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8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w" Translations of Japanese Literature: Socio-cultural Impacts on the Japanese Mind
1
作者 Atsuko Hayakawa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15年第12期640-649,共10页
In terms of translation theory today, the essential discussions of "otherness", coupled with the agenda of bilateral approaches to its untranslatability, are much more intense than ever. The stereotypical images of ... In terms of translation theory today, the essential discussions of "otherness", coupled with the agenda of bilateral approaches to its untranslatability, are much more intense than ever. The stereotypical images of Japan as something quite alien yet enchanting in Japanese literature, in The Tale of Genji for instance, are drastical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modem novels, where the experience of conflicts with the West in the course of modernization could not be ignored. Shusaku Endo's Silence for example, paradoxically questions the translatability of Christianity 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Japanese mind. By reading some translated texts of Japanese literature, we come to be aware of the essential factors of"otherness" inherent in Japanese culture and language which, in some socio-cultural ways, has had an interesting effect on Japanese minds. With the growing interest in "world literature," "otherness" and "untranslatability" illuminated in the translations of Japanese literature offer a new perspective with which we can re-think our sense of history of modernization on the one hand; and re-evaluate the uniqueness of Japanese language on the other. The remarkable influence of translators whose mother tongue is not Japanese, but who have an excellent command of the language, enables a new Japanese culture to emerge. This is evident in the works of Arthur Binard, an American poet and translator, who enthusiastically criticizes the Japanese policy of atomic energy in his translations of the Japanese poems after World War II, and in the very inspiring essays on Japanese by Roger Pulvers, an Australian writer and playwright who won prizes for his translations of Kenji Miyazawa. Along with such new trend of translations of Japanese literature, how it affects the Japanese mind will b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lation of japanese literature ORIENTALISM "otherness" MODERNIZATION world literature translation studies
下载PDF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China in Japanese Literature
2
作者 Xinghao Che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2020年第7期73-77,共5页
Due to the established narrative patterns and powerful and profound ideological influences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the image of China has been reinterpret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imagination,construction,an... Due to the established narrative patterns and powerful and profound ideological influences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the image of China has been reinterpret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imagination,construction,and experience of Japanese writer or researcher,with many distortions and misinterpretations.The image of China in Japanese literature is an impression and illusion form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cultural awareness and literary classics.The following article will analyze and sort out the Chinese image in Japanese lit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panese literature Chinese image Historical tradition
下载PDF
Authorship Identification of Classical Japanese Literature Using Quantitative Analysis
3
作者 Gen Tsuchiyama Masakatsu Murakami 《Journal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 Science》 2013年第12期631-640,共10页
Singular authorship of"The Tale of Genji," which is the greatest accomplishment in classical Japanese literature, is doubtful In this study, we statistically analyze whether the author of Uji Jujo, which comprises t... Singular authorship of"The Tale of Genji," which is the greatest accomplishment in classical Japanese literature, is doubtful In this study, we statistically analyze whether the author of Uji Jujo, which comprises the last ten chapters of the "Tale of Ganji," is same as that of other chapters by using statistical analyses such a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random forests. The result of the analyses of word frequency shows that there is no obvious difference in word usage between the ten chapters and others. Thus, we conclude that it is highly possible that the chapters' author is same as that of oth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YLOMETRY authorship attribution classical japanese literatur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random forests
下载PDF
从“literature journals”说开去——兼论中国现代文化产业史视域下的抗战文学期刊诸问题
4
作者 韩晗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61-67,共7页
从“抗战文学期刊”这一词语的英译入手,结合中国现代文化产业史这一大背景,进行抗战文学期刊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性意义。抗战文学期刊除具有文学意义之外,还拥有政治史、社会史与经济史等跨学科的研究价值。以中国现代文化产业... 从“抗战文学期刊”这一词语的英译入手,结合中国现代文化产业史这一大背景,进行抗战文学期刊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性意义。抗战文学期刊除具有文学意义之外,还拥有政治史、社会史与经济史等跨学科的研究价值。以中国现代文化产业史为切入点,可以将抗战文学期刊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文学期刊 中国现代文化产业史 文学史
下载PDF
东北抗联红色文献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秀红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60,共8页
文章调研分析东北抗联红色文献数据资源建设现状,指出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内容缺乏深度整合、数据壁垒妨碍资源共享、数据资源展示形式单一等问题,并提出东北抗联红色文献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策略,即扩充原始文献,推进系统性数字化开发;强... 文章调研分析东北抗联红色文献数据资源建设现状,指出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内容缺乏深度整合、数据壁垒妨碍资源共享、数据资源展示形式单一等问题,并提出东北抗联红色文献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策略,即扩充原始文献,推进系统性数字化开发;强化整合重聚,促进数据资源再生创造;丰富展示形式,探索数字化场景应用;分步推进实施,构建全国统一资源平台;转变思维观念,提升文献资源的开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抗联 红色文献 数据资源 开发利用
下载PDF
地理景观视域下抗战时期黄河文学论
6
作者 刘宁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4,共10页
中国现代黄河文学产生于抗战时期,民族战争带来民族文学繁荣,黄河的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隐喻,深深烙上民族和国家印记。抗日战争期间黄河上游的中国西北地区由于战争爆发致使国防资源开发重要起来,黄河流域中下游是中华民族展开艰苦卓绝... 中国现代黄河文学产生于抗战时期,民族战争带来民族文学繁荣,黄河的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隐喻,深深烙上民族和国家印记。抗日战争期间黄河上游的中国西北地区由于战争爆发致使国防资源开发重要起来,黄河流域中下游是中华民族展开艰苦卓绝的抵御外族入侵战争的广阔战场,也是灾害频繁发生地域。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黄河流域产生了西北社会生活图景、民族精神书写、英雄叙事、流民图等不同文学样态,不仅为动员抗战、夺取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也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塑民族精神,激活民族伟大自信心和自信力。作家们在政治、社会、历史的描摹之外,更关注黄河流域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展示,从而建构昂扬奋进的民族精神,呈现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奋发前进的民族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景观 抗日战争 黄河文学 民族精神
下载PDF
晚清学者对“日本文学”的发现——以傅云龙《游历日本图经》为中心
7
作者 郭雪妮 《长江学术》 CSSCI 2024年第2期117-128,共12页
晚清士人对“文学”启蒙的重视,一般被认为是在甲午战争之后,且多以康有为、梁启超等赴日名人为先驱。然而,作为晚清首批赴日游历使的傅云龙对“日本文学”的发现,却很少被提及。傅云龙在《游历日本图经》中专设“日本文学”一门,上卷... 晚清士人对“文学”启蒙的重视,一般被认为是在甲午战争之后,且多以康有为、梁启超等赴日名人为先驱。然而,作为晚清首批赴日游历使的傅云龙对“日本文学”的发现,却很少被提及。傅云龙在《游历日本图经》中专设“日本文学”一门,上卷以江户儒学为中心,兼论诗学、书学、医学、兵学,下卷专论明治时期日本的学校教育。傅云龙的文学观虽然未脱士大夫风的广义“文学论”,但他通过对明治二十年日本的踏查,既感知到了西学与汉学地位之升降,亦捕捉到了西洋教育对文学“启蒙”“开化”之重视。傅云龙对“日本文学”的发现,在晚清的日本研究著作中具有重要的先驱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云龙 《游历日本图经》 日本文学 明治文坛
下载PDF
论民国赋作中的抗战书写
8
作者 赵俊波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4-83,共10页
抗战赋从多个方面真实记录了抗战经过,反映了整个中华民族反抗外侮、争取民族与国家独立的伟大斗争,堪称赋史。与前代同类赋作不同,抗战赋慷慨激昂,充满必胜的信念。同时,抗战赋雅俗并存,充分发挥了报刊文学的宣传、鼓动功能,尤其是通... 抗战赋从多个方面真实记录了抗战经过,反映了整个中华民族反抗外侮、争取民族与国家独立的伟大斗争,堪称赋史。与前代同类赋作不同,抗战赋慷慨激昂,充满必胜的信念。同时,抗战赋雅俗并存,充分发挥了报刊文学的宣传、鼓动功能,尤其是通俗之作,语言通俗、押韵自由、骈散随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赋的文体规范。以上三个方面反映了抗战赋对古代同类赋作的超越,不仅体现了抗战赋的价值,也体现了传统赋体写作的现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文学 报刊 转型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越境”中国的日本文学研究的再思考
9
作者 柴红梅 刘楚婷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4年第1期105-114,共10页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全新认识“越境”中国的日本文学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和进一步探索的可能。本文在探讨外国文学研究作为思考中国式现代化的有益视角,应根植于中国现实,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越境...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全新认识“越境”中国的日本文学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和进一步探索的可能。本文在探讨外国文学研究作为思考中国式现代化的有益视角,应根植于中国现实,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越境”中国的日本文学研究的方法和路径,以战后日本作家笔下的热爱和平、以和为贵的中国形象为例,深度阐释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民族经过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在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后,以博大的胸怀,善待和救助被日本政府抛弃的日本侨民,展现了中日两国由于选择了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带来了迥异的国家前途和各自的民族命运,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中国特色,并借以批判和否定了日本的现代化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越境 日本文学研究 中国形象
下载PDF
文化回译视角下抗战文学汉译研究——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
10
作者 阎瑾 吴李敏 《宜春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94-99,共6页
文化回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现象,旨在将用A国语言描写B国文化的跨国文学作品译为B国语言并使其回归B国文化。从文化回译视角出发,综合运用文献法、归纳法、案例分析法来研究《红星照耀中国》董乐山汉译本,根据谭载喜提出的“还原式”和... 文化回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现象,旨在将用A国语言描写B国文化的跨国文学作品译为B国语言并使其回归B国文化。从文化回译视角出发,综合运用文献法、归纳法、案例分析法来研究《红星照耀中国》董乐山汉译本,根据谭载喜提出的“还原式”和“建构/重构式”文化回译理论,归纳并阐释回译本中涉及专有名词、专业术语、文化负载词的语言回译和涉及信息缺失表达、解释性表达、误读表达的文化回译所采取的翻译方法与策略,以期指导抗战文学的回译实践,推动中国“红色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式”回译 “建构/重构式”回译 抗战文学 《红星照耀中国》
下载PDF
合作学习法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与总结——以日语文学选读课程为例
11
作者 呼斯乐 《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 2024年第3期151-156,共6页
“日语文学选读”是大学日语专业非常重要的课程,由于大部分日本文学类课程都是采取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们将当代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的合作学习法运用于高校日语文学类课堂教学实践中,根... “日语文学选读”是大学日语专业非常重要的课程,由于大部分日本文学类课程都是采取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们将当代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的合作学习法运用于高校日语文学类课堂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小组分工、学生课下分工合作、课堂展现、教师总结等几个步骤进行了教学试验和实践。实践证实合作学习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合作学习法是提高日语文学类课堂教学效果的有益尝试,同时也为外语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学习法 日本文学 教学模式
下载PDF
日本大学治理研究三十年的视域审视与发展趋向
12
作者 王可 张凤娟 《高等理科教育》 2024年第5期98-107,共10页
大学治理改革是日本应对社会结构性变革的重要举措。以1992—2022年为研究期限,从治理结构、权力配置、治理制度、治理效果等维度对日本国立信息学研究所综合学术信息数据库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研究发现,日本大学治理特征表现... 大学治理改革是日本应对社会结构性变革的重要举措。以1992—2022年为研究期限,从治理结构、权力配置、治理制度、治理效果等维度对日本国立信息学研究所综合学术信息数据库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研究发现,日本大学治理特征表现为:国立大学趋向于教研与管理权限清晰的融合型治理结构,私立大学体现为宽松、多元、灵活的多形态治理结构;权力配置持续强化外部治理主体的职能和校长权责,着力厘清多元主体间的权责;硬法的法律制度和软法的大学治理准则同构了日本大学治理制度。但是,关于日本大学治理的有效性与合法性仍存在争议,未来可增加实证研究与行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大学治理 系统性文献综述 日本高等教育
下载PDF
日本立克次体感染致脓毒性休克的个案和文献分析
13
作者 王点 高依丹 +1 位作者 刘是奕 陈公英 《健康研究》 CAS 2024年第5期591-594,600,共5页
目的 基于个案和文献,分析日本立克次体感染致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特征,为预防日本斑点热(Japanese spotted fever, JSF)重症化提供参考。方法 报道1例日本立克次体感染迅速进展为脓毒性休克的患者,并通过文献分析,总结日本斑点热的临床特... 目的 基于个案和文献,分析日本立克次体感染致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特征,为预防日本斑点热(Japanese spotted fever, JSF)重症化提供参考。方法 报道1例日本立克次体感染迅速进展为脓毒性休克的患者,并通过文献分析,总结日本斑点热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措施。结果 报道的病例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病情迅速进展,出现脓毒性休克,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s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明确诊断为JSF,经四环素类抗生素等治疗后病情恢复,整体预后良好。通过文献检索纳入国内发病的15例日本立克次体感染患者均表现出发热、皮疹,发病至入院时间多为7天以上;实验室检查以血小板减少(12/15,80%)、低蛋白血症(8/15,53.3%)、嗜酸性粒细胞缺乏(7/15,46.7%)、凝血功能异常(6/15,40%)为主,46.7%(7/15)的患者进展为重症,1例死亡。结论 JSF患者发病至入院的时间延长、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可能为JSF重症化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mNGS检查可提高JSF诊断效率,疑似或确诊病例出现临床症状应尽早治疗,有助于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立克次体 日本斑点热 脓毒性休克 文献复习
下载PDF
真实与虚构交互:日据时期中国台湾文学的创伤书写与历史再现
14
作者 陈丹瑜 袁勇麟 《华文文学》 2024年第4期42-49,共8页
1961年日本学者尾崎秀树撰文《台湾文学备忘录——台湾作家的三部作品》,将杨逵的《送报夫》、吕赫若的《牛车》和龙瑛宗的《植有木瓜树的小镇》按年代顺序阅读,认为台湾地区作家的意识变化是一个从抵抗到放弃进而屈服的过程。本文由历... 1961年日本学者尾崎秀树撰文《台湾文学备忘录——台湾作家的三部作品》,将杨逵的《送报夫》、吕赫若的《牛车》和龙瑛宗的《植有木瓜树的小镇》按年代顺序阅读,认为台湾地区作家的意识变化是一个从抵抗到放弃进而屈服的过程。本文由历史情境到语言现象再回归个体作家情思,重读相关作品,可知杨逵、吕赫若与龙瑛宗的创作与思想是殖民地文学创伤与曲折历史的再现,语言选择、舍弃与转换的背后是知识分子的反思与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据时期 中国台湾文学 真实与虚构 双语写作 创伤书写
下载PDF
异国留学体验对文学思想的影响——以夏目漱石和鲁迅为例
15
作者 朱翔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2期10-14,共5页
夏目漱石和鲁迅分别是日本和中国的著名文学大家,他们在两国近代文学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夏目漱石从小就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阅读过大量中国的“汉文学”作品。鲁迅有过日本留学的经历,对夏目漱石更是赞赏有加。在英留学的夏日... 夏目漱石和鲁迅分别是日本和中国的著名文学大家,他们在两国近代文学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夏目漱石从小就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阅读过大量中国的“汉文学”作品。鲁迅有过日本留学的经历,对夏目漱石更是赞赏有加。在英留学的夏日漱石意识到从“个人主义”立场的“自我本位”。而在日留学的鲁迅意识到的是以文学为武器,唤醒沉睡的国民。但无论是夏目漱石还是鲁迅,在留学期间考虑的都是国家与人民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二者的留学经历又有了相似之处。该论文对比近代日本文学家夏目漱石与近代中国文学家鲁迅的异国留学体验:夏目漱石的研究从英文学转为汉文学,鲁迅弃医从文。同时,该文通过分析二者精神世界的异同,浅谈二者异国体验及其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目漱石 鲁迅 异国体验 汉文学 弃医从文 中日交流
下载PDF
“美”“恶”纠缠的阅读体验——三岛由纪夫文学的中国接受研究
16
作者 王瑞方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2-89,共8页
在中国的外国文学接受史上,三岛由纪夫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三岛由纪夫文学在中国的接受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0年代—1995年),主要从批判日本军国主义的立场对其进行分析;第二阶段(1995年—2010年代),主要从另类美学的角度... 在中国的外国文学接受史上,三岛由纪夫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三岛由纪夫文学在中国的接受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0年代—1995年),主要从批判日本军国主义的立场对其进行分析;第二阶段(1995年—2010年代),主要从另类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第三阶段(2010年代—现在),主要从一般读者的多元化视角对其进行解读。总的来说,前两个阶段主要是日本文学研究专家及学者基于“译介史”和“研究史”层面的分析,第三个阶段主要是一般读者基于“阅读史”层面的解读。从“译介史”“研究史”到“阅读史”,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三岛由纪夫文学在中国传播与接受的完整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文学 三岛由纪夫 三岛文学 另类美学 阅读史
下载PDF
太宰治《人间失格》在中国三十年的阅读史
17
作者 王瑞方 《武陵学刊》 2024年第1期83-89,共7页
近三十年来,太宰治文学尤其是《人间失格》在中国被不断翻译、评论和研究,形成了一段值得论析的阅读史。归结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社会学层面,认为《人间失格》是日本战败后社会的一面镜子;二是心理学层面,从人类共通心理的... 近三十年来,太宰治文学尤其是《人间失格》在中国被不断翻译、评论和研究,形成了一段值得论析的阅读史。归结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社会学层面,认为《人间失格》是日本战败后社会的一面镜子;二是心理学层面,从人类共通心理的角度阅读《人间失格》,寻求情绪宣泄、心理治疗及审美转化等功能诉求;三是现代性与当代性层面,《人间失格》被年轻读者赋予了新的意蕴,以诠释部分当代人的生存状态。《人间失格》及其阅读史作为中国的外国文学、日本文学阅读接受的一个重要案例,具有一定的分析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文学 《人间失格》 太宰治 阅读史
下载PDF
战后日本文学的三重向度:民族主义、国家记忆与文化心理
18
作者 韩旭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4期119-124,共6页
战后日本文学中民族主义、国家记忆与文化心理这三个重要向度成为反映社会变迁、文化冲突与心理困境的重要载体。文章分析了战后日本文学如何体现对民族身份的认同与反思,以及民族主义情感在文学叙事中的复杂表现,并探讨了国家记忆在战... 战后日本文学中民族主义、国家记忆与文化心理这三个重要向度成为反映社会变迁、文化冲突与心理困境的重要载体。文章分析了战后日本文学如何体现对民族身份的认同与反思,以及民族主义情感在文学叙事中的复杂表现,并探讨了国家记忆在战后日本文学中的重构,探讨了文学作品如何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与解读,塑造和影响了国家的集体记忆。文章聚焦于文化心理层面,揭示了战后日本文学在描绘个体与集体、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时,如何深刻反映了日本人的文化心理状态及其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战后文学 民族主义 国家记忆 川端康成
下载PDF
日本女作家川上弘美作品中的女性异化现象解析
19
作者 郭燕梅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1-120,共10页
日本当代女作家川上弘美的文学作品巧妙地将日常与非日常因素相结合,通过一个个发生在“幻想”或“异界”中的荒诞故事,揭示在不平等的两性与家庭关系中单身女性、妻子、母亲等不同女性身份所遭遇的重重困境。借鉴贾格尔的女性异化理论... 日本当代女作家川上弘美的文学作品巧妙地将日常与非日常因素相结合,通过一个个发生在“幻想”或“异界”中的荒诞故事,揭示在不平等的两性与家庭关系中单身女性、妻子、母亲等不同女性身份所遭遇的重重困境。借鉴贾格尔的女性异化理论逐一分析《故事开始》《爱怜记》《风花》等川上弘美的早期作品,可以剖析川上弘美文学中的女性异化问题,并进一步探讨女性异化的成因。川上弘美的作品以虚构叙事呈现了贾格尔女性异化理论中论及的性异化、母性异化以及全面异化。透过这些女性异化的表象可知,由情感匮乏导致的孤独是女性异化的直接原因,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男女性差等才是导致女性异化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女性文学 川上弘美 女性异化 阿莉森·贾格尔
下载PDF
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研究
20
作者 韩旭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169-173,共5页
文化作为主体意识观念,是人类社会中独具特色的现象。日本作为中国的毗邻国,自古以来就与我国有文化交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语言交流日益成熟,日本与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交往日益密切,国内有些高校甚至开设了日语语言文学课... 文化作为主体意识观念,是人类社会中独具特色的现象。日本作为中国的毗邻国,自古以来就与我国有文化交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语言交流日益成熟,日本与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交往日益密切,国内有些高校甚至开设了日语语言文学课程,体现出学界对日语语言文学及日本文化更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研究,成为当下学术界的研究热点。鉴于此,本研究通过探讨日语语言文化中的中国文化,对其发展主要特点与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案例进行分析,旨在能丰富与完善现有的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语 语言文学 中国文化 传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