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皖南歙县井潭组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1
作者 李利阳 韩瑶 张传恒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91-192,共2页
新元古代早期,上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拼接为一个构造整体,形成一条呈向北西弧形突出的北东东—南西西向延伸的前南华纪基底出露带,延伸长度超过1500 km,出露宽度超过120 km,被称为“江南造山带”(Li Xianhua et al.,2009;周金城等,2014;... 新元古代早期,上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拼接为一个构造整体,形成一条呈向北西弧形突出的北东东—南西西向延伸的前南华纪基底出露带,延伸长度超过1500 km,出露宽度超过120 km,被称为“江南造山带”(Li Xianhua et al.,2009;周金城等,2014;韩瑶等,2016;周炜鉴等,2023)。井潭组位于江南造山带东北部,为江南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黄山市—歙县井潭村以南地区,为一套酸性、中酸性、中性变质火山岩系。井潭组的形成时代及构造属性一直以来争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潭组 SHRIMP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特征 江南造山带
下载PDF
皖南新元古代井潭组火山岩锆石U-Pb定年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68
2
作者 吴荣新 郑永飞 吴元保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82-296,共15页
对皖南江南造山带新元古代井潭组火山岩样品进行了锆石微区U-Pb定年、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和Sr-Nd同位素分析以及矿物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井潭组火山岩存在二期火山岩,形成时代分别为820±16Ma和776±10Ma。所有样品都具有... 对皖南江南造山带新元古代井潭组火山岩样品进行了锆石微区U-Pb定年、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和Sr-Nd同位素分析以及矿物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井潭组火山岩存在二期火山岩,形成时代分别为820±16Ma和776±10Ma。所有样品都具有较高的基性组分(ΣTiO2+Fe2O3+MgO)含量(4.7%~16.36%),LREE富集,中等Eu负T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Th,U等富集,Nb,Ta,Sr,Ti等相对亏损。εNd(t)值为-2.79~-1.71,指示岩浆源区含有显著的新生地壳组分。这些岩石具有高A/CNK(1.37~1.61)和高δ18O值(锆石6.52‰~8.98‰),显示为壳源S型岩浆岩的特点。石英、斜长石和钾长石等矿物氧同位素具有很大的变化范围,表明井潭组火山岩经历了不同程度的亚固相中温热液蚀变。根据锆石U-Pb定年和元素以及同位素分析结果,776±10Ma井潭组火山岩与石耳山花岗岩为同期岩浆岩,井潭组火山岩直接来源于早新元古代新生地壳重熔,而石耳山花岗岩源岩为约825Ma岩浆岩,间接来源于早新元古代新生地壳的再造。这些新生地壳是江南弧–陆碰撞造山带的组成部分,在Rodinia超大陆裂解时发生拉张跨塌熔融,既不是地幔柱岩浆活动产物,也不是岛弧岩浆作用的直接产物,而是板块–裂谷岩浆活动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氧同位素 新元古代 热液蚀变 井潭组火山岩
下载PDF
皖南井潭组变质火山岩Sm-Nd同位素年龄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冠宝 徐树桐 +1 位作者 陶正 石永红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48-554,共7页
皖南地区井潭组变质火山岩原划归新元古界历口群,层位在中元古界上溪群之上。通过重新认识本区的地质条件后,发现它是一套生成于岛弧环境的钙碱性火山岩组合,而原上溪群中部分地层则是与之有关的火山沉积,其层位应在井潭组变质火山... 皖南地区井潭组变质火山岩原划归新元古界历口群,层位在中元古界上溪群之上。通过重新认识本区的地质条件后,发现它是一套生成于岛弧环境的钙碱性火山岩组合,而原上溪群中部分地层则是与之有关的火山沉积,其层位应在井潭组变质火山岩之上。本次对井潭组变质火山岩SmNd同位素年龄的研究获得以下信息:一是井潭组的等时线年龄为990Ma,指示其形成时代为新元古代;二是其模式年龄平均为1807Ma,结合上溪群中已有的SmNd模式年龄和其他地质资料,进一步证明它是原上溪群的物源供给区;三是以井潭组变质火山岩为主体的构造岩石单位可以与浙江的双溪坞群和江西的双桥山群部分层位对比。这些信息为认识本区乃至整个“江南古陆”的构造格局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变质火山岩 锶-钕同位素 大地构造意义
下载PDF
江苏常州市毛蠓属二新种描述(双翅目:蠓科)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庆贵 何德雨 +2 位作者 张雷 邱文毅 虞以新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2-55,共4页
本文报道了2016年4月间在江苏省常州和金坛挥网捕获到的朴乐毛蠓(DasyheleabullockTokunaga,1958)是江苏省新纪录;宽带毛蠓(DasyheleafasciigeraKieffer,1924)及台湾蠛蠓(LasioheleataiwanaShiraki,1913)是常州地区首次纪录... 本文报道了2016年4月间在江苏省常州和金坛挥网捕获到的朴乐毛蠓(DasyheleabullockTokunaga,1958)是江苏省新纪录;宽带毛蠓(DasyheleafasciigeraKieffer,1924)及台湾蠛蠓(LasioheleataiwanaShiraki,1913)是常州地区首次纪录。新发现三钩毛蠓(DasyheleatriancyraYang,HeetYu,sp.nov.)和葛巍毛蠓(DasyheleageweiYu,ZhangetQiu,sp.nov.)2新种。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医学昆虫标本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蠓科 毛蠓属 新种 江苏 常州
下载PDF
街口地区井潭组火山岩锆石U-Pb定年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柯宏飙 王金泉 陈明 《安徽地质》 2020年第1期1-6,22,共7页
对皖浙交界处街口地区井潭组火山岩锆石U-Pb年龄重新进行了梳理,归并为3组年龄值。依据锆石形态和3组年龄值在不同地段的差异,与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得出的结果表明:在江南造山带形成之洋陆俯冲阶段或晚造山阶段(830Ma±),俯冲引... 对皖浙交界处街口地区井潭组火山岩锆石U-Pb年龄重新进行了梳理,归并为3组年龄值。依据锆石形态和3组年龄值在不同地段的差异,与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得出的结果表明:在江南造山带形成之洋陆俯冲阶段或晚造山阶段(830Ma±),俯冲引发深部岩石部分融熔的岩浆作用较弱、范围较小;在造山作用基本结束之后进入板内伸展-裂谷阶段,或者说在后造山阶段遭受裂谷作用的拉张破坏,发生了强烈的板内岩浆活动,在807.4~809.5Ma岩浆活动达到高峰期,形成了井潭组主体,在沉寂约40Ma之后再次发生短暂而范围较广的拉张,形成中-基性火山岩,与主体部分共同构成了青白口纪双峰式火山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新元古代 裂谷作用 井潭组火山岩
下载PDF
江苏金坛后疁村宋代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2
6
作者 李一全 陈声波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34,共8页
2005年4月对江苏金坛后疁村进行的考古挖掘出土了较多的釉陶片和瓷片,可断定该处为一处宋代遗址,这次挖掘为研究当地两宋时期的历史变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关键词 金坛后醪遗址 两宋
下载PDF
靖边油田靖探721井区长6超低渗油藏水平井井网布井探讨
7
作者 周升沦 吴磊 +2 位作者 张志军 张锦锋 周冕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9年第3期40-47,共8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长6层为主的超低渗透油气资源在中国低渗油气资源中占据主要部分,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但是超低渗油田岩性致密、储层非均质性强等特征导致其开发难度大。针对该类油藏的储层特点,论文以靖边油田靖探721井区域实际地质情... 以鄂尔多斯盆地长6层为主的超低渗透油气资源在中国低渗油气资源中占据主要部分,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但是超低渗油田岩性致密、储层非均质性强等特征导致其开发难度大。针对该类油藏的储层特点,论文以靖边油田靖探721井区域实际地质情况为基础,建立数值模拟模型,对该类超低渗油藏水平井井网开发进行优化研究,优化结果表明:水平井方位垂直于最大主应力方向、水平段长度为700~800m、压裂裂缝密度为1.5×10^-2条/m、裂缝半长为100~150m、采用纺锤型裂缝布放模式、注采井距为500~600m、排距为130~150m的水平井井网系统有更好的开发效果,研究结果对靖边油田靖探721井区域长6超低渗透油田水平井井网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靖边油田靖探721井区域 长6超低渗油藏 水平井井网 井网参数优化
下载PDF
安徽休宁县茶籽岭地区钨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前景分析
8
作者 谢金金 刘超 《世界有色金属》 2017年第14期139-140,共2页
安徽省休宁县茶籽岭地区位于天井山-璜尖成矿带南部,周围出露有璜尖、营川、长岭尖等众多钨多金属矿。该区地球化学特征钨异常规模大,强度高,燕山期岩体的存在,多条钨矿脉的发现,都说明茶籽岭地区找矿前景巨大。
关键词 钨矿体 井潭组 剪切带
下载PDF
超越与复归的圆融:《溪山琴况》与成都静坛道乐的审美互阐
9
作者 任华龙 田晓膺 《中国美学》 2024年第1期189-203,共15页
《溪山琴况》所提倡的“和”“静”“澹”等美学思想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道乐尤其是成都静坛道乐所表现的自然恬淡、优美调和、阴柔清雅等审美特征互为阐发。而在贯穿于道家哲学和道教教义的内在超越精神统摄下,化繁为简、兼收... 《溪山琴况》所提倡的“和”“静”“澹”等美学思想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道乐尤其是成都静坛道乐所表现的自然恬淡、优美调和、阴柔清雅等审美特征互为阐发。而在贯穿于道家哲学和道教教义的内在超越精神统摄下,化繁为简、兼收并蓄等做法使融通异同成为可能。与道教相伴而生的古琴等法器的演奏包含“器—美—道”的递进逻辑,尽管随方设教让道教在不同地区呈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在“道通为一”的理念指引下,超越“术”的限制而以琴论《溪山琴况》为视角,以田野调查结合文献、抽象方法,从感觉和体验着手考察成都道教音乐文化和审美意蕴之“道”,是读解成都静坛道乐审美文化内涵的一种新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静坛道乐 圆融 《溪山琴况》 审美文化内涵 超越与回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