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cosystem valuation and the conservation of wild lands in vigorous economic regions:A case study in Jiuduansha Wetland,Shanghai 被引量:2
1
作者 SU Tie ZHANG EnD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7年第19期2664-2674,共11页
As the loss of wild lands to satisfy tradi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global environmental problem in recent decades, using ecosystem valuation to estimate the total economic value (TEV) of an ecosystem h... As the loss of wild lands to satisfy tradi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global environmental problem in recent decades, using ecosystem valuation to estimate the total economic value (TEV) of an ecosystem has become popular.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ecosystem valuation is to strengthen the importance of ecosystems, and bring the ecosystem services into the traditional cost-benefit analyses of land use strategy. Some studies have illustrated that in remote areas, wilderness can produce more value if it is conserved, rather than converted to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or industrial uses. The same situation does not seem to exist in vigorous economic regions. Thus, a cas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the Jiuduansha Wetland in Shanghai using three approaches: the direct market valuation, the replacement valuation and the contingent valuation. The net present TEVs of three land use scenarios over one hundred years were evaluated. The results proved that simply based on ecosystem valuation, when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wo scenarios of "conservation" and "selective use", "partial conversion into terrene (dry land)" of Jiuduansha might be the optimal scenario for the well-being of the people in Shanghai. Land price was identifi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his situation is likely due to the scarcity of land available for tradi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hanghai. Thus, we speculated that the fate of the wilderness to "be destroyed" in vigorous economic regions could not be changed simply based on ecosystem valuation. However, the variety of interest by local residents in wilderness might enhance the TEVs of scenarios such as "conservation" and "selective use", and affect the valuation results. Since some important benefits of natural ecosystems remain unknown and others are underestimated, we suggested that any land use decisions regarding the Jiuduansha Wetland should be conservative and cautious as converting wetlands into terrene is an irreversible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评价 湿地 环境
原文传递
长江口九段沙近期冲淤演变及对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程海峰 刘杰 +3 位作者 王珍珍 叶婷婷 谢滢芳 李添彦 《长江技术经济》 2023年第1期63-69,77,共8页
基于1998—2021年长江口系列水下地形资料,分析了九段沙近期冲淤演变情况及其对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影响。结果表明:近期,九段沙呈长“高”不长“大”、北侧受工程守护稳定淤涨、南侧局部冲淤变化显著的演变特征;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南... 基于1998—2021年长江口系列水下地形资料,分析了九段沙近期冲淤演变情况及其对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影响。结果表明:近期,九段沙呈长“高”不长“大”、北侧受工程守护稳定淤涨、南侧局部冲淤变化显著的演变特征;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南导堤使江亚南沙头部和九段沙北边界得以稳定,促进了江亚南沙、九段沙高滩的淤涨;南槽航道治理一期工程促使江亚南沙上部窜沟由冲转淤,增强了江亚南沙稳定性;流域减沙和周边涉水工程引起九段沙南沿及尾部低滩冲刷,减少了九段沙保护区的湿地面积,破坏了九段沙湿地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未来,流域来沙可能继续维持较低水平,九段沙南沿及尾部面临进一步冲蚀的风险,亟需研究守护九段沙保护区湿地的工程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段沙 湿地 地貌演变 自然保护区 长江口
下载PDF
长江口九段沙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季节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2
3
作者 安传光 赵云龙 +2 位作者 林凌 吕敢堂 陈亚瞿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9期52-58,共7页
2005年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06年1月(冬季)。对长江口九段沙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73种,平均丰度442.94ind.m-2,生物量40.78 g.m-2。与历史资料比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种数显著增... 2005年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06年1月(冬季)。对长江口九段沙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73种,平均丰度442.94ind.m-2,生物量40.78 g.m-2。与历史资料比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种数显著增加,新记录31种,曾经有过报道但未采集到标本的有3种;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变化不大,生物量有明显增加,多样性指数增大。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和相对重要性指数随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其中丰度和生物量以秋季最高,夏季次之,春季和冬季较低;多样性指数冬季最高,夏季次之,春季和秋季较低。优势种为谭氏泥蟹、梨形环棱螺、绯拟沼螺、琵琶拟沼螺、河蚬、焦河篮蛤、中国绿螂和丝异蚓虫;相对重要性指数值较高的有无齿相手蟹、天津厚蟹、谭氏泥蟹、中华拟蟹守螺、堇拟沼螺、绯拟沼螺、琵琶拟沼螺、梨形环棱螺、中国绿螂、焦河篮蛤、河蚬和丝异蚓虫。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主要受水温、水文和工程的影响,此外,工程建设和互花米草扩散对其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段沙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 丰度 生物量 相对重要性指数
下载PDF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不同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49
4
作者 周晓 王天厚 +2 位作者 葛振鸣 施文彧 周立晨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5-171,共7页
2004年10月至2005年1月对九段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分布特征及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选取6种主要生境的57个样方,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等群落特征。共记录到28种大型底栖动物,主要由甲壳动... 2004年10月至2005年1月对九段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分布特征及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选取6种主要生境的57个样方,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等群落特征。共记录到28种大型底栖动物,主要由甲壳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及昆虫幼体组成,优势种为谭氏泥蟹(Ilyrplaxdeschampsi)、光滑狭口螺(Stenothyraglabra)、堇拟沼螺(Assimineaviolacea)、绯拟沼螺(A.latericea)和霍甫水丝蚓(Limnodriuhoffmeisteri)。6种生境类型中以低潮位光滩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最为丰富,但其密度最低;海三棱藨草(Scirpusmariqueter)带底栖动物密度最高,并且其均匀度与其他生境存在显著差异;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带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与其他生境有一定差异,但种类数、密度和多样性处于平均水平,总体群落结构没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段沙湿地 大型底栖动物 多样性 土壤因子 互花米草
下载PDF
长江口九段沙水域环境及生物体内多氯联苯分布 被引量:36
5
作者 孙振中 戚隽渊 +3 位作者 曾智超 张玉平 孙骥 郝永梅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2-97,共6页
对长江口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滩涂水样、泥样以及水生生物体内的多氯联苯进行GC-MS检测,研究多氯联苯各单体在不同环境介质及生物体中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水样、泥样中的多氯联苯检出率为100%,其中四氯联苯(PCB52)含量最高;与其... 对长江口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滩涂水样、泥样以及水生生物体内的多氯联苯进行GC-MS检测,研究多氯联苯各单体在不同环境介质及生物体中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水样、泥样中的多氯联苯检出率为100%,其中四氯联苯(PCB52)含量最高;与其他河口地区相比,九段沙水域水体中多氯联苯(PCBs)含量处于中等水平,ρ(PCBs)为23~95 ng/L;滩涂泥样多氯联苯含量则较低,w(PCBs)为1.77~4.51 ng/g;该水域水生生物多氯联苯检出率为100%,w(PCBs)为0.12~9.40μg/kg,低于国家标准限量;软体动物、甲壳类以及鱼类检出单体均以高氯类PCB118和PCB138为主,而非环境中含量较高的PCB52,反映了水生生物对于高氯类多氯联苯富集能力强于低氯类多氯联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段沙 多氯联苯 环境 生物体
下载PDF
互花米草入侵九段沙河口湿地对当地昆虫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4
6
作者 高慧 彭筱葳 +2 位作者 李博 吴千红 董慧琴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00-409,共10页
为认识因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入侵而给九段沙河口湿地昆虫多样性带来的影响,我们于2004年5月到2005年10月间用网捕和收割植株两种方法对3个典型植物群落中昆虫多样性作了连续调查。研究期间,共采集到昆虫11,300头。经鉴定为9... 为认识因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入侵而给九段沙河口湿地昆虫多样性带来的影响,我们于2004年5月到2005年10月间用网捕和收割植株两种方法对3个典型植物群落中昆虫多样性作了连续调查。研究期间,共采集到昆虫11,300头。经鉴定为97个种,隶属于12目69科。互花米草群落中昆虫的物种数、个体数量以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显著低于土著植物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群落和海三棱藨草(Scirpusmariqueter)群落中的;而Simpson优势度指数较土著植物群落中高。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芦苇与海三棱藨草群落中昆虫群落结构更为相似。互花米草的入侵将可能导致九段沙湿地昆虫多样性的降低和群落结构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样性 九段沙 昆虫 植物入侵 互花米草
下载PDF
九段沙湿地植被群落演替与格局变化趋势 被引量:22
7
作者 施文彧 葛振鸣 +2 位作者 王天厚 周晓 周立晨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5-170,共6页
长江口新生湿地九段沙由上沙、中沙和下沙三部分组成。2004年对湿地植被群落的演替与格局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九段沙湿地植被群落由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海三棱蔗草(Scirpusmariq... 长江口新生湿地九段沙由上沙、中沙和下沙三部分组成。2004年对湿地植被群落的演替与格局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九段沙湿地植被群落由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海三棱蔗草(Scirpusmariqueter)和蔗草(S.triqueter)构成。芦苇和互花米草生长于潮滩高程,海三棱蔗草和蔗草生长于低潮位。1998--2004年,上沙植被覆盖面积年平均约增长17%,中沙22%,下沙38%~39%,植被群落处于快速增长演替状态,这可能与沙洲发育速度有关。由于在中沙、下沙人为种植过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其增长速度最快,覆盖面积占九段沙植被总面积的比例从1998年不足1%上升到2004年的22%,地上部分总生物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79.79%,互花米草对蔗草.海三棱蔗草的竞争压力较大。鉴于互花米草对九段沙的影响尚无定论,本文提出了初步的植被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段沙湿地 植被分布 生物量 演替
下载PDF
九段沙湿地植被时空遥感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19
8
作者 沈芳 周云轩 +2 位作者 张杰 吴建平 杨世伦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98-504,共7页
收集了研究区近20年以来的陆地卫星影像,结合以往实地调查资料,探讨了九段沙湿地优势植被群落多光谱遥感的分类方法,并对分类结果进行了现场校核,得出(1)多光谱遥感数据能够区分海三棱藨草与芦苇、互花米草植被群落;(2)季相变化的多光... 收集了研究区近20年以来的陆地卫星影像,结合以往实地调查资料,探讨了九段沙湿地优势植被群落多光谱遥感的分类方法,并对分类结果进行了现场校核,得出(1)多光谱遥感数据能够区分海三棱藨草与芦苇、互花米草植被群落;(2)季相变化的多光谱遥感数据可进一步区分芦苇与互花米草。分析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九段沙草滩及优势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基本分为两个阶段80年代至1999年的自然演替阶段,2000年至今的人工干预阶段。结果表明(1)自然演替阶段。0m以上潮滩面积自然淤涨平均每年3.6km2;草滩平均每年增长1.2km2;芦苇仅出现于上沙的中部(除中沙1997年人工种植芦苇和互花米草外),其余均为海三棱藨草并占整体植被的80%以上,湿地自然演替速度相对较慢。(2)人工干预阶段。0m以上潮滩面积自然淤涨平均每年8.2km2,比自然淤涨速度快一倍以上;草滩平均每年增长7.86km2,增长速度远超过自然演替阶段;中沙人工引种的芦苇和互花米草群落扩散迅速,其覆盖占中下沙草滩的53.70%,其中互花米草扩散速度远快于芦苇,在中、下沙上占据了优势地位,而先锋植被海三棱藨草所占比例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段沙湿地 遥感监测 时空分布
下载PDF
九段沙不同演替阶段湿地土壤微生物呼吸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4
9
作者 贾建伟 王磊 +5 位作者 唐玉姝 李艳丽 张文佺 王红丽 付小花 乐毅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4529-4538,共10页
通过分析九段沙不同演替阶段湿地土壤微生物呼吸及其土壤微环境因子,研究了不同类型湿地土壤微生物呼吸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处于不同植被演替阶段的湿地土壤微生物呼吸具有显著差异(P<0.05),海三棱藨草区高于芦苇区,互... 通过分析九段沙不同演替阶段湿地土壤微生物呼吸及其土壤微环境因子,研究了不同类型湿地土壤微生物呼吸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处于不同植被演替阶段的湿地土壤微生物呼吸具有显著差异(P<0.05),海三棱藨草区高于芦苇区,互花米草区最高(0.367 mg.g-1.(24h)-1),互花米草的引种及蔓延增强了入侵区域土壤微生物呼吸。综合考虑不同植被类型湿地土壤微生物呼吸及植被生物量,芦苇区呼吸微弱、植被生物量最高,在理论上具有更高的有机碳碳汇聚能力。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土壤微生物呼吸强度的主要生物因素有:原核微生物多样性(Shannon指数)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有机质、硝态氮及土壤含水量对上述微生物活性指标有显著影响,因此也属于土壤微生物呼吸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径分析 土壤微生物呼吸 植被类型 九段沙湿地
下载PDF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陆向分布 被引量:14
10
作者 席雪飞 贾建伟 +5 位作者 王磊 唐玉姝 王红丽 张文佺 付小花 乐毅全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574-2579,共6页
通过分析九段沙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因子的陆向分布,研究了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差异性及其与土壤微生物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九段沙土壤有机碳的陆向分布具有显著差异(P<0.05),随着高程上升,其含量整体呈现增大趋势,互花米草区... 通过分析九段沙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因子的陆向分布,研究了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差异性及其与土壤微生物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九段沙土壤有机碳的陆向分布具有显著差异(P<0.05),随着高程上升,其含量整体呈现增大趋势,互花米草区/芦苇混合区最高(9.18g·kg-1);土壤微生物因子的陆向分布与土壤有机碳相似,且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其中以土壤微生物呼吸和土壤脱氢酶最为明显;互花米草的引种及蔓延,增加了区域土壤有机碳含量,也增强了土壤微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因子 相关性分析 九段沙湿地
下载PDF
促淤等人为扰动对长江口滩涂湿地土壤微生物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唐玉姝 王磊 +5 位作者 贾建伟 李艳丽 张文佺 王红丽 付小花 乐毅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5022-5032,共11页
为阐明促淤和堤内农业生产对长江口滩涂湿地土壤微生物呼吸(SMR)的影响,在崇明东滩和九段沙湿地设置3个典型区域,研究了人为扰动和自然状况下湿地SMR的差异性,并通过分析不同类型湿地土壤的微生物活性和环境因子阐明了导致SMR差异的主... 为阐明促淤和堤内农业生产对长江口滩涂湿地土壤微生物呼吸(SMR)的影响,在崇明东滩和九段沙湿地设置3个典型区域,研究了人为扰动和自然状况下湿地SMR的差异性,并通过分析不同类型湿地土壤的微生物活性和环境因子阐明了导致SMR差异的主要原因。结果显示,促淤区现有湿地SMR强度((0.41±0.22)mgCO·2g-·124h-1)高于自然状态区((0.07±0.02)mgCO·2g-·124h-1),且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堤内不同农业生产模式导致的施肥强度差异对堤外湿地SMR也有一定影响。通径分析表明,促淤等人为扰动状态下湿地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是导致其SMR较高的主要原因,其中土壤原核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及蔗糖酶活性与SMR强度的关联性尤为显著。而促淤与堤内化肥施用所引起的已有滩涂湿地土壤环境条件的改变,特别是土壤含水量下降和无机氮含量增高是导致其微生物活性发生改变的重要原因。总体而言,促淤和堤内高强度施肥的农业生产模式一定程度上会增强堤外现有滩涂湿地的SMR,从而弱化其碳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明东滩 九段沙 通径分析 微生物活性
下载PDF
九段沙中沙湿地植物磷元素的分布积累与动态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长娥 杨永兴 杨杨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537-1541,共5页
对九段沙中沙湿地海三棱草、互花米草和芦苇3种典型湿地植物群落的植物各构件中磷(P)的分布、积累与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湿地植物中磷含量存在很大差异,其大小排序为:海三棱草>芦苇>互花米草.磷在不同植物相同构件中的含量... 对九段沙中沙湿地海三棱草、互花米草和芦苇3种典型湿地植物群落的植物各构件中磷(P)的分布、积累与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湿地植物中磷含量存在很大差异,其大小排序为:海三棱草>芦苇>互花米草.磷在不同植物相同构件中的含量分布亦不同.3种湿地植物磷含量的季节动态规律有相似性,即随植物生长发育进程磷含量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茎秆中磷含量下降幅度最大,根中磷含量下降幅度最小.3种湿地植物磷含量的动态变化也存在差异,海三棱草各构件磷含量波动次数较少,互花米草和芦苇各构件磷含量波动次数则较多.植物中磷含量变化与土壤和地表水中相应元素含量变化密切相关.3种湿地植物均显示生长初期植物与土壤和地表水中磷含量的关联较小,3种植物最大关联出现的时间存在差异,这表明不同植物吸收土壤与地表水中磷元素的最佳时期存在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段沙湿地 湿地植物 磷元素 分布 动态
下载PDF
长江口九段沙水域有机氯农药分布 被引量:5
13
作者 曾智超 孙振中 +4 位作者 洪波 戚隽渊 郝永梅 孙骥 张玉平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2期85-89,共5页
对九段沙(HCHs)水域采集滩涂水样以及沉积物,进行GC-ECD检测,研究有机氯农药的分布。结果表明,九段沙水域水体中六六六含量为6.6~17.1ng/L,平均值9.93ng/L,滩涂沉积物中的六六六含量为2.32~6.30ng/g;九段沙水域水体... 对九段沙(HCHs)水域采集滩涂水样以及沉积物,进行GC-ECD检测,研究有机氯农药的分布。结果表明,九段沙水域水体中六六六含量为6.6~17.1ng/L,平均值9.93ng/L,滩涂沉积物中的六六六含量为2.32~6.30ng/g;九段沙水域水体中滴滴涕(DDTs)含量4.99~46.6ng/L,平均值为18.53ng/L,滩涂泥样中的滴滴涕(DDTs)含量5.9~70.83ng/g。从异构体成分分析,九段沙水域受到了陆上林丹使用的影响,但是东海海水的冲刷能降低林丹所占六六六含量的比例;另外滴滴涕则显示较早期的污染,表现为代谢物(DDD和DDE)含量较高的现象,同时调查发现该水域在近期可能有滴滴涕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氯农药 底泥 水体 九段沙湿地
下载PDF
持续收割对上海九段沙湿地芦苇生长特征、生物量和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14
作者 马华 陈秀芝 +2 位作者 潘卉 孙瑛 吴捷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9-213,共5页
为揭示长期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收割对芦苇湿地的影响,对上海九段沙湿地芦苇10 a持续收割区与天然未收割区芦苇生长特征和生物量以及土壤全氮含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芦苇收割能够显著促进芦苇秆密度的增加(P<0.05),但对... 为揭示长期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收割对芦苇湿地的影响,对上海九段沙湿地芦苇10 a持续收割区与天然未收割区芦苇生长特征和生物量以及土壤全氮含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芦苇收割能够显著促进芦苇秆密度的增加(P<0.05),但对芦苇秆高和秆径无显著影响。收割区芦苇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未收割区(P<0.05),但地下生物量却显著低于未收割区(P<0.05)。芦苇收割不但能够显著降低表层(0~5 cm)土壤全氮含量,而且还能影响土壤全氮含量的垂直分布。收割区不同深度(0~50 cm)土层全氮含量均低于未收割区,其中0~10 cm和>10~20 cm土层收割区和未收割区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此外,未收割区土壤全氮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而收割区中浅层(0~20 cm)土壤全氮含量低于其他土层。因此,长期芦苇收割能够影响芦苇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分配,并降低芦苇湿地土壤全氮含量。应考虑采取更合理的收割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段沙湿地 芦苇收割 生长特征 生物量 全氮含量
下载PDF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的鱼类资源及其保护价值 被引量:42
15
作者 唐文乔 诸廷俊 +2 位作者 陈家宽 韩洪发 孙瑛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3期193-200,共8页
九段沙湿地是长江口新生成的沙洲,有鱼类128种,分隶于18目48科。其中河口性和近海性鱼类各约占1/3,淡水鱼类1/5,沿岸性和江海洄游鱼类各约占1/10。鱼类区系处于长江下游至东海的过度类型。在这些鱼类中,成鱼体长不足20cm的小型鱼类约占... 九段沙湿地是长江口新生成的沙洲,有鱼类128种,分隶于18目48科。其中河口性和近海性鱼类各约占1/3,淡水鱼类1/5,沿岸性和江海洄游鱼类各约占1/10。鱼类区系处于长江下游至东海的过度类型。在这些鱼类中,成鱼体长不足20cm的小型鱼类约占总数的1/4;体长超过50cm的大型鱼类只约占1/10,中型鱼类超过3/5。几乎没有以浮游植物为主食的鱼类,凶猛鱼类也仅几种,大多数以底栖生物、有机碎屑或浮游动物为主食。除河口和洄游性鱼类,其他生态类群的出现有明显季节性。九段沙鱼类不仅具有很强的物种多样性、河口代表性和生态类群多样性,还包含着5种国家级保护动物。保护所产生的感染力,不仅局限于长江河口本身,还影响到整个长江以及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沿海的鱼类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九段沙湿地 鱼类资源 保护价值
下载PDF
近半个世纪长江口九段沙湿地的冲淤演变 被引量:36
16
作者 杨世伦 杜景龙 +3 位作者 郜昂 李鹏 李明 赵华云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5-339,共5页
根据1958—2004年的系列地形图,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8.2的支持下,探讨近半个世纪九段沙湿地演变过程。研究表明:九段沙在长期的自然淤积过程中既具有趋势性的渐变,又存在非趋势性的突变,北槽深水航道工程改变了九段沙的自然... 根据1958—2004年的系列地形图,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8.2的支持下,探讨近半个世纪九段沙湿地演变过程。研究表明:九段沙在长期的自然淤积过程中既具有趋势性的渐变,又存在非趋势性的突变,北槽深水航道工程改变了九段沙的自然冲淤模式,使九段沙顶端至江亚南沙大片区域显著淤积,工程后期,淤积速率回落,九段沙形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九段沙 冲淤演变 CIS 北槽深水航道工程 长江口
下载PDF
长江河口九段沙互花米草湿地生态系统N、P、K的循环特征 被引量:16
17
作者 杨永兴 刘长娥 杨杨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3-230,共8页
研究了九段沙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湿地生态系统的营养元素含量、分布规律与循环特征。结果表明,九段沙的上沙、中沙和下沙互花米草湿地土壤全量养分含量差异相对较小,而速效性养分含量差异相对较大。土壤剖面中T... 研究了九段沙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湿地生态系统的营养元素含量、分布规律与循环特征。结果表明,九段沙的上沙、中沙和下沙互花米草湿地土壤全量养分含量差异相对较小,而速效性养分含量差异相对较大。土壤剖面中TK含量大大高于TN和TP含量,排序为:TK>TN>TP。各沙洲速效性养分含量排序为:速效K>速效N>速效P。土壤速效性养分与全量养分的空间分布规律并不一致,土壤剖面营养元素的垂直分布差异比较明显,速效性养分土壤剖面垂直分异比全量养分显著。各深度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均存在差异,不同沙洲同一深度土壤营养元素含量也存在差异。各沙洲不同深度土壤TN含量的差异明显大于TP和TK含量差异。植物中3种营养元素含量以K最高,N其次,P最低。湿地生态系统营养元素归还量远大于存留量。吸收系数排序为:N>P>K。不同沙洲营养元素的利用系数和循环系数存在明显差异,上沙P元素、中沙与下沙K元素利用系数最大,上沙K元素、中沙P元素与下沙N元素循环系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段沙湿地 互花米草 N P K 循环特征
下载PDF
长江河口九段沙中沙互花米草湿地植物-土壤间营养元素含量灰色关联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杨永兴 刘长娥 杨杨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6-72,共7页
于2005年5—12月,采用GPS定位,逐月对长江河口九段沙中沙的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湿地植物样品与土壤样品进行采集,分析植物与土壤中的w(N),w(P)和w(K)并研究其动态变化.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湿地植物与土壤中w(N),w(P)和w... 于2005年5—12月,采用GPS定位,逐月对长江河口九段沙中沙的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湿地植物样品与土壤样品进行采集,分析植物与土壤中的w(N),w(P)和w(K)并研究其动态变化.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湿地植物与土壤中w(N),w(P)和w(K)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旨在探明互花米草生长过程中对不同深度土壤营养元素与不同种类营养元素的吸收程度.结果表明,灰色关联分析是湿地生态系统植物与土壤营养元素动态关系研究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互花米草的生长与上层土壤(0~≤15 cm)中的w(N)、中层土壤(15~≤40 cm)中的w(K)和下层土壤(40~60 cm)中的w(P)关联密切.互花米草与上层、中层和下层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关联序分别为N>P>K,N>K>P和P>N>K.在互花米草整个生长过程中,初期植物-土壤间营养元素的关联较小;旺盛生长期,植物-土壤间N和P元素的关联度大,K元素的关联度小;生长末期,植物-土壤间K元素关联度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关联分析 互花米草 土壤 N P K 九段沙中沙湿地
下载PDF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张玉平 由文辉 焦俊鹏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9-172,共4页
九段沙是长江口现代发育过程中的一个新生沙洲。于2002年5月、8月和2003年11月分三次上岛,调查了岛上的底栖动物资源,分析了底栖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动态特征以及湿地生境变化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空间格局变化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大... 九段沙是长江口现代发育过程中的一个新生沙洲。于2002年5月、8月和2003年11月分三次上岛,调查了岛上的底栖动物资源,分析了底栖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动态特征以及湿地生境变化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空间格局变化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大型底栖动物27种,主要由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组成。上沙的优势种为宁波泥蟹(Hyoplax ningpeonsisShen)、谭氏泥蟹(Ilyrplax deschampsi)、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光滑狭口螺(Stenothyra glabra)等;中沙优势种为谭氏泥蟹(Ilyrplax deschampsi)、光滑狭口螺(Stenothyra glabra);下沙优势种为谭氏泥蟹(Ilyrplax deschampsi)、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天津厚蟹(Helice tridens tientsinensis)、绯拟沼螺(A.latericea)、光滑狭口螺(Stenothyra glabra)等。从光滩以软体动物为主的群落,到海三棱草(Scirpus mariqueter)、草带(Scirpus triqueter)以蟹类、软体动物为主的群落,发展到芦苇带(Phragmites australis)以蟹类为主的群落,趋势是生物多样性增高,群落结构趋于复杂,表现出明显的演替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九段沙 湿地 底栖动物
下载PDF
九段沙芦苇湿地生态系统N、P、K的循环特征 被引量:24
20
作者 刘长娥 杨永兴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18-424,共7页
对九段沙(上沙、中沙、下沙)芦苇湿地土壤、植物中N、P、K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水平分布上,湿地土壤全量养分与速效性养分含量均是中沙最低,并以中沙为中心向两端递增,速效性养分的这种变化尤为显著。垂直分布上,... 对九段沙(上沙、中沙、下沙)芦苇湿地土壤、植物中N、P、K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水平分布上,湿地土壤全量养分与速效性养分含量均是中沙最低,并以中沙为中心向两端递增,速效性养分的这种变化尤为显著。垂直分布上,土壤全N和全K含量的分布规律一致,为上层>下层>中层;全P含量分布为中层>上层>下层。速效N含量分布为上层>中层>下层;速效P含量上层土壤最高,中、下层土壤含量因湿地类型而异;速效K含量多以中层土壤最低,上、下层土壤含量变化不稳定,以不同湿地而异。不同芦苇湿地的土壤速效性养分含量差异显著大于全量养分的差异,0~60cm深度土壤的全量养分和速效性养分含量排序均为K>N>P。中沙湿地植物中养分含量最低,与土壤中营养元素总体水平分布一致;多数芦苇湿地植物中营养元素含量排序为N>K>P,与土壤养分含量排序不一致。不同芦苇湿地的吸收系数排序均为N>P>K;芦苇湿地利用系数排序为P>K>N;循环系数排序为N>K>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元素 分布特征 芦苇湿地 九段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