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动脉超声联合ABCD3-Ⅰ评分及血清miR-146a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继发脑梗死的临床价值
1
作者 彭晓磊 宜晓茸 +2 位作者 王莹 杨延星 郝洁妮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3期234-238,共5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联合ABCD3-Ⅰ评分及血清miR-146a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继发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TIA患者,根据TIA后30 d内是否继发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42例和非脑梗死组48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颈动...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联合ABCD3-Ⅰ评分及血清miR-146a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继发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TIA患者,根据TIA后30 d内是否继发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42例和非脑梗死组48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颈动脉狭窄程度、ABCD3-Ⅰ评分及血清miR-146a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TIA后继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ABCD3-Ⅰ评分、血清miR-146a单独及联合应用预测TIA后继发脑梗死的诊断效能。结果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颈动脉狭窄程度、ABCD3-Ⅰ评分和血清miR-146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ABCD3-Ⅰ评分和血清miR-146a均为TIA后继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2.807、2.680、2.762,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ABCD3-Ⅰ评分和血清miR-146a预测TIA后继发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2、0.854和0.889,其联合应用的曲线下面积为0.925。结论颈动脉超声联合ABCD3-Ⅰ评分及血清miR-146a在预测TIA后继发脑梗死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颈动脉 ABCD3-Ⅰ评分 血清miR-146a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预测价值
下载PDF
颈动脉超声结合ABCD^(2)评分对颈动脉系统型TIA近期病情进展的预测分析
2
作者 刘华青 王熠辰 +3 位作者 吴冠瑾 乔璐 赵洁 范瑞瑞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5期1427-1431,共5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结合ABCD^(2)评分对颈动脉系统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近期病情进展的预测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260例颈动脉系统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及ABCD^(2)评分评估。按...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结合ABCD^(2)评分对颈动脉系统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近期病情进展的预测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260例颈动脉系统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及ABCD^(2)评分评估。按照发病后3个月有无进展至急性脑梗死分为进展组和未进展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颈动脉系统型TIA患者近期病情进展的影响因素。创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颈动脉超声指标、ABCD^(2)评分单独及联合对颈动脉系统型TIA患者近期病情进展的预测价值。结果260例患者中,2例因患者个人原因中途退出,最终纳入258例;36例(13.95%)纳入进展组,222例(86.05%)纳入未进展组。进展组内膜中层厚度(IMT)、血管狭窄率及ABCD^(2)评分均高于未进展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脂血症(OR=1.545,95%CI:1.214~1.966)、合并心房颤动(OR=1.592,95%CI:1.170~2.166)、首次发作到治疗时间(OR=1.689,95%CI:1.095~2.604)、超敏C反应蛋白(hs-CRP)(OR=1.761,95%CI:1.282~2.419)、IMT(OR=1.887,95%CI:1.393~2.557)、血管狭窄率(OR=1.998,95%CI:1.518~2.628)及ABCD^(2)评分(OR=1.772,95%CI:1.262~2.487)均为颈动脉系统型TIA患者近期病情进展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IMT、血管狭窄率及ABCD^(2)评分联合预测颈动脉系统型TIA患者近期病情进展的灵敏度高于单项,AUC也高于单项(P<0.05),特异度与单项基本一致。结论颈动脉系统型TIA近期病情进展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颈动脉超声IMT、血管狭窄率及ABCD^(2)评分升高;合并高脂血症、合并心房颤动、首次发作到治疗时间、hs-CRP、IMT、血管狭窄率及ABCD^(2)评分均为颈动脉系统型TIA患者近期病情进展的影响因素,IMT、血管狭窄率及ABCD^(2)评分联合对颈动脉系统型TIA患者近期病情进展的预测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系统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颈动脉超声 ABCD^(2)评分 脑梗死
下载PDF
Carotid endoarterectomy for extracranial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 26 patients
3
作者 马中 Joerg HECKENKAMP Jan BRUNKWALLI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03年第5期335-336,共2页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carotid endoarterec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extracranial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26 cases with internal carotid stenosis were performed by three different kinds of surgical endoarterectomy....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carotid endoarterec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extracranial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26 cases with internal carotid stenosis were performed by three different kinds of surgical endoarterectomy. The satisfactory results were achieved in all the patients, with no complications and mortality occurring. Endoarterectomy is the effective way to treat the extracranial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外脑血管疾病 手术治疗 颈动脉切除术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颈动脉MRI血管斑块特点对轻型急性前循环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预后的诊断价值
4
作者 魏博 桂小红 +3 位作者 杜烨 徐轶钦 肖桂荣 吴承龙 《心电与循环》 2023年第4期341-344,348,I0001,共6页
目的 探讨颈动脉MRI血管斑块特点对轻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AACIS)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早期预后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绍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轻型AACIS及TIA患者158例,根据发病后90d的预后分成进展... 目的 探讨颈动脉MRI血管斑块特点对轻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AACIS)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早期预后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绍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轻型AACIS及TIA患者158例,根据发病后90d的预后分成进展组62例和非进展组96例,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MRI症状侧颈动脉斑块负荷、斑块成分以及动脉硬化斑块的MRI分型。结果 观察组症状侧颈动脉最大管壁标准化指数(64.85±7.10)%、平均管壁标准化指数(49.42±5.31)%、最大管壁面积(72.64±21.22)mm2、最大管壁厚度(3.91±0.92)mm、斑块内出血最大面积百分比(11.22±0.85)%、斑块纤维帽破裂比例(67.74%)以及Ⅵ型斑块比例(75.81%)均高于对照组[(54.60±5.35)%,(43.24±3.40)%,(51.37±18.03)mm2,(2.81±0.74)mm,(2.53±0.77)%,35.42%,54.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颈动脉最小管腔面积、脂质坏死核最大面积百分比及钙化最大面积百分比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RI显示的血管斑块特性对轻型AACIS和TIA患者近期预后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型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颈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MRI
下载PDF
磁共振定量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李聪 罕迦尔别克·库锟 +2 位作者 马文辉 王云玲 贾文霄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3年第4期519-523,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最常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及脱落会导致血栓的形成,从而导致完全动脉闭塞或下游栓塞。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狭窄已成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公认危险因素,占脑卒中或短暂性缺血发作的10%~20%。... 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最常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及脱落会导致血栓的形成,从而导致完全动脉闭塞或下游栓塞。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狭窄已成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公认危险因素,占脑卒中或短暂性缺血发作的10%~20%。现有的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估标准并不能对斑块的成分与结构进行定量评估,颈动脉斑块成分的无创性定量评估对于脑卒中的危险分级十分重要。本文简要综述了目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磁共振成像定量技术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定量成像技术 多对比磁共振成像技术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颈动脉狭窄 脑卒中 短暂性缺血发作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效果研究
6
作者 徐晨辉 周欣 +2 位作者 陈靖 滕玉环 章杰锦 《智慧健康》 2023年第23期196-199,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在颈动脉狭窄合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9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颈动脉狭窄合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10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参与研究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患者采取药物治疗...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在颈动脉狭窄合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9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颈动脉狭窄合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10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参与研究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患者采取药物治疗,观察组55例患者接受药物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分数、BI指数、病变血管内血流情况以及并发症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与BI指数和对照组分数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分数均改善,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更低,BI指数更高,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病变血管内的收缩期峰流速和舒张末期峰流速与对照组差异较小(P>0.05);治疗后,流速均改善,观察组患者血管内血流情况较对照组患者流速更慢,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可显著改善颈动脉狭窄合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病变血管内的血流速,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更明显,治疗手段更安全,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合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血管内介入治疗 有效性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及全脑血管造影对预后评估的价值 被引量:32
7
作者 李韧 赵桂梅 +2 位作者 崔丽颖 张轩 张希庆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1499-1501,共3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血脂和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的发生率与TIA的关系及全脑血管造影对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病例组)的血脂和血浆M... 目的探讨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血脂和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的发生率与TIA的关系及全脑血管造影对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病例组)的血脂和血浆MMP-9水平、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并与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确定TIA患者的治疗方案,并评估DSA对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1)TIA患者的血脂和血浆MMP-9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但病例组中有脑梗死亚组和无脑梗死亚组比较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行DSA检查发现TIA患者脑血管狭窄发生率达80.26%(61/76),根据DSA检查结果所采取的治疗方案临床效果佳。结论血脂和血浆MMP-9水平异常、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与TIA具有相关性,是颈动脉系统TIA的高危因素;临床上可依据DSA检查结果确定治疗方案及对预后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14
8
作者 邵燕 章成国 +2 位作者 曾桄伦 孙炽津 张虹桥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2期36-38,共3页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以10 1例脑血栓形成患者、2 9例TIA患者及 4 7例非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患者组...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以10 1例脑血栓形成患者、2 9例TIA患者及 4 7例非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患者组与对照组间收缩压以及左、右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脑血栓形成组与对照组间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粥样硬化斑块常见于颈总动脉近分叉处 ,且易发生在双侧颈动脉及与脑部病灶同侧的颈动脉 ;年龄、收缩压及空腹血糖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 脑血栓形成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CEUS颈动脉斑块灌注模式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卒中发病的关系 被引量:9
9
作者 李振洲 任力杰 +4 位作者 邵玉凤 陈胜华 秦豫 关晓韵 吴欣殷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34-538,共5页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斑块CEUS的增强模式及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及再发TIA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73例患者行颈动脉常规超声检查,选择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起始段斑块厚度>2.5mm的61例患者进行CEUS检...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斑块CEUS的增强模式及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及再发TIA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73例患者行颈动脉常规超声检查,选择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起始段斑块厚度>2.5mm的61例患者进行CEUS检查,随访至少18个月,并将患者分为再发病组与未再发病组。患者18个月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或再发TIA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史、脑卒中家族史、服药依从性、二维超声及CEUS特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再发病的因素按强度大小排列,分别为CEUS特征、高血压、药物依从性、高血糖及二维超声特征。结论 CEUS可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灌注模式进行评估,并对TIA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或再发TIA进行预测,对指导临床进行针对性预防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斑块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造影剂 超声检查
下载PDF
ABCD2评分对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风险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7
10
作者 吕凤琼 王世民 +2 位作者 陈荣杰 王东 王雅静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2期4-6,共3页
目的采用ABCD2评分法结合颅内外血管检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7 d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进行评估,为早期防治TIA、降低脑梗死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 148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ABCD2评分,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血管超声及经颅多普勒(TCD... 目的采用ABCD2评分法结合颅内外血管检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7 d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进行评估,为早期防治TIA、降低脑梗死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 148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ABCD2评分,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血管超声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查,65例(44.0%)行主动脉弓—颅内CT血管成像(CTA)检查。发病7 d内行头颅MRI检查,结合临床体征诊断脑梗死。计算7 d内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对ABCD2评分≥4分的不同程度颅内动脉狭窄患者TIA 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148例TIA患者中,低、中、高危者分别为53、68、27例,20.3%的患者7 d内进展为脑梗死,低、中、高危者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9%(1/53)、27.9%(19/68)、37.0%(10/27),三者相比,P均<0.01。脑梗死发生率与TIA的ABCD2评分呈正相关(r=0.712,P<0.05);ABCD2评分≥4分者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者TIA 7 d内脑梗死发生率为46.9%(15/32),明显高于正常及轻度者的16.7%(4/24),P<0.05。结论 ABCD2评分在TIA 7 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方面有较好的应用价值,结合颅内血管检查,可提高对TIA短期内脑梗死发生风险预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ABCD2评分 颅内外血管狭窄
下载PDF
颈动脉超声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在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价值 被引量:14
11
作者 周振芳 杨秀华 +4 位作者 王秀云 张羽 王心宇 应虹 王惠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7-390,共4页
目的比较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TCD)超声以及二者联合应用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7例临床明确诊断TIA发作的患者及50例健康志愿者行颈动脉超声及TCD超声两项检查。结果单纯颈动脉超声及TCD超声检查较二者联合检... 目的比较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TCD)超声以及二者联合应用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7例临床明确诊断TIA发作的患者及50例健康志愿者行颈动脉超声及TCD超声两项检查。结果单纯颈动脉超声及TCD超声检查较二者联合检查的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低,特异度高。二者联合检查阳性预测值明显提高。结论联合颈动脉超声及TCD超声检查,不仅可减少TIA发作患者的漏诊率及误诊率,而且能准确、可靠地检出颅内、外段血管病变的部位、程度,为临床进行干预性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超声 经颅多普勒超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血管超声评估与治疗选择 被引量:13
12
作者 蔡秀英 黄亚波 +6 位作者 孔小明 赵红如 段晓宇 惠品晶 刘一之 王中 方琪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60-262,266,共4页
目的评价脑血管超声检查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法选择中的作用。方法对79例确诊TIA患者的临床特征、脑血管检查结果和治疗方法的选择进行分析。结果 62例(78.5%)患者症状持续时间<1h;发作次数≥2次的病例65... 目的评价脑血管超声检查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法选择中的作用。方法对79例确诊TIA患者的临床特征、脑血管检查结果和治疗方法的选择进行分析。结果 62例(78.5%)患者症状持续时间<1h;发作次数≥2次的病例65例(占82.3%),且多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血管病变基础。颈动脉超声发现55例(69.6%)的患者存在血管病变,经颅多普勒(TCD)结果提示64例(81.0%)患者有血管损害。TCD与磁共振血管显影(MRA)、CT血管造影(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符合率分别是70.9%(22/31)、52.2%(12/23)、75.0%(15/20)。结论血管病变是TIA的重要原因,早期血管影像学检查是确诊和临床干预治疗的重要依据,血管超声是及时便捷的筛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颈动脉超声 经颅多普勒 临床治疗
下载PDF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管壁运动及斑块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宋庆华 曹永政 +2 位作者 彭格红 陶文鸿 曾炜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6-170,共5页
目的超声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技术是近年来超声检查的一项新技术,多用于评价心肌及血管内膜功能,应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方面研究较少。观察TIA患者颈动脉管壁运动及斑块稳定性,... 目的超声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技术是近年来超声检查的一项新技术,多用于评价心肌及血管内膜功能,应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方面研究较少。观察TIA患者颈动脉管壁运动及斑块稳定性,为临床防治TIA提供依据。方法收集30例TIA患者,分为TIA-1组(未检出斑块)及TIA-2组(检出斑块),以30例体检者为对照,分为对照Ⅰ组(未检出斑块)及对照Ⅱ组(检出斑块)。应用VVI技术检测连续3个心动周期颈动脉短轴切面及长轴切面血管内膜二维动态运动速度向量图;获取短轴切面相应位点内膜收缩期最大运动速度(maximum velocity,Vmax)、最大切向应变(maximum tangential strain,Smax)及最大切向应变率(maximum tangential strain rate,SR-max);同时获取长轴切面各位点纵向最大运动速度、纵向应变及纵向应变率。结果与对照各组比较,TIA各组患者二维速度向量图显示斑块内膜运动速度向量大小、方向及时相较对照各组明显紊乱;TIA-1组、TIA-2组1、2、3点颈动脉短轴及长轴切面运动速度[(6.98±1.37)×10-2cm/s、(6.70±0.83)×10-2cm/s、(5.93±1.65)×10-2cm/s;(4.87±0.97)×10-2cm/s、(5.78±0.72)×10-2cm/s、(3.98±0.83)×10-2cm/s]、应变[(4.61±0.92)%、(4.44±1.08)%、(3.65±0.99)%;(3.42±1.01)%、(3.59±1.23)%、(2.98±0.69)%]及应变率[(0.30±0.05)/S、(0.32±0.07)/S、(0.29±0.08)/S;(0.21±0.08)/S、(0.25±0.07)/S、(0.21±0.08)/S]均低于对照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以TIA-2组降低更显著(P<0.01);TIA-1组、TIA-2组长轴切面1点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均低于2、3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VI技术可通过综合分析评价TIA患者颈动脉管壁运动及斑块稳定性,为临床防治TIA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超声 颈动脉 斑块
下载PDF
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7
14
作者 倪立新 袁建新 +2 位作者 冯玉婧 杨秀平 邓彩云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45-548,共4页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研究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供血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对251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术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血管狭窄发生率,对不同年龄组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情...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研究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供血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对251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术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血管狭窄发生率,对不同年龄组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251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有248例检出了脑动脉狭窄,占98.8%。共检出病变血管688支,前循环病变587支(85.3%),后循环病变101支(14.7%)。青年组颅内动脉狭窄高于颅外动脉,老年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颅内动脉,老年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中年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青年组。结论本研究资料提示,前循环动脉狭窄为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原因。不同年龄患者脑动脉狭窄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系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血管狭窄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袁毅 李慎茂 +2 位作者 朱凤水 支兴龙 吉训民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51-754,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的临床特点和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对52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观察受累血管的部位及狭窄... 目的:探讨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的临床特点和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对52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观察受累血管的部位及狭窄程度。结果:52例患者中45例(86.5%)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外血管病变,其中29例(64.4%)病人存在2处以上血管狭窄,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多见于短时程(发作持续时间<1h)和多次发作(发作频率≥2)TIA。结论:颈动脉系统TIA患者大多存在颅内外血管狭窄,短时程和多次发作TIA常伴有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DSA检查有助于明确TIA的血管性病因,并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系统 颅内外血管狭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肢体抖动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和血管相关检查分析及长期随访 被引量:6
16
作者 唐澍 闫立荣 +3 位作者 马志刚 王红霞 庞英 胡洪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22-524,共3页
目的分析肢体抖动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imb—shak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LS—TIA)的临床及血管病变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0月间以发作性肢体抖动为临床表现的TIA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分析肢体抖动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imb—shak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LS—TIA)的临床及血管病变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0月间以发作性肢体抖动为临床表现的TIA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案,记录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记录随访期间有无脑血管事件发生。结果共收集肢体抖动型TIA患者5例,均存在抖动肢体对侧的颅内外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除1例烟雾病患者,其余4例均接受抗血小板、强化他汀治疗,其中2例接受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发病后6个月复查头部MRI均未见新发梗死灶,临床随访6—33个月,均无脑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单侧肢体抖动是TIA的一种发作形式,多存在对侧的颅内外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血管重建治疗及规范的药物治疗对减少脑血管事件可能均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颈动脉狭窄 大脑中动脉 烟雾病
下载PDF
非药物干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孙素娟 梁翠萍 程晓叶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2期3721-3722,3726,共3页
目的探讨非药物干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1年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50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异常的TI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研究中... 目的探讨非药物干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1年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50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异常的TI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研究中途退出22例,观察组67例,对照组61例。两组患者均口服阿司匹林、营养脑神经细胞及改善脑循环药物。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健康宣教、运动处方、饮食指导),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药物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对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进行血脂检测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及三酰甘油(TG)水平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34、1.33、1.34、1.06、0.25、1.07、1.41、1.57,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面积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66、0.93,P>0.05)。结论非药物干预具有调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可缩小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治疗效果与他汀类药物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药物干预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血脂异常 颈动脉疾病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表现与脑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朱武生 刘新峰 +6 位作者 徐格林 张仁良 殷勤 吴文涛 张申宁 樊小兵 赵文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9期393-396,共4页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脑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从南京卒中注册数据库中,选择经CT、MRI确诊,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53例TIA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发生情况。结果14例患者脑血管未见异常,39例存在脑动脉狭窄...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脑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从南京卒中注册数据库中,选择经CT、MRI确诊,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53例TIA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发生情况。结果14例患者脑血管未见异常,39例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其中单纯颅外动脉狭窄13例,单纯颅内动脉狭窄11例,颅内、外动脉合并狭窄15例。32例前循环TIA患者中发生前循环动脉狭窄22例(68.8%);21例后循环TIA患者中发生后循环动脉狭窄8例(38.1%),两组狭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TIA患者的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颅内动脉。前、后循环的脑动脉狭窄与其TIA临床表现的符合率,前循环TIA者较后循环TIA者为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暂时性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颈动脉狭窄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脑部磁共振弥散成像与颈动脉彩超联合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饶海冰 翟玉霞 +1 位作者 郭岳霖 颜汉宁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1年第2期17-20,共4页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脑部磁共振弥散成像与颈动脉彩超联合研究的方法与临床意义。方法 81例TIA患者在发病两周内行头颅MRI检查及双侧颈动脉彩超检查,其中11例患者在随访时间段内发生继发脑梗塞而再次就诊,为进展型TIA组;其余病...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脑部磁共振弥散成像与颈动脉彩超联合研究的方法与临床意义。方法 81例TIA患者在发病两周内行头颅MRI检查及双侧颈动脉彩超检查,其中11例患者在随访时间段内发生继发脑梗塞而再次就诊,为进展型TIA组;其余病例为初发型TIA组。搜集同期健康体检者23例,两组间性别、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果实验组(包括进展型和初发型TIA组)和对照组的DWI阳性率及颈动脉软斑数混合斑数血栓数、IMT依次递减,各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研究病例的脑部MRDWI脑梗塞病灶数目和颈动脉总斑块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0.787。结论 MRDWI可发现TIA新发病灶,颈动脉彩超可发现并鉴别颈动脉稳定性和不稳定性斑块及其继发的颈动脉血栓、中内膜增厚、狭窄,对TIA患者的病因诊断及其继发脑梗塞的风险评估均具有重大临床价值,脑部MRDWI脑梗塞病灶数目和颈动脉总斑块数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 颈动脉 超声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叶原森 李成林 +1 位作者 梁海波 林锦才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124-126,共3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适应证、手术技巧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颈动脉硬化性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30例,脑梗死10例。术前病人均有头晕、头痛。本组均行CEA,并对病人进行随访。结果 CEA...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适应证、手术技巧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颈动脉硬化性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30例,脑梗死10例。术前病人均有头晕、头痛。本组均行CEA,并对病人进行随访。结果 CEA术后颈动脉血流再通率达100%。平均手术时间(93.4±20.5)min,术中颈总动脉阻断时间(22±6.2)min,平均住院时间(10±3.9)d。术后头晕、头痛消失30例,明显缓解10例。40例随访2~18个月,术后6个月出现颈动脉再狭窄1例,术后12个月出现手术对侧小面积脑梗死2例。结论 CEA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一种简单、安全的方法。术中精细操作,合理使用转流管、补片可减少发生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