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ctors influencing outcomes of 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被引量:5
1
作者 WU Xue-ping LIU Hong-wei ZHAO Xiao-ning CAO Jian ZHU Pi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4期2632-2635,共4页
Background 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 (IABP) is a mechanical cardiac-assist device that is used for cardiac support. There are no published reports about the use of IABP in elderly Chinese patients, espec... Background 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 (IABP) is a mechanical cardiac-assist device that is used for cardiac support. There are no published reports about the use of IABP in elderly Chinese patients, especially for those over 80 years ol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the clinical outcome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80 years old and requiring IABP. Methods We performed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134 consecutive patients who received IABP therapy. Based on age, we defined two groups; those 〉80 years old and those 〈80 years old. Results The overall mortality was 41.8%. Patients -〉80 years old had higher mortality rates than those 〈80 years old (47.9% vs. 30.2%). Patients 〉80 years old had fewer successful revascularizations (45.8%) and more pulmonary infections (47.9%) than patients 〈80 years old (60.3% and 30.2%, respectively); thes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most common non-cardiac complication was pulmonary infection. Cardiogenic shock and pulmonary infection were risk factors for all-cause, in-hospital mortality, whereas revascularization success was a negative risk factor for the -〉80 years old patients. Conclusions IABP may be successfully and safely employed in patients 〉80 years old, having severe heart disease, with few complications. Patients 〉80 years old who need IABP therapy are less likely to have a successful revascularization and are more likely to develop pulmonary infections than patients 〈80 years o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 ELDERLY OUTCOME COMPLICATION
原文传递
Continuous internal counterpulsation as a bridge to recovery in acute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 被引量:4
2
作者 Christos D Kontogiannis Konstantinos Malliaras +2 位作者 Chris J Kapelios Jay W Mason John N Nanas 《World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 2016年第1期115-124,共10页
Cardiac recovery from cardiogenic shock(CS) and end-stage chronic heart failure(HF) remains anoften insurmountable therapeutic challenge. The counterpulsation technique exerts numerous beneficial effects on systemic h... Cardiac recovery from cardiogenic shock(CS) and end-stage chronic heart failure(HF) remains anoften insurmountable therapeutic challenge. The counterpulsation technique exerts numerous beneficial effects on systemic hemodynamics and left ventricular mechanoenergetics, rendering it attractive for promoting myocardial recovery in both acute and chronic HF. Although a recent clinical trial has questioned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short-term hemodynamic support with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of the counterpulsation technique) in CS complicating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issue remains open to further investigation. Moreover, preliminary data suggest that long-term IABP support in patients with end-stage HF is safe and may mediate recovery of left- or/and right-sided cardiac function, facilitating long-term weaning from mechanical support or enabling the application of other permanent, life-saving solutions. The potential of long-term counterpulsation could possibly be enhanced by implementation of novel, fully implantable counterpulsation de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unterpulsation Recovery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Heart failure Cardiac REMODELING REVERSE REMODELING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患者P-选择素与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刘冬 来永强 +3 位作者 章良 李进华 戴江 姜文剑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34-37,共4页
通过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置入前后血浆P-选择素的变化规律,探讨P-选择素与IABP相关血小板减少症发生与发展的关系。方法:选择安贞医院首次放置IABP辅助治疗患者40例。分别于其放置IABP前,放置IABP后12 h、24 h、48 h和72 h,抽取... 通过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置入前后血浆P-选择素的变化规律,探讨P-选择素与IABP相关血小板减少症发生与发展的关系。方法:选择安贞医院首次放置IABP辅助治疗患者40例。分别于其放置IABP前,放置IABP后12 h、24 h、48 h和72 h,抽取肘正中静脉血样,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测定血浆P-选择素的浓度。分析IABP放置72 h内血浆P-选择素浓度的变化趋势。根据围手术期期间IABP放置时段的不同,将样本分为3组,分别为术前放置组、术中放置组及术后放置组,分析不同时点放置IABP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结果:对40例患者进行的临床试验研究显示,IABP放置前后血浆P-选择素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浆中P-选择素的浓度在IABP放置后即开始升高,并于放置后48 h达到峰值,其后开始逐步下降。术前放置IABP、术中放置IABP和术后放置IABP,组间血浆P-选择素的浓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ABP置入后血浆P-选择素浓度表达升高,血小板活化程度增强,血小板破坏消耗增多,导致血小板计数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P-选择素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活化
下载PDF
PCI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4
作者 余媛媛 廖延标 +3 位作者 韦先林 余情瑶 王佳琳 徐英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11期2000-2004,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力衰竭病人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9月—2020年9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老年AMI合并心力衰竭病人103例,其中采用IABP联合...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力衰竭病人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9月—2020年9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老年AMI合并心力衰竭病人103例,其中采用IABP联合PCI治疗的52例病人作为联合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仅采用PCI治疗的51例病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心肌酶学指标、心功能指标、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联合组靶血管TIMI血流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T(cTn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治疗后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4个月,联合组MACE发生率为5.77%,低于对照组的2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IABP联合PCI治疗AMI合并心力衰竭的老年病人,可促进心功能恢复、靶血管血流恢复,降低MACE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老年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不良心血管事件
下载PDF
PPCI联合IABP抢救AMI合并CS患者疗效分析
5
作者 杜勇 何明 +1 位作者 李卓 胡桂菊 《云南医药》 CAS 2024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急诊冠脉介入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6月-2022年12月收住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186例AMI合并CS患者(男99例、女87例)的疾病信息、治疗信息和疗效指标,对比91例PPCI联合... 目的探讨急诊冠脉介入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6月-2022年12月收住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186例AMI合并CS患者(男99例、女87例)的疾病信息、治疗信息和疗效指标,对比91例PPCI联合IABP患者与95例单纯PPCI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2组患者术前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心功能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组多项疗效指标优于单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再发心肌梗死、急性血栓形成、围术期死亡率均低于单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和血清BNP的改善均优于单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ABP联合PPCI抢救AMI,在缓解患者病情和改善预后方面优于单纯PPCI,机理是改善患者围术期的血流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急诊冠脉介入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下载PDF
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心肌损伤指标、血流动力学及血氧含量水平的影响
6
作者 任彦锋 郭晶晶 +4 位作者 王增夏 冯蕊涵 王雪宁 杨树涵 邢永生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10期46-48,共3页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心肌损伤指标、血流动力学及血氧含量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在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作为研...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心肌损伤指标、血流动力学及血氧含量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在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机械循环支持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48)接受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与对照组(n=52)单纯接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对两组心肌损伤指标、血流动力学、血氧、凝血功能指标以及治疗结局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以及肌钙蛋白I(cTnI)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肺动脉楔压(PCWP)和中心静脉压(CVP)低于对照组,平均动脉压(MABP)和动脉收缩压(SBP)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氧饱和度(SaO2)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乳酸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新发脑血管意外事件和发心房颤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肺部感染、下肢缺血、急性肾损伤以及消化道出血发生比例低于观察组,但观察组住院期间死亡率以及30d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心肌损伤、血流动力学、血氧的改善更显著,且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但对凝血功能的影响较小且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下肢缺血、急性肾损伤以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较体外膜肺氧合重,值得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体外膜肺氧合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下载PDF
Efficacy of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before versus after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Cardiogenic Shock from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被引量:12
7
作者 Lin Yuan Shao-Ping Nie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1400-1405,共6页
Background: Previous studies showed that patients with cardiogenic shock (CS) from ST-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 supported by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 before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 Background: Previous studies showed that patients with cardiogenic shock (CS) from ST-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 supported by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 before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decreased the risk of in-hospital mortality than patients who received IABP after PCI. However, little evidence is available on the optimal order of IABP insertion and primary PCI.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the sequence of IABP support and PC1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 (MACCEs). Methods: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218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CS due to STEMI in Beijing Anzhen Hospital between 2008 and 2014% who were treated with 1ABP and PCI.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Group A in whom IABP received before PCI (n = 106) and Group B in whom IABP received after PCI (n = 112). We evaluated the myocardial perfusion using myocardial blush grade and resolution of ST-segment elevation. The primary endpoint was 12-month risk of MACCE. Results: Most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were similar in pati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owever, patients received 1ABP before PCI were associated with a delay of door-to-balloon time (DBT) and higher troponin I level (P 〈 0.05). However, myocardial perfusion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IABP before PCI (P 〈 0.05). Overall, IABP support before PCI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ly lower risk of MACCE (P 〉 0.05). In addition, risk of all-cause mortality, bleeding, and acute kidney injury (AKI) was similar between two groups (P 〉 0.05).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DBT (odds ratio [OR] 2.5,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 1.1-4.8, P=0.04), lABP support after PCI (OR 5.7, 95% Cl 2.7-8.4, p〈0.01), and AKI (OR 7.4, 95% CI 4.9 10.8, P- 0.01) were th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mortality at 12-month follow-up. Conclusions: Early IABP insertion before primary PCI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myocardial perfusion although DBT increases. IABP support before PCI does not confer a 12-month clinical benefit when used for STEMI with 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ardiogenic Shock 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 MORTALITY PercutaneousCoronary Intervention
原文传递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直升机转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案例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治平 叶其圣 +4 位作者 苏晞 张勇 吴明祥 任海波 袁观惺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3年第11期1427-1431,1468,共6页
目的 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直升机航空医疗救护转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经验与体会。方法 收集2021年12月—2022年9月武汉亚心总医院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直升机转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 目的 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直升机航空医疗救护转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经验与体会。方法 收集2021年12月—2022年9月武汉亚心总医院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直升机转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诊断、IABP辅助原因、转运途中病情变化、不良事件、主要治疗措施、住院转归等;同时收集飞行任务数据,包括转运距离、任务确定时间、航线审批时间、起飞时间、派遣飞行时间、地面接驳时间、转运时间等。结果 IABP支持下转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共6例,其中,急性广泛前壁和/或前壁心肌梗死3例,急性下壁和/或右室心肌梗死3例;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与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院内心脏骤停2例。转运途中最主要的病情变化是低氧、血压下降以及心律失常。发生一起因温度过高IABP自动断电不良事件,未发生死亡和其他严重并发症事件。转运单程距离为192.7±69.8(90~310)km;任务确定至起飞时间为36.8±10.8(22~54)min;派遣飞行时间为56.0±21.0(26~91)min;转运时间为57.3±27.0(26~108)min;任务总时间为215.7±48.9(175~307)min。结论 IABP支持下的急危重症患者直升机转运是救治关口整体前移的具体应用与实践,IABP循环辅助与航空医疗救护相结合的转运方式,保证了患者的医疗安全,使心脏危重症患者得到有效的救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直升机 航空医疗转运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下载PDF
ECMO联合IAPB在急性心源性休克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及对血气状况、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焦相赟 吴金海 +1 位作者 左远航 杨振坤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3年第21期3156-3159,共4页
目的研究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PB)在急性心源性休克(CS)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及对血气状况、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治疗方案将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急性CS患者分为对照组(45例)和联... 目的研究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PB)在急性心源性休克(CS)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及对血气状况、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治疗方案将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急性CS患者分为对照组(45例)和联合组(51例)。对照组给予IAPB,联合组给予ECMO联合IAPB。比较两组病情程度[采用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和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量表(MODS)进行评估],血气指标[血乳酸(Lac)、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pH值]、心功能指标[射血分数(EF)、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其他相关指标[B型脑钠肽(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分泌型磷脂酶A2(sPLA2)、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因子2(sST2)]水平及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治疗后联合组APACHEⅡ、MO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Lac水平低于对照组,SaO_(2)水平和pH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EF及CI、SV、C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BNP、cTnI、sPLA2、sST2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住院期间病死率[9.80%(5/51)]与对照组[13.33%(6/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MO联合IAPB可改善CS患者血气相关指标,提高心功能,促进临床症状消退,降低病死风险,减轻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膜肺氧合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心源性休克 分泌型磷脂酶A2 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因子2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体外循环后泵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戴显鹏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第2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体外循环后泵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66例体外循环后泵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给予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治疗,观察组给予IABP治疗。对...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体外循环后泵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66例体外循环后泵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给予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治疗,观察组给予IABP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97%,高于对照组的75.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h后,观察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分别为(112.63±9.85)mmHg(1mm Hg=0.133kPa)、(80.36±5.41)mmHg、(82.96±6.78)次/min,低于对照组的(120.44±9.97)mmHg、(85.47±5.56)mmHg、(91.35±7.24)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ABP治疗体外循环后泵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更佳,可减慢患者心率,稳定血流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 体外循环泵衰竭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心率
下载PDF
IABP救治心脏手术后低心排血量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军 朱家麟 +3 位作者 徐志云 邹良健 梅举 张宝仁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1028-1030,共3页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心脏手术后救治低心排血量(低心排)的效果。方法:28例术后应用中等剂量心脏活性药物支持不能改善的低心排患者,均立即使用KAATPlusIABP(40ml)。监测桡动脉和主动脉压力波形,持续监测左心功能,记录尿量...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心脏手术后救治低心排血量(低心排)的效果。方法:28例术后应用中等剂量心脏活性药物支持不能改善的低心排患者,均立即使用KAATPlusIABP(40ml)。监测桡动脉和主动脉压力波形,持续监测左心功能,记录尿量,观察末梢循环状况。结果:全组患者IABP辅助时间为(48±32)h,早期生存率为75.0%。所有患者在应用IABP后,桡动脉压力(基础收缩压)均在早期有所下降(P<0.01);基础舒张压上升(P<0.01);平均动脉压增加;尿量明显增加,术前2例肌酐水平高的患者20h后恢复正常;持续左心功能监测结果见CO、CI于应用IABP后2h明显恢复,48h已经恢复到术前水平,MAP于应用后即明显提高,外周阻力明显降低。结论:IABP对救治心脏手术后低心排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大降低了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外科手术 IABP 低心排血量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1
12
作者 崔晓琼 李彤 +5 位作者 胡晓旻 张文芳 刘迎午 王禹 张强 稂与恒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15-617,共3页
目的分析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患者50例,观察置入IABP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心功能、IABP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与IABP置入前比较,患者... 目的分析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患者50例,观察置入IABP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心功能、IABP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与IABP置入前比较,患者置入IABP后平均动脉压、心率、LVEF及心功能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出现,预后良好。结论 IABP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可能有效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主动脉内气囊泵 反搏动术 休克 心源性 血流动力学 预后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萍 林娟 +2 位作者 陈如娣 顾静萍 宋建祥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1775-1776,共2页
目的分析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应用期间并发症的原因,探讨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24例行IABP患者,采用ARROW AUTO/PLUS型反搏仪进行辅助循环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结果本组18例患者康复出院,3例自动... 目的分析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应用期间并发症的原因,探讨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24例行IABP患者,采用ARROW AUTO/PLUS型反搏仪进行辅助循环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结果本组18例患者康复出院,3例自动出院,3例死亡。结论应用IABP期间,严密监测各项监护指标,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尽早干预,是病人成功救治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并发症 护理
下载PDF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预防性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大于80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沛 戴军 +12 位作者 吴元 张朝阳 徐波 尤士杰 吴永健 刘海波 秦学文 颜红兵 姚民 乔树宾 杨跃进 陈纪林 高润霖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17-221,共5页
目的:评价年龄大于80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前预防性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P-IABP)对其短期和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01至2014-08年龄≥80岁,因STMEI而行PPCI的97例患者... 目的:评价年龄大于80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前预防性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P-IABP)对其短期和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01至2014-08年龄≥80岁,因STMEI而行PPCI的97例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和随访资料。按照术前是否P-IABP将患者分为P-IABP组(n=24)和常规PPCI组(n=73)。常规PPCI组术中或术后因血流动力学崩溃需挽救性置入IABP(R-IABP)患者12例。研究的主要终点包括PPCI术后1个月、1年及2年的死亡和术后1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由死亡、心原性休克、新的或加重的心力衰竭(心衰)、再次心肌梗死和卒中等组成的复合事件)。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致各终点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P-IABP组与常规PPCI组比,术后死亡率在1个月(8.3%vs 16.4%)、1年(16.7%vs 24.7%)和2年(25.0%vs 30.1%)及术后1个月的MACCE发生率(20.8%vs 30.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IABP组患者与常规PPCI组中R-IABP患者比,各时间点的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IABP组术后1个月的MACCE发生率显著降低(20.8%vs 66.7%,P=0.005),并主要表现为心衰事件的显著减少(8.3%对41.7%,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TIMI血流<3级(HR=4.79,95%CI:1.59~14.39,P=0.005)是患者术后1个月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术后2年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则主要为合并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肾功能损害及贫血等。HR=3.0,95%CI:1.37~6.56,P=0.006)。结论:大于80岁STEMI患者PPCI前P-IABP跟常规PPCI短期和长期生存并无显著差异,但较R-IABP患者,P-IABP患者1个月的MACCE显著降低。PPCI前P-IABP对各终点事件均无显著的预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主动脉内气囊泵
下载PDF
用模型方法研究心肌血流的时相分布及其灌注压依赖性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琼 郑振声 +1 位作者 吴云鹏 吴效明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12-216,共5页
建立了一个适于研究左心室壁心肌血流动力学机制的仿真模型。其中考虑了三个有代表性的心肌壁内血管网,每个血管网由四个血管单元组成,各血管单元均由与生理状况较为贴切的非线性阻容元件模拟。仿真选用实测主动脉压和左心室腔压作为... 建立了一个适于研究左心室壁心肌血流动力学机制的仿真模型。其中考虑了三个有代表性的心肌壁内血管网,每个血管网由四个血管单元组成,各血管单元均由与生理状况较为贴切的非线性阻容元件模拟。仿真选用实测主动脉压和左心室腔压作为输入数据,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的总冠血流和透壁心肌灌注时相分布与现有结论较为一致。进而根据冠脉灌注的特点,研究了提高主动脉舒张压峰值对心肌灌注的影响,所得结果有助于解释临床采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或体外反搏改善心肌供血的内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模型 冠脉循环 血流动力学 心肌灌注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和对近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6
16
作者 宋莉 颜红兵 +6 位作者 王健 赵汉军 李庆祥 吴铮 迟云鹏 李世英 徐方兴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9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中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的应用、并发症发生率和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单中心注册研究。连续入选2004年10月至2008年7月间,就诊于北京安贞医院28病房置入IABP的所有AMI患者。结果806例AMI患者中,共有...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中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的应用、并发症发生率和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单中心注册研究。连续入选2004年10月至2008年7月间,就诊于北京安贞医院28病房置入IABP的所有AMI患者。结果806例AMI患者中,共有121例(15.0%)置入IABP。最常见指征为高危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和(或)PCI术中和术后提供血流动力学支持(66.9%)和心源性休克(26.4%)。IABP置入成功率为98.3%,平均使用时间为34±16h。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0%。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冠脉造影,93.4%在出院前施行了冠脉血管重建。总住院死亡率为13.2%(其中心源性休克患者34.4%),住院死亡率因置入IABP指征不同和施行冠脉血管重建与否存在很大差异。结论IABP可成功应用于AMI的多种高危状况并提供必要的血流动力学支持,严重并发症罕见,联合冠脉血管重建治疗可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心肌梗死 并发症 预后
下载PDF
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3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翔飞 王齐兵 +5 位作者 葛雷 钱菊英 张峰 颜彦 刘学波 葛均波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41-643,共3页
目的分析33例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IABP使用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所有植入IABP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27例(82%),女6例(18%),... 目的分析33例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IABP使用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所有植入IABP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27例(82%),女6例(18%),平均年龄为(68.9±11.3)岁。急性前壁心肌梗死2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8例。全因病死率为64%(21/33),17例患者在血流动力学稳定后脱机,其中5例死于多种并发症。IABP植入的中位时间为48h。5例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3例死亡,死亡原因均与出血无关。6例患者床旁植入IABP,无并发症。8例患者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或慢性肾功能不全急性加重,6例死亡。结论 IABP辅助使得多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趋于稳定,但是住院期间的病死率仍难以令人满意。床旁IABP植入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急性肾功能不全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18
作者 王嵬民 伍海安 +2 位作者 梁明 金哲秀 陈国俊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6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评价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65例,其中IABP组30例,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照组35例,单纯行急诊PCI治疗。结... 目的评价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65例,其中IABP组30例,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照组35例,单纯行急诊PCI治疗。结果IABP组患者在IABP支持下,30min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2~8h血流动力学稳定,均完成梗死相关血管再通,没有血管再闭塞事件发生,无术中死亡,院内死亡率40%;对照组患者院内死亡率74.3%,其中6例在术中死亡。结论IABP可明显改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增加冠状动脉的灌注;IABP可提高急诊PCI的成功率,减少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及血管再闭塞事件的发生,降低院内死亡率,明显改善了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下载PDF
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马国栋 刘锐锋 +6 位作者 丁晓松 梁思文 孙志军 赵慧强 沈爱东 陈晖 李虹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8年第9期928-933,共6页
目的评价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S)预后的影响。方法系统检索Embase、Medline和Cochrane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为建库至2017年4月,收集比较IABP和药物治疗或其他心室辅助装置对AMI并发CS患者预后... 目的评价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S)预后的影响。方法系统检索Embase、Medline和Cochrane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为建库至2017年4月,收集比较IABP和药物治疗或其他心室辅助装置对AMI并发CS患者预后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位研究者独立筛选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所有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提取相关资料,主要预后指标包括30 d全因死亡率、院内卒中、大出血、下肢缺血发生率。利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使用GRADE证据质量评价工具对结果可靠性进行评价。结果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7篇,其中比较IABP和药物治疗的有3项研究,共计702例患者;比较IABP和其他心室辅助装置的有4项研究,共计136例患者。结果显示,对于AMI并发CS的患者:中等质量的证据表明,应用IABP和单纯药物治疗或者应用其他心室辅助装置相比,在降低30 d全因死亡风险方面没有优势(RR=0.97,95%CI:0.83~1.15);较低质量的证据表明,应用IABP和单纯药物治疗或者应用其他心室辅助装置相比,没有增加院内卒中发生风险(RR=0.81,95%CI:0.26~2.51);亚组分析显示,中等质量的证据表明,应用IABP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没有明显增加院内大出血风险(RR=0.76,95%CI:0.34~1.72),中等质量的证据表明,应用IABP与应用其他心室辅助装置相比,院内大出血风险明显降低(RR=0.28,95%CI:0.14~0.56);亚组分析显示,中等质量的证据表明,应用IABP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没有明显增加住院期间下肢缺血风险(RR=1.24,95%CI:0.59~2.59),中等质量的证据表明,应用IABP与应用其他心室辅助装置相比,住院期间下肢缺血风险明显降低(RR=0.27,95%CI:0.08~0.87)。结论 AMI并发CS的患者,应用IABP不能降低30 d全因死亡风险。但是,与应用其他心室辅助装置相比,应用IABP的患者大出血及下肢缺血风险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META分析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泵衰竭患者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围术期血液动力学变化 被引量:22
20
作者 韩晓霞 李秀兰 +2 位作者 刘秀红 周萍 但国梅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6年第8期760-762,共3页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泵衰竭(CS)患者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围手术期内血液动力学变化,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入院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泵衰竭的患者52例。根据其治疗方法分为观察...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泵衰竭(CS)患者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围手术期内血液动力学变化,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入院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泵衰竭的患者52例。根据其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28例)与对照组(24例)。观察组应用介入手术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对照组单纯应用介入手术治疗。应用多参数血流动力学检测仪观察术前、术后1 h及术后24 h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分析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手术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无显著差异。观察组术后1 h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均显著好转(P<0.05),且术后24 h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S抢救成功率、尿量、肺水肿发生率、总住院时间、住院期间病死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PCI成功率方面两组并无显著差异。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泵衰竭的患者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可有效改善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降低住院期间病死率,且手术安全性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泵衰竭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