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8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velopment Mode of Mid-small Cities in Northern Jiangsu Based on the Growth Pole Theory 被引量:1
1
作者 HE Wei TANG Bu-long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2年第6期63-65,76,共4页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mid-small cities in northern Jiangsu is analyzed on the Growth Pole theory.Depending on scales,endowment of resources,geographical positions,and industrial advantages of mil-small cities,we can...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mid-small cities in northern Jiangsu is analyzed on the Growth Pole theory.Depending on scales,endowment of resources,geographical positions,and industrial advantages of mil-small cities,we can divide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those mid-small cities within this context into five types:development through integration into big cities;independent development;resource-dependent development;single industry development;and mixed industry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wth Pole Mid-small cities Development mode Northern jiangsu
下载PDF
Occurrence Regularity and Ecological Control Technology of Diseases of Hedgerow Commonly Used in Greening in Five Cities of Southern Jiangsu
2
作者 SHEN Yaoming MA Guosheng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9年第6期141-144,共4页
The disease types, symptom characteristics, pathogenesis and ecological control technology of hedgerow commonly used in landscape greening in Nanjing, Zhenjiang, Changzhou, Wuxi and Suzhou we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The disease types, symptom characteristics, pathogenesis and ecological control technology of hedgerow commonly used in landscape greening in Nanjing, Zhenjiang, Changzhou, Wuxi and Suzhou we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10 kinds of common diseases of flowers and shrubs in landscape greening in five cities of southern Jiangsu. Among them, 8 were caused by deuteromycotina and 2 were caused by subphylum basidiomycetes.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the disease regularity wa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pathogenic bacteria,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microclimate and hedgerow growth. For the first time, the ecological control method of hedgerow disease which focused on ecological health maintenance was put forwa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VE CITIES in southern jiangsu HEDGEROW Plant DISEASES Occurrence REGULARITY Ecologicalcontrol technology
下载PDF
Plant opal analysis of the Guangfucun Site in Wujiang City,Jiangsu Province
3
作者 WANG Cailin,Jiangsu Acad of Agri Sci,Nanjing 210014,China 《Chinese Rice Research Newsletter》 2002年第3期27-28,共2页
The Guangfucun Site is located in thewest of Taoyuan Town,Wujiang City,the furthest south end of JiagsuProvince.It is a Neolithic site datedto 6055±125 BP.The cultural de-posits belong to the Majiabang Cul-ture.T... The Guangfucun Site is located in thewest of Taoyuan Town,Wujiang City,the furthest south end of JiagsuProvince.It is a Neolithic site datedto 6055±125 BP.The cultural de-posits belong to the Majiabang Cul-ture.This paper reported the resultsof plant opal analysis of the site 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TE Plant opal analysis of the Guangfucun Site in Wujia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导向的苏南县级市“三高三优”高质量发展环境建设模式研究
4
作者 王兴平 戴宜顺 +1 位作者 梅亚楠 孙可意 《小城镇建设》 2024年第11期5-14,共10页
苏南县级市走在县域新质生产力培育和高质量发展环境建设的前列。本文以苏南10个县级市为研究对象,立足实践分析,提炼出其“三高三优”的“3+3”高质量发展环境建设模式,即高铁站点、高校院所、高新园区与优越的历史文化、优良的自然生... 苏南县级市走在县域新质生产力培育和高质量发展环境建设的前列。本文以苏南10个县级市为研究对象,立足实践分析,提炼出其“三高三优”的“3+3”高质量发展环境建设模式,即高铁站点、高校院所、高新园区与优越的历史文化、优良的自然生态、优秀的人才资源驱动,并分析了其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和关联逻辑。据此,本文进一步构建了苏南县级市“3+3”高质量发展环境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苏南县级市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分析和确证了其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绩效的相关性,并对比其与其他多个相关发展评价排行的关系,确认了新质生产力导向下苏南县级市“3+3”高质量发展环境建设模式的客观性和有效性。本文揭示的新质生产力导向的苏南县级市“3+3”高质量发展环境建设模式,对于认识苏南县级市发展规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对于其他县级单元推进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路径的谋划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也可为国内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城镇化 县级市 苏南
下载PDF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以江苏省镇江市为例
5
作者 张玉军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3-30,共8页
农村产业融合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选择,其赋予了农业产业新动能、激发了农村发展新活力、拓展了农民增收新空间。江苏省镇江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表明,培养壮大融合主体、优化集聚融合要素、巩固创新融合模式、稳定完善融合机... 农村产业融合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选择,其赋予了农业产业新动能、激发了农村发展新活力、拓展了农民增收新空间。江苏省镇江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表明,培养壮大融合主体、优化集聚融合要素、巩固创新融合模式、稳定完善融合机制,能够有效地提升农村产业发展水平,针对融合层次不高、主体功能不强、要素供给不足等问题,应从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推动生产要素跨界流动、促进增值收益合理分配等方面促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以期实现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全面振兴 江苏省镇江市
下载PDF
江苏省县域PM_(2.5)浓度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6
作者 楚翠姣 钟声 +2 位作者 梁进 茅晶晶 郁建桥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3期140-145,共6页
文章利用江苏省2017年-2022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全省县域细颗粒物(PM_(2.5))浓度时空变化特征,与气象因素的相关关系,并比较了与主城区PM_(2.5)浓度的差异。结果显示,江苏省县域PM_(2.5)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5年降幅为25.4%,... 文章利用江苏省2017年-2022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全省县域细颗粒物(PM_(2.5))浓度时空变化特征,与气象因素的相关关系,并比较了与主城区PM_(2.5)浓度的差异。结果显示,江苏省县域PM_(2.5)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5年降幅为25.4%,年均下降速率为2.1μg/(m 3.a)。空间分布呈“西北部偏高,东南部偏低”的特征。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表明,县域PM_(2.5)月均浓度整体与月均气温、月均风速呈显著负相关,但仅个别月份,与月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与主城区PM_(2.5)平均浓度相比,县域平均浓度整体较低,但二者浓度差呈现逐年迅速减小趋势,从日变化看,二者浓度差最大出现在上下班高峰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污染 县域 城县差异 气象因素 江苏省
下载PDF
江苏沿海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以盐城市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吴涛 李传武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88-896,共9页
科学认识乡村聚落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是乡村聚落有序重构的基础前提,也是当前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江苏沿海城市盐城为例,基于198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空间“热点”分析和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探究江... 科学认识乡村聚落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是乡村聚落有序重构的基础前提,也是当前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江苏沿海城市盐城为例,基于198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空间“热点”分析和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探究江苏沿海平原乡村聚落的空间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从空间分布上来看,盐城市乡村聚落聚集性特征明显,密度分布呈西北高、东南低,沿道路、县城和中心城镇分布的指向性逐渐增强;(2)从规模结构上来看,2000—2020年盐城市乡村聚落规模增大,数量减少,集约用地程度不断提高,聚落呈现大规模、低密度分布与小规模、高密度分布特征;(3)从景观形态上来看,聚落斑块趋于规则,主要表现为点状、带状和块状扩张模式;(4)聚落空间变化是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区位交通和政策调控等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发展和区位交通是乡村聚落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区域发展政策带动作用越来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演变 江苏沿海 乡村振兴 盐城市
下载PDF
基于SBE-SD法的江苏园博园城市展园景观美学评价
8
作者 张安华 王淑贤 +1 位作者 吕少卿 马璐璐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0-260,共11页
为探究公众对江苏园博园城市展园景观的审美偏好,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江苏园博园中13座城市园林景观为研究对象,选取在样地拍摄的48张照片进行景观美学评价研究,综合运用美景度评价法(SBE)和语义差异法(SD),以SPSS 26.0软件建立公众... 为探究公众对江苏园博园城市展园景观的审美偏好,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江苏园博园中13座城市园林景观为研究对象,选取在样地拍摄的48张照片进行景观美学评价研究,综合运用美景度评价法(SBE)和语义差异法(SD),以SPSS 26.0软件建立公众偏好与园林景观要素间的评价模型。结果表明,1)城市展园48处景观美景度值范围为-1.38~0.71,取自苏州园、南京园、无锡园等样本照片美景度评分明显高于宿迁园、盐城园及连云港园,说明江南古典园林的历史地位固化印象对公众审美起主导作用;2)美景度均值为正向值的有苏州园(0.33)>南京园(0.29)>无锡园(0.23)>常州园(0.22)>泰州园(0.16)>镇江园(0.1),说明这些城市园林的样本照片与公众审美契合度高;3)影响城市展园景观美景度的主要因子包括建筑造型、空间尺度、意境营造和色彩搭配,其中对美景度评判影响最为重要的是建筑造型因子。运用SBE-SD法复合评价模型能够较客观地对江苏园博园城市展园景观美景度评判,为其他园博园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园博园 城市展园 SBE法 SD法 景观美学评价
下载PDF
基于暴雨衰减特性的江苏镇江市综合暴雨公式研究
9
作者 和鹏飞 赖瑞勋 +2 位作者 许树洪 张晓丽 张馨文 《中国防汛抗旱》 2024年第8期37-41,80,共6页
推求不同历时的暴雨强度公式是城市防洪排涝规划设计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利用江苏镇江市丹徒气象站1981—2016年逐分钟实测降雨资料,分析暴雨强度随暴雨历时变化关系,基于暴雨衰减规律,推求单一重现期的暴雨强度公式,并借鉴雨力公式编制... 推求不同历时的暴雨强度公式是城市防洪排涝规划设计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利用江苏镇江市丹徒气象站1981—2016年逐分钟实测降雨资料,分析暴雨强度随暴雨历时变化关系,基于暴雨衰减规律,推求单一重现期的暴雨强度公式,并借鉴雨力公式编制不同重现期的长历时综合暴雨强度公式。结果表明,不同重现期1~24 h历时区间的暴雨衰减指数约为0.683;综合暴雨强度公式可推求历时1~24 h、重现期2~100 a的设计暴雨,平均相对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均方根误差分别为3.874%、0.025 mm/min,满足规范要求。研究成果可为江苏镇江市构建排水防洪除涝一体化管控系统与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镇江市 暴雨强度衰减指数 长历时 综合暴雨强度公式 重现期
下载PDF
基于POI大数据的苏州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研究
10
作者 徐澜涛 陈学刚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7期213-218,共6页
以江苏省苏州市为研究对象,在苏州市旅游资源POI数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空间相关性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等方法对自然资源景系(气候生物景类、水文景观景类)、文化资源景系(历史遗产景类、现代人文吸引物景类)的数据进行空... 以江苏省苏州市为研究对象,在苏州市旅游资源POI数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空间相关性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等方法对自然资源景系(气候生物景类、水文景观景类)、文化资源景系(历史遗产景类、现代人文吸引物景类)的数据进行空间特征的探索。结果表明,苏州市旅游资源总体空间分布呈现出核心-边缘的结构,以姑苏区与苏州工业园区为强度中心向四周递减,周边市区的旅游资源较分散;气候生物景类、水文景观景类、历史遗产景类、现代人文吸引物景类4类旅游资源以多核心分布为主,只有历史遗产景类旅游资源是单核心分布,其主要位于姑苏区与苏州工业园区之间;整体上苏州市各类旅游资源的空间相关性较强,从自然资源景系到文化资源景系的顺序来看,4类旅游资源恰好是西南到东北的走向,这与苏州市自西向东缓缓倾斜的地形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I 大数据 旅游资源 空间分异 江苏省苏州市
下载PDF
基于GM(1,1)模型的江苏省淮安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预测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慧 丁伟洁 +3 位作者 卢红梅 李晓宇 何鹏 朱晓琴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4期750-755,共6页
目的 分析200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淮安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现状,构建灰色GM(1,1)预测模型预测2022—2025年淮安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变化趋势。方法 数据来源于江苏省妇幼卫生信息系统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综合分析2008-202... 目的 分析200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淮安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现状,构建灰色GM(1,1)预测模型预测2022—2025年淮安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变化趋势。方法 数据来源于江苏省妇幼卫生信息系统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综合分析2008-2021年淮安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死因并评估失能调整寿命年(DALY)损失,用R3.6.2软件构建灰色GM(1,1)预测模型预测淮安市2022-2025年不同年龄段儿童死亡率和非故意伤害死亡发生率。结果 2008-2021年淮安市共报告5岁以下儿童死亡3 315例,平均死亡率为4.44‰,总体呈下降趋势。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为意外窒息、先天性心脏病、早产或低出生体质量、出生窒息、溺水。14年间因5岁以下儿童死亡共损失111 141.98个DALY。GM(1,1)模型结果显示,除了交通意外的模型精确等级结果为3级,其他指标的预测模型拟合效果均较好。2022-2025年预测结果显示,除交通意外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外,不同年龄段5岁以下死亡和非故意伤害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结论 GM(1,1)对5岁以下儿童死亡预测的拟合效果较好,可以应用于预测。灰色GM(1,1)预测模型预测2022-2025年淮安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儿童早产、先天性心脏病及非故意伤害的防控和救治工作,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更低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死亡率 灰色预测模型 GM(1 1) 儿童 学龄前 预测分析 江苏省淮安市
下载PDF
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江苏宿迁市中心城区水面率与内涝关系研究
12
作者 夏成亮 王露 +2 位作者 许生 邱福琼 宋强 《中国防汛抗旱》 2024年第8期6-10,21,共6页
水域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探究城市水面率与内涝风险的关系,通过GPS-RTK和网络RTK遥感技术对江苏宿迁市中心城区2023年水域面积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影响水面率变化的因素,并通过... 水域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探究城市水面率与内涝风险的关系,通过GPS-RTK和网络RTK遥感技术对江苏宿迁市中心城区2023年水域面积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影响水面率变化的因素,并通过建立网格分区及不同排水分区,将城市易涝点与水面率结合,研究城市内涝与水面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23年12月宿迁市中心城区水域面积为31.824 km^(2),较2022年增加0.047%。引起水面率变化的原因中,人为因素占主导地位,海绵城市建设中水系连通、生态修复等措施是提升水面率的重要手段。水面率与内涝点分析表明水面率是影响城市内涝的因素之一,在水面率较低的区域更容易发生内涝。研究成果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面率 海绵城市 遥感 城市内涝 宿迁市中心城区 江苏省
下载PDF
“双碳”战略背景下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城创建路径研究——以江苏省如东县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晨 顾亮亮 《江苏科技信息》 2024年第9期4-8,共5页
绿色能源是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有效促进城市、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文章研究表明,江苏省如东县面对“双碳”战略机遇,立足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和深厚扎实的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已形成了LNG、风电、光伏... 绿色能源是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有效促进城市、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文章研究表明,江苏省如东县面对“双碳”战略机遇,立足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和深厚扎实的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已形成了LNG、风电、光伏、氢能等在内的绿色能源产业体系,但在产业均衡发展、产业链建设、政策协同机制构建等方面还存在瓶颈与制约,需从顶层设计、要素保障、创新发展能力等方面深入剖析,着力构建打造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城的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能源 “双碳”战略 江苏省如东县
下载PDF
基于热平衡原理的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开发利用规划评价
14
作者 周宇坤 骆祖江 郭华 《中国煤炭地质》 2024年第8期42-49,共8页
为了保障海门地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科学合理设计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布置方案,准确评价系统的浅层地热能可采资源量,根据研究区水文地质和浅层地热地质条件,基于热平衡原理,建立了海门地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水-热三... 为了保障海门地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科学合理设计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布置方案,准确评价系统的浅层地热能可采资源量,根据研究区水文地质和浅层地热地质条件,基于热平衡原理,建立了海门地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水-热三维耦合数值模型,预测分析了未来地源热泵系统运行期间不同布置方案下浅层土体温度场的动态变化规律。通过对比分析,针对出现的热堆积问题,确定了克服土体热堆积的地埋管优化布置方案,评价了研究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浅层地热能可采资源量。结果表明,海门地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开发可分为6个区,各区地埋管间距在29~39m,能够保证未来运行10a内土体温度升幅不超过0.5℃,地热能可持续开采。在此方案下,研究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可采资源潜力夏季为3.851157×10^(4)m^(2)/km^(2),冬季为7.586812×10^(4)m^(2)/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平衡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 热堆积 浅层地热能 规划评价 江苏海门
下载PDF
城市文创丝巾设计与党建文化结合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鹏 张韬 《江苏丝绸》 2024年第2期34-40,共7页
本文将党建红色元素与城市文化创新相结合,从红色文化角度,做好中国丝绸文化传承和发扬,讲好江苏丝绸故事,开拓丝绸文创产品创新思路,以企业党建文创丝巾的创作过程为例,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江苏丝绸 红色文化 城市形象 城市符号 丝巾图案 党建文化
下载PDF
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铁路与市域(郊)铁路融合发展思考 被引量:1
16
作者 石利群 孙华强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24年第5期1-7,共7页
推进城际铁路与市域(郊)铁路融合是应对城市群、都市圈内部交流日益紧密的重要举措。为此,文章首先明确城际铁路与市域(郊)铁路内涵及差异,并以江苏省沿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其发展概况的基础上,梳理江苏省城际铁路与市域(郊)铁路... 推进城际铁路与市域(郊)铁路融合是应对城市群、都市圈内部交流日益紧密的重要举措。为此,文章首先明确城际铁路与市域(郊)铁路内涵及差异,并以江苏省沿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其发展概况的基础上,梳理江苏省城际铁路与市域(郊)铁路融合发展存在的诸如线网规模小、短板突出等问题;然后,以此为依据,提出江苏省城际铁路与市域(郊)铁路融合发展的需求与目标;最后,明确融合的核心内涵,从网络布局、运营管理、规范标准、政策推进、顶层设计、组织协调等方面阐述融合要点,以期为江苏省城际铁路与市域(郊)铁路的融合发展及后续线路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助力江苏省沿江城市群高质量、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城际铁路 市域(郊)铁路 融合发展 沿江城市群 江苏省
下载PDF
江苏省城市宜居性综合评价研究
17
作者 付美鑫 杨丽萍 《黑龙江科学》 2024年第1期29-32,共4页
针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进行宜居性研究,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通过归纳比较法、层次分析法与因子分析法构建城市宜居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少部分城市宜居性建设情况良好,仍有大部分城市的宜居性建设还需进一步改善... 针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进行宜居性研究,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通过归纳比较法、层次分析法与因子分析法构建城市宜居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少部分城市宜居性建设情况良好,仍有大部分城市的宜居性建设还需进一步改善。其中,苏南地区城市宜居性最好,苏中地区发展缓慢,苏北地区还需加强城市宜居性建设。重视宜居城市实施规划编制、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等能有效推动城市宜居性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宜居性 因子分析 评价指标体系 江苏省
下载PDF
非一线城市人才新政中人才面向的立体化增容——基于苏北五市2021年后人才政策的研究
18
作者 陈彧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9-64,共6页
当前非一线城市人才政策之所以可以称为人才新政,是因为其以包容型理念定位人才和加大了对高校毕业生的招引,并在激励方式上表现出多元化和货币化的特征,政策朝引才、育才、留才、用才多个方向推进。在人才新政的人才面向上,则呈现一种... 当前非一线城市人才政策之所以可以称为人才新政,是因为其以包容型理念定位人才和加大了对高校毕业生的招引,并在激励方式上表现出多元化和货币化的特征,政策朝引才、育才、留才、用才多个方向推进。在人才新政的人才面向上,则呈现一种立体化增容的形势。在层次维度上,立足于高层次,两端分别向国际顶尖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延伸;在类别维度上,立足于创新创业,两端向普通就业人才和退休返聘人才覆盖;在属地维度上,立足于全职落地,两端分别向区域产业人才和离岸飞地人才拓展。就苏北五市的情况来看,当前非一线城市人才新政不仅仅是为了应对新一轮“人才争夺”的挑战,更多的是为了适应区域产业的调整和扭转市域人口外流的局面。为此,为了更好地将人才新政中人才面向的立体化增容予以实现,可以从提高政策内容的科学性、增强政策传播的权威性、增强政策落实的便捷性等几个方面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一线城市 苏北五市 人才新政 人才面向
下载PDF
苏北农房改善项目实施影响下的乡村空间重构特征与机制——以徐州典型样本为例
19
作者 赵立元 林岩 +1 位作者 朱文龙 简易 《小城镇建设》 2024年第8期61-69,共9页
苏北农房改善项目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极具江苏地域特色的农民集中居住新实践,有力促进了江苏农房与村庄现代化建设,也影响着项目所在乡村地域的空间重构。本文以江苏省徐州市3个典型样本为例,研究了农房改善项目实施驱动乡村空间... 苏北农房改善项目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极具江苏地域特色的农民集中居住新实践,有力促进了江苏农房与村庄现代化建设,也影响着项目所在乡村地域的空间重构。本文以江苏省徐州市3个典型样本为例,研究了农房改善项目实施驱动乡村空间在3个尺度重构的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发现,在村域尺度以生活空间重构为主,且生活空间主要转变为生产空间,在村庄尺度呈现建设用地集约化、功能完善化、风貌规整化特征,在单栋农宅尺度呈现规模小型化和功能单一化特征。从政府行动逻辑角度出发,发现政府财政资金平衡、目标多元化、规划设计引导及职能部门分割等是项目区内乡村空间重构的驱动机制。最后,提出农房改善项目实施的优化策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房改善项目 乡村空间重构 江苏徐州
下载PDF
二三线城市保障性租赁住房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基于江苏省S市的调研分析
20
作者 李敏 《建设科技》 2024年第13期75-77,88,共4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二三线城市正成为人才集聚的新舞台。本文基于对江苏省S市保障性租赁住房主管部门、运营企业和住户的调研数据,剖析了当前保障性租赁住房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S市保障性租赁住房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包括加紧落实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二三线城市正成为人才集聚的新舞台。本文基于对江苏省S市保障性租赁住房主管部门、运营企业和住户的调研数据,剖析了当前保障性租赁住房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S市保障性租赁住房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包括加紧落实信贷支持政策、明确项目退出机制、出台“非居改保”细则等一系列对策,以期推动保障性租赁住房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障性租赁住房 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S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