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评论家如何影响艺术家——以杨·柯特与彼得·布鲁克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柱人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9年第6期47-52,共6页
艺术评论能影响艺术创作吗?莎士比亚评论家杨·柯特与莎剧导演彼得·布鲁克作品之间的联系比较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评论家并不具体评论已完成作品的优劣,而是相对超脱地、针对多个相关的作品发散性地阐发其独特理念;导演则通... 艺术评论能影响艺术创作吗?莎士比亚评论家杨·柯特与莎剧导演彼得·布鲁克作品之间的联系比较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评论家并不具体评论已完成作品的优劣,而是相对超脱地、针对多个相关的作品发散性地阐发其独特理念;导演则通过主动学习了解评论家的理念,依据其理念进行艺术创作。就评论而言,评论家要把握经典的精神内核,发掘其深藏的普遍意义,找到经典作品与现代作品、现代社会、现代思潮的联系,既需要针对每个演出及其当下受众群的"即时评论",聚焦于分析"这一个"演出的独特之处;也需要运用联想思维分析剧本的哲学内涵、美学意蕴的评论,以求对"未来受众群"也有长远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柯特 彼得·布鲁克 艺术评论 即时评论 长效评论
下载PDF
怪诞世界里的“局外人”--论杨·科特的莎剧解读
2
作者 朱凝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67,共14页
杨·科特作为当代一位对莎剧解读和舞台实践影响巨大的理论家,国内却鲜见对于他的研究。他的《莎士比亚:我们的同时代人》一书中,最有影响力的一篇文章《李尔或“终局”》虽然被翻译并收录于1981年由杨周翰主编的《莎士比亚评论汇编... 杨·科特作为当代一位对莎剧解读和舞台实践影响巨大的理论家,国内却鲜见对于他的研究。他的《莎士比亚:我们的同时代人》一书中,最有影响力的一篇文章《李尔或“终局”》虽然被翻译并收录于1981年由杨周翰主编的《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但这篇文章在当时对荒诞派戏剧并没有多少引进和研究的学术环境中被忽略了,该书的其他文章也一直未被翻译。本文介绍杨·科特及其莎剧研究的成果,并对其解读进行批判性分析,同时也对欧洲20世纪50至60年代出现的对经典戏剧作品进行颠覆性重构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科特 政治讽喻化 荒诞 反经典主义
原文传递
映在《哈姆雷特》镜子里的政治与玄理——以《哈姆雷特》为基础的作品所反映出的东中欧的当代戏剧主流(英文) 被引量:1
3
作者 卡丽娜·斯特凡诺娃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20,共17页
本文旨在以《哈姆雷特》为镜,通过该剧的具有象征性的改编版来反观东/中欧戏剧潮流的发展。这一研究可以简·柯特所著《莎士比亚,我们的同代人》为出发点,另一重要的起点则是柯特与莎士比亚所共有的坚定信念,即不是戏剧反映生活,重... 本文旨在以《哈姆雷特》为镜,通过该剧的具有象征性的改编版来反观东/中欧戏剧潮流的发展。这一研究可以简·柯特所著《莎士比亚,我们的同代人》为出发点,另一重要的起点则是柯特与莎士比亚所共有的坚定信念,即不是戏剧反映生活,重要的是"这个世界就是一出戏"。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都被看做连接我们所生活的可感世界与不可感知世界的通道,柯特强调他找到了进入这条通道的秘密入口或者密码。这也就是:准确指出环境强加在哈姆雷特身上的角色与他自身间的边界。这条边界的本质,尤其是它的宽度能折射出不同时代对《哈姆雷特》的解读的发展。边界越宽,对该剧的解读也越现代化。在那已深入此地区基因之中的政治性和那玄理之间的往复跳跃,是这一发展趋势的重要标志,它被紧紧追随。尼克鲁修斯、考索诺瓦斯和斯皮纳三位东欧导演所指导的《哈姆雷特》则清晰勾勒出了二者在所谓"灵魂政治"的剧场中的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简·柯特 东/中欧戏剧 政治戏剧 形而上学 “灵魂政治”戏剧 尼克鲁修斯考索诺瓦斯 斯皮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