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rganic matter accumulation in lacustrine shale of the Permian Jimsar Sag,Junggar Basin,NW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Xiu-Jian Ding Wen-Jun He +3 位作者 Hai-Lei Liu Xu-Guang Guo Ming Zha Zhong-Fa Jia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3期1327-1346,共20页
The lacustrine organic-rich shale in the Permian Lucaogou(LCG)Formation of the Jimsar Sag,Junggar Basin,is one of the main shale oil plays in China.In this paper,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techniques were emp... The lacustrine organic-rich shale in the Permian Lucaogou(LCG)Formation of the Jimsar Sag,Junggar Basin,is one of the main shale oil plays in China.In this paper,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techniques were employed to evaluate the geochemical variability of the lacustrine shale and the pro-duction of organic matter and its preservation conditions.The LcG Form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complex mineral compositions and a wide range of organic matter richness and quality.The presence of high proportions ofβ-carotane and C2g steranes,indicates that the organic matter mainly originated from phytoplankton and aquatic algal-bacterial organisms,especially cyanobacteria.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productivity of the Lower LCG Member(P2li)was highest,and the Middle LCG Member(P_(2)l_(2))was the lowest.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Lower LCG Member,the lake's bottom water was predominantly a reducing environment,and the degradation of organic matter was largely a result of bacterial sulfate reduction.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Middle and Upper LCG members,the lake's bottom water was mainly oxidizing,and the degradation of organic matter was likely to be caused by aerobic processes.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origin and production of organic matter,as well as its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nd preservation conditions,two organic matter accumulation models were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organic-rich shale.In model A,the high influx of volcanic ash released nutrients and brought abundant sulfate into the water,the accumulation of organic matter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preservation of organic matter,which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BsR.In the model B,the influx of volcanic ash was small,organic matter was mainly degraded by oxygen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organic matter is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production of organic ma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caogou formation jimsar sag Organic-matter-rich shale Organic matter accumulation Organic matter productivity Bacterial sulfate reduction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测井的页岩油产能分析及甜点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覃建华 李映艳 +4 位作者 杜戈峰 周阳 邓远 彭寿昌 肖佃师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7-326,共10页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水平井产能差异大,各井产水率区别明显,其主控因素尚不清楚,现有甜点分类标准无法满足该区页岩油精细开发的需要,基于核磁共振测井截止值的含油性及可动性解释难以精细识别页岩油甜点。以核磁共振测井和实验...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水平井产能差异大,各井产水率区别明显,其主控因素尚不清楚,现有甜点分类标准无法满足该区页岩油精细开发的需要,基于核磁共振测井截止值的含油性及可动性解释难以精细识别页岩油甜点。以核磁共振测井和实验室核磁共振测试为基础,基于分频处理、分流体核磁共振测井孔隙结构表征、弹性能排油模拟等技术,精细表征页岩油层中不同类型流体分布;分别刻画油水赋存孔径,建立可动油量评价模型,对流体赋存、孔径分布、可动油量等进行定量表征;结合单井试油和生产数据,明确水平井产能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大孔轻质组分占比、可动油孔隙度与水平井产能的相关性明显优于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和核磁可动油孔隙度;水影响指数则反映地层水对页岩油流动的影响程度,该值越小,相同可动油孔隙度下水平井产能越高、含水率越低。以大孔轻质组分占比、水影响指数和可动油孔隙度为指标,将页岩油油层划分为3类,由Ⅰ类至Ⅲ类油层,日产油量快速减小,含水率明显升高,可作为芦草沟组页岩油甜点精细评价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木萨尔凹陷 芦草沟组 页岩油 核磁共振 产能 甜点评价
下载PDF
吉木萨尔页岩油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实践与认识
3
作者 许江文 王明星 +2 位作者 王俊超 孙浩然 王亮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24年第3期23-29,共7页
针对吉木萨尔页岩油储层,围绕提升缝控储量目标,从缝网设计、缝网构建、有效支撑和提升基质内原油动用能力四个方面开展了理论研究与技术实践,完成了三代技术革新,攻克了薄互层裂缝有效扩展等基础理论和段内多簇工艺、低成本材料等关键... 针对吉木萨尔页岩油储层,围绕提升缝控储量目标,从缝网设计、缝网构建、有效支撑和提升基质内原油动用能力四个方面开展了理论研究与技术实践,完成了三代技术革新,攻克了薄互层裂缝有效扩展等基础理论和段内多簇工艺、低成本材料等关键技术,集成了以缝藏匹配、精准改造、多尺度支撑、CO_(2)前置为核心的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体系,压裂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支撑了吉木萨尔页岩油的规模效益开发。2023年吉木萨尔页岩油产油量突破60×10^(4) t,连续三年区块年产量增幅超过10×10^(4) t,为2025年我国首个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的高效建成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也为我国其它页岩油开发技术优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 页岩油 吉木萨尔凹陷 芦草沟组 CO_(2)前置压裂
下载PDF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一段沉积期古地貌特征及有利储层分布 被引量:2
4
作者 邓远 陈轩 +5 位作者 覃建华 李映艳 何吉祥 陶鑫 尹太举 高阳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6-144,共9页
依据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一段沉积期古地貌进行了恢复,并预测了其有利储层分布。研究结果表明:①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一段发育丰富的粒序层理、块状层理、爬升沙纹层理及植物碎片,频繁出现的对偶粒序... 依据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一段沉积期古地貌进行了恢复,并预测了其有利储层分布。研究结果表明:①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一段发育丰富的粒序层理、块状层理、爬升沙纹层理及植物碎片,频繁出现的对偶粒序及内部侵蚀面沉积构造为湖泊异重流成因,进一步识别出水道、水下天然堤、朵叶体及侧缘4种微相类型,其中水道和朵叶体为有利储集微相。②芦草沟组一段沉积期,吉木萨尔凹陷古地貌整体呈“南低北高、中部低东西高”的沉积格局,低部位发育古沟槽、古低凸起及古低洼3类微古地貌单元。古沟槽内水道储层为加积叠置、厚层状充填,古低洼区内朵叶体为进积—侧积叠置、薄层席状披覆,古低凸起分割异重流沉积;古斜坡区异重流欠发育。③吉木萨尔凹陷南部发育3个异重流供给水道区。异重流水道向北进积,主水流线分散成多支,在水道末端形成多个连片叠置的朵叶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 页岩油 异重流 朵叶体 水道 芦草沟组 二叠系 吉木萨尔凹陷
下载PDF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生烃母质及其生烃机理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剑 刘金 +3 位作者 潘晓慧 张宝真 李二庭 周新艳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3-261,共9页
为明确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上、下甜点段页岩油生烃母质差异和生烃机理,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实验,对芦草沟组烃源岩超微生物特征进行研究。上甜点段页岩油主要生烃生物为层状藻(微囊藻),母质以直链脂肪族为主... 为明确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上、下甜点段页岩油生烃母质差异和生烃机理,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实验,对芦草沟组烃源岩超微生物特征进行研究。上甜点段页岩油主要生烃生物为层状藻(微囊藻),母质以直链脂肪族为主;下甜点段以结构藻(塔斯马尼亚藻)为主,生烃母质富集富支链脂肪族、芳香族和亚砜官能团。由于长直链饱和烃断裂所需的活化能远高于分支链及碳硫和碳氮低键能,因此,下甜点段页岩油的生烃母质活化能低于上甜点段,发生早期生烃,在低成熟度下形成高非烃沥青质的高密度原油,是下甜点段原油性质偏重偏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吉木萨尔凹陷 芦草沟组 页岩油 藻类 生物标志化合物 活化能 生烃机理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油藏注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机理 被引量:1
6
作者 左名圣 陈浩 +8 位作者 赵杰文 刘希良 孟展 柏明星 杨江 武艺 刘海鹏 齐新雨 程威铭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134,共9页
页岩油藏的成功开发在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的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衰竭式开发采收率较低,传统提高采收率的措施难以有效增产,因此明确页岩油藏注CO_(2)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对于探索页岩油的开发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准噶尔盆地吉木... 页岩油藏的成功开发在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的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衰竭式开发采收率较低,传统提高采收率的措施难以有效增产,因此明确页岩油藏注CO_(2)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对于探索页岩油的开发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油藏为例,开展了一系列注CO_(2)实验并结合流体注入能力和油气组分传质评价实验,揭示了注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并明确了注CO_(2)吞吐的埋存形式、埋存效率与其生产动态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CO_(2)的注入能力是水的7.77倍、N2的1.18倍;增加注入压力,促进CO_(2)与原油之间的相互作用,能有效提高CO_(2)的注入能力。②CO_(2)对原油物性的改善能力显著强于N2,在CO_(2)—原油组分传质的协同作用下,注CO_(2)吞吐的采收率比N2高6.84%。③原油膨胀和黏度降低是注CO_(2)吞吐前期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机制,而后期主要通过CO_(2)对原油轻质烃类组分置换、萃取进一步实现了采收率的提高,混相压力(MMP)是注CO_(2)吞吐的阈值压力。④注CO_(2)吞吐过程中,埋存率从最初的77.77%持续降低到7.14%,不同形式CO_(2)的埋存比例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但主要以游离态和溶解态埋存为主。结论认为,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油藏注CO_(2)吞吐在提高采收率的同时实现了CO_(2)的埋存,实验结果为研究国内相似页岩油藏注CO_(2)吞吐提采—埋存效率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吉木萨尔凹陷 页岩油 提高采收率 注CO_(2)吞吐 CO_(2)埋存 注入能力 CCUS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水平井水力压裂裂缝形态 被引量:3
7
作者 方正 陈勉 +4 位作者 王溯 李嘉成 吕嘉昕 余延波 焦冀博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80,共9页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四川盆地南部等地区页岩水平井的微地震侧视数据云图中均出现了平行于层理方向数据点的密度与扩展程度都远远大于垂直方向的现象,与传统的水力压裂裂缝几何形态解释结果矛盾,但是目前没有明确的三维水力压裂裂...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四川盆地南部等地区页岩水平井的微地震侧视数据云图中均出现了平行于层理方向数据点的密度与扩展程度都远远大于垂直方向的现象,与传统的水力压裂裂缝几何形态解释结果矛盾,但是目前没有明确的三维水力压裂裂缝几何形态对这种现象做出解释。建立微地震数据反演方法,并对反演结果进行了二次重构,给出了页岩水平井三维水力压裂裂缝几何形态,并通过真三轴压裂物理模拟实验对裂缝形态以及微地震数据反演方法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反演得到的裂缝在三维空间中主要呈现出1条主裂缝与多条次生裂缝相互交错的形态,结合真三轴压裂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说明了页岩水平井水力压裂裂缝几何形态呈水平垂直交错;通过对比声发射实验结果和吉木萨尔凹陷露头样品真三轴压裂物理模拟后呈现出的裂缝形态,验证了微地震数据反演方法的可靠性以及页岩水平井水力压裂裂缝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吉木萨尔凹陷 页岩 水平井 储集层 微地震 水力压裂 裂缝形态
下载PDF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天然裂缝特征与压裂模拟 被引量:1
8
作者 徐田录 吴承美 +2 位作者 张金凤 曹爱琼 张腾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43,共9页
综合利用岩心、地震、测井和微地震监测等资料,在天然裂缝模型和地应力模型的约束下,运用页岩储层压裂缝网模拟研究了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天然裂缝特征及其对压裂缝网扩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天... 综合利用岩心、地震、测井和微地震监测等资料,在天然裂缝模型和地应力模型的约束下,运用页岩储层压裂缝网模拟研究了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天然裂缝特征及其对压裂缝网扩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天然裂缝包括层理缝和构造缝,以层理缝为主,数量多、倾角小,裂缝数量平均为251条,裂缝面密度为0.58~1.34条/m,平均为0.93条/m。构造缝倾角为70°~95°,裂缝数量明显少于层理缝,根据形成时间及产状,构造缝可分为Ⅰ类和Ⅱ类构造缝。(2)研究区最小水平主应力为50.41~55.22 MPa,最大水平主应力为53.52~74.43 MPa,有利于水力压裂缝网的延伸,芦草沟组纵向存在应力隔层,最大层间应力差可达12 MPa,水力压裂时人工裂缝不易穿层。(3)研究区芦草沟组页岩压裂改造以激活高角度构造缝为主,96.45%的压裂缝为“T形”裂缝,而“十字形”和“一字形”压裂缝仅占2.24%和1.21%,芦草沟组压裂缝半缝长度为70~100 m,高度为10~30 m,邻近断层时由于缝长过大,易发生井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储层 水力压裂 天然裂缝 层理缝 构造缝 压裂扩展模拟 芦草沟组 二叠系 吉木萨尔凹陷
下载PDF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层理页岩渗吸置换规律
9
作者 田刚 祝健 +4 位作者 蒲平凡 夏安 董卓 吴嘉仪 王飞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6-354,共9页
为研究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层理页岩储集层压裂后渗吸期间原油的动用规律,采用岩心渗吸置换实验结合核磁共振技术,定量描述不同孔隙内原油的相对含量。采用吉木萨尔地区上甜点的岩心开展渗吸实验,研究重力作用、各向异性、重力... 为研究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层理页岩储集层压裂后渗吸期间原油的动用规律,采用岩心渗吸置换实验结合核磁共振技术,定量描述不同孔隙内原油的相对含量。采用吉木萨尔地区上甜点的岩心开展渗吸实验,研究重力作用、各向异性、重力分异和水力压裂裂缝宽度对渗吸置换影响,并进行定量表征。结果表明:层理页岩自发渗吸的过程中,重力作用在渗吸中起到了动力作用,顶部渗吸的采收率高于水平渗吸;各向异性对层理页岩渗吸的影响较大,压裂液进入平行于层理的渗吸置换量大,达到渗吸平衡的时间较垂直于层理短,平行于层理渗吸采收率高于垂直于层理;重力分异是指在岩心底部渗吸时,渗吸置换出原油而停留在岩层表面形成油膜,阻止压裂液继续进入基质,导致渗吸效果变差,底部渗吸采收率与顶部渗吸采收率相差14.12%;模拟水力压裂裂缝宽度为2 mm的条件下发生渗吸置换的液量有限,导致模拟裂缝内含水饱和度下降快,限制了渗吸的进一步进行。因此,裂缝的缝高方向应尽量穿过平行层理,增大裂缝宽度,增加裂缝改造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木萨尔凹陷 芦草沟组 页岩 渗吸置换 层理缝 储集层改造 水力压裂裂缝
下载PDF
岩心-测井-地震信息二步匹配预测页岩储层层理缝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嘉成 田刚 +2 位作者 王俊超 张腾 佟亮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24年第1期21-30,共10页
页岩油勘探开发突破的关键在于储层层理缝的表征及预测,其成因机制的复杂性和影响因素的多样性致使预测技术遭遇瓶颈。在岩心和薄片尺度(mm级)层理缝识别、电阻率成像和常规测井尺度(m级)层理缝评价的基础上,发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 页岩油勘探开发突破的关键在于储层层理缝的表征及预测,其成因机制的复杂性和影响因素的多样性致使预测技术遭遇瓶颈。在岩心和薄片尺度(mm级)层理缝识别、电阻率成像和常规测井尺度(m级)层理缝评价的基础上,发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上甜点段层理缝在白云岩储层中最发育,其次为白云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且多发在致密储层分布区,与储层基质孔隙度具有负相关性。结合三维地震数据预测的岩性分布及反演的孔隙度分布,利用井-震信息尺度匹配技术,探索了岩心“点”、测井“线”、地震“面”递次推进的页岩储层层理缝预测技术,融合了岩心识别准确、测井曲线纵向分辨率高、三维地震数据横向连续性强的显著优势。在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27口井上甜点段进行验证,预测平均相对误差为8%,应用效果良好。该技术的应用可为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勘探开发提供有力支撑,对其他盆地页岩油储层评价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木萨尔凹陷 页岩油 层理缝 主控因素 信息融合 定量预测
下载PDF
基于岩性分类的混积页岩油饱和度计算方法
11
作者 曹志锋 蔺敬旗 +3 位作者 王先虎 刘洁梨 王晓丹 刘丁文 《测井技术》 CAS 2024年第1期35-45,共11页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混积页岩油甜点岩性种类多、矿物成分复杂、非均质性强,基于常规测井的参数利用阿尔奇公式计算含油饱和度精度低。以研究区岩心、岩石薄片、测井资料为基础,采用岩心刻度测井、聚类分析、数据挖掘...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混积页岩油甜点岩性种类多、矿物成分复杂、非均质性强,基于常规测井的参数利用阿尔奇公式计算含油饱和度精度低。以研究区岩心、岩石薄片、测井资料为基础,采用岩心刻度测井、聚类分析、数据挖掘及分布交会的方法,依据岩性主成分将20余类岩性归类为9类岩性,挖掘常规测井敏感参数,构建了混积页岩油常规测井岩性识别标准;基于页岩油甜点七性关系及阿尔奇公式饱和度主控因素认识,明确了5类页岩油甜点优势岩性,分岩性确定孔隙度模型和岩电参数;采用密闭取心资料分析含油饱和度并结合岩电参数反算求得地层水电阻率,构建了混积页岩油不同岩性的含油饱和度计算模型。应用到混积页岩油有效厚度储层含油饱和度的计算,将计算的含油饱和度与岩心分析含油饱和度对比,平均误差为2.06%,符合储量标准小于5.00%的要求,为混积页岩油常规测井高精度含油饱和度的计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岩性识别 含油饱和度 岩石物理实验 吉木萨尔凹陷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油效益开发关键技术与实践
12
作者 齐洪岩 吴承美 +3 位作者 胡可 陈依伟 徐田录 王永娇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24年第3期15-22,共8页
新疆吉木萨尔页岩油示范区是首个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位于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目的层二叠系芦草沟组。该油藏历经十年的勘探开发,录取了丰富的动静态资料,地质认识不断深入,配套的勘探开发技术基本成熟定型。“宽频激发、井地... 新疆吉木萨尔页岩油示范区是首个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位于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目的层二叠系芦草沟组。该油藏历经十年的勘探开发,录取了丰富的动静态资料,地质认识不断深入,配套的勘探开发技术基本成熟定型。“宽频激发、井地联采”的精细三维地震技术提高了地质认识;页岩油甜点精细表征和分类评价技术为开发部署提供了依据;“黄金靶体”综合录井技术提高了钻遇率,是水平井获得高产、稳产的基础;“复杂缝网”定制压裂技术为高效开发页岩油提供了有效手段;排采制度优化技术充分发挥了水平井的生产能力;市场化大幅度降本实现了提质增效。吉木萨尔页岩油的效益开发技术体系为中国页岩油的高效勘探开发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吉木萨尔凹陷 页岩油 钻井 压裂 效益开发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油勘探实践与展望 被引量:74
13
作者 王小军 杨智峰 +3 位作者 郭旭光 王霞田 冯右伦 黄立良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02-413,共12页
通过回顾准噶尔盆地二叠系页岩油的勘探历程,剖析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油的地质条件和成藏特征,系统总结长期研究形成的页岩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展望了准噶尔盆地页岩油下一步勘探部署方向。勘探实践表明,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油是中国陆相页岩... 通过回顾准噶尔盆地二叠系页岩油的勘探历程,剖析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油的地质条件和成藏特征,系统总结长期研究形成的页岩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展望了准噶尔盆地页岩油下一步勘探部署方向。勘探实践表明,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油是中国陆相页岩油的典型代表,具有咸化湖盆、多源混积、源储一体和“甜点”分散的地质特征。芦草沟组页岩油的赋存方式为吸附态和游离态2种类型,整体为源内聚集或近源成藏。突破诸多技术瓶颈,形成页岩油“甜点”的配套地震预测技术和页岩油高分辨率测井综合评价技术。研究认为,吉木萨尔凹陷西部具备高成熟和高产页岩油的地质条件,为准噶尔盆地陆相湖盆页岩油勘探的新领域。在此基础上,建立吉木萨尔凹陷国家页岩油勘探开发示范区,以期对中国陆相湖盆页岩油的勘探提供借鉴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吉木萨尔凹陷 页岩油 勘探历程 地质特征 地球物理勘探
下载PDF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开发难点及对策 被引量:61
14
作者 霍进 何吉祥 +3 位作者 高阳 董岩 徐东升 李映艳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9-388,共10页
为实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资源的有效动用和高效开发,推动中国陆相页岩油的规模化建产,通过详细对比国内外页岩油储集层地质特征,分析了中国陆相页岩油与北美海相页岩油的地质差异,结合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勘探开发的探... 为实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资源的有效动用和高效开发,推动中国陆相页岩油的规模化建产,通过详细对比国内外页岩油储集层地质特征,分析了中国陆相页岩油与北美海相页岩油的地质差异,结合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勘探开发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高效开发的技术对策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具有储集层埋深大、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等特征,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难点主要体现在甜点识别标准不完善、整体有效可动用程度低、开发技术参数不明确、降本增效难度大等。通过开展以下工作有效解决了目前面临的开发技术难题:①综合储集层、测井、录井、地震和基础力学实验研究,建立“甜点”评价标准,优选地质和工程有利区;②开展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结合现场井距试验和生产动态资料分析,优选井网部署参数、优化合理工作制度;③基于原油流动性实验分析,明确原油流动性主要影响因素为黏度,采用CO2前置压裂可有效降黏增效;④推动大平台批钻批压,降低压裂窜扰、套损等问题对规模建产的影响,奠定降本增效技术攻关方向。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油开发过程中形成的技术对策,对中国陆相页岩油资源的规模建产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木萨尔凹陷 芦草沟组 页岩油 开发难点 开发对策
下载PDF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地质特征与勘探实践 被引量:57
15
作者 匡立春 王霞田 +2 位作者 郭旭光 常秋生 贾希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29-634,共6页
吉木萨尔凹陷形成于海西运动晚期,燕山运动期改造作用较强,定型于喜马拉雅运动期,现今为西断东超的箕状凹陷。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全凹陷分布,以咸化浅湖—深湖相沉积为主,是一套优质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1型的混合型... 吉木萨尔凹陷形成于海西运动晚期,燕山运动期改造作用较强,定型于喜马拉雅运动期,现今为西断东超的箕状凹陷。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全凹陷分布,以咸化浅湖—深湖相沉积为主,是一套优质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1型的混合型,目前处于成熟阶段。与其他地区致密油对比,芦草沟组致密油“甜点”具有单层薄、纵向上跨度大的特点,有两段“甜点”发育相对集中段。“甜点”储层以白云质粉细砂岩为主,覆压孔隙度平均10.8%,覆压渗透率为0.001~0.6 mD,以微细溶蚀孔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吉木萨尔凹陷 二叠系 芦草沟组 致密油 地质特征 勘探实践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藏特征与形成主控因素 被引量:42
16
作者 霍进 支东明 +8 位作者 郑孟林 唐勇 王霞田 常秋生 郭旭光 丁靖 何文军 鲍海娟 高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06-512,共7页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发育典型的陆相咸化湖盆页岩油,综合利用地震、岩心、测井等资料,对油藏特征及形成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芦草沟组大面积含油,以游离态和吸附态2种状态在多层"甜点"层的微—纳米孔喉、层...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发育典型的陆相咸化湖盆页岩油,综合利用地震、岩心、测井等资料,对油藏特征及形成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芦草沟组大面积含油,以游离态和吸附态2种状态在多层"甜点"层的微—纳米孔喉、层理缝中聚集,被页岩隔层分隔,存在上、下2个"甜点"富集层段。页岩油藏地层压力、成熟度从凹陷区向斜坡区逐渐降低,原油密度逐渐增大。烃源岩品质及成熟度控制了页岩油的分布与原油性质,沉积微相控制了页岩油的分布层位,页岩的岩性与物性控制了页岩油的富集甜点,生烃增压是页岩油成藏的主要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油藏特征 咸化湖盆 芦草沟组 吉木萨尔凹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系统的形成——以准噶尔盆地东部吉木萨尔凹陷为例 被引量:52
17
作者 方世虎 宋岩 +3 位作者 徐怀民 范瑞东 刘楼军 许秀才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9-153,161,共6页
准噶尔盆地东部自晚石炭世洋壳消减后进入陆相盆地演化阶段,是一个构造演化复杂、由多个含油气凹陷和凸起构成的构造带,其构造演化历史主要分为4个阶段,即裂谷—断陷盆地阶段、断—坳盆地阶段、陆内坳陷盆地阶段和再生前陆盆地阶段。结... 准噶尔盆地东部自晚石炭世洋壳消减后进入陆相盆地演化阶段,是一个构造演化复杂、由多个含油气凹陷和凸起构成的构造带,其构造演化历史主要分为4个阶段,即裂谷—断陷盆地阶段、断—坳盆地阶段、陆内坳陷盆地阶段和再生前陆盆地阶段。结合盆地东部吉木萨尔凹陷复合含油气系统特征,探讨了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系统形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构造演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生储盖组合的形成,影响烃源岩的演化进程,控制着含油气系统的多期生烃和多期成藏,构成含油气系统的运聚、改造和后期保存的关键时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含油气系统 构造演化 吉木萨尔凹陷 准噶尔盆地东部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储层裂缝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34
18
作者 刘冬冬 张晨 +5 位作者 罗群 张译丹 高阳 张云钊 朱德宇 王健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6-47,共12页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发育一套致密储层,致密储层低孔致密的特征决定了裂缝对于改善其孔渗结构十分关键。通过野外露头、岩心、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识别出芦草沟组致密储层主要发育构造缝、成岩缝和异常高压缝3种...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发育一套致密储层,致密储层低孔致密的特征决定了裂缝对于改善其孔渗结构十分关键。通过野外露头、岩心、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识别出芦草沟组致密储层主要发育构造缝、成岩缝和异常高压缝3种类型裂缝。构造缝包括剪切缝和扩张缝,成岩缝包括层理缝、粒内缝和粒间缝,异常高压缝主要为泄水缝。构造缝多数为高角度,与准噶尔盆地经历的几期构造运动有关。层理缝存在两种可能成因,包括构造作用和生烃作用;粒内缝和粒间缝的成因与溶蚀作用有关。泄水缝的成因是岩层在受到异常流体高压时,其中一个应力变为张应力,形成走向弯曲开度不一的裂缝脉群。通过对上甜点体13口井和下甜点体8口井的成像测井统计,发现构造缝发育较少,其密度多在0.5条/m以下;而层理缝密度高很多,多在2条/m以上;结合岩心观察统计发现,层理缝是芦草沟组致密储层最主要的裂缝类型,占总数的70%以上。影响芦草沟组致密储层裂缝发育的控制因素包括沉积微相、岩性、岩层非均质性、岩层厚度、有机碳含量和构造作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木萨尔凹陷 芦草沟组 天然裂缝 成像测井 发育特征 控制因素
下载PDF
致密储集层原油充注物理模拟——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为例 被引量:36
19
作者 郑民 李建忠 +4 位作者 吴晓智 李鹏 王文广 王社教 谢红兵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9-227,共9页
选取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致密储集层岩心样品,进行原油充注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致密储集层中原油的运移渗流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致密油运聚特征和成藏下限条件。致密储集层内原油充注具有启动压力梯度与临界压力梯度两... 选取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致密储集层岩心样品,进行原油充注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致密储集层中原油的运移渗流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致密油运聚特征和成藏下限条件。致密储集层内原油充注具有启动压力梯度与临界压力梯度两个具有界限特征的压力梯度点,存在低速非线性渗流和拟线性渗流两种特征;芦草沟组致密储集层原油充注过程中含油饱和度的增长过程可以分为跳跃增长型、快速增长型、平稳增长型3种类型,快速增长型样品所达到的最大含油饱和度最高,其次为平稳增长型,跳跃增长型最低;含油饱和度的增长受到孔隙度、渗透率、原油黏度、驱替压力梯度耦合控制,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补偿。绘制的致密储集层原油聚集成藏判定图版显示,只有压力梯度突破临界压力梯度进入拟线性渗流区后,才能达到致密储集层含油饱和度为30%的下限值。稳定的致密储集层很难实现油气的先致密后成藏,而常规储集层油气充注后地层压实胶结与矿物次生加大胶结可能是形成致密油,并具有较高含油饱和度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集层 原油充注物理模拟 非线性渗流 成藏下限 吉木萨尔凹陷 二叠系芦草沟组
下载PDF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咸化湖混合沉积模式 被引量:63
20
作者 马克 侯加根 +3 位作者 刘钰铭 史燕青 闫林 陈福利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36-648,共13页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是中国陆相非常规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通常认为芦草沟组沉积环境为咸化湖。在野外露头、井下岩心、岩石薄片、X射线衍射矿物分析及扫描电镜等观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复杂岩相及沉积环境分析,认为吉...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是中国陆相非常规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通常认为芦草沟组沉积环境为咸化湖。在野外露头、井下岩心、岩石薄片、X射线衍射矿物分析及扫描电镜等观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复杂岩相及沉积环境分析,认为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广泛发育典型的咸化湖相混合沉积,既包括混积岩,又包括混积层系。研究结果表明,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岩石矿物成分混杂,混积特征明显,宏观上表现为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及火山碎屑岩所构成的交互沉积层系,微观上则表现为陆源碎屑组分、火山碎屑组分与碳酸盐组分所构成的混积岩。基于沉积环境与物源变化提出了3种混合沉积类型,分别是相缘混合沉积、母源混合沉积和突变式原地混合,同时建立了芦草沟组咸化湖背景的"多源同期、混合沉积"模式,并探讨了陆相咸化湖混合沉积对于致密油勘探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木萨尔凹陷 芦草沟组 陆相致密油 混合沉积类型 混合沉积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