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ARIATION FEATURES OF SOMALI CROSS-EQUATORIAL FLOW AND ITS IMPACT ON THE LOCATION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RIDGE FROM JULY TO SEPTEMBER
1
作者 林新彬 许金镜 +2 位作者 温珍治 何芬 池艳珍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08年第1期15-18,共4页
The variation features of the cross-equatorial flow and its impact on the ridge position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have been analyzed in this paper. It is shown as follows. (1) The intensity of the Somali cross-equatori... The variation features of the cross-equatorial flow and its impact on the ridge position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have been analyzed in this paper. It is shown as follows. (1) The intensity of the Somali cross-equatorial flow is increasing in winter and summer in the past 44 years and the airflow of Northern Hemisphere exchanges more and more intensively with that of Southern Hemisphere. (2) The Somali cross-equatorial flow in May has the most impact on the ridge position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in the typhoon season, presenting a positive correlation. (3) The diagnosi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al situation in 2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ss-equatorial flow subtropical ridge position correlation analysis diagnosis
下载PDF
2023年秋季我国气候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
2
作者 赵玉衡 王悦颖 +1 位作者 陈丽娟 龚振淞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9-513,共15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和中国2400个站的气候观测数据,对2023年秋季我国气候异常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2023年秋季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平均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但空间分布不均且季节内变化明显。秋季欧亚中...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和中国2400个站的气候观测数据,对2023年秋季我国气候异常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2023年秋季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平均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但空间分布不均且季节内变化明显。秋季欧亚中高纬环流呈“两槽一脊”型,造成我国气温显著偏高;9月呈“两脊一槽”型,巴尔喀什湖低槽活动导致西北地区降水增多;10月呈“两槽一脊”型,导致北方地区偏暖加强;11月呈“西高东低”型,东路冷空气增强,东北地区气温偏低、降水偏多。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总体较常年偏强、偏西,脊线9月异常偏北、10月偏南、11月接近常年。印缅槽9月显著偏强,10—11月接近常年。9月印缅槽偏强与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共同导致了长江中下游以北至黄河下游地区多雨;10—11月东部地区水汽条件整体偏差。9—10月近海台风频繁活动,造成华南地区降水偏多。2023年秋季我国气候受到大气季节内变化的显著作用,热带海温异常的影响不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气候异常 降水季节内变化 中高纬大气环流 副热带高压脊线
下载PDF
2023年夏季新疆高温的阶段性特征及环流演变
3
作者 曹萌 刘精 陈颖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4年第5期113-119,共7页
气候变暖背景下,2023年夏季新疆气温异常偏高,平均气温、高温日数、高温过程持续时间均居1961年以来同期第一位,且高温覆盖面积最广。针对本次高温的阶段性和极端性特征,利用新疆105个国家级气象站及NCEP/NCAR再分析等资料,分析其不同... 气候变暖背景下,2023年夏季新疆气温异常偏高,平均气温、高温日数、高温过程持续时间均居1961年以来同期第一位,且高温覆盖面积最广。针对本次高温的阶段性和极端性特征,利用新疆105个国家级气象站及NCEP/NCAR再分析等资料,分析其不同阶段对流层中高层环流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00 hPa南亚高压偏东偏北且强度偏强,500 hPa伊朗副高持续加强东伸,西太副高加强西伸北扩且异常偏西偏强,两个层面的系统相互呼应,形成垂直高度的稳定正压结构,有利于气温偏高并长期维持,后期随着100 hPa南亚高压主体进入青藏高原上空,500 hPa伊朗副高西退,副热带高压带断裂,中亚地区对流层中高层的稳定结构瓦解,在新疆上游出现低压槽区,有利于冷空气自北方进入,造成阶段性降温天气,高温减弱。通过对极端高温过程的环流特征分析可知,新疆区域性极端高温过程与100 hPa南亚高压系统密切相关,尤其跟中心纬度位置显著正相关,当南亚高压主体在55°~90°E且中心面积偏大时,中心位置偏北有利于新疆区域性极端高温过程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阶段性变化 南亚高压 伊朗副高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下载PDF
DIAGNOSIS AND IDENTIFICATION OF DYNAMIC CORRELATION FACTORS BETWEEN WEST-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AND EAST ASIA MONSOON SYSTEM INDEXES
4
作者 董兆俊 张韧 +2 位作者 余丹丹 程明 万雷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08年第2期145-148,共4页
Based on the daily reanalysis data of NCEP / NCAR an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phase space reconstruction, the point conditional probability density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ridge index are determined and then used, toge... Based on the daily reanalysis data of NCEP / NCAR an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phase space reconstruction, the point conditional probability density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ridge index are determined and then used, together with their power spectra, to seek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and individual monsoon-affecting factors and their power spectra. Through diagnosis, six indexes are discovered that have the most important effects on the subtropical high index. The results of the diagnosis indicate that the technique can identify the factors which are dynamically correlated. It can offer the basis in determining and choosing dynamic conceptual fa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tropical high ridge indexes phase space reconstruction conditional probability density monsoon indexes
下载PDF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趋势及其气候效应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凌艺 《大众科技》 2023年第1期58-61,共4页
文章采用1948—2016年2.5°×2.5°夏季6月、7月、8月三个月500 hPa风场观测资料,以及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年代际平均西脊点位置统计计算以及1979年前后气候要素变化,分析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 文章采用1948—2016年2.5°×2.5°夏季6月、7月、8月三个月500 hPa风场观测资料,以及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年代际平均西脊点位置统计计算以及1979年前后气候要素变化,分析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1979年前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年代际变化趋势,以及这种变化对西太平洋以及东亚大陆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1979年前后年代际移动趋势是东退衰弱,使1979年前后陆地区域温度整体上升,盛夏雨带呈现东移态势。江淮地区与华北地区平均雨带的位置在1979年前后均呈现东移态势,两个地区平均雨带的位置在1979年前后均东退了约3个经度,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1979年前后年代际东退幅度小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夏季 西伸脊点 年代际变化 气候效应
下载PDF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不同类型与中国汛期大尺度旱涝的分布 被引量:38
6
作者 赵俊虎 封国林 +2 位作者 杨杰 支蓉 王启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21-1031,共11页
利用历史数据,研究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的特征,证实脊线指数和西伸脊点指数可以较好地描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同时也指出这两个指数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其不同的配置,是造成中国夏季降水时空分布和旱涝异常的复杂性、多变性的主... 利用历史数据,研究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的特征,证实脊线指数和西伸脊点指数可以较好地描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同时也指出这两个指数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其不同的配置,是造成中国夏季降水时空分布和旱涝异常的复杂性、多变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此,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脊点指数和脊线指数的距平投影到二维平面上,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行了分类,并对其各种类型下中国夏季降水进行了合成分析,发现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脊点和脊线不同配置下中国夏季降水的总体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偏北的情况下,夏季降水总体表现出南北两条雨带;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正常的情况下,夏季降水总体表现为北多南少,长江以北降水偏多;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偏南的情况下,夏季降水总体表现为南多北少,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降水偏多;上述3种情况下西伸脊点越偏西,降水范围越大。此外,通过计算1951—2010年各年夏季降水实况与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所属年份夏季降水合成的距平相关系数,发现同一类型下各年夏季降水与其合成分布总体相似,说明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对中国降水具有明显的影响,同时也说明此种分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最后,通过对9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类型下北半球夏季500hPa高度场和850hPa风场距平分别进行合成,对不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类型下中国夏季降水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可能机理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脊线 西伸脊点 汛期降水 大尺度环流
下载PDF
副热带高压带的三维结构特征 被引量:13
7
作者 刘平 吴国雄 +1 位作者 李伟平 刘屹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77-584,共8页
先从纬向平均的角度出发,以地转平衡关系为基础,从纬向平均纬向风分布得到中、低纬度的位势高度场在赤道附近存在极小值,将其他纬度上位势高度相对于此的差(仿纬向偏差而称其为经向偏差)不但可以表示副热带高压带脊线位置与用纬向... 先从纬向平均的角度出发,以地转平衡关系为基础,从纬向平均纬向风分布得到中、低纬度的位势高度场在赤道附近存在极小值,将其他纬度上位势高度相对于此的差(仿纬向偏差而称其为经向偏差)不但可以表示副热带高压带脊线位置与用纬向风零线的表示一致,还可以表示其范围及强度。结合纬向平均纬向风零线和经向偏差,对气候平均的副热带高压带以及其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等三维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流层中,随高度升高,气候平均的副高带脊线向赤道靠拢,强度减弱,范围缩小。副高带脊线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均很明显,并且表现出对流层整层的同时的变化特征。对流层中上层副高带的强度,夏半球强于冬半球,北半球的变化较南半球大。尤其在北半球夏季,副高带在对流层中、上层随高度升高而增大;其脊线的移动也表现出一定的跳跃性。这些结果表明对副热带高压带的研究,从整体上进行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向偏差 副热带高压带 副高带脊线 三维结构
下载PDF
月尺度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的重建与应用 被引量:92
8
作者 刘芸芸 李维京 +1 位作者 艾(孑兑)秀 李清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4-423,共10页
针对目前国家气候中心业务监测中使用的月时间尺度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存在的问题,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脊线指数和西伸脊点4种指数重新进行定义和计算,重建了1951—2010年逐月... 针对目前国家气候中心业务监测中使用的月时间尺度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存在的问题,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脊线指数和西伸脊点4种指数重新进行定义和计算,重建了1951—2010年逐月历史时间序列。面积指数、强度指数采用真实的面积和体积进行定义和计算,脊线指数则同时利用500 hPa高度场和纬向风切变线进行定义,且不仅仅局限于588 dagpm等值线,充分考虑了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高压系统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作用。选取其中两个相对独立的指数——脊线指数与西伸脊点,通过对这两个指数的9种组合类型的构建,最大程度上涵盖了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各种雨型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面积指数 强度指数 脊线指数 西伸脊点
下载PDF
山东省的干旱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5
9
作者 薛德强 王建国 +1 位作者 王兴堂 龚佃利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0-65,共6页
利用山东省近50多年的农业旱灾灾情资料和降水资料,分析了干旱灾情和致灾因子的变化特征。结果指出: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6-9月份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偏南,山东省的汛期降水量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导致干旱灾害的受灾面积明显增大。进入9... 利用山东省近50多年的农业旱灾灾情资料和降水资料,分析了干旱灾情和致灾因子的变化特征。结果指出: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6-9月份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偏南,山东省的汛期降水量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导致干旱灾害的受灾面积明显增大。进入90年代以后,与1961-1976年相比,干燥度指数普遍增大,半岛东部及黄河以北地区干燥程度增大得最为明显,半岛东部、鲁东南及鲁南的大部分地区由湿润区演变成了半湿润区,而黄河以北绝大部分地区及鲁中北部、半岛西北部的局部地区则由半湿润区演变成了半干旱地区。造成干燥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降水量的变化,其次是积温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灾 降水量 积温 副高脊线 干燥度
下载PDF
预报副高脊面变化的动力模型及其简化数值试验 被引量:6
10
作者 任宏利 张培群 +1 位作者 郭秉荣 丑纪范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1-78,共8页
发展了一个描述副热带高压脊面变化的动力模型。这一模型基于大气环流角动量的守恒原理 ,得到了作为东、西风交界面的副高脊面变化所满足的方程 ,由于副高脊面直接成为预报量 ,因此 ,该模型对这一特定的研究对象有明确的动力学意义 ,便... 发展了一个描述副热带高压脊面变化的动力模型。这一模型基于大气环流角动量的守恒原理 ,得到了作为东、西风交界面的副高脊面变化所满足的方程 ,由于副高脊面直接成为预报量 ,因此 ,该模型对这一特定的研究对象有明确的动力学意义 ,便于进行脊面变化的动力影响因素研究。进一步发展了模型的简化数值方案 ,在权重函数为常数的假设下进行了初步试验 ,结果显示 ,副高脊面形态的时空变化基本能够模拟出来 ,主要体现在脊面的进退和倾斜等特征 ,说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 ,而且三维积分格式的采用使得模拟结果比较平稳 ,过滤掉了高频噪音。数值试验的结果表明 ,按照脊面动力模型 ,确实能够直接计算副高脊面变化 (移动和形变 ) ,并定量地考察影响脊面变化动力因子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高 数值试验 预报 动力模型 副热带高压 大气环流 动力因子 积分 角动量 守恒
下载PDF
夏季副高位置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福建干旱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许金镜 林新彬 温珍治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63-369,共7页
本文应用子波分析和功率谱等方法揭示夏季副高脊线位置的变化规律,进而分析脊线位置与福建夏季干旱的关系.主要结论有:(1)夏季副高脊线位置在20世纪80年代是异常偏南的频发时段,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是异常偏北的频发时段;且存在较为明... 本文应用子波分析和功率谱等方法揭示夏季副高脊线位置的变化规律,进而分析脊线位置与福建夏季干旱的关系.主要结论有:(1)夏季副高脊线位置在20世纪80年代是异常偏南的频发时段,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是异常偏北的频发时段;且存在较为明显的准3~5、7、9a和13a周期振动,特别是准9a的周期振动相当显著(2)夏季副高脊线位置处于偏南(北)状态时,福建夏季易于(不易于)出现干旱;(3)夏季副高南界位置处于偏南(北)状态时,将影响到福建夏季降水;2003年夏季副高南界位置偏南与福建夏季严重干旱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振动对中低纬度地区值得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副高脊线 规律 副高南界 夏季干旱
下载PDF
副热带高压南侧双台风相互作用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51
12
作者 罗哲贤 马镜娴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50-458,共9页
用一个正压原始方程模式 ,对 Carr和 Elsberry于 2 0世纪 90年代后期提出的双台风相互作用的概念模式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证实了该概念模式的合理性。同时指出 :在一定的参数范围 ,副热带高压南侧东风气流中的双台风作用 。
关键词 副热带高压 相互作用 概念模式 数值试验 台风路径 移向突变 移速突变
下载PDF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跳及异常的研究 被引量:89
13
作者 张庆云 陶诗言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39-548,共10页
根据欧洲中心1980~1989年逐日200,500和850hPa风场、高度场及日本气象厅提供的GMS观测的黑体辐射温度(TBB)逐日资料,探讨了夏季西太平洋地区(125~145°E)副热带高压脊线季节性北跳、季内脊线位置的异常与低纬度的西风爆发... 根据欧洲中心1980~1989年逐日200,500和850hPa风场、高度场及日本气象厅提供的GMS观测的黑体辐射温度(TBB)逐日资料,探讨了夏季西太平洋地区(125~145°E)副热带高压脊线季节性北跳、季内脊线位置的异常与低纬度的西风爆发和热带对流的关系。研究表明:初夏西太平洋地区低层赤道西风爆发后,西太平洋地区的赤道对流加强(赤道地区的TBB值减小);赤道西风向北扩展,赤道强对流向北推移,热带对流加强(热带地区TBB值减小)。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的二次北跳现象与低层赤道西风二次北跳及赤道对流向北推移密切相关。研究指出:夏季热带对流弱(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相对偏南(北),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的异常与高、低层流场辐合、福散中心的位置及高层西风传播方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副热带高压 季节性北跳 脊线位置
下载PDF
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变化及对7-9月副高位置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林新彬 许金镜 +2 位作者 温珍治 何芬 池艳珍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05-509,共5页
通过分析索马里越赤道气流的变化特征及其对7-9月副高脊线位置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1)在近44年来冬、夏季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强度都呈增强趋势,具有南北半球气流交换越来越激烈之事实;(2)5月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对7-9月环流影响关系最... 通过分析索马里越赤道气流的变化特征及其对7-9月副高脊线位置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1)在近44年来冬、夏季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强度都呈增强趋势,具有南北半球气流交换越来越激烈之事实;(2)5月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对7-9月环流影响关系最好,与副高脊线位置的影响呈正相关关系;(3)2005年诊断与实况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赤道气流 副高脊线位置 相关分析 诊断
下载PDF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客观定量化预测及其对汛期降水的指示 被引量:7
15
作者 杨杰 封国林 +1 位作者 赵俊虎 张志森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32-1044,共13页
基于动力-统计相似预报原理,将模式误差动力统计预报方案应用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客观定量化预测,通过交叉检验距平相关系数,筛选出对副热带高压区域的500hPa高度场模式预报结果订正较好的因子作为前期关键因子集。对2003—2010年的... 基于动力-统计相似预报原理,将模式误差动力统计预报方案应用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客观定量化预测,通过交叉检验距平相关系数,筛选出对副热带高压区域的500hPa高度场模式预报结果订正较好的因子作为前期关键因子集。对2003—2010年的副热带高压区域的500hPa高度场进行了回报检验,结果显示该方案在数值模式预报结果基础上有了进一步提高,显示出较高的预测水平。在此基础上,从高度场预测结果中提取出与中国降水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典型副热带高压特征指数(脊线指数与西伸脊点指数),将其投影在二维平面上,并根据不同类型的副热带高压特征下对应的雨型分类特征得到预报年副热带高压所属类型下中国夏季降水的分布类型,多年检验结果表明,预测的投影类型所对应的降水合成分布与实况的降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进一步验证此种副热带高压与雨型分类的合理性,达到通过副热带高压的定量化预测对夏季的旱涝分布形式进行预测的目的,为进一步提高汛期降水预测水平提供一种可能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汛期降水 客观定量化预测 脊线指数 西伸脊点
下载PDF
基于梅雨监测指标的安徽江淮地区梅雨过程识别 被引量:6
16
作者 周平 周玉良 +3 位作者 金菊良 宁少尉 崔毅 吴成国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15,共7页
据国标《梅雨监测指标》规定的入梅和出梅条件,识别了安徽省江淮地区1957—2020的梅雨过程及其特征量,对比分析了国标与其发布前其他研究在雨日、出梅条件等方面的异同及其对梅雨过程识别和特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据国标识别的安徽江... 据国标《梅雨监测指标》规定的入梅和出梅条件,识别了安徽省江淮地区1957—2020的梅雨过程及其特征量,对比分析了国标与其发布前其他研究在雨日、出梅条件等方面的异同及其对梅雨过程识别和特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据国标识别的安徽江淮地区梅雨过程和特征量与其他现有研究方法的识别结果基本一致,以日降水量大于气候平均6—7月日降水量的1/2为雨日,比据国标规定的雨日识别的空梅年增多,识别的部分年份入梅偏晚;1957—2020年中有13个空梅年,约占1/5,非空梅年平均于6月19日入梅,7月13日出梅,梅雨期长23.7 d,梅雨期和降水集中期的降水量分别为270.7和263.0 mm,约占年降水量的1/4,占6—7月降水量的3/4;当研究区域较小时,应据环流和雨日条件确定区域的出梅日,不宜以最后一个雨期结束日的次日为出梅日;安徽江淮地区在空、枯梅容易出现较重旱情,尤其是连续的空、枯梅年,而梅雨量大且集中的年份易发生洪涝,尤其是梅雨量大于400 mm的年份(如202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 副高脊线 区域雨日 雨期 江淮地区
下载PDF
1962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演变过程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祁莉 何金海 +1 位作者 占瑞芬 张祖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82-692,共11页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提出确定副高双脊线过程的定量指标,之后重点诊断研究1962年“二度梅”期间的双脊线过程。结果表明:1962年“二度梅”期间,由于季风槽的加强东伸,副高外围变形,在其南侧新生一条脊线,呈现双脊线结构。由此...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提出确定副高双脊线过程的定量指标,之后重点诊断研究1962年“二度梅”期间的双脊线过程。结果表明:1962年“二度梅”期间,由于季风槽的加强东伸,副高外围变形,在其南侧新生一条脊线,呈现双脊线结构。由此,提出亚洲季风槽的发展东移是副高双脊线形成的重要影响因子。分析表明,1962年的双脊线过程与1998年的双脊线过程相比,有同亦有异:两次双脊线过程与长江流域“二度梅”均有关联,但1998年双脊线过程结束后,北侧脊线消失,南侧脊线发展维持,使副高脊线异常偏南,造成“二度梅”的突然出现,而1962年双脊线过程结束后却是南侧脊线消失,北侧脊线维持并异常偏北,从而导致“二度梅”结束;在涡度场上,两次双脊线过程均有一高层对低层的“诱导”效应,同时500 hPa诱导生成的正涡度与低纬度北移而来的正涡度带打通合并、东伸,进而其两侧的负涡度带增强,形成双脊线。这些结果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的演变规律和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双脊线 二度梅 季风槽
下载PDF
晚春初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撤过程的气候学特征 被引量:18
18
作者 李建平 朱建磊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26-939,共14页
利用1979—2006年多年平均逐日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的OLR和逐候CAMP降水资料,从气候学角度探讨了晚春初夏季节转换时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脊线位置变化及其与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关系。发现晚春初夏时期西太平洋副高在向北移... 利用1979—2006年多年平均逐日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的OLR和逐候CAMP降水资料,从气候学角度探讨了晚春初夏季节转换时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脊线位置变化及其与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关系。发现晚春初夏时期西太平洋副高在向北移动过程中存在一次显著的南撤过程,之后西太平洋副高发生第一次北跳,南撤主要发生在对流层高层和低层,南撤生命期可达2周,且高层的南撤过程结束时间比低层的南撤过程开始时间早约1旬,这为预测低层副高南撤及其第一次北跳提供了有意义的前期信号。低层西太平洋副高南撤的同时伴随着一次显著东退过程。在低层副高南撤结束后(约5月底),由于气温经向梯度的变化使副高脊轴倾斜发生反转。晚春初夏的西太平洋副高南撤过程与亚州夏季风爆发、强对流活动和降雨带的移动变化关系密切。在对流层高层西太平洋副高南撤过程的中后期(约4月底),夏季风在安达曼海和临近孟加拉湾爆发。在对流层低层西太平洋副高南撤过程开始后,南海夏季风开始爆发(5月14—15日);南撤过程结束后(6月初),印度夏季风爆发;在副高脊线返回日后(6月中),东亚夏季风爆发。西太平洋副高南撤过程不同阶段的建立时间为预知亚洲不同地区夏季风的爆发时间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此外,在西太平洋副高主体南北两侧存在两支强的雨带,与副高主体控制的少雨带构成一个典型的"湿干湿"三明治雨型,这个雨型的变化与西太平洋副高脊线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南撤过程 夏季风 副高脊轴 气温经向梯度
下载PDF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及其对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二度梅”的影响 被引量:21
19
作者 占瑞芬 李建平 何金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94-307,共14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日本气象厅提供的TBB资料研究了 1 998年 7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突然偏南的原因。结果表明 ,西太平洋副高脊线突然“南撤”有其一定局限性 ,事实上应是副热带高压脊线在南侧的一次“重建”过程。针对这次重建 ...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日本气象厅提供的TBB资料研究了 1 998年 7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突然偏南的原因。结果表明 ,西太平洋副高脊线突然“南撤”有其一定局限性 ,事实上应是副热带高压脊线在南侧的一次“重建”过程。针对这次重建 ,发现 1 998年 7月上中旬在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存在南北两个高压脊 ,据此本文提出了副热带高压双脊线的概念 ,并着重揭示了这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的基本演变特征、环流场和温湿场结构、可能的形成机制及其对 1 998年夏季长江流域“二度梅”的影响。分析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时期具有与单脊线时期明显不同的环流特征和温湿场结构 ,其北侧脊线附近的特征与传统上单脊线副热带高压的特征较一致 ,但南侧脊线附近则更多的具有低纬度系统的特点 ;这次双脊线过程与赤道缓冲带北上并与副热带高压打通合并变性及热带对流云团的演变有密切关系。此外 ,文中还通过中国台站降水资料探讨了副热带高压双脊线的维持对中国东部雨型的影响 ,指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水汽输送路径 ,从而在中国东部出现两条雨带 ,呈倒 7字型 ,分别与副热带高压北、南侧脊线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高压 双脊线 二度梅 赤道反气旋 热带对流云团 环流
下载PDF
夏季西太副高脊面年际变化与太平洋海温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曹杰 尤亚磊 黄玮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11-418,共8页
利用谱分析、带通滤波、奇异值分解及合成分析等方法,以及欧洲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中心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和美国NOAA的海温资料,研究了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脊面年际变化及其对前期太平洋海温响应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 利用谱分析、带通滤波、奇异值分解及合成分析等方法,以及欧洲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中心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和美国NOAA的海温资料,研究了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脊面年际变化及其对前期太平洋海温响应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西太副高脊面存在准7.5年的最显著振荡周期。太平洋前冬和前春海温对夏季西太副高脊面的影响是显著的。其中El Ni~no型的异常海温分布将使夏季西太副高脊面偏南,而La Ni~na型的则使夏季西太副高脊面偏北。在对比分析与太平洋海温异常相联系的异常环流的基础上,发现异常海温强迫出的异常经向环流是有利于夏季西太副高脊面异常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副高脊面 年际变化 异常海温 经向环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