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穿刺方式对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内膜增生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邓甲秀 王立平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68-670,共3页
综述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血管内膜增生危险因素、增生机制、不同穿刺方式对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穿刺工具对内瘘的影响等,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自体动静脉内瘘 穿刺方式 穿刺工具 血管内膜 增生 综述
下载PDF
血管内膜增生模型的建立:颈总动脉挤压法 被引量:15
2
作者 徐红岩 周序斌 +3 位作者 胡茂稳 张翮 逄丽燕 孙茹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08-710,共3页
目的 挤压大鼠颈总动脉 ,造成类似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血管内膜增生病理模型。方法 暴露大鼠颈总动脉 ,在其上下各置一块 13mm× 5mm× 1mm钢片 ,以止血钳钳夹钢片 2 5min ,术后 2h、14d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 术后2h ,扫描... 目的 挤压大鼠颈总动脉 ,造成类似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血管内膜增生病理模型。方法 暴露大鼠颈总动脉 ,在其上下各置一块 13mm× 5mm× 1mm钢片 ,以止血钳钳夹钢片 2 5min ,术后 2h、14d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 术后2h ,扫描电镜可见血管内皮细胞变形、脱落 ,附有大量血小板。光镜可见血管壁有炎症细胞浸润 ,管腔内有血栓形成。术后 14d ,免疫组化血管壁PCNA表达强阳性 ,内膜面积占有率、中膜 +内膜面积占有率明显增加 ,管腔面积占有率明显缩小。类肝素、阿司匹林药物对PCNA表达及内膜增生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挤压大鼠颈总动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血管内膜增生 动物实验 颈总动脉挤压法
下载PDF
姜黄素抗炎抗氧化作用与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 被引量:7
3
作者 龙明智 陈磊磊 +2 位作者 杨季明 王迪斌 洪梅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735-737,共3页
目的 观察姜黄素抗炎、抗氧化作用对血管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 30只 ,随机平分 3组 ,对照组 (G1)、阿托伐他汀钙组 (G2 )、姜黄素组 (G3)。实验组在高脂饮食的基础上均予药物干预 ,灌胃给药每天每公斤体重姜黄... 目的 观察姜黄素抗炎、抗氧化作用对血管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 30只 ,随机平分 3组 ,对照组 (G1)、阿托伐他汀钙组 (G2 )、姜黄素组 (G3)。实验组在高脂饮食的基础上均予药物干预 ,灌胃给药每天每公斤体重姜黄素 10 0mg ,阿托伐他汀 2 5mg ,G1组生理盐水 5ml。 1周后制作髂动脉内膜球囊损伤模型 ,实验时间共 5周 ,观察给药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 (MDA)和白介素 6 (IL 6 )的含量。取目的血管 ,采用HE、弹力纤维染色观察内膜增生情况。结果 G3组SOD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两组 ,MDA含量明显降低。病理切片图像分析示内膜增生程度 :G1组 >G2组 >G3组。结论 姜黄素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同时姜黄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兔髂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 ,其机理可能部分与姜黄素的抗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内膜增生 抗炎 抗氧化作用 观察 血管损伤 含量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体重
下载PDF
姜黄素对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陈磊磊 龙明智 +2 位作者 杨季明 王迪斌 陶立翠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3年第18期1944-1945,共2页
目的 观察姜黄素对家兔髂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 取新西兰大白兔 3 0只 ,随机分为对照组 (G1)、阿托伐他汀组 (G2 )和姜黄素组 (G3 ) ,每组 10只。所有实验动物在高脂饮食的基础上分别予生理盐水 5mL/d、阿托伐他汀 ... 目的 观察姜黄素对家兔髂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 取新西兰大白兔 3 0只 ,随机分为对照组 (G1)、阿托伐他汀组 (G2 )和姜黄素组 (G3 ) ,每组 10只。所有实验动物在高脂饮食的基础上分别予生理盐水 5mL/d、阿托伐他汀 2 .5mg/(kg·d)、姜黄素10 0mg/(kg·d)灌胃给药 ,1周后制做髂动脉内膜球囊损伤模型。实验第 5周检测血脂并取目的血管 ,经HE、弹力纤维染色观察血管内膜增生情况。结果 G3及G2组血甘油三酯 (TC)、胆固醇 (TG)及低密度脂蛋白 (LDL)均明显降低 (P均 <0 .0 1) ,高密度脂蛋白 (HDL)升高 ,病理切片显示姜黄素可显著抑制血管内膜增生。结论 姜黄素能降低高脂饮食家兔TC ,TG及LDL ,升高HDL ,同时具有减轻髂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血管损伤 内膜增生 家兔 阿托伐他汀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下载PDF
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球囊损伤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郭艳 石蓓 +2 位作者 王正龙 王冬梅 许官学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88-294,共7页
探讨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模型兔颈动脉球囊成形术后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5 d后采集外周血,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反复贴壁法分离培养获得纯化的MSCs,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GFP)报告基因标记... 探讨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模型兔颈动脉球囊成形术后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5 d后采集外周血,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反复贴壁法分离培养获得纯化的MSCs,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GFP)报告基因标记备用。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随机分为MSCs移植组及对照组,于颈动脉球囊成形术后分别静脉注入MSCs或等体积培养液。术后7、14、28 d取球囊损伤血管标本经TUNEL法(TdT-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测定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率;同时进行归巢MSCs的鉴定;此外,测定术后28 d的内膜、中膜面积,再狭窄率及再内皮化情况。术后7、14、28 d,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组平滑肌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仅在移植组血管组织中有GFP阳性细胞分布;术后28 d,移植组内膜面积、内膜中膜面积之比及再狭窄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再内皮化程度则明显优于对照组。静脉移植外周血MSCs能够促进模型兔球囊损伤血管快速内皮化,抑制新内膜增生、减少再狭窄率;这一作用可能与损伤血管局部平滑肌细胞凋亡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球囊成形术 内膜增生 细胞凋亡 再狭窄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分布与糖尿病大鼠主动脉内膜增生的关系 被引量:4
6
作者 傅强 李志梁 +4 位作者 傅小华 雷霄 缪绯 吴宏超 刘映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6-199,共4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树突状细胞在外周血、动脉壁以及脾脏分布情况及与主动脉内膜增生的关系。方法链脲菌素腹腔注射及经高脂饮食喂养8周形成糖尿病大鼠内膜增生模型,分别取外周血、动脉壁以及脾脏组织,并制备组织单细胞悬液。应用流式... 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树突状细胞在外周血、动脉壁以及脾脏分布情况及与主动脉内膜增生的关系。方法链脲菌素腹腔注射及经高脂饮食喂养8周形成糖尿病大鼠内膜增生模型,分别取外周血、动脉壁以及脾脏组织,并制备组织单细胞悬液。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树突状细胞及T淋巴细胞比例情况。结果糖尿病大鼠及高脂饮食喂养合并糖尿病大鼠内膜较正常对照大鼠内膜增生明显(P<0.05),其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分布明显减少且主动脉内树突状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T淋巴细胞比例检测同样发现,糖尿病大鼠及高脂饮食喂养合并糖尿病大鼠较正常大鼠,外周血及主动脉内T淋巴细胞比例升高(P<0.05)。结论糖尿病大鼠及高脂饮食喂养的糖尿病大鼠主动脉内膜增生与树突状细胞及T淋巴细胞比例变化呈一定相关关系,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细胞在糖尿病大鼠主动脉内膜增生形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糖尿病 动脉粥样硬化 主动脉 内膜增生
下载PDF
抗骨桥蛋白抗体抑制血管内膜增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韩梅 张永钢 温进坤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77-480,共4页
目的:探讨抗骨桥蛋白(OPN)抗体对大鼠血管内皮剥脱术后内膜增生的抑制效果及其机制。方法:利用球囊导管建立大鼠颈总动脉-主动脉血管内皮剥脱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兔抗鼠OPN多克隆抗体后,利用明胶酶图分析、Westernblotting、免疫组织化... 目的:探讨抗骨桥蛋白(OPN)抗体对大鼠血管内皮剥脱术后内膜增生的抑制效果及其机制。方法:利用球囊导管建立大鼠颈总动脉-主动脉血管内皮剥脱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兔抗鼠OPN多克隆抗体后,利用明胶酶图分析、Westernblotting、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观察血管内膜厚度、基质转换酶类和粘附分子表达活性。结果:血管内膜剥脱大鼠给予抗OPN抗体后,血管内膜的增生受到明显抑制,内膜与中膜面积之比(I/M)降低(P<0.05),管腔狭窄程度减轻。血管壁MMP-2和TIMP-2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但MMP-2活性显著下降(P<0.05)。而且,抗OPN抗体对血管新生内膜的OPN表达水平也无明显影响。结论:抗OPN抗体通过阻断骨桥蛋白功能,减缓细胞外基质降解而有效抑制血管内膜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桥蛋白 抗体 血管内膜 增生
下载PDF
姜黄素诱导的平滑肌细胞凋亡在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中的作用 被引量:6
8
作者 陈磊磊 龙明智 +1 位作者 杨季明 王迪斌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52-455,共4页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家兔髂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C1)组、阿托伐他汀(G2)组、姜黄素(G3)组,每组各10只。所有实验组在高脂饮食基础上均予灌胃给药,其中G3组予姜黄素100mg/(kg·d...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家兔髂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C1)组、阿托伐他汀(G2)组、姜黄素(G3)组,每组各10只。所有实验组在高脂饮食基础上均予灌胃给药,其中G3组予姜黄素100mg/(kg·d),G2组予阿托伐他汀2.5mg/(kg·d),G1组予生理盐水5ml/d。1周后制作髂动脉球囊损伤模型,5周后取目的血管,经苏木精-伊红、弹力纤维染色观察内膜增生情况,同时电镜观察细胞凋亡,并检测凋亡基因p53、Caspase3。结果:病理切片图像分析显示内膜增生程度由强到弱为:G1组>G2组>G3组。在G3组p53表达明显增高,其他两组无差异(P>0.05)。Caspase3表达以G3组最高。电镜观察G3组平滑肌细胞可呈早中期凋亡现象。结论:姜黄素具有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血管内膜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球囊损伤 内膜增生 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
下载PDF
光动力疗法防治损伤性血管内膜增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凡光 顾瑛 +2 位作者 关澄宇 朱建国 孙明 《激光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20-123,共4页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 (PDT)防治损伤性血管内膜增生的近期疗效 ,并筛选PDT参数。方法 :首先筛选PDT参数。兔 2 4只 ,按L4 ( 2 3)正交实验方案分为四组 ,处理因素为血啉甲醚 5或 10mg/kg、功率密度 30或 90mw/cm2 、照射时间 15或 30mi...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 (PDT)防治损伤性血管内膜增生的近期疗效 ,并筛选PDT参数。方法 :首先筛选PDT参数。兔 2 4只 ,按L4 ( 2 3)正交实验方案分为四组 ,处理因素为血啉甲醚 5或 10mg/kg、功率密度 30或 90mw/cm2 、照射时间 15或 30min。球囊法损伤髂总动脉内膜 ,随后进行PDT处理 ,2 1天后取材 ,以中膜与内膜面积的比值为指标分析各处理因素的作用。其次观察PDT疗效。兔 2 4只 ,随机分成 4组 :( 1)单纯损伤组 ;( 2 )PDT对照组 ,内膜损伤后先激光照射 ,后注射血啉甲醚 ;( 3)低PDT剂量组 ,内膜损伤后先注射血啉甲醚 5.0mg/kg ,然后以 30mw/cm2 照射 15min ;( 4 )高PDT剂量组 ,以 90mw/cm2 照射 ,其余同低剂量组。以内膜与中膜面积的比值为指标分析PDT疗效。结果 :预选参数的最优搭配为 :功率密度为 30mw/cm2 ,照射时间为 15min ,血啉甲醚剂量为 5mg/kg。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的S1/S2 比值分别比单纯损伤组低 71.9% (P <0 .0 1)和 59.4 % (P <0 .0 5) ,比PDT对照组低 63.1% (P <0 .0 1)和 4 6.5% (P <0 .0 5)。结论 :经皮血管内光动力疗法可能成为防治损伤性血管内膜增生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疗法 血啉甲醚 血管成形 术后再狭窄 损伤性血管内膜增生 防治
下载PDF
丹参注射液对实验性动脉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0
10
作者 张化民 周小明 金耀松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1997年第8期459-460,共2页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用于预防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的可能性。方法:利用Fishman空气干燥法建立了大鼠的动脉损伤模型,观察丹参注射液对动脉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结果:丹参治疗组的动脉最大内膜厚度...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用于预防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的可能性。方法:利用Fishman空气干燥法建立了大鼠的动脉损伤模型,观察丹参注射液对动脉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结果:丹参治疗组的动脉最大内膜厚度〔(18.73±1.82)μm〕与对照组动脉最大内膜厚度〔(80.17±23.49)μm〕比较明显减薄,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丹参注射液可能具有预防PTCA后动脉再狭窄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注射液 内膜增生 动脉 抑制作用
下载PDF
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兔髂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增殖的抑制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玉成 陈怀生 +2 位作者 龙波 梁玉佳 曾智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11-815,共5页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兔髂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新生内膜增殖的影响和相关机制。方法:取纯种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采用球囊导管扩张法制作左髂动脉内膜球囊损伤模型,术后按体重配对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丹参酮ⅡA磺酸...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兔髂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新生内膜增殖的影响和相关机制。方法:取纯种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采用球囊导管扩张法制作左髂动脉内膜球囊损伤模型,术后按体重配对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丹参酮ⅡA磺酸钠7.5~9mg/只/天,稀释为4ml溶液静脉注射,疗程6天;对照组采用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注射。术后7天、14天和28天处死实验兔,并取出左侧髂动脉,制作石蜡切片,分别行HE染色、凋亡的TUNEL病理分析。结果:(1)HE染色形态学分析显示:术后14天治疗组中膜、内膜面积比7天有所增加,但小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03和〈0.001);术后28天治疗组中膜、内膜面积较术后14天减少,而对照组仍保持增加趋势,两组中膜、内膜面积均有明显差异(P值均〈0.001)。(2)细胞凋亡TUNEL分析:术后28天治疗组和对照组中膜、内膜凋亡细胞数均达到最大;术后7、28天治疗组与对照组中膜、内膜凋亡细胞数无明显差异,而术后14天两组中膜、内膜凋亡细胞数差异均较明显(P值分别为0.031和0.029)。结论:静脉注射丹参酮ⅡA磺酸钠有抑制动脉损伤后内膜增殖的作用,这一作用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等机制有关,但其临床实际运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动脉 球囊损伤 丹参酮ⅡA磺酸钠 新生内膜 增殖 凋亡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内膜增生的影响及与树突细胞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克明 王文林 +2 位作者 吕永恒 黎洪展 黄光胜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4153-4155,共3页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树突细胞(DCs)在外周血、动脉壁分布情况与主动脉内膜增生的关系以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效应。方法 SD大鼠30只分组饲养12 w后,测定主动脉内膜增生情况。分别取外周血、动脉壁组织,并制备组织单细胞悬液,应...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树突细胞(DCs)在外周血、动脉壁分布情况与主动脉内膜增生的关系以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效应。方法 SD大鼠30只分组饲养12 w后,测定主动脉内膜增生情况。分别取外周血、动脉壁组织,并制备组织单细胞悬液,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s比例情况。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DCs的CX3CR1表达情况。结果 AS大鼠内膜较正常对照大鼠内膜增生明显(P<0.001),其外周血DCs分布明显减少(P<0.05)且主动脉内DCs比例明显升高(P<0.05)。应用阿托伐他汀后AS大鼠内膜增生明显减轻(P<0.05),其外周血DCs分布增多(P<0.001)且主动脉壁内DCs比例明显降低(P<0.001)。AS大鼠DCs的CX3CR1基因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应用阿托伐他汀后CX3CR1基因相对表达量减少(P<0.05)。结论 AS大鼠主动脉内膜增生与DCs比例变化有关,DCs在AS大鼠主动脉内膜增生、管壁粥样硬化形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抵制DCs向动脉内膜迁移,降低局部免疫炎症反应,此作用可能与DCs下调CX3CR1基因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细胞 动脉粥样硬化 内膜增生 阿托伐他汀 CX3CR1
下载PDF
Roscovitine通过影响核因子κB活化抑制大鼠颈动脉内膜损伤导致的炎性增生 被引量:7
13
作者 赵京山 孙佳欢 +3 位作者 于琨 刘玉 王超 李爱英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3-238,共6页
目的:探讨roscovitine通过影响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活化抑制大鼠颈动脉内膜损伤导致炎性增生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随机将SD大鼠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3组,每组20只。模型组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制作颈动脉内... 目的:探讨roscovitine通过影响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活化抑制大鼠颈动脉内膜损伤导致炎性增生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随机将SD大鼠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3组,每组20只。模型组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制作颈动脉内膜损伤模型;对照组采用假手术用生理盐水代替胰蛋白酶消化步骤,其他同模型组操作;治疗组在分离的颈动脉血管外壁均匀涂抹终浓度为2 g/L roscovitine缓释凝胶0.5 mL,其他同模型组。各组大鼠术后常规饲养4周后取材备检。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形态学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IκB的表达变化和磷酸化降解,检测NF-κB的表达变化、磷酸化激活以及其下游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表达变化。结果:Roscovitine通过抑制胰蛋白酶损伤诱导的IκB-α磷酸化降解,阻断NF-κB-p65的磷酸化活化,进而下调COX-2表达,抑制VCAM-1、TNF-α和IL-6的表达,从而发挥抑制损伤血管内膜增生的作用。结论:Roscovitine通过影响NF-κB活化抑制大鼠颈动脉内膜损伤导致的炎性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SCOVITINE 核因子ΚB 颈动脉内膜 炎性增生
下载PDF
血管外膜剥离致内膜增生病变的动物模型 被引量:7
14
作者 汤月霞 刘永 +3 位作者 王华 梁春 陈金明 吴宗贵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65-68,共4页
目的建立颈动脉外膜剥离引起内膜增生的动物模型,为研究血管外膜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2g/L的Ⅱ型胶原酶消化颈动脉外膜后,眼科镊钝性剥离外膜,HE染色明确外膜剥离效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外膜剥离对内膜的影响。... 目的建立颈动脉外膜剥离引起内膜增生的动物模型,为研究血管外膜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2g/L的Ⅱ型胶原酶消化颈动脉外膜后,眼科镊钝性剥离外膜,HE染色明确外膜剥离效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外膜剥离对内膜的影响。结果酶化学消化+眼科镊钝性剥离可有效剥离血管外膜;外膜剥离2周后可见相应内膜处出现增生性病变,病变成分为分泌型平滑肌细胞;而外膜保留侧正常。结论胶原酶消化+眼科镊钝性剥离的方法可有效剥离血管外膜,促进血管内膜增生性病变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血管外膜剥离 内膜 内膜增生病变 动物模型
下载PDF
蛇床子素对大鼠颈动脉内膜增生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宇 孙淑娴 +5 位作者 马威 李昌义 王斌 王兆祥 亢小丽 纪征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23期21-25,共5页
目的研究蛇床子素对球囊损伤后大鼠颈动脉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低剂量蛇床子素组[10 mg/(kg·d)]和高剂量蛇床子素组[30 mg/(kg·d)]。复制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蛇床子素组大鼠术... 目的研究蛇床子素对球囊损伤后大鼠颈动脉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低剂量蛇床子素组[10 mg/(kg·d)]和高剂量蛇床子素组[30 mg/(kg·d)]。复制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蛇床子素组大鼠术前2 d开始给药,假手术组、模型组同时给予0.9%Na Cl,共给药16 d。术后第13天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染色,观察血管内膜的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新生内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ELISA检测大鼠受损血管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Western blot检测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Toll样受体(TLR4)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高、低剂量蛇床子素组均能减少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面积、内膜/中膜比(P<0.05),并使PCNA阳性指数降低(P<0.05),降低球囊损伤血管组织TLR4和NF-κB的过表达和炎症介质TNF-α和IL-1β水平(P<0.05)。结论蛇床子素能够抑制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的内膜增生,主要通过影响TLR4/NF-κB通路,减轻炎症反应,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而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床子素 球囊损伤 血管平滑肌 内膜增生
下载PDF
大黄提取液对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增生防治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冯雪建 卢占军 +3 位作者 高登慧 徐在品 邓小燕 崔红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226-4228,共3页
[目的]研究大黄提取液对大鼠颈总动脉挤压后内膜增生的防治作用。[方法]正常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动物模型组、阿司匹林组和大黄组(大黄Ⅰ组0.45 g/kg、大黄Ⅱ组1.35 g/kg、大黄Ⅲ组4.05 g/kg)。术后30天取颈总动脉,进行形态学观察。[结... [目的]研究大黄提取液对大鼠颈总动脉挤压后内膜增生的防治作用。[方法]正常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动物模型组、阿司匹林组和大黄组(大黄Ⅰ组0.45 g/kg、大黄Ⅱ组1.35 g/kg、大黄Ⅲ组4.05 g/kg)。术后30天取颈总动脉,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1.大黄Ⅰ组、阿司匹林组和动物模型组血管壁组织结构基本相似,(内膜+中膜)占有率、管腔横切面积占有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2.与动物模型组相比,大黄Ⅱ、Ⅲ组大鼠左侧颈总动脉内膜增生均明显减轻。大黄Ⅲ组(内膜+中膜)占有率差异极显著(P<0.01),大黄Ⅱ、Ⅲ组管腔横切面积占有率均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大黄提取液对大鼠颈总动脉挤压后内膜增生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大鼠 颈总动脉 内膜增生
下载PDF
参元丹胶囊对动脉内皮损伤大鼠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刘红旭 尚菊菊 +4 位作者 赵子厚 张锁雅 周萍 李敏 张晓辉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6年第2期124-125,共2页
目的观察参元丹胶囊对动脉内皮损伤大鼠动脉内皮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应用导管拉伤加高渗液损伤的方法建立大鼠主动脉内皮损伤模型,检测中药参元丹胶囊后大鼠动脉内皮内膜的增生情况。结果经导管拉伤加高渗液损伤后,动脉内膜被覆... 目的观察参元丹胶囊对动脉内皮损伤大鼠动脉内皮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应用导管拉伤加高渗液损伤的方法建立大鼠主动脉内皮损伤模型,检测中药参元丹胶囊后大鼠动脉内皮内膜的增生情况。结果经导管拉伤加高渗液损伤后,动脉内膜被覆单层内皮细胞,内膜不规则增厚,血管平滑肌增生。经参元丹治疗后动脉内皮损伤后血管内膜过度增生得到抑制。结论参元丹对血管内皮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元丹 动脉内皮损伤 内膜增生
下载PDF
尿激酶对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血管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冰 赵庆华 赵渝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1970-1975,共6页
目的探讨尿激酶对急性深静脉血栓栓后静脉壁胶原增生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动态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急性下腔静脉血栓模型,分为尿激酶组、未用药对照组以及假手术组。各组分别于术后第3、5、8、14天获取目标血管段,HE染色光镜观察静脉... 目的探讨尿激酶对急性深静脉血栓栓后静脉壁胶原增生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动态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急性下腔静脉血栓模型,分为尿激酶组、未用药对照组以及假手术组。各组分别于术后第3、5、8、14天获取目标血管段,HE染色光镜观察静脉内膜增生程度;Masson胶原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检测静脉壁胶原沉积量;半定量RT-PCR检测静脉壁MMP-2、MMP-9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MMP-2、MMP-9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血栓形成及消融过程中内膜持续增生,8d时尿激酶组增生达到峰值,未用药对照组14d时增生仍呈现高水平状态,较尿激酶组增生程度高(P<0.05);②栓后管壁中胶原总量增多,尿激酶组术后第8天其表达处高峰值但增生程度较未用药对照组低(P<0.01);③尿激酶组MMP-2、MMP-9较未用药对照组基因表达提前(P<0.01):尿激酶组MMP-2基因表达在术后第5天升高,第8天最高,伴MMP-2活性增强,14d仍有活性;MMP-9的表达于术后第3天和第8天分别增强10倍和25倍;未用药对照组MMP-2基因表达在术后第8天升高,第14天最高,伴MMP-2活性增强;MMP-9的表达于术后第3天和第14天分别增强19倍和27倍,活性未见改变。结论尿激酶治疗大鼠急性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能使MMP-2、MMP-9基因表达提前并相应减轻内膜增生,减少胶原沉积,其中溶栓早期MMP-9表达增强,而在血栓消融后则由MMP-2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静脉血栓形成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血管中膜 血管内膜 增生
下载PDF
静脉人工血管桥内膜增生的形态学特征及洛伐他汀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翟国君 姚伟娟 +4 位作者 贾子昌 韩金涛 赵军 李选 董国祥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83-787,共5页
目的:探讨静脉人工血管桥内膜增生特点及洛伐他汀可能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犬1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建立颈静脉人工血管搭桥模型,以洛伐他汀作为实验干预药物,4周后取出人工血管标本,观察人工血管通畅情况,观察吻合口内膜增生... 目的:探讨静脉人工血管桥内膜增生特点及洛伐他汀可能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犬1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建立颈静脉人工血管搭桥模型,以洛伐他汀作为实验干预药物,4周后取出人工血管标本,观察人工血管通畅情况,观察吻合口内膜增生形态、厚度以及新生小血管情况等,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术后4周,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有3条人工血管完全闭塞,全部吻合口均可见明显内膜增生,实验组近端、远端内膜增生厚度低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45,0.040),增生内膜表面可见内皮细胞覆盖,增生内膜中可见新生小血管形成,实验组近、远端内膜中新生小血管的数量均多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41,0.031)。结论:4周时,吻合口内膜增生明显,同时伴有新生小血管形成,洛伐他汀可以减少内膜增生的厚度,并能够促进新生小血管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血管 血管内膜 增生 洛伐他汀
下载PDF
经外膜缓释雷公藤内酯醇抑制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 被引量:3
20
作者 武国 时德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1155-1158,共4页
目的探讨经外膜缓释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对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4只,建立颈外静脉-颈总动脉移植模型。随机将动物等分为3组。空白组移植血管不给任何处理,F-127多聚凝胶对照组在移植血管外... 目的探讨经外膜缓释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对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4只,建立颈外静脉-颈总动脉移植模型。随机将动物等分为3组。空白组移植血管不给任何处理,F-127多聚凝胶对照组在移植血管外膜喷洒20%F-127多聚凝胶0.5mL,实验组在移植血管外膜喷洒携带雷公藤内酯醇300μg的F-127多聚凝胶0.5mL。术后2周取标本。用组织形态学方法检测血管内膜增生程度,免疫组化检测标本中bcl-2和Fas的表达,TUNEL法检测标本中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的水平。结果静脉移植2周后,与空白组和F-127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血管内膜增生明显受抑制(P<0.05),bcl-2的表达[(18.2±8.4)%]显著减少,而Fas的表达[(21.4±8.9)%]显著增加,凋亡细胞[(28.4±7.6)%]也显著增加(P<0.05)。结论经外膜缓释雷公藤内酯醇可有效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这一作用可能系通过促进VSMC凋亡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 移植 内膜增生 雷公藤内酯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