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冬季鹅喉羚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 被引量:23
1
作者 夏参军 乔建芳 +3 位作者 杨维康 徐文轩 刘伟 李莹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3-287,共5页
2007年12月,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在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观察鹅喉羚冬季昼间行为。将鹅喉羚的行为分为采食、警戒、休息、移动和"其他"5种类型,各类行为所占比例雌羊为68.0%、7.0%、19.6%、5.0%、0.4%,采食行为消耗的时... 2007年12月,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在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观察鹅喉羚冬季昼间行为。将鹅喉羚的行为分为采食、警戒、休息、移动和"其他"5种类型,各类行为所占比例雌羊为68.0%、7.0%、19.6%、5.0%、0.4%,采食行为消耗的时间最多,"其他"行为消耗时间最短,雄羊为29.6%、19.2%、29.3%、20.6%、1.3%,采食行为所消耗时间仍占最多,但较雌羊已大幅减少。无论雌雄,各行为在10min观察期内所占据平均时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除"其他"行为在10min观察期内所占据平均时间性别间差异不显著外,雌雄其余4类行为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雌羊采食行为存在3个高峰,分别在11:00—12:00、13:00—14:00和17:00—18:00;移动高峰出现在13:00—15:00和18:00—19:00;警戒最高峰出现在13:00—14:00;休息行为表现为双峰形,分别在12:00—13:00和16:00—17:00。雄羊采食行为也有3个高峰,分别在10:00—11:00、13:00—14:00和17:00—18:00,但不如雌性明显;移动行为在13:00—14:00和18:00—19:00有2个高峰;警戒行为在13:00—14:00和18:00—19:00出现小的高峰;休息在15:00—16:00达到最高峰。雌性鹅喉羚采食、移动、警戒、休息行为在各个时段差异均显著,而雄性则是采食和警戒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喉羚 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 行为时间分配 活动节律
下载PDF
新疆卡拉麦里山保护区鹅喉羚的社群结构 被引量:11
2
作者 乔建芳 杨维康 +1 位作者 徐文轩 刘伟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53-357,共5页
2005年11月至2007年5月,在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保护区对鹅喉羚的社群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将其集群划分为雌性群、雄性群、亚成体群、独羚、雌雄混合群和不明群6种类型。共统计鹅喉羚564群,总计3186只。春季鹅喉羚以雄性群居多(45.7%... 2005年11月至2007年5月,在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保护区对鹅喉羚的社群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将其集群划分为雌性群、雄性群、亚成体群、独羚、雌雄混合群和不明群6种类型。共统计鹅喉羚564群,总计3186只。春季鹅喉羚以雄性群居多(45.7%);夏秋两季则以雌性群为主(52.9%和70.4%);冬季以混合群居多(60%)。卡方独立性检验表明,四个季节间三种社群类型的百分比组成差异显著(x^2=68.45,P〈0.01),受繁殖周期和季节变化影响。鹅喉羚集群大小范围为1-95只,其中3只群出现最多(20.0%);2-5只的群占54.3%;6-10只的群占23.1%;11-20只的群占9.2%;〉20只的群占2.3%。春夏秋冬四季平均群大小分别为(4.45±4.07;4.94±4.20;6.66±10.12;6.0±5.66),其中春季平均集群大小分别与秋季和冬季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喉羚 社群 集群大小 社群类型 卡拉麦里山
下载PDF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鹅喉羚的时空分布与生境选择 被引量:15
3
作者 李莹 徐文轩 +1 位作者 乔建芳 杨维康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61-267,共7页
基于2005年以来对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鹅喉羚分布调查和栖息地样方采集,运用GIS技术进行目视解译与图层叠加分析进行鹅喉羚分布研究,并运用选择指数与选择系数模型探讨鹅喉羚的生境选择。研究发现,保护区内鹅喉羚四季分布虽有明... 基于2005年以来对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鹅喉羚分布调查和栖息地样方采集,运用GIS技术进行目视解译与图层叠加分析进行鹅喉羚分布研究,并运用选择指数与选择系数模型探讨鹅喉羚的生境选择。研究发现,保护区内鹅喉羚四季分布虽有明显差异,但主要分布区位于在保护区中部的针茅、驼绒藜、沙蒿-驼绒藜、假木贼-针茅群落中。不同季节鹅喉羚对植被类型的选择有差异,春季鹅喉羚倾向选择假木贼-针茅群落和梭梭群落;夏季鹅喉羚喜欢针茅群落、驼绒藜群落、梭梭群落;秋季鹅喉羚则倾向选择针茅群落和假木贼-针茅群落。鹅喉羚喜欢坡度平缓的地区;春季和夏季对各种坡向随机选择的,秋季不喜欢阴坡,其他坡向则几乎随机选择;春季和夏季喜欢中坡位,不喜欢上坡位,对下坡位随机选择,秋季对各种坡位随机选择。鹅喉羚的分布主要受植被类型和水源的影响,人类干扰是影响鹅喉羚冬季分布的主要因素。食物、隐蔽性和地形因素是鹅喉羚生境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喉羚 GIS 生境选择 卡拉麦里山
下载PDF
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蒙古野驴的食性 被引量:12
4
作者 徐文轩 杨维康 乔建芳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7-431,共5页
We quantified food habits of Kulan(Equus hemionus hemionus) at Kalamaili Mountain Nature Reserve(KNR) in northern Xinjiang,September 2006-August 2007,using faecal microscopic methods. We identified 46 plant species in... We quantified food habits of Kulan(Equus hemionus hemionus) at Kalamaili Mountain Nature Reserve(KNR) in northern Xinjiang,September 2006-August 2007,using faecal microscopic methods. We identified 46 plant species in Kulan fecal samples,representing 17 families. Diets veried seasonally:in autumn,we documented 25 plant species from 8 families consumed by Kulans;in winter,Kulan consumed 13 plant species from 5 families;30 plant species from 14 families were used by Kulan in spring;and 26 plant species from 13 families were used by Kulan in summer. Chenopodiaceae and Gramineae were major foods of Kulan,comprising 64.7%-84.1% of their diet,and forbs were very important to Kulan in spring.Stipa glareosa was a major food of Kulan in spring and summer,of lesser but significant importance were Haloxylon ammodendron and Ceratoides latens. Similar to the summer,grasses like Stipa glareosa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autumn,but shrubs became of more importance. In winter,Anabasis spp. and Reaumuria soongonica were the major food of Kulan. We believe that the Kulan in KNR occupied a grazer-mixed feeder continuum,and the change of the Kulan food habits through the year were due to the seasonal changes in plant nutrient quality and human interferences. Anabasis spp.,which played a major role in winter,was utilized as a strategy for energy metabol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野驴 粪便显微分析 食性 卡拉麦里山
下载PDF
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建立国家公园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徐晓亮 马伟 +1 位作者 马文静 徐文轩 《绿色科技》 2022年第4期144-147,共4页
指出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以普氏野马、蒙古野驴和鹅喉羚为代表的有蹄类野生动物栖息地及温带干旱荒漠生态系统具有全... 指出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以普氏野马、蒙古野驴和鹅喉羚为代表的有蹄类野生动物栖息地及温带干旱荒漠生态系统具有全球重要性,具有建立国家公园的天然优势。对保护区建立国家公园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保护区符合公园资源价值具有全球代表性的要求,符合建立国家公园适宜性的要求,符合具有国家代表性和国民认同度高的要求,符合管理可行性的要求,是新疆建立国家公园的优先潜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可行性 卡拉麦里山
下载PDF
阿尔泰山南部科克森山和卡拉麦里山盘羊冬季卧息地的选择 被引量:22
6
作者 初红军 蒋志刚 +2 位作者 戚英杰 陶永善 李斌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5-132,共8页
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在阿尔泰山南部科克森山和卡拉麦里山采用样线法研究了盘羊冬季卧息地的选择性。结果表明,两地区的盘羊对冬季卧息地的利用均有选择性,两地区盘羊偏好利用山坡做卧息地,避免选择山沟和平滩卧息;偏好位于半阴和半... 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在阿尔泰山南部科克森山和卡拉麦里山采用样线法研究了盘羊冬季卧息地的选择性。结果表明,两地区的盘羊对冬季卧息地的利用均有选择性,两地区盘羊偏好利用山坡做卧息地,避免选择山沟和平滩卧息;偏好位于半阴和半阳坡的卧息地,避免利用阴坡,对阳坡随机利用;偏好位于上坡位和中坡位的卧息地,对下坡位则为随机利用。通过与对照样方比较,科克森山和卡拉麦里山盘羊冬季卧息地均以植物科数多、植物种数多、植物密度高、灌木株数小、驼绒藜株数少、接近隐蔽物、隐蔽级高和雪覆盖浅为主要特征。在科克森山,盘羊通常选择坡度大、雪覆盖浅的位置作为其卧息地。在卡拉麦里山盘羊通常选择坡度大的地方作为其卧息地。科克森山和卡拉麦里山盘羊卧息地变量前6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分别达到了80.75%和82.58%,较好地反映了盘羊卧息地的生境特征。科克森山和卡拉麦里山盘羊卧息地第1主成分贡献率分别达到了23.04%和24.33%。在两地区,植物科数、植物种数、灌木种数、雪深和坡度5个因子的载荷系数均为正值,具有较大的作用。其余5个主成分中隐蔽级、海拔、距水源距离和距居民点距离也很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泰山 盘羊 卧息地 科克森山 卡拉麦里山
下载PDF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威胁因子及有效管理限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阿依江·叶尔肯 程鲲 +1 位作者 宗诚 戚英杰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95-1000,共6页
通过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PRA),对新疆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的威胁因子和有效管理限制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对22项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的威胁因子及16项管理限制因素利用问题矩阵排序,并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分析威胁因子现状,提出相应的有效... 通过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PRA),对新疆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的威胁因子和有效管理限制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对22项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的威胁因子及16项管理限制因素利用问题矩阵排序,并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分析威胁因子现状,提出相应的有效管理措施。结果表明:威胁较为严重的自然因素包括极端气温、风沙干旱、暴风雪、马胃蝇等因子,能够通过气象监测、调整水源地等方法得到缓解;人为因素中非法开矿、过度放牧、公路铁路修建等造成了保护区生境的退化,应加强巡护管理。保护区有效管理最大的限制因素是管护资金不足,其次是员工培训机制不健全和保护区执法人员数量不足。保护区在基础设施、技术设备、巡护管理、人员支撑、培训规划、宣传教育等6个方面需要采取解决措施进行提升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 限制因素 威胁因子 参与式乡村评估
下载PDF
新疆卡山自然保护区典型水源地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4
8
作者 石攀基 刘冬志 +3 位作者 田燕菲 初红军 马伟 田新民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21-1228,共8页
该研究通过样方调查法对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卡山自然保护区)水源地植物种类及数量进行统计,利用TWINSPAN和DCA进行植物群落数量分类和排序,并对保护区典型水源地土壤理化性质与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的相关关系进行CC... 该研究通过样方调查法对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卡山自然保护区)水源地植物种类及数量进行统计,利用TWINSPAN和DCA进行植物群落数量分类和排序,并对保护区典型水源地土壤理化性质与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的相关关系进行CCA分析。结果表明:(1)卡山自然保护区32个典型水源地调查共记录到15科41属53种植物。(2)群落分类共分为7个群落,分别为:铃铛刺群落、沙拐枣-麻黄群落、白刺+柽柳-蛇麻黄+羽毛三芒草群落、芨芨草+白茎绢蒿群落、盐爪爪群落、白刺群落、柽柳+盐爪爪-芨芨草群落。(3)有机质、总氮对植物群落的分布影响较大。研究认为,典型水源地作为重要的功能区域,对其进行保护是维持卡山保护区生态平衡的一个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典型水源地 植物群落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金矿生态恢复区的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群落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田燕菲 刘冬志 +2 位作者 初红军 石攀基 马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7-114,共8页
[目的]调查实施生态修复措施后的矿区土壤状况与植物群落的恢复情况,为矿区修复治理措施提供评价依据。[方法]以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金矿生态恢复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样方法和室内试验,进行研究区植被特征、植物群... [目的]调查实施生态修复措施后的矿区土壤状况与植物群落的恢复情况,为矿区修复治理措施提供评价依据。[方法]以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金矿生态恢复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样方法和室内试验,进行研究区植被特征、植物群落多样性调查和土壤理化性质检测分析。[结果]与原生对照区相比,经过生态修复工作的金矿生态修复区土壤pH值、电导率、有机质、总氮、全钾的含量普遍较低;植物物种较少,以人为撒播草种的藜科植物占优势;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低,与原生对照联系紧密;植物群落主要受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等含量的影响。[结论]在进行生态修复措施后,青河大沙沟和富蕴大沙沟的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群落改善较明显,恢复效果显著。金矿恢复区由于恢复时间较短,所以植物种类稀少,群落稳定性低,土壤理化性质的含量普遍不高,还需要时间进行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拉麦里山 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金矿生态恢复区 土壤理化性质 植物群落多样性
下载PDF
新疆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野马放归区植物群落分类与排序 被引量:4
10
作者 朱思雨 刘善辉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0-85,共6页
对新疆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野马放归区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主成分分析法(PCA)进行分类和排序。结果表明,野马放归区内有18科26属35种植物,主要是旱生、半旱生的乔、灌、草等荒漠化植物,优势类群主要... 对新疆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野马放归区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主成分分析法(PCA)进行分类和排序。结果表明,野马放归区内有18科26属35种植物,主要是旱生、半旱生的乔、灌、草等荒漠化植物,优势类群主要有黎科(Chenopodiaceae)、豆科(Leguminosae)、禾本科(Poaceae)、菊科(Asteraceae)植物,可以划分为5种群落类型;群落的主成分为针茅、蒿子、驼绒藜、芦苇、大赖草、猪毛菜和麻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拉麦里山 自然保护区 植物群落 双向指示种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
下载PDF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蒙古野驴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1
11
作者 林杰 徐文轩 +2 位作者 杨维康 夏参军 刘伟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1-419,共9页
为加强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 hemionus)的生境保护及管理工作,作者以2005年以来在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的野外调查数据为基础,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以距水源点距离、坡度、植被类型和人类活动为评价因子,采用生境评价模... 为加强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 hemionus)的生境保护及管理工作,作者以2005年以来在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的野外调查数据为基础,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以距水源点距离、坡度、植被类型和人类活动为评价因子,采用生境评价模型,对蒙古野驴的生境进行了适宜性评价。不考虑人类活动影响下,春、夏、秋、冬四季潜在总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9,784km2、8,090km2、9,379km2和10,856km2,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4.4%、44.9%、52.1%和60.3%。由于受到国道、矿产开采、冬季放牧等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研究区内适宜生境大量丧失,冬季丧失面积最多,为6,629km2,占冬季潜在总适宜面积的61.1%。基于评价结果作者提出了相应的蒙古野驴种群保护措施:(1)加强水源地的保护;(2)限制冬季进入保护区内家畜的数量,并为蒙古野驴划定预留适宜生境;(3)严格制定进入保护区的制度;(4)拆除迁移路线上的边境围栏或建设野生动物通道,以保障蒙古野驴正常的迁徙活动,恢复其种群基因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QUUS hemionus hemionus 生境评价 地理信息系统 人类活动 卡拉麦里山
原文传递
不同季节鹅喉羚昼间活动节律特征 被引量:8
12
作者 夏参军 徐文轩 +2 位作者 杨维康 乔建芳 刘伟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48-554,共7页
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在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观察了鹅喉羚的昼间活动节律。共观察鹅喉羚有效个体1 917只,采集行为数据319.5 h,将鹅喉羚的行为分为采食、移动、警戒、休息和其他5种类型。结果表明:采食是... 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在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观察了鹅喉羚的昼间活动节律。共观察鹅喉羚有效个体1 917只,采集行为数据319.5 h,将鹅喉羚的行为分为采食、移动、警戒、休息和其他5种类型。结果表明:采食是各季节鹅喉羚最主要的活动类型,每天有2~3个采食高峰,一般出现在晨昏和正午,不同季节采食高峰持续时间各异;休息高峰期通常出现在采食高峰之后,其全天的活动具有明显的采食—休息—采食的活动节律。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白昼不同时段和季节间行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春季移动和"其他"行为,秋季雌性警戒和"其他"、雄性警戒行为,冬季雌性"其他"行为,雄性移动、休息和"其他"行为时间在不同时间段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行为在不同时段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行为表现出显著的季节间差异(p<0.05)。食物资源量、环境温度和生理周期均影响鹅喉羚的活动节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 活动节律 气候环境 有蹄类保护区 卡拉麦里山
原文传递
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重引入区域的社区保护意识调查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姝 初红军 +3 位作者 王渊 陶永善 邵长亮 刘冬志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5-143,共9页
采用入户面对面访谈的方法,调查普氏野马野放区的社区牧民对保护区的认识、保护野放普氏野马意识以及积极主动参与保护等。结果表明:①野放区4个乡镇社区牧民对调查涉及的保护区及普氏野马的认识有显著的差异,但对保护普氏野马持有积极... 采用入户面对面访谈的方法,调查普氏野马野放区的社区牧民对保护区的认识、保护野放普氏野马意识以及积极主动参与保护等。结果表明:①野放区4个乡镇社区牧民对调查涉及的保护区及普氏野马的认识有显著的差异,但对保护普氏野马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②野放普氏野马和家畜争夺草场的矛盾,与各乡镇到野放核心区的距离具有相关性;③随着到野放核心区距离的增加,社区牧民保护野放普氏野马的意识逐渐减弱;④社区牧民对野放普氏野马等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普遍了解较少。根据调查情况及卡拉麦里山保护区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从而逐步理顺社区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 牧民 保护意识 调查 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卡拉麦里山保护区鹅喉羚卧息地特征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3
14
作者 徐文轩 乔建芳 +2 位作者 夏参军 杨维康 李莹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87-692,共6页
于2007年对卡拉麦里山有蹄类保护区不同季节的鹅喉羚卧息地特征进行了研究。Mann-WhitneyU检验表明:春季鹅喉羚卧息地植物高度明显高于对照地(Z=2.27,P<0.05),驼绒藜密度、灌木盖度和地上生物量极显著高于对照地(Z=2.85,Z=3.29,Z=2.9... 于2007年对卡拉麦里山有蹄类保护区不同季节的鹅喉羚卧息地特征进行了研究。Mann-WhitneyU检验表明:春季鹅喉羚卧息地植物高度明显高于对照地(Z=2.27,P<0.05),驼绒藜密度、灌木盖度和地上生物量极显著高于对照地(Z=2.85,Z=3.29,Z=2.98,P<0.01);夏季鹅喉羚卧息地植物高度和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明显高于对照地(Z=2.06,Z=2.97,P<0.05);秋季鹅喉羚卧息地植物种数明显高于对照地(Z=2.52,P<0.05),灌木盖度和植物高度极显著高于对照地(Z=5.22,Z=4.58,P<0.01)。主成分分析表明,春夏秋3季影响鹅喉羚卧息地选择的主要环境因子是食物、隐蔽条件和环境温度。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鹅喉羚卧息地特征在季节间有显著差异,以春季和夏季、春季和秋季最为明显。食物资源和环境温度的变化是导致鹅喉羚卧息地特征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因素。鹅喉羚卧息地选择与其自身的体温调节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喉羚 卧息地 季节性变化 卡拉麦里山
原文传递
卡拉麦里山雌雄盘羊行为差异及一致性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宁娜 初红军 +3 位作者 张钧泳 杜聪聪 贺雷 葛炎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7-203,共7页
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目标取样法,在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对盘羊蒙古亚种(Ovis ammon darwini)的行为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季节雌雄盘羊有着相似的行为模式,但某些行为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其... 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目标取样法,在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对盘羊蒙古亚种(Ovis ammon darwini)的行为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季节雌雄盘羊有着相似的行为模式,但某些行为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其中,各季节采食行为都占有较高比例(约50%),雌雄盘羊在采食行为时间分配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不同季节卧息行为也占有相对较高的比例,但春季和秋季雌雄盘羊的行为时间分配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在昼间,雌雄盘羊均花费较多的时间采食和卧息;且雄性盘羊卧息使用的时间明显高于雌性。单性盘羊群体的行为一致性高于混合群体,雌、雄单性群体的行为一致性指数与混合群体相反。盘羊单性群体与混合群体的行为一致性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雌性群体与混合群体:χ~2=14.976,df=1,P〈0.01;雄性群体与混合群体:χ~2=10.472,df=1,P〈0.01)。盘羊蒙古亚种雌雄性行为之间的差异性验证了性别分离的活动预算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羊(Ovis ammon) 行为节律 行为一致性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