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6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hale oil development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 based on ternary-element storage and flow concept in Jiyang Depression,Bohai Bay Basin,East China
1
作者 YANG Yo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2期380-393,共14页
The ternary-element storage and flow concept for shale oil reservoirs in Jiyang Depression of Bohai Bay Basin,East China,was proposed based on the data of more than 10000 m cores and the production of more than 60 hor... The ternary-element storage and flow concept for shale oil reservoirs in Jiyang Depression of Bohai Bay Basin,East China,was proposed based on the data of more than 10000 m cores and the production of more than 60 horizontal wells.The synergy of three elements(storage,fracture and pressure)contributes to the enrichment and high production of shale oil in Jiyang Depression.The storage element controls the enrichment of shale oil;specifically,the presence of inorganic pores and fractures,as well as laminae of lime-mud rocks,in the saline lake basin,is conducive to the storage of shale oil,and the high hydrocarbon generating capacity and free hydrocarbon content are the material basis for high production.The fracture element controls the shale oil flow;specifically,natural fractures act as flow channels for shale oil to migrate and accumulate,and induced fractures communicate natural fractures to form complex fracture network,which is fundamental to high production.The pressure element controls the high and stable production of shale oil;specifically,the high formation pressure provides the drive force for the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hydrocarbons,and fracturing stimula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the elastic energy of rock and fluid,improves the imbibition replacement of oil in the pores/fractures,and reduces the stress sensitivity,guaranteeing the stable production of shale oil for a long time.Based on the ternary-element storage and flow concept,a 3D development technology was formed,with the core techniques of 3D well pattern optimization,3D balanced fracturing,and full-cycle optimization of adjustment and control.This technology effectively guides the production and provides a support to the large-scale beneficial development of shale oil in Jiyang Dep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yang Depression continental shale oil reservoir space fracturing stimulation fracture network storage and flow theory 3D development high and stable production
下载PDF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ontinental carbonate-rich shale and shale oil movability: A case study of the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 shale in Jiyang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China
2
作者 LIU Huimin BAO Youshu +9 位作者 ZHANG Shouchun LI Zheng LI Junliang WANG Xuejun WU Lianbo WANG Yong WANG Weiqing ZHU Rifang ZHANG Shun WANG X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3年第6期1320-1332,共13页
Based on rock mineral and geochemical analysis,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physical property measurement, and thin laminae separation test, etc.,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laminae of the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 Based on rock mineral and geochemical analysis,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physical property measurement, and thin laminae separation test, etc.,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laminae of the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 carbonate-rich shale in the Jiyang Depression were analyzed, and the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reservoir properties, and oil-bearing properties of different laminae were compared. Typical shale storage-seepage structures were classified, and the mobility of oil in different types of shale storage-seepage structure was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peated superposition of mud laminae and calcite laminae are the main layer structure of carbonate-rich shales. The calcite laminae are divided into micritic calcite laminae, sparry calcite laminae and fibrous calcite vein. The mud-rich laminae are the main contributor to the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and porosity of shale, with the best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 reservoir capacity, and oil-bearing property. The micritic calcite laminae also have relatively goo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 reservoir capacity and oil-bearing property. The sparry calcite laminae and fibrous calcite vein have good permeability and conductivity. Four types of shale storage-seepage structure are developed in the carbonate-rich shale, and the mobility of oil in each type of storage-seepage structure is in descending order: sparry calcite laminae enriched shale storage-seepage structure, mixed calcite laminae enriched shale storage-seepage structure, fibrous calcite vein enriched shale storage-seepage structure, and micritic calcite laminae enriched shale storage-seepage structure. The exploration targets of carbonate-rich shale in the Jiyang Depression Shahejie Formation are different in terms of storage-seepage structure at different thermal evolution st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oil carbonate-rich shale shale fabric storage-seepage structure shale oil movability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 jiyang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下载PDF
济阳坳陷古近系沙四段——沙三段页岩油立体评价探索与实践
3
作者 杨勇 张世明 +6 位作者 吕琦 李伟忠 蒋龙 刘祖鹏 吕晶 任敏华 路广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44,共14页
济阳坳陷为中国东部典型的陆相断陷盆地,古近系沙河街组沙四段—沙三段沉积一套巨厚的中低成熟度页岩油储层,资源量超100×10^(8)t,目前处于评价试验阶段,勘探开发前景广阔。针对陆相页岩油岩相复杂、储集空间多样、非均质性强、烃... 济阳坳陷为中国东部典型的陆相断陷盆地,古近系沙河街组沙四段—沙三段沉积一套巨厚的中低成熟度页岩油储层,资源量超100×10^(8)t,目前处于评价试验阶段,勘探开发前景广阔。针对陆相页岩油岩相复杂、储集空间多样、非均质性强、烃源岩厚度大的特点,以地震、测井、录井、取心及实验分析等资料为基础,开展烃源岩有利岩相、储集性、含油性、可动性、可压裂性“四性”评价,通过评价井部署和井组先导试验实施,形成以甜点立体评价、井网立体优化、水平井立体压裂为核心的评价技术,落实资源潜力及技术适应性,为优选建产区带、实现规模化开发产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通过博兴、牛庄和民丰等地区立体评价试验,落实甜点评价标准可靠性、井距层距合理性和压裂工艺适应性,建成中国石化首个10万吨级页岩油先导试验井组,有力支撑了济阳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的高效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页岩油 立体评价 开发技术政策 开发实践
下载PDF
胜利济阳页岩油开发进展与攻关方向
4
作者 杜玉山 蒋龙 +12 位作者 程紫燕 李伟忠 任敏华 刘巍 倪良田 陈建勋 蔡鑫 郭士博 王云鹤 刘艳 方正 彭艳霞 隆佳佳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7-98,共22页
为了实现济阳陆相断陷盆地中低演化程度页岩油的有效开发,2019年以来,依托万米系统取心、十万余块次的岩心测试,在博兴、牛庄、民丰等洼陷同时开展系统评价,单井评价及立体井组开发均取得突破。博兴洼陷开展了3层楼8口井的先导试验,建... 为了实现济阳陆相断陷盆地中低演化程度页岩油的有效开发,2019年以来,依托万米系统取心、十万余块次的岩心测试,在博兴、牛庄、民丰等洼陷同时开展系统评价,单井评价及立体井组开发均取得突破。博兴洼陷开展了3层楼8口井的先导试验,建成中国石化首个10万吨级页岩油开发井组;牛庄洼陷开展了5层楼20口井大平台立体开发井组试验,已全部投产;民丰洼陷按照“大平台整体部署、小井组分步实施”的模式,整体评价、立体开发试验全面展开。樊页平1、丰页1-1HF井等28口井峰值日产油量超百吨,30口井累计产油量超万吨。基于基础研究与开发实践,提出了济阳页岩油“储-缝-压”三元储渗理论认识,攻关形成了页岩油开发实验技术、开发甜点立体精细评价技术、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立体开发优化调控技术,初步构建了胜利特色的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立体开发理论技术体系,有效支撑了胜利济阳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断陷盆地 页岩油 立体开发 开发进展 济阳坳陷 攻关方向
下载PDF
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开发理论认识与技术实践——以济阳页岩油为例
5
作者 杨勇 张世明 +7 位作者 吕琦 孙志刚 蒋龙 孙红霞 刘祖鹏 吕晶 邢祥东 倪良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5,共15页
以济阳页岩油为代表的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取得产能突破,但埋藏深、厚度大、成熟度低,地层温度高、压力大,原油流动能力差的特点,使其实现高产稳产面临巨大挑战。基于万米岩心及90余口水平井生产实践,深化发展了“储-缝-压”三... 以济阳页岩油为代表的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取得产能突破,但埋藏深、厚度大、成熟度低,地层温度高、压力大,原油流动能力差的特点,使其实现高产稳产面临巨大挑战。基于万米岩心及90余口水平井生产实践,深化发展了“储-缝-压”三元储渗理论,以此为指导形成了页岩油开发甜点立体评价、立体开发优化设计、立体均衡压裂等济阳页岩油开发关键技术体系。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孔隙和多尺度、多类型发育的微缝组成“双储”系统,控制着储集空间及油气富集规律,是高产稳产的物质基础;支撑缝与激活缝耦合形成跨纳米-厘米尺度的“双缝”系统,具有梯级启动特征,是高产稳产的渗流路径;地层保压性好的前提下,压裂增能可有效提高孔缝的渗流能力、增加渗吸置换效率,同时精细控压实现能场协同耦合,可进一步释放页岩油藏产能,保压增压“双压”协同是高产稳产的能量保障;以三元储渗理论为指导形成的开发关键技术体系为多洼陷多层系产能突破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对促进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规模效益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济阳页岩油 三元储渗理论 甜点评价 开发优化 均衡压裂
下载PDF
济阳坳陷沾化东部古—中生界潜山构造样式与成藏模式
6
作者 张波 王永诗 +1 位作者 黄铮 王浩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57,共12页
济阳坳陷古—中生界潜山经历多期挤压、伸展、走滑及剥蚀等构造作用的叠加,以沾化东部潜山为例,利用丰富的钻井与地震资料,在潜山构造层划分的基础上,剖析了潜山构造演化及构造特征,总结了潜山构造样式,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 济阳坳陷古—中生界潜山经历多期挤压、伸展、走滑及剥蚀等构造作用的叠加,以沾化东部潜山为例,利用丰富的钻井与地震资料,在潜山构造层划分的基础上,剖析了潜山构造演化及构造特征,总结了潜山构造样式,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晚古生代以来,在多期不同方向、不同性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沾化东部古—中生界潜山经历了4期挤压作用、2期伸展作用、2期走滑作用、4期剥蚀作用,形成了高位、中位和低位3类潜山,发育了伸展、挤压、走滑与剥蚀4类9种构造样式。依据构造样式及潜山地层残留和上覆盖层的差异,建立了3类潜山成藏模式,其油气来源、油气富集层段及富集特征各不相同,其中高位潜山斜坡带上古生界与中生界、中位潜山下古生界和低位潜山中紧靠油源的潜山各层系油气成藏条件最为有利,油气富集程度高,是研究区下一步重点勘探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沾化东部 古—中生界 潜山 构造演化 构造样式 成藏模式
下载PDF
页岩油藏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全井段裂缝扩展数值模拟——以济阳坳陷沙河街组为例
7
作者 孟宪波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9-466,共8页
济阳坳陷古近系页岩油资源量达40.5×10^(8) t,展现出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但页岩油储层埋藏较深、构造复杂、非均质性强,页岩油储层水力压裂裂缝扩展规律尚不明确。为准确预测水力压裂裂缝的扩展形态,建立了基于无量纲近似解的裂... 济阳坳陷古近系页岩油资源量达40.5×10^(8) t,展现出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但页岩油储层埋藏较深、构造复杂、非均质性强,页岩油储层水力压裂裂缝扩展规律尚不明确。为准确预测水力压裂裂缝的扩展形态,建立了基于无量纲近似解的裂缝扩展流固耦合模型。根据济阳坳陷页岩油储层地质工程特征,对该区块一口典型的页岩油水平井开展了裂缝扩展模拟,并将微地震和示踪剂监测结果与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模拟缝长与微地震折算缝长的整体趋势基本一致;模拟结果和示踪数据监测结果的吻合度高于其与微地震监测结果的吻合度;在某些井段,示踪剂结果和微地震结果与模拟结果高度一致。该研究可为济阳坳陷页岩油藏压裂方法设计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扩展 流固耦合 微地震监测 页岩油 济阳坳陷
下载PDF
济阳坳陷孤西潜山带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差异富集的控制
8
作者 张波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8,共10页
为明确济阳坳陷孤西潜山带油气差异富集特征,指导下步油气勘探方向优选,综合利用钻井及地震资料,在潜山地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潜山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差异富集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印支期以来,孤西潜山带经历了晚三叠世挤... 为明确济阳坳陷孤西潜山带油气差异富集特征,指导下步油气勘探方向优选,综合利用钻井及地震资料,在潜山地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潜山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差异富集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印支期以来,孤西潜山带经历了晚三叠世挤压抬升剥蚀、早—中侏罗世弱挤压到截凸填凹、晚侏罗世挤压抬升剥蚀、早白垩世左行走滑拉张、晚白垩世挤压抬升剥蚀、古近纪右行走滑拉张高位潜山剥蚀等4期挤压、2期拉张、2期走滑、5期剥蚀的演化过程,并于新近纪整体沉降定型,在孤西潜山带形成高位潜山和低位潜山2类潜山,整体具有“NW向断层控带、NE(EW)向断层控山、垒堑相间”的构造格局。多期构造活动作用的叠加,导致2类潜山在源储对接关系、油藏类型和油气富集特征上具有明显差异,高位潜山斜坡带上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层油藏最为富集,低位潜山各层系均可成藏,且以古生界构造油藏最为富集,同种类型的潜山由于成藏要素配置关系的不同,其油气富集特征也有所差异。埕中、埕东、孤岛等高位潜山斜坡带地层油藏,孤北、垦利等低位潜山下古生界风化壳油藏及内幕构造油藏和上古生界及中生界构造油藏是下步重点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差异富集 成藏模式 孤西潜山带 济阳坳陷
下载PDF
济阳坳陷古近系沙三下—沙四上亚段咸化湖盆证据及页岩油气地质意义
9
作者 王勇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6,共10页
济阳坳陷是渤海湾盆地常规油气最为富集的坳陷之一,也是页岩油获得全面战略性勘探突破的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发育沙三下亚段、沙四上亚段2套主力烃源岩,其沉积环境颇受争议。利用页岩系统取芯井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和包裹体等... 济阳坳陷是渤海湾盆地常规油气最为富集的坳陷之一,也是页岩油获得全面战略性勘探突破的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发育沙三下亚段、沙四上亚段2套主力烃源岩,其沉积环境颇受争议。利用页岩系统取芯井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和包裹体等资料对页岩沉积环境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古近系沙三下—沙四上亚段页岩为气候控制下的咸化湖盆的产物,主要发育富碳酸盐纹层状岩相,碳酸盐矿物质量分数高,多呈纹层状、透镜状产出,平均质量分数为43%,背散射扫描电镜下部分页岩样品发现NaCl、BaSO_(4)和SrSO_(4)典型的咸化湖盆标志性矿物,页岩沉积期水体盐度相对较高;水体环境的w(Sr)/w(Ba)大于1,Sr元素质量分数大于500μg/g,B元素质量分数大于75×10^(-6),相当硼质量分数主要分布在300×10^(-6)~700×10^(-6),均显示为咸化环境;页岩w(^(87)Sr)/w(^(86)Sr)为0.710 7~0.712 4,明显高于同期海水的w(^(87)Sr)/w(^(86)Sr),结合对应稀土元素Ce正异常特征,认为沉积期水体条件受控于盆地自身环境,与海侵没有必然联系;碳酸盐矿物δ^(18)O主要分布在-11‰~-3‰,δ^(13)C主要分布在0~6‰,δ^(18)O、δ^(13)C均偏大,与沉积期湖盆气候相对干旱、湖水蒸发作用增强有关;页岩中检测到气液两相原生盐水包裹体均一化温度范围在32.5~45.3℃,对应盐度范围为19.21%~27.78%,成岩早期地层流体盐度较高;气候控制下的咸水环境为富碳酸盐页岩形成提供条件,奠定济阳坳陷古近系沙三下—沙四上亚段页岩油富集高产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常规油气 页岩油 咸化湖盆 富碳酸盐纹层状岩相
下载PDF
页岩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与孔径分布量化关系及应用
10
作者 吴连波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3,共8页
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T2)常用于表征页岩的全孔径分布特征。为确定T2谱与页岩孔径的量化关系,选取济阳坳陷沙河街组7块页岩样品进行低温氮吸附、核磁共振实验。利用T2几何平均值和孔隙比表面积、孔隙体积之间的关系式,获得T2谱计算孔... 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T2)常用于表征页岩的全孔径分布特征。为确定T2谱与页岩孔径的量化关系,选取济阳坳陷沙河街组7块页岩样品进行低温氮吸附、核磁共振实验。利用T2几何平均值和孔隙比表面积、孔隙体积之间的关系式,获得T2谱计算孔径分布的关键参数——表面弛豫率。7块页岩样品的表面弛豫率为1.52~3.06 nm/ms,平均值为2.53 nm/ms。由表面弛豫率计算的孔径分布结果与低温氮吸附的NLDFT模型计算结果相似度高,证实了页岩表面弛豫率确定方法和取值的合理性。利用上述方法确定了济阳坳陷典型页岩薄层的孔径分布,结合储层物性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认为页岩中泥质薄层主要起到生-储作用,而纤维状方解石薄层、粉晶方解石薄层和长英质薄层则可以作为储-渗通道。在研究页岩油微观富集、流动机制及评价页岩油“甜点”时,需细化分析不同薄层的孔径分布特征及其生-储-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 表面弛豫率 孔径分布 孔渗结构 济阳坳陷
下载PDF
基于综合物探的济阳坳陷潜山型干热岩靶区优选
11
作者 杨永红 宋涛 +3 位作者 刘和花 史猛 赵松 吴建峰 《矿产勘查》 2024年第1期107-116,共10页
济阳坳陷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开展深层干热岩的系统评价对于坳陷地热资源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收集的1∶20万重力数据38870 km^(2)、1∶5万航磁数据26630 km^(2)和胜利油田以往实施的钻井、地震勘探资料,采用Parker-Oldenb... 济阳坳陷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开展深层干热岩的系统评价对于坳陷地热资源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收集的1∶20万重力数据38870 km^(2)、1∶5万航磁数据26630 km^(2)和胜利油田以往实施的钻井、地震勘探资料,采用Parker-Oldenburg反演迭代算法、重力-地震联合剥层方法、重磁正反演等方法,开展莫霍面、居里面、壳断裂-岩石圈断裂、基底构造和基底岩性等地热地球物理研究。通过实施大地电磁测深剖面116 km,验证了壳幔过渡带熔融体发育特征。从居里面深度、莫霍面深度、地温梯度、热储层岩性、盖层厚度、潜山规模6个方面评价优选了5处干热岩靶区。济阳坳陷具“壳幔生热、构造控热、潜山储热、盖层保温”四位一体地热成因特征,是以“传导型干热-水热共存、对流型水热补充”为主要特征的盆地复合型地热系统,潜山型干热岩靶区具有进一步勘探和开发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地热资源 干热岩 综合物探 潜山
下载PDF
济阳页岩油开发“三元”储渗理论技术与实践
12
作者 杨勇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7-347,共11页
基于济阳坳陷页岩油储层上万米岩心资料与60余口水平井的开发实践,提出济阳页岩油“储元”、“缝元”、“压元”的“三元”储渗理论。“三元”协同支撑济阳页岩油的富集高产:“储元”控制页岩油的富集,咸化湖盆无机孔-缝及灰-泥优质纹... 基于济阳坳陷页岩油储层上万米岩心资料与60余口水平井的开发实践,提出济阳页岩油“储元”、“缝元”、“压元”的“三元”储渗理论。“三元”协同支撑济阳页岩油的富集高产:“储元”控制页岩油的富集,咸化湖盆无机孔-缝及灰-泥优质纹层组构发育利于页岩油储集,高生烃能力、高游离烃含量为高产提供物质基础;“缝元”控制页岩油的渗流,天然裂缝为页岩油的运移和聚集提供渗流通道,压裂改造缝沟通天然裂缝形成复杂缝网,为高产提供渗流基础;“压元”控制页岩油的高产稳产,高地层压力为油气运聚提供原始动力,压裂增能可进一步提高岩石及流体弹性能,强化孔缝原油渗吸置换,减缓应力敏感性,为长期稳产提供能量基础。基于“三元”储渗理论,形成了以立体井网优化、立体均衡压裂、全周期优化调控为核心的立体开发技术,有效指导了现场生产实施,为济阳页岩油规模化效益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陆相页岩油 储集空间 压裂改造 裂缝网络 储渗理论 立体开发 高产稳产
下载PDF
济阳坳陷沙河街组富碳酸盐岩型页岩元素特征及其在岩相识别中应用研究
13
作者 魏晓亮 刘惠民 +3 位作者 李军亮 张鹏飞 秦峰 张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5-26,共2页
近年来济阳坳陷富碳酸盐岩型页岩油获得商业突破,针对该地区沙河街组页岩层系研究也逐渐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刘惠民,2022)。研究显示济阳坳陷页岩发育多种类型岩相,且纵向上变化快,具有较强非均质性(王勇等,2016),要实现岩相的连续刻画... 近年来济阳坳陷富碳酸盐岩型页岩油获得商业突破,针对该地区沙河街组页岩层系研究也逐渐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刘惠民,2022)。研究显示济阳坳陷页岩发育多种类型岩相,且纵向上变化快,具有较强非均质性(王勇等,2016),要实现岩相的连续刻画需要结合矿物分析、有机碳含量分析、沉积构造分析以及典型矿物结晶程度分析等多种实验手段(张顺等,20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富碳酸盐岩页岩 元素特征 岩相识别
下载PDF
广域电磁法在山东济阳坳陷氦气探测中的应用
14
作者 胡创业 杜利明 +6 位作者 胡兆国 张保涛 崔明飞 顾延景 赵晓博 陈琦 郑岩岩 《华北地震科学》 2024年第1期66-74,共9页
利用广域电磁法在山东济阳坳陷氦气富集区开展方法实验,采用“电磁勘探资料处理解释一体化系统”进行广域电磁法数据处理与反演成像,获得地下3 km深度范围内的地层电阻率分布特征;建立了广域视电阻率与试验区盖层、储层之间的电性关系,... 利用广域电磁法在山东济阳坳陷氦气富集区开展方法实验,采用“电磁勘探资料处理解释一体化系统”进行广域电磁法数据处理与反演成像,获得地下3 km深度范围内的地层电阻率分布特征;建立了广域视电阻率与试验区盖层、储层之间的电性关系,同时也揭示了深部断裂构造与氦气运移通道之间的关系。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基本查明了区内氦气主要储层馆陶组、东营组、沙一段、沙三段地层分布、厚度及氦气运移通道、构造圈闭等信息,形成了适用于济阳坳陷氦气勘探的广域电磁数据采集及处理方法,丰富了济阳拗陷氦气探测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推动济阳拗陷氦气勘探提供地球物理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域电磁法 济阳拗陷 电阻率 氦气勘探
下载PDF
济阳坳陷桩海地区碎屑岩优质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
15
作者 韦敏 于世娜 +4 位作者 佟欢 吴彦佳 周红科 史潇潇 郭厚根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6,共10页
济阳坳陷桩海地区油气资源丰富,新近系和潜山地层探明储量较高,而古近系钻探和认识程度较低,古近系储层特征和优质储层的成因机制认识不清。为此,通过岩心、薄片、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对桩海地区东下段—沙河街组碎屑岩储层的岩石学特... 济阳坳陷桩海地区油气资源丰富,新近系和潜山地层探明储量较高,而古近系钻探和认识程度较低,古近系储层特征和优质储层的成因机制认识不清。为此,通过岩心、薄片、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对桩海地区东下段—沙河街组碎屑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储集空间特征及优质储层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桩海地区东下段—沙河街组碎屑岩储层分布范围小、厚度薄,储层以近源快速沉积的砂岩为主,岩石成熟度较低;压实作用是破坏储层孔隙的主要原因,以碳酸盐岩为主的胶结作用对孔隙造成了进一步的破坏,而有机酸溶蚀是形成次生孔隙、造成储层增孔的重要因素;孔隙类型整体以次生孔隙为主,原生孔隙仅在西北物源区东下段储层保留程度相对较高,储层裂缝发育程度低;优质储层发育主要受控于沉积条件、成岩改造和断裂沟通3个条件。岩石成熟度高、远离钙源、靠近酸源、断裂沟通的砂砾岩储层为有利勘探目标。该研究可为桩海地区古近系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碎屑岩储层质量 储层成因 隐蔽油气藏 桩海地区 济阳坳陷
下载PDF
济阳坳陷页岩油储层渗流特征非稳态实验
16
作者 陈挺 吕琦 +3 位作者 孙志刚 于春磊 王硕桢 高云龙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1-68,共8页
为形成一种适用于济阳坳陷页岩油储层渗流特征参数的高效而且精确的测试方法,基于一维非稳态渗流模型,建立了非稳态页岩油流动实验方法,分析不同裂缝发育情况下页岩的液测渗透率和启动压力梯度。结果表明:非稳态压力恢复法可准确测试页... 为形成一种适用于济阳坳陷页岩油储层渗流特征参数的高效而且精确的测试方法,基于一维非稳态渗流模型,建立了非稳态页岩油流动实验方法,分析不同裂缝发育情况下页岩的液测渗透率和启动压力梯度。结果表明:非稳态压力恢复法可准确测试页岩渗透率,测试时间可缩短约90%;由于气液两相间基础物性的巨大差异,液测渗透率约为气测渗透率的0.47%~2.83%;结合数值仿真和压力衰竭测试,可获得页岩液测启动压力梯度(101~102 MPa/m),其随着渗透率的增加呈幂指数递减;层理贯穿缝发育可显著降低页岩的启动压力梯度;相较于稳态法测试,非稳态压力衰竭法测试启动压力梯度数值略小。研究成果可为页岩油储层渗流参数的高效实验测试及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非稳态测试 渗流特征 裂缝发育 启动压力梯度 济阳坳陷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部深层砂砾岩多类型油气藏成藏机理及模式
17
作者 雷文智 陈冬霞 +5 位作者 王永诗 巩建强 邱贻博 王翘楚 成铭 蔡晨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29,共17页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部深层砂砾岩油气展现出良好的勘探前景,深层油气藏类型多样且成藏地质条件与中、浅层差异显著,其差异化地质特征的形成机理制约着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进程。采用镜下薄片观察、储层流体包裹体分析和盆地模拟等方法...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部深层砂砾岩油气展现出良好的勘探前景,深层油气藏类型多样且成藏地质条件与中、浅层差异显著,其差异化地质特征的形成机理制约着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进程。采用镜下薄片观察、储层流体包裹体分析和盆地模拟等方法,分析了深层储层孔隙类型及地层压力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而建立了济阳坳陷深层砂砾岩多类型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1)储层成岩演化揭示了深层储层不同孔隙类型的形成机制,深层砂砾岩储层中原生粒间孔隙的保存为早期油气充注和超压流体共同作用的结果,烃源岩生烃充注酸性流体引发的溶蚀反应是次生溶蚀孔隙形成的关键,储层中超压环境有助于微裂缝发育,形成孔-缝型储集空间。(2)深层流体超压演化受到生烃作用和沉积过程的控制,超压环境的形成取决于保存条件,构造-岩性油气藏中压力的分布受断-砂输导体系调配。在深层常压-弱超压储层中,源-储剩余压力差为稳定和充足的成藏动力;而在超压储层中,源-储剩余压力差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弱。在断层发育区和垂向连通性强的砂体中浮力是油气二次运移、调整的主要动力。(3)基于生烃-储层-压力对济阳坳陷东部深层砂砾岩油气成藏的耦合控制作用,建立了多期叠置近岸水下扇油气相态垂向分异型、近岸水下扇泥岩顶部及侧向联合封堵型、近岸水下扇-浊积扇近源成藏型3种油气成藏模式。济阳坳陷深层多类型砂砾岩油气藏成藏机理和模式的揭示为后续深入勘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成岩演化 压力演化 深层砂砾岩体 深层油气成藏 济阳坳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油气田开发地震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以济阳坳陷为例
18
作者 张强 吕世超 +3 位作者 许彦群 谭琴辉 房环环 徐鹏晔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0-141,共12页
胜利油田整体进入开发中后期,精细油藏开发与进一步提高油气采收率对开发地震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济阳坳陷常规油藏受埋深差异大、多期构造运动、沉积类型多样等因素影响,储层展布与连通关系复杂;同时受到地震识别能力的制约,... 胜利油田整体进入开发中后期,精细油藏开发与进一步提高油气采收率对开发地震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济阳坳陷常规油藏受埋深差异大、多期构造运动、沉积类型多样等因素影响,储层展布与连通关系复杂;同时受到地震识别能力的制约,部分油藏井-震关系不明确,限制了储层精细表征精度。针对胜利油田不同类型常规油藏开发需求,通过实践形成了一系列开发地震技术,包括多方法集成的中浅层河流相储层预测技术、断棱精细刻画技术与多属性组合的一体化复杂断块油藏断裂系统精细描述技术、中深层低渗透储层预测技术、“断-缝-溶复合储集体”多参数融合的潜山油藏储层描述技术,为油藏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持。但随着开发目标油藏“更深、更薄、更小”并逐步拓展至非常规油藏,对开发地震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需要推进处理解释一体化进程,强化岩石物理理论研究,推广OVT域叠前反演在多类型油藏描述中的应用,攻关复杂断块-岩相油藏精细描述技术,突破井-地联采与重磁电震联合技术瓶颈,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在开发地震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提高油藏开发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开发 开发地震技术 断裂系统 储层预测 低渗透 碳酸盐岩潜山 济阳坳陷
下载PDF
济阳坳陷热液流体活动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19
作者 朱士波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2期21-28,共8页
针对济阳坳陷中热液流体活动标志及油气地质意义不明确的问题,综合运用薄片、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碳氧同位素和压汞等资料,明确了济阳坳陷中热液流体活动发育标志及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中热液流体活动发育,指示标志... 针对济阳坳陷中热液流体活动标志及油气地质意义不明确的问题,综合运用薄片、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碳氧同位素和压汞等资料,明确了济阳坳陷中热液流体活动发育标志及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中热液流体活动发育,指示标志包括多种热液矿物和热碎裂结构,砂岩中绿泥石和伊利石含量异常高,黄铁矿的Co/Ni比大于1,稀土元素表现出明显的Eu正异常,砂岩中铁白云石胶结物的碳氧同位素数据投影在低温热液成因区。热液流体活动有利于储层中次生孔隙的形成,同时也有利于裂缝型储层和成岩圈闭的形成。以上成果不仅可以丰富和完善对含油气盆地中热液流体活动特征的认识,而且对于热液改造型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热液流体 热液矿物 黏土矿物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下载PDF
Distribution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gen in Natural Gas from the Jiyang Depression, Eastern China 被引量:7
20
作者 MENG Qingqiang SUN Yuhua +4 位作者 TONG Jianyu FU Qi ZHU Jun ZHU Dongya JIN Zhiju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5期1616-1624,共9页
Hydrogen gas accelerates hydrocarbon generation,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its distribution and origin in petroliferous basins, which has hindered the further exploration.Taken the Jiyang Depression in eastern China a... Hydrogen gas accelerates hydrocarbon generation,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its distribution and origin in petroliferous basins, which has hindered the further exploration.Taken the Jiyang Depression in eastern China as an example, this study collected natural gas from different tectonic units, and analyzed various geochemical characters including gas contents, and carbon and hydrogen isotopic composition.The result shows that:(1) hydrogen gas is widespread distributed, but its content is very low, which typically ranges from 0.01% to 0.1% in this region;(2) the ratios of H2/3He, indicative of the origins of hydrogen gas, suggest that mantle-derived hydrogen is dominant.Even in tectonically stable areas absent with deep fluid activities, there is also mantle-derived;(3)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hydrogen falls in the range of –798‰ to –628‰(relative to VSMOW standard).In areas with deep-derived fluids, the hydrogen gas has a similar isotopic composition with the previously documented deep-sourced gas, with lighter isotopic composition.In contrast, hydrogen gas has a heavier isotopic composition in relatively stable areas.The isotopic signatures suggest that there is a mixture of mantle- and crust-derived hydrogen gas in the relatively stable area,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H2/3He ratios.Therefore, it is clear that the hydrogen gas has a much wider distribution than found in the deep-derived fluid area, resulting in a much broader area with hydrogenating effect for resource rock.This understanding will provide new insights for hydrocarbon generation research and resource assessment in petroliferous bas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OTOPE GENESIS hydrogen gas deep fluid jiyang Depress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