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ismotectonics of the 26 November 2005 Jiujiang-Ruichang,Jiangxi,Ms 5.7 Earthquake 被引量:6
1
作者 HAN Zhujun LUFushui +2 位作者 JI Fengju ZENG Xinfu An Yanfe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期497-509,共13页
The 26 November 2005 Jiujiang-Ruichang, Jiangxi, Ms 5.7 earthquake occurred in a seismotectonic setting of moderate earthquake. The northwest-trending Xiangfan-Guangji fault (XFG) does not enter into the epicenter v... The 26 November 2005 Jiujiang-Ruichang, Jiangxi, Ms 5.7 earthquake occurred in a seismotectonic setting of moderate earthquake. The northwest-trending Xiangfan-Guangji fault (XFG) does not enter into the epicenter vicinity, but the northeast-trending Ruichang-Wuning fault (RWF) as a regional fault extends to the epicenter nearby, appearing as the Ruichang basin and its marginal faults. Tilting of the Ruichang Basin (RCB) in the Quaternary was controlled by the RCB southeast- marginal, buried fault (RSMBF). Shallow geophysical survey reveals that the RSMBF caused an offset of the reflection layers. Drill hole columnar section demonstrates that there are about 10-12 m displacement in the lower section of the middle-Pleistocene Series along the RSMBF, but no disruption is found in the upper section of the middle-Pleistocene Series. The RSMBF not only has activity in the Quaternary, but also coincides with the nodal plane I from the focal mechanism of the Jiujiang- Ruichang Ms 5.7 earthquake. This evidence, including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and isoseismic lines, strongly suggests that the RSMBF might be the seismogenic tectonics. The RWF is discontinuous at the surface, and consists of three en echelon Quaternary basins, which are the Ruichang, Fanzhen and Wuning basins. Three moderate earthquakes, the Fanzhen ML 4.9 earthquake, the Yejiapu ML 4.1 earthquake and the Jiujiang-Ruichang Ms 5.7 earthquake, have happened in the basins since 1995. The seismogenic tectonics of the Jiujiang-Ruichang Ms 5.7 earthquake is not isolated, but may be controlled by the RWF at depth, the slip of which causes the accumulation of energy for earthquake occur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ujiang-ruichang Ms 5.7 earthquake buried fault Ruichang basin seismo-tectonics
下载PDF
Discussion on the Precise Relocation and Seismo-Tectonics of the Jiujiang-Ruichang Earthquake
2
作者 Tu Jian Ni Sidao +2 位作者 Shen Xiaoqi Gao Jianhua Zeng Xinfu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8年第1期42-51,共10页
Based on relocating the Jiujiang-Ruichang earthquake sequence which occurred on November 26, 2005 in Jiangxi Province with the double-difference (DD) algorithm and master event techniqu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foc... Based on relocating the Jiujiang-Ruichang earthquake sequence which occurred on November 26, 2005 in Jiangxi Province with the double-difference (DD) algorithm and master event techniqu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focal mechanism of the main shock (MsS.7) and the probable seismo-tectonics. The precise reloc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verage horizontal error is 0.31kin in a EW direction and 0.40kin in a NS direction, and the average depth error is 0.48kin. The focal depths vary from 8kin to 14kin, with the predominant distribution at 10kin - 12kin. The epicenter of the main shock is relocated to be 29.69^oN, 115.74^oE and the focal depth is about 10.Skin. Combining the predominant distribution of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the focal mechanism of the main shock and the tectonic conditions of N-E- and NW-strike faults growth in the seismic region, we infer that the main shock of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was caused by a NW striking buried fault in the Rnichang basin. The nature of seismic faults needs to be further explo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ujiang-ruichang earthquake Double-difference earthquake location algorithm Master event techniqu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Seismo-tectonics
下载PDF
Shear-wave Splitting of Aftershocks of the M_S 5.7 Jiujiang-Ruichang Earthquake
3
作者 Tang Lanrong Shi Yutao +3 位作者 Zeng Xinfu Zheng Bin Zhao Bo Lv Jia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3年第1期67-76,共10页
Shear wave splitting is studied based on the digital waveforms of three seismic stations DJS, SZD and WUJ, which were set up after the Jiujiang-Ruichang MS5.7 earthquake of November 26, 2005 around the epicenter area.... Shear wave splitting is studied based on the digital waveforms of three seismic stations DJS, SZD and WUJ, which were set up after the Jiujiang-Ruichang MS5.7 earthquake of November 26, 2005 around the epicenter area.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time delays of slow shear waves of the DJS station, which is not far from the epicenter and where the distribution of faults is complex near the station, are relatively larger and the polarization directions of fast shear waves are not concentrated; the predominant polarization direction of fast shear waves of WUJ station, with single fault distributed nearby, has a difference of 35° to the strike of the fault and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direction of regional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The predominant polarization direction of fast shear waves of SZD station with no faults nearby is in accordance with regional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There is no obvious regular relationshipship between the delay time and the focal dep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ujiang-ruichang earthquake Shear wave splitting Regional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ANISOTROPY
下载PDF
江西东雷湾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钙铁铝榴石LA-ICP-MS原位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海 抄尉尉 +7 位作者 王颖 钟福军 徐林 吉鸿杰 万卫 文杰 冯道水 王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41-1157,共17页
石榴子石是矽卡岩型矿床中最常见的蚀变矿物之一,石榴子石年代学可以准确限定矽卡岩型矿床的成矿时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发育众多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东雷湾铜多金属矿床为区内典型的矿床之一,精确的测定其成矿时代对深入了解长江中下... 石榴子石是矽卡岩型矿床中最常见的蚀变矿物之一,石榴子石年代学可以准确限定矽卡岩型矿床的成矿时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发育众多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东雷湾铜多金属矿床为区内典型的矿床之一,精确的测定其成矿时代对深入了解长江中下游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的成因和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东雷湾铜多金属矿床含矿矽卡岩中石榴子石为研究对象,运用电子探针(EPMA)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ICP-MS)等手段分别开展石榴子石微区主量、微量和U-Pb定年工作,以期准确限定矿床成矿时代,并约束成矿流体特征。基于详细的岩相学观察,东雷湾铜多金属矿床中石榴子石具有两种产状,一种为深棕色它形石榴子石Grt1,另一种为浅棕色自形石榴子石Grt2。电子探针成分分析显示,两种石榴子均属于钙铁榴石-钙铝榴石固溶体系列, Grt1和Grt2均富Fe,而Grt2相对富Al。对Grt1和Grt2石榴子石开展LA-ICP-MSU-Pb定年,获得Tera-Wasserburg下交点年龄分别为144.9±1.0Ma(MSWD=0.56,n=29)和142.7±1.8 Ma(MSWD=0.62, n=26),两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基于两类石榴石与黄铁矿、黄铜矿等矿石矿物共生矿物组合关系,推测东雷湾矿床矽卡岩蚀变和铜成矿年龄为144 Ma左右,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铜陵和部分鄂东南的典型铜多金属矿床成岩、成矿时代基本一致,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背景下岩浆-热液作用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瑞矿集区 东雷湾铜多金属矿床 钙铁铝榴石 LA-ICP-MS U-Pb定年
下载PDF
江西通江岭铜(钨)矿床石榴子石和锆石LA-ICP-MS原位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海 付海平 +6 位作者 李永胜 钟福军 王颖 吉鸿杰 徐林 胡朗明 杨世彪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281-2292,共12页
长江中下游发育众多斑岩-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由于缺乏精确的成矿时代数据,制约了对这些矿床成因和动力学背景的认识。通江岭铜钨矿位于长江中下游Fe-Cu-Au成矿带九瑞矿集区北侧,为近期新发现的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经济矿物主要为黄铜矿... 长江中下游发育众多斑岩-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由于缺乏精确的成矿时代数据,制约了对这些矿床成因和动力学背景的认识。通江岭铜钨矿位于长江中下游Fe-Cu-Au成矿带九瑞矿集区北侧,为近期新发现的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经济矿物主要为黄铜矿和少量白钨矿,呈细脉状和浸染状产于斑岩与矽卡岩中。本文对赋矿岩体花岗闪长斑岩中的锆石和含矿矽卡岩中石榴子石进行LA-ICP-MS U-Pb同位素精确定年,锆石^(206)Pb/^(238)U的加权年龄为146.3±0.9 Ma(2σ,MSWD=1.13,n=33),石榴子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42.9±2.1 Ma(2σ,MSWD=1.2,n=17),表明矽卡岩和岩体形成时代相近,成岩成矿作用过程连续。通江岭铜钨矿成岩、成矿时代与九瑞矿集区典型矿床成岩、成矿时代一致,同时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铜陵、安庆和部分鄂东南的典型铜多金属矿床成岩、成矿时代基本一致,均属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多金属成矿作用事件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江岭铜钨矿 锆石 石榴子石 U-PB定年 九瑞矿集区 成岩成矿年龄
下载PDF
江西瑞昌盆地土壤气体Rn、CO_(2)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6
作者 赵影 陈志 +7 位作者 吕坚 肖孟仁 胡婷霞 刘兆飞 何鸿毅 罗齐彬 王成楠 胡旭东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2-550,共9页
通过野外流动观测,获取了2005年江西九江—瑞昌M S5.7地震震中所处的瑞昌盆地139个测点的土壤气体Rn和CO_(2)浓度数据。地质统计分析显示,瑞昌盆地Rn、CO_(2)背景浓度分别为7.33 kBq/m^(3)和0.50%,异常界浓度分别为27.50 kBq/m^(3)和6.... 通过野外流动观测,获取了2005年江西九江—瑞昌M S5.7地震震中所处的瑞昌盆地139个测点的土壤气体Rn和CO_(2)浓度数据。地质统计分析显示,瑞昌盆地Rn、CO_(2)背景浓度分别为7.33 kBq/m^(3)和0.50%,异常界浓度分别为27.50 kBq/m^(3)和6.00%。Rn和CO_(2)浓度空间分布结果表明:Rn浓度异常呈NE向优势分布特征,可能反应了当前赣北区域的构造应力场状态;Rn和CO_(2)浓度的同步异常带与刘家—范家铺—城门山断裂带、瑞昌盆地东南缘断裂重合较好;Rn、CO_(2)浓度异常分布对比分析显示瑞昌盆地东南方向的断裂活动性较西北方向的断裂活动性强,推测瑞昌盆地内相关地震活动与盆地东南方向断裂构造关联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瑞昌地震 土壤气 地球化学 Rn CO_(2)
下载PDF
九瑞矿集区城门山斑岩型钼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文春华 徐文艺 +5 位作者 钟宏 吕庆田 杨竹森 杨丹 田世洪 刘英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604-1620,共17页
城门山钼铜矿床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是一座铜、硫、钼、铁、锌,金、银等多矿种大型综合性矿床,由矽卡岩型矿床、块状硫化物型矿床和斑岩型矿床组成。本文对其斑岩型钼铜矿床中的成矿岩体(石英斑岩)斑晶石英和三个阶段热液石英中的流体包... 城门山钼铜矿床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是一座铜、硫、钼、铁、锌,金、银等多矿种大型综合性矿床,由矽卡岩型矿床、块状硫化物型矿床和斑岩型矿床组成。本文对其斑岩型钼铜矿床中的成矿岩体(石英斑岩)斑晶石英和三个阶段热液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系统开展了包裹体岩相学、激光拉曼探针(LRM)、显微测温研究。根据产状和岩相学特征识别出的三个阶段热液石英从早到晚分别为:与辉钼矿伴生的不规则细脉状石英(Ⅰ阶段)、与黄铁矿和黄铜矿伴生的网状脉石英(Ⅱ阶段)以及与黄铁矿和零星黄铜矿伴生的平直粗脉型石英(Ⅲ阶段)。岩相学观测和激光拉曼探针分析显示,矿区石英中流体包裹体可划分为富液相(Ⅰ型)、含子晶(Ⅱ型)、富气相(Ⅲ型)、纯气相(Ⅳ型)和富二氧化碳(Ⅴ型)五种类型,其中Ⅱ型包裹体中子矿物复杂,主要有石盐、钾盐、方解石、硬石膏、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等子矿物,反映出成矿流体组成复杂,岩浆分异出的热液流体中可能含大量成矿元素,原始斑岩岩浆可能是重要成矿物质来源,与前人同位素资料相吻合。三阶段脉石英中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为:Ⅰ阶段均一温度范围310~486℃,盐度范围[w(NaCleq.)]6.2%~41.7%;Ⅱ阶段均一温度范围251~489℃,盐度范围[w(NaCleq.)]1.2%~46.9%;Ⅲ阶段均一温度范围209~386℃,盐度范围[w(NaCleq.)]10.4%~45.7%。斑晶石英中流体包裹体密集,关系复杂,总体均一温度范围为230~590℃,盐度范围为[w(NaCleq.)]1.9%~47.4%,可能反映了多阶段流体叠加特征。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和测温结果揭示,斑岩钼铜矿成矿流体演化过程中发生过多次沸腾,沸腾可能是导致矿质沉淀的主要因素。根据Ⅰ阶段沸腾包裹体群估算的成矿深度约1.3km,显示该区140Ma成矿以来剥蚀作用不强,指示该区存在较好的矿床保存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瑞 城门山 斑岩矿床 铜钼 流体包裹体
下载PDF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s5.7、Ms4.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152
8
作者 吕坚 郑勇 +1 位作者 倪四道 高建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8-164,共7页
利用来源于江西区域台网和中国地震台网共6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5.7级地震和4.8级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并结合地震序列的精确定位结果和区域地质背景讨论了发震构造.结果显示,5.7级主震... 利用来源于江西区域台网和中国地震台网共6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5.7级地震和4.8级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并结合地震序列的精确定位结果和区域地质背景讨论了发震构造.结果显示,5.7级主震的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223°,倾角75°,滑动角144°;节面Ⅱ走向324°,倾角55°,滑动角18°.4.8级强余震的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54°,倾角71°,滑动角-160°;节面Ⅱ走向317°,倾角71°,滑动角-20°,这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不完全一致.地震序列在震中空间分布和震源深度分布上也具有复杂性.5.7级主震发生后,余震活动从SE向NW、从浅部往深部发展,在破裂过程中可能遇到障碍体,触发了4.8级强余震.5.7级主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隐伏在瑞昌盆地内的洋鸡山—武山—通江岭NW向断裂,4.8级强余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瑞昌盆地西北缘的丁家山—桂林桥—武宁NE向断裂北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瑞昌地震 震源机制解 地震构造 CAP方法
下载PDF
九江—瑞昌M_S5.7地震地磁异常的观测与分析 被引量:49
9
作者 顾左文 张毅 +5 位作者 姚同起 高金田 刘欣 陈斌 詹志佳 顾春雷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11-621,共11页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S5.7地震发生前,震中及其周围地区的地磁基本场测量和相应的“2005.0中国地磁基本场曲面样条模型”显示,震中周围100km范围内存在显著的“2005.0九江—瑞昌地磁基本场水平分量异常”.而该异常在“1970.0中国...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S5.7地震发生前,震中及其周围地区的地磁基本场测量和相应的“2005.0中国地磁基本场曲面样条模型”显示,震中周围100km范围内存在显著的“2005.0九江—瑞昌地磁基本场水平分量异常”.而该异常在“1970.0中国地磁基本场曲面样条模型”中并不存在.2005年12月在震中及其周围地区的21个测点上进行了地磁重复测量,并建立了“局部修订2005.0中国地磁基本场曲面样条模型”.该模型显示,震后“2005.0九江—瑞昌地磁基本场水平分量异常”明显减弱.因此认为,“2005.0九江—瑞昌地磁基本场水平分量异常”是地震地磁前兆异常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测量 曲面样条模型 地磁异常 九江-瑞昌Ms5.7地震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九瑞矿集区(北部)含矿岩体的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6
10
作者 陈志洪 邢光福 +7 位作者 郭坤一 曾勇 匡福祥 贺振宇 柯学 余明刚 赵希林 张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46-1158,共13页
江西九(江)-瑞(昌)地区是长江中下游铜-铁-金(硫)成矿带的一个重要的矿集区,位于成矿带的西段。本文选取了区内研究程度相对薄弱的丁家山、洋鸡山、宝山、铜岭和大浪等5个与Cu-Au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花岗质岩体,首次进行了锆石LA-ICP-MS ... 江西九(江)-瑞(昌)地区是长江中下游铜-铁-金(硫)成矿带的一个重要的矿集区,位于成矿带的西段。本文选取了区内研究程度相对薄弱的丁家山、洋鸡山、宝山、铜岭和大浪等5个与Cu-Au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花岗质岩体,首次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龄测定,并讨论其地质意义。测年结果显示,上述岩体分别形成于145.4±1.2 Ma、144.8±1.3 Ma、143.6±1.2 Ma、141.2±1.3 Ma和146.4±1.2 Ma,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九瑞矿集区内这一成岩-成矿地质事件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挤压造山作用后期整体向弧后伸展环境过渡的地球动力学机制有关。是否为区域性加厚下地壳、拆沉下地壳部分熔融或洋脊俯冲作用的产物,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矿(Cu-Au)岩体 锆石U-PB定年 九瑞矿集区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下载PDF
江西九瑞地区东雷湾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锆石U-Pb和辉钼矿Re-Os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4
11
作者 贾丽琼 杨丹 +4 位作者 徐文艺 吕庆田 杨竹森 莫宣学 王梁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7-186,共10页
东雷湾矽卡岩型铜钼金多金属矿床位于九瑞矿集区西北部。本文利用锆石LA-MC-ICP MS U-Pb同位素定年方法,对东雷湾的主要岩体花岗闪长斑岩成岩时代进行研究,获得花岗闪长斑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42.24±0.52)Ma;同时采用辉钼矿Re-Os... 东雷湾矽卡岩型铜钼金多金属矿床位于九瑞矿集区西北部。本文利用锆石LA-MC-ICP MS U-Pb同位素定年方法,对东雷湾的主要岩体花岗闪长斑岩成岩时代进行研究,获得花岗闪长斑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42.24±0.52)Ma;同时采用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方法对矿床石英硫化物中的辉钼矿进行定年,首次获得东雷湾矿床的成矿年龄:6件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范围为(144.8±3.1)^(147.1±2.4)Ma,加权平均年龄为(146.12±0.97)Ma,等时线年龄为(143.3±5.2)Ma。成岩年龄与成矿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存在较短的成岩成矿时差,表明成岩成矿过程连续。辉钼矿的Re含量指示东雷湾矿床的成矿作用与岩浆壳幔混合作用有关。东雷湾矿区的成岩成矿时代与九瑞矿集区典型岩体和矿床的成岩成矿时代相似,同时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铜陵、安庆和鄂东南(部分地区)的典型铜多金属矿床的成岩成矿时代基本一致。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本文认为东雷湾矿床是中国东部东西向印支期构造域向北东向古太平洋构造域构造体制大转折晚期成矿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背景 锆石U-Pb年龄 辉钼矿RE-OS年龄 矽卡岩铜多金属矿 东雷湾矿区 九瑞矿集区
下载PDF
江西九瑞地区宝山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床锆石U-Pb和辉钼矿Re-Os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0
12
作者 贾丽琼 徐文艺 +2 位作者 杨丹 杨竹森 王梁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3-80,共18页
宝山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床位于九瑞矿集区西北部,隶属于九江-瑞昌铜金矿田,为长江中下游铜金成矿带、大冶-九江成矿亚带的组成部分。对宝山岩体的花岗闪长斑岩进行LA-MC-ICP-MS U-Pb同位素测年,获得其锆石U-Pb年龄为(147.81±0.48)Ma(... 宝山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床位于九瑞矿集区西北部,隶属于九江-瑞昌铜金矿田,为长江中下游铜金成矿带、大冶-九江成矿亚带的组成部分。对宝山岩体的花岗闪长斑岩进行LA-MC-ICP-MS U-Pb同位素测年,获得其锆石U-Pb年龄为(147.81±0.48)Ma(MSWD=1.07);首次对宝山矿床的辉钼矿进行Re-Os同位素定年,获得矿床的成矿年龄:6件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范围为(146.1±2.2)Ma^(148.7±2.0)Ma,加权平均年龄为(147.42±0.84)Ma,等时线年龄为(147.7±1.2)Ma。成岩年龄与成矿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辉钼矿的Re含量指示宝山矿床的成矿物质来自于壳幔混源。宝山矿区的成岩、成矿时代与九瑞矿集区典型岩体和矿床的成岩、成矿时代相似,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铜陵、安庆和鄂东南(部分地区)的典型铜多金属矿床的成岩、成矿时代基本一致,都属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早白垩世多金属成矿事件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龄 辉钼矿RE-OS年龄 斑岩铜多金属矿 成矿背景 宝山矿床 九瑞矿集区
下载PDF
赣江断裂与郯庐断裂接合作用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16
13
作者 崔学军 夏斌 +3 位作者 曾佐勋 刘立林 陈祥云 杨巍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7,共7页
在研究断裂之间相互关系时发现,赣江断裂与郯庐断裂之间的关系与“限制”或“载接”等其它的复合现象有明显区别,由此本文提出了描述断裂带之间衔接关系的名词——“接合”。接合是指两条呈雁列的走滑断裂的相互作用对位于其间的横向断... 在研究断裂之间相互关系时发现,赣江断裂与郯庐断裂之间的关系与“限制”或“载接”等其它的复合现象有明显区别,由此本文提出了描述断裂带之间衔接关系的名词——“接合”。接合是指两条呈雁列的走滑断裂的相互作用对位于其间的横向断裂的改造。经过对赣江断裂与郯庐断裂之间的接合关系的分析研究和数值模拟,发现“九瑞”接合区内由接合作用所产生的构造应力场与成矿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合”关系 数值模拟 “九瑞接合区” 构造应力场 成矿
下载PDF
九瑞矿集区重磁三维约束反演及深部找矿意义 被引量:15
14
作者 陈辉 邓居智 +2 位作者 吕庆田 殷长春 邱姜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478-4489,共12页
研究九瑞矿集区成矿地层和岩体的三维分布特征可为区域成矿背景和成矿规律研究提供新的信息,实现研究区深部及外围找矿突破.本文首先综合分析研究区区域地质及地层和岩石密度和磁化率特征,然后将区域地质和12条地质剖面信息利用自行开发... 研究九瑞矿集区成矿地层和岩体的三维分布特征可为区域成矿背景和成矿规律研究提供新的信息,实现研究区深部及外围找矿突破.本文首先综合分析研究区区域地质及地层和岩石密度和磁化率特征,然后将区域地质和12条地质剖面信息利用自行开发的GIF2UBCmodel程序构建剩余密度和磁化率参考模型和上下边界约束模型,实现了带约束重磁数据三维反演.反演结果揭示九瑞矿集区剩余密度和磁化率三维分布特征,解译了矿集区主要地层和岩体分布特征.该区存在邓家山—东雷湾以及武山—丁家山两个大型岩体;盖层褶皱与结晶基底隆起方向一致,是深部基地隆起的继承.通过与矿集区已知矿床对比发现,高磁性岩体边缘和基底隆起(高密度体)两翼为成矿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瑞矿集区 重磁 三维反演 地质约束 深部找矿
下载PDF
九江—瑞昌矿集区的3D结构及对区域找矿的启示 被引量:23
15
作者 邓震 吕庆田 +2 位作者 严加永 赵金花 刘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169-4180,共12页
本文分析了九瑞地区重、磁场的分布特征.运用最新的方法技术对已有的重磁资料重新进行处理:采用重磁多尺度边缘检测方法,对九瑞矿集区区域重力和航磁数据进行了边缘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重新厘定了断裂系统的展布位置.在整理、分析九瑞... 本文分析了九瑞地区重、磁场的分布特征.运用最新的方法技术对已有的重磁资料重新进行处理:采用重磁多尺度边缘检测方法,对九瑞矿集区区域重力和航磁数据进行了边缘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重新厘定了断裂系统的展布位置.在整理、分析九瑞地区地质、地层物性资料的基础上,对实测的1∶5万重磁数据进行较细致的准三维反演.同时将重磁三维物性反演应用到岩浆岩空间结构研究中,获得了矿集区地层结构及岩浆岩三维空间形态特征.根据反演所得磁化率强弱,分析了岩体的基性程度,为寻找与火山岩、侵入岩体有关的金属矿产提供了指示信息.最终建立的模型给出了地下地层的分布特征、控矿构造的展布规律、与成矿相关岩体的三维形态以及已知矿点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在九瑞矿集区的深部寻找隐伏矿体提供了新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瑞矿集区 重磁多尺度边缘检测 重磁三维物性反演
下载PDF
江西九瑞地区东雷湾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贾丽琼 徐文艺 +4 位作者 杨丹 莫宣学 杨竹森 陈伟十 王梁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4-204,共21页
对位于江西九瑞地区的东雷湾矽卡岩型铜钼金多金属矿床主成矿阶段(石英金属硫化物阶段)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和显微测温研究。结果表明,与成矿有关的包裹体类型主要有4类,成矿流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主要集中于210~350℃和1%~9%... 对位于江西九瑞地区的东雷湾矽卡岩型铜钼金多金属矿床主成矿阶段(石英金属硫化物阶段)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和显微测温研究。结果表明,与成矿有关的包裹体类型主要有4类,成矿流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主要集中于210~350℃和1%~9%,总体属于高中温、中低盐度流体体系。包裹体的气相成分以H2O和CO2为主,其次有N2、CO、O2,有少量CH4、C2H2;液相成分中,阳离子以Ca2+、K+、Na+为主,含少量Mg2+,阴离子以Cl-、SO2-4为主,含少量NO-3、NO-2,流体属于CO2-H2O-Na Cl-Ca Cl2(KCl)体系,计算所得离子浓度为3.1%~34.5%。氢、氧同位素特征显示,主成矿阶段成矿流体δ18OH2O值为0.93‰~5.20‰,δDV-SMOW值为-81‰^-64‰,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有极少量大气降水混入。矿石硫化物的δ34SV-CDT‰值为-2.2‰~3.4‰,结合铅、铼同位素特征表明,东雷湾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上地幔,同时有一定量的壳源物质混入。东雷湾矿床为热液交代矽卡岩型矿床,区域褶皱和断裂为成矿岩浆提供运移通道,岩浆侵位发育矽卡岩型岩浆流体系统,并伴随有Cu(Mo、Au等)矿化,最终形成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矽卡岩型矿床 流体包裹体 同位素地球化学 成矿作用 东雷湾矿区 九瑞地区
下载PDF
九江-瑞昌地震序列的构造背景与发震构造探讨 被引量:16
17
作者 王墩 肖和平 +2 位作者 姚运生 宋琛 李恒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F06期15-20,共6页
通过遥感、余震分布、现场考察等各种手段证实瑞昌北部存在一组至少切穿上地壳的北北西向断裂——武山隐伏断裂,并认为九江-瑞昌地震是北东向瑞昌-武宁断裂与武山隐伏断裂共同作用的结果。更具体地说,主震由瑞昌-武宁断裂控制,余震受武... 通过遥感、余震分布、现场考察等各种手段证实瑞昌北部存在一组至少切穿上地壳的北北西向断裂——武山隐伏断裂,并认为九江-瑞昌地震是北东向瑞昌-武宁断裂与武山隐伏断裂共同作用的结果。更具体地说,主震由瑞昌-武宁断裂控制,余震受武山隐伏断裂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瑞昌地震 武山隐伏断裂 瑞昌-武宁断裂 地震序列 构造背景
下载PDF
江西九瑞坳下—丁家山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被引量:15
18
作者 黄修保 裴荣富 +3 位作者 梅燕雄 瞿泓滢 方平 祝爱明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31-542,共12页
简要介绍了九瑞成矿带区域地质背景,系统阐述了坳下-丁家山一带地层分布、构造及岩浆岩分带等地质特征,从地层、岩体及其含矿性、断裂系统、蚀变与矿化等方面对该区找矿前景进行了重点分析。发现该带深部产出的奥陶系灰岩及其与志留系... 简要介绍了九瑞成矿带区域地质背景,系统阐述了坳下-丁家山一带地层分布、构造及岩浆岩分带等地质特征,从地层、岩体及其含矿性、断裂系统、蚀变与矿化等方面对该区找矿前景进行了重点分析。发现该带深部产出的奥陶系灰岩及其与志留系砂页岩层间的岩性差异面,与武山、城门山矿区的黄龙组灰岩及其与五通组砂岩岩性差异面极其类似,应是九瑞地区重要的"第二找矿空间"。笔者建议,应借九瑞整装勘查之机,尽早实施靶区验证与勘查,取得深部找矿的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瑞 坳下-丁家山 地层岩性差异面 第二找矿空间
下载PDF
九江—瑞昌M_s5.7地震前后地磁场水平分量异常追踪与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徐如刚 张毅 +2 位作者 顾春雷 王雷 朱志春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75-1179,共5页
本文利用九江瑞昌Ms5.7地震前后四期(震前一期,震后三期)地磁场三分量绝对测量观测数据,建立了震区四个不同时期地磁基本场水平分量的曲面样条模型,通过上述模型详细地追踪了九江瑞昌地震前后地磁基本场水平分量异常演变过程,分析了九... 本文利用九江瑞昌Ms5.7地震前后四期(震前一期,震后三期)地磁场三分量绝对测量观测数据,建立了震区四个不同时期地磁基本场水平分量的曲面样条模型,通过上述模型详细地追踪了九江瑞昌地震前后地磁基本场水平分量异常演变过程,分析了九江瑞昌地磁基本场水平分量异常的出现、衰减与九江—瑞昌地震的对应关系,并结合震区居里面埋深剖面图初步探讨了九江瑞昌Ms5.7地震的动力学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瑞昌地震 追踪与分析 地磁异常 曲面样条模型
下载PDF
立体地质填图三维建模技术方法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朱威 王大勇 +2 位作者 王书民 姚大为 王刚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2016年第4期571-578,共8页
针对综合地球物理立体地质填图后期进行的三维地质模型构建、图示展示方法与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同属性体单独建模后进行切割、融合构建三维地质模型的复杂地质结构建模方法与技术;在MAPGIS K9平台上应用该技术构建了九瑞试验区三... 针对综合地球物理立体地质填图后期进行的三维地质模型构建、图示展示方法与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同属性体单独建模后进行切割、融合构建三维地质模型的复杂地质结构建模方法与技术;在MAPGIS K9平台上应用该技术构建了九瑞试验区三维地质模型,并通过不同的图示方法分析与展示构建的九瑞试验区地质模型;结合该区域的成矿特征利用三维地质模型从深部地质结构出发圈定了该区的成矿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地质填图 三维图示 深部找矿 九瑞试验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