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在波动性高糖致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1
作者 庄微 孔娜娜 +1 位作者 刘挺松 王磊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2-487,共6页
目的研究持续性高糖(CHG)和波动性高糖(IHG)环境下,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HCAECs)的细胞凋亡情况,并探索HCAECs细胞凋亡是否由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介导发生。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HCAECs分为4组:①正常血糖组(CNG组,5 mmol/L葡萄... 目的研究持续性高糖(CHG)和波动性高糖(IHG)环境下,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HCAECs)的细胞凋亡情况,并探索HCAECs细胞凋亡是否由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介导发生。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HCAECs分为4组:①正常血糖组(CNG组,5 mmol/L葡萄糖);②持续性高糖组(CHG组,20 mmol/L葡萄糖);③波动性高糖组(IHG组,5 mmol/L和20 mmol/L葡萄糖每8 h波动1次);④波动性甘露醇对照组(IM组,5 mmol/L和20 mmol/L甘露醇每8小时波动1次,保持与波动性高糖相同的波动性渗透压环境)。不同条件处理后的HCAECs,采用噻唑蓝(MTT)法测定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HCAECs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blot检测Caspase-3、RAGE的蛋白表达水平变化,qRT-PCR检测RAGE的转录水平变化情况。用靶向RAGE的shRNA慢病毒敲低HCAECs中RAGE的表达量,观察IHG中Caspase-3的活化表达情况。结果与CNG组相比,CHG组和IHG组细胞活力均降低(P<0.05),但IHG组细胞活力更低(P=0.035);IHG组细胞凋亡率增加(P=0.028),Caspase-3活化状态(P=0.037)和RAGE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用靶向RAGE的shRNA慢病毒敲低RAGE表达水平,发现波动性高糖导致的细胞凋亡情况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波动性高糖可通过增强RAGE表达,促进细胞凋亡,引起HCAECs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动性高糖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 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 细胞凋亡
下载PDF
高强度间歇性运动干预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及肠道菌群的变化
2
作者 余杭林 田浩冬 +5 位作者 文世媛 黄丽 刘昊为 李汉森 王培松 彭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6-293,共8页
背景:运动对肠道菌群和糖代谢具有调节作用,但高强度间歇性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和糖代谢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探究高强度间歇性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招募11例2型糖尿病患者,脱落2例,最终有9例进... 背景:运动对肠道菌群和糖代谢具有调节作用,但高强度间歇性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和糖代谢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探究高强度间歇性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招募11例2型糖尿病患者,脱落2例,最终有9例进入试验。对患者进行为期6周、每周3次的高强度间歇性运动干预,干预前后收集受试者的空腹血液和粪便样本,对血液样本进行糖代谢指标检测,对粪便样本进行肠道菌群检测,比较干预前后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指标和肠道菌群指标的变化。结果与结论:①患者经6周的高强度间歇性运动干预后,血液指标中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清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空腹胰岛素虽无显著变化,但比干预前有所下降;②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患者肠道菌群群落的多样性(Shannon指数)、丰富度(Chao指数)和覆盖度(Coverage指数)无显著变化;③Venn图显示,患者肠道菌群中的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梭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加,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显著降低的是厚壁菌门中的扭链瘤胃球菌与活泼瘤胃球菌,这两种菌属均与糖代谢相关性指标异常以及其他疾病的发展呈正相关;④结果显示,高强度间歇性运动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相关指标具有改善作用,患者肠道中的有益菌群丰度增加,有害菌群丰度减少,增强了患者肠道菌群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间歇性运动 2型糖尿病 肠道菌群 糖代谢 干预
下载PDF
高强度间歇运动改善骨骼肌损伤和提高大鼠运动能力的机制
3
作者 张六妹 刘菁菁 +2 位作者 林晓烨 刘琳 陆矫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5期5603-5609,共7页
背景:高强度间歇运动增强机体适应性,提高运动表现,其潜在机制可能与骨骼肌内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的磷酸化水平有关。目的:明确高强度间歇运动减轻力竭运动诱导的骨骼肌损伤与提高运动能力的作用,并... 背景:高强度间歇运动增强机体适应性,提高运动表现,其潜在机制可能与骨骼肌内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的磷酸化水平有关。目的:明确高强度间歇运动减轻力竭运动诱导的骨骼肌损伤与提高运动能力的作用,并阐明此过程中AMPK介导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变化与作用机制。方法:取45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力竭运动组、高强度间歇+力竭运动组,每组15只。对照组大鼠不进行任何干预;力竭运动组大鼠以25-28 m/min的速度在跑台上运动至力竭;高强度间歇+力竭运动组进行3 d的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每天以28 m/min的速度在跑台上运动4次,每次10 min,穿插10 min休息),高强度间歇运动结束后24 h复制力竭运动模型;记录大鼠运动距离。力竭运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浆肌酸激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TUNEL染色与Western Blot检测腓肠肌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腓肠肌组织内AMPK磷酸化水平,免疫荧光染色与Western Blot检测腓肠肌组织内葡萄糖转运蛋白4表达与易位情况。结果与结论:①高强度间歇+力竭运动组大鼠的运动距离大于力竭运动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力竭运动组肌酸激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升高(P<0.05);与力竭运动组比较,高强度间歇+力竭运动组肌酸激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降低(P<0.05);②TUNEL染色与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力竭运动组腓肠肌细胞凋亡率大于对照组(P<0.05),高强度间歇+力竭运动组腓肠肌细胞凋亡率小于竭运动组(P<0.05),3组间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表达无差异(P>0.05);③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力竭运动组AMPK和p-AMPK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力竭运动组比较,高强度间歇+力竭运动组AMPK蛋白表达降低(P<0.05),p-AMPK蛋白表达升高(P<0.05);④免疫荧光染色与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力竭运动组骨骼肌纤维的细胞膜葡萄糖转运蛋白4表达增多,高强度间歇+力竭运动组骨骼肌纤维的质膜葡萄糖转运蛋白4表达增多;⑤结果显示,高强度间歇运动减轻力竭运动引起的肌纤维损伤,通过提高运动中AMPK磷酸化的水平与效率,促进骨骼肌中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表达与易位,提高大鼠运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间歇运动 运动损伤 力竭运动 凋亡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 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
下载PDF
波动性高糖对内皮细胞血管舒张因子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40
4
作者 刘江华 宓宝斌 +4 位作者 廖二元 柏勇平 刘宗汉 全智华 文格波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55-56,共2页
目的对比研究波动性与恒定性高糖对血管内皮细胞血管舒张因子合成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波动性高浓度葡萄糖(5或20 mmol/L)与恒定性高浓度葡萄糖(20 mmol/L)环境下内皮细胞合成的血管舒张因子前列... 目的对比研究波动性与恒定性高糖对血管内皮细胞血管舒张因子合成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波动性高浓度葡萄糖(5或20 mmol/L)与恒定性高浓度葡萄糖(20 mmol/L)环境下内皮细胞合成的血管舒张因子前列环素及一氧化氮的含量,同时观察培养液中丙二醛含量的变化。前列环素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稳定代谢产物,而一氧化氮及丙二醛的检测则分别应用Griess法与Schuh法。结果波动性高糖组前列环素与一氧化氮均明显低于恒定高糖组(分别为21±6 ng/L比36±8 ng/L,P<0.01;13.6±2.0mmol/L比18.2±3.7 mmol/L,P<0.001),而波动性高糖组的丙二醛则明显高于恒定性高糖组(16.5±2.7 mmol/L比13.2±2.2 mmol/L,P<0.05)。结论波动性高血糖较恒定性高血糖对血管内皮细胞可能具有更强的损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波动性高血糖 内皮细胞 血管舒张因子
下载PDF
波动性高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NO合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英文) 被引量:9
5
作者 廖洁 雷闽湘 +1 位作者 陈雄 刘峰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95-300,共6页
目的:探索波动性与持续性高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合成血管舒张因子一氧化氮( NO)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s)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波动性高浓度葡萄糖(5.5或20 mmol /L)与持续性高浓度葡萄糖(20 mmol ... 目的:探索波动性与持续性高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合成血管舒张因子一氧化氮( NO)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s)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波动性高浓度葡萄糖(5.5或20 mmol /L)与持续性高浓度葡萄糖(20 mmol /L)环境下NO浓度,RT-PCR及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磷脂酰肌醇-3激酶( PI3K)、蛋白激酶B( PKB /AKT)、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eNOS)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波动性高糖组NO均明显低于持续高糖组和正常组(P<0.05 ) ;波动组,持续高血糖组的PI3K,PKB,eNOS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较正常组下调(P<0.01 ) ,而波动组又低于持续组(P<0.05)。结论:波动性高血糖较持续性高血糖可能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更强的损伤效应,并可能通过影响信号通路PI3K/PKB /eNOS导致NO合成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动性高血糖 内皮细胞 一氧化氮
下载PDF
血糖波动对糖尿病大鼠胰岛素释放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蔡燕 刘翠萍 +3 位作者 茅晓东 陈国芳 徐瑜 刘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0-64,共5页
目的:观察血糖波动对糖尿病大鼠胰岛素释放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GK大鼠22只,随机分为糖尿病高血糖组、糖尿病血糖波动组,Wistar大鼠11只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葡萄糖耐量实验(IPGTT)及在体胰岛分离后体外葡萄糖刺激下胰岛素释放实... 目的:观察血糖波动对糖尿病大鼠胰岛素释放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GK大鼠22只,随机分为糖尿病高血糖组、糖尿病血糖波动组,Wistar大鼠11只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葡萄糖耐量实验(IPGTT)及在体胰岛分离后体外葡萄糖刺激下胰岛素释放实验(GSIS),并检测胰岛素相关基因的表达,以了解β细胞的胰岛素释放功能,进行胰岛素耐量试验以检测胰岛素敏感性的情况。结果:实验6周后血糖波动组和持续高血糖组体重无统计学差异。血糖波动组空腹血糖,糖负荷后15、30、60、120min血糖,糖曲线下面积(AUCG)均高于持续高血糖组(P均<0.05)。在体胰岛分离后体外葡萄糖刺激下胰岛素释放指数明显低于持续高血糖组(P均<0.05)。血糖波动组胰岛素基因ins-1、ins-2和pdx-1表达及胰岛素敏感性较持续高血糖组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血糖波动使GK大鼠胰岛素释放功能降低并且胰岛素相关基因表达减少可能是胰岛素释放减少的原因之一,血糖波动使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糖波动 2型糖尿病 胰岛素 胰岛素敏感性
下载PDF
间断高浓度葡萄糖对胰岛β细胞的损伤机制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邱平 赵铁耘 +2 位作者 李秀钧 刘述益 李小玉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9-71,93,共4页
目的探讨间断高浓度葡萄糖对培养的胰岛β细胞(HIT-T15细胞)的损伤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葡萄糖5.5mmol/L)、持续高浓度葡萄糖组(葡萄糖16.7mmol/L)、间断高浓度葡萄糖组(葡萄糖16.7mmol/L培养2h后更换为5.5mmol/L的葡萄糖3h,每天... 目的探讨间断高浓度葡萄糖对培养的胰岛β细胞(HIT-T15细胞)的损伤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葡萄糖5.5mmol/L)、持续高浓度葡萄糖组(葡萄糖16.7mmol/L)、间断高浓度葡萄糖组(葡萄糖16.7mmol/L培养2h后更换为5.5mmol/L的葡萄糖3h,每天重复共3次,夜间9h维持在5.5mmol/L的培养基中)、抗氧化剂(NAC1.0mmol/L)+持续高糖组和NAC+间断高糖组。放免法测定胰岛素分泌水平;罗丹明123染色线粒体,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量线粒体膜电位(MMP);荧光素酶方法检测细胞内ATP含量;硫代巴比妥酸法测量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水平;流式细胞仪测定活性氧簇(ROS)的水平。结果高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量在间断高糖组〔(3.13±1.11)μIU/mL〕和持续高糖组〔(5.18±0.95)μIU/mL〕分别较对照组〔(9.33±0.62)μIU/mL〕均明显减少(P<0.05);MDA水平、ROS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并且间断高糖组较持续高糖组产生更多的ROS(P<0.05);间断高糖组和持续高糖组细胞内ATP含量、MMP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间断高浓度葡萄糖与持续高糖均使培养的β细胞线粒体氧化应激水平增高,且间断高糖组较持续高糖组产生更严重的氧化应激,从而使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受损,其机制可能是由于氧化应激使线粒体的膜电位下降,细胞ATP含量减少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断高浓度葡萄糖 Β细胞 氧化应激
下载PDF
丹酚酸B对间歇性高糖诱导的JNK活化和INS-1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郑书国 朱元美 +5 位作者 陶善珺 郑浩文 任尤楠 赵梦秋 杨解人 吴元洁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8-73,共6页
目的观察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l B)对间歇性高糖诱导的大鼠胰岛素瘤细胞(INS-1)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活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INS-1细胞与丹酚酸B预孵24 h后暴露于间歇性高糖(11.1 mmol·L^(-1)12 h,33.3 mmol·... 目的观察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l B)对间歇性高糖诱导的大鼠胰岛素瘤细胞(INS-1)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活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INS-1细胞与丹酚酸B预孵24 h后暴露于间歇性高糖(11.1 mmol·L^(-1)12 h,33.3 mmol·L^(-1)12 h)72 h。MTT法测定细胞活力,ELISA法测定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能力,荧光探针DCFH-D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胰十二指肠同源盒-1(PDX-1)蛋白表达和JNK活化水平。结果丹酚酸B可明显减轻间歇性高糖诱导的INS-1细胞损伤和凋亡(P<0.05,P<0.01),提高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能力(P<0.05,P<0.01);与丹酚酸B预孵可明显降低细胞内ROS水平、抑制JNK活化,并提高PDX-1蛋白表达水平(P<0.05,P<0.01)。结论丹酚酸B可有效减轻间歇性高糖诱导的INS-1细胞损伤和凋亡,提高胰岛素分泌水平,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细胞内ROS水平、抑制JNK活化和上调PDX-1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酚酸B INS-1细胞 2型糖尿病 间歇性高糖 JNK 凋亡
下载PDF
艾塞那肽对间歇性高糖环境下胰岛INS-1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9
作者 李静 陈宏 +4 位作者 张桦 张振 孙嘉 刘婷婷 蔡德鸿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9-381,共3页
目的评价间歇性高糖对胰岛β细胞的损害及艾塞那肽(Exenatide)的保护作用。方法取大鼠胰岛INS-1细胞分为5组;正常糖(5.5mmol/L)对照组、恒定性高糖(30mmol/L)组和恒定性高糖+Exenatide(100nmol/L)组按分组所述对细胞进行培养,间歇性高... 目的评价间歇性高糖对胰岛β细胞的损害及艾塞那肽(Exenatide)的保护作用。方法取大鼠胰岛INS-1细胞分为5组;正常糖(5.5mmol/L)对照组、恒定性高糖(30mmol/L)组和恒定性高糖+Exenatide(100nmol/L)组按分组所述对细胞进行培养,间歇性高糖组和间歇性高糖+Exenatide组采用高糖与正常糖交替(每24h更替1次)培养细胞。培养7d后检测各组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ROS)和黄嘌呤氧化酶(XOD)水平,同时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结果与正常糖对照组比较,恒定性高糖组及间歇性高糖组细胞内ROS、XOD水平和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P<0.01),尤以间歇性高糖组更为明显。恒定性高糖+Exenatide组的ROS、XOD水平和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恒定性高糖组(P<0.05),而间歇性高糖+Exenatide组明显低于间歇性高糖组(P<0.01);恒定性高糖+Exenatide组和间歇性高糖+Exenatide组的细胞增殖活性与正常糖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间歇性高糖和恒定性高糖均能增加大鼠INS-1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从而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尤以间歇性高糖更为明显;Ex-enatide可显著减轻高糖对细胞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高血糖素样肽1 间歇性高糖 INS-1细胞
下载PDF
丹蛭降糖胶囊对波动高糖诱导的INS-1细胞凋亡和胰岛素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郑书国 赵梦秋 +1 位作者 吴元洁 任尤楠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22-727,共6页
目的探讨丹蛭降糖胶囊(丹皮、太子参、生地黄、水蛭等)对波动高糖诱导的大鼠胰岛素瘤细胞(INS-1)凋亡和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INS-1细胞与丹蛭降糖胶囊含药血清和对照血清预孵24 h后暴露于波动高糖(11.1 mmol/L ... 目的探讨丹蛭降糖胶囊(丹皮、太子参、生地黄、水蛭等)对波动高糖诱导的大鼠胰岛素瘤细胞(INS-1)凋亡和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INS-1细胞与丹蛭降糖胶囊含药血清和对照血清预孵24 h后暴露于波动高糖(11.1 mmol/L 12 h,33.3 mmol/L 12 h)72 h。MTT法测定INS-1细胞活性,ELISA法测定胰岛素释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胰十二指肠同源盒基因-1(PDX-1)蛋白表达水平,比色法测定细胞总抗氧化能力(TA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含丹蛭降糖胶囊血清可明显减轻波动高糖诱导的INS-1细胞损伤、凋亡和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P<0.05或P<0.01),上调PDX-1蛋白表达水平(P<0.01),并能显著提高细胞内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降低细胞内ROS水平。结论丹蛭降糖胶囊可有效减轻波动高糖诱导的INS-1细胞损伤和凋亡,改善胰岛素分泌功能,其机制与提高细胞抗氧化能力、降低细胞内ROS水平,进而上调PDX-1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蛭降糖胶囊 糖尿病 波动高糖 INS-1细胞 活性氧
下载PDF
罗格列酮对高糖及间歇性高糖诱导NRK-52E细胞NF-κB及肿瘤坏死因子-α上调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钟宇华 梁华晟 苏会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092-2094,共3页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高糖及间歇性高糖诱导大鼠肾小管导管上皮细胞株NRK-52E中NF-κB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作用72h后,Westernblot检测空白组(0mmol/L葡萄糖)、正常葡萄糖组(5mmol/L葡萄糖)、高糖干预组(25μm...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高糖及间歇性高糖诱导大鼠肾小管导管上皮细胞株NRK-52E中NF-κB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作用72h后,Westernblot检测空白组(0mmol/L葡萄糖)、正常葡萄糖组(5mmol/L葡萄糖)、高糖干预组(25μmol/L葡萄糖)、间歇性高糖干预组(5mmol/L葡萄糖/25mmol/L葡萄糖交替)、罗格列酮干预组(20μmol/L罗格列酮)、罗格列酮高糖干预组(20μmol/L罗格列酮预处理后在高糖培养)、罗格列酮间歇性高糖干预组(20μmol/L罗格列酮预处理后在间歇性高糖培养)中NF-κB及TNF-α及在NRK-52E细胞的表达。细胞ROS含量应用CM2H2DCFDA试剂盒检测。结果:高浓度葡萄糖及间歇性高糖均上调NF-κB及TNF-α表达,ROS含量显著上升,其中在间歇性高糖作用更显著。应用罗格列酮干预后可以下调高糖或间歇性高糖中NF-κB及TNF-α表达,细胞ROS含量下降。结论:罗格列酮可下调高糖及间歇性高糖诱导NRK-52E细胞NF-κB及TNF-α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Α 间歇性高糖 高糖 NRK-52E细胞 NF-ΚB 罗格列酮
下载PDF
球状脂联素在波动性高血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宏宇 郑强 张锦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5期448-452,共5页
目的球状脂联素在波动性高血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在不同条件下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别或联合加入球状脂联素(gAD)、单磷酸腺苷激活蛋白激酶(AMPK)的激活剂AICAR和AMPK的阻滞剂araA。采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 目的球状脂联素在波动性高血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在不同条件下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别或联合加入球状脂联素(gAD)、单磷酸腺苷激活蛋白激酶(AMPK)的激活剂AICAR和AMPK的阻滞剂araA。采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AMPKα和磷酸化AMPKα蛋白表达。结果分别与对照组和恒定高血糖组比较,波动性高血糖显著抑制细胞活性和增加细胞凋亡率。gAD明显抑制波动性高血糖诱导的细胞凋亡。AICAR和gAD可明显激活AMPK的表达。araA可明显抑制gAD诱导的AMPK蛋白表达。结论波动性高血糖比恒定性高血糖更易促进内皮细胞凋亡,gAD明显抑制波动性高血糖诱导内皮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激活AMPK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状脂联素 波动性高血糖 脐静脉内皮细胞 凋亡 单磷酸腺苷激活蛋白激酶
下载PDF
运动训练和补充肌酸增强大鼠骨骼肌葡萄糖转运能力 被引量:1
13
作者 魏守刚 杨则宜 +1 位作者 许葆华 段桂华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9-403,共5页
目的 :探讨运动训练和营养补剂对骨骼肌糖代谢能力的影响。方法 :以成年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 ,采用正交设计法安排实验 ,研究耐力游泳训练、间歇高强度训练、肌酸、谷氨酰胺四因素对大鼠安静状态下或耗竭运动后恢复期骨骼肌葡萄糖转运... 目的 :探讨运动训练和营养补剂对骨骼肌糖代谢能力的影响。方法 :以成年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 ,采用正交设计法安排实验 ,研究耐力游泳训练、间歇高强度训练、肌酸、谷氨酰胺四因素对大鼠安静状态下或耗竭运动后恢复期骨骼肌葡萄糖转运能力的影响 ,实验为期 2周。结果 :糖原耗竭运动后 1小时 ,间歇高强度训练大鼠骨骼肌葡萄糖转运显著增高 (P <0 0 5 ) ;耗竭运动后6~ 2 4小时 ,耐力训练大鼠骨骼肌葡萄糖转运呈持续增强的趋势 ;补充肌酸或谷氨酰胺对耗竭运动后恢复期大鼠骨骼肌葡萄糖转运未见明显影响 ,但耐力训练或补肌酸均能使安静状态下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转运显著增强 (P <0 0 5 )。结论 :( 1)耐力训练和间歇高强度训练均能增强大鼠骨骼肌葡萄糖转运能力。 ( 2 )补充肌酸或谷氨酰胺对大鼠骨骼肌葡萄糖转运无影响。 ( 3)耐力训练和补肌酸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训练 肌酸 大鼠 骨骼肌 葡萄糖转运能力 耐力训练
下载PDF
左卡尼汀对波动性高糖处理大鼠心肌细胞脂联素受体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雯雯 陈宁 +1 位作者 乙成成 殷仁富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3707-3711,共5页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L-carnitine,L-CN)对波动性高糖处理大鼠心肌细胞(rat myocardial cell,RMC)脂联素受体(AdipoR1和AdipoR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RMC在高糖(20 mmol/L)、波动性高糖培养液(5.5 mmol/L和20 mmol/L每隔8 h轮换1次...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L-carnitine,L-CN)对波动性高糖处理大鼠心肌细胞(rat myocardial cell,RMC)脂联素受体(AdipoR1和AdipoR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RMC在高糖(20 mmol/L)、波动性高糖培养液(5.5 mmol/L和20 mmol/L每隔8 h轮换1次)中培养5 d后,随机分为正常组、高糖组、波动性高糖组、波动性高糖+L-CN处理组(102、2.5×102、5×102、103、104、105及106μΜ)。运用细胞增殖试验(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依据细胞增殖试验的结果,将分组调整为阴性对照(正常组)、阳性对照(波动性高糖组)、波动性高糖组+L-CN处理组(102、2.5×102、5×102、103及104μΜ),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AdipoR mRNA表达的改变。结果与正常组相比,高糖组心肌细胞OD值降低不明显;波动性高糖组心肌细胞OD值减小,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波动性高糖组对细胞的损害作用明显高于单纯高糖组。L-CN(5×102μΜ)处理组较波动性高糖组OD值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L-CN(2.5×102、103及104μΜ)处理组较波动性高糖组OD值增加,差异无显著性(P〉0.05);L-CN(105μΜ和106μΜ)处理组较波动性高糖组OD值下降,提示左卡尼汀的作用浓度在102~104μΜ之间。L-CN处理后RMCs AdipoR1 mRNA、AdipoR2mRNA均明显增高(P〈0.01),当L-CN工作浓度在5×102μΜ时,AdipoR表达增加更明显。结论波动性高糖与单纯高糖相比对细胞的损害作用更强,左卡尼汀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波动性高糖引起的细胞损害作用,且药物有效浓度在102~104μΜ之间。在波动性高糖环境中,RMC AdipoR mRNA表达下调(P〈0.01),左卡尼汀能明显上调波动性高糖处理后大鼠心肌细胞AdipoR mRNA表达(P〈0.01),从而为L-CN类药物更广泛应用于糖尿病心肌病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卡尼汀 波动性高糖 大鼠心肌细胞 脂联素受体 实时定量PCR
下载PDF
慢性间歇性高血糖对糖尿病早期肾病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唐毅 杨婧 +1 位作者 曹洪义 郑群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A01期302-304,共3页
目的糖尿病伴早期肾病患者在控制血糖波动后,检测尿白蛋白排泄率及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观察血糖漂移程度增高是否为糖尿病早期肾病微血管病变程度的危险因子。方法3组受试人群:分别将血糖控制在慢性间歇性高血糖、慢性持续性高血糖、... 目的糖尿病伴早期肾病患者在控制血糖波动后,检测尿白蛋白排泄率及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观察血糖漂移程度增高是否为糖尿病早期肾病微血管病变程度的危险因子。方法3组受试人群:分别将血糖控制在慢性间歇性高血糖、慢性持续性高血糖、理想范围内。在不同时间段测量尿白蛋白排泄率及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结果3组患者的尿蛋白/肌酐检测:入组前:A组:134.1±57.3mg/g,B组:134.9±58.0mg/g,C组:135.8±50.6mg/g。20天后:A组:127.7±58.4mg/g,B组:60.6±23.9mg/g,C组:69.9±31mg/g.。6月后:A组:139.7±63.4mg/g,B组:145.5±49.5mg/g,C组:31.6±18.4mg/g。12月后:A组:161.4±74.3mg/g,B组:184.0±48.9mg/g,C组:14.2±6.7mg/g。结论血糖波动度过大与尿白蛋白排泄率及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显著相关,血糖波动越大,漂移程度越高,糖尿病早期肾病进展风险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间歇性高血糖 尿白蛋白排泄率 尿白蛋白/肌酐
下载PDF
α-硫辛酸、银杏叶提取物对波动高糖所致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损伤的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立琴 张云良 +5 位作者 郭淑芹 王翯 靳丽丽 董越华 辛欢欢 刘莉芳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7年第9期1797-1802,共6页
目的:研究α-硫辛酸(alpha lipoic acid,ALA)、银杏叶提取物(Gingko biloba,EGb761)对波动性高糖所致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human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HRPE)氧化应激和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培养HRPE细胞株,取生长良好的对... 目的:研究α-硫辛酸(alpha lipoic acid,ALA)、银杏叶提取物(Gingko biloba,EGb761)对波动性高糖所致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human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HRPE)氧化应激和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培养HRPE细胞株,取生长良好的对数期细胞用于实验,换用不同条件培养液,分10组进行试验。1)5.5 mmol/L葡萄糖对照组(N组);2)33 mmol/L持续高糖组(H组);3)5.5~33 mmol/L波动葡萄糖组(F组);4)33 mmol/L渗透压对照组(P组);5)ALA_(50)干预组(ALA_(50)组):5.5~33 mmol/L波动葡萄糖组+50μmol/L ALA;6)ALA_(100)干预组(ALA_(100)组):5.5~33mmol/L波动葡萄糖组+100μmol/L ALA;7)ALA_(200)干预组(ALA200组):5.5~33 mmol/L波动葡萄糖组+200μmol/L ALA;8)EGb761_(0.1)干预组(EGb761_(0.1)组):5.5~33 mmol/L波动葡萄糖组+0.1 g/L EGb761;9)EGb761_(0.5)干预组(EGb761_(0.5)组):5.5~33 mmol/L波动葡萄糖组+0.5 g/L EGb761;1 0)EGb761_(1.0)干预组(EGb761_(1.0)组):5.5~33 mmol/L波动葡萄糖组+1.0 g/L EGb761。各组细胞培养72 h,72 h时检测各组HRPE细胞上清液中SOD,GSH,MDA,TNF-α与ICAM-1的含量。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持续高糖组、波动性高糖组、ALA干预组(ALA_(50),ALA_(100),ALA_(200))、EGb761干预组(EGb761_(0.1),EGb761_(0.5),EGb761_(1.0))的SOD,GSH,MDA,TNF-α与ICAM-1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_(SOD)=67.936,F_(GSH)=71.363,F_(MDA)=81.123,F_(TNF-α)=70.684,F_(ICAM-1)=80.193;均P<0.05);渗透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波动性高糖组与持续性高糖组相比,SOD活性、GSH含量明显下降,MDA、ICAM-1与TNF-α的表达量明显升高(均P<0.0 5)。ALA干预组(ALA_(50),ALA_(100),ALA_(200))、EGb761干预组(EGb761_(0.1),EGb761_(0.5),EGb761_(1.0))与波动性高塘组相比,各组有统计学差异,且随药物剂量增加,SOD活性、GSH含量增加,MDA,ICAM-1与TNF-α的表达量下降,存在剂量相关性(均P<0.05)。结论:ALA,EGb761可能通过降低波动性高血糖对人HRPE所致氧化应激水平,减轻炎性反应,对波动性高血糖所导致的病理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糖波动 Α-硫辛酸 银杏叶提取物 氧化应激 炎性损伤
下载PDF
人参皂苷对波动性高糖致内皮细胞损伤ROS和HO-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琦 陈颉 冯晓红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第1期69-71,共3页
目的 :观察人参皂苷对波动性高糖致内皮细胞损伤的活性氧(ROS)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分为对照组、波动性高糖模型组及人参皂苷低、中、高剂量治疗组。DCFH-DA为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 目的 :观察人参皂苷对波动性高糖致内皮细胞损伤的活性氧(ROS)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分为对照组、波动性高糖模型组及人参皂苷低、中、高剂量治疗组。DCFH-DA为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ROS水平,Western blot及RT-PCR检测各组细胞HO-1的蛋白和m RNA表达。结果:波动性高糖导致内皮细胞ROS水平上升,并上调了HO-1的蛋白和m RNA的表达。人参皂苷能显著降低波动性高糖所致的脐静脉内皮细胞ROS水平,进一步上调HO-1的蛋白和m RNA的表达。结论:人参皂苷可能通过上调HO-1的表达而发挥其抗波动性高糖所致内皮细胞损伤的氧化应激损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血红素加氧酶-1 波动性高糖 氧化应激
下载PDF
核因子-κB和p53在波动性高糖致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姜丁文 刘畅 《医学与哲学(B)》 2015年第6期62-64,共3页
将乳鼠心肌细胞分为对照组、高糖组、波动性高糖组以及波动性高糖+NF-κB特异性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盐酸(PDTC)组,培养6天后进行心肌细胞的鉴定、心肌细胞活性、心肌细胞凋亡、NF-κB和p53的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显示,与高糖组相比... 将乳鼠心肌细胞分为对照组、高糖组、波动性高糖组以及波动性高糖+NF-κB特异性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盐酸(PDTC)组,培养6天后进行心肌细胞的鉴定、心肌细胞活性、心肌细胞凋亡、NF-κB和p53的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显示,与高糖组相比,波动性高糖组的细胞存活率下降,凋亡率、NF-κB和p53的表达增多。与波动性高糖+PDTC组相比,波动性高糖组细胞存活率下降,凋亡率、NF-κB和p53的表达增多。因此在波动性高糖条件下,NF-κB和p53表达更易增多,NF-κB可能通过p53介导心肌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因子-ΚB P53 波动性高糖 心肌细胞
下载PDF
波动性高糖下血红素加氧酶-1对INS-1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19
作者 陈毅光 薛耀明 +2 位作者 朱波 关美萍 沙建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330-2332,共3页
目的探讨波动性高糖下血红素加氧酶-1(HO-1)对INS-1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实验以体外培养的INS-1细胞为研究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持续性高糖组、波动性高糖组、钴原卟啉(CoPP)+波动性高糖组、锌原卟啉(ZnPP)+波动性高糖组。各... 目的探讨波动性高糖下血红素加氧酶-1(HO-1)对INS-1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实验以体外培养的INS-1细胞为研究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持续性高糖组、波动性高糖组、钴原卟啉(CoPP)+波动性高糖组、锌原卟啉(ZnPP)+波动性高糖组。各组均干预72h,Western blot检测HO-1蛋白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Bax、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波动性高糖组、持续性高糖组HO-1表达显著增高,Bcl-2/Bax比值显著降低(P均<0.05)。与波动性高糖组相比,CoPP+波动性高糖组HO-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Bcl-2/Bax比值亦明显升高(P均<0.05),而ZnPP+波动性高糖组则出现相反的变化趋势。结论波动性高糖可降低INS-1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比值,而HO-1可能通过上调Bcl-2/Bax比值对INS-1细胞发挥抗凋亡的保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动性高糖 血红素加氧酶-1 β细胞 凋亡
下载PDF
艾塞那肽对间歇性高糖下INS-1细胞周期及细胞周期蛋白影响
20
作者 李静 姜新魁 +3 位作者 张振 陈立波 邓善文 李江涛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5年第2期174-178,共5页
目的探讨艾塞那肽(Exenatide)对间歇性高糖影响胰岛素瘤细胞INS-1细胞周期进程的相关蛋白的作用,了解其干预细胞增殖变化的有关分子机制。方法实验分为5组:正常糖组,即培养于葡萄糖浓度5.5 mmol/L的RPMI-1640(1640培养液)完全培养液;恒... 目的探讨艾塞那肽(Exenatide)对间歇性高糖影响胰岛素瘤细胞INS-1细胞周期进程的相关蛋白的作用,了解其干预细胞增殖变化的有关分子机制。方法实验分为5组:正常糖组,即培养于葡萄糖浓度5.5 mmol/L的RPMI-1640(1640培养液)完全培养液;恒定性高糖组,培养于葡萄糖浓度30 mmol/L的RPMI-1640完全培养液;间歇性高糖组,即每24 h轮换培养于葡萄糖浓度5.5mmol/L或30.0mmol/L的RPMI-1640完全培养液;恒定性高糖+艾塞那肽组,培养液含葡糖糖浓度30.0 mmol/L并加入终浓度为100.0 nmol/L艾塞那肽;间歇性高糖+艾塞那肽组,间歇性高糖的基础上加入终浓度为100.0 nmol/L艾塞那肽。各组细胞在37℃、体积分数5%CO2条件下培养7 d。细胞增殖活性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碘化丙啶染色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p2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恒定性高糖+艾塞那肽组及间歇性高糖+艾塞那肽组细胞增殖活性与正常糖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但高于恒定性高糖组及间歇性高糖组[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 026,P=0.000)]。恒定性高糖+艾塞那肽组(49.12%±3.72%)和间歇性高糖+艾塞那肽组(49.73%±4.04%)的G0/G1细胞周期分布与正常糖组(48.75%±3.1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低于恒定性高糖组(56.54%±3.50%)及间歇性高糖组(65.54%±3.63%)(F=20.054,P=0.000)。恒定性高糖+艾塞那肽组(0.41±0.02)及间歇性高糖+艾塞那肽组(0.43±0.07)cyclin D1表达水平与正常糖组(0.46±0.03)无差异,但明显高于恒定性高糖组(0.31±0.02)及间歇性高糖组(0.18±0.03)(F=29.284,P=0.000)。恒定性高糖+艾塞那肽组(0.21±0.05)及间歇性高糖+艾塞那肽组(0.22±0.03)p21表达水平与正常糖组(0.19±0.05)无差异,但明显低于恒定性高糖组(0.40±0.03)及间歇性高糖组(0.51±0.04)(F=40.296,P=0.000)。结论艾塞那肽使在间歇性或恒定性高糖条件下,INS-1细胞周期进程正性调控蛋白cyclin D1的表达水平升高,并减少细胞周期抑制性的蛋白p21的表达水平,这一变化可能有利于减轻间歇性及恒定性高糖对INS-1细胞周期的阻滞效应,从而促进了细胞周期进程,增强了INS-1细胞的增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塞那肽 细胞周期 间歇性高糖 CYCLIN D1 p21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