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sociation Between VDR FokI Polymorphism and Intervertebral Disk Degeneration
1
作者 Jian Zhao Mingyuan Yang +2 位作者 Jie Shao Yushu Bai Ming Li 《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6期371-376,共6页
Intervertebral disk degeneration (IDD) i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genetic predisposition and environmental susceptibility. Several studies been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asso- ciation between IDD and F... Intervertebral disk degeneration (IDD) i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genetic predisposition and environmental susceptibility. Several studies been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asso- ciation between IDD and FokI polymorphism located in the gene encoding the vitamin D receptor (VDR), and inconsistent conclusions had been reached among different ethnic populations. In order to asses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FokI polymorphism and the risk of IDD, we performed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meta-analysis. Candidate articles were retrieved from PubMed, EMBASE,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and China Biology Medical (CBM) with strict inclusion criteria in January 2015. Among the 54 articles that were retrieved, only eight studies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The pooled data analysis based on allele contrast, homozy- gore, heterozygote, dominant, and recessive models revealed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okI polymorphism and the risk of IDD. However, when stratified by ethnicity, significant associ- ations were detected for Hispanics based on allele contrast (OR = 1.395, 95% CI = 1.059-1.836, P = 0.018), homozygote (OR = 1.849, 95% CI = 1.001-3.416, P = 0.049), heterozygote (OR = 1.254, 95% CI = 1.049-1.498, P = 0.013), and dominant (OR = 1.742, 95% CI = 1.174-2.583, P = 0.006) models, and for Asians using the dominant model (OR = 1.293, 95% CI = 1.025-1.632, P --- 0.030), wherea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detected for Caucasians. In conclusion, FokI polymorpbism is not generally associated with IDD, but there is increased risk for IDD in Hispanics and Asians carrying FokI allele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kI polymorphism rs2228570 Vitamin D receptor disk degeneration intervertebral disk disease
原文传递
电针夹脊穴对压力诱导退变椎间盘纤维环的影响
2
作者 汪敏 邹璟 +5 位作者 周婷 程佩 边清灵 刘子慧 杨澳 黄国付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5期526-531,共6页
目的:探讨电针夹脊穴对压力诱导退变椎间盘纤维环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5只。通过外置轴向加压器械诱导腰椎间盘退变(IVDD)模型,轴向加压28 d后使用MRI评估造... 目的:探讨电针夹脊穴对压力诱导退变椎间盘纤维环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5只。通过外置轴向加压器械诱导腰椎间盘退变(IVDD)模型,轴向加压28 d后使用MRI评估造模效果。电针组在造模成功后第1天开始电针双侧夹脊穴治疗28 d。电针干预结束后观察记录4组实验兔的精神状态、饮食、活动和对外界的刺激情况并评分;使用MRI观察各组椎间盘的信号强度并行Pfirrmann分级评估;采用HE染色和透射电镜比较4组椎间盘纤维环组织形态及亚细胞结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实验兔椎间盘纤维环细胞中的血小板反应蛋白解整合素金属肽酶-5(ADAMTS-5)抗体阳性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实验兔的综合反应评分降低(P<0.01),椎间盘信号消失,Pfirrmann分级明显升高,纤维环组织结构破坏,细胞排列紊乱,纤维软骨细胞增多,胶原纤维组织内的纤维细小,排列紊乱,纤维环细胞中ADAMTS-5抗体阳性表达明显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实验兔的综合反应评分升高(P<0.01),椎间盘信号改善,Pfirrmann分级降低,纤维环结构和胶原纤维形态改善,纤维环细胞中ADAMTS-5抗体阳性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轴向加压刺激能明显破坏纤维环细胞形态及组织结构,并引起纤维环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而电针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退变的纤维环,进而延缓IVD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退变 电针 纤维环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亚洲人COL9A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椎间盘退变相关性的Meta分析
3
作者 李鹏飞 王涛 马信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3275-3280,共6页
背景:人类全基因组序列研究发现很多基因突变会导致椎间盘结构改变以及退变风险的提高。目的:使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COL9A2基因rs12077871,rs12722877,rs7533552位点多态性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 背景:人类全基因组序列研究发现很多基因突变会导致椎间盘结构改变以及退变风险的提高。目的:使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COL9A2基因rs12077871,rs12722877,rs7533552位点多态性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及万方数据库,收集COL9A2基因rs12077871,rs12722877,rs7533552位点多态性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的研究,检索时间截止至2018年7月。根据STREGA原则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共6篇文献符合既定纳入和排除标准,共计2 874名研究对象纳入研究。主要对椎间盘退变组(病例组)及非椎间盘退变组(对照组)的不同等位基因及基因型的分布特征,使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1)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COL9A2基因rs12077871,rs12722877,rs7533552位点等位基因分布特征、基因型分布特征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目前证据显示亚洲人群中COL9A2基因rs12077871,rs12722877,rs7533552位点多态性与椎间盘退变尚无明显相关性,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的高质量病例-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Meta分析所得到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COL9A2 基因多态性 等位基因 基因突变 MetA分析
下载PDF
MR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弥散加权成像评估腰椎间盘退变程度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晨 陈基明 +3 位作者 李勇 谷士康 孙陈 陈亮亮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9-263,共5页
目的观察MR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弥散加权成像(IVIM-DWI)定量评估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价值。方法对90例下腰痛患者采集共450个腰椎间盘常规MRI及IVIM-DWI,评估各椎间盘Pfirrmann分级,比较不同Pfirrmann分级椎间盘之间IVIM-DWI定量参数表观... 目的观察MR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弥散加权成像(IVIM-DWI)定量评估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价值。方法对90例下腰痛患者采集共450个腰椎间盘常规MRI及IVIM-DWI,评估各椎间盘Pfirrmann分级,比较不同Pfirrmann分级椎间盘之间IVIM-DWI定量参数表观弥散系数(ADC)、慢速弥散系数(D)、快速弥散系数(D*)及灌注分数(f)的差异;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IVIM-DWI定量参数诊断腰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的效能。结果450个椎间盘中,21个PfirrmannⅠ级,168个Ⅱ级,152个Ⅲ级,87个Ⅳ级,22个Ⅴ级。PfirrmannⅠ与Ⅱ级之间髓核ADC、D值及前纤维环ADC,Ⅱ与Ⅲ级间髓核ADC、D和f值及前、后纤维环ADC、D值,Ⅲ与Ⅳ级间髓核ADC、D、f值、前纤维环ADC、D值及后纤维环ADC,Ⅳ与Ⅴ级间髓核ADC、D值及后纤维环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邻Pfirrmann分级间其余IVIM-DWI定量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髓核ADC(OR=1.879)及D值(OR=2.212)均为腰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的相关因素(P均<0.001)。髓核ADC及D值评估Pfirrmann分级的曲线下面积为0.80~0.92。结论IVIM-DWI可有效定量评估椎间盘退变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退变 磁共振成像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下载PDF
侧路与后路单椎间融合器联合单侧钉棒置入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被引量:12
5
作者 严冬雪 黄永吉 +3 位作者 马广斌 罗军 胡军祖 肖荣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4期541-546,共6页
背景:腰椎不稳、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源性腰腿疼等腰椎退行性疾病常需实施椎间融合,但采用哪一种植入物进行植入好?还存在争议。目的:比较L4、5侧路单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与传统开放后路单椎间融合器联合单侧钉棒内固定的椎间融合治... 背景:腰椎不稳、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源性腰腿疼等腰椎退行性疾病常需实施椎间融合,但采用哪一种植入物进行植入好?还存在争议。目的:比较L4、5侧路单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与传统开放后路单椎间融合器联合单侧钉棒内固定的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标准的L4、5单节段退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侧路单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治疗(试验组),45例行后路单椎间融合器联合单侧钉棒内固定的椎间融合(对照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7个月,平均13个月。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试验组1例出现内固定后椎间融合器移位但无相应症状发生。两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住院天数、引流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植入治疗时间及植入治疗中出血量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后ODI及JOA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种方式治疗部分腰椎退变性疾病效果相当,但侧路单椎间融合器内固定创伤小、治疗后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腰椎 退行性疾病 椎间融合术 单椎间融合器 椎间融合 钉棒内固定
下载PDF
胶原酶化学髓核溶解术机制的再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商卫林 李振宙 +4 位作者 侯树勋 刘宁 刘茜 吴闻文 吴叶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47-150,共4页
目的:研究胶原酶盘内注射对山羊腰椎间盘突出模型的化学髓核溶解作用,重新评估化学髓核溶解术的机制。方法:胶原酶注射前10周,通过手术损伤椎间盘前外侧纤维环诱发椎间盘突出和退变,并经MRI证实。胶原酶注射后1天、1周、2周、4周、12周... 目的:研究胶原酶盘内注射对山羊腰椎间盘突出模型的化学髓核溶解作用,重新评估化学髓核溶解术的机制。方法:胶原酶注射前10周,通过手术损伤椎间盘前外侧纤维环诱发椎间盘突出和退变,并经MRI证实。胶原酶注射后1天、1周、2周、4周、12周观察X线片上椎间盘高度指数、椎间盘的组织学等变化。结果:胶原酶对正常和退变椎间盘髓核组织具有类似的溶解作用。胶原酶盘内注射后在突出模型椎间盘中央和髓核突出部位均出现溶解空腔,终板破坏轻;而对正常椎间盘溶解部位在椎间盘髓核和内层纤维环,并严重破坏终板。结论:盘内注射胶原酶能有效溶解山羊突出模型椎间盘的中央和突出部位髓核组织。胶原酶注射后12周,退变间盘基质出现再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酶 化学髓核溶解术 椎间盘移位 椎间盘退变
下载PDF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高龄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被引量:15
7
作者 陈康武 张凯 +4 位作者 陈昊 王根林 朱晓宇 钱忠来 杨惠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3688-3693,共6页
背景:目前关于滑脱椎体是否需要复位临床存在一定争议。目的:观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腰椎后路椎间融合(PLIF)治疗70岁以上高龄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70岁以上高龄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腰椎后路椎... 背景:目前关于滑脱椎体是否需要复位临床存在一定争议。目的:观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腰椎后路椎间融合(PLIF)治疗70岁以上高龄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70岁以上高龄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腰椎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减压联合椎体间融合治疗的临床资料。对内固定前后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腰椎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1)30例患者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为(75.1±6.7)岁。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均在12个月以上;(2)内固定后目测类比评分为显著优于内固定前(P<0.05);内固定后ODI指数与腰椎JOA评分较内固定前有明显改善(P<0.05);腰椎JOA评分改善率情况:治愈3例,显著有效24例,有效3例,无效0例;(3)根据椎间融合判定标准,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为(5.13±0.65)个月(4-8个月);(4)平均手术时间(225.6±23.4)min,平均术中出血量(470±45.5)mL。平均随访时间为(25.8±3.5)个月;(5)手术相关并发症共有6例(20%),其中1例硬膜囊撕裂,2例麻痹性肠梗阻,3例一过性下肢神经症状加重;(6)结果说明,在积极控制全身伴发疾病的基础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间融合治疗高龄退行性腰椎滑脱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腰椎 退行性 滑税 高龄 椎闻融合
下载PDF
椎间盘退变的机制及修复 被引量:29
8
作者 孟祥宇 夏建龙 +1 位作者 杨挺 蔡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768-1773,共6页
背景:目前为止,椎间盘退变源性腰痛的发病机制研究并不十分清楚明了,对于其治疗的手段也多种多样,但效果不一。目的:综述近年国内外椎间盘退变机制及修复的研究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至2014年11月为止Pub Med数据(http://www.ncbi.n... 背景:目前为止,椎间盘退变源性腰痛的发病机制研究并不十分清楚明了,对于其治疗的手段也多种多样,但效果不一。目的:综述近年国内外椎间盘退变机制及修复的研究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至2014年11月为止Pub Med数据(http://www.ncbi.nlm.nih.gov/Pub Med)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http://www.cnki.net/),以"椎间盘退变因素,椎间盘源性腰痛,椎间盘退变治疗"等为检索词,共检索到78篇相关文献,排除重复研究,共30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结果与结论:综合大量国内外科研人员对椎间盘退变的研究,目前比较推崇的退变因素包括形态学上的改变、炎性递质和细胞外基质的变化、生长因子的作用等,治疗上仍处于对其形态学的修复方面,其中经皮穿刺椎间盘减压、椎体融合、人工椎间盘置换、动态稳定系统等手术治疗方法对椎间盘退变引起的症状有确切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椎间盘退变 椎间盘源性腰痛 椎间盘造影 经皮穿刺椎间盘减压 椎体融合 动态稳定 治疗
下载PDF
腰椎间盘退变与其高度降低的关系 被引量:8
9
作者 刘增胜 方明 +2 位作者 杨玲 孙屹岩 徐爱德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88-391,共4页
目的探讨人体腰椎间盘退变与其高度降低之间的关系。方法用Frobin的失真-补偿X线测量法测量实验组98例(291个)、对照组200名(597个)腰椎间盘的高度值。依据髓核信号强度变化及有无突出的情况,将实验组291个腰椎间盘分成A^F组,比较各组... 目的探讨人体腰椎间盘退变与其高度降低之间的关系。方法用Frobin的失真-补偿X线测量法测量实验组98例(291个)、对照组200名(597个)腰椎间盘的高度值。依据髓核信号强度变化及有无突出的情况,将实验组291个腰椎间盘分成A^F组,比较各组腰椎间盘高度值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A组(信号无改变、无突出)、B组(信号无改变、有突出)及C组(信号轻至中度减低、无突出)腰椎间盘高度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信号轻至中度减低、有突出)、E组(信号消失、无突出)及F组(信号消失、有突出)腰椎间盘高度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退变先于其高度降低。腰椎间盘高度的降低出现于退变后期,退变早期不伴有高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椎间盘退变 磁共振成像 X线
下载PDF
MRI表观弥散系数与腰椎间盘退变分级的相关性 被引量:20
10
作者 张娅 陈建宇 +2 位作者 蒋新华 蔡兆熙 刘珍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64-1267,共4页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髓核弥散能力与其退变程度、解剖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下腰痛患者42例,行腰椎MRI,扫描序列为矢状位T1W、T2W及轴位T2W、DTI,椎间盘按Pfirrmann分级。测量不同退变分级及不同解剖水平各椎间盘髓核相...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髓核弥散能力与其退变程度、解剖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下腰痛患者42例,行腰椎MRI,扫描序列为矢状位T1W、T2W及轴位T2W、DTI,椎间盘按Pfirrmann分级。测量不同退变分级及不同解剖水平各椎间盘髓核相对ADC值并进行比较,分析椎间盘退变分级、解剖水平与ADC值的相关性。结果 210个椎间盘(L1-2~L5-S1各42个),Pfirrmann分级Ⅱ~Ⅴ级分别为73个、95个、38个、4个。所有椎间盘相对ADC值平均为0.45±0.10,Ⅱ~Ⅴ级分别为0.48±0.08、0.45±0.10、0.42±0.09、0.23±0.15;L1-2~L5-S1分别为0.44±0.08、0.45±0.08、0.45±0.10、0.45±0.11、0.45±0.12。不同退变分级椎间盘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除Ⅲ级与Ⅳ级两组总体无差异(P〉0.05)外,其他各级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ADC值与Pfirrmann退变分级具有相关性(r=-0.25,P〈0.05)。结论 DTI可定量评价椎间盘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退变 扩散磁共振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下载PDF
腰椎间盘退变的磁共振T2 map定量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牛刚 杨健 +2 位作者 王蓉 于学文 郭佑民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325-2329,共5页
目的探讨T2 map成像定量评价早期腰椎间盘退变的价值。方法对46名受试者行腰椎MR矢状位T2WI及正中矢状位T2 map成像,根据Pfirrmann标准将L1-S1椎间盘分级,并测量髓核及纤维环前后缘T2值。分别比较各级髓核和纤维环前后缘T2值,对髓核和... 目的探讨T2 map成像定量评价早期腰椎间盘退变的价值。方法对46名受试者行腰椎MR矢状位T2WI及正中矢状位T2 map成像,根据Pfirrmann标准将L1-S1椎间盘分级,并测量髓核及纤维环前后缘T2值。分别比较各级髓核和纤维环前后缘T2值,对髓核和纤维环前后缘T2值与年龄、退变分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共计测量229个椎间盘:①各分级腰椎间盘髓核T2值随分级增高而减小,除Ⅳ级与Ⅴ级,余各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各分级腰椎间盘纤维环前缘T2值呈上升趋势,除Ⅰ级、Ⅱ级与Ⅳ级,余各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腰椎间盘髓核T2值与受试者年龄呈显著负相关(P<0.01),纤维环前、后缘T2值与受试者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基于T2 map成像定量测定腰椎间盘髓核T2值的变化是一种无创评价椎间盘早期退变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磁共振成像 横向弛豫时间
下载PDF
3.0T MRI弥散加权成像评价腰椎间盘退变原因的价值 被引量:6
12
作者 马晓晖 张伟 +5 位作者 高宇 赵建 李石玲 张旭静 赵振江 蒋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17期2734-2739,共6页
背景:MR弥散加权成像对水分子的扩散运动敏感,能早期了解椎间盘纤维环和髓核的含水量改变,从而明确其退变程度。目的:通过对109例腰椎间盘的弥散加权成像进行前瞻性研究,旨在提高应用MRI中弥散加权成像序列对椎间盘退变程度和早期变性... 背景:MR弥散加权成像对水分子的扩散运动敏感,能早期了解椎间盘纤维环和髓核的含水量改变,从而明确其退变程度。目的:通过对109例腰椎间盘的弥散加权成像进行前瞻性研究,旨在提高应用MRI中弥散加权成像序列对椎间盘退变程度和早期变性诊断的认识。方法:采用Siemens Verio 3.0T超导磁共振仪。常规平扫包括矢状位T1WI序列及T2WI抑脂序列;弥散加权成像采用SE-EPI序列行矢状位扫描,取b值为800s/mm2,层厚、间距和显示野同T2WI抑脂序列扫描。根据Pfirrmann等的椎间盘退变分级标准,采用盲法在矢状位T2WI上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09例545个腰椎间盘进行分级。将弥散加权成像数据传至工作站,并对表观扩散系数图像进行测量,得到表观扩散系数值。分别画出L1/2-L5/S1椎间盘的感兴趣区,记录数据。结果与结论:年龄与椎间盘退变分级存在明显相关性,年龄越大高级别数量越多。椎间盘表观扩散系数值影响因素分析:男性与女性各椎间盘表观扩散系数值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L1-S1各椎间盘年龄与表观扩散系数值之间存在负相关(P<0.05);椎间盘评级与表观扩散系数值之间存在负相关(P<0.05)。提示通过对表观扩散系数值的研究,弥散加权成像将会成为椎间盘退行性变诊断、特别是椎间盘早期退变、无创评价治疗效果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数字化骨科 脊柱损伤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腰椎间盘 退变 年龄
下载PDF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注入退变椎间盘局部的作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沈祥 徐宏光 +3 位作者 马明明 张骞 肖良 所起凤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7-81,共5页
背景:国内研究证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为软骨细胞、成骨细胞等多种类型骨细胞,修复受损的骨或软骨组织。目的:观察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兔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方法:将36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不进行任何处... 背景:国内研究证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为软骨细胞、成骨细胞等多种类型骨细胞,修复受损的骨或软骨组织。目的:观察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兔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方法:将36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髓核穿刺抽吸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造模14 d后,实验组于椎间盘内注射Brd U标记的同种异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悬液50μL(细胞浓度1×10~9 L^(-1)),对照组于椎间盘内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注射后2,4,8周,进行椎间盘放射学MRI检查、苏木精-伊红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结论:(1)MRI检查:正常组椎间盘高度恒定,T2加权相上椎间盘信号清晰、均一;对照组注射第4周开始出现椎间隙变窄,T2加权相信号减弱,随着时间推移,椎间盘间隙逐渐狭窄,T2加权相信号也越来越低;实验组注射后第4周椎间隙高度和T2加权相信号逐渐增强;(2)苏木精-伊红染色:与正常组比较,对照组注射后2周出现椎间盘退变表现,并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加重;实验组注射后不同时间点的椎间盘退变表现较对照组明显减轻;(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移植后的Brd U标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可在兔椎间盘内存活并增殖;(4)结果表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兔椎间盘退变有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移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分离 体外培养 干细胞移植 动物模型 椎间盘退变 修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X射线、CT、MRI评估C_7椎体显示不清颈椎退变性疾病C_(2-7)Cobb角的可靠性 被引量:8
14
作者 吴涛 刘军 王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1期4993-4997,共5页
背景: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颈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由于自身解剖原因C_7椎体于颈椎侧位片中显示不清,严重影响C_(2-7) Cobb角的测量准确性。目的:针对部分C_7椎体显示不清的颈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探讨采用CT及MRI取代X射线评估颈椎矢状位形态的... 背景: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颈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由于自身解剖原因C_7椎体于颈椎侧位片中显示不清,严重影响C_(2-7) Cobb角的测量准确性。目的:针对部分C_7椎体显示不清的颈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探讨采用CT及MRI取代X射线评估颈椎矢状位形态的可行性。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颈椎手术患者共82例,根据C_7椎体轮廓于颈椎侧位片上显示情况分组,A组28例X射线中C_7椎体轮廓显示不清,B组54例C_7椎体轮廓显示清楚。采用C_(2-7) Cobb角指标分别评估每位患者X射线、CT及MRI颈椎矢状位形态。采用配对t检查、组内相关系数、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不同影像学技术评估颈椎矢状位形态的差异、可靠性及相关性。结果与结论:(1)CT、MRI中测量所得C_(2-7) Cobb角均明显低于X射线中测量所得C_(2-7) Cobb角(P <0.05)。将上述患者按C_7椎体轮廓显示状况进行分组后,发现X射线测量A组患者C_(2-7) Cobb角可靠性较CT、MRI明显降低(ICC=0.768,0.977,0.986),而于X射线测量B组患者可靠性与CT、MRI相近(ICC=0.953,0.976,0.977);(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T及MRI下所测C_(2-7) Cobb角均与X射线下所得测量值存在显著相关性(r=0.569,P <0.05;r=0.670,P <0.05);(3)通过建立散点图计算X射线、CT、MRI下所得C_(2-7) Cobb角测量值间计算公式如下:C_(2-7)Cobb角(CT)=0.60×C_(2-7)Cobb角(X射线)-6.78°;C_(2-7)Cobb角(MRI)=0.70×C_(2-7) Cobb角(X射线)-0.30°;(4)结果显示,尤其是C_7椎体显示不清患者,可采用CT或MRI技术评估颈椎矢状位形态,以解决X射线评估颈椎矢状位形态可靠性不佳的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矢状位形态 可靠性 X射线 CT MRI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颈椎 椎间盘退化 组织工程
下载PDF
腰突颗粒调节腰椎间盘退变模型兔Fas/FasL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9
15
作者 何升华 赖居易 +4 位作者 王业广 孙志涛 王建 冯华龙 黄飞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2期5140-5145,共6页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腰突颗粒可以通过延缓人髓核细胞的退变,起到保护人髓核细胞的作用。临床发现,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疗效满意。目的:探讨经验方腰突颗粒对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Fas/Fas L基因表达的影响,进一步阐明腰突颗粒防治腰椎间盘...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腰突颗粒可以通过延缓人髓核细胞的退变,起到保护人髓核细胞的作用。临床发现,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疗效满意。目的:探讨经验方腰突颗粒对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Fas/Fas L基因表达的影响,进一步阐明腰突颗粒防治腰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0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微创针刺旋切法制备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成功后,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n=5)。生理盐水组予以10 m L生理盐水灌胃,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予以腰突颗粒水煎剂10,20,40 m L灌胃,灌胃次数为2次/d,持续灌胃21 d。所有新西兰大白兔在相同条件下饲养,灌胃干预完成后,对各组大白兔腰椎髓核中的Fas/Fas L基因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与结论:(1)新西兰大白兔经微创针刺旋切法造模12周后行MRI检查证实椎间盘信号强度减弱,并见纤维环断裂,椎间盘向后突;(2)Masson染色可见纤维环细胞排列紊乱,甚至断裂,番红O染色见髓核细胞明显减少;(3)与生理盐水组相比,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椎间盘组织的Fas m RNA、Fasl m RNA表达均降低,且随着灌服腰突颗粒剂量的增加,Fas m RNA、Fasl m RNA相对表达量逐渐降低(P<0.05);(4)结果说明,腰突颗粒可降低兔腰椎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中髓核Fas/Fas L基因表达,进而延缓兔腰椎间盘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软骨组织工程 腰突颗粒 椎间盘退变 基因 FAS FASL
下载PDF
动态内固定Coflex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椎间孔高度恢复与疗效 被引量:5
16
作者 梁昌详 昌耘冰 +4 位作者 顾宏林 刘斌 尹东 郑晓青 黄帅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13期2065-2070,共6页
背景:近几年来国内各大医院广泛采用Coflex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目的:探讨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并通过随访治疗后椎间孔高度的变化及内固定后腰椎功能恢复情况来探... 背景:近几年来国内各大医院广泛采用Coflex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目的:探讨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并通过随访治疗后椎间孔高度的变化及内固定后腰椎功能恢复情况来探讨椎间孔撑开高度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行Coflex植入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及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例,随访患者的椎间孔的高度、椎体前缘及后缘高度。记录患者内固定治疗前、治疗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ODI及目测类比评分值。结果与结论:内固定治疗后患者的椎间隙前缘高度、椎间隙后缘高度及椎间孔高度较内固定前均有明显的增高,治疗后1周内复查的X射线平片显示椎间孔及椎间隙高度达到最大值,此后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各高度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不同程度的下降。在平均内固定后26.4个月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及椎间孔高度较内固定前的高度仍具有显著差异。根据ODI功能评分及目测类比评分疼痛评分结果,治疗后3个月即可见患者功能明显改善,在内固定后1年左右进一步改善,腰椎功能恢复效果达到最佳,末次随访时ODI评分值与内固定后1年随访值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Coflex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轻中度腰椎管狭窄症可取的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其治疗的效果主要来自于术中对硬膜及神经根的减压,而Coflex对椎间孔高度的恢复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会逐渐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COFLEX 椎间孔高度 椎间隙高度 腰椎退变性疾病 内固定 非融合手术
下载PDF
基于RNA-seq技术分析腰突颗粒防治腰椎间盘退变的转录组学特征 被引量:4
17
作者 何升华 赖居易 +4 位作者 孙志涛 王业广 王建 冯华龙 黄飞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3778-3783,共6页
背景:腰突颗粒是课题组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经验方,一直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其作用机制一直未明确。目的:基于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探讨临床经验方腰突颗粒防治腰椎间盘退变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将10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 背景:腰突颗粒是课题组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经验方,一直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其作用机制一直未明确。目的:基于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探讨临床经验方腰突颗粒防治腰椎间盘退变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将10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腰突颗粒组(n=5),生理盐水组予以生理盐水20 mL/次灌胃,腰突颗粒组予以灌服腰突颗粒水煎剂20 mL/次,均2次/d,连续灌胃1周。于最后一次灌胃完成2 h后经颈总动脉采血收集兔血清分别制作为10%DMEM培养液;分别使用2种血清培养液培养人髓核细胞,镜下观察2组细胞形态,锥虫蓝染色后测定2组细胞活力;另取第3代髓核细胞,干预48 h后采用RNA-Seq技术对2组细胞中的mR NA进行检测,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mR NA;将得到测序结果进行差异基因表达、GO功能显著性富集及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结果与结论:(1)腰突颗粒组髓核细胞贴壁后以圆形或梭形多见,胞浆充足,胞核清晰。细胞核核表面光滑,核膜完整,长条状粗面内质网排列整齐,线粒体少,胞质内可见散在溶酶体及纤丝;生理盐水组细胞呈梭形和多角形,细胞核大,核仁多为2或3个,细胞核表面稍粗糙且质网可见轻微扩张,线粒体少且有部分膜不完整;(2)腰突颗粒组髓核P1、P2、P3代细胞贴壁速度、传代时间及细胞活力均优于生理盐水组(P<0.05);(3)比较2组测序结果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共有464个,其中上调基因有143个,下调基因有321个。差异基因的GO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集中在生物过程部分的细胞调控与代谢过程中。差异基因的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结果发现,主要集中在代谢相关通路;(4)综上,通过RNA-Seq技术获得了腰突颗粒防治椎间盘退变作用的差异基因表达谱,腰突颗粒防治椎间盘退变的分子机制主要通过调节上调细胞外基质代谢相关基因及下调多糖合成相关基因实现,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化 中草药 组织工程 组织构建 椎间盘退变 RNA-SEQ 中药 腰突颗粒 血清干预 转录组 基因 髓核细胞
下载PD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髓核细胞聚集蛋白聚糖及Ⅱ型胶原的表达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大鹏 吴燕 +3 位作者 岳佳伟 王家伦 胡浪 黄永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02-1208,共7页
背景:采用生长因子等生物学方法修复退变椎间盘是目前椎间盘退变治疗的研究热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能促进髓核细胞增殖、促进功能性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但其机制仍未阐明。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髓核细胞聚集蛋白聚糖及Ⅱ型胶原表... 背景:采用生长因子等生物学方法修复退变椎间盘是目前椎间盘退变治疗的研究热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能促进髓核细胞增殖、促进功能性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但其机制仍未阐明。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髓核细胞聚集蛋白聚糖及Ⅱ型胶原表达的促进作用,并探讨其信号转导机制。方法:分离培养人髓核细胞,取第3代细胞给予不同质量浓度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0,20,50,100,200μg/L)进行刺激,采用RT-PCR、Western-blot检测聚集蛋白聚糖及Ⅱ型胶原的表达。100μg/L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作用于髓核细胞,采用Western-blot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作用,并通过LY294002的应用检测PI3K/Akt通路的抑制对聚集蛋白聚糖及Ⅱ型胶原表达的影响。结果与结论:(1)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质量浓度增高,聚集蛋白聚糖及Ⅱ型胶原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该作用呈剂量依赖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100μg/L)能显著促进p-PI3K和p-Akt的表达(P<0.01),而LY294002能抑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促进作用(P<0.01);(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100μg/L)能促进髓核细胞聚集蛋白聚糖及Ⅱ型胶原的表达(P<0.01),而LY294002能抑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聚集蛋白聚糖及Ⅱ型胶原表达的促进作用(P<0.01);(3)因此认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可通过PI3K/Akt通路促进髓核细胞聚集蛋白聚糖及Ⅱ型胶原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椎间盘退化 蛋白聚糖类 胶原Ⅱ型 细胞外基质 组织工程 组织构建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髓核细胞 椎间盘退变 聚集蛋白聚糖 Ⅱ型胶原 生长因子 下腰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保护退变椎间盘的Topping-off技术 被引量:4
19
作者 赵成 徐建广 +2 位作者 连小峰 李浩 邱满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48期8349-8354,共6页
背景:Topping-off技术将坚固的融合和棘突间动态装置组合固定治疗,防止或减缓邻近腰椎节段的退变。目的:观察腰后路椎间融合联合Coflex动态固定(Topping-off技术)对退变椎间盘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Topping-off技术治疗的32例腰椎退变... 背景:Topping-off技术将坚固的融合和棘突间动态装置组合固定治疗,防止或减缓邻近腰椎节段的退变。目的:观察腰后路椎间融合联合Coflex动态固定(Topping-off技术)对退变椎间盘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Topping-off技术治疗的32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随访观察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Coflex植入节段活动度,MRI图像中Coflex植入节段椎间盘髓核相对信号强度。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Coflex植入节段的活动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9);Coflex植入节段相对信号强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说明Topping-off技术对椎间盘中短期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腰椎 椎间融合术 非融合术 动态固定 内固定 相对信号强度 省级基金
下载PDF
单节段Isobar TTL系统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短期效果 被引量:7
20
作者 田一星 包肇华 +5 位作者 邹俊 季一鸣 梅昕 潘俊 何文野 杨惠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20-1025,共6页
背景:针对动态内固定系统短期临床疗效及能否延缓腰椎治疗后邻近节段退变的问题,临床上存在争议。目的:探究单节段Isobar TTL系统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使用单节段Isobar TTL内固定并按时间进... 背景:针对动态内固定系统短期临床疗效及能否延缓腰椎治疗后邻近节段退变的问题,临床上存在争议。目的:探究单节段Isobar TTL系统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使用单节段Isobar TTL内固定并按时间进行随访的20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47.4岁(35-62)岁,使用目测类比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临床疗效,在X射线片上测量动态固定节段及其上相邻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椎间活动度,使用UCLA系统评估动态固定节段及相应的上相邻节段的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与结论:随访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随访时间为14.4个月(12-27个月)。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20例患者末次随访时目测类比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动态固定节段活动度较治疗前减小(P<0.05),动态固定节段椎间隙高度及UCLA分级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上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活动度及椎间盘UCLA分级较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单节段Isobar TTL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满意,短期随访期间未出现动态固定节段及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重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器 椎间盘退化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