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ree-Dimensional Density Distribution and Seismic Activity along the Guxiang–Tongmai Segment of the Jiali Fault,Tibet
1
作者 FAN Pengxiao YU Changqing +3 位作者 WANG Ruixue ZENG Xiangzhi QU Chen ZHANG Yue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2期454-467,共14页
The Guxiang-Tongmai segment of the Jiali fault is situated northeast of the Namche Barwa Syntaxis in northeastern Tibet.It is one of the most active strike-slip faults near the syntaxis and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the... The Guxiang-Tongmai segment of the Jiali fault is situated northeast of the Namche Barwa Syntaxis in northeastern Tibet.It is one of the most active strike-slip faults near the syntaxis and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the examination of seismic activity within the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is.New study in the research region has yielded a 1:200000 gravity dataset covering an area 1500 km^(2).Using wavelet transform multiscale decomposition,scratch analysis techniques,and 3D gravity inversion methods,gravity anomalies,fault distributions,and density structures were determined across various scales.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our new gravity data with other geophysical and geological information,our findings demonstrate substantial variations in the overall crustal density within the region,with the fault distribution closely linked to these density fluctuations.Disparities in stratigraphic density are important causes of variations in the capacity of geological formations to endure regional tectonic stress.Earthquakes are predominantly concentrated within the density transition zone and are primarily situated in regions of elevated density.The hanging wall stress within the Guxiang-Tongmai segment of the Jiali fault exhibits a notable concentration,marked by pronounced anisotropy,and is positioned within the density differential zone,which is prone to earthquak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ITY deep-density structure wavelet transform multi-scale decomposition scratch analysis 3D gravity inversion jiali fault TIBET
下载PDF
LATE QUATERNARY FAULTING OF JIALI FAULT
2
作者 Ren Jinwei 1, Shen Jun 1, Cao Zhongquan 2, Wang Yipeng 1(1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Beijing 100029,China, E\|mail:ren@eq\|igl.ac.cn 2 Seismological Bureau of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Lhasa 850000,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147-148,共2页
Jiali fault is one of the major faults in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From Naqu to Jiali along whic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has been done, the fault roughly extends in N60W direction and consists of three segments ... Jiali fault is one of the major faults in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From Naqu to Jiali along whic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has been done, the fault roughly extends in N60W direction and consists of three segments arranged in en echelon. From Luoermano to Esukongma (about 40km) where the fault is the northern boundary of the Sangdi basin that extend north\|south, late Quaternary surface ruptures have been found. Within this segment the creeks and gullies that cross the fault were offset and the displacements range from several meters to about 5km. The average slip rate during late Quaternary is about 10mm/a for this segment. An interesting phenomena is that the large displacement can only be found at those places where the fault is related to the basins that extend north\|south. Outside the basins, no convincing evidence has been found for late Quaternary surface ruptures and average slip rate for the whole fault is only about 3mm/a middle Pleistocene. It seems that these strike\|slip faults behave like a transform fault and the strike\|slip motion along them were a consequence of east\|west extension that creates the north\|south graben systems rather than the vice ver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ultING slip\|rate jiali fault TIBETAN PLATEAU
下载PDF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周边地区主要断裂现今运动特征与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4
3
作者 宋键 唐方头 +5 位作者 邓志辉 曹忠权 周斌 肖根如 陈为涛 葛伟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36-1548,共13页
本研究通过对东构造结及其周边地区主要断裂进行野外考察,通过GPS观测数据和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东构造结周边地区主要断裂现今运动特征进行模拟研究,取得一些初步的认识:(1)东构造结... 本研究通过对东构造结及其周边地区主要断裂进行野外考察,通过GPS观测数据和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东构造结周边地区主要断裂现今运动特征进行模拟研究,取得一些初步的认识:(1)东构造结北侧和东侧地块总体上围绕构造结发生顺时针旋转,右旋走滑的东南边界断裂不是嘉黎断裂,可能是阿帕龙断裂;(2)野外考察资料、GPS观测及数值模拟结果研究表明,嘉黎断裂不是整体右旋走滑断层,西北段和东构造结顶端附近为右旋挤压性质,东南段运动性质发生了转变,由右旋走滑运动转变为左旋走滑运动;(3)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嘉黎断裂与实皆断裂可能是不相连的,至少不是简单连通的,阿帕龙断裂与实皆断裂可能是相连的;(4)东构造结目前依然起着一定的作用,它与阿萨姆角共同影响着现今区域构造变形,许多断裂活动转换和重要构造事件都发生在它们之间或很近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构造结 数值模拟 GPS 嘉黎断裂 喜马拉雅
下载PDF
西藏东南部嘉黎断裂新知 被引量:48
4
作者 任金卫 沈军 +1 位作者 曹忠权 汪一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44-350,共7页
野外调查表明 ,西藏东南部的嘉黎断裂带从那曲到嘉黎由三段呈雁行排列 ,大致沿N60°W方向延伸 ,其东南段在波密附近向南转折 ,沿贡日嘎布曲向南南东过上察隅和下察隅后转为近南北向延入缅甸境内与什阶断裂相连。嘉黎断层全新世以来... 野外调查表明 ,西藏东南部的嘉黎断裂带从那曲到嘉黎由三段呈雁行排列 ,大致沿N60°W方向延伸 ,其东南段在波密附近向南转折 ,沿贡日嘎布曲向南南东过上察隅和下察隅后转为近南北向延入缅甸境内与什阶断裂相连。嘉黎断层全新世以来活动性不强 ,其第四纪以来的平均滑动速率约为 4mm/a。一个有趣的现象是 ,虽然总体上嘉黎断裂的新活动不强 ,但在局部与张性盆地相邻的地段表现出较强的活动性 ,在这些段上沿断裂发育晚第四纪地表破裂 ,横跨断层的冲沟和河流被错断 ,其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滑动速率达到 15mm/a。但是这种现象的存在只局限在盆地中 ,盆地以外则截然终止 ,不复存在。从上述事实看 ,嘉黎断裂的走滑活动似乎是伴随张性活动而产生的 ,在断层几何和活动特征上类似于横切大洋中脊的转换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黎断裂 滑动速率 青藏高原 西藏 走滑活动
下载PDF
西藏嘉黎断裂带凯蒙蛇绿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39
5
作者 和钟铧 杨德明 王天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53-660,共8页
凯蒙蛇绿岩主要分布于嘉黎断裂内凯蒙沟两侧的东西向山脊上,沿嘉黎断裂带呈东西向线状分布,组成蛇绿岩的岩石类型主要有纯橄岩、方辉橄榄岩、单辉橄榄岩、橄辉岩、橄长岩和辉长岩等。蛇绿岩具有贫硅、贫碱、低钛,而富铁、镁的特点。稀... 凯蒙蛇绿岩主要分布于嘉黎断裂内凯蒙沟两侧的东西向山脊上,沿嘉黎断裂带呈东西向线状分布,组成蛇绿岩的岩石类型主要有纯橄岩、方辉橄榄岩、单辉橄榄岩、橄辉岩、橄长岩和辉长岩等。蛇绿岩具有贫硅、贫碱、低钛,而富铁、镁的特点。稀土总量很低,∑REE值变化于0.415×10^(-6)~3.273×10^(-6)之间,其中方辉橄榄岩和橄长岩的轻稀土略有富集,而单辉橄榄岩和辉长岩的轻稀土略有亏损,所有岩石都具明显的正铕异常。辉长岩的Th-Ta比值大体相等,显示蛇绿岩形成于洋中脊构造环境,而在原始地幔标准化配分曲线上具有明显的Rb、Ba、Sr低度富集和Nb的相对亏损,显示岛弧(IAT)特点,这种兼具IAT和MORB地球化学特点特征预示着凯蒙蛇绿岩形成于不成熟弧后盆地环境。蛇绿岩中橄长岩SHRIMP锆石U-Pb年龄为218.2±4.6Ma,说明在晚三叠世时期洋壳就已出现。凯蒙蛇绿岩的确定表明嘉黎断裂在早期(T_3-J_1)可能是冈底斯构造带上的一条重要缝合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蒙蛇绿岩 地球化学特征 SHRIMP锆石U-PB定年 构造意义 嘉黎断裂带 西藏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部第四纪右旋剪切运动 被引量:20
6
作者 沈军 汪一鹏 +1 位作者 任金卫 曹忠权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20-125,共6页
通过对藏东南嘉黎断裂和滇西北断裂实地考察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南部不存在统一的边界走滑断裂.嘉黎断裂的西段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是一个南北挤压作用下的东西向伸展构造区,发育近南北向的地堑系,嘉黎断裂西段是这些地堑之间的转换断层,具... 通过对藏东南嘉黎断裂和滇西北断裂实地考察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南部不存在统一的边界走滑断裂.嘉黎断裂的西段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是一个南北挤压作用下的东西向伸展构造区,发育近南北向的地堑系,嘉黎断裂西段是这些地堑之间的转换断层,具有较高的右旋走滑速率.滇西北断裂与红河断裂构成川滇菱形块体的西南边界,该块体具有向东南逃逸和顺时针旋转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右旋剪切运动 青藏高原 地球动力学 嘉黎断裂带 遥感 地貌
下载PDF
西藏中南部格仁错断裂张剪性质及其区域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7
7
作者 杨攀新 陈正位 +1 位作者 张俊 任金卫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285-3295,共11页
喀拉昆仑—嘉黎断裂带(KJFZ)是青藏高原中南部一条规模宏大断裂带,因其是青藏高原向东运移的南边界,其构造展布和活动性质与高原隆升、侧向挤出和东西向伸展等科学问题关系密切,也是研究高原变形机制和地球动力学重要场所.本文选取该断... 喀拉昆仑—嘉黎断裂带(KJFZ)是青藏高原中南部一条规模宏大断裂带,因其是青藏高原向东运移的南边界,其构造展布和活动性质与高原隆升、侧向挤出和东西向伸展等科学问题关系密切,也是研究高原变形机制和地球动力学重要场所.本文选取该断裂带中部NW向格仁错断裂(GRCF),对断裂沿线进行较详细地质地貌调查,对冲沟位错和断层陡坎等地貌单元进行测量,并进行探槽开挖,结合天然剖面揭示了断裂产状,详细研究断裂活动性质,发现断裂除前人认为的右旋走滑性质外,还具有明显的张性正断性质,断裂向北陡倾,且北盘相对南盘下降,全新世以来右旋走滑速率和正断速率分别为2.98mm/a和0.2~0.5mm/a之间.前人在共轭的北东向断裂研究中,也发现除左旋走滑性质外,同样具有正断分量,表明现今高原中南部上地壳除传统认为处东西向张性应力场环境外,南北向也具有明显张性特征.而受印度板块向北东向挤压作用,高原岩石圈总体应处于挤压应力状态.因此,推测现今该区域上下地壳处于应力解耦状态,并尝试建立区域张剪性地壳动力学模型:在南北向挤压应力场的作用下,中下地壳缩短凸起隆升,导致上地壳在各方向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张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仁错断裂 喀喇昆仑—嘉黎断裂带 青藏高原 动力学模型
下载PDF
藏南嘉黎断裂古乡—通麦段多期活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9
8
作者 赵远方 公王斌 +2 位作者 江万 陈龙耀 仇度伟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20-233,共14页
嘉黎断裂是青藏高原南部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喀喇昆仑—嘉黎断裂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代表了北拉萨地块和中拉萨地块之间的构造界线。关于嘉黎断裂的构造性质和演化过程等仍存在争议,其不同期次构造过程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在详细的区... 嘉黎断裂是青藏高原南部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喀喇昆仑—嘉黎断裂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代表了北拉萨地块和中拉萨地块之间的构造界线。关于嘉黎断裂的构造性质和演化过程等仍存在争议,其不同期次构造过程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在详细的区域地质填图基础上,以嘉黎断裂古乡—通麦段为研究对象,重点调查了该断裂带不同期次变形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基于新获得的不同方位断层面与擦痕特征等资料,恢复和计算该区的不同期次应力场及方向,并据此解析该区的多期构造叠加关系,探讨嘉黎断裂在不同应力场下的多期活动特征以及相关的区域构造演化过程和大地构造背景,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嘉黎断裂对拟建铁路工程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嘉黎断裂晚新生代以来仍有活动迹象,并具有多期构造叠加特征,从早到晚依次为左旋走滑(D1)、正倾滑(D2)和右旋走滑(D3)。嘉黎断裂作为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区重要的变形调节构造,其多期活动性质反映了地块间的相对运动特征及区域应力场的转换过程,这对认识青藏高原南缘的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嘉黎断裂 多期变形 应力场分析
下载PDF
西藏嘉黎断裂带凯蒙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和钟铧 杨德明 +2 位作者 王天武 黄应聪 杨国良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9-74,共6页
蛇绿岩主要分布于嘉黎断裂内的凯蒙沟山脊上,沿嘉黎断裂带呈东西向线状分布,组成蛇绿岩的岩石类型主要有纯橄岩、方辉橄榄岩、单辉橄榄岩、橄辉岩、橄长岩和辉长岩等。蛇绿岩具有贫硅、贫碱、低钛,而富铁、镁的特点。稀土总量很低,ΣRE... 蛇绿岩主要分布于嘉黎断裂内的凯蒙沟山脊上,沿嘉黎断裂带呈东西向线状分布,组成蛇绿岩的岩石类型主要有纯橄岩、方辉橄榄岩、单辉橄榄岩、橄辉岩、橄长岩和辉长岩等。蛇绿岩具有贫硅、贫碱、低钛,而富铁、镁的特点。稀土总量很低,ΣREE值变化于0.415μg^3.273μg/g之间,其中方辉橄榄岩和橄长岩的轻稀土略有富集,而单辉橄榄岩和辉长岩的轻稀土略有亏损,分配曲线基本呈近乎平坦的“W”型,具明显的正铕异常。微量元素在原始地幔标准化配分形式上具有明显的R b,B a,S r低度富集和N b相对亏损,预示着该蛇绿岩形成于消减作用下的岛弧环境。凯蒙蛇绿岩的存在揭示了嘉黎断裂带为一条重要的缝合带,它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同时存在进一步证明了中特提斯洋(T3—J1)具多岛洋盆的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蒙蛇绿岩 地球化学特征 构造意义 嘉黎断裂带 西藏
下载PDF
A new understanding of Demala Group complex in Chayu Area, southeastern Qinghai- Tibet Plateau: Evidence from zircon U-Pb and mica ^(40)Ar/^(39)Ar dating 被引量:3
10
作者 Yuan Tang Yu-ping Liu +5 位作者 Peng Wang Wen-qing Tang Ya-dong Qin Xiao-dong Gong Dong-bing Wang Bao-di Wang 《China Geology》 2021年第1期77-94,共18页
The Chayu area is located at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This region was considered to be in the southeastward extension of the Lhasa Block,bounded by Nujiang suture zone in the north and Yarl... The Chayu area is located at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This region was considered to be in the southeastward extension of the Lhasa Block,bounded by Nujiang suture zone in the north and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in the south.The Demala Group complex,a set of high-grade metamorphic gneisse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Chayu area,is known as the Precambrian metamorphic basement of the Lhasa Block in the area.According to field-based investigations and microstructure analysis,the Demala Group complex is considered to mainly consist of banded biotite plagiogneisses,biotite quartzofeldspathic gneiss,granitic gneiss,amphibolite,mica schist,and quartz schist,with many leucogranite veins.The zircon U-Pb ages of two granitic gneiss samples are 205±1 Ma and 218±1 Ma,respectively,representing the ages of their protoliths.The zircons from two biotite plagiogneisses samples show core-rim structures.The U-Pb ages of the cores are mainly 644–446 Ma,1213–865 Ma,and 1780–1400 Ma,reflecting the age characteristics of clastic zircons during sedimentation of the original rocks.The U-Pb ages of the rims are from 203±2 Ma to 190±1 Ma,which represent the age of metamorphism.The zircon U-Pb ages of one sample taken from the leucogranite veins that cut through granitic gneiss foliation range from 24 Ma to 22 Ma,interpreted as the age of the anatexis in the Demala Group complex.Biotite and muscovite separate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granitic gneiss,banded gneiss,and leucogranite veins for 40Ar/39Ar dating.The plateau ages of three muscovite samples are 16.56±0.21 Ma,16.90±0.21 Ma,and 23.40±0.31 Ma,and the plateau ages of four biotite samples are 16.70±0.24 Ma,16.14±0.19 Ma,15.88±0.20 Ma,and 14.39±0.20 Ma.The mica Ar-Ar ages can reveal the exhumation and cooling history of the Demala Group complex.Combined with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Demala Group complex,the authors refer that the Demala Group complex should be a set of metamorphic complex.The complex includes not only Precambrian basement metamorphic rock series,but also Paleozoic sedimentary rock and Mesozoic granitic rock.Based on th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the authors concluded that two stages of the metamorphism and deformation can be revealed in the Demala Group complex since the Mesozoic,namely Late Triassic-Early Jurassic(203–190 Ma)and Oligocene–Miocene(24–14 Ma).The early stage of metamorphism(ranging from 203–190 Ma)was related to the Late Triassic tectono-magmatism in the area.The anatexis and uplifting-exhumation of the later stage(24–14 Ma)were related to the shearing of the Jiali strike-slip fault zone.The Miocene structures are response to the large-scale southeastward escape of crustal materials and block rotation in Southeast Tibet after India-Eurasia colli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ala Group complex Zircon U-Pb dating 40Ar/39Ar dating jiali fault zone Geological survey engineering Tibet-Qinghai Plateau China
下载PDF
青藏高原嘉黎断裂晚第四纪运动特征 被引量:22
11
作者 宋键 唐方头 +2 位作者 邓志辉 肖根如 陈为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73-980,共8页
通过野外考察与GPS观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对嘉黎断裂晚第四纪运动特征得到一些新的认识。嘉黎断裂不是整体右旋走滑断层,其不同构造部位的运动性质和速率具有分段差异特征。以东构造结为界大致分为3段:东构造结以西为嘉黎断裂西北段,东构... 通过野外考察与GPS观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对嘉黎断裂晚第四纪运动特征得到一些新的认识。嘉黎断裂不是整体右旋走滑断层,其不同构造部位的运动性质和速率具有分段差异特征。以东构造结为界大致分为3段:东构造结以西为嘉黎断裂西北段,东构造结顶端易贡通麦段为嘉黎断裂中段,东构造结东南部分为嘉黎断裂的东南段。西北段为右旋挤压运动,走滑速率3.2~5.8 mm/a;中段弱右旋挤压运动,走滑速率1.3~2.0mm/a;东南段为左旋挤压运动,走滑速率3.7~4.0 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嘉黎断裂 晚第四纪 GPS速度剖面
下载PDF
西藏嘉黎断裂带沿线高位链式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万佳威 褚宏亮 +4 位作者 李滨 高杨 贺凯 李壮 李艺豪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1年第3期51-60,共10页
西藏嘉黎断裂带沿线高位链式地质灾害十分发育,多次在易贡藏布、帕隆藏布及雅鲁藏布江下游造成流域性灾害链破坏,如易贡高位滑坡灾害链、古乡高位泥石流灾害链、尖母普曲高位崩塌灾害链、米堆冰湖溃决灾害链等。本文基于实地调研,并结... 西藏嘉黎断裂带沿线高位链式地质灾害十分发育,多次在易贡藏布、帕隆藏布及雅鲁藏布江下游造成流域性灾害链破坏,如易贡高位滑坡灾害链、古乡高位泥石流灾害链、尖母普曲高位崩塌灾害链、米堆冰湖溃决灾害链等。本文基于实地调研,并结合前人资料,总结了嘉黎断裂带沿线高位链式地质灾害的成灾模式,认为其可划分为“高位崩滑-碎屑流-堵江-洪水灾害链”、“高位崩滑-堵江-洪水灾害链”、“高位泥石流-堵江-洪水灾害链”、“冰湖溃决灾害链”等4种类型。本文还从地质构造与地震、地貌与水系、冰川、气象等4个方面分析了高位链式地质灾害的孕灾条件,并对其成因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认为在当前条件下,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和人类工程活动增强,嘉黎断裂带沿线高位链式地质灾害的发生将更加频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黎断裂带 高位链式地质灾害 成灾模式 孕灾条件 成因
下载PDF
嘉黎-察隅断裂带中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及其古地震记录 被引量:7
13
作者 钟宁 郭长宝 +4 位作者 黄小龙 吴瑞安 丁莹莹 张献兵 李海兵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642-3659,共18页
嘉黎-察隅断裂带是喀喇昆仑-嘉黎断裂带的东段及其东延部分,其中南段主要是指东构造结顶部及东南的通麦-波密-察隅段,断裂位于构造强烈隆升的高山峡谷地貌区,植被茂密、断错地貌不清晰,且缺少第四纪沉积,阻碍了对该断裂带的空间几何展... 嘉黎-察隅断裂带是喀喇昆仑-嘉黎断裂带的东段及其东延部分,其中南段主要是指东构造结顶部及东南的通麦-波密-察隅段,断裂位于构造强烈隆升的高山峡谷地貌区,植被茂密、断错地貌不清晰,且缺少第四纪沉积,阻碍了对该断裂带的空间几何展布和地震活动性研究。本文通过对嘉黎-察隅断裂带中南段的遥感解译和地质调查,以及断错地貌和晚第四纪湖相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研究,结合古地震探槽和地质测年等手段,新识别出2次古地震事件,时间限定在16.13±1.06~15.66±0.92 ka和8630±600~9561±37 aB.P.。综合前人资料,分析认为嘉黎-察隅断裂带中南段晚第四纪以来可能发生了5次古地震事件,分别为16130~15660 a、11060±940 a、8630~9561 aB.P.、2780~2160 aB.P.和650 aB.P.,地震复发周期约为2000~5000 a。GPS数据表明,嘉黎-察隅断裂带中段和东南段水平滑动速率为1.3~2.0 mm/a和2~4 mm/a,挤压速率为2.5~2.9 mm/a和5.1~6.2 mm/a,为右旋挤压性质,均存在南北两支断层。断裂活动明显受控于青藏高原东向和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顺时针旋转运动。嘉黎-察隅断裂带与龙门山断裂带均具有低滑动速率、长复发周期地震特征,考虑到喜马拉雅东构造结顶部目前仍处于较高的构造挤压状态,未来有发生M;≥7级地震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地震活动性 嘉黎-察隅断裂带中南段 晚第四纪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
下载PDF
嘉黎断裂带两侧晚新生代差异隆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纪录 被引量:7
14
作者 向树元民 马新民 +1 位作者 泽仁扎西 巴桑次仁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15-621,共7页
对嘉黎断裂带两侧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测试表明,断裂带北侧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在5.6~11.7Ma之间,属中新世晚期;断裂带南侧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明显较小,6个样品中有5个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在4.0~5.9Ma之间,属上... 对嘉黎断裂带两侧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测试表明,断裂带北侧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在5.6~11.7Ma之间,属中新世晚期;断裂带南侧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明显较小,6个样品中有5个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在4.0~5.9Ma之间,属上新世早期.嘉黎断裂带北侧5.6~11.7Ma期间的隆升速率为0.07~0.09mm/a.5.8Ma以来平均剥露速率为0.50mm/a,平均隆升速率1.33mm/a.断裂带南侧4.7Ma以来平均剥露速率为0.62mm/a,平均隆升速率1.68mm/a.两侧样品都反映上新世以来有较强烈的隆升作用,并且南侧比北侧隆升作用更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黎断裂带 晚新生代 磷灰石裂变径迹 高原隆升
下载PDF
嘉黎断裂中段重大工程区地质力学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世杰 兰恒星 张宁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47-1961,共15页
嘉黎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南缘断裂系中一条重要的深大断裂。近年来,众多大型线路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在藏东南开展,嘉黎断裂孕育的多种工程地质灾害对其建设和运维带来了巨大挑战。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嘉黎断裂的全新世活动性,鲜有学者从工程... 嘉黎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南缘断裂系中一条重要的深大断裂。近年来,众多大型线路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在藏东南开展,嘉黎断裂孕育的多种工程地质灾害对其建设和运维带来了巨大挑战。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嘉黎断裂的全新世活动性,鲜有学者从工程地质力学角度分析断裂特征。本文以重大工程建设密集的嘉黎断裂中段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针对性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工程地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嘉黎断裂中段的断裂地貌、岩石组合、岩体结构、地应力场、剪切带特征、第四纪活动性等工程地质力学因子具有典型的分段特征。断裂中段的工程地质力学模式可分为两类:(1)临近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韧性”工程地质力学模式;(2)远离东构造结的“脆性”工程地质力学模式。不同模式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东构造结下伏热地幔流产生的高温高压强变质作用带的影响。基于分段特征,探讨了嘉黎断裂沿线的不同段需重点关注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孕灾特征,为这一地区的重大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防范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黎断裂 工程地质力学 工程地质模式 区域稳定 第四纪活动性
下载PDF
嘉黎断裂带活动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鸿儒 白玲 詹慧丽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 2021年第2期182-193,共12页
嘉黎断裂是一条横贯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大型走滑断裂,在印度和欧亚板块碰撞前后通过调整应力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根据前人对嘉黎断裂的研究成果,从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角度,系统地总结分析嘉黎断裂带构造背景、壳幔结构、晚第四纪和... 嘉黎断裂是一条横贯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大型走滑断裂,在印度和欧亚板块碰撞前后通过调整应力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根据前人对嘉黎断裂的研究成果,从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角度,系统地总结分析嘉黎断裂带构造背景、壳幔结构、晚第四纪和现今的活动性质和速率.基于地质学方法,搜集前人在测年方面的研究结果,限定断裂的活动年限以及活动速率.同时在东段的北侧分支嘎龙寺附近,采用光释光测年法增加两个测年点,完善活动速度资料,并对断裂自西向东不同部位的走滑速率和错动断距进行对比分析.基于地球物理学观测资料,分析地震活动性和壳幔物质的速度结构、各向异性等参数,利用波形拟合方法,新增18个3~5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嘉黎断裂现今的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右旋走滑运动,但是在不同的分段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新生的西兴拉—达木分支是地震最活跃的区域.在此基础上,探讨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过程,分析东构造结地区构造运动的稳定性,为川藏铁路雅安—林芝段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提供必要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嘉黎断裂 走滑速率 地震活动 分段差异性
下载PDF
西藏门巴地区嘉黎断裂带变形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4
17
作者 胡波 李泊洋 +1 位作者 张明 张兰玲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11年第4期585-592,共8页
地质剖面测量和区域构造解析方法研究表明,嘉黎断裂是一条多期活动并在不同时期显示不同性质的、有着长期发展历史的深大断裂。在晚三叠世—侏罗纪时期,班公湖—怒江洋盆南侧比如弧后盆地发生裂解,此时的嘉黎断裂应是北倾的正断层,控制... 地质剖面测量和区域构造解析方法研究表明,嘉黎断裂是一条多期活动并在不同时期显示不同性质的、有着长期发展历史的深大断裂。在晚三叠世—侏罗纪时期,班公湖—怒江洋盆南侧比如弧后盆地发生裂解,此时的嘉黎断裂应是北倾的正断层,控制着弧后盆地的沉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伴随着盆地的消亡,出现一系列由南向北的逆冲断裂和蛇绿岩的就位。中新世至第四纪,嘉黎断裂带表现为伸展构造体系,局部出现右旋走滑,形成机理是青藏高原隆升导致构造块体不均匀运动和塌陷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黎断裂带 变形特征 演化 西藏门巴
下载PDF
嘉黎断裂带中段流域地貌形态指数与新构造活动特征
18
作者 黄峰 熊仁伟 +2 位作者 林敬东 赵峰 杨攀新 《地震》 2024年第1期1-18,共18页
本文以嘉黎断裂带中段(尼屋乡—古乡段)为研究对象,利用30 m分辨率的SRTM DEM数据,提取435条支流流域标准化陡峭指数(ks)、 43条支流河谷宽高比指数(VF)、 55个流域面积-高程积分指数(HI)、 10条支流河道纵剖面和裂点。依据不同河段的... 本文以嘉黎断裂带中段(尼屋乡—古乡段)为研究对象,利用30 m分辨率的SRTM DEM数据,提取435条支流流域标准化陡峭指数(ks)、 43条支流河谷宽高比指数(VF)、 55个流域面积-高程积分指数(HI)、 10条支流河道纵剖面和裂点。依据不同河段的河流标准化陡峭指数和沿河道纵向剖面的一系列裂点分布特征,将研究区划分出流域上游、下游南侧与下游北侧三个区域进行对比分析。上游ks值与HI值均低于下游,而VF值高于下游。这些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尼屋乡—古乡段下游区域构造抬升活动强烈,而上游区域抬升则相对较弱。尼屋乡—古乡段下游选取南北两侧各5条支流分析,遥感解译结果显示断裂大致沿河谷南侧展布,多与南侧一级支流低海拔裂点发育位置相当。结合野外断裂剖面调查和测年结果分析,认为断裂中段活动时代为全新世早期或晚更新世晚期,除右旋走滑活动外,还伴有显著的逆冲挤压性质,其原因是断裂中段位于青藏高原东构造结正北侧,推测断裂除羌塘块体向东运移影响外,逆冲作用是受构造节持续向北推挤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指数 河流纵剖面 嘉黎断裂 新构造运动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北段区域工程地质及其对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袁广祥 吴琦 +1 位作者 尚彦军 曾庆利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0年第3期34-41,共8页
川藏公路然乌-鲁朗段位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北部,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而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当地的地质、气候、水文、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地质条件是控制因素。研究区位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北缘,是地质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区。... 川藏公路然乌-鲁朗段位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北部,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而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当地的地质、气候、水文、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地质条件是控制因素。研究区位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北缘,是地质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在地质构造上,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属于冈底斯、雅鲁藏布和喜马拉雅三个构造单元。区内构造的形成经历了3个时期7个阶段。川藏公路然乌-鲁朗段的地层属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区中的拉萨-波密分区,第四纪冰碛发育。由于强烈的地质构造活动,区内断层、褶皱等构造发育,许多断裂仍在活动,尤其是嘉黎断裂。由于地质灾害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并受地质条件控制,因此区内地质灾害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条件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嘉黎断裂 地质灾害
原文传递
嘉黎—崩错断裂现今变形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星 洪顺英 +2 位作者 金红林 孙凯 金阳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0-40,共11页
嘉黎—崩错断裂地处青藏高原东向挤出的边界区域,其活动特性能直接反映区域地质构造的动力学成因,并能为青藏高原的演化提供一定的理论解释.本研究中利用InSAR与GPS观测数据对嘉黎—崩错断裂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崩错断裂跨断裂活动... 嘉黎—崩错断裂地处青藏高原东向挤出的边界区域,其活动特性能直接反映区域地质构造的动力学成因,并能为青藏高原的演化提供一定的理论解释.本研究中利用InSAR与GPS观测数据对嘉黎—崩错断裂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崩错断裂跨断裂活动速率为0.9-1.9 mm/a;嘉黎断裂西段跨断裂活动速率为1.7-2.6 mm/a;崩错断裂闭锁深度下的自由滑动速率约为1.3-2.9 mm/a,闭锁深度约为8.3-11.1 km;嘉黎断裂西段闭锁深度下的自由滑动速率约为1.7-2.7 mm/a,闭锁深度为2.2-3.0 km.崩错断裂附近曾有7级以上强震记录,根据断层现今运动状态推测其处于震间闭锁和应变积累状态.嘉黎断裂西段处于低剪切应变率状态,目前可能处于完全闭锁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黎—崩错断裂 INSAR 闭锁深度 滑动速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