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规模化人工育苗及养成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威 李莉 +3 位作者 黎奥 王冲 孙同秋 张国范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8-112,共5页
近江牡蛎(Crassostreaariakensis)为广温、广盐分布的河口区大型种,曾在中国南北方河口区都有分布。由于近岸河口环境的变化,在中国北方河口区一度难以寻觅,甚至被认为濒临灭绝。利用黄河三角洲区域滨州、东营主要河口近江牡蛎资源,借... 近江牡蛎(Crassostreaariakensis)为广温、广盐分布的河口区大型种,曾在中国南北方河口区都有分布。由于近岸河口环境的变化,在中国北方河口区一度难以寻觅,甚至被认为濒临灭绝。利用黄河三角洲区域滨州、东营主要河口近江牡蛎资源,借助南方丰富的淡水资源,在福建宁德迅速开展了近江牡蛎的规模化人工育苗工作,总计获得了1092万粒种苗。在近江牡蛎原产地滨州进行中间培养及海上养成,在长牡蛎主养海区山东乳山进行转场育肥试养并获得初步成功。与同期养殖的长牡蛎相比,近江牡蛎的氨基酸种类及含量无明显差异,且生长速度快,这些特点将有助于推动其成为我国北方沿海的牡蛎养殖新品种。规模化育苗及养殖还有助于降低对野生近江牡蛎资源的采捕需求,对其资源的保护、牡蛎礁的恢复重构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 人工育苗 规模化 养成 牡蛎礁
下载PDF
Tetraploid induced by physical and chemical methods in Jinjiang oyster(Crassostrea rivularis) 被引量:1
2
作者 Rong Shoubai, Shi Shumei,Mc Qirong, Liu Shaeqiong,Liang Ze,Zhao Xiuzhu, Tong Wangdong Li Shouwu and Li Yimi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4年第2期275-283,共9页
In order to induce tetraploid into Jinjiang oyster (Crassostrea rivularis), embryos were treated with physical (cold or heat shock) and chemical (chlorpromazinum 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ethods in the first 3 ... In order to induce tetraploid into Jinjiang oyster (Crassostrea rivularis), embryos were treated with physical (cold or heat shock) and chemical (chlorpromazinum 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ethods in the first 3 min before the cleavage of zygotes or at the onset of the first cleavage of one or two eggs. Measurements show that the induction rates of tetraploid in the embryos inspected are 28%, 30%, 28. 4% and 35. 8% for heat-shock (39℃, 3 min),cold-shock (10℃, 3min),chlorpromazinum (0. 375 mg/dm3, 10 min)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50 g/dm3 )extract (57 cm3, 10 min),respectively. The tetraploid induction rate in the larvae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32. 5%.It is evident that the induction rate of tetraploid in embryos insected at an early stage is the most remarkable when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TRAPLOID physical shock chemical shock jinjiang oyster crassostrea rivularis
下载PDF
黄河口西南侧小岛河河口天然牡蛎礁的牡蛎种群结构 被引量:1
3
作者 左涛 张贝叶 +2 位作者 王俊 左明 王安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086-3097,共12页
牡蛎礁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但退化最严重及受关注度最高的海洋生境之一,牡蛎礁修复亦成为国际海洋生态修复的热点。掌握牡蛎自然种群状况及动态变化是评估牡蛎礁修复效果的基础。目前,我国天然牡蛎礁的牡蛎种群状况相关的背景资料较... 牡蛎礁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但退化最严重及受关注度最高的海洋生境之一,牡蛎礁修复亦成为国际海洋生态修复的热点。掌握牡蛎自然种群状况及动态变化是评估牡蛎礁修复效果的基础。目前,我国天然牡蛎礁的牡蛎种群状况相关的背景资料较为缺乏。在黄河口西南侧的小岛河河口新发现天然活体牡蛎礁,但该牡蛎礁曾被大规模的商业采捕,亟需推进针对性的保护和修复研究工作。基于2021年11月对该牡蛎礁开展的牡蛎种群生态调查,分析其种类组成、年龄结构及生长特征。结果显示:该牡蛎礁分布有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牡蛎礁上以活体牡蛎为主,死亡牡蛎壳体数仅占6.1%—6.7%。活体牡蛎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811±778)个/m^(2)和(21.97±30.43)kg/m^(2),近江牡蛎较多,其密度和生物量分别占比55.7%和76.4%。近江牡蛎和长牡蛎的年龄分别介于0+—4+龄和0+—2+龄,它们都以壳高介于30—40 mm及壳质量<5 g的0+龄个体数量居多(>80%)。近江牡蛎的壳体形态参数均值都高于同龄组长牡蛎的相应值。两种牡蛎壳体均呈负异速增长,不同龄级的壳体延展方向不同。拟合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得到,近江牡蛎和长牡蛎的渐近壳高分别为286 mm和173 mm,估算的拐点年龄分别为5.47龄和2.56龄,两种牡蛎的生长曲线分布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以上结果表明,小岛河河口的天然牡蛎礁的牡蛎自然种群资源较丰富,具有高密度、低龄和低死亡率等特点,有较好的活力和扩张潜力,有利于被采捕后的礁体的恢复。两种牡蛎中,近江牡蛎因其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和较长的生长年龄,对礁体形成和扩繁可能更为重要。建议对该天然牡蛎礁及牡蛎种群开展周期>3年的原位保护、修复和连续监测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江牡蛎 长牡蛎 种群结构 牡蛎礁 黄河口
下载PDF
中国海洋贻贝观察:华南沿海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体多氯联苯含量时空变化 被引量:13
4
作者 甘居利 贾晓平 +1 位作者 林钦 蔡文贵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26-731,共6页
根据近年观测和历史资料,分析了南海北部沿岸海域近江牡蛎样品中多氯联苯(PCBs)含量状况。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结果显示:2006—2007年,南海北部沿岸海域近江牡蛎样品中PCBs残留量为0.003—0.253mg/kg(湿重),虽然没有超过国内外... 根据近年观测和历史资料,分析了南海北部沿岸海域近江牡蛎样品中多氯联苯(PCBs)含量状况。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结果显示:2006—2007年,南海北部沿岸海域近江牡蛎样品中PCBs残留量为0.003—0.253mg/kg(湿重),虽然没有超过国内外贝类卫生标准,也低于俄罗斯西部沿岸海域、英格兰梅斯河口和日本东京湾贻贝中的含量,但明显高于其它7个亚洲国家沿岸海域贻贝中的含量;牡蛎样品中PCBs含量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测站最高值(1243ng/g,干重)与最低值(82ng/g)相差15倍,在粤东沿岸海域(487ng/g)明显高于珠江口沿岸海域、粤西沿岸海域、海南岛沿岸海域和北部湾湾顶海域(分别为218、202、207和268ng/g)。2003—2007年,广东沿岸海域牡蛎样品中PCBs干重含量为30—2041ng/g,比1989—1991年的0.35—1.43ng/g明显增加,平均值171ng/g比1989—1991年的0.62ng/g增加近275倍,其区域分布格局在1989—1991年为珠江口沿岸海域>粤东沿岸海域和粤西沿岸海域,但近年来变为粤东沿岸海域>珠江口沿岸海域和粤西沿岸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近江牡蛎 多氯联苯 空间分布 时间变化
下载PDF
底物颜色和附着物对牡蛎和藤壶自然补充量影响
5
作者 陈丽芝 姜伟 +6 位作者 施文静 张文考 祁拥华 叶春宇 李楠楠 范瑞良 全为民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6-173,共8页
为检验底物物理特性对牡蛎幼体附着的影响,通过野外实验分别检验了底物颜色(实验I:黑板和白板)、附着物(实验II: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熊本牡蛎C.sikamea、牡蛎壳、藤壶Balanus albicostatus)对熊本牡蛎和藤壶自然补充量的... 为检验底物物理特性对牡蛎幼体附着的影响,通过野外实验分别检验了底物颜色(实验I:黑板和白板)、附着物(实验II: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熊本牡蛎C.sikamea、牡蛎壳、藤壶Balanus albicostatus)对熊本牡蛎和藤壶自然补充量的影响。实验I结果显示,底物颜色显著影响牡蛎自然补充量,在实验开始后15 d和30 d时,白板上牡蛎自然补充量显著高于黑板(P<0.05),45 d时白板和黑板间牡蛎自然补充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底物颜色没有显著影响藤壶自然补充量(P>0.05)。实验II结果显示,活牡蛎(熊本牡蛎或近江牡蛎)或牡蛎壳的存在在第1次实验时(8月15日)显著降低了牡蛎自然补充量(P<0.05),而在第2次实验时(8月22日)没有显著影响牡蛎自然补充量(P>0.05);藤壶的存在显著降低了牡蛎自然补充量(P<0.05)。活体牡蛎、牡蛎壳和藤壶的存在均未显著影响藤壶自然补充量(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潮间带牡蛎礁生态修复时,应选择颜色浅且表面干净(没有污损)的底物,且礁体建造须避开高藤壶附着量的地点和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礁 附着 幼虫 近江牡蛎 熊本牡蛎
下载PDF
浙江省健跳港蛎江滩牡蛎多样性和资源量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4
6
作者 施文静 张文考 +6 位作者 陈丽芝 祁拥华 叶春宇 姜伟 李楠楠 范瑞良 全为民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1-301,共11页
调查了浙江省三门县健跳港蛎江滩牡蛎礁中牡蛎的种类、资源量和幼体补充量,并分析了牡蛎的遗传多样性及资源量和幼体补充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蛎江滩牡蛎礁中分布有6种牡蛎,即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熊本牡蛎(C.sika... 调查了浙江省三门县健跳港蛎江滩牡蛎礁中牡蛎的种类、资源量和幼体补充量,并分析了牡蛎的遗传多样性及资源量和幼体补充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蛎江滩牡蛎礁中分布有6种牡蛎,即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熊本牡蛎(C.sikamea)、福建牡蛎(C.angulata)、香港牡蛎(C.hongkongensis)、猫爪牡蛎(Talonostrea talonata)和长牡蛎(C.gigas)。在牡蛎群落组成中,熊本牡蛎、香港牡蛎和近江牡蛎的占比分别为92.92%、5.00%和2.08%,其他3种牡蛎仅在定性调查中发现。夏初和秋季牡蛎平均密度分别为(97±40)个·m^(-2)和(1770±467)个·m^(-2);随着潮间带高程的降低,熊本牡蛎密度逐渐降低,而近江牡蛎和香港牡蛎的密度逐步升高。牡蛎幼体附着与补充开始于6月初、结束于10月初左右,补充量呈现显著的时空变化特征;熊本牡蛎在整个礁区均有较高的补充量,近江牡蛎和香港牡蛎则在中、低礁区补充量较高。结果表明,蛎江滩牡蛎礁中的牡蛎群落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未来需进一步研究泥沙淤积和香港牡蛎入侵对蛎江滩生境和牡蛎种质资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江牡蛎 熊本牡蛎 香港牡蛎 牡蛎礁 补充 密度
下载PDF
盐度对近江牡蛎幼虫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22
7
作者 薛凌展 阙华勇 +3 位作者 张国范 杨笑波 方彰胜 高如承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73-77,共5页
采用室内培育手段,研究了盐度对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幼虫生长及存活的影响。将人工授精孵育的面盘幼虫分别置于盐度依次为16,25,30的砂滤海水中培育至眼点幼虫。每隔一天检测各盐度组幼虫的壳长、壳高和存活数量。结果表明... 采用室内培育手段,研究了盐度对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幼虫生长及存活的影响。将人工授精孵育的面盘幼虫分别置于盐度依次为16,25,30的砂滤海水中培育至眼点幼虫。每隔一天检测各盐度组幼虫的壳长、壳高和存活数量。结果表明,16盐度组的幼虫生长最快,25盐度组次之,30盐度组最慢。从受精后第14天开始,16盐度组幼虫的生长显著快于30盐度组(P<0.05)。在整个浮游幼虫阶段,高盐度组幼虫的存活率低于低盐度组,其中30盐度组的存活率最低。16和25盐度组在幼虫出现眼点之前均出现大量死亡现象,而30盐度组并没有出现大量死亡现象。上述结果说明,近江牡蛎幼虫经过高盐驯化,对高盐环境的抗性具有一定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 幼虫 耐高盐性 生长 存活
下载PDF
热休克诱导近江牡蛎对高温的耐受性 被引量:17
8
作者 张其中 邱马银 +1 位作者 吴信忠 潘金培 《生态科学》 CSCD 2005年第1期35-37,共3页
设计6个温度组成的梯度,即38℃、39℃、40℃、41℃、42℃、43℃,对近江牡蛎加热处理1.5h后放回室温海水中连续观察3d,发现致死温度为42℃,半致死温度是40℃,亚致死温度为36℃。经亚致死温度36℃热休克1.5h后,在正常环境温度下恢复6h,再... 设计6个温度组成的梯度,即38℃、39℃、40℃、41℃、42℃、43℃,对近江牡蛎加热处理1.5h后放回室温海水中连续观察3d,发现致死温度为42℃,半致死温度是40℃,亚致死温度为36℃。经亚致死温度36℃热休克1.5h后,在正常环境温度下恢复6h,再经受致死温度42℃处理1.5h后,放回室温海水中连续观察3d,发现三次重复的平均存活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存活率(0),结果表明预先的热休克极显著地增强了近江牡蛎对致死温度(42℃)的耐受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江牡蛎 热休克诱导 耐受性 高温 半致死温度 加热处理 环境温度 存活率 耐受力 3d 海水 室温
下载PDF
近江牡蛎等7种养殖鱼虾贝类参照基因β-肌动蛋白cDNA序列的克隆与比较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林群 梁旭方 +2 位作者 王琳 李光照 胡永乐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56-261,共6页
为进一步研究水产养殖动物功能基因的表达调控,采用RT-PCR及RACE法,分离、克隆了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肝脏β-肌动蛋白基因cDNA全序列.结果表明,近江牡蛎β-肌动蛋白基因cDNA全长1343bp,其中5′、3′非翻译区(UTR)分别长68b... 为进一步研究水产养殖动物功能基因的表达调控,采用RT-PCR及RACE法,分离、克隆了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肝脏β-肌动蛋白基因cDNA全序列.结果表明,近江牡蛎β-肌动蛋白基因cDNA全长1343bp,其中5′、3′非翻译区(UTR)分别长68bp、144bp,开放阅读框(ORF)为1131bp,编码376个氨基酸.实验同时成功获得了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hayensis)、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斑鳢(Channa maculata)、胡子鲶(Clarias fuscus)、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鲮鱼(Cirrhinus molitorella)6种重要淡水养殖动物肝脏β-肌动蛋白基因cDNA的核心序列及氨基酸序列.所获基因与其它动物类群的β-肌动蛋白基因氨基酸同源性高达96%以上,表明软体类、节肢类、鱼类、两栖类、鸟类和哺乳类等不同类群动物β-肌动蛋白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软体类、节肢类、鱼类、两栖类、鸟类和哺乳类脊椎动物β-肌动蛋白分类与传统的分类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肌动蛋白基因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
下载PDF
近江牡蛎Hsc70蛋白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及Southern杂交和RT-PCR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其中 吴信忠 +1 位作者 高劲松 潘金培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08-712,共5页
In order to elucidate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the oyster (Crassostrea ariakensis) against adverse stimulating factors, we cloned and sequenced a partial cDNA encoding a 70 kDa heat shock cognate protein (Hsc70) fr... In order to elucidate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the oyster (Crassostrea ariakensis) against adverse stimulating factors, we cloned and sequenced a partial cDNA encoding a 70 kDa heat shock cognate protein (Hsc70) from the oyster. The live oysters were obtained from Chengcun, Yangxi County,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Various tissues, including mantle, gills, adductor muscle, heart and blood cells, were respectively collected from 5 untreated live oysters or treated ones at 36℃ for 1 5 hours, and immediately frozen in liquid nitrogen except for the blood cells which were suspended with Trizol Reagent after centrifugation ( 12 000 r/min for 30 s) and stored at -20℃. Total RNA was isolated using Trizol Reagent according to the manufacture’s instructions. The first strand cDNA was synthesized using reverse transcriptase Superscript Ⅱ according to the manufacture’s instructions. The primers were designed from a conserved region of C. gigas Hsc70 cDNA sequence (GeneBank accession No. AF144646).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was performed for 30 cycles with denaturation at 94℃ for 30 s, annealing at 49℃ for 40 s, and elongation at 72℃ for 30 s. The product was cloned to pGEM T easy vector and sequenced. It is 509 base pairs (bp) and possesses 94% identity with the cDNA encoding C. gigas Hsc70 using Blastn. This homology was strongly confirmed by amino acid sequence comparison using the Blastx (99%). The 509 bp fragment was labeled with α 32 pdCTP and a random primer DNA labeling kit and employed as a probe to perform Southern blotting, the result demonstrated that the cDNA came from a partial mRNA transcript of C. ariakensis genomic DNA gene.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Hsc70, Using the cDNAs of several tissues, such as gills (heat shocked), mantle, adductor muscle (heat shocked), heart, blood cells (one sample with heat shock for 1 5 hours at 36℃ and another without any stimulus). The PCR results revealed that Hsc70 transcripts could be detected in all the tissues analyzed and greatly increased in the tissues with heat shock.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sc70 is ubiquitously and constitutively expressed but can be stimulated by heat shock. All the facts above firmly established that the cloned cDNA fragment was a part of the cDNA encoding a Hsc70 protein in the oyster C. ariakensis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江牡蛎 Hsc70蛋白基因 CDNA片段 克隆 SOUTHERN杂交 RT-PCR分析
下载PDF
近江牡蛎4种类型GST基因cDNA全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林群 梁旭方 +2 位作者 胡永乐 王琳 刘秀霞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2期237-243,共7页
为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不同类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基因在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等贝类体内代谢去毒过程中的作用,采用RT-PCR及RACE法,分离、克隆得到近江牡蛎肝脏4种类型GST基因cDNA全序列.序列... 为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不同类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基因在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等贝类体内代谢去毒过程中的作用,采用RT-PCR及RACE法,分离、克隆得到近江牡蛎肝脏4种类型GST基因cDNA全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mu、pi、omega、sigma4种类型GST基因cDNA全长分别为970bp、773bp、999bp、1277bp,分别编码215、207、242、203个氨基酸.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除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pi型GST外,所有类型GSTs序列都能各自聚集成一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 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下载PDF
福建太平洋牡蛎种群微卫星DNA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曦 黄勤 +1 位作者 江锦祥 马平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48-554,共7页
本文采用Ucdcg153、157、202微卫星引物对福建两个太平洋牡蛎(学名为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养殖种群进行扩增分析和序列测定.与采自漳浦旧镇的近江牡蛎(C. ariakensis)比较,前者对以上三种引物全部呈阳性反应,后者只对Ucdcg157显阳性... 本文采用Ucdcg153、157、202微卫星引物对福建两个太平洋牡蛎(学名为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养殖种群进行扩增分析和序列测定.与采自漳浦旧镇的近江牡蛎(C. ariakensis)比较,前者对以上三种引物全部呈阳性反应,后者只对Ucdcg157显阳性.与Genebank提供的相关序列比较,福建太平洋牡蛎与Genebank样品应属同源,其中漳浦霞美和厦门白礁的样品则可能代表同一种群的两个衍生品系.本项调查结果同时显示,近亲繁殖的育苗方式已经导致福建太平洋牡蛎种群裂化;任其发展不利于维护良种优势.本次采集的样品中未发现显示葡萄牙牡蛎、熊本牡蛎和美洲牡蛎微卫星特征的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近江牡蛎 微卫星DNA 种群裂化
下载PDF
近江牡蛎吊养养成技术标准 被引量:4
13
作者 邱马银 《生态科学》 CSCD 2005年第3期258-260,共3页
近江牡蛎是我国重要的养殖经济贝类,其养殖历史约两个世纪,但是,一直缺乏该牡蛎的养殖技术规范(标准)。为了近江牡蛎优质高产,特制定了该牡蛎吊养技术标准。该标准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养殖条件,包括养殖环境、海水温度范围(6-32℃)、海... 近江牡蛎是我国重要的养殖经济贝类,其养殖历史约两个世纪,但是,一直缺乏该牡蛎的养殖技术规范(标准)。为了近江牡蛎优质高产,特制定了该牡蛎吊养技术标准。该标准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养殖条件,包括养殖环境、海水温度范围(6-32℃)、海水深度(低潮线以下2-8 m)、盐度(8‰-30‰),吊养设施结构,吊养方法,饲养过程中的管理和起捕条件与方法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江牡蛎 技术标准 养殖
下载PDF
近江牡蛎糖胺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胡雪琼 吴红棉 +1 位作者 范秀萍 刘倩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6-24,共9页
以近江牡蛎全脏器为原料提取近江牡蛎糖胺聚糖,对其理化性质和免疫调节活性进行研究。采用柱层析法分离纯化近江牡蛎糖胺聚糖得到纯化级分;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红外光谱(IR)分析其理化性质;采用小鼠体内注射环磷酰胺(CTX)法建立免疫... 以近江牡蛎全脏器为原料提取近江牡蛎糖胺聚糖,对其理化性质和免疫调节活性进行研究。采用柱层析法分离纯化近江牡蛎糖胺聚糖得到纯化级分;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红外光谱(IR)分析其理化性质;采用小鼠体内注射环磷酰胺(CTX)法建立免疫抑制动物模型,测试其对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的影响;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免疫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采用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小鼠白细胞介素IL-2的含量;Griess法测定NO含量。结果表明近江牡蛎糖胺聚糖纯化级分CGIa、CGIIa是由糖醛酸、氨基葡萄糖按一定比例构成,含有硫酸基,相对分子量分别为5.17×105 Da、2.64×105 Da,IR分析显示,CGIa和CGIIa都具有糖胺聚糖的特征吸收。牡蛎糖胺聚糖对正常小鼠免疫器官指数、抗体生成数和血清溶血素、细胞免疫、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均为阳性,表明其具有免疫增强功能。CGIa和CGIIa能促进正常小鼠免疫细胞分泌TNF-α、IFN-γ、IL-2和NO细胞因子。免疫功能的增强可能是通过促进细胞因子的分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江牡蛎 糖胺聚糖 理化性质 细胞因子 免疫调节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