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列文森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杨华 《河北学刊》 2003年第3期157-161,共5页
列文森是美国 2 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学研究领域最主要的学术代表之一 ,美国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导者。本文主要对列文森的两部学术代表作———《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的心灵》和《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卷本 )进行剖... 列文森是美国 2 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学研究领域最主要的学术代表之一 ,美国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导者。本文主要对列文森的两部学术代表作———《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的心灵》和《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卷本 )进行剖析 ,并对列文森的研究特点作了考察 ,认为他浓厚的“犹太情结”对其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有深刻影响 ;他的历史研究具有较为明显的历史相对主义倾向 ,他在阐述问题时喜欢用二分法 ,他有着强烈、深刻的问题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文森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 特点
下载PDF
汉学主义的“超越”与“内在超越”——余英时和列文森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顾卉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51-53,共3页
西方汉学对中国思想文化的研究有着类似于赛义德使用的“东方主义”的“汉学主义”的特征,这种特征有时表现得非常隐蔽。将列文森和余英时这一中一西两位学者对中国思想文化研究进行比较,发现“汉学主义”对他们学术研究的影响,及他们... 西方汉学对中国思想文化的研究有着类似于赛义德使用的“东方主义”的“汉学主义”的特征,这种特征有时表现得非常隐蔽。将列文森和余英时这一中一西两位学者对中国思想文化研究进行比较,发现“汉学主义”对他们学术研究的影响,及他们自身对所处“汉学主义”环境的“内在超越”和“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汉学 汉学主义 内在超越 超越
下载PDF
列文森的“剃刀”——传统文化与普遍性 被引量:1
3
作者 赵金刚 《开放时代》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9-120,M0006,共13页
列文森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提出的普遍性转换的观点是观察当下传统文化的“剃刀”。列文森有费正清学派的背景,并且受到韦伯的中国研究的影响。他通过对儒教与近现代中国的全面考察,认为在进入近代之后,儒家便不再是中国社会... 列文森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提出的普遍性转换的观点是观察当下传统文化的“剃刀”。列文森有费正清学派的背景,并且受到韦伯的中国研究的影响。他通过对儒教与近现代中国的全面考察,认为在进入近代之后,儒家便不再是中国社会的普遍性原则而进入了“博物馆”,在现代中国发挥普遍原则作用的是现代世界的精神。他认为,无论是“中体西用”还是“民族主义”的叙事,都放弃了传统的普遍性而接受了新的普遍价值。因此,今天建基于“国性”“特殊性”而来的对传统的辩护,在列文森看来都不够充分。不过,列文森的这种“一元普遍”的观点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检讨。总之,如何理解传统文化的普遍性,如何理解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这些是我们面对列文森的“剃刀”时所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文森 普遍性 儒教 现代
原文传递
传记与时空:读列文森的近代中国思想论述 被引量:3
4
作者 叶文心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5-168,共14页
列文森的梁启超传与近代中国思想史三部曲,是20世纪中期西方中国学的重要作品。本文从人物传记时空的角度出发,解读列文森的史学方法以及时代背景。列文森开创了一种与"学案"不同的动态思想史模式,把思维活动作为对象,把思想... 列文森的梁启超传与近代中国思想史三部曲,是20世纪中期西方中国学的重要作品。本文从人物传记时空的角度出发,解读列文森的史学方法以及时代背景。列文森开创了一种与"学案"不同的动态思想史模式,把思维活动作为对象,把思想承载者所处的时空结构纳入视野,他把研究的重点设定在思想的流变过程,而不是静态的、能够自圆其说的稳定文本。他运用这个方法,将梁启超以及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思想者塑造为具有现代典范意义的开创性人物。这些人物在面对"古、今、中、外"的多元知识伦理选项的时候,心理结构复杂,自我内省不断,然而都能够毅然跨越熟悉的旧典范,以独立自主的精神认识一个陌生的新世界,寻找过去的经验不能提供的答案,面向历史不曾预测的未来。列文森的史学,透过对梁启超传记性的细致描述,全面诠释了中国近世思想者的现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列文森 传记 史学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