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cussion on rotational tectonic stress field and the genesis of circum-Ordos landmass fault system 被引量:4
1
作者 XIE Xin-sheng(谢新生)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4年第4期464-472,共9页
When the resultant of applied forces does not pass through the center of an active landmass, the landmass will rotate, giving rise to a rotational tectonic stress field. The motion of a fault along the principal stres... When the resultant of applied forces does not pass through the center of an active landmass, the landmass will rotate, giving rise to a rotational tectonic stress field. The motion of a fault along the principal stress plane is de-termined by the mechanic features of the plane. Tensile fractures occur on the faults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principal extensional stress plane, and fault-depression basins will be formed under a long-term action. Thrusting and over-thrusting occur on faults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principal compressional stress plane, or folds may be formed as a result. Information on geology shows that the North China landmass, which remained stable and intact for a long time, became disjointed in the Eogene period. In the course of disjunction, anticlockwise rotation took place in the Shanxi-Hebei-Shaanxi (Jin-Ji-Shan) landmass, giving rise to the fault-depression system in its periphery. In the Pliocene epoch the landmass lost stability and its eastern boundary moved westward. As a result, the Shanxi gra-ben system appeared and Ordos landmass was formed. Structural and mechanic features of the main faults around Jin-Ji-Shan landmass can be explained with principal stress plane of a rotational tectonic stress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mass rotation rotational structure principal stress plane Jin-Ji-Shan landmass ORDOS
下载PDF
Coal-Bed Methane Resource of Mesozoic Basins in Jiamusi Landmass 被引量:3
2
作者 Cao Chengrun Wu Wei Zheng Qingdao 《Global Geology》 2002年第2期138-141,共4页
As a new-replacement of energy resource, coal bed methane is the important gas resource with grea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There are several number of Mesozoic coal-bearing basins in Jiamusi landmass, eastern Heilongj... As a new-replacement of energy resource, coal bed methane is the important gas resource with grea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There are several number of Mesozoic coal-bearing basins in Jiamusi landmass, eastern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eresult of the resource assessment revealed that the total resource less than 1 500 m,s depth in the area is about 2 100×108m3. It shows that Jiamusi landmass has great potential of coal-bed gas and is one of the most prospecting districts for developing coal-bed gas in CBM-province Northeast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bed methane Basin Mesozoic . Jiamusi landmass
下载PDF
宣威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道路分布格局特征分析
3
作者 岳东 华健 +3 位作者 李源 李柏霖 李双桃 王建雄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11期167-172,共6页
研究西南高原山地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及相对道路空间配置的适宜性,对于促进研究区的土地优化治理有重要意义。从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转移矩阵、动态度、标准差椭圆、莫兰指数等角度分析了宣威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使用因... 研究西南高原山地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及相对道路空间配置的适宜性,对于促进研究区的土地优化治理有重要意义。从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转移矩阵、动态度、标准差椭圆、莫兰指数等角度分析了宣威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使用因子探测法解析了影响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并提出地块—道路聚集指数、地块—相对道路聚集指数,分析了各土地利用类型相对于道路要素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宣威市土地利用效率逐渐提高,各土地利用类型空间的自相关性较弱,建设用地的重心有明显移动,坡度、乡镇中心、道路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的形成有主要驱动作用;建设用地紧密围绕道路且集中度较高,林地、草地相对于道路分布较为理想,耕地聚集指标较低,其整体分布格局需要进一步优化。本结论可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决策提供理论与应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块—道路聚集指数 地块—相对道路聚集指数
下载PDF
The gravity field and gravity data reduction across the continental area of Nigeria
4
作者 Oluwatimilehin B.Balogun Isaac B.Osazuwa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EI CSCD 2023年第3期304-320,共17页
This research presents the variation of the gravity field and associated gravity field components over the continental area of Nigeria to provide data for geoscience research,geodetic and engineering works,aerodynamic... This research presents the variation of the gravity field and associated gravity field components over the continental area of Nigeria to provide data for geoscience research,geodetic and engineering works,aerodynamic studies and deep crustal inferences.Accurate positions and elevations were observed at 58 of the 59 base stations of the Primary Gravity Network of Nigeria(PGNN),whose absolute gravity values had been accurately determined.The absolute gravity values were plotted against their respective positions to reveal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strength of the gravity field within the study area.Theoretical gravity values at each base station were generated using the Somigliana's equation.The free-air gravity and free-air anomaly gravity values were generated with respect to the World Geodetic System 1984(WGS84)ellipsoid using GPS-derived elevation data.Then,the perturbing potential,free-air gravity with respect to the geoid,and the indirect effects were evaluated.The average of the indirect effects was used to adjust the WGS84 gravity formula to produce a gravity formula that better approximates the geoid across the continental area of Nigeria,compatible with the heights measured relative to the geoid,which can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establishing a vertical height control.The Bouguer gravity and Bouguer gravity anomalies across Nigeria revealed a“trans-southern gravity high strip”interpret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mantle upwelling.Two new major mega-lineaments related to mantle upwelling were mapped.A batholith province trending NWeSE was delineated,occurring from north central Nigeria to the north western region and containing closures of“Bouguer gravity lows”interpreted as batholiths.A separate closure of“Bouguer gravity low”was detected at Azare,north eastern Nigeria,which may be due to the presence of intrusive granitic body.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mantle structure beneath“the trans-southern gravity high strip”,“delineated batholith province”and“isolated gravity closures”around the northeast of Nigeria should be studied from seismic shear wave splitting analysis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eep lithospheric structures and moho relie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solute gravity Continental Nigeria landmass Primary gravity network of Nigeria(PGNN) WGS84 ellipsoid Indirect effect Height datum
下载PDF
江山-绍兴碰撞带构造演化与变形特征 被引量:7
5
作者 竺国强 张福祥 +4 位作者 杨树锋 陈汉林 姜继双 陈梓军 程晓敢 《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1997年第6期745-752,共8页
江山-绍兴断裂带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构造带之一,它是扬子陆块东段一江南陆块与华夏陆块北缘的碰撞拼贴带.其不同期的活动反映了不同的构造环境,具有不同的构造变形特征,并直接控制了两侧的地质演化历史.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变形特征 陆块 碰撞带 断裂带
下载PDF
扬子陆块北缘马元铅锌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6
6
作者 王晓虎 薛春纪 +2 位作者 李智明 李强 杨荣进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7-48,共12页
马元铅锌矿床是近年在扬子陆块北缘铅锌找矿的新突破。矿床主要形成于边缘基底隆起翼部震旦系灯影组中,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于角砾化白云岩层间构造带中,围岩蚀变很弱。矿石中硫化物以闪锌矿、方铅矿为主,矿物成分简单,中粗粒晶质结构... 马元铅锌矿床是近年在扬子陆块北缘铅锌找矿的新突破。矿床主要形成于边缘基底隆起翼部震旦系灯影组中,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于角砾化白云岩层间构造带中,围岩蚀变很弱。矿石中硫化物以闪锌矿、方铅矿为主,矿物成分简单,中粗粒晶质结构,充填于白云岩角砾间。矿石中矿物流体包裹体记录的成矿流体温度为100~320℃,密度为0.850~1.068g/cm3,估算成矿流体压力为24.9~31.7MPa,相应成矿深度900~1198m。矿石中硫化物的δ34SV-CDT为12.94‰~19.4‰,且δ34S黄铁矿>δ34S闪锌矿>δ34S方铅矿;硫酸盐矿物的δ34S为32.2‰~33.48‰,H2S来自海相硫酸盐的还原。矿石硫化物206Pb/204Pb为17.62~18.02,207Pb/204Pb为15.49~15.63,208Pb/204Pb为37.57~38.35,成矿金属来源于震旦纪—寒武纪地层。矿石中热液脉石矿物的δ13CV-PDB为-3.2‰^-1.2‰,δ18OV-SMOW为19.4‰~21.4‰,成矿流体中CO2为震旦系碳酸盐岩的溶解成因。马元铅锌矿床成矿流体可能为起源于盖层沉积的中低温盆地卤水,伴随碑坝穹隆构造过程,成矿流体沿灯影组白云岩层间(滑脱或溶塌)构造从盖层沉积中心向隆起边部运动并发生热液充填成矿,在成因上为MVT铅锌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铅锌矿床 矿床地质 马元 扬子陆块北缘
下载PDF
哥伦比亚超大陆在扬子陆块西缘的探秘 被引量:24
7
作者 尹福光 王冬兵 +2 位作者 孙志明 任光明 庞维华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2年第3期31-40,共10页
在扬子陆块西缘的拉拉、小关河-东川、大红山等地区出露了3套古元古代Statherian期(1.6~1.8Ga)的浅变质岩系,被分别命名为河口群、通安组-汤丹群-东川群、大红山群。从2.0Ga至1.4Ga期间,其地质历史演化经历:(1)约2.2~1.8Ga的造山运动;... 在扬子陆块西缘的拉拉、小关河-东川、大红山等地区出露了3套古元古代Statherian期(1.6~1.8Ga)的浅变质岩系,被分别命名为河口群、通安组-汤丹群-东川群、大红山群。从2.0Ga至1.4Ga期间,其地质历史演化经历:(1)约2.2~1.8Ga的造山运动;(2)约1.7~1.5Ga发生的非造山裂解事件群;(3)约1.7~1.5Ga侵入到古元古代地层的基性岩墙群、层状侵入体事件;(4)因民、落雪地区,约1.5~1.2Ga发生的陆架裂陷事件;(5)上扬子古陆块西缘,约1.0Ga发生的碰撞造山事件。本文重点阐述了扬子陆块西缘1.8~1.6Ga时期大规模裂解事件群的性质、特点和同位素年龄数据,认为上扬子陆块裂解事件群的性质、特点和时代等特征与华北、北美、西伯利亚和西北欧有很大的相似性,并提出了古元古代扬子陆块与其它陆块曾经联合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陆块西缘 哥伦比亚超大陆 古元古代 汇聚与裂解
下载PDF
寻找消失的大陆 被引量:19
8
作者 任纪舜 徐芹芹 +1 位作者 赵磊 朱俊宾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69-989,共21页
已发表的大量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和海底钻探文献资料表明,现今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的不同部位——海底高原、深海平原、海沟、转换断层以至大洋中脊都可以找到大陆残块或大陆壳的痕迹。值得注意的是,大洋盆地中已经发现的大陆残... 已发表的大量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和海底钻探文献资料表明,现今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的不同部位——海底高原、深海平原、海沟、转换断层以至大洋中脊都可以找到大陆残块或大陆壳的痕迹。值得注意的是,大洋盆地中已经发现的大陆残块,在全球磁异常图上,大多位于南美洲、非洲、欧洲、南极洲、大洋洲的大陆磁异常带向相邻大洋盆地延伸部分,二者互相印证。这说明,具有大陆磁异常特征的这部分大洋盆地的基底具有大陆壳的性质,这是否意味着现代大洋的相当一部分深海盆地并不是以典型的大洋地壳,而是以大陆属性的地壳为基底的。然而,在世界地质图上,这些深海盆地的底多被以海底磁异常条带为基础的海底扩张模型解释为白垩纪的大洋地壳。这就不得不使我们对根据Vine—Matthews假说建立的海底扩张模型产生质疑。基于上述事实,我们认为,在大地构造研究中,不仅要在各时代的造山带中寻找消失的大洋,而且要在各个时期的海洋中寻找消失的大陆,才能更准确地进行古构造一古地理再造,还原各地史时期大地构造的真实面貌。我们认为,大陆经裂谷作用转化为大洋,大洋经造山作用转化为大陆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地球各层圈之间,特别是壳幔之间的物理、化学作用。因此,大地构造研究必须从全球整体出发,注意物质水平运动的同时,还要更加注意研究壳与幔、幔与核,以及壳、幔、核的不同层次之间能量的转换和物质转化过程,才能对大陆与大洋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作出正确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 大洋 磁异常 海底扩张 海底高原 消失的大陆
下载PDF
华南地区早古生代沉积演化与油气地质条件 被引量:44
9
作者 牟传龙 许效松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0年第3期24-29,共6页
从构造角度上,现今的华南地区可以分为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从成冰纪(南华纪)开始,由于受基底性质和构造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华南地区的沉积演化出现了分异,在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具有不同的沉积环境和沉积充填序列。总体上讲,扬子地块主体... 从构造角度上,现今的华南地区可以分为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从成冰纪(南华纪)开始,由于受基底性质和构造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华南地区的沉积演化出现了分异,在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具有不同的沉积环境和沉积充填序列。总体上讲,扬子地块主体属于克拉通盆地,其多数时期为陆表海和局限浅海环境,构建了稳定的碳酸盐台地沉积和广泛分布的黑页岩沉积;而华夏地块处于构造活动环境,早期火山活动强烈,属于裂陷盆地,未形成统一的碳酸盐台地沉积,以陆源碎屑沉积充填为主体。两者不同的沉积环境和沉积序列决定了两个地区油气基本地质条件的差异:扬子地块具有丰富的烃源岩、良好的储集层以及封盖层的先天条件,而华夏地块没有较好的生油层和储集层。因此,在针对以早古生代地层为目的层的油气勘探工作部署时,应优先集中在扬子地块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块 早古生代 沉积序列 油气地质条件
下载PDF
中国南大陆古地理与Pangea对比 被引量:21
10
作者 许效松 徐强 +1 位作者 潘桂棠 刘巧红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6年第2期1-23,共23页
中国南大陆为—构造古地理名称,在地理上包括昆仑、秦岭山脉以南的广大地区,泛称中国南方。这些地区在地质历史演化中分属于扬子陆块、华夏陆块、羌塘—昌都陆块、中咱微陆块,也包括由冈瓦纳陆块群裂解出来的拉萨陆块和印度陆块北缘... 中国南大陆为—构造古地理名称,在地理上包括昆仑、秦岭山脉以南的广大地区,泛称中国南方。这些地区在地质历史演化中分属于扬子陆块、华夏陆块、羌塘—昌都陆块、中咱微陆块,也包括由冈瓦纳陆块群裂解出来的拉萨陆块和印度陆块北缘的江孜地区(雅江以南的中国境内)。塔里木陆块和柴达木陆块在中国古大陆的聚合中裂解、漂移,在早古生代末脱离扬子陆块的群体,与华北陆块聚合。因此,中国南大陆古地理的重建,不仅涉及南方各块体的聚合,还涉及中国古大陆的形成与劳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会聚的关系,以及古特提斯洋的消亡。正是由于中国古大陆记录着多块体的聚合和叠置的洋壳消减带,因而表现出中国大陆上不仅克拉通盆地的稳定性低,也具边缘活动性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南大陆 泛扬子陆块群 PANGEA 古地理
下载PDF
古陆块及其边缘与铀成矿的关系 被引量:6
11
作者 宋继叶 蔡煜琦 +3 位作者 姚春玲 朱鹏飞 赵永安 张文明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11年第1期8-12,25,共5页
古陆块及其边缘是重要的铀成矿区域,统计资料表明,中国有约47%的铀矿床分布于古陆块及其边缘。针对上述现象,笔者进行了一系列资料调研,初步总结了古陆块及其边缘与铀成矿的关系。一方面,古陆块是最古老的成熟地壳,其岩石铀含量高,可以... 古陆块及其边缘是重要的铀成矿区域,统计资料表明,中国有约47%的铀矿床分布于古陆块及其边缘。针对上述现象,笔者进行了一系列资料调研,初步总结了古陆块及其边缘与铀成矿的关系。一方面,古陆块是最古老的成熟地壳,其岩石铀含量高,可以为铀成矿提供物质来源;另一方面,古陆块边缘壳幔物质循环显著,岩浆及热液活动频繁。这些有利因素使古陆块及其边缘成了铀矿集中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铀矿床的时空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陆块及其边缘 铀成矿 时空控制作用
下载PDF
华北陆块北缘区域矿床成矿谱系探讨 被引量:59
12
作者 陈毓川 薛春纪 +2 位作者 王登红 李华芹 路远发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520-535,共16页
区域矿床成矿谱系是区域成矿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指一个区域内地质构造环境演化过程中成矿作用的演化及时空结构。在华北陆块北缘划分出18个矿床成矿系列,讨论了它们的分布特点。华北陆块北缘区域矿床成矿谱系证实该区域经历四个主要的... 区域矿床成矿谱系是区域成矿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指一个区域内地质构造环境演化过程中成矿作用的演化及时空结构。在华北陆块北缘划分出18个矿床成矿系列,讨论了它们的分布特点。华北陆块北缘区域矿床成矿谱系证实该区域经历四个主要的地壳演化及成矿时期,依次出现太古宙克拉通矿床、元古宙陆内-陆缘裂陷带矿床、古生代陆间增生褶皱系和陆内盖层矿床、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带矿床,存在三个(3000~2500Ma,1900~1400Ma和180~140MaMa)成矿作用高峰。成矿谱系指示了从太古宙进入元古宙时,海水和大气的氧化还原电位明显升高的过程。成矿谱系研究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年龄 成矿谱系 地壳演化 海水和大气演变 华北陆块北缘
下载PDF
下扬子北缘滁州——巢湖前陆褶皱冲断带研究 被引量:24
13
作者 涂荫玖 刘湘培 +1 位作者 汪祥云 吴明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26,共18页
滁州——巢湖前陆褶皱冲断带位于扬子地块北东缘 ,受区域内上太古界、上元古界、上古生界顶部的深、中、浅三个构造层次滑脱带控制而形成的多层次逆冲 -滑脱系统组成的薄皮式构造 ,构成它的基本构造格架。平面上具明显的分带性 ,自腹陆... 滁州——巢湖前陆褶皱冲断带位于扬子地块北东缘 ,受区域内上太古界、上元古界、上古生界顶部的深、中、浅三个构造层次滑脱带控制而形成的多层次逆冲 -滑脱系统组成的薄皮式构造 ,构成它的基本构造格架。平面上具明显的分带性 ,自腹陆向前陆盆地依次分为后缘带、根带、中带、锋带 4部分 ,它们在构造样式、变形机制、与沉积盆地关系、岩浆活动、成矿作用方面都各具特征。由于中生代斜向碰撞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块 前陆褶皱冲断带 平衡剖面 应变测量 斜向撞碰作用 构造应力场 形成机制
下载PDF
华北陆块北缘印支期S型花岗岩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被引量:57
14
作者 陶继雄 胡凤翔 陈志勇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2-118,共7页
华北陆块北缘内蒙古中部地区分布着大量近东西向展布的印支期花岗岩 ,形成一条规模巨大的复式花岗岩带。岩石类型主要为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 ,1∶5万区调同位素测年获得 2 0 7~ 2 2 7Ma的一系列锆石U-Pb表面年龄 ,岩相学和... 华北陆块北缘内蒙古中部地区分布着大量近东西向展布的印支期花岗岩 ,形成一条规模巨大的复式花岗岩带。岩石类型主要为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 ,1∶5万区调同位素测年获得 2 0 7~ 2 2 7Ma的一系列锆石U-Pb表面年龄 ,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其具有S型花岗岩特征 ,表明其形成于碰撞后构造环境 ,并不是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陆块北缘 S型花岗岩 印支期 碰撞后构造环境 内蒙古中部
下载PDF
泛华夏大陆群与东特提斯构造域演化 被引量:40
15
作者 李兴振 许效松 潘桂棠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1995年第4期1-13,共13页
本文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根据全球各大陆陆块和微陆块的相对亲缘性、统一性和独立性,提出晚前寒武纪末一早古生代初泛大陆解体后,整个古生代期间,全球大陆可划分为三大陆块群,即冈瓦纳大陆群、劳亚大陆群,和泛华夏大陆群。论述... 本文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根据全球各大陆陆块和微陆块的相对亲缘性、统一性和独立性,提出晚前寒武纪末一早古生代初泛大陆解体后,整个古生代期间,全球大陆可划分为三大陆块群,即冈瓦纳大陆群、劳亚大陆群,和泛华夏大陆群。论述了三大陆块群,特别是泛华夏大陆群的形成演化及其作为独立大陆群存在的统一性。指出泛华夏大陆群的独立性和统一性表现在:①早古生代末,扬子、华夏(包括黄海-东海-南海古陆)、中朝、柴达木、塔里木、昆仑-北羌塘-昌都-印支等陆块曾一度拼贴在一起,形成统一的大陆;②晚古生代中晚期形成独立的华夏植物群区系;③晚古生代末-早中生代,泛华夏大陆群主体部分的扬子-华夏和中朝陆块向西运移楔入,导致其南北两侧古特提斯洋的同步消亡和全球泛大陆的最终形成。泛华夏大陆群的形成演化历经了晚前寒武纪末-早古生代初各陆块的裂离、割据;早古生代末的拼贴、统一;晚古生代的再次分裂和晚古生代末-早中生代与南北大陆群拼贴4个发展阶段。同时指出在东特提斯构造域内,古特提斯既表现出对原将提斯的继承性,又有新生性;中特提斯不是古特提斯的延续和发展,它是标志还大陆裂-聚巨旋回演化中另一旋回的开始。最后讨论了显生宙地球上大陆由南聚北散到北聚南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特提斯构造域 泛华夏大陆群 软流层水平涡旋
下载PDF
华夏陆块闽西南坳陷二叠系含有机质页岩组成及赋气孔隙特征 被引量:8
16
作者 房立志 琚宜文 +1 位作者 王国昌 卜红玲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29-239,共11页
华夏陆块从早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推覆与伸展构造的叠加。文中对华夏陆块闽西南仙亭、曲斗等地区/矿区附近及井下所采集的含有机质页岩样品进行实验测试,分析了有机质参数、矿物组成及赋气孔隙参数,将对中国华夏陆块闽西南二叠系页岩... 华夏陆块从早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推覆与伸展构造的叠加。文中对华夏陆块闽西南仙亭、曲斗等地区/矿区附近及井下所采集的含有机质页岩样品进行实验测试,分析了有机质参数、矿物组成及赋气孔隙参数,将对中国华夏陆块闽西南二叠系页岩的储层特征研究及页岩气勘探前景预测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TOC残余碳分析实验、荧光显微镜及显微镜光度计实验等,认为闽西南二叠系页岩含碳量中等,为0.15%~2.71%;有机质成熟度高,为3.51%~4.33%。(2)储层矿物组成方面,利用X射线衍射实验进行全岩分析,结果显示黏土矿物占38.2%~49.6%,含量较高,主要为伊利石,含少量的绿泥石、蒙皂石;常见非黏土矿物主要为石英,均占45%以上;钾长石和斜长石含量较少,占1%~2.3%。(3)储层孔渗性方面:有效孔隙度为0.3%~11.4%,渗透率为(0.0065~0.987)×10-3μm2;利用低温液氮吸附实验等对纳米级孔隙进行分析,认为部分小孔(2~50nm)的孔容、比表面积较大,其次为微孔(小于2nm)和大孔(大于50nm)。此外,累计比表面积和累计孔容呈现出较好的正相关性,纳米孔隙累计比表面积、累计孔容与孔径之间的关系表明,闽西南二叠系页岩气主要赋存于微孔和小于10nm的小孔中。依照页岩储层评价标准,闽西南二叠系海陆交互相页岩在有机质丰富、有机质成熟度、页岩厚度、矿物组成、孔隙结构等方面符合页岩气开发最低标准,具有勘探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陆块 闽西南坳陷 二叠系 含有机质页岩 矿物组成 纳米级孔隙 勘探前景
下载PDF
中国东南大陆岩石圈演化研究中的有关问题雏议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志洪 卢华复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1期118-127,共10页
本文依据大地构造理论和最新研究资料对中国东南大陆岩石圈演化研究中的有关问题作了探讨,认为地体理论和大地构造相模式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建议扬弃华夏古陆、特提斯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等可能束缚研究思路的概念;将板片构造。
关键词 岩石圈 大陆 岩石圈演化 中国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带西段尕尔穷矽卡岩型铜金矿含矿母岩成岩时代的重新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4
18
作者 姚晓峰 唐菊兴 +4 位作者 李志军 邓世林 丁帅 胡正华 张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3-200,共8页
尕尔穷矿床为近几年在班公湖—怒江带西段取得找矿新突破的产于斑岩—碳酸盐岩接触带的矽卡岩中和构造破碎带中的铜金(铁)矿床,该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缘的措勤—申扎火山岩浆弧中。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成岩成矿... 尕尔穷矿床为近几年在班公湖—怒江带西段取得找矿新突破的产于斑岩—碳酸盐岩接触带的矽卡岩中和构造破碎带中的铜金(铁)矿床,该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缘的措勤—申扎火山岩浆弧中。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拟解决前人资料中成岩与成矿相差22Ma以上的疑惑,重新厘定矿床的形成时限。在详细了解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确定了矽卡岩型铜金矿的成矿母岩为石英闪长岩,利用LA-ICP-MS锆石U-Pb手段对石英闪长岩进行定年。阴极发光(CL)图像显示锆石振荡环带清晰,长轴和短轴之比在1.5∶1~4∶1之间。锆石上15个有效测点给出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87.1±0.4Ma(MSWD=0.88),代表石英闪长岩的结晶年龄,结合矿石中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86.87±0.50Ma),显示矿床由岩体侵位结晶至矿质沉淀经历了1Ma左右的演化时间。矿床可能形成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关闭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和南羌塘—三江复合板片的弧—陆碰撞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尕尔穷 石英闪长岩 LA—ICP.MS锆石U—Pb 弧-陆碰撞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下载PDF
敦煌地块南缘多坝沟花岗岩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玉玺 董雅清 +4 位作者 余超 张丹青 王金荣 张鑫 朱永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42-253,共12页
多坝沟黑云二长花岗岩体出露于敦煌地块南缘,呈近东西向带状分布,侵位于太古宙—古元古代敦煌岩群。LA-ICP-MS锆石U-Pb年龄显示,该岩体形成于晚二叠世,^(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52.1±2.3Ma。该岩体具高SiO_2含量(68.32%~... 多坝沟黑云二长花岗岩体出露于敦煌地块南缘,呈近东西向带状分布,侵位于太古宙—古元古代敦煌岩群。LA-ICP-MS锆石U-Pb年龄显示,该岩体形成于晚二叠世,^(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52.1±2.3Ma。该岩体具高SiO_2含量(68.32%~72.82%)和全碱含量(7.76%~8.00%);A/CNK值为0.97~1.02,均小于1.1,为高钾钙碱性准铝质花岗岩。岩石具有明显的轻、重稀土元素分异和弱的负Eu异常,具高Sr/Yb和(La/Yb)_N值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Cs),显著亏损Nb、Ta、P和Ti,表明源岩具有经典岛弧岩石地球化学特征;(^(87)Sr/^(86)Sr)_i值为0.707083,ε_(Nd)(t)为-2.22,Nd模式年龄T_(DM2)=1102Ma。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多坝沟花岗岩形成于加厚下地壳中岛弧玄武岩的部分熔融。结合岩体地质特征、年代学和区域地质背景,初步认为敦煌地块在晚古生代晚期依然受古亚洲洋汇聚碰撞相关的造山活动的影响,可能是中亚造山带的最南缘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LA-ICP-MS锆石U-PB年龄 二叠纪 敦煌地块 中亚造山带
下载PDF
喀喇昆仑-昆仑山昆虫区系 被引量:3
20
作者 黄复生 张学忠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1990年第4期365-375,共11页
喀喇昆仑-昆仑山昆虫区系属于典型的古北区性质,古北种占53.93%,中亚成分占16.85%,北坡受中亚成分影响大,南坡占有多数的高山成分。这一地域昆虫区系的形成和演替与其地质历史密切相关。由于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挤压,喀喇昆仑-昆仑山强... 喀喇昆仑-昆仑山昆虫区系属于典型的古北区性质,古北种占53.93%,中亚成分占16.85%,北坡受中亚成分影响大,南坡占有多数的高山成分。这一地域昆虫区系的形成和演替与其地质历史密切相关。由于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挤压,喀喇昆仑-昆仑山强烈抬升,随着塔里木盆地的形成,地域性的昆虫区系便产生了,并有其特有成分的分化:亚种级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喇昆仑山 昆虫 区系 种级分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