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behavior subject,the changes of attitude and behavior become one of the key factors of influencing harmonious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ith PRA survey method for obtaining questionnaire data and based on behavior geography and social psychology theory,farming-pastoral,dry grassland,desert grassland, typical project village alpine grassland of returning fazing land to grasslands as an example,with main body cognitive perspective of the aid of resources,the article analyzed space dissimilation of stakeholders environmental cognitive and behavior preference response in the area of returning grazing land to grasslands from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rom policy environment,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family economic environment aspec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takeholders judgment of Grassland degradation in different ecological function area had obvious regularity,the cognitive proportion of Grassland degradation gradually increase from farming-pastora to alpine savanes. The satisfaction from returning grazing land to grasslands showed a changing tendency of reversed U. stakeholders had more strongly negative cognition in the area of dry steppe and desertsteppe. From farming-pastoral to alpine savanes,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tend to worse situation. Negative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tend to increase,Positive behavior on the contr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turning grazing land to grasslands Environmental cognition Behavior dissimilation Stakeholders Ecological function area
下载PDF
Exclosure land management for restoration of herbaceous species in degraded communal grazing lands in Southern Tigray
5
作者 Tesfay Atsbha Solomon Wayu +2 位作者 Nguse Gebretsadkan Tsgehiwet Giday Tesfay Gebremariam 《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SCIE 2020年第1期309-319,308,共12页
Herbaceous species contribute to the largest proportion of the fodder.Despite the profound benefits obtained,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s are hindering its development.On the other hand,to ensure the sustainability of h... Herbaceous species contribute to the largest proportion of the fodder.Despite the profound benefits obtained,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s are hindering its development.On the other hand,to ensure the sustainability of herbaceous species,communities and governments have been putting efforts in managing herbaceous species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rea exclosure(AE).Thus,the main importance of this research paper is to provide information about the role of AE on the restoration of herbaceous species.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restoration on the herbaceous species following AE established on communal grazing land(CGL).A total of 124 and 73 quadrats of 1×1m^(2) size were laid down at 50 m intervals along parallel transects at AE and CGL,respectively,and data were analyzed by t-test unequal variances using R-software.AE displayed higher plant species richness and diversity than the CGL and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01).Similarly,the AE had significantly(p<0.001)higher forage biomass than the CGL.In general,herbaceous species diversity index and species richness were significantly(p<0.001)higher in the AE compared to the CGL.The study concluded that effective AE has the potential to enhance the restoration of herbaceous species and hence forage produ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zing land land conservation palatable indigenous vegetation area exclosure
原文传递
从若干典型地区的研究对近十余年来中国土地沙漠化演变趋势的分析 被引量:102
6
作者 朱震达 王涛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430-440,共11页
土地沙漠化是当前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也存在着严重的土地沙漠化问题。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我国沙漠化土地以每年1560km^2的速度扩大。近10余年来其总的趋势仍在发展,平均每年以2100km^2的速度蔓延。目前,全国已经沙... 土地沙漠化是当前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也存在着严重的土地沙漠化问题。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我国沙漠化土地以每年1560km^2的速度扩大。近10余年来其总的趋势仍在发展,平均每年以2100km^2的速度蔓延。目前,全国已经沙漠化了的土地面积达19.70×10~4km^2以上,其中以沙质草原农垦区和能源基地附近的情况最为严重。实例说明,沙漠化土地在采取必要的措施之后,不仅可以防止其蔓延,而且还可以重新恢复其生产潜力成为农牧业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 沙漠化 演变 中国
下载PDF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 被引量:41
7
作者 战金艳 邓祥征 +3 位作者 岳天祥 包玉海 赵涛 马胜男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0-88,共9页
农牧交错带以其典型的生态脆弱性特征与生产经营上的农牧过渡性特点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在人口增长与环境恶化的双重胁迫下,土地利用方式与程度发生了深刻变化,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该文利用20世纪8... 农牧交错带以其典型的生态脆弱性特征与生产经营上的农牧过渡性特点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在人口增长与环境恶化的双重胁迫下,土地利用方式与程度发生了深刻变化,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该文利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后期的美国陆地卫星遥感数据,分析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研究发现,10年间,交错带的用地类型变化主要体现为耕地的扩展以及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的收缩。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尤其是现代强度开发利用过程,引起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演化,主要表现在:由于部分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由以放牧为主转变为以农耕为主,土地利用的强度不断加大,使草原环境日趋恶化,出现了草地沙化、草地质量下降及其第二性生产力转化率低下、草地生物多样性减少与草原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的特征。与此同时,农区环境也出现了不断恶化的趋势,天然森林植被的退化十分严重,森林被大量砍伐,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林地向耕地转移的趋势。沙漠化面积的不断扩大,土地利用程度的加剧,导致了有限水资源的超量开采,使沼泽与湿地面积持续萎缩,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不断发生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变化 环境效应 内蒙古 遥感
下载PDF
太仆寺旗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的动态模拟 被引量:70
8
作者 邓祥征 刘纪远 +1 位作者 战金艳 赵涛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7-156,共10页
本文以太仆寺旗为研究区 ,通过将土地利用驱动因子分解为稳定少动控制因子、年际变动影响因子与社会经济驱动因子 ,求解了太仆寺旗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作用系数矩阵 ,揭示了不同类型因子驱动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与强度。在此基础上 ,以C... 本文以太仆寺旗为研究区 ,通过将土地利用驱动因子分解为稳定少动控制因子、年际变动影响因子与社会经济驱动因子 ,求解了太仆寺旗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作用系数矩阵 ,揭示了不同类型因子驱动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与强度。在此基础上 ,以CLUE S模型为框架 ,构建了太仆寺旗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模拟模型 ,通过集成基于太仆寺旗土地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获取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社会经济驱动因子信息 ,动态模拟了太仆寺旗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模式 ,进行了参考模式、生态模式与经济模式下的情景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时空格局 CLUE—S模型 情景分析 农牧交错带 太仆寺旗
下载PDF
放牧方式对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退化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姚雪玲 李龙 +3 位作者 王锋 刘书润 吴波 郭秀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63-1671,共9页
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是分布于草原地带的隐域植被类型,相较周边的典型草原区,其植被更加茂密,乔灌丛生,水草丰美,千百年来一直是牧民的优质冬季牧场。近半个世纪以来,因人类的过度开垦以及不合理的放牧管理,浑善达克沙地植被遭到空前... 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是分布于草原地带的隐域植被类型,相较周边的典型草原区,其植被更加茂密,乔灌丛生,水草丰美,千百年来一直是牧民的优质冬季牧场。近半个世纪以来,因人类的过度开垦以及不合理的放牧管理,浑善达克沙地植被遭到空前的破坏,沙丘活化,载畜能力降低,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严重受损。近年来,随着国家草畜平衡以及禁牧政策的推广落实,放牧的牲畜总量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然而大面积草场还在继续退化。在牧民对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下,牲畜总量不可能无限制的压制。另外,适度的放牧对草原生态系统健康是有益的。因此,如何改良放牧方式,合理利用草场,在保持生态良好的基础上合理发挥草场的畜牧价值,是我们亟待探索的问题。以浑善达克沙地的典型天然植被榆树疏林为例,对不同放牧方式下的植被进行调查,基于沙地特殊的基质和植被特征,探讨适合沙地的放牧利用方式。研究表明,在相似的放牧强度下,把沙地作为冬营地,其榆树种群更新正常,植被覆盖度以及植物种类等均能保持良好,而把沙地作为夏季营地,榆树疏林植被退化严重,具体表现为:(1)榆树种群自然更新受阻;(2)灌木群落大量死亡或消失;(3)草本覆盖度显著降低,植物种类减少,多年生草本比例减少,一、二年生草本比例增加;(4)裸沙面积增加,沙丘趋于活化。本研究认为目前沙地植被的退化主要由不合理的放牧引起,并非气候因素所致。沙地适合于冬季放牧而不适合其他季节放牧。借鉴牧民的传统放牧方式,建议配合周边的典型草原区实行季节性倒场放牧,仅将沙地作为冬季营地使用,既能有效保护沙地植被又能充分发挥其畜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放牧 榆树疏林 退化 冬营地
下载PDF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多情景分析——以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旗为例 被引量:27
10
作者 邓祥征 刘纪远 +2 位作者 战金艳 庄大方 赵涛 《地球信息科学》 CSCD 2004年第1期81-88,F002,共9页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情景分析涉及到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诸多因素,引起了目前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论文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与CLUE-S模型的理论框架,构建了太仆寺旗土地利用变化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其时空变化模拟模型,通过对太仆寺旗土...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情景分析涉及到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诸多因素,引起了目前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论文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与CLUE-S模型的理论框架,构建了太仆寺旗土地利用变化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其时空变化模拟模型,通过对太仆寺旗土地利用变化的情景设计,实现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多情景分析。研究表明,太仆寺旗在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农牧业生产发展等宏观背景下,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诸驱动因子的综合作用下处于一个动态变化过程之中。不同的模式下,各用地类型间的竞争导致区域土地利用演替的差异较大,但参考模式、生态模式与经济模式的设计及其模拟出的土地利用变化情景,都显示出太仆寺旗县城东北部和西北部的未利用土地的集中分布区将成为未来近20年时间内土地利用变化的敏感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牧交错带 系统动力学 内蒙古自治区 CLUE-S 模型理论
下载PDF
基于不同生态功能区农牧户认知的草地生态补偿依据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小鹏 赵成章 +1 位作者 王晔立 张建强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5,共5页
从行为主体认知视角,采用PRA调查方式获取问卷资料,以农牧交错、干旱草原、荒漠草原、高寒草原等生态功能区的典型项目村为例,分析了不同生态功能区农牧民对退牧还草生态补偿政策的认知、生态补偿标准和期望的认知及补偿方式的偏好。结... 从行为主体认知视角,采用PRA调查方式获取问卷资料,以农牧交错、干旱草原、荒漠草原、高寒草原等生态功能区的典型项目村为例,分析了不同生态功能区农牧民对退牧还草生态补偿政策的认知、生态补偿标准和期望的认知及补偿方式的偏好。结果表明:受长期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不同生态功能区农牧民对退牧还草生态补偿表现出不同的认知及满意度。补偿标准未能达到被调查者的期望值,现有生态补偿只体现了对草地资源属性的补偿,很少考虑草地对牧民的综合功能与经济价值。不同生态功能区均为单一的资金补偿方式,缺乏相应技术、智力、基础设施及就业等方面的配套,未能有效地适应退牧还草区产业结构转型和家庭生计发展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牧还草 农牧民认知 生态补偿依据 生态功能区
下载PDF
贺兰山自然保护区西坡退牧封育效果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田永祯 张斌武 程业森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46-149,共4页
贺兰山区自1999年—2004年期间进行退牧还林、封育保护,本文通过对贺兰山退牧还林后不同立地类型及不同地带的森林植被恢复和生长状况的调查,分析了贺兰山退牧还林五年来取得的成效。研究表明,退牧封育可促进植物生长和更新,动植物种群... 贺兰山区自1999年—2004年期间进行退牧还林、封育保护,本文通过对贺兰山退牧还林后不同立地类型及不同地带的森林植被恢复和生长状况的调查,分析了贺兰山退牧还林五年来取得的成效。研究表明,退牧封育可促进植物生长和更新,动植物种群增加,植被盖度和密度增加,从而增强了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的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水土保护功能。同时还对贺兰山今后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了合理建议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牧还林 封育 自然保护区 贺兰山
下载PDF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尺度效应分析 被引量:26
13
作者 邓祥征 战金艳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4-68,共5页
"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是对面积数据进行空间统计分析时不可回避的问题。该文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为契机,探讨了由于"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的存在而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中的尺度效... "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是对面积数据进行空间统计分析时不可回避的问题。该文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为契机,探讨了由于"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的存在而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中的尺度效应问题。通过构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探究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反映驱动因子与土地利用变化(耕地扩张与草地收缩)关系的ExponentBeta系数随研究尺度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反映了在研究土地利用驱动力时进行多尺度分析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可塑性面积单元 尺度效应 驱动力 农牧交错带
下载PDF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动态变化的遥感监测 被引量:16
14
作者 董婷婷 张增祥 钱凤魁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8-82,共5页
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地区(科尔沁左翼后旗)的耕地资源作为研究对象,在RS和GIS的支持下,利用遥感影像(MSS,TM)重建了科尔沁左翼后旗1975、1985、1995、2000和2005年耕地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研究结果表明:1975~2005年间... 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地区(科尔沁左翼后旗)的耕地资源作为研究对象,在RS和GIS的支持下,利用遥感影像(MSS,TM)重建了科尔沁左翼后旗1975、1985、1995、2000和2005年耕地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研究结果表明:1975~2005年间耕地面积整体上增加但增加的幅度略有不同;1995~2000年间耕地的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而2000~2005年间耕地的土地利用动态度相对较小;1975~2000年间耕地整体重心向西迁移,2000年后耕地的重心缓慢向东迁移;1975~2005年间耕地面积的增加主要来自对草地的开垦和沼泽的围垦,耕地面积的减少主要由于耕地撂荒转变为草地(2000年前)、退耕转变为草地(2000年以后)和耕地的沙化、盐碱化等退化的发生;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宏观政策的导向是影响科尔沁左翼后旗耕地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带 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 空间重心转移模型 驱动力
下载PDF
与利用新疆干旱区生态系统的恢复机制 被引量:6
15
作者 孟晓军 刘志辉 胡祚均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5,共5页
西北干旱区生态系统薄弱,一旦破化则难以恢复,从而研究西北干旱区生态系统恢复机制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诸多方法中,西北干旱区生态系统恢复机制则应更强调的是适应性、可行性原则。以在西北干旱区实施的退牧还... 西北干旱区生态系统薄弱,一旦破化则难以恢复,从而研究西北干旱区生态系统恢复机制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诸多方法中,西北干旱区生态系统恢复机制则应更强调的是适应性、可行性原则。以在西北干旱区实施的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工程为例,通过合理的政策安排,调整和约束人类行为,优化人地关系,以使退化的生态系统得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 生态恢复 退牧还草 退耕还林 机制
下载PDF
内蒙古牧区草地生态补偿实践评析 被引量:24
16
作者 叶晗 朱立志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87-1596,共10页
内蒙古草原位居我国五大牧区之首,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和生态安全屏障。受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破坏严重。为恢复和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国家对内蒙古草原实施了生态补偿项目。本文以内蒙古牧区33个旗县实施的京... 内蒙古草原位居我国五大牧区之首,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和生态安全屏障。受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破坏严重。为恢复和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国家对内蒙古草原实施了生态补偿项目。本文以内蒙古牧区33个旗县实施的京津风沙源和退牧还草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内蒙古统计年鉴数据及相关资料分析,发现工程实施后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补偿标准偏低、补偿范围偏小、投入力度偏弱、补偿主体过于单一、监督管理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七方面的对策和建议,旨为后期草原生态工程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牧区旗县 草原生态补偿 京津风沙源 退牧还草工程
下载PDF
草地退化后陕北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重建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江立方 陈生会 +2 位作者 白从义 陈佳铭 杨再 《家畜生态学报》 2007年第4期87-89,100,共4页
以陕北农牧交错带为面,以神木为点,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建起一条适合陕北地区的"草-羊生态产业链",采用一种肉羊产业化经营模式,探索在一个生态地理区域内(陕北)草地退化后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的重建模式。
关键词 天然草地 放牧 草地退化 农牧交错带 生态系统
下载PDF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景观生态设计——以察右后旗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敖登高娃 巴雅尔 +2 位作者 宝音 魏钟林 李百岁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CD 1999年第S1期27-31,共5页
从地处农牧交错带的察右后旗景观生态条件及资源状况着手,在基于土壤类型单元的土地农业适宜性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以最佳经济效益为目标,设计出一个生态治理与资源开发并举的,林草田复合的生态经济系统。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 景观生态建设 察右后旗
下载PDF
内蒙古农牧交错区太仆寺旗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秦富仓 王桂华 韩春梅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4期15-19,共5页
土地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可以引起全球环境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已经成为研究全球变化的重要领域之一。本文在对内蒙古农牧交错区太仆寺旗土地利用的变化分析的基础上,预测了土地资源利用的潜力,对今后的土... 土地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可以引起全球环境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已经成为研究全球变化的重要领域之一。本文在对内蒙古农牧交错区太仆寺旗土地利用的变化分析的基础上,预测了土地资源利用的潜力,对今后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太仆寺旗 土地利用变化
下载PDF
景电灌区移民对祁连山植被恢复的相对生态价值 被引量:4
20
作者 赵建林 康德奎 +6 位作者 彭维恩 王建礼 史中兴 陈天顺 董志洋 汪杰 常兆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2-189,共8页
近些年来,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研究已成为生态学以及生态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祁连山被称为伸进西北干旱区的一座湿岛,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景电灌区兴建以来从祁连山移出了大量农牧民。那么,景电灌... 近些年来,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研究已成为生态学以及生态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祁连山被称为伸进西北干旱区的一座湿岛,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景电灌区兴建以来从祁连山移出了大量农牧民。那么,景电灌区移民对祁连山植被恢复的生态价值如何呢?以景电灌区移民涉及到的祁连山东端景泰、古浪、天祝3县山区为研究区,用价值工程方法对从祁连山区向景电灌区移民退耕退牧还林还草的生态价值做了分析,并与模型因子当量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祁连山向景电灌区移民退耕退牧还林还草总的生态价值为37.458 1×10~8元。其中,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价值为37.438 6×10~8元,退牧后草场植被盖度增加的生态价值为194.79×10~4元。计算结果为用COSTANZA和谢高地模型因子当量法计算得的祁连山向景电灌区移民退耕退牧还林还草总的生态服务价值40.054 0×10~8元的93.52%。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祁连山向景电灌区移民退耕退牧还林还草总的生态价值为景电工程年总成本1.45×10~8元的25.8~27.6倍。两种计算结果一致表明,景电灌区生态移民对祁连山植被恢复的生态价值十分突出。由此也可以看出,COSTANZA和谢高地模型因子当量法适用于祁连山的生态服务价值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景电灌区 退耕退牧 还林还草 相对生态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