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考工记》中的分工与细分及其启示--基于经济学视角
1
作者 左秀平 《江苏商论》 2024年第9期136-140,共5页
《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记载各种官营手工业的科学技术著作,涵盖多种工艺。其内容丰富,时间跨度长,涉及面广,涉及的工艺规范能够反映当时先进设计理念和造物理念。本文详细介绍了该书记载的六大类手工共30个工种的制造工艺及工作规范... 《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记载各种官营手工业的科学技术著作,涵盖多种工艺。其内容丰富,时间跨度长,涉及面广,涉及的工艺规范能够反映当时先进设计理念和造物理念。本文详细介绍了该书记载的六大类手工共30个工种的制造工艺及工作规范,并从经济学的角度总结了四点启示:一是要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二是要促进社会分工深化细化,提高生产效率。三是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四是要加快流通产业发展,助推全国一体化大市场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工记》 工艺规范 社会分工 一体化大市场
下载PDF
巧“理”·巧“技”·巧“艺”:中山国造物艺术与《考工记》的三重关联
2
作者 曾维林 魏容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8-224,共7页
战国中山国王陵的发掘是河北乃至整个中国考古界的重大发现,发掘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沉淀着2000多年历史文化,也蕴含着鬼斧神工的造物艺术。中山国造物艺术与《考工记》同属先秦文化范畴。通过文献与出土文物分析,并对比《考工记》的造... 战国中山国王陵的发掘是河北乃至整个中国考古界的重大发现,发掘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沉淀着2000多年历史文化,也蕴含着鬼斧神工的造物艺术。中山国造物艺术与《考工记》同属先秦文化范畴。通过文献与出土文物分析,并对比《考工记》的造物与艺术设计思想,可以发现中山国造物艺术与《考工记》之巧“理”、巧“技”、巧“艺”的关联性。其具体体现在创与制的造物理论、关联道与器的技术、器物的文化与审美三个方面。探讨中山国造物艺术与《考工记》之间关系,有助于传承古代人工造物的创作智慧与文化品质,提供可资借鉴的设计思想和艺术元素,以为当代造物艺术的进步与发展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山国 《考工记》 造物艺术
下载PDF
《考工记》中的实验探索与因果推理:一种对工程哲学的中国源流考
3
作者 纪阳 王宇 +1 位作者 陈瑞琪 吴振宇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23年第6期547-559,共13页
为探究实验探索与因果推理方法在中国古代工程中的存在性,重新认识中国古代工匠的工程思维与工程方法,本文对中国首部工程技术典籍《考工记》中周朝百工的测试检验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考工记》文本的内容分析发现,周朝百工已经能... 为探究实验探索与因果推理方法在中国古代工程中的存在性,重新认识中国古代工匠的工程思维与工程方法,本文对中国首部工程技术典籍《考工记》中周朝百工的测试检验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考工记》文本的内容分析发现,周朝百工已经能够采用基于测量工具的实验法、基于关键模块的实验法和基于运行工况的实验法来进行工程制品质量检验,有关讨论还涉及制品性能与物理参数之间的因果关系、制品需求与设计的因果关系和制品检验方法与运行方式的因果关系等。文本中的链式因果表述体现出当时的工匠能够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因果推理演绎,而对照式关联现象表述形态则与现代对照受控实验有相似之处。这些信息表明,实验法与因果推理的结合在古希腊和现代西方科学出现之前就已经作为中国古代工匠工程思维的组成部分而存在。这一事实对于澄清工程思维方法的中国源流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工记 实验 探索 因果推理 工程
下载PDF
蜀石經所見《周禮·考工記》文本管窺
4
作者 虞萬里 《岭南学报》 CSSCI 2023年第1期165-195,共31页
唐石經被稱爲是“古本之終,今本之祖”。蜀石經是否與唐石經同祖太和舊本,以及蜀石經對後唐長興本、宋景德本以下有何影響,都是經典文本流傳中不可忽視的環節。以蜀石經《周禮·考工記》殘拓爲對象,從文獻和文字兩方面考察,推知蜀... 唐石經被稱爲是“古本之終,今本之祖”。蜀石經是否與唐石經同祖太和舊本,以及蜀石經對後唐長興本、宋景德本以下有何影響,都是經典文本流傳中不可忽視的環節。以蜀石經《周禮·考工記》殘拓爲對象,從文獻和文字兩方面考察,推知蜀石經與開成石經同祖兼有經注的太和舊本,唯開成石經僅取其經文而略加校勘,蜀石經則兼取經注,故蜀石經注文大致是太和舊本的面貌;長興本注文是在太和舊本基礎上廣收衆本再經校勘的文本,所以與蜀石經注文有不小的差異,張■《石經注文考異》是其見證。蜀石經注文中略可窺見唐代太和本以前的一些影子,但其校勘粗疏,留下不少譌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開成石經 蜀石經 周禮考工記 祖本 宋刻本
下载PDF
基于《考工记》传统造物理念下的食品包装设计研究
5
作者 魏杉杉 陶星然 +1 位作者 余思杪 章昊男 《现代食品》 2023年第3期102-104,共3页
当下食品包装设计面临着过度装饰、缺乏地域文化传达、用料选材不够环保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融入传统造物理念来解决。《考工记》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的造物思想和观点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造物观,其“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设... 当下食品包装设计面临着过度装饰、缺乏地域文化传达、用料选材不够环保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融入传统造物理念来解决。《考工记》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的造物思想和观点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造物观,其“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和对“功能、匠意、自然”的理解更是对现今食品包装设计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基于此,本文对《考工记》的传统造物理念进行概述,将这种造物理念融入具体的食品包装设计中,使其呈现新的内涵与形式,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工记》 造物理念 食品包装 包装设计
下载PDF
中国传统造物中的先进设计思想 被引量:19
6
作者 范钦满 吴永海 包旭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59-162,共4页
简要阐明"造物"的概念和特性之后,深入探讨和总结了《考工记》和《天工开物》等著作中蕴含的先进设计思想。分析表明:中国传统造物观中很多先进的设计思想,如明确设计及设计者的重要作用、要求设计分工、强调设计规范、运用... 简要阐明"造物"的概念和特性之后,深入探讨和总结了《考工记》和《天工开物》等著作中蕴含的先进设计思想。分析表明:中国传统造物观中很多先进的设计思想,如明确设计及设计者的重要作用、要求设计分工、强调设计规范、运用参数化设计方法、主张造物设计应该着重关心民生、遵循科学原则、重视"和谐"、追求实用等,它们应该被继承和光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造物 设计 先进思想 考工记 天工开物
下载PDF
论《考工记》的美学思想 被引量:12
7
作者 朱志荣 田军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4-87,共4页
《考工记》是中国迄今所见的最早手工艺技术典籍,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美学思想,这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五行相生、虚实结合、仿生造物等方面。天人合一不仅表现在造物的总原则上,也落实到了具体的工艺规程和器物的象征意义上,同时还强调... 《考工记》是中国迄今所见的最早手工艺技术典籍,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美学思想,这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五行相生、虚实结合、仿生造物等方面。天人合一不仅表现在造物的总原则上,也落实到了具体的工艺规程和器物的象征意义上,同时还强调了以人为本;五行相生表现为"五色"和"五行"的匹配以及"五色"之间的搭配组合;虚实结合突出了实在器物诱发和调动欣赏者审美联想的作用;仿生造物则注重动物造型的选择和雕饰的细节表现。该书不仅开创了造物的审美原则,而且对当今的工艺创造也具有相当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工记》 天人合一 五行相生 虚实结合 仿生造物
下载PDF
《考工记》的工匠设计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8
8
作者 郭延龙 陈宇飞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51-55,65,共6页
《考工记》被誉为"先秦之百科全书",文章从人是万物的尺度、"规格严明"的格物态度、"尚巧求精"的创新精神、"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几个方面对其展开探讨,探寻其中蕴含的工匠设计精神及其所投射... 《考工记》被誉为"先秦之百科全书",文章从人是万物的尺度、"规格严明"的格物态度、"尚巧求精"的创新精神、"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几个方面对其展开探讨,探寻其中蕴含的工匠设计精神及其所投射出的社会价值,以期有助于中国当代工匠精神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工记》 工匠精神 天人合一 设计
下载PDF
关于新见垣上官鼎铭文的释读 被引量:16
9
作者 吴振武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10,共6页
洛阳大学所藏垣上官鼎是一件新公布的魏国记容铜器。据该鼎的铭文内容和实测容量,可以推算出战国时期“”的量值约合今53.5毫升。这一数值既可以用来重新考量传世的半灷量铭文之释读,同时也可以合理的解释《考工记》中所见的量名“”。
关键词 战国铭刻 垣上官鼎 斛半奔量 度量衡 Yu 《考工记》
下载PDF
论《考工记》的造物艺术思想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芳 喻仲文 《设计艺术研究》 2017年第6期18-23,共6页
《考工记》的造物艺术思想是基于对"天道"的理性认知,从选材、制器到验收,表现出齐人对天(自然)-物-人三者关系的认识是建立在循天因时的基础上。匠人作为造物主体,在"天"、"物"之间采取顺道而行的人事... 《考工记》的造物艺术思想是基于对"天道"的理性认知,从选材、制器到验收,表现出齐人对天(自然)-物-人三者关系的认识是建立在循天因时的基础上。匠人作为造物主体,在"天"、"物"之间采取顺道而行的人事活动做到以合求良,从而获得翔实的技术参数及精湛的技艺,达到"物与天合"、"物与人合"、"物与物合"的工艺标准;"循道定法"亦是基于"顺道"的基础上对人性进行引导和施教,人以道相利,通过自化、自治调节人的生理欲望和情感,让匠人怀着敬天畏人之心投入到造物过程中,做到守一、专一精神对待器物,心和形互养,从而达到天时、地气、材美、工巧与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工记》 造物 艺术思想
下载PDF
《考工记》中轮之检验新探 被引量:10
11
作者 戴吾三 《中国科技史料》 CSCD 2000年第2期147-151,共5页
文章对《考工记》中有关轮的检验内容作了新的探讨,认为:(1)轮的检验方法实际有两类,即表观检验和定量检验;(2)对“量其薮以黍,以 其同也”句,不能望文生义,而应从检验精度和检验要求的合理性上分析;(3)对“望而眠其... 文章对《考工记》中有关轮的检验内容作了新的探讨,认为:(1)轮的检验方法实际有两类,即表观检验和定量检验;(2)对“量其薮以黍,以 其同也”句,不能望文生义,而应从检验精度和检验要求的合理性上分析;(3)对“望而眠其轮,欲其惧尔而下 也”之句,应结合先秦时期的治木工艺特点和检验的视觉效果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工记》 车轮 检验 木车 制造技术 先秦时期
下载PDF
中国古代角度概念与角度计量的建立 被引量:4
12
作者 关增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2-59,75,共9页
中国古人在其漫长的科技实践中,形成了抽象角度概念,但并没有建立相应的角度计量。他们在不同的领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相应的角度测量问题。在天文观测过程中,古人运用比例对应思想测度天体空间方位。在手工业制造领域,以《考工记》为... 中国古人在其漫长的科技实践中,形成了抽象角度概念,但并没有建立相应的角度计量。他们在不同的领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相应的角度测量问题。在天文观测过程中,古人运用比例对应思想测度天体空间方位。在手工业制造领域,以《考工记》为代表的古代技术百科全书则采用构造法解决具体的角度问题。到了明末,《几何原本》等西方著作的引进,使中国人懂得了角度概念,接受了世界通用的360°分度体系,了解了角度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角度计量才得以在中国建立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度计量 《考工记》 《几何原本》
下载PDF
从《考工记》到《伐檀》——科技史与古代文学的交叉研究一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丁光涛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5期493-497,共5页
利用《考工记》中科技记载来探索《伐檀》的主旨,说明科技史与古代文学之间能够进行交叉研究.首先,根据《考工记》在周代车轮制作及其检验过程与水密切相关,推定《伐檀》的作者应为古代车轮制造者-"轮人".其次,根据《考工记... 利用《考工记》中科技记载来探索《伐檀》的主旨,说明科技史与古代文学之间能够进行交叉研究.首先,根据《考工记》在周代车轮制作及其检验过程与水密切相关,推定《伐檀》的作者应为古代车轮制造者-"轮人".其次,根据《考工记》中关于古代社会分工的相关记载,说明周代"百工"的特殊社会地位,从而表明《伐檀》中的"君子",即"轮人"是无需从事耕作和狩猎的.第三,根据《考工记》中"周人上舆"的论述和关于车辆制造特别是车轮制作的详细记载,说明"轮人"对社会的重要价值.由此可知,《伐檀》的主旨不是对剥削者不劳而获的讽刺,而是对"轮人"劳作和生活的赞美.最后,建议在科技史与古代文学之间交叉研究应是双向的,即不仅从古代文学作品中发现科技史的信息,而且以科技史成果来探讨古代文学中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史 古代文学 交叉研究 《考工记》 《伐檀》
下载PDF
工艺技术视角下的艺匠精神传承:以《考工记》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董岳 吴振志 《设计艺术研究》 2021年第5期133-137,共5页
工艺技术的专业化形制,必然形成特殊的艺术形制。就艺匠精神而言,工艺技术是基础。文章从《考工记》中解析所蕴含的工艺技术特征、艺匠精神、传承路径等范式,希冀对对当下设计教育具有积极的文化指导作用。
关键词 工艺技术 艺匠精神 《考工记》 手作 设计
下载PDF
《考工记》之“成规法”辨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仪德刚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7-121,共5页
通过角弓制作与习射实践,发现《考工记》"弓人为人"里的"合九而成规"(即"成规法")可以重新解读,认为其意并非9张角弓在上弦时首尾相接组成一个整圆,按郑玄及贾公彦的注释可以推理出其本意是指在角弓下弦... 通过角弓制作与习射实践,发现《考工记》"弓人为人"里的"合九而成规"(即"成规法")可以重新解读,认为其意并非9张角弓在上弦时首尾相接组成一个整圆,按郑玄及贾公彦的注释可以推理出其本意是指在角弓下弦后的反曲状态,但依据这些注释所给的数量关系和实际效果相比较,发现这种后人的注释仍有不切实际的内容.因此推断《考工记》中的"成规法"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用以界定天子、诸侯和士兵的一种礼制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工记 合九而成规 成规法 礼制
下载PDF
《考工记》与城市形态演变 被引量:2
16
作者 马骏华 高幸 《建筑与文化》 2013年第2期74-75,共2页
《考工记》记载简略,无法说明周代的城市规划制度;考古成果表明,它不能反映城市原貌。本文通过梳理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形态演变,发现《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态不仅是西周初年和春秋战国两个时期之间的过渡形式,杂糅两个时期的城市规划特... 《考工记》记载简略,无法说明周代的城市规划制度;考古成果表明,它不能反映城市原貌。本文通过梳理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形态演变,发现《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态不仅是西周初年和春秋战国两个时期之间的过渡形式,杂糅两个时期的城市规划特点,而且,是一种理想模式,是当时意识形态领域的产物,不是任何一个时期的城市描述,也不维护任何一个时期的制度。另外,《考工记》体现并维护了礼制特征,因此前有古制、后有因承,逐渐被转化吸收并运用于后世规划实践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工记》 营国制度 城市形态演变 规划理想
下载PDF
上海文明的“开”与“合”——王安忆的《匿名》和《考工记》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力君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11-18,共8页
王安忆长篇小说《匿名》和《考工记》讲述了上海文化培育的城市男性离家和守家的特殊的人生经历。小说人物分别通过被抛到蛮荒、原始的野外生活和主动隐匿在沪上老宅子里形成了隔绝的人生之境,又以“路上的人”和“门外的人”联通成为... 王安忆长篇小说《匿名》和《考工记》讲述了上海文化培育的城市男性离家和守家的特殊的人生经历。小说人物分别通过被抛到蛮荒、原始的野外生活和主动隐匿在沪上老宅子里形成了隔绝的人生之境,又以“路上的人”和“门外的人”联通成为打开世界和联系世界的方式。两个人物的人生经历中所展示的上海文明的一“开”一“合”,在不同生存环境都经历了物的“对象化”过程,形成不同的“物象化”情景,以非物欲的态度探寻着物性中的人性限度,造就了王安忆笔下的新沪上传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匿名》 《考工记》 上海文明 物性 非物性
下载PDF
再研《考工记》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广定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3期7-12,共6页
先简述1991年及1998年作者推证不能由青铜器物之组成判断《考工记》之规定是否可信,并由器物与车轮等的尺寸不符《考工记》之规定而讨论《考工记》成书年代和实用价值.再检讨1998年后新收集有关戈、剑、钟及车轮等的尺寸,补充了殳之柲... 先简述1991年及1998年作者推证不能由青铜器物之组成判断《考工记》之规定是否可信,并由器物与车轮等的尺寸不符《考工记》之规定而讨论《考工记》成书年代和实用价值.再检讨1998年后新收集有关戈、剑、钟及车轮等的尺寸,补充了殳之柲长的数据.发现均与《考工记》不合,而可说明《考工记》并无“手工业技术规范”的作用.又推想成书大约在秦始皇亲政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工记 六齐 成书年代 价值
下载PDF
《周礼·冬官·考工记》设计伦理分疏的研究价值 被引量:4
19
作者 谢玮 《设计》 2017年第13期82-84,共3页
《周礼·冬官·考工记》是先秦时期重要典籍《周礼》的一部分,记录百工之事、百工之法及百工之制。智者创物,循天时、守地气,求材美、树工巧,"一器而工聚"映射出设计伦理价值,本文从《周礼·冬官·考工记》... 《周礼·冬官·考工记》是先秦时期重要典籍《周礼》的一部分,记录百工之事、百工之法及百工之制。智者创物,循天时、守地气,求材美、树工巧,"一器而工聚"映射出设计伦理价值,本文从《周礼·冬官·考工记》设计伦理分疏的研究目的、意义及预期目标入手,分别概括总结《考工记》和设计伦理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水平,就研究特色、创新点与难点进行陈述,提供研究思路与方法,并对研究成果价值进行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工记 设计伦理 分疏 价值
下载PDF
从艺术学角度看《考工记》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宗超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119-121,共3页
艺术学的研究不只包括有关美(审美)的研究,还包括艺术所体现的价值、观念等非审美问题的研 究,是一个包容面很广的整体性研究。从艺术学角度看《考工记》,要兼顾审美的研究和观念的解读两方面。
关键词 考工记 艺术学 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