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淮切变线强度的定量化描述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顾荣直 禹梁玉 +2 位作者 韩桂荣 孙泓川 蔡凝昊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10-817,共8页
从气象观测事实和物理的角度出发,定义了一种江淮切变线强度的定量化的表征方法,即综合与降水关系密切的切变涡度和散度形成能客观近似地刻画切变线附近切变强度的指标量S i=∂u∂y+∂v∂y。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再分析资料和实况降水资料分析... 从气象观测事实和物理的角度出发,定义了一种江淮切变线强度的定量化的表征方法,即综合与降水关系密切的切变涡度和散度形成能客观近似地刻画切变线附近切变强度的指标量S i=∂u∂y+∂v∂y。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再分析资料和实况降水资料分析切变强度与对应降水量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强切变强度区域与降水雨带有明显的对应关系,降水区往往与强切变强度区域相一致或是比强切变强度区域略偏南;证实了切变强度与降水强度有正相关关系的事实,当切变强度S i=∂u∂y+∂v∂y≤-5×10-5 s-1时,对应区域6 h累积降水量超过10 mm,甚至达到3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切变线 切变涡度 切变强度 降水强度
下载PDF
2017年6月12日贵阳地区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周林 乔琪 王君军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18年第1期48-56,共9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和区域自动站等资料,对2017年6月11—12日贵阳地区出现的暴雨、局地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学动力学诊断分析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1)南亚高压、副热带高压、高空低槽和中低层切变线等系统共同配...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和区域自动站等资料,对2017年6月11—12日贵阳地区出现的暴雨、局地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学动力学诊断分析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1)南亚高压、副热带高压、高空低槽和中低层切变线等系统共同配合,加之冷空气侵入造成了此次暴雨过程。(2)各种物理量指数对贵阳暴雨预报有一定指示意义。(3)暴雨过程与MCC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中尺度对流单体沿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移动发展,加之辐合线稳定少动造成了大范围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系统配置 江淮切变线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下载PDF
一次江淮气旋引起的区域大暴雨可预报性分析及模式检验
3
作者 梁钰 张亚春 +2 位作者 董俊玲 席乐 李可 《河南科学》 2024年第11期1644-1652,共9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逐6 h的ERA5空间分辨率为0.25°×0.25°的再分析资料及数值产品,采用天气学分析和物理量诊断等方法,对河南2020年6月一次江淮气旋区域大暴雨的可预报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水主要出现在850 hPa低...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逐6 h的ERA5空间分辨率为0.25°×0.25°的再分析资料及数值产品,采用天气学分析和物理量诊断等方法,对河南2020年6月一次江淮气旋区域大暴雨的可预报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水主要出现在850 hPa低涡前部西南急流出口区顶部和切变线两侧50~100 km的重叠区域内、地面气旋辐合线附近及左侧冷暖空气交汇处,以冷区降水为主.(2)水汽和动力条件均具有极端性,PWAT、Q850、Qu850、垂直上升运动速度值均超过了河南各类型100 mm以上强降水统计阈值.(3)850 hPa低涡的移动方向和地面3 h负变压中心移动方向对地面气旋的移动有引导作用,负变压中心较气旋中心出现时间早12 h左右.(4)数值模式EC在24~240 h内、CMA-GFS在24~168 h内晴雨准确率和小雨量级TS评分>0.8,暴雨及以下量级的降水TS评分24~72 h内CMA-GFS优于EC,96 h后CMA-GFS低于EC.(5)EC和CMA-GFS强降水落区较实况偏北0.7~0.8个纬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气旋 低涡 区域性大暴雨 切变线 模式检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