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次春季江淮气旋混合型对流天气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吴涛 许冠宇 +1 位作者 李双君 魏凡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7-38,共12页
采用天气雷达、高空地面观测、1°×1°NCEP再分析场资料,分析一次春季江淮气旋形成发展过程中混合型(冰雹、大风、短时强降水)对流天气特征,初步解释了不同类型对流天气形成发展的原因。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在时... 采用天气雷达、高空地面观测、1°×1°NCEP再分析场资料,分析一次春季江淮气旋形成发展过程中混合型(冰雹、大风、短时强降水)对流天气特征,初步解释了不同类型对流天气形成发展的原因。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在时空分布和对流特征上存在差异,其中局地冰雹主要由气旋形成阶段离散对流线产生,带状短时强降水由气旋形成阶段人字形对流线上及发展阶段S形对流线后部的列车线/邻接层状云类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产生,大范围大风主要由江淮气旋发展阶段S形对流线上尾随层状云降水类MCS产生。江淮气旋是大尺度天气系统斜压发展的结果,对流活动使锋面低层辐合增强,对气旋形成发展有加强作用。强对流天气的产生与江淮气旋动力热力场有密切关系。气旋形成阶段,西南涡结合山区地形提供了有利于鄂西南大冰雹形成的环境场,暖式切变线以及气旋发展阶段受南支槽影响的冷式切变线,提供有利于风暴列车效应形成的环境场而产生短时强降水;气旋发展阶段,冷式切变线提供有利于后部入流急流形成的环境场而产生大范围大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气旋 混合型对流天气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下载PDF
夏季江淮地区降水的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
作者 傅云飞 罗晶 +2 位作者 王东勇 邱学兴 周胜男 《暴雨灾害》 2020年第4期317-324,共8页
针对夏季江淮地区降水的气候变化进行了文献综述和展望。首先回顾了中国大陆东部夏季降水进退研究情况,然后重点概述了中国大陆东部降水气候变化的研究成果、江淮梅雨气候变化和该地区夏季极端降水的研究成果、中国大陆中东部对流降水... 针对夏季江淮地区降水的气候变化进行了文献综述和展望。首先回顾了中国大陆东部夏季降水进退研究情况,然后重点概述了中国大陆东部降水气候变化的研究成果、江淮梅雨气候变化和该地区夏季极端降水的研究成果、中国大陆中东部对流降水与层状降水的气候变化研究现状,随后对引起江淮地区夏季降水气候变化的影响机理研究做了回顾。文章最后指出未来要加强五个方面的研究,即江淮地区降水气候变化的综合机理研究、天气学研究、大气污染作用研究、云物理学研究和观测技术方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地区 降水 气候变化 降水类型 影响机理
下载PDF
方言地图九幅——“伯父”“伯母”等亲属称谓在苏皖沪的地理分布 被引量:1
3
作者 岩田礼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45-53,73,共10页
文章旨在以地图形式保存上世纪80年代鲁国尧先生搜集的苏皖沪两省一市境内216地点所见的亲属称谓形式。第1图是根据各幅地图归纳下来的方言分区地图,第2图至第7图描绘"伯父""叔父""父亲""伯母"... 文章旨在以地图形式保存上世纪80年代鲁国尧先生搜集的苏皖沪两省一市境内216地点所见的亲属称谓形式。第1图是根据各幅地图归纳下来的方言分区地图,第2图至第7图描绘"伯父""叔父""父亲""伯母""叔母""母亲"等六种亲属称谓的地理分布(主要表示中心语的种类)。第8图和第9图是"系统地图",分别综合"伯父""叔父""父亲"三种男性亲属称谓及"伯母""叔母""母亲"三种女性亲属称谓。正文是解说,着重说明按语素为单位的词形分析的方法、系统分类的原则,最后讨论汉语亲属称谓的特点及其变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属称谓 地理分布 中心语素 称谓系统 改叫 江淮型
下载PDF
酯化红曲在江淮流域多粮型大曲酒生产中的应用
4
作者 崔如生 崔凤元 +1 位作者 胡继升 孔祥玉 《酿酒》 CAS 2008年第1期36-38,共3页
通过对酯化红曲在江淮流域多粮型大曲酒生产上的应用试验进行跟踪分析,试验池口与对照池口相比,出酒率、升级率、升级酒数量、综合效益等经济指标提高幅度明显,且己酸乙酯、乳酸乙酯比例协调,达到了提高江淮流域多粮型大曲酒产、质量的... 通过对酯化红曲在江淮流域多粮型大曲酒生产上的应用试验进行跟踪分析,试验池口与对照池口相比,出酒率、升级率、升级酒数量、综合效益等经济指标提高幅度明显,且己酸乙酯、乳酸乙酯比例协调,达到了提高江淮流域多粮型大曲酒产、质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酯化红曲 江淮流域 多粮型 应用
下载PDF
试论西周时期江淮东部地区天目山类型
5
作者 郝奕翾 何晓琳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8-118,共11页
江淮东部地区在西周时期的陶器以素面器为主,器物组合以鬲、盆、罐、豆、钵为主,依据典型遗址可以命名为“天目山类型”。天目山类型自西周早期延续至春秋早期,文化内涵大致稳定,各类文化因素在不同时段有着动态的变化。这一支考古学文... 江淮东部地区在西周时期的陶器以素面器为主,器物组合以鬲、盆、罐、豆、钵为主,依据典型遗址可以命名为“天目山类型”。天目山类型自西周早期延续至春秋早期,文化内涵大致稳定,各类文化因素在不同时段有着动态的变化。这一支考古学文化与周边各考古学文化有着长期密切的接触,其分布范围向西抵达滁河流域,北界大体接近淮河干流,东临黄海海岸,南抵长江,是西周时期南北文化交流的一条重要廊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东部地区 西周时期 天目山类型 文化因素分析 素面器
原文传递
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南徙路线重建——兼论江淮地区的“廊道”性 被引量:12
6
作者 徐峰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29,共11页
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的南徙之旅呈现东西两途。西线去往宁镇地区,即禹会-牛头岗-江宁点将台和高淳朝墩头;东线前赴环太湖流域,即禹会-南荡,至江阴花山,再东去松江广福林。在其南徙的过程中,江淮是必经之道。江淮属于"廊道"地区... 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的南徙之旅呈现东西两途。西线去往宁镇地区,即禹会-牛头岗-江宁点将台和高淳朝墩头;东线前赴环太湖流域,即禹会-南荡,至江阴花山,再东去松江广福林。在其南徙的过程中,江淮是必经之道。江淮属于"廊道"地区,一方面,它的连通性给区域间文化交流带来便利;另一方面,这一开放的区域又易引来外域强势文化的干扰,导致本地文化受损。众多的能流、物质流、信息流,都以高密度、高流速和少停留的方式从此通过,从根本上决定了廊道地区相比于稳定的文化母区,不可能凝聚和沉淀起深厚的文化底蕴,导致江淮地区的社会进程出现断裂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油坊龙山文化 迁徙 江淮 廊道
原文传递
鄂皖交界地带方言■类韵的形成及演变机制考察 被引量:4
7
作者 徐建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07-413,共7页
鄂皖交界地带方言普遍存在[■]类韵,[■]类韵来源于知系合口韵、见系合口三等韵。知系和见系[■]类韵的形成机制不同,知系[■]类韵源于[u-]的高化、摩擦化,见系[■]类韵为知系[■]类韵类推的结果。
关键词 赣语怀岳片 江淮官话黄孝片 [■]类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