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lication of tensor CSAMT with high-power orthogonal signal sources in Jiama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outh Tibet 被引量:2
1
作者 Peng-liang Yu Ting Qu +3 位作者 Ri-zheng He Jian-li Liu Su-fen Wang Xiao-long Chen 《China Geology》 CAS CSCD 2023年第1期37-49,共13页
The Jiama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in Tibet is one of the proven supergiant copper deposits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t present,with the reserves of geological resources equivalent to nearly 20×10^(6) t.Howeve... The Jiama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in Tibet is one of the proven supergiant copper deposits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t present,with the reserves of geological resources equivalent to nearly 20×10^(6) t.However,it features wavy and steep terrain,leading to extremely difficult field operation and heavy interference.This study attempt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the tensor controlled-source audiomagnetotellurics(CSAMT)with high-power orthogonal signal sources(also referred to as the high-power tensor CSAMT)when it is applied to the deep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in plateaus with complex terrain and mining areas with strong interference.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 current provided by the highpower tensor CSAMT not only greatly improved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but also guaranteed that effective signals were received in the case of a long transmitter-receiver distance.Meanwhile,the tensor data better described the anisotropy of deep geologic bodies.In addition,the tests also show that when the transmitting current reaches 60 A,it is still guaranteed that strong enough signals can be received in the case of the transmitter-receiver distance of about 25 km,sounding curves show no near field effect,and effective exploration depth can reach 3 km.The 2D inversion results are roughly consistent with drilling results,indicating that the high-power tensor CSAMT can be used to achieve nearly actual characteristics of underground electrical structures.Therefore,this method has great potential for application in deep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in plateaus and mining areas with complex terrain and strong interference,respectively.This study not only serves as important guidance on the prospecting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but also can be used as positive references for deep mineral exploration in other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ama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Supergiant copper polymetallic deposit Tensor CSAMT of 150 kw High power 2D inversion Deep prospecting Mineral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Xizang(Tibet)
下载PDF
Geology, geochronology, and exploration of the Jiama giant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11 Mt), Tibet, China: A review 被引量:1
2
作者 Bin Lin Ju-xing Tang +8 位作者 Pan Tang Wen-bao Zheng Yang Song Fa-qiao Li Qiu-feng Leng Zhi-chao Wang Jing Qi Miao Sun Juan David Bello Rodríguez 《China Geology》 CAS CSCD 2023年第2期338-357,I0042-I0045,共24页
Jiama,with more than 11 Mt of copper metal,is the largest porphyry-skarn copper system in the Gangdese metallogenic belt,Tibet,China,creating ideal conditions for deciphering the origin of porphyry ores in a collision... Jiama,with more than 11 Mt of copper metal,is the largest porphyry-skarn copper system in the Gangdese metallogenic belt,Tibet,China,creating ideal conditions for deciphering the origin of porphyry ores in a collision setting.Despite massive studies of the geology,chronology,petrogenesis,and ore-related fluids and their sources in Jiama,there is a lack of systematic summaries and reviews of this system.In contrast to traditional porphyry copper systems in a subduction setting,recent studies and exploration suggest that the Jiama deposit includes porphyry-type Mo-Cu,skarn-type Cu polymetallic,vein-type Au and manto orebodies.This paper reviews the latest studies on the geology,chronology,petrogenesis,fluid inclusions,and isotopic geochemistry(hydrogen,oxygen,sulfur,and lead)of the Jiama deposit.Accordingly,a multi-center complex mineralization model was constructed,indicating that multi-phase intrusions from the same magma reservoir can form multiple hydrothermal centers.These centers are mutually independent and form various orebodies or are superimposed on each other and form thick,high-grade orebodies.Finally,a new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Jiama porphyry copper system.Both models established in this study help to refine the theories on continental-collision metallogeny and porphyry copper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per deposit Porphyry copper system O-S-Pb isotope Multicenter complex mineralization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model Mineral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Gangdese metallogenic belt jiama TIBET
下载PDF
Fluid Evolution and Ore-forming Processes of the Jiama Cu Deposit, Tibet: Evidence from Fluid Inclusions 被引量:2
3
作者 YAO Xiaofeng LIU Jiajun +2 位作者 TANG Juxing ZHENG Wenbao ZHANG Zh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期127-143,共17页
The Jiama deposit is a large copper deposit in Tibet. Mineralization occurs in three different host rocks: skarn, hornfels and porphyry. A detailed fluid inclusion study was conducted for veins in the different host ... The Jiama deposit is a large copper deposit in Tibet. Mineralization occurs in three different host rocks: skarn, hornfels and porphyry. A detailed fluid inclusion study was conducted for veins in the different host rock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luid evolution and ore-forming processes. Based on examination of cores from 36 drill holes, three types of veins (A, B and D) were identified in the porphyries, four types (I, II, III and IV) in the skarn, and three (a, b and c) in the hornfels. The crosscutting relationships of the veins and that of the host rocks suggest two hydrothermal stages, one early and one late stage. Fluid inclusions indicate that the Jiama hydrothermal fluid system underwent at least two episodes of fluid boiling. The first boiling event occurred during the early hydrothermal stage, as recorded by fluid inclusions hosted in type A veins in the porphyries, type a veins in the hornfels, and wollastonite in the skarns. This fluid boiling event was associated with relatively weak mineralization. The second boiling event occurred in the late hydrothermal stage, as determined from fluid inclusions hosted in type B and D veins in the porphyries, type I to IV veins in the skarns, and type b and c veins in the hornfels. This late boiling event, together with mixing with meteoric water, was responsible for more than 90% of the metal accumulation in the deposit. The first boiling only occurr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deposit and the second boiling event took place across an entire interlayered structural zone between hornfels and marble. A spatial zoning of ore-elements is evident, and appears to be related to different migration pathways and precipitation temperatures of Cu, Mo, Pb, Zn, Au and A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id inclusion fluid evolution ore-forming processes jiama deposit TIBET
下载PDF
A DISCUSSION ON THE GENESIS OF THE JIAMA COPPER-POLYMETALLIC DEPOSIT, MAIZHOKUNGGER, XIZANG 被引量:1
4
作者 Feng Xiaoliang, Mu Chuanlong(Chengdu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Chengdu 610082, 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431-431,共1页
Geological setting Jiama copper\|polymetallic deposit is located at Maizhokunggar county, more than 20km away from the county town. Tectonically, it lies in the eastern sector of the Gangdise volcanic arc, occurring i... Geological setting Jiama copper\|polymetallic deposit is located at Maizhokunggar county, more than 20km away from the county town. Tectonically, it lies in the eastern sector of the Gangdise volcanic arc, occurring in the Jiama\|Rutog interarc basin. The interarc basin lies between the Poindo\|Songduo Mesozoic island chain zone in the northern side and the Jurassic\|Cretaceous south Gangdise island arc zone in the southern side. Jurassic marine carbonate and Cretaceous paralic clastic rock are exposed in the basin. Late Yanshan\|Himalaya 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magmatic veins are well developed. These provide good conditions for forming the copper\|polymetallic ore deposit. Jiama copper\|polymetallic deposit is the only large one explored in the Gangdise volcannic ar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zang Gangdise jiama SKARN deposit
下载PDF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电气石矿物学特征及其对热液流体演化的指示
5
作者 唐攀 唐菊兴 +13 位作者 林彬 李发桥 孙渺 祁婧 崔浩 王梦蝶 熊妍 傅渊慧 张忠坤 杨征坤 姚晓峰 谢金玲 陶刚 杨欢欢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3-1138,共16页
【研究目的】角岩作为甲玛超大型斑岩铜多金属成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成矿热液的岩性圈闭,也是重要的赋矿围岩,但角岩中的电气石成因不明,对于进一步理解成矿过程有一定制约。【研究方法】本文通过详细的钻孔编录、镜下鉴定和电子... 【研究目的】角岩作为甲玛超大型斑岩铜多金属成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成矿热液的岩性圈闭,也是重要的赋矿围岩,但角岩中的电气石成因不明,对于进一步理解成矿过程有一定制约。【研究方法】本文通过详细的钻孔编录、镜下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研究电气石的成因,并探讨其对岩浆热液流体演化过程的启示。【研究结果】电气石在甲玛角岩中较为发育,依据其产状可分为4类:Tur-I,热液角砾岩胶结物中的电气石;Tur-Ⅱ,石英+电气石±黄铁矿脉;Tur-Ⅲ,电气石±黄铁矿±黄铜矿脉;Tur-Ⅳ,团斑状电气石±黄铁矿;其中前3类电气石较发育环带结构。不同产状电气石均具有较为宽泛的Al_(2)O_(3)、Fe/(Fe+Mg)和Na/(Na+Ca)比值,属于碱基亚类镁电气石和黑电气石,替代机制为^(X)□Al(NaMg)_(-1)、Fe^(2+)Mg_(-1)和Fe^(3+)Al_(-1)。【结论】不同产状电气石发育复杂的环带结构,且成分变化极大,表明其是岩浆热液流体和地层流体不同程度混合造成的,且岩浆热液流体与还原性的角岩地层发生的水岩反应可能在甲玛成矿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甲玛不同产状电气石的结构和成分信息记录了岩浆热液演化过程的细节信息,为完善成矿过程提供了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气石 岩浆热液演化 斑岩成矿系统 甲玛铜多金属矿 冈底斯成矿带 矿产勘查工程 西藏
下载PDF
排土场土石混合体分形特征与抗剪强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杜俊 侯克鹏 +2 位作者 熊治茗 曹远昭 刘志洪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7-386,共10页
露天矿山剥离堆积的土石混合体颗粒尺度不一,且力学性质异常复杂。以西藏甲玛铜矿南坑排土场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勘测的方法测定堆积体的粒度组成及其分布特征,开展室内重塑土样的固结排水三轴压缩试验,以分析土体屈服强度特性与剪胀性... 露天矿山剥离堆积的土石混合体颗粒尺度不一,且力学性质异常复杂。以西藏甲玛铜矿南坑排土场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勘测的方法测定堆积体的粒度组成及其分布特征,开展室内重塑土样的固结排水三轴压缩试验,以分析土体屈服强度特性与剪胀性,以及抗剪强度参数的取值。研究结果表明,自排土台阶坡顶至坡底,土石混合体的土粒减少且块石增多,颗粒的平均粒径呈指数关系增大;土体的粒度分布具有显著的分形结构特征,随块石含量的增大,其粒度分形维数减小。块石含量不同的土样在偏差应力作用下均表征出压密、屈服、塑性流动破坏的剪切特性,且围压条件与块石含量是影响土体剪切变形的两个关键因素,低围压时增加块石含量,土体更易产生剪胀。摩尔库伦强度准则能客观反映土体屈服的现象及过程,随块石含量的增加,土体的黏聚力呈线性减小且内摩擦角呈指数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土场 土石混合体 粒度分布 分形特征 剪切特性 甲玛铜矿
下载PDF
西藏甲玛3000m科学深钻矽卡岩矿物分带及地质意义
7
作者 王梦蝶 唐菊兴 +10 位作者 林彬 唐攀 唐晓倩 孙渺 李发桥 祁婧 傅渊慧 张忠坤 崔浩 杨征坤 熊妍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56-1971,共16页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带东段具有重大经济价值及科学研究意义的超大型斑岩-矽卡岩矿床,完整地保存了矽卡岩矿床形成和演化的重要信息。前人研究多集中于矽卡岩的水平分带,而对于矽卡岩矿物垂直分带以及其与金属矿化的耦合关系...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带东段具有重大经济价值及科学研究意义的超大型斑岩-矽卡岩矿床,完整地保存了矽卡岩矿床形成和演化的重要信息。前人研究多集中于矽卡岩的水平分带,而对于矽卡岩矿物垂直分带以及其与金属矿化的耦合关系等方面研究薄弱。本文重点对甲玛3000 m科学深钻中矽卡岩矿体进行了精细的矿物学研究,系统揭示了矽卡岩矿体的矿物学空间分带特征以及与金属矿化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矽卡岩从浅部至深部具有清晰的分带现象,即矽卡岩化角岩→透辉石石榴子石矽卡岩→硅灰石石榴子石矽卡岩→石榴子石硅灰石矽卡岩→透辉石石榴子石矽卡岩→石榴子石硅灰石矽卡岩→矽卡岩化大理岩→硅灰石石榴子石矽卡岩→透辉石石榴子石矽卡岩→硅灰石石榴子石矽卡岩→矽卡岩化大理岩→硅灰石石榴子石矽卡岩→透辉石石榴子石矽卡岩→内矽卡岩(含石榴子石花岗闪长斑岩)。金属矿物组合从浅部向深部,变化为辉钼矿±黄铜矿→斑铜矿+黄铜矿±辉铜矿±硫铋铜矿±辉钼矿→辉钼矿±黄铜矿,对应成矿元素变化为Mo±Cu±Au±Ag→Cu(Mo)±Au±Ag→Mo±Cu±Au±Ag。研究表明,侵入岩及围岩的空间位置、构造环境、多期次热液流体叠加是控制矽卡岩矿物分带的重要因素。同时,矿物学特征表明,矽卡岩中高品位金的富集与斑铜矿等铜硫化物密切相关,也可能与多期次流体叠加和富金岩浆源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矽卡岩分带 斑岩-矽卡岩矿床 矽卡岩矿物学 甲玛 西藏
下载PDF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矿床地质特征及其矿床模型 被引量:204
8
作者 唐菊兴 王登红 +10 位作者 汪雄武 钟康惠 应立娟 郑文宝 黎枫佶 郭娜 秦志鹏 姚晓峰 李磊 王友 唐晓倩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95-506,共12页
甲玛铜多金属矿是西藏冈底斯中段东部取得找矿突破的超大型矿床, 探明夕卡岩型矿体铜钼铅锌金银均达大型以上规模, 初步探明角岩型矿体铜钼金属资源量也达大型以上规模。通过详细的矿体地质特征、岩浆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成岩成矿年代... 甲玛铜多金属矿是西藏冈底斯中段东部取得找矿突破的超大型矿床, 探明夕卡岩型矿体铜钼铅锌金银均达大型以上规模, 初步探明角岩型矿体铜钼金属资源量也达大型以上规模。通过详细的矿体地质特征、岩浆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成岩成矿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 认为矿床类型属于典型的与斑岩有关的夕卡岩型-角岩型铜多金属矿。夕卡岩型矿体分布于晚侏罗世多底沟组与早白垩世林布宗组的层间扩容空间中, 角岩型矿体赋存在角岩中。矿床规模宏大, 具斑岩成矿系统的围岩蚀变和矿石特征, 识别出6种矿石类型、29种金属矿物和四期围岩蚀变。成矿元素的平面分带由浅部向深部由Pb+Zn(Au+Ag)→Pb+Zn(Cu+Au+Ag)向Cu(Mo+Au+Ag)→Cu+Mo(+Au+Ag)→Mo演化,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与岩浆作用有关的成矿元素分带、矿石矿物分带。含矿岩浆岩SiO2变化于59.58%~73.16%, 表现为富K2O, 过铝质, 低Mg, 并富F(平均0.08%)、Cl(平均0.02%)的特点, 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和钙碱性岩, 稀土元素总量变化在70.35×10-6~175.01×10-6之间, 平均为116.47×10-6, 高Sr、低Y和Yb, 具明显的正Sr异常和明显的Nb、Ta、Ti负异常, 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Sr富集, 在Y-Sr/Y图解中投点于冈底斯含矿斑岩区, 具有高钾似埃达克质岩特点, 具C型埃达克岩特征。在岩浆演化过程中显示钙碱性岩系-高钾钙碱性岩系的演化趋势, 表现为闪长玢岩-花岗斑岩的岩石系列, 并显示一定的岩浆混合特征, 基性岩浆的混合有利于铜多金属矿成矿, 特别是伴生金、银的高含量与此有关。无矿斑岩脉或外围岩体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在16.27±0.31 Ma(MSWD=1.9)-15.99±0.34 Ma(MSWD=2.5), 具有成矿前侵位的特征; 含矿斑岩脉的锆石SHRIMP年龄在14.2±0.2 Ma和14.1±0.3 Ma之间, 稍晚于主成矿期; 斑岩型矿石中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4.78±0.33 Ma, 角岩型矿石中辉钼矿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4.67±0.19 Ma, 夕卡岩型矿石成矿时代也在15 Ma左右(14.5-15 Ma), 主成矿期在中新世Langhian期。与辉钼矿的成矿年龄相比, 花岗斑岩的侵位年龄稍早, 而闪长玢岩相对较晚。由此, 建立了基于推覆滑覆构造控制矿体分布, 岩浆侵位后提供物质来源的矿床模型, 为区域找矿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矽卡岩型 角岩型 斑岩型 地质特征 矿床模型 甲玛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岛弧带甲马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成因研究 被引量:53
9
作者 姚鹏 郑明华 +3 位作者 彭勇民 李金高 粟登奎 范文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68-479,共12页
甲马铜多金属矿床位于冈底斯岛弧构造带甲马弧内沉积盆地内。它呈层状、似层状展布于该盆地中的多底沟组礁灰岩(J_3d)与林布宗组砂板岩(K_1l)之间的过渡带内,并严格受地层层位的控制。其含矿岩石为热水交代夕卡岩和与矿床有密切成因关... 甲马铜多金属矿床位于冈底斯岛弧构造带甲马弧内沉积盆地内。它呈层状、似层状展布于该盆地中的多底沟组礁灰岩(J_3d)与林布宗组砂板岩(K_1l)之间的过渡带内,并严格受地层层位的控制。其含矿岩石为热水交代夕卡岩和与矿床有密切成因关系的热水沉积岩(透辉石-斜长石岩)。通过容矿岩石和矿床的同位素、稀土元素、矿物包裹体成分等示踪研究,认为矿床的成矿金属物质来自盆地基底——弧火山岩;成矿流体来自古海底热水循环系统;硫来自地层中的生物硫;水—岩反应(交代)是成矿重要机制。故该矿床系古海底热水交代成因,属与古海底热水循环系统有关的一种独特的热水交代型夕卡岩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构造带 甲马矿床 成矿物质 来源 成因 西藏 成矿机制 铜多金属矿床
下载PDF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深部斑岩矿体找矿突破及其意义 被引量:36
10
作者 唐菊兴 郑文宝 +3 位作者 陈毓川 王登红 应立娟 秦志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00-1110,共11页
甲玛铜多金属矿是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中东段勘查程度最高、成矿元素与矿体类型复杂的超大型斑岩-矽卡岩型矿床。通过4年多、近350个钻孔的验证,不仅实现了矽卡岩矿体的找矿突破,同时在0—40线深部发现了产于二长花岗斑岩与石英闪长玢岩中... 甲玛铜多金属矿是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中东段勘查程度最高、成矿元素与矿体类型复杂的超大型斑岩-矽卡岩型矿床。通过4年多、近350个钻孔的验证,不仅实现了矽卡岩矿体的找矿突破,同时在0—40线深部发现了产于二长花岗斑岩与石英闪长玢岩中的斑岩钼(铜)矿体,建立了"四位一体"的找矿勘查模式。斑岩矿体赋存标高一般处于4 600m以下,矿体走向NW—SE,倾向NE,近直立,矿体垂向延伸大于350m;斑岩矿石以发育细脉-浸染状、网脉状构造为特征;矿石中的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与辉钼矿,少见斑铜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初步查明:与铜矿化有关的含矿岩体主要为偏中性的石英闪长玢岩,蚀变以典型的细粒热液黑云母交代角闪石斑晶和基质而成的黑云母化蚀变为主;与钼矿化有关的含矿岩体主要为二长花岗斑岩,蚀变以硅化为主,次为绿帘石化、泥化和钾化。斑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带常产出厚度超过200m的巨厚矽卡岩矿体,且在岩体一侧有内矽卡岩产出。甲玛深部斑岩矿体的发现不仅证实了"斑岩-矽卡岩型"的矿床成因观点,而且完善了甲玛矿床成矿模式与勘查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矽卡岩型矿床 斑岩矿体 成矿预测 金属矿床 甲玛铜多金属矿 西藏
下载PDF
“五层楼+地下室”找矿模型的适用性及其对深部找矿的意义 被引量:119
11
作者 王登红 唐菊兴 +5 位作者 应立娟 陈郑辉 许建祥 张家菁 李水如 曾载淋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33-738,共6页
在我国地质工作者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五层楼"找矿模式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深部找矿的新进展,重点探讨了"五层楼+地下室"找矿模型的适用性。"五层楼+地下室"作为找矿模型不但适合于赣南—粤北地区,... 在我国地质工作者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五层楼"找矿模式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深部找矿的新进展,重点探讨了"五层楼+地下室"找矿模型的适用性。"五层楼+地下室"作为找矿模型不但适合于赣南—粤北地区,也适用于赣中的徐山矿区,在南岭外围的其他矿区如广西的大明山地区和云南的老君山地区也有适用性;除了石英脉型钨矿之外,"五层楼+地下室"模型也适用于钨矿之外的其他矿种,如广西大厂的锡多金属矿区;对于其他类型的矿种和矿床类型,如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在某种程度上也不妨理解为倒转的"五层楼+地下室"。当然,"五层楼+地下室"找矿模型的运用也是有条件的,需要结合具体矿区的具体成矿地质条件来综合把握,灵活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层楼+地下室”模型 深部找矿 徐山钨矿 大明山钨矿 大厂锡矿 甲玛铜矿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甲马和南木矿床流体包裹体SR-XRF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连玉 徐文艺 +3 位作者 杨丹 陈伟十 曲晓明 陈栋梁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85-198,共14页
对西藏冈底斯铜多金属成矿带中甲马和南木矿床的流体包裹体开展了系统的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SR-XRF)微束原位无损分析,结果显示:甲马矿床流体包裹体中高Cr、Pb,低Ni、Fe,且存在高于地壳丰度的Pt、Ir含量异常;南木矿床流体包裹体中高Cr、C... 对西藏冈底斯铜多金属成矿带中甲马和南木矿床的流体包裹体开展了系统的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SR-XRF)微束原位无损分析,结果显示:甲马矿床流体包裹体中高Cr、Pb,低Ni、Fe,且存在高于地壳丰度的Pt、Ir含量异常;南木矿床流体包裹体中高Cr、Cu、Pb,低Ni、Fe、Zn,晚期有Au富集,Cu倾向于在高盐度流体中富集。甲马和南木两矿床成矿流体中元素的原始地幔标准化模式与两矿区的成矿斑岩大体类似,显示出两矿床与区内斑岩在物质来源上具有亲缘性,幔源和壳源物质共同参与了成矿。但Cr含量的差异也显示出,尽管成矿流体与斑岩岩浆可能都起源于深部,但二者在演化上是平行的。对于甲马矿床的成因,流体包裹体SR-XRF原位组成分析以及显微测温结果不支持喷流沉积成因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微柬分析 甲马矿床 南木矿床 冈底斯
下载PDF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元素分布规律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50
13
作者 郑文宝 陈毓川 +4 位作者 宋鑫 唐菊兴 应立娟 黎枫佶 唐晓倩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75-784,共10页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已经成为冈底斯成矿带内为数不多的铜品位高、规模大、矿体连续性好的超大型斑岩-矽卡岩-角岩型铜多金属矿床。文章根据167个钻孔的成矿元素化学分析结果,对各元素平面分带、(Pb+Zn)/Cu、Au/Cu、Mo/Cu、Pb/Ag、Zn/Pb、Z...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已经成为冈底斯成矿带内为数不多的铜品位高、规模大、矿体连续性好的超大型斑岩-矽卡岩-角岩型铜多金属矿床。文章根据167个钻孔的成矿元素化学分析结果,对各元素平面分带、(Pb+Zn)/Cu、Au/Cu、Mo/Cu、Pb/Ag、Zn/Pb、Zn/Cu比值分带以及剖面上元素的分带等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甲玛铜多金属矿具有典型的与岩浆成矿作用有关的元素分带特征,矿体由深部向浅部具有Mo→Mo(Cu)→Cu+Mo→Cu(Pb+Zn+Mo)→Cu(Pb+Zn)→Pb+Zn的成矿元素分带现象,具有高温→中低温成矿演化的特点。研究提出,成矿流体的运移方向是由北东至南西,流体源位于矿区北东部的则古朗地区。这种典型的热液分带特征同海底喷流沉积矿床近管道相Pb/Ag比值高、远离喷口Zn/Pb、Zn/Cu比值高的元素分带特征有着本质的区别。矿区北部则古朗地区高Mo/Cu比值以及钼元素矿化强度随标高降低愈强的分布特点,均预示了该地区是深部隐伏含矿斑岩体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斑岩-矽卡岩-角岩型矿床 矿床成矿系列 元素分带 甲玛铜多金属矿 西藏
下载PDF
西藏甲玛斑岩矿床裂隙系统的初步研究及意义 被引量:26
14
作者 林彬 唐菊兴 +4 位作者 张志 郑文宝 冷秋锋 钟婉婷 应立娟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79-589,共11页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在冈底斯成矿带内中东段找到的超大型斑岩矿床之一。根据甲玛矿区165个钻孔角岩中裂隙的统计结果,从平面上和垂向上研究甲玛斑岩矿床裂隙的分布特征及其与上覆围岩金属矿化强度之间的关系,认为整个矿区破...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在冈底斯成矿带内中东段找到的超大型斑岩矿床之一。根据甲玛矿区165个钻孔角岩中裂隙的统计结果,从平面上和垂向上研究甲玛斑岩矿床裂隙的分布特征及其与上覆围岩金属矿化强度之间的关系,认为整个矿区破裂裂隙疏密分布趋势明显,裂隙高密度区位于ZK1616—ZK3216一带,平均裂隙率达40条/m以上,最高可达82条/m;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发散,裂隙率逐渐降低。而上覆围岩(角岩)中的铜钼矿化强度同裂隙发育程度呈正相关,平面上裂隙高密度区对应的Cu品位值为0.2%~0.47%,对应的Mo品位值为0.03%~0.10%;垂向上裂隙发育程度与铜钼矿化同样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即裂隙越发育,对应的金属矿化越好,且在角岩中具"上铜下钼"的矿化分带现象。此外,根据对矿区裂隙成因的初步讨论,提出了甲玛斑岩矿床裂隙系统的演化模式,并结合16号勘探线上裂隙产状变化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确定了甲玛深部隐伏斑岩体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甲玛斑岩矿床 裂隙系统 铜钼矿化 角岩 西藏
下载PDF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矽卡岩中辉钼矿铼-锇同位素定年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82
15
作者 应立娟 唐菊兴 +3 位作者 王登红 畅哲生 屈文俊 郑文宝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5-268,共4页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中辉钼矿是主要的矿石矿物,普遍发育,产出于不同的矿石类型(角岩型、矽卡岩型、斑岩型)矿石中。辉钼矿大多分布于裂隙、节理面上和石英脉或不同岩性岩石中。矽卡岩型矿石中辉钼矿呈微细粒浸染状、团斑状、脉状等,...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中辉钼矿是主要的矿石矿物,普遍发育,产出于不同的矿石类型(角岩型、矽卡岩型、斑岩型)矿石中。辉钼矿大多分布于裂隙、节理面上和石英脉或不同岩性岩石中。矽卡岩型矿石中辉钼矿呈微细粒浸染状、团斑状、脉状等,直接分布于矽卡岩中或矽卡岩中后期的石英脉中。采集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矽卡岩型矿石中不同产状的辉钼矿,进行铼-锇同位素测年,得到等时线年龄为(15.34±0.10)Ma,模式年龄变化于(15.21±0.22)Ma~(15.50±0.22)Ma,说明甲玛的辉钼矿成矿年龄集中在15Ma左右。结合前人的年代学研究成果,认为甲玛铜多金属矿成矿时代与冈底斯斑岩铜矿带斑岩铜矿的成矿年龄相近,可以否定甲玛铜多金属矿海底喷流沉积成矿成因的观点,为甲玛铜多金属矿的成矿成因和斑岩-矽卡岩型矿体的深部找矿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玛铜多金属矿 辉钼矿 铼-锇同位素定年 成矿特征
下载PDF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中铋矿物及其与铜矿化关系 被引量:19
16
作者 应立娟 王登红 +4 位作者 唐菊兴 王焕 陈振宇 郑文宝 黎枫佶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01-809,共9页
西藏墨竹工卡县甲玛铜多金属矿床中,矽卡岩型铜矿石的铋质量分数最高可达0.23%,且分布较广泛,可作为伴生有用组分综合回收利用。根据化学分析,铋含量的高低与矿石类型有关。铋与矽卡岩型铜矿石的关系最为密切,铜矿化越强,铋含量越高。... 西藏墨竹工卡县甲玛铜多金属矿床中,矽卡岩型铜矿石的铋质量分数最高可达0.23%,且分布较广泛,可作为伴生有用组分综合回收利用。根据化学分析,铋含量的高低与矿石类型有关。铋与矽卡岩型铜矿石的关系最为密切,铜矿化越强,铋含量越高。在垂向上,中浅部矽卡岩型矿体中的铋含量高于深部的矽卡岩,与矿化分带中的Cu元素矿化带较一致。通过电子探针分析,甲玛矿床中含铋矿物主要有硫铋铜矿、辉碲铋矿、针硫铋铅矿、针辉铋铜矿、辉铋锑矿及含铋黝铜矿和斑铜矿等。硫铋铜矿是甲玛矿床中分布最广、最主要的铋矿物,其主要呈它形粒状、叶片状或乳滴状分布于斑铜矿、辉铜矿、黝铜矿等硫化物中。根据矿物的产出形态及电子探针分析,甲玛矿床中存在不同成矿世代的硫铋铜矿:分布于斑铜矿中呈它形粒状、叶片状的硫铋铜矿和在斑铜矿中呈乳滴状的硫铋铜矿。前者是硫铋铜矿的主要产出形态,其成分接近硫铋铜矿的理论值;但后者往往成分发生变化,Bi偏低,Cu、S偏高。甲玛矿石中铋不仅应该被综合利用,且是铜矿化的重要找矿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铋矿物 硫铋铜矿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
下载PDF
西藏甲玛过铝质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意义 被引量:17
17
作者 秦志鹏 汪雄武 +3 位作者 唐菊兴 唐晓倩 周云 彭慧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6-84,共9页
探讨了西藏甲玛中新世花岗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通过对岩体(脉)进行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研究、全岩地球化学分析及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甲玛花岗斑岩表现过铝质花岗岩的特征,整体表现为:Na2O/K2O<1,A/CNK>1.1,刚玉标准分... 探讨了西藏甲玛中新世花岗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通过对岩体(脉)进行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研究、全岩地球化学分析及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甲玛花岗斑岩表现过铝质花岗岩的特征,整体表现为:Na2O/K2O<1,A/CNK>1.1,刚玉标准分子(w(C-norm))>1%;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负Eu、Ce异常不明显,高Sr,低Y、Yb,但Sr/Y值相对较低,不具有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此外,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尤其是Rb、Cs、Th、U、K等元素,而高场强元素,尤其是Sc、Ti则强烈亏损;Pb-Sr-Nd同位素均显示其下地壳的物质来源,并受到地幔物质(EMⅡ)的混染。甲玛过铝质花岗斑岩形成于亚洲-印度大陆"后碰撞"造山运动早期阶段的构造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玛铜多金属矿 过铝质花岗岩 地球化学 成矿作用 西藏
下载PDF
西藏甲玛斑岩矿床系统黑云母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9
18
作者 唐攀 陈毓川 +4 位作者 唐菊兴 郑文宝 冷秋锋 林彬 方向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46-866,共21页
甲玛矿床位于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东段,是公益性研究与商业性勘查结合取得的重要成果。文章以不同产状黑云母为研究对象,采用岩、矿石光薄片显微鉴定、电子探针分析等系统研究矿区黑云母特征。黑云母的成因类型可分为原生黑云母和热液黑云... 甲玛矿床位于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东段,是公益性研究与商业性勘查结合取得的重要成果。文章以不同产状黑云母为研究对象,采用岩、矿石光薄片显微鉴定、电子探针分析等系统研究矿区黑云母特征。黑云母的成因类型可分为原生黑云母和热液黑云母,原生黑云母和热液黑云母落于黑云母分类图中富镁黑云母和金云母区域,岩体中的黑云母偏向于富镁黑云母,具有富镁特征。与原生黑云母相比,角岩中的热液黑云母具有w(Mg O)、w(Cu O)升高,w(Fe OT)降低,Fe2+和Fe3+分异程度增大的特征;岩体中的热液黑云母w(Ti O2)小于3%,w(Al2O3)大于15%,具有低钛、高铝的特征,w(Mg O)、w(Cu O)升高,w(Fe OT)降低的特点。花岗斑岩中原生黑云母的结晶温度变化在730~750℃,logf(O2)较高(变化范围-13.0^-11.5,logf(O2)>Fe2O3-Fe3O4),属于造山带钙碱性岩系,具壳幔混源的成因特点。与原生黑云母相比,角岩中热液黑云母Fe2+/(Fe2++Mg2+)比值均一程度低,且Fe3+/Fe2+比值显著升高,甚至部分热液黑云母不含Fe2+,指示岩浆-热液流体体系逐渐向氧化态过渡,有利于斑岩铜矿的形成。对于热液黑云母所在的岩矿石样品,矿化作用的强度与黑云母的Cu O呈正相关,对成矿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黑云母 斑岩成矿系统 角岩 甲玛铜多金属矿 西藏
下载PDF
西藏墨竹工卡地区甲玛铜多金属矿床矽卡岩矿物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4
19
作者 王焕 唐菊兴 +3 位作者 王立强 应立娟 郑文宝 唐晓倩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83-797,共15页
为研究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中矽卡岩的矿物学特征,进一步确定矿床成因类型,利用电子探针测试和镜下鉴定手段对矽卡岩矿物中的石榴子石、辉石、硅灰石等矿物成分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矽卡岩中石榴子石以钙铁榴石-钙铝榴石为主,辉... 为研究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中矽卡岩的矿物学特征,进一步确定矿床成因类型,利用电子探针测试和镜下鉴定手段对矽卡岩矿物中的石榴子石、辉石、硅灰石等矿物成分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矽卡岩中石榴子石以钙铁榴石-钙铝榴石为主,辉石以透辉石为主,甲玛矿床矽卡岩属于交代矽卡岩中典型的钙矽卡岩。结合前人对矿区矽卡岩、围岩和花岗岩类的岩石地球化学、矿床成矿年代学等的研究,进一步证实甲玛铜多金属矿床系矿区花岗岩类岩浆交代大理岩形成的典型矽卡岩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矽卡岩矿物 地球化学 矿床成因 西藏甲玛地区
下载PDF
西藏墨竹工卡县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勘查模型 被引量:93
20
作者 唐菊兴 邓世林 +9 位作者 郑文宝 应立娟 汪雄武 钟康惠 秦志鹏 丁枫 黎枫佶 唐晓倩 钟裕峰 彭慧娟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9-196,共18页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是西藏藏中有色金属开发基地的重要矿床。文章重点研究了该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找矿标志、地球化学勘查模型、地球物理勘查模型、矿体空间结构等。研究表明:赋矿地层为林布宗组(K1l)砂板岩、角岩和多底沟组(J3d)大理...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是西藏藏中有色金属开发基地的重要矿床。文章重点研究了该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找矿标志、地球化学勘查模型、地球物理勘查模型、矿体空间结构等。研究表明:赋矿地层为林布宗组(K1l)砂板岩、角岩和多底沟组(J3d)大理岩、灰岩,角岩控制了钼(铜)矿体的分布,角岩与大理岩之间的层间构造是矽卡岩型矿体的赋存部位。广泛发育的角岩构成良好的圈闭,使金矿岩浆热液在层间构造圈闭、岩性圈闭中成矿。矿区出露花岗斑岩、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花岗闪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闪长玢岩等9种侵入岩,与成矿有关的为高钾钙碱性系列的花岗斑岩、二长花岗斑岩类,它们被动地充填于构造作用形成的虚脱空间中。甲玛-卡军果推覆构造系的牛马塘复式背斜控制了矽卡岩型矿体和斑岩型矿体的产出。1∶1万土壤地球化学勘查模型显示:异常浓集中心的元素组合为Cu-Mo-Au-Ag-Bi-Sn,其中,Mo、Bi、Sn等高温元素为内环异常元素,As、Sb、Hg、Pb、Zn、Co、Ni是外围异常元素。Co、Ni异常代表的是一种原岩为碳泥质砂板岩的异常;As、Sb、Hg异常代表的是角岩中广泛分布的弥散性黄铁绢云岩化,代表斑岩成矿系统外围的蚀变异常。Cu、Mo、Au、Ag、Sn、Bi元素在剖面上呈"M"型分布型式。1∶1万地球物理勘查模型为:高精度磁测异常、视电阻率异常在剖面上显示为"W"分布型式,视极化率异常表现为波浪起伏的特征。斑岩成矿系统矿化强烈的区域显示为低磁异常(ΔT值为0~200nT),接触带为中高磁异常(ΔT值为200~1500nT),环状的中高磁异常带构成了斑岩矿化体的接触带特征。角岩型矿体、矽卡岩型矿体和斑岩型矿体的分布区极化率在4%~10%之间,视电阻率在50~700Ωm之间。除了物化探异常标志外,巨大的火烧皮和热蚀变、浅地表密集岩脉是最重要的找矿标志。基于以上研究成果的系统钻探工程(约14.5万米钻探工作量)证实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是一个典型的斑岩型矿床。从矿体的剖面结构看,从围岩→赋存于角岩中的钼(铜、金、银)矿体→矽卡岩型铜钼铅锌(金银)矿体→斑岩钼铜(金银)矿体,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构成一个完整的斑岩成矿系统,在斑岩中形成斑岩型钼(铜)矿石,角岩中形成细脉浸染状、网脉状钼铜矿石,矽卡岩中形成细脉-浸染状、块状铜钼、铅锌(铜)矿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斑岩成矿系统 矿床勘查模型 找矿标志 成矿地质条件 甲玛 西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