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地区与日本海沟地震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文英 王秀英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19-224,共6页
据板块运动及构造动力的因果关系研究了我国华北地区6级以上与日本海沟地区7级以上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两个地区群体地震活动在时间轴上的不均匀分布及起伏具有一定的同步性,且华北地区的群体地震活动的开始时间晚于日本海沟地区;... 据板块运动及构造动力的因果关系研究了我国华北地区6级以上与日本海沟地区7级以上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两个地区群体地震活动在时间轴上的不均匀分布及起伏具有一定的同步性,且华北地区的群体地震活动的开始时间晚于日本海沟地区;日本海沟地区发生的M_S≥7.3地震后3a内,在华北地区相应发生6级以上地震,其对应率为61%。由相对应地震之间的时间间隔计算华北地区3a内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经验概率为53%。其结果对华北地区地震活动大形势的预测具有实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华北地区 日本 海沟地震 相关性
下载PDF
日本海沟俯冲带热结构与深源地震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晨 张双喜 +1 位作者 E.Carminati 高冰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208-3217,共10页
本文利用有限差分方法,计算了全地幔对流模式和双层地幔对流模式下日本海沟俯冲带热结构、浮力及P波速度异常分布,基于亚稳态橄榄石相变模型推测亚稳态橄榄石的存在范围,同时分析了热传导系数、热膨胀系数和热源对俯冲带热结构的影响,... 本文利用有限差分方法,计算了全地幔对流模式和双层地幔对流模式下日本海沟俯冲带热结构、浮力及P波速度异常分布,基于亚稳态橄榄石相变模型推测亚稳态橄榄石的存在范围,同时分析了热传导系数、热膨胀系数和热源对俯冲带热结构的影响,以及俯冲带所受浮力与俯冲带形态的关系.结果表明,双层地幔对流模式下模拟的P波速度异常分布与层析成像结果更为相符,也与深源地震的分布有较好的相关性.板块内部亚稳态橄榄石的存在范围随热传导系数和热膨胀系数的减小而增大,同时忽略相变潜热和剪切生热的影响也会造成模型所预测的亚稳态橄榄石范围偏大.俯冲带所受负浮力在400km深度附近达到最大值,亚稳态橄榄石的存在使负浮力逐渐减小,甚至在板块内部产生正浮力,不利于俯冲带穿透660km相变界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海沟俯冲带 地幔对流模式 热结构 负浮力 波速异常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动力背景及其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高立新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1-51,共11页
本文根据日本海沟、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中国东北地区深源地震的关系、中国东北地区深源地震的平均震源机制结果以及日本海沟强震与中国东北地区浅源地震的关联性,概述了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动力背景,说明中国东北地区的深源地震与西... 本文根据日本海沟、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中国东北地区深源地震的关系、中国东北地区深源地震的平均震源机制结果以及日本海沟强震与中国东北地区浅源地震的关联性,概述了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动力背景,说明中国东北地区的深源地震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具有成因上的联系,中国东北深震是西太平洋板块高速度、小倾角向欧亚大陆下俯冲的结果。中国东北地区深源地震、浅源地震的时空分布以及依据浅源地震的分期统计资料表明,中国东北地区浅源地震经历了5个活动周期,每个活动周期浅源地震的时空分布具有个性差异,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浅源地震每个活动周期结束地震时空分布特征,发现每个活动周期结束地震前均经历了平均约4.19年的长时间平静,结束地震以成对地震为主要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背景 日本海沟 中国东北 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
下载PDF
日本海区地震活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孙文斌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65-70,共6页
利用日本海区丰富的震史资料,研究了该区强震活动时—空变化的某些特征。并以此为据,将190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划分了三个地震轮回。文中讨论了各幕的持续时间及其强震的频度分布,同时还分析了各轮回的强震地区分布,探讨了每个强震高潮主... 利用日本海区丰富的震史资料,研究了该区强震活动时—空变化的某些特征。并以此为据,将190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划分了三个地震轮回。文中讨论了各幕的持续时间及其强震的频度分布,同时还分析了各轮回的强震地区分布,探讨了每个强震高潮主体活动区形成特点,这些结果可作为研究日本海区强震高潮到来和结束的标志以及为判断未来主体活动区等强震预测问题提供线索。此外,本文还分析了我国大陆强震高潮与日本海沟地震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海沟 地震活动性 强震
下载PDF
中国华北地区地震大形势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陈荣华 李志海 《内陆地震》 2011年第4期307-310,共4页
比较了华北地区第3地震活动期和第4地震活动期地震活动时间进程特点,对华北地区中小地震G-R关系,青藏块体8级地震和华北地区7级地震的关系,日本海沟欧亚板块一侧8级地震和华北地区7级地震的关系以及郯庐带地震活动周期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比较了华北地区第3地震活动期和第4地震活动期地震活动时间进程特点,对华北地区中小地震G-R关系,青藏块体8级地震和华北地区7级地震的关系,日本海沟欧亚板块一侧8级地震和华北地区7级地震的关系以及郯庐带地震活动周期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华北地区未来3年甚至未来10年地震活动水平为6级,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地震活动强度 地震活动期 G—R关系 日本海沟 青藏块体
下载PDF
浙江沿海潜在区域地震海啸风险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毛献忠 祝倩 Wei Yong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7-45,共9页
采用COMCOT海啸模型建立三重网格模型模拟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9.0级地震引发的海啸发生、发展以及在我国东南沿海传播过程。震源附近浮标站以及浙江沿海的潮位站实测资料验证结果显示,大部分监测站首波到达时间和海啸波的计算值... 采用COMCOT海啸模型建立三重网格模型模拟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9.0级地震引发的海啸发生、发展以及在我国东南沿海传播过程。震源附近浮标站以及浙江沿海的潮位站实测资料验证结果显示,大部分监测站首波到达时间和海啸波的计算值相差在15%以内,表明模型可较好的模拟海啸在计算域内的传播过程。研究表明日本南海海槽、冲绳海槽以及琉球海沟南部是影响浙江沿海主要的区域潜在震源,通过情景计算分别模拟3个潜在震源9.1级、8.0级和8.7级地震引发的海啸对浙江沿海的海啸风险,计算结果表明,海啸波产生后可在3~8h内传至浙江省沿岸,海啸波达1~3m,最大可达4m,此时浙江沿岸面临Ⅲ~Ⅳ级海啸风险,达到淹没至严重淹没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COT模型 地震海啸 日本南海海槽 冲绳海槽 琉球海沟 浙江沿海
下载PDF
2011年日本东北Mw 9.0级地震的岩石圈三维建模分析
7
作者 闫兵 贾东 +1 位作者 李一泉 王毛毛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76-685,共10页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海域发生Mw 9.0级地震。日本海沟板块俯冲速率高,地震活动性强,因此研究程度高,到目前为止已获得了覆盖日本海沟弧前区域的地震波剖面数据。本文利用8条岩石圈结构剖面建立了日本海沟的三维岩石圈结构...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海域发生Mw 9.0级地震。日本海沟板块俯冲速率高,地震活动性强,因此研究程度高,到目前为止已获得了覆盖日本海沟弧前区域的地震波剖面数据。本文利用8条岩石圈结构剖面建立了日本海沟的三维岩石圈结构模型。日本海沟岛弧地壳由上到下包含5层: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海相沉积岩、白垩系海相沉积岩、岛弧上地壳俯冲杂岩、岛弧下地壳和地幔楔;日本海沟北部还存在中地壳;洋壳是一个双层构造,上层为熔岩和席状岩墙群,下层为堆晶辉长岩;陆壳和洋壳之间存在一个低速的板间层。本文在三维模型基础上讨论了俯冲板块的弯曲点和弯曲轴等几何学特征,分析了日本海沟俯冲带的历史地震和日本东北Mw 9.0级地震主震和余震的震源分布,日本东北地区的地震活动与太平洋板块向日本岛弧下方的俯冲活动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东北Mw9 0级地震 日本海沟 三维建模 俯冲型大地震 弯曲点 弯曲轴
下载PDF
日本海沟大震与华东地区地震的相关性 被引量:1
8
作者 章纯 林命周 蒋淳 《华南地震》 2000年第3期57-63,共7页
应用模糊相关方法 ,研究了日本海沟与我国华东地区地震活动的相关性。计算结果表明 :日本海沟地区 (35~ 4 5°N ,140~ 150°E)MS6 8级以上地震和华东地区 (2 9~ 34°N ,119~ 12 4°E)MS4 8级以上地震有较好的相... 应用模糊相关方法 ,研究了日本海沟与我国华东地区地震活动的相关性。计算结果表明 :日本海沟地区 (35~ 4 5°N ,140~ 150°E)MS6 8级以上地震和华东地区 (2 9~ 34°N ,119~ 12 4°E)MS4 8级以上地震有较好的相关对应关系 ;用相关分析方法对华东地区尤其是上海附近地区未来发震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 ,并估算了两地区延迟相关的平均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地震相关方法 模糊识别 日本海沟
下载PDF
东北地区地震危险趋势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孙文斌 《防灾减灾学报》 1995年第3期13-16,共4页
利用丰富的震史资料,研究了日本海沟、日本海深震与中国东北浅震的时空特征。根据深震、浅震的相关活动特点,我们对东北浅震危险趋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日本海沟 中国东北 地震危险趋势
下载PDF
日本海沟俯冲带M_W9.0地震震源区应力场演化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杨佳佳 张永庆 谢富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07-1324,共18页
于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东北部的MW9.0级逆冲型板间地震是日本有地震记录以来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本研究基于NIED F-net矩张量解目录中的震源机制解,选取两个长轴相互垂直的矩形区域进行应力场2D反演,获取了日本海沟俯冲带地区应力... 于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东北部的MW9.0级逆冲型板间地震是日本有地震记录以来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本研究基于NIED F-net矩张量解目录中的震源机制解,选取两个长轴相互垂直的矩形区域进行应力场2D反演,获取了日本海沟俯冲带地区应力场的空间及时间分布图像.结果表明:主震前,俯冲带地区应力状态在空间上大体趋于一致,即应力轴(P轴、σ1轴及SHmax轴)系统性地倾向板块汇聚方向,P轴、σ1轴倾角整体偏缓(<30°),且远离震源区及日本海沟东侧区域内的应力轴倾角普遍大于主震震源区内应力轴倾角;主震前,受2003年5月26日在宫城县北部发生的MW7.0地震影响,位于MW9.0地震震源区西北侧的应力场出现明显扰动,σ1轴倾向顺时针偏转150°~180°,并于之后大体恢复至震前状态,同期其他地区没有明显变化,这种情况可能和主震断层局部(深部)的前兆性滑动有关;主震后,距离震源区较远处应力场变化不大,主震震源区内应力场发生显著改变,P轴及σ1轴均以大角度(>60°)倾伏于板块汇聚方向,SHmax轴顺时针偏转60°~90°且在日本海沟附近普遍平行于海沟轴.这项研究以时空图像的方式展示了大地震前应力场变化的特点,反映了大地震孕震过程中构造与地震的相互作用,对于理解大地震孕震过程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日本MW9.0地震 日本海沟 俯冲带 震源机制解 应力反演
下载PDF
解决中日间领土问题应以史为鉴
11
作者 何慈毅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8-123,共6页
钓鱼岛及附属岛屿的归属问题是历史遗留在中国和日本之间的领土问题。因此 ,只有以史为鉴 ,根据历史事实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明清时期的一系列历史资料 ,以及现存的朝鲜和日本的历史资料都证实了钓鱼岛、黄尾屿及赤尾屿至少自 16世... 钓鱼岛及附属岛屿的归属问题是历史遗留在中国和日本之间的领土问题。因此 ,只有以史为鉴 ,根据历史事实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明清时期的一系列历史资料 ,以及现存的朝鲜和日本的历史资料都证实了钓鱼岛、黄尾屿及赤尾屿至少自 16世纪初起就是中国的属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关系 领土问题 钓鱼岛 黄尾屿 赤尾屿 琉球海沟 归属问题 历史资料
下载PDF
1992年7—9月的全球地震动态
12
作者 吴佳翼 《国际地震动态》 1993年第2期15-18,共4页
1992年第三季度,全球地震活动为中等水平。日本本州以东及日本海发生较大地震。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斯坦发生大地震。大西洋洋脊的转弯处发生强烈地震。美洲地震带地震活动仍在继续发展。1993年全球地震活动可能增强。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中长期预测
下载PDF
日本-千岛海沟转折处地震层析成像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雨帆 罗佳宏 +3 位作者 宫伟 董非非 汤兰荣 查小惠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39-645,共7页
根据P波走时地震数据,使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获得较高分辨率的日本-千岛海沟转折处俯冲带200km深度内的震源重定位及P波速度结构结果。将日本-千岛海沟转折处俯冲带分为北日本海沟俯冲带及南千岛海沟俯冲带,且200km深度内太平洋俯冲板... 根据P波走时地震数据,使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获得较高分辨率的日本-千岛海沟转折处俯冲带200km深度内的震源重定位及P波速度结构结果。将日本-千岛海沟转折处俯冲带分为北日本海沟俯冲带及南千岛海沟俯冲带,且200km深度内太平洋俯冲板块是连续的。最后,结合水深地形数据、断裂特征资料,划分日本-千岛海沟转折处俯冲带的断裂级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千岛海沟转折处 地震层析成像 断裂分级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俯冲带断裂几何学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郭雨帆 宫伟 +3 位作者 罗佳宏 汤兰荣 董非非 查小惠 《华北地震科学》 2017年第4期1-10,共10页
根据P波走时地震数据,使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西北太平洋俯冲带70km深度内的震源重定位及P波速度结构图件结果;并结合水深地形数据、断裂特征资料,绘制了西北太平洋俯冲带70km深度内的断裂几何学剖面图件;划分了西北太平洋俯冲带... 根据P波走时地震数据,使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西北太平洋俯冲带70km深度内的震源重定位及P波速度结构图件结果;并结合水深地形数据、断裂特征资料,绘制了西北太平洋俯冲带70km深度内的断裂几何学剖面图件;划分了西北太平洋俯冲带的断裂级别,一级断裂包括:Itoigawa-Shizuoka构造线(ISTL)、Tartary断裂(TF)、Tartary-Tanakura断裂(TTF)、Tartary-Ishikari断裂(TIF)、东日本海断裂(EJSF)、中央萨哈林—北海道断裂(CHSF)、Abashiri断裂(AF)、千岛盆地南部边界(KBB2)、西鄂霍次克断裂(WOF)、东鄂霍次克断裂(EOF);二级断裂包括:中央构造带(MTL)、Hatagawa构造线(HTL)、日本盆地边界(JBB1、JBB2)、北海道断裂(R8断裂、R9断裂、R10断裂、R11断裂、R12断裂、R13断裂)、千岛盆地北边界(KBB1)、东萨哈林断裂(ESF)、鄂霍次克海断裂(S1断裂、S2断裂、S3断裂)、堪察加半岛断裂(Ka1断裂、Ka2断裂、Ka3断裂、Ka4断裂);三级及以上断裂数量较多,如逆断性质的R1~R7断裂、R14~R25断裂以及正断性质的N1~N4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海沟 千岛-堪察加海沟 地震层析成像 断裂几何学特征 断裂分级
下载PDF
日本9级大地震及其对中国强震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董治平 程建武 郭桂红 《内陆地震》 2012年第1期1-9,共9页
从认识日本9级大地震参数、震源机制、地震序列等基本信息入手,描述了日本东海岸9级大地震的主要特征,初步分析了该地震与日本海沟、南海海沟、千岛海沟地震带8级大震活动的时空关系及其成因,讨论了日本海沟、日本岛弧强震活动与中国强... 从认识日本9级大地震参数、震源机制、地震序列等基本信息入手,描述了日本东海岸9级大地震的主要特征,初步分析了该地震与日本海沟、南海海沟、千岛海沟地震带8级大震活动的时空关系及其成因,讨论了日本海沟、日本岛弧强震活动与中国强震活动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9级大地震 日本海沟 日本岛弧 地震带 板块构造
下载PDF
国外断层深部钻探进展分析
16
作者 丁莉莎 谢剑波 +7 位作者 黄晖 吴华灯 廖一帆 叶世山 卢子晋 劳谦 吕仲杭 陈建涛 《华南地震》 2021年第4期38-46,共9页
国际科学钻探计划成立以来,已经在许多国家和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通过回顾深井钻探项目的发展历史,概述近几年对俯冲带内的板块边界断层进行钻探的日本南海海槽孕震带实验、日本海沟快速钻探项目及美国圣安德列斯断层深部长期观测的板... 国际科学钻探计划成立以来,已经在许多国家和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通过回顾深井钻探项目的发展历史,概述近几年对俯冲带内的板块边界断层进行钻探的日本南海海槽孕震带实验、日本海沟快速钻探项目及美国圣安德列斯断层深部长期观测的板块结构、钻井资料分析的成果,并梳理工程地热系统钻井项目及南非矿山活动断裂带钻探项目对诱发地震的相关研究。旨在为断层深部钻探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钻探 日本南海海槽孕震带实验 日本海沟快速钻井项目 圣安德列斯断层深部长期观测 南非金矿深部地震钻探
下载PDF
日本海板块俯冲与中国东北地震 被引量:3
17
作者 孙文斌 和跃时 《防灾减灾学报》 2015年第4期1-7,共7页
利用日本海区丰富的震史资料,研究了该区强震活动时—空变化的某些特征,并以此为据,将190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划分了三个地震轮回,同时还分析了各轮回的强震地区分布及其持续时间。分析了中国东北地区深震(mb≥6.0)及浅震(MS≥5.0)的成组... 利用日本海区丰富的震史资料,研究了该区强震活动时—空变化的某些特征,并以此为据,将190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划分了三个地震轮回,同时还分析了各轮回的强震地区分布及其持续时间。分析了中国东北地区深震(mb≥6.0)及浅震(MS≥5.0)的成组性活动特征,研究了日本海西部深震与中国东北地区浅震的相关性。这些结果可作为研究日本海区强震高潮到来和结束的标志以及为判断未来主体活动区等强震预测问题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板块 日本海沟 强震组 地震趋势 中国东北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