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oad of Jade" Kinetic Analysis of Jade on the Origi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1
作者 ZHAO Zhou-kua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6年第6期632-646,共15页
Ye Shu-xian's proposal of "Road of Jade" brings forward a new way to study the origin of civilization. Jade replaced bronze as one of the major criterions of the birth of civilizations. Ye explains jade as a mystic... Ye Shu-xian's proposal of "Road of Jade" brings forward a new way to study the origin of civilization. Jade replaced bronze as one of the major criterions of the birth of civilizations. Ye explains jade as a mystical witchcraft which has a sacred power for the ancient people. Because the jade is produced in the water, and has the similar color with the sky, both of which have significance for the origin of life, jade is thus considered to be the origin of power. The notion of jade-god gave birth to the civilization in ancient China and triggered competition among the settlements, which in turn, advanced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e Shu-xian road of jade the origi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jade as god kinetic study
下载PDF
丝路文化视域下湖南区域秦汉玉器审美及影响
2
作者 邹婧 张万科 《丝网印刷》 2024年第1期13-15,共3页
立足于国内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探究丝路文化视域下湖南区域秦汉玉器的溯源,通过对丝绸之路沿线秦汉玉器形成的物质条件和精神土壤进行分析,得出其具有选材之精、工艺之巧、纹饰之美、内涵之妙的审美特点,为当代文化创新应用提出思考借鉴。
关键词 丝路文化 秦汉玉器 文化创新
下载PDF
从草原玉路到草原丝路——万年玉路踏查的理论创新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叶舒宪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2-151,共10页
草原玉路指华夏的北部和西部广大草原地区的玉文化传播路线,包括两条路径:一是玉文化中玉器生产传统的传播路径;二是玉矿资源输入中原的路径。20世纪学界对“玉路”的探索聚焦后一路径,即从新疆向东进入河西走廊,进而通往中原的路线,大... 草原玉路指华夏的北部和西部广大草原地区的玉文化传播路线,包括两条路径:一是玉文化中玉器生产传统的传播路径;二是玉矿资源输入中原的路径。20世纪学界对“玉路”的探索聚焦后一路径,即从新疆向东进入河西走廊,进而通往中原的路线,大致吻合今人熟知的丝路中国段。一般认为这条玉路的存在历史是三千多年,以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和田玉材料制成品为实证。文学人类学派组织的十四次调研认为,玉路绝非一条简单的直线,而是围绕河西走廊两侧由多路径编织成的路网。其最初开发的玉种不是新疆玉而是甘肃武山的蛇纹石玉,对应文献所记“玄玉”;其时代在仰韶文化中期。欧亚大陆的史前玉文化之起源与传播,则始于两万年以上的西伯利亚到贝加尔湖地区(以贝加尔湖透闪石玉为原料),在距今一万年前后经蒙古高原进入我国东北,再一路向南传播,引出随后“玉成中国”的波澜壮阔之文化潮流。其在文献中留下的国家记忆是《管子》所云“尧舜北用禺氏之玉而王天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玉路 草原丝路 玉矿资源传播 玉文化传播 万年玉路 玉成中国
下载PDF
合浦汉墓出土典型宝玉石珠饰的科学分析及其对产地溯源的启示
4
作者 刘松 刘琦 +2 位作者 袁仪梦 董俊卿 李青会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3年第6期95-111,共17页
珠饰作为丝绸之路交流的重要标识物之一,具有材质多样、体积小、数量大、时空分布广泛等特征,是研究区域间和区域内交流与互动的重要实物证据。广西合浦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之一,合浦汉墓出土了大量珍贵的宝玉石质珠饰。本文利用... 珠饰作为丝绸之路交流的重要标识物之一,具有材质多样、体积小、数量大、时空分布广泛等特征,是研究区域间和区域内交流与互动的重要实物证据。广西合浦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之一,合浦汉墓出土了大量珍贵的宝玉石质珠饰。本文利用多种现代分析技术对合浦汉墓出土的各类典型宝玉石质珠饰样品进行了科学研究,明确了各类珠饰的材质属性、制作工艺等相关信息,探讨了其可能的产地来源。分析表明,合浦汉墓出土的宝玉石质珠饰主要有绿柱石、石榴子石、玛瑙、水晶(无色水晶、黄水晶、紫水晶等)、绿松石、琥珀等类型,反映了汉代合浦地区与南亚、东南亚以及中原内陆地区之间的联系。合浦汉墓出土的珠饰特征与桂北地区存在一定差异,表明了内陆江河是古代区域内交流与互动的重要渠道,在区域内交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饰 宝玉石 合浦 汉墓 海上丝绸之路
下载PDF
关于“玉石之路”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10
5
作者 闫亚林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8-41,共4页
Scholars believe that a ‘Jade Road’ might have existed through which Hetian Jade was imported to the Central China predating the appearance of ‘Silk Road’. There are five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e first appeara... Scholars believe that a ‘Jade Road’ might have existed through which Hetian Jade was imported to the Central China predating the appearance of ‘Silk Road’. There are five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e first appearance of Hetian Jade in Central China, and yet none of which is proved by hard scientific evidence. None of the jades found in the Prehistoric Cultures in Northwest China, especially in the Qijia Culture, can be identified as Hetian Jade. The ancient jade mined in the Mazong Mountain, Gansu Province, might be corresponding to ‘rouzi zhi yu’ (Jade from Rou Zi) mentioned in ancient texts to a certain extent.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formation of ‘Jade Road’ might have been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of pastoral nomadic communities which controlled the trade network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石之路 和田玉 中原
下载PDF
“玉石之路”的布局及其网络 被引量:26
6
作者 杨伯达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4年第3期113-117,共5页
1989年提出的"玉石之路"并非全国性的,而是实指从和田向东专运和田玉的"玉石之路",亦称"昆山玉路"。但在"和田玉路"形成之前,早在距今6000年时已出现了东北、东南等玉文化区的"玉石之路&q... 1989年提出的"玉石之路"并非全国性的,而是实指从和田向东专运和田玉的"玉石之路",亦称"昆山玉路"。但在"和田玉路"形成之前,早在距今6000年时已出现了东北、东南等玉文化区的"玉石之路"及其相互间为了交流玉石而形成的玉石之路网络。"和田玉路"成为夏、商、周三代夷玉、越玉、鬼玉等玉石与中原及各地之间的交流途径。西汉武帝打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于是"玉石之路"便被人们遗忘了。宋代"玉石之路"又重新浮现上来,至20世纪后半叶方退出历史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石之路” 昆山 夷玉 瑶琨 “和田玉贡路” 玉文化 越玉 周朝
下载PDF
唐宋之际西域南道的复兴——于阗玉石贸易的热潮 被引量:18
7
作者 殷晴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8-50,共13页
8世纪安史之乱后,衰落的唐朝,已无力控制包括西域在内的西北地区。吐蕃、西夏等相继崛起,控扼丝路东段孔道,使中西交通受阻。人们或以为海上丝路这时已逐渐取代陆路交通。其实,并不尽然。10世纪通过于阗的南道,在大宝于阗国和敦煌归义... 8世纪安史之乱后,衰落的唐朝,已无力控制包括西域在内的西北地区。吐蕃、西夏等相继崛起,控扼丝路东段孔道,使中西交通受阻。人们或以为海上丝路这时已逐渐取代陆路交通。其实,并不尽然。10世纪通过于阗的南道,在大宝于阗国和敦煌归义军的努力下,排除沿途阻挠,使中段得以畅通。后在喀喇汗王朝的控制下,于阗不仅通过青海道成为西方诸国与宋朝贸易的中转地,而且具有特色的地方产品,也不断涌入中原各地市场,这种以西域当地产品为主的民族贸易,使于阗等地商贾获利甚巨。同时也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区域市场的形成。这是在当时形势下,丝路贸易的新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西域南道 贸易 于阗
下载PDF
中国彩色宝玉石使用的三次高潮及其与古代丝绸之路关系探索 被引量:6
8
作者 莫默 丘志力 +3 位作者 张跃峰 李榴芬 吴沫 罗涵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8-126,共9页
基于中国古代彩色宝玉石的大量考古发现并结合文献研究成果,探讨了中国古代彩色宝玉石使用3次高潮的形成及其与古代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的关系。中国古代彩色宝玉石使用的第一次高潮发生在汉魏时期,考古发现的彩色宝石包括蓝色绿松石... 基于中国古代彩色宝玉石的大量考古发现并结合文献研究成果,探讨了中国古代彩色宝玉石使用3次高潮的形成及其与古代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的关系。中国古代彩色宝玉石使用的第一次高潮发生在汉魏时期,考古发现的彩色宝石包括蓝色绿松石、青金石、红色宝石、珊瑚、琥珀、玛瑙等;第二次高潮延续在唐宋(辽),考古发现的彩色宝石除了第一次高潮常见宝石外,出现了真正的红宝石、蓝宝石和托帕石;第三次高潮主要出现在明清,重要的彩色宝石种类包括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猫眼、青金石、碧玺和绿色翡翠。第一次爆发和中国人沿北方丝绸之路对中亚的探索及其文化交流有关;第二次爆发则和唐宋时期非常频繁的中西方贸易及互动性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有关;第三次爆发的原因比较复杂,分别和明朝主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打开中国通往西方之门及清朝被西方用武力打破封闭,西学东渐,导致西南丝绸之路带来绿色翡翠打破本来由和田玉主导的白玉文化有关,前期是中国主动和国外进行商品贸易的产物,后期则是外国坚船利炮带来的副产品。考古证据显示,中国古代彩色宝玉石文化的形成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方文化碰撞和交流互动的结果,但古代多数重要的彩色宝石主要来自境外,因此,某种意义上来说,首符次德的彩色宝玉石文化是一种舶来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宝玉石 出土文物 文化交流 古代丝绸之路
下载PDF
西玉东输雁门关——玉石之路山西道调研报告 被引量:4
9
作者 叶舒宪 《百色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1-14,共14页
文章是对上古玉石之路的入关终端所做的田野调研和文献综合梳理,提示"玉石之路山西道"的命题,认为自史前至先秦时代的西玉东输运动至少存在新老两条路线:水路漕运之道为距今约4000年的黄河道,以黄河两岸出土的龙山文化玉器为证;陆路... 文章是对上古玉石之路的入关终端所做的田野调研和文献综合梳理,提示"玉石之路山西道"的命题,认为自史前至先秦时代的西玉东输运动至少存在新老两条路线:水路漕运之道为距今约4000年的黄河道,以黄河两岸出土的龙山文化玉器为证;陆路运输之道即雁门关道,约3000年前始于家马和马车技术在商代进入中原之后,即穆天子西行之路线。雁门关作为西部玉料资源进入中原国家的战略要道之关口,催生出中华文明内部的文化区分标志: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定居文化——从犬戎族到犬封国、神马吉量的神话历史叙事,再到穷奇、饕餮一类妖魔化想象模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石之路山西道 黄河道 雁门关道 昆山之玉 赵国三宝
下载PDF
玉石之路山西道代县路段再考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唐启翠 《百色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19-23,共5页
文章从文献学和考古学视域出发,从书证和物证两方面考察了玉石之路山西道代县路段的情况,认为雁门关是玉石之路山西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进而对丝绸之路和玉石之路的名实之争进行了反思,认为"玉帛之路"的表述更切近历史的真实。
关键词 玉石之路山西道 代县 雁门关 丝绸之路
下载PDF
第三重证据看雁门关玉文化遗存——代州民间用玉习俗与崇玉心理考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骊 《百色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24-29,共6页
文章为中国社科院和上海交大联合考察小组"玉石之路"系列考察报告之一。笔者作为小组成员,负责进行古代州(今山西代县—雁门关周边地区)的玉石信仰民俗调研。笔者考察了代县—雁门关地区的用玉民俗和崇玉心理,从葬俗、婚俗、... 文章为中国社科院和上海交大联合考察小组"玉石之路"系列考察报告之一。笔者作为小组成员,负责进行古代州(今山西代县—雁门关周边地区)的玉石信仰民俗调研。笔者考察了代县—雁门关地区的用玉民俗和崇玉心理,从葬俗、婚俗、趋吉避凶习俗、宗教习俗等方面进行考察,以第三重证据的形式论证古代州地区玉文化遗存,从而为玉石之路山西道的路线提供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重证据 玉文化 用玉民俗 玉石之路雁门关道
下载PDF
武山鸳鸯玉的前世今生——第十次玉帛之路渭河道考察札记 被引量:6
12
作者 叶舒宪 《百色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1-6,共6页
甘肃武山县特产的墨色、墨绿色鸳鸯玉,如今是批量生产旅游的纪念品——夜光杯的原材料。因为属于蛇纹石类的玉石鸳鸯玉,一直以来不被玉器收藏界所重视。目前鸳鸯玉产品处在玉器市场的低端产品和低价竞争的阶段。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组... 甘肃武山县特产的墨色、墨绿色鸳鸯玉,如今是批量生产旅游的纪念品——夜光杯的原材料。因为属于蛇纹石类的玉石鸳鸯玉,一直以来不被玉器收藏界所重视。目前鸳鸯玉产品处在玉器市场的低端产品和低价竞争的阶段。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组织的第九和第十次玉帛之路考察,先后在镇原县和武山县认识到常山下层文化玉器与齐家文化玉器中有一类墨绿色蛇纹石玉料,应属武山的鸳鸯玉。鸳鸯玉矿就在渭河上游的山上,落入河水中者成为籽料,顺着渭水东流的方向分布在当地,成为甘陕两省史前玉料的一个重要来源。渭河道成为华夏先民首选的一种西玉东输方式。武山鸳鸯玉矿的调研和采样,通过与仰韶文化出土玉器的对比,可以将以往认识的西玉东输的历史提前约两千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山鸳鸯玉 蛇纹石玉 玉帛之路渭河道 西玉东输 仰韶文化玉器
下载PDF
玉石之路新疆南北道——第七、第八次玉帛之路考察笔记 被引量:1
13
作者 叶舒宪 《百色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1-13,共13页
文章是中国文学人类学2015年夏组织的第七次和第八次玉帛之路考察的实录笔记。分别对新疆的北道和南道做出实地追踪调查和玉石标本采样,希望能够从本土视角和本土材料出发,找出"丝路"的原型,为打造一个中国文化特有的国家品... 文章是中国文学人类学2015年夏组织的第七次和第八次玉帛之路考察的实录笔记。分别对新疆的北道和南道做出实地追踪调查和玉石标本采样,希望能够从本土视角和本土材料出发,找出"丝路"的原型,为打造一个中国文化特有的国家品牌做前期的学术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文化 玉石之路 鹿石 新疆 青海 昆仑
下载PDF
中国古代“玉石之路”的质疑 被引量:1
14
作者 钟华邦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75-77,共3页
我国在汉代以后便出现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联系东西方的"国道",也是整个古代中外经济及文化交流的通道。许多学者、教授、专家认为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殷商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等文物,其玉石原料是新疆和田玉... 我国在汉代以后便出现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联系东西方的"国道",也是整个古代中外经济及文化交流的通道。许多学者、教授、专家认为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殷商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等文物,其玉石原料是新疆和田玉经过"玉石之路"被远途运输到中原内地来的。改革开放后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现了江苏梅岭玉,现在的研究证明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殷商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的原料不是来自新疆和田。因此,笔者对中国古代"玉石之路"提出了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石之路” 和田玉 梅岭玉 质疑
下载PDF
一代有一代的编码:论纪念碑性玉器的编码想象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永平 《百色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15-22,共8页
古代中国的连续性文明,其文明演进是建立在对一项或几项战略性资源及其空间的控制基础上的。从编码理论角度,玉器时代的纪念碑性编码由玉钺—玉璧—玉琮来完成,它们既是世俗财富的象征性资产,又是大传统编码中的纪念碑性玉器,同时也是... 古代中国的连续性文明,其文明演进是建立在对一项或几项战略性资源及其空间的控制基础上的。从编码理论角度,玉器时代的纪念碑性编码由玉钺—玉璧—玉琮来完成,它们既是世俗财富的象征性资产,又是大传统编码中的纪念碑性玉器,同时也是先民祭祀时圣都神圣地理空间的替代物。典籍中零碎的玉石神话叙事蕴含了"玉石之路"战略性资产转变为纪念碑性玉器和拜玉教信仰的扩散和神圣地理空间之间的互动生发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性资源 玉石之路 纪念碑性编码 地理空间
下载PDF
兴县猪山的史前祭坛——第六次玉帛之路考察简报 被引量:1
16
作者 叶舒宪 《百色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1-9,共9页
2015草原玉石之路调研的7月考察活动,聚焦河套地区史前文化即龙山文化分布情况,特别是黄河两岸的晋陕史前玉文化,试图从文化传播的视角找回驱动华夏文明发生的重要交通线路,搜寻西北齐家文化通过黄河与龙山文化的互动关联。在黄河以东... 2015草原玉石之路调研的7月考察活动,聚焦河套地区史前文化即龙山文化分布情况,特别是黄河两岸的晋陕史前玉文化,试图从文化传播的视角找回驱动华夏文明发生的重要交通线路,搜寻西北齐家文化通过黄河与龙山文化的互动关联。在黄河以东的山西兴县二十里铺的猪山上找到一座失落4000多年的史前石头城和祭坛,或许还兼有天文观测台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石之路 龙山文化 史前古城 兴县猪山 史前祭坛
下载PDF
丝绸之路南道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和田地区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雷军 阚耀平 +1 位作者 许英勤 赵兴有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40-145,共6页
丝绸之路南道不论在自然旅游资源,还是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本文通过对和田地区旅游资源和客源市场现状分析,提出围绕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为核心,突出以玉石故乡,大漠风光,田园绿洲,佛国古城及伊期兰教四大特色为主题,重点... 丝绸之路南道不论在自然旅游资源,还是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本文通过对和田地区旅游资源和客源市场现状分析,提出围绕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为核心,突出以玉石故乡,大漠风光,田园绿洲,佛国古城及伊期兰教四大特色为主题,重点推出“和田玉石文化”、“尼雅寻梦”等精品,以此为龙头,带动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并提出“一主线,六干线”的各具特色的旅游线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南道 佛国于阗 和田玉石文化
下载PDF
从辽河到太湖——史前中国东部玉路初探 被引量:1
18
作者 谷娴子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2年第6期30-41,共12页
以良渚为代表的史前环太湖地区玉器的玉料来源问题始终存有争论,前人虽然倾向于“就近取材”,但至今仍未找到关键证据。本文通过对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及良渚文化典型器之玉龙、玉龟、玉琮形器的出土地点梳理,以长江下游史前遗址出土... 以良渚为代表的史前环太湖地区玉器的玉料来源问题始终存有争论,前人虽然倾向于“就近取材”,但至今仍未找到关键证据。本文通过对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及良渚文化典型器之玉龙、玉龟、玉琮形器的出土地点梳理,以长江下游史前遗址出土玉器整体材质的特征为切入点,结合学者们对史前辽东半岛、海岱地区与环太湖地区的文化交流的研究成果,认为以良渚文化为代表的环太湖地区史前玉器所用玉料有远程输送可能,同时认为史前中国东部存在辽宁岫岩(一带)玉料自北向南的传播通道,是燕辽、海岱、环太湖三地上层交流的一部分,且水路在南北物质文化交流中承担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文化 玉器 玉料来源 东部玉路 跨区域文化交流
下载PDF
玉帛之路及其古代路网的调查及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冯玉雷 《百色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14-20,共7页
"丝绸之路"是欧洲人视角对古代欧亚大陆东西交通线路的命名,"玉帛之路"则是按照中国视角和本土话语的重新命名。后者更有助于从古老的华夏文明立场说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条连接西域与中原国家的路线。文章综述构... "丝绸之路"是欧洲人视角对古代欧亚大陆东西交通线路的命名,"玉帛之路"则是按照中国视角和本土话语的重新命名。后者更有助于从古老的华夏文明立场说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条连接西域与中原国家的路线。文章综述构成玉帛之路古代路网的七条支线:乌鞘岭中的洪源谷道和白山戍道、张掖守捉道、扁都口道、三水镇道、建康军道与合黎山口道、玉门军道、敦煌—瓜州古道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玉帛之路 路网 多重证据
下载PDF
玉帛之路环腾格里沙漠路网考察报告 被引量:2
20
作者 冯玉雷 《百色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19-27,共9页
腾格里沙漠中有多条沙漠运盐驼道。随着时代变迁,汽车、火车代替了传统运输方式,也形成新的交通线路,它们有些地段与古代道路重合。腾格里沙漠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地区,也是草原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古道盐道以及黄河水道交... 腾格里沙漠中有多条沙漠运盐驼道。随着时代变迁,汽车、火车代替了传统运输方式,也形成新的交通线路,它们有些地段与古代道路重合。腾格里沙漠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地区,也是草原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古道盐道以及黄河水道交错相连的重要路网区,文化意义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帛之路 腾格里沙漠 草原丝绸之路 灵州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