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巴丹吉林盆地东南部盆山结合带航放航磁特征及找矿预测 被引量:1
1
作者 卢亚运 张伟 +2 位作者 张翔 伍显红 贾化山 《矿产与地质》 2023年第1期114-120,共7页
在对研究区航放航磁数据进行整理并编图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研究区航放、航磁特征。对区内典型铀矿床航放航磁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利用航放K、U、Th以及航磁ΔT化极数据求取各转换参量共36种,使用俄罗斯半定量成矿预测软件判别分析结果选... 在对研究区航放航磁数据进行整理并编图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研究区航放、航磁特征。对区内典型铀矿床航放航磁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利用航放K、U、Th以及航磁ΔT化极数据求取各转换参量共36种,使用俄罗斯半定量成矿预测软件判别分析结果选取19种参量建立了塔木素铀矿床数学-物理找矿模型,并将模型应用到研究区开展找矿远景预测,圈定了塔木素—乌力吉、银根—本巴图、雅布赖等三片成矿有利区。认为该三片有利区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为开展下一步工作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放航磁特征 找矿远景预测 巴丹吉林盆地 盆山结合带
下载PDF
西昆仑—塔里木盆地盆-山结合带的中、新生代变形构造及其动力学 被引量:38
2
作者 崔军文 郭宪璞 +2 位作者 丁孝忠 李朋武 张晓卫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3-118,共16页
西昆仑—塔里木盆地盆-山结合带可划分为西昆仑北带和塔里木地块南缘拗陷带(塔南拗陷带)两个构造单元,后者由塔西南拗陷带和塔东南断陷带两部分组成。西昆北带分别以库地—喀什塔什断裂和西昆北冲断裂与西昆中带和塔里木地块南缘拗陷带... 西昆仑—塔里木盆地盆-山结合带可划分为西昆仑北带和塔里木地块南缘拗陷带(塔南拗陷带)两个构造单元,后者由塔西南拗陷带和塔东南断陷带两部分组成。西昆北带分别以库地—喀什塔什断裂和西昆北冲断裂与西昆中带和塔里木地块南缘拗陷带相隔。盆-山构造经历了长期、叠次的形成、演化过程,但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变形构造具有极大的统一性,总体表现为以西昆中断裂(其主体为库地—喀什塔什断裂)为根带,以北向逆冲扩展作用为主导,向北至塔南拗陷带腹部,逐渐转化为以垂直向上的构造伸展作用为主导。塔南拗陷带的逆冲断裂与具强烈深层流变组构的西昆北逆冲断裂属统一地球动力学系统中不同构造层次的成分,前者是后者向浅层脆性应变域扩展的产物。导致盆-山构造形成的驱动力来自昆仑构造带以南的持续、强烈的北向逆冲扩展作用,至少在塔南拗陷带的前早更新统地层分布区不存在塔里木地块自北向南俯冲的直接证据。西昆仑—塔里木盆地南缘的造盆、造山作用过程可简单地归纳为三个形成演化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快速隆升和快速拗陷(沉降)期、晚白垩世—古近纪的深层拆离-缓慢隆升和均匀拗陷(沉降)期和新近纪至今的挤压-急剧隆升和强烈拗陷(沉降)期。造盆、造山作用的动力学过程表明,中—上新世是造盆造山作用机制发生重大转折时期,早更新世末的构造运动基本上奠定了西昆仑—塔里木盆地南缘的盆-山构造格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结合带 西昆北带 塔里木南缘拗陷带 中、新生代 变形构造 造盆 造山作用
下载PDF
西南天山—塔里木盆地结合带浅深构造关系——深地震反射剖面的初步揭露 被引量:20
3
作者 侯贺晟 高锐 +7 位作者 贺日政 蔡勋育 刘金凯 熊小松 管烨 曾令森 James H.Knapp Steven Roecker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116-4125,共10页
盆山结合部的浅-深结构样式是进行陆内造山动力学研究与讨论的重要依据.2007年,在喀什东的天山与塔里木盆地之间的过渡带上,完成了一条近南北向的长度为121km的主动源深地震反射剖面,显示出盆山结合部现今地壳尺度的构造格架.剖面南部... 盆山结合部的浅-深结构样式是进行陆内造山动力学研究与讨论的重要依据.2007年,在喀什东的天山与塔里木盆地之间的过渡带上,完成了一条近南北向的长度为121km的主动源深地震反射剖面,显示出盆山结合部现今地壳尺度的构造格架.剖面南部呈现出10~12km巨厚的沉积盖层,沉积盖层内发育滑脱断层;盆山结合部多排隆起构造以及天山山前上地壳显现出向北倾斜的断裂与地表地质观察吻合;盆山结合带展现出滑脱与逆冲推覆构造相关的断层褶皱;与塔里木盆地稳定沉积层相比,在南天山浅、中层地层受到强烈的变形改造,导致地层比较破碎,反射变弱、连续性较差;时间剖面上可以追踪到比较连续的Moho反射,从南向北有加深的趋势.深地震反射剖面揭露出的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的这些浅-深构造,展现出塔里木盆地盖层向南天山滑脱与南天山向塔里木盆地逆冲推覆的特征,反映出陆内汇聚下的盆山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天山 塔里木盆地 盆山结合带 深地震反射剖面 浅深构造关系
下载PDF
钦杭何在?来自综合地球物理探测的认识 被引量:22
4
作者 严加永 吕庆田 +8 位作者 罗凡 陈安国 叶高峰 张永谦 张昆 赵金花 张冲 刘振东 刘彦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90-703,共14页
扬子古板块与华夏古板块的结合带(简称钦杭结合带)是中国东南部一条最重要的构造岩浆成矿带,其西段的位置和边界的划分方法,尚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以大尺度卫星重磁资料为主,结合区域电性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处理和分析,对钦杭结合带的边... 扬子古板块与华夏古板块的结合带(简称钦杭结合带)是中国东南部一条最重要的构造岩浆成矿带,其西段的位置和边界的划分方法,尚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以大尺度卫星重磁资料为主,结合区域电性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处理和分析,对钦杭结合带的边界进行了识别和厘定。研究认为,钦杭结合带是江南造山带的南部边界,结合带南界为宁波-金华-上饶南-赣州北-郴州-北海东,北界为上海-湖州-鹰潭-临川-萍乡-衡阳-永州-桂林-梧州-钦州。在结合带两侧,无论是重力场还是磁力场都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反映了扬子和华夏板块不同的物质组成和基底特征。钦杭结合带内地球物理场也存在局部差异,揭示了结合带经过多期次岩浆活动,在不同地段形成了不同组合的金属矿床和别具特色的钦杭成矿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杭结合带 卫星重磁 多尺度边缘检测 大地电磁 宽频地震 深部地质调查 深部资源工程
下载PDF
盆山结合部近地表速度结构与静校正方法研究——以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结合部为例 被引量:10
5
作者 侯贺晟 高锐 +6 位作者 贺日政 刘金凯 酆少英 管烨 蔡勋育 James.H.Knapp Francis T.Wu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11,共5页
盆山结合部位近地表结构复杂,地震资料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突出。以横穿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的某二维地震测线为例,通过分析盆地、盆山结合部和山区的典型单炮记录,确定了一套基于浮动基准面的层析静校正流程——对起伏地表的高程进行... 盆山结合部位近地表结构复杂,地震资料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突出。以横穿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的某二维地震测线为例,通过分析盆地、盆山结合部和山区的典型单炮记录,确定了一套基于浮动基准面的层析静校正流程——对起伏地表的高程进行平滑,将其作为浮动基准面;在该基准面上应用初至波层析反演方法计算炮、检点静校正量,并应用于数据体上;之后对该数据体进行速度分析和动校正等常规处理,再应用高程法计算浮动基准面到最终基准面的炮、检点静校正量。实际应用效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解决盆山结合部资料中的中、长波长静校正问题,地震剖面的成像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天山 塔里木盆地 盆山结合部 近地表结构 初至波 层析反演方法 高程静校正方法 浮动基准面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盆山结合带东段逆冲体系的形成及演化过程 被引量:3
6
作者 徐晓尹 蔡志慧 +3 位作者 何碧竹 杨有星 程木伟 何翠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743-3752,共10页
塔西南盆山结合带位于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的结合部位,以发育逆冲推覆构造为主要变形特征,是研究青藏高原与塔里木关系的理想对象,也是塔里木油气成藏的重要潜力区。本研究主要通过野外考察、卫星图片解译以及重点地震剖面解释,对... 塔西南盆山结合带位于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的结合部位,以发育逆冲推覆构造为主要变形特征,是研究青藏高原与塔里木关系的理想对象,也是塔里木油气成藏的重要潜力区。本研究主要通过野外考察、卫星图片解译以及重点地震剖面解释,对塔西南盆山结合带东段和田地区逆冲体系的结构及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且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阐述了塔西南盆山结合带东段逆冲体系的形成时限。我们认为塔西南盆山结合带东段逆冲体系由几个逆冲岩席组成,这些逆冲岩席皆形成在中新世之后,并且形成时间由南到北逐渐变新。我们采用了平衡剖面恢复手段对塔西南盆山结合带东段的变形程度及演化过程进行推理。指出塔西南盆山结合带东段新生代上地壳缩短率为36%-38%,且主要发生在中新世以来。塔西南盆山结合带东段逆冲体系的形成是新生代印度亚洲两大板块碰撞事件远程效应产生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西南 盆山结合带 逆冲体系 构造演化
下载PDF
中国西部典型盆山结合带:西秦岭——临夏盆地深地震反射剖面沿线岩浆岩岩石地球化学测试数据集 被引量:1
7
作者 曾令森 高锐 +8 位作者 高利娥 王海燕 贺日政 金胜 侯贺晟 薛爱民 熊小松 李文辉 叶高峰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1期56-63,184-193,共9页
西秦岭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其岩石圈结构与变化记录着高原向东北发展演化的深部过程信息。西秦岭造山带也是中国资源开发的远景区,特别是随着全球石油的紧缺,我国石油地质界加快了新区勘探,西秦岭造山带与其两侧盆地被列为中国... 西秦岭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其岩石圈结构与变化记录着高原向东北发展演化的深部过程信息。西秦岭造山带也是中国资源开发的远景区,特别是随着全球石油的紧缺,我国石油地质界加快了新区勘探,西秦岭造山带与其两侧盆地被列为中国油气勘探评价值得重视和重新认识的战略选区之一。在野外观测的基础上,对跨越西秦岭和位于南祁连的临夏盆地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沿线的重要地质体进行了系统采样,开展了锆石U-Pb地质年代学、全岩元素和同位素(Sr和Nd)组成的测试工作。西秦岭—临夏盆地深地震反射剖面沿线重要岩浆岩岩石地球化学测试数据集中共包含3个数据表,分别为合作北部西秦岭造山带和临夏盆地内岩浆岩的锆石LC-MC-ICP-MS定年数据(共计7个测试样品、145个测试点,测试精度为(2σ)均为2%)、合作北部西秦岭造山带和临夏盆地内岩浆岩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共计33个测试样品,每个样品有69个测试项,含量大于10×10-6的元素的测试精度为5%,而小于10×10-6的元素精度为10%)、合作北部西秦岭造山带和临夏盆地内岩浆岩的Sr和Nd同位素特征(共计27个测试样品,Sr和Nd同位素的测试精度分别为±0.000010 (n=18),和±0.000011 (n=18))。这些数据为厘定不同岩浆岩的形成年代和地球化学性质,从而更好地解译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深部地质构造所代表的构造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结合带 西秦岭 临夏盆地 地震反射剖面 岩石地球化学 数据集
下载PDF
Basin-and Mountain-Building Dynamic Model of “Ramping-Detachment-Compression” in the West Kunlun-Southern Tarim Basin Margin 被引量:3
8
作者 CUI Junwen LI Pengwu GUO Xianpu DING Xiaozhong TANG Zhem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2期358-370,共13页
Analysis of the deformation structures in the West Kunlun-Tarim basin-range junction belt indicates that sediments in the southwestern Tarim depression were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West Kunlun Mountains and that with ... Analysis of the deformation structures in the West Kunlun-Tarim basin-range junction belt indicates that sediments in the southwestern Tarim depression were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West Kunlun Mountains and that with time the region of sedimentation extended progressivdy toward the north. Three north-underthrusting (subducting), steep-dipping, high-velocity zones (bodies) are recognized at depths, which correspond to the central West Kunlun junction belt (bounded by the Kiida-Kaxtax fault on the north and Bulungkol-Kangxiwar fault on the south), Quanshuigou fault belt (whose eastward extension is the Jinshajiang fault belt) and Bangong Co-Nujiang fault belt. The geodynamic process of the basin-range junction belt generally proceeded as follows: centering around the magma source region (which largely corresponds with the Karatag terrane at the surface), the deep-seated material flowed and extended from below upward and to all sides, resulting in strong deformation (mainly extension) in the overlying lithosphere and even the upper mantle, appearance of extensional stress perpendicular to the strike of the orogenic belt in the thermal uplift region or at the top of the mantle diapir and localized thickening of the sedimentary cover (thermal subsidence in the upper crust). Three stages of the basin- and mountain-forming processes in the West Kunlun-southern Tarim basin margin may be summarized: (1) the stage of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rampingrapid uplift and rapid subsidence, when north-directed thrust propagation and south-directed intracontinental subduction, was the dominant mechanism for basin- and mountain-building processes; (2) the stage of Late Cretaceous-Paleogene deep-level detachment-slow uplift and homogeneous subsidence, when the dominant mechanism for the basin- and mountain-forming processes was detachment (subhorizontal north-directed deep-level ductile shear) and its resulting lateral propagation of deep material; and (3) the stage of Neogene-present compression-rapid uplift and strong subsidence, when the basin- and mountain-forming processes were simultaneously controlled by north-vergent thrust propagation and compression. The authors summarize the processes as the “ramping-detachment-compression basin- and mountain-forming dynamic model”. The basin-range tectonics was initiated in the Late Jurassic, the Miocene-Pliocene were a major transition period for the basin- and mountain-forming mechanism and the terminal early Pleistocene tectonic movement in the main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basin-and-mountain tectonic framework in the West Kunlun-southern Tarim basin marg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sin-range junction belt ramping (subduction and thrust propagation) detachment compression basin- and mountain-forming processes dynamic model
下载PDF
输送带接头疲劳性能测试实验台 被引量:2
9
作者 毛君 解威 韩宇飞 《煤矿机械》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26-127,共2页
针对带式输送机输送带接头的强度以及寿命测试的需要,设计了橡胶带疲劳性能测试实验台。采用液压系统对其运行速度、最大载荷、最小载荷以及实验周期进行控制,可以对接头处的疲劳性能进行有效地测试。
关键词 橡胶带接头 寿命 实验台 液压系统
下载PDF
新疆天山中段的震源机制解与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志斌 赵晓成 任林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95-611,共17页
文中收集了新疆测震台网2009—2018年记录的492个MS2.5以上的地震事件,以MS=3.5为界,分别用CAP方法和FOCEMEC程序计算其震源机制解,并收集了GCMT记录的该区域历史地震事件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按照全球应力图分类标准对计算得到的震源机... 文中收集了新疆测震台网2009—2018年记录的492个MS2.5以上的地震事件,以MS=3.5为界,分别用CAP方法和FOCEMEC程序计算其震源机制解,并收集了GCMT记录的该区域历史地震事件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按照全球应力图分类标准对计算得到的震源机制解数据进行分类,发现区域内中强地震主要以逆冲型为主,兼有一定的走滑分量。采用阻尼区域应力场反演方法获取新疆天山中段的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最大主压应力轴由西向东呈扇形旋转,自西段的NW向逐渐转为NE向,仰角近水平,最大主张应力轴近EW向,仰角近直立。受喀什河断裂、那拉提断裂、博阿断裂、准噶尔南缘断裂和北轮台断裂等大型断裂带的影响,局部区域应力场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在帕米尔和塔里木块体持续向N挤压的影响下,天山整体被挤压缩短,但由南向北、由西向东缩短速率逐渐降低,应力形因子自西向东逐渐增大,且中间主压应力轴由偏压缩成分转为偏拉张成分。研究区南侧最大主压应力轴方向为N15°E,而北侧则为近SN向,这与塔里木块体的顺时针旋转有直接关联。区内近期发生的2次MS6.6地震均造成区域应力场的逆时针旋转,震后应力场与主震震源机制解趋于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天山中段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盆山结合带
下载PDF
西构造结—帕米尔及周边深部结构与构造探榷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谦身 滕吉文 +3 位作者 陈石 文武 张永谦 徐伟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970-2977,共8页
帕米尔高原是五大山脉汇结之中心,被称为“西构造结”.在此山高耸谷陡深是人迹罕至的无人区.应用稀少的地面重力和人工地震数据和卫星重力资料,以NNW和NEE向两条长达1620 km的十字交叉剖面,对帕米尔高原地区地壳深部结构与区域地质构造... 帕米尔高原是五大山脉汇结之中心,被称为“西构造结”.在此山高耸谷陡深是人迹罕至的无人区.应用稀少的地面重力和人工地震数据和卫星重力资料,以NNW和NEE向两条长达1620 km的十字交叉剖面,对帕米尔高原地区地壳深部结构与区域地质构造进行了研讨.帕米尔高原中心地区地壳厚度(莫霍界面深度)接近70 km,并在总体上呈向四周逐渐延展减薄(变浅)的总趋势,到帕米尔的周边地区减薄为50余km左右.这里是一个壳幔结构变异的构造强烈活动地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 西构造结 重力异常 密度结构 地壳厚度
下载PDF
叶亦克幅、黑石北湖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被引量:17
12
作者 张振福 魏荣珠 +6 位作者 王权 王致山 武俊高 董挨管 段春森 魏云峰 杨五宝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95-601,共7页
发现了3条蛇绿混杂岩带,并以此对本区的构造地层单元进行了合理的划分。在碎石山、拜惹布错一带发现了较为典型的蛇绿混杂岩,从而为西金乌兰-金沙江结合带的西延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认为库牙克断裂与阿尔金断裂为同一条断裂,并首次提出... 发现了3条蛇绿混杂岩带,并以此对本区的构造地层单元进行了合理的划分。在碎石山、拜惹布错一带发现了较为典型的蛇绿混杂岩,从而为西金乌兰-金沙江结合带的西延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认为库牙克断裂与阿尔金断裂为同一条断裂,并首次提出库牙克断裂的断距约80km。在原侏罗系雁石坪群中发现了大量二叠纪化石,为地层的正确划分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 蛇绿混杂岩带 西金乌兰-金沙江结合带 库牙克断裂 阿尔金断裂 侏罗系 二叠系
下载PDF
东昆仑与西昆仑地质构造对比研究之刍议 被引量:30
13
作者 李兴振 尹福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777-783,共7页
初步总结了昆仑造山带地质构造的四大特点和东、西昆仑地质对比的三大线索,重新厘定了构造单元,并进行了对比。提出了昆仑造山带研究的重要意义及研究的基本思路。指出昆仑造山带是在老的加里东造山带基础上重新解体裂解为洋又拼合的地... 初步总结了昆仑造山带地质构造的四大特点和东、西昆仑地质对比的三大线索,重新厘定了构造单元,并进行了对比。提出了昆仑造山带研究的重要意义及研究的基本思路。指出昆仑造山带是在老的加里东造山带基础上重新解体裂解为洋又拼合的地带,是一个原、古特提斯洋陆转换的转换承接地带。昆仑造山带保存了从原特提斯洋消亡后,由碰撞造山到山脉老化再次裂解这一大陆构造演化阶段的许多信息,可能是我们认识中国大陆乃至欧亚大陆如何通过这种转换承接实现洋陆转换,把各个陆块拼接在一起的一个重要窗口。对昆仑造山带的解剖对现今仍处于碰撞后发展阶段的青藏高原的研究及今后的找矿都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构造 昆仑造山带 构造单元对比 造山带解体 洋陆转换 转换承接带
下载PDF
秦昆接合部造山带鄂拉山中三叠世安尼期钙质风暴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迎堂 彭伟 +1 位作者 王秉璋 刘生军 《青海地质》 2000年第2期27-30,共4页
在秦昆接合部造山带发现典型的钙质风暴岩主要分布于羊曲—苦海—赛什塘构造混杂带西北侧,由介壳灰岩及泥晶灰岩组成,发育典型粒序层理、丘状交错层理。其发育时期为中三叠世安尼期,为河卡山前陆盆地晚期磨拉石阶段的产物,风暴岩可作为... 在秦昆接合部造山带发现典型的钙质风暴岩主要分布于羊曲—苦海—赛什塘构造混杂带西北侧,由介壳灰岩及泥晶灰岩组成,发育典型粒序层理、丘状交错层理。其发育时期为中三叠世安尼期,为河卡山前陆盆地晚期磨拉石阶段的产物,风暴岩可作为地层划分对比的等时标志,为进一步解剖秦昆接合部造山带三叠纪地层、盆地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昆接合部造山带 中三叠世 钙质风暴岩 地层
下载PDF
昆秦接合部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的一些特点——苦海—赛什塘—羊曲构造混杂带剖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秉璋 朱迎堂 +1 位作者 张智勇 解玉海 《青海地质》 2000年第1期9-17,共9页
系统论述了昆秦接合部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的特征,应用非史密斯地(岩)层体构造岩片(块)四维裂拼复原原理解剖了羊曲—赛什塘—苦海构造混杂带,提出该构造带为晚华力西期—印支期扬子陆块与柴达木陆块近东西向汇聚过程中形成的陆缘俯冲增... 系统论述了昆秦接合部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的特征,应用非史密斯地(岩)层体构造岩片(块)四维裂拼复原原理解剖了羊曲—赛什塘—苦海构造混杂带,提出该构造带为晚华力西期—印支期扬子陆块与柴达木陆块近东西向汇聚过程中形成的陆缘俯冲增生杂岩楔,并对其组成、结构、演化过程等做了初步的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秦接合部造山带 非史密斯地层 构造混杂带
下载PDF
云南宁蒗地区菱形构造格局及其联合构造型式 被引量:9
16
作者 胡受权 郭文平 《矿物岩石》 CAS CSCD 1995年第4期93-99,共7页
宁哀地区位于杨子准地台西缘;区域上属南北向川西一藏东构造带,其东为南北向康滇地轴,西为近南北向三江构造带。区域重磁资料反映了基底和盖层由北东向、北西向断裂系组成的区域菱形构造格局,宁蓑地区基本菱形构造格局实属其有机组... 宁哀地区位于杨子准地台西缘;区域上属南北向川西一藏东构造带,其东为南北向康滇地轴,西为近南北向三江构造带。区域重磁资料反映了基底和盖层由北东向、北西向断裂系组成的区域菱形构造格局,宁蓑地区基本菱形构造格局实属其有机组成部分。因各菱形构造的边界条件及应力状态不同,在研究区内形成了各型联合构造。宁蒗东南区发育宁南菱形构造及其所决定的宁南反凸双弧联合构造。宁南反凸双弧联合构造东弧带追踪基底南北向构造所形成的包都——波罗弧形断裂.是本区重要的喜山期主于控岩控矿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蒗地区 菱形构造格局 联合构造 云南
下载PDF
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对接带萍乡区段构造特征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细元 钟达洪 +2 位作者 袁建芽 谢清辉 李宜春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372-379,共8页
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对接带由江西中部通过,其中萍乡地区自燕山运动末期以来,在北部以逆冲推覆作用为主,形成了大规模的逆冲推覆构造,南部在重力滑脱作用下,形成变质—岩浆热穹隆和一系列滑褶构造带及滑块构造,中部则形成相互叠覆的南、... 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对接带由江西中部通过,其中萍乡地区自燕山运动末期以来,在北部以逆冲推覆作用为主,形成了大规模的逆冲推覆构造,南部在重力滑脱作用下,形成变质—岩浆热穹隆和一系列滑褶构造带及滑块构造,中部则形成相互叠覆的南、北构造对接带。在这些推、滑覆体之下多处掩覆了含煤岩系,这为寻找隐伏煤田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同时,南、北构造对接带也是钴多金属矿有利的成矿区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板块 构造特征 华南 成矿区 逆冲推覆构造 燕山运动 含煤岩系 对接 萍乡地区 重力
下载PDF
基于螺栓连结的钢混组合梁力学性能数值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薛原 刘震 《北方交通》 2014年第5期15-17,共3页
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Midas-Fea对钢混组合梁进行数值分析,研究钢混组合梁的力学性能。研究表明:随着外荷载的增加,伴随着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螺栓剪切滑移关系的非线性以及接触关系的非线性,组合梁力学性能呈现非常明显的非线性变... 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Midas-Fea对钢混组合梁进行数值分析,研究钢混组合梁的力学性能。研究表明:随着外荷载的增加,伴随着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螺栓剪切滑移关系的非线性以及接触关系的非线性,组合梁力学性能呈现非常明显的非线性变化规律;结合面剪力从梁端到跨中逐渐较少,且随着荷载的增加而增加;组合梁破坏前已经有较大的位移产生,是有预兆的破坏;钢混组合梁螺栓间距为300mm的情况下破坏形态为材料破坏,而非螺栓剪切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钢混组合梁 螺栓连结 数值分析
下载PDF
滇西北宁蒗地区喜山期斑岩带形成的构造机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受权 徐旜章 郭文平 《火山地质与矿产》 1995年第1期7-17,共11页
宁蒗地区地处扬子准地台西缘与松潘-甘孜褶皱系的接合部位.其东为南北向的康滇地轴.西为近南北向的三江构造带。这种特定的区域构造背景决定着本区基本的菱形构造格局。区内北东向金棉-木里断裂将本区划为两个不同的建造-构造区:宁... 宁蒗地区地处扬子准地台西缘与松潘-甘孜褶皱系的接合部位.其东为南北向的康滇地轴.西为近南北向的三江构造带。这种特定的区域构造背景决定着本区基本的菱形构造格局。区内北东向金棉-木里断裂将本区划为两个不同的建造-构造区:宁蒗西北区和宁蒗东南区。宁蒗东南区受四条北东向与北西向深断裂为界的宁南菱形构造控制,形成了叙方对称型的宁南反凸双孤联合构造。该宁南反凸双孤联会构造东弧带追踪基底南北向构造所形成的包都-波罗弧形断裂构造,控制了本区喜山期斑岩带的形成和分布。区内斑岩群(体)主要分布于该主干控岩断裂带与其它多方向构造的复合系统中。通过模拟实验,进步验证了区内斑岩带的控岩造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 嘉山期 控岩构造 宁蒗地区 斑岩 成因
下载PDF
陕西勉略宁地区金、多金属矿产控矿条件及成矿模式 被引量:9
20
作者 冯华 吴闻人 《陕西地质》 1997年第2X期39-47,共9页
随着原碧口群的解体,基底碰合带的被揭示,勉略宁地区控矿基本地质条件逐渐明朗。依据矿产产出与板块构造演化关系,提出区内存在五大矿床类型。着重剖析了基底碰合带与成矿关系,作为中晚元古代不同构造地体的聚合带,不但汇聚了聚合... 随着原碧口群的解体,基底碰合带的被揭示,勉略宁地区控矿基本地质条件逐渐明朗。依据矿产产出与板块构造演化关系,提出区内存在五大矿床类型。着重剖析了基底碰合带与成矿关系,作为中晚元古代不同构造地体的聚合带,不但汇聚了聚合板块边缘类型矿产,也汇聚了离散型板块边缘矿产及造山作用复合叠加改造形成的矿产,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成矿类型矿产产出的最终聚合地带,即现今勉略宁地区最大的成矿带一峡口驿一黑木林一大茅坪金、多金属成矿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勉略宁 基底碰合带 聚敛型 离散型 矿产聚合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