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尸毗救鸽”故事的三元结构与世界流传
1
作者 行佳丽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06-115,共10页
随着佛教的传播,尸毗救鸽的故事在欧亚大陆文化史中留下许多文本与变体。从叙事结构看,尸毗王割肉喂鹰贸鸽具备“袭击者、保护者、被保护者”三方元素,并在某些故事中出现了“问答”环节。尸毗救鸽是一个以“利他式牺牲”为文化内核的... 随着佛教的传播,尸毗救鸽的故事在欧亚大陆文化史中留下许多文本与变体。从叙事结构看,尸毗王割肉喂鹰贸鸽具备“袭击者、保护者、被保护者”三方元素,并在某些故事中出现了“问答”环节。尸毗救鸽是一个以“利他式牺牲”为文化内核的世界性跨文化原型,“利他”意识与行为来自早期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经验,“三元结构”是保护和保证这个内核被不断复制的文化传播机制。不管三元结构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变化出多少种表现样貌,其根本都是为了把“利他”这个原型种子传播出去、生长起来。历史故事尸毗救鸽的流传与流布是文化传播研究的典型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尸毗救鸽 同构故事 利他式牺牲 跨文化原型
下载PDF
地域文化视角下佛教壁画图示流变研究——以克孜尔与莫高窟本生故事壁画为例
2
作者 卯旭虎 孙玲玲 《当代美术家》 2024年第2期59-72,共14页
本生故事画是佛教美术最为重要的部分,以其为题材的作品广为流布。各区域的本生故事画表现出艺术形式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是因不同地域文化主导所致。本文通过剖析不同地域文化影响下本生故事壁画的图像及构图形式,深挖本生故事图式流... 本生故事画是佛教美术最为重要的部分,以其为题材的作品广为流布。各区域的本生故事画表现出艺术形式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是因不同地域文化主导所致。本文通过剖析不同地域文化影响下本生故事壁画的图像及构图形式,深挖本生故事图式流变的影响因素,以期清晰认识本生故事画在传播流布过程中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基本样貌,同时分析本生故事画为融入本土文化做出了哪些改变。克孜尔石窟与莫高窟是地域文化的优秀代表,也是对佛教本生故事具有艺术生命力的诠释,本文以二者为主要研究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孜尔 莫高窟 本生故事 图示流变
下载PDF
论九色鹿本生的图文传播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小荣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76-83,共8页
《九色鹿》是著名的佛本生故事,其在中土的图文传播有同有异。从传播内容言,二者所关注的人物形象都集中在九色鹿、国王、告密者以及国王夫人身上,但文学的传播内容,总体上较图像传播更丰富些。从传播途径言,图像传播线路较为明确,可归... 《九色鹿》是著名的佛本生故事,其在中土的图文传播有同有异。从传播内容言,二者所关注的人物形象都集中在九色鹿、国王、告密者以及国王夫人身上,但文学的传播内容,总体上较图像传播更丰富些。从传播途径言,图像传播线路较为明确,可归纳为"印度→犍罗陀→中土",而文学传播似有断层。从传播时间之先后言,图像的叙事传播略早于文学传播,但文学传播持续时间更长,一直持续到宋元以后。无论图、文叙事,都受到了中土固有文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色鹿本生 图像传播 文学传播 异同
下载PDF
从本生故事雕刻试析云冈第7、8双窟的营建 被引量:2
4
作者 高海燕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34-39,共6页
佛教本生故事题材种类繁多,每类故事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所要突出的佛教义理,云冈第7、8窟为一组双窟,是云冈第二期最早开凿的洞窟,本生故事是第7窟重要的雕刻题材,今能辨识的本生故事大体以"舍身"和"孝亲"两类题材为... 佛教本生故事题材种类繁多,每类故事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所要突出的佛教义理,云冈第7、8窟为一组双窟,是云冈第二期最早开凿的洞窟,本生故事是第7窟重要的雕刻题材,今能辨识的本生故事大体以"舍身"和"孝亲"两类题材为主,分别以"舍身饲虎本生"和"睒子本生"为代表,它们的出现并不是随意的拼凑和组合,而是有着深层的历史、宗教原因,且它们与洞窟里的其它佛教内容往往互相印证,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双窟 本生 舍身饲虎 睒子
下载PDF
佛经文本与艺术遗存所呈现的古代文化交流——以月光王本生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文玲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19,共13页
流传至今的佛经故事,数量众多,但并非大多数的佛经故事都还留存与之相关的多种语文佛经文本和艺术遗存,月光王本生是少数中的一例。对流传至今与月光王本生相关的佛经文本与艺术遗存的研究表明:1.月光王本生文本应出现于贵霜王朝时期,... 流传至今的佛经故事,数量众多,但并非大多数的佛经故事都还留存与之相关的多种语文佛经文本和艺术遗存,月光王本生是少数中的一例。对流传至今与月光王本生相关的佛经文本与艺术遗存的研究表明:1.月光王本生文本应出现于贵霜王朝时期,而最早的月光王本生内容,很可能出现在由根本说一切有部约在公元200—350年间所完成的《天譬喻》中;2.虽然大约完成于公元200—350年间的《天譬喻》文本已不存,但其内容应可从目前所存2—3世纪的犍陀罗浮雕以及现存月光王本生中年代最早(公元251年)的《六度集经》卷1的内容得其梗概;3.根本说一切有部所传月光王一切施的思想、犍陀罗地区所创造出来的图像造型(挥刀欲砍的婆罗门、屈身甘心舍头的月光王)以及克孜尔壁画中跪捧七宝头的大月大臣,都见于敦煌莫高窟第275窟的月光王本生壁画,从中可以看出古代佛教世界中的东西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光王本生 贵霜 犍陀罗 艺术遗存 莫高窟 东西文化交流
下载PDF
阿旃陀石窟壁画中的说一切有部思想 被引量:1
6
作者 梁燕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5-130,共6页
阿旃陀石窟所在的西印度地区流行小乘说一切有部戒律,阿旃陀壁画很明显地体现出说一切有部的影响小乘佛教不礼菩萨,说一切有部更是重视表现释迦牟尼的前世经历,这些表现佛陀累世修行的佛本生故事构成了阿旃陀壁画最主要的表现题材;从这... 阿旃陀石窟所在的西印度地区流行小乘说一切有部戒律,阿旃陀壁画很明显地体现出说一切有部的影响小乘佛教不礼菩萨,说一切有部更是重视表现释迦牟尼的前世经历,这些表现佛陀累世修行的佛本生故事构成了阿旃陀壁画最主要的表现题材;从这些本生故事的文本来源看,约半数可以与说一切有部的律典对应,尤其是如大善见王本生、独角仙人本生壁画,描绘出了说一切有部律典特有的细节特征;从阿旃陀壁画的表现主旨来看,也很明显地表现出说一切有部重视因缘果报、主张禅修持戒等思想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旃陀壁画 本生故事 说一切有部 因缘果报 禅修持戒
下载PDF
两种回鹘语《阿离念弥本生经》写本比较研究——兼论西州回鹘早期的译经活动 被引量:6
7
作者 付马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0-48,144-145,共19页
回鹘佛教最初深受吐火罗佛教的影响。回鹘语《阿离念弥本生经》敦煌本属于现存最早的一批回鹘佛教文献写本,应是译自一种吐火罗语版本。回鹘语吐鲁番本较敦煌本晚出,在细节上显示出一些不同之处。将敦煌本的内容与现存龟兹语本、焉耆语... 回鹘佛教最初深受吐火罗佛教的影响。回鹘语《阿离念弥本生经》敦煌本属于现存最早的一批回鹘佛教文献写本,应是译自一种吐火罗语版本。回鹘语吐鲁番本较敦煌本晚出,在细节上显示出一些不同之处。将敦煌本的内容与现存龟兹语本、焉耆语本的平行文本进行比较可知,回鹘语本很可能以龟兹语本为母本,参考焉耆语本译成。比较敦煌本与吐鲁番本的一些细节可知,后者在翻译上更加贴近原文。10世纪末至11世纪,佛教取代摩尼教成为西州回鹘的国教,回鹘佛教徒抄经、译经活动进入高潮,一些先前译成的佛教文献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改良的译本;同时,汉文佛经逐渐取代吐火罗语佛经,成为回鹘佛教徒译经的主要来源。吐鲁番本很可能产生于这一时期,它既是回鹘佛教进入盛期的产物,也是吐火罗佛教在回鹘佛教中最后的遗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离念弥本生经 西州回鹘 回鹘佛教 吐火罗语 吐鲁番
原文传递
三条鱼的故事——印度佛教故事在丝绸之路的传播例证 被引量:6
8
作者 陈明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3-83,F0002,共22页
印度古代佛教故事在丝绸之路流传甚广,本文以印度民间"三条鱼的故事"为例,考察该故事在巴利文佛教《本生经》、史诗《摩诃婆罗多》、民间故事集《五卷书》、《益世嘉言集》和《故事海》、粟特语故事文本、阿拉伯语《凯里来与... 印度古代佛教故事在丝绸之路流传甚广,本文以印度民间"三条鱼的故事"为例,考察该故事在巴利文佛教《本生经》、史诗《摩诃婆罗多》、民间故事集《五卷书》、《益世嘉言集》和《故事海》、粟特语故事文本、阿拉伯语《凯里来与迪木奈》、波斯语《玛斯纳维》和泰语《娘丹德莱的故事》等多元与多语种文字文本中的流变,以及该故事的图像传播时空,为我们理解印度文学的丰富性以及印度文学与宗教对外传播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实证事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条鱼的故事 《本生经》 丝绸之路 佛教文学 文学交流 《玛斯纳维》 《五卷书》
原文传递
犍陀罗本生雕刻的印度文化母题 被引量:1
9
作者 蔡枫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23,共6页
犍陀罗本生雕刻作为印度文化母题的视觉化形式,以叙事性图像生动地阐释印度民间广泛推崇的价值观。犍陀罗本生雕刻的文化母题包括具有普世意义的乐善好施的传统;以轮回报应为理论基础,以孝敬忠贞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奉行虔诚于神和克... 犍陀罗本生雕刻作为印度文化母题的视觉化形式,以叙事性图像生动地阐释印度民间广泛推崇的价值观。犍陀罗本生雕刻的文化母题包括具有普世意义的乐善好施的传统;以轮回报应为理论基础,以孝敬忠贞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奉行虔诚于神和克制苦行的修身理念。这些文化母题真实地再现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社会理想、家庭关系和人生追求,是今人理解古印度文化的可靠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犍陀罗 本生雕刻 印度文化 母题
原文传递
中國的割股奉親:絲綢之路的舶來品? 被引量:1
10
作者 南愷時 劉朔(译) +1 位作者 普慧(译) 申麗霞(审校) 《中国俗文化研究》 2017年第1期69-84,共16页
在傳統的中國儒家觀念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輕易傷害。但在唐代卻出現了一種孝道的新形式——割股奉親,並逐漸演變成一個習俗。這個看似與儒家傳統相違背的習俗很明顯受了佛教故事的影響,尤其是《本生經》中的須阇提故事與啖子故事... 在傳統的中國儒家觀念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輕易傷害。但在唐代卻出現了一種孝道的新形式——割股奉親,並逐漸演變成一個習俗。這個看似與儒家傳統相違背的習俗很明顯受了佛教故事的影響,尤其是《本生經》中的須阇提故事與啖子故事,而二者都表現出强烈的來源於中亞與西北印度的特征。所以'割股奉親'很可能不是中國本土衍生出的習俗,而是沿絲綢之路傳入的舶來品。本文梳理了須阇提故事和睒子故事與'割股奉親'的淵源,尤其是須阇提在中國的流行與轉變,並分析了爲什麼'割股奉親'能夠被中國人所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割股奉親 孝道 《本生经》故事 須阇提 睒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