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x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of a Late Quaternary Alluvial Plain of Haryana
1
作者 Tarasha Chitkara O. P. Thakur Anupam Sharma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CAS 2022年第11期870-882,共13页
The present study deals with the tex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diments from the exposed palaeochannel situated at Dhyangla village near Ladwa, district of Kurukshetra in north-western Haryana. It is a part of vast... The present study deals with the tex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diments from the exposed palaeochannel situated at Dhyangla village near Ladwa, district of Kurukshetra in north-western Haryana. It is a part of vast alluvial plains of India.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a 3 m thick exposed section.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and Palynofacies analyses of these sed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ir textural parameters and the organic matter content respectively. Sediments are mostly fine to medium grained sand with silt percentage increasing upwards in the section. These sediments are mostly unimodal showing the grain size population controlled by a single type of grain size, mostly sand. Further the sand samples are moderately well sorted and mesokurtic in nature. Samples with silt are poorly sorted and leptokurtic with positive skewness, denoting those sediments have already sorted elsewhere in the high energy environment and are now transported and modified by the low energy environment. Palynofacies analysis also shows the presence of amorphous particles in the silt samples which indicate low energy environment of the sequence while presence of black debris in the sand samples indicates high energy depositions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luvial plains PALAEOENVIRONMENT PALYNOFACIES Textural Analysis
下载PDF
Radioactive contents and background doses from northern alluvial sediment plains between rivers Ravi and Chenab,Pakistan
2
作者 Abdul Jabbar Khalid Khan +4 位作者 Tania Jabbar Muhammad Rafique S.U.Rehman Waheed Arshed Muhammad Dilband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4期127-134,共8页
Radiometric analysis of soil samples, collected from northern alluvial sediment plains between rivers Ravi and Chenab, has been carried out. Activity concentrations of^(226) Ra,^(232)Th,^(40) K and the artificial radi... Radiometric analysis of soil samples, collected from northern alluvial sediment plains between rivers Ravi and Chenab, has been carried out. Activity concentrations of^(226) Ra,^(232)Th,^(40) K and the artificial radionuclide^(137) Cs were estimated by using high-purity germanium detector. Subsequent values of activity concentrations were used to find terrestrial absorbed dose rate and annual effective doses received by resident of area. The mean radioactivity levels of^(226) Ra,^(232)Th,^(40) K and^(137)Cs were found to be 45.0 ± 1.3,59.6 ± 2.8, 613.8 ± 20.0 and 4.0 ± 0.2 Bq kg^(-1), respectively. Terrestrial absorbed dose rate and annual effective dose received by public were found to be 85.1 n Gy h^(-1)and0.5 m Sv, respectively. The activity concentrations of^(226) Ra,^(232)Th,^(40) K and^(137)Cs and resulting doses obtained for the current study were compared with data available in the literature and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有效剂量 冲积平原 平原河流 放射性含量 巴基斯坦 泥沙 137Cs 226RA
下载PDF
河流冲积平原饱和砂土区地下管线渗漏诱发地面塌陷机制研究
3
作者 李云峰 张庆 +4 位作者 陆远志 葛伟亚 周小平 侯莉莉 郭纪祥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2,共8页
河流冲积平原区是我国城市建设的主要区域,地层以松散冲洪积物为主,该地区地下管网破损带走松散地层极易形成隐蔽性很高的地下空洞,进而诱发地面塌陷,威胁人身财产和基础设施安全。以安庆市长风路地面塌陷为例,建立渗流、应力多场可控... 河流冲积平原区是我国城市建设的主要区域,地层以松散冲洪积物为主,该地区地下管网破损带走松散地层极易形成隐蔽性很高的地下空洞,进而诱发地面塌陷,威胁人身财产和基础设施安全。以安庆市长风路地面塌陷为例,建立渗流、应力多场可控的等比实体模型箱,开展城市地面塌陷仿真实验,分析带水管线破损后地层中孔洞发育过程及孔洞周边各个方向应力变化特征,旨在揭示地面塌陷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安庆市长风路地面塌陷从孕育到塌陷,经历了小孔、竖直孔洞、塌陷坑三种形态,可将地下异常孔洞当作前兆进行预警;(2)河流冲积平原区城市地面塌陷的孕灾环境是地层的高渗透性地层和地下水位,诱发因子是管道的破损,尤其是污水排水管道破损;(3)城市地面塌陷危害大小主要受控于管道及地下水位相对埋深,且可以根据地层性质对塌陷坑的大小进行计算评估。该成果可为城市地面塌陷风险评价、防治区划等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面塌陷 饱和砂土 致灾机制 冲积平原 长风路 安庆市
下载PDF
黄淮冲积平原地区高速铁路螺杆桩复合地基应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盼 《路基工程》 2024年第1期80-86,共7页
依托郑徐客运专线兰考南站路基工程螺杆桩复合地基项目,通过试桩和桩身质量检测,总结黄淮冲积平原地区螺杆桩关键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措施,同时对螺杆桩承载力特性及复合地基进行工后沉降分析。结果表明:黄淮冲积平原地区粉质黏土、粉砂... 依托郑徐客运专线兰考南站路基工程螺杆桩复合地基项目,通过试桩和桩身质量检测,总结黄淮冲积平原地区螺杆桩关键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措施,同时对螺杆桩承载力特性及复合地基进行工后沉降分析。结果表明:黄淮冲积平原地区粉质黏土、粉砂、细砂、圆砾土土层中可以形成螺杆桩螺纹段桩身,成桩质量良好;螺杆桩单桩承载力和复合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该地区同等条件下,螺杆桩极限承载力较普通灌注桩提高约24%;复合地基沉降主要发生在填筑期;双曲线法预测得出三个观测断面工后沉降量均小于15mm,满足无砟轨道铺设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积平原 螺杆桩 复合地基 承载力试验 沉降监测 质量控制
下载PDF
鲁西南黄河下游地下水氟富集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5
作者 孟甲 郑慧铭 +2 位作者 宋帅良 张茜 张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63-1672,共10页
鲁西南平原位于黄河下游,现阶段对该区地下水水化学成因及其对地下水中F元素富集影响机理的研究较少。该研究以鲁西南平原沿黄河地带地下水为主要研究对象,采集浅层地下水样品36件,深层地下水样品16件,黄河水样品2件进行全分析测试;通... 鲁西南平原位于黄河下游,现阶段对该区地下水水化学成因及其对地下水中F元素富集影响机理的研究较少。该研究以鲁西南平原沿黄河地带地下水为主要研究对象,采集浅层地下水样品36件,深层地下水样品16件,黄河水样品2件进行全分析测试;通过统计、相关性分析、水化学模拟等方法手段,计算氯碱指数(CAI),绘制Durov图、Gibbs图、Ca^(2+)/Na^(+)–Mg^(2+)/Na^(+)图、log_(10)(Ca^(2+))_(activity)–log_(10)(F^(-))_(activity)图等图件,分析了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成因及其富氟机理。结果显示,鲁西南沿黄区浅层及深层地下水化学类型均以HCO_(3)-Na为主,整体偏碱性,地下水氟含量分别为1.59 mg/L、2.35 mg/L,深层水氟含量水平变化程度低于浅层;区内浅层地下水氟与Ca^(2+)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pH值呈显著正相关,深层地下水中氟与Na^(+)、TDS值呈显著正相关。鲁西南沿黄区地下水氟含量主要来源于萤石(Ca F_(2))的溶解,受水岩作用和阳离子交换作用共同控制下的Ca^(2+)含量制约。此研究揭示了黄河下游主要地下水含水层中氟富集规律和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鲁西南 冲积平原 高氟地下水 水化学 阳离子交换
下载PDF
基于时间序列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区农田土壤质量演变特征
6
作者 韩林芮 胡丹阳 +3 位作者 宿宝巍 张娅璐 张欢 高超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2765-2771,共7页
为揭示人类活动影响下土壤质量的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在长江下游沿江平原典型区建立了0、60、160、280、2000和3000 a的土壤围垦时间序列,分析不同围垦时间与土地利用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调查结果表明,围垦后表层土壤中的碳酸盐快... 为揭示人类活动影响下土壤质量的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在长江下游沿江平原典型区建立了0、60、160、280、2000和3000 a的土壤围垦时间序列,分析不同围垦时间与土地利用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调查结果表明,围垦后表层土壤中的碳酸盐快速丧失,土壤逐渐由弱碱性转为弱酸性,围垦3000 a后旱地土壤pH值约降低了2。长期水旱轮作的利用方式下,由于稻季土壤复盐基作用和氧化还原交替的状态,酸化程度略低。围垦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有机碳(SOC)、全氮(TN)和凯氏氮(AN)含量均呈逐渐积累的趋势,在表层土壤无机碳逐渐降低的同时,SOC含量比围垦前总体有所提高,表明耕作培肥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SOC和养分的积累。但围垦历史最久的圩区其SOC、TN和AN含量又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全磷(TP)和有效磷(AP)含量除在围垦初期有所升高,后期则不断降低。水旱轮作的利用方式下,土壤磷素的耗竭问题尤其突出,显示区内农田养分的投入处于不同程度的亏缺状态。目前的管理方式下,土壤肥力质量退化的现象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积平原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质量演变 土壤时间序列
下载PDF
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土壤水带土体质地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7
作者 王琳 潘登 +1 位作者 关健 刘丽丽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90-97,共8页
选择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中部闫楼乡作为研究区,运用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与Voxler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土壤水带土体质地的空间变异性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水带不同土体颗粒的空间变异性具有显著差异,变异性强度为砂粒>黏粒&... 选择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中部闫楼乡作为研究区,运用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与Voxler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土壤水带土体质地的空间变异性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水带不同土体颗粒的空间变异性具有显著差异,变异性强度为砂粒>黏粒>粉粒,且土体质地的空间变异性强度随土壤水带深度增加而增大。土壤水带砂、粉、黏粒的空间相关程度不同,空间相关性强度黏粒>砂粒>粉粒。土壤水带中,砂粒在浅层的空间分布最优模型为高斯模型,在中层和深层为球状模型;粉粒在浅层和中层的空间分布最优模型均为高斯模型;黏粒的空间分布最优模型在浅层和深层的为球状模型,中层为高斯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冲积平原 土壤水带 地统计学 空间变异
下载PDF
山东地区黄河冲积平原粉土的分布规律及工程特性调研
8
作者 李孟 冯美军 +2 位作者 曲恒辉 周圣杰 朱辉 《黑龙江科学》 2024年第10期32-34,共3页
为进一步揭示黄河冲积平原地区粉土工程的特性及其分布规律,对山东省几个较为典型的地区进行土样采集分析,结合工程分类方法,对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土体进行室内CBR、竖向膨胀率、颗粒分析、XRD。试验结果表明,山东地区黄河冲积平原地... 为进一步揭示黄河冲积平原地区粉土工程的特性及其分布规律,对山东省几个较为典型的地区进行土样采集分析,结合工程分类方法,对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土体进行室内CBR、竖向膨胀率、颗粒分析、XRD。试验结果表明,山东地区黄河冲积平原地区土质以含砂低液限粉土为主,微观组成较为相似,但受水文影响,各地土体砂石料含量不同,体现出黄河水沙变化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冲积平原 山东省 吸水率 竖向膨胀率
下载PDF
黄河下游冲积平原试验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传递函数研究
9
作者 湛江 刘颜珲 +2 位作者 王琳 潘登 蔡金龙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4-62,共9页
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工业集聚地,该地区土壤水力学参数的获取,对于保障用水安全和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为建立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区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传递函数(PTFs),以河南省兰考县闫楼乡作为黄河下游... 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工业集聚地,该地区土壤水力学参数的获取,对于保障用水安全和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为建立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区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传递函数(PTFs),以河南省兰考县闫楼乡作为黄河下游冲积平原试验区,基于多元非线性逐步回归和单因素扰动方法,建立了包气带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PTFs,并分析了影响因素敏感性。研究结果显示,实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参数呈现较强变异性,所建立的PTFs精度良好,具备应用推广价值。多元回归结果表明,土壤颗粒组成是本文PTFs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黏粒含量对PTFs最为敏感,砂粒含量次之,粉粒含量最弱。在其余5个土壤理化特性中,对PTFs的相对敏感的因素是pH值和分形维数。研究表明,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与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型参数的关系复杂,并非一般线性或单调关系。尽管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参数可以提高PTFs精度,但土壤颗粒组成是影响土壤水分运动的根本原因,其作为构建PTFs的关键因素不可忽略。在实际应用中,PTFs使用者可根据所掌握数据的实际情况,结合影响因素敏感性,决定影响因素的取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冲积平原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土壤传递函数 多元逐步回归 分形维数 参数敏感性
下载PDF
Analysis on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water in strongly exploited area in Hutuo River Plain 被引量:4
10
作者 TIAN Xia FEI Yu-hong +3 位作者 ZHANG Zhao-ji LI Ya-song DUN Yu GUO Chun-yan 《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7年第2期130-139,共10页
The Hutuo River alluvial-proluvial fan is located in North China Plain, and groundwater is the main source of water supply for agriculture and domestic water. Shijiazhuang depression funnels due to the long-term exces... The Hutuo River alluvial-proluvial fan is located in North China Plain, and groundwater is the main source of water supply for agriculture and domestic water. Shijiazhuang depression funnels due to the long-term excessive exploitation are the bottleneck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alyzing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water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trong human activities,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further study of strong groundwater mining area environmental change. 143 groups of shallow groundwater samples are collected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7-2008. In this paper, the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water in the Hutuo River Plain area are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using hydrogeochemical theory, combined with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hydrochemical methods. Results are shown as follows: HCO_3^- and Ca^(2+) are major anion and cation. The variation coefficients of K^+, Ca^(2+), Mg^(2+) and HCO_3^- between 0.25 and 0.52, which means small and stable relatively. The variation coefficient of are Na^+, NO_3^-, Cl-, SO2-4 were large(0.89-1.01). They are sensitive and vulnerabl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affect. Due to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from the top to the edge of the alluvial-proluvial fan, the hydrochemical types of groundwater change from single to multiple, followed by HCO_3^-Ca·Mg, HCO_3·SO_4-Ca·Mg, HCO_3·SO_4·Cl-Ca·Mg, HCO_3·Cl-Ca·Mg and other ty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low groundwater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Hutuo River alluvial plain
下载PDF
上新世以来北京平原NBT1孔记录的地层沉积及构造指示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勇 李瑞杰 +4 位作者 杨誉博 王纯君 杨吉龙 王强 李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53-564,共12页
磁性地层学结合宇宙成因核素、AMS14C测年为晚新生代可靠的长序地质年代框架建立提供了有效快捷手段。在北京平原东南部钻取的NBT1全取芯钻孔进行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400 m钻孔335块样品识别出10个正极性和9个负极性时段,记录了布容... 磁性地层学结合宇宙成因核素、AMS14C测年为晚新生代可靠的长序地质年代框架建立提供了有效快捷手段。在北京平原东南部钻取的NBT1全取芯钻孔进行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400 m钻孔335块样品识别出10个正极性和9个负极性时段,记录了布容(Brunhes)、松山(Matuyama)、高斯(Gauss)、吉尔伯特(Gilbert)极性时,孔底进入到4.2 Ma的Gilbert负极性时。以岩性组合、26Al/10Be、AMS14C年代学为基础,结合测井沉积相分析,判断钻孔上新世晚期地层底界位于319.60 m,第四系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底界分别位于214.80 m、70.60 m、59.25 m。在上新世约4.2~3.5 Ma发育了6期明显的冲洪积扇的快速沉积过程,第四纪早更新世以曲流河沉积体系为主,中更新世以湖沼沉积为主,夹分支河道沉积,沉积厚度相对较薄,晚更新世以分支河道-湖沼沉积为主,其顶部末次盛冰期浊黄橙色硬质黏土发育。钻孔包含了3个沉积速率较高(>150 m/Ma)的时期,分别为3.58~3.33 Ma、1.945~1.778 Ma和0.126~0.010 Ma,与上新世以来青藏高原隆升扩展及华北地区晚更新世构造活化在时间上具有一致性,揭示了华北地区的沉积构造演化对青藏高原隆升具有一定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地层 上新世 冲洪积扇 宇宙成因核素测年 第四系 北京平原
下载PDF
天山北麓河流下游冲积平原沉积记录的中晚全新世环境演变 被引量:3
12
作者 谭典佳 马运强 +2 位作者 李志忠 靳建辉 邹晓君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7-321,共15页
天山北麓河流下游冲积平原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交汇带,沉积环境独特,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囿于年代校正不确定性、代用指标的多解性以及地形地貌格局等因素的影响,该区域全新世时期沉积环境演变过程和气候演化模式研究,尚存在不同认... 天山北麓河流下游冲积平原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交汇带,沉积环境独特,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囿于年代校正不确定性、代用指标的多解性以及地形地貌格局等因素的影响,该区域全新世时期沉积环境演变过程和气候演化模式研究,尚存在不同认识。重建该区域的中晚全新世环境演变历史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有助于加深对天山北麓冲积平原沉积环境演化时空特征的认识。本文选取天山北麓中部河流下游冲积平原四个典型冲积-湖积-风积地层剖面为研究材料,以光释光(OSL)测年确定地层绝对年代,综合沉积构造特征、沉积物粒度参数和石英砂表面微结构特征分析,探讨河流下游中晚全新世冲积-湖积平原沉积序列的演变过程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剖面主要由黏土、粉砂和极细砂含量较高的河湖相沉积构成,靠近北部沙漠边缘以极细砂、细砂为主的风成砂层明显增多,形成以冲积相、湖沼相和风沙相交替叠覆的沉积序列,其沉积相组合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2)沉积物石英颗粒表面常见冰川、流水、风力等多种外营力作用的痕迹,表明河流下游平原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山区冰川搬运、磨蚀的碎屑物质,并经流水和风力分选后成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重要物源;(3)7.59~6.0 ka河流活动频繁,广泛发育河湖相沉积,为相对暖湿气候期;6.0~4.25 ka期间,多地出现风沙活动,气候短暂转干,湿度有所降低;4.25 ka以来,发育冲洪积、湖积和风成沙交互沉积,气候“温湿-凉干”周期性波动。本文各剖面沉积序列综合揭示中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过程既有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共性特征,又有干旱区山麓地带大地貌控制的区域特点,这对预测未来沙漠边缘风沙活动变化趋势、合理利用淡水资源,从而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积平原 沉积序列 中晚全新世 环境演变 天山
下载PDF
石家庄滹沱河山前冲洪积扇地下水位动态演变特征及影响机制 被引量:5
13
作者 闫佰忠 盖俊百 +2 位作者 王昕洲 占新凯 马苗苗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80-1891,共12页
为探寻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石家庄滹沱河山前冲洪积扇地下水位动态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以研究区年降水量、地下水埋深、地下水开采量,人口、GDP等数据为基础,绘制不同阶段的地下水平均水位变幅图和地下水流场图,探讨了地下水流场时空... 为探寻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石家庄滹沱河山前冲洪积扇地下水位动态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以研究区年降水量、地下水埋深、地下水开采量,人口、GDP等数据为基础,绘制不同阶段的地下水平均水位变幅图和地下水流场图,探讨了地下水流场时空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充分探究了人类活动(地下水开采、人工压采)、自然因素(降水)和其他因素(人口、GDP、土地利用类型)对地下水位动态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时间尺度上,1980—2000年研究区年均地下水埋深缓慢增大,2000—2015年快速增大,2015—2021年呈现减小趋势,其中2016年为转折点;空间尺度上,研究区地下水埋深呈现西北小、东南大的特点,地下水整体由西北流向东南。2)1980—2015年研究区内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较大,地下水在漏斗区发生汇流,2015年后研究区内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逐渐减小,汇流情况逐渐消失。3)1980—2000年降水与地下水农业开采为年均地下水埋深变化的直接主导因素,2000—2015年地下水工业开采转变为直接主导因素,2015—2021年人工压采转变为直接主导因素。4)人口、GDP以及土地利用类型间接影响研究区整体地下水埋深,石家庄滹沱河山前冲洪积扇地下水埋深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位动态 人类活动 影响因素 滹沱河冲洪积扇
下载PDF
郑州市第四纪沉积地层的三维空间分布规律
14
作者 王永成 章秉辰 +4 位作者 李庆康 任利平 许连峰 宋磊 范小磊 《中国地质调查》 CAS 2023年第5期128-134,共7页
郑州市第四纪沉积地层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研究,与探明人类早期文明在黄河沿岸,特别是在郑州周边地区的诞生和发展关系密切,对现代城市规划布局、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以及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为此,郑州市开展... 郑州市第四纪沉积地层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研究,与探明人类早期文明在黄河沿岸,特别是在郑州周边地区的诞生和发展关系密切,对现代城市规划布局、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以及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为此,郑州市开展了地质旅游与地质文化资源调查工作,在主城区及周边不同地貌单元的第四纪沉积覆盖区实施了38个沉积钻孔,其中有9个为钻穿第四系的深部钻孔。根据深部钻孔分析,结合已有的HKGA孔勘探成果,在准确划分各钻孔第四纪沉积地层结构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各种地貌单元的标椎地层柱;通过分析对比这些不同地貌单元沉积地层的变化特征,取得了在东部平原区早更新世与中更新世普遍存在风成沉积,晚更新世转为河流与湖沼相沉积的认识和实证;沉积物物源特性分析结果,从侧面证实了黄河沉积物在区内的沉积时间可能始于晚更新世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沉积地层 钻孔 空间分布 冲积平原 郑州市
下载PDF
鲁西南黄河冲积平原浅层地下水的环境背景值
15
作者 徐雄 肖培平 +2 位作者 孙艳亭 李敏 董应尚 《净水技术》 CAS 2023年第3期67-74,共8页
为构建鲁西南地区浅层地下水环境预警监测体系,以鲁西南黄河冲积平原2008年—2015年地下水专项调查及例行监测174个点位、14项指标的监测数据为依据,首次在综合分析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径流特征等基础上,进行地下水环境单元分区,并... 为构建鲁西南地区浅层地下水环境预警监测体系,以鲁西南黄河冲积平原2008年—2015年地下水专项调查及例行监测174个点位、14项指标的监测数据为依据,首次在综合分析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径流特征等基础上,进行地下水环境单元分区,并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环境单元浅层地下水环境背景特征值,对不同指标背景值进行了比较,对溶解性总固体(TDS)、F-、I-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化学组分浓度与地下水环境单元,特别是地下水动力学特征、沉积环境等密切相关。冲湖积平原区的Na^(+)、TDS、总硬度、SO^(2-)_(4)、Cl-、F-、I-,以及冲洪积平原区的F-、I-、总硬度均具有原生劣质性,其集中值均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Ⅲ类标准。以背景值域下限对该区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该区地下水处于较差水平。此结果可为该地区今后进行地下水污染状况分析、评价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南 冲积平原 地下水 环境背景值 数理统计
下载PDF
武汉市地表水-地下水交互带识别与变化模拟
16
作者 刘怡健 周宏 +3 位作者 况野 曹文佳 王炜翔 郭绪磊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2-233,243,共13页
地表水-地下水交互带是地表水与地下水混合交换的重要区域,该混合特性也是识别其范围的难点。为确定地表水-地下水交互带的识别方法与变化特征,选取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明显的武汉市汉江-府河河间地块冲湖积平原为研究区,构建了研究... 地表水-地下水交互带是地表水与地下水混合交换的重要区域,该混合特性也是识别其范围的难点。为确定地表水-地下水交互带的识别方法与变化特征,选取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明显的武汉市汉江-府河河间地块冲湖积平原为研究区,构建了研究区内的地下水数值模型,得到了研究区内地下水流场轨迹,分析了研究区区域和局部的水流系统,总结了地表水-地下水交互作用模式,并结合MODPATH模块追踪地下水流运动轨迹,识别地表水-地下水交互带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水-地下水完全混合交互带的范围在汉江顺流方向由40 m不断拓宽至180 m,沿长江流向地表水-地下水交互带范围整体缩小但保持在70~100 m范围内;粒子运动轨迹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地表水-地下水交互带范围与交互作用强度的因素主要有地形、地表水形态、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该研究结果可为确认地表水-地下水交互带范围及其动态变化特征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地下水交互带 地下水流系统 汉江-长江冲积平原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新疆喀什噶尔冲积平原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被引量:24
17
作者 陈小兵 周宏飞 +1 位作者 张学仁 苏宏超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5-79,共5页
以矿化度和水化学类型两个主要指标阐述了喀什冲积平原区地下水水化学的基本特征 ,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和R型聚类方法定量分析了地下水水化学组分含量与矿化度及各组分相互依存关系 ,探讨了该地区的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形成与演化的因素。... 以矿化度和水化学类型两个主要指标阐述了喀什冲积平原区地下水水化学的基本特征 ,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和R型聚类方法定量分析了地下水水化学组分含量与矿化度及各组分相互依存关系 ,探讨了该地区的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形成与演化的因素。研究表明 :(1)当地的地下水化学特征具有鲜明的水平和垂直分带性 ,水化学类型主要为硫酸盐型水 ,在阴离子中占主导地位的为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 ,且含量与矿化度呈线形相关 (p <0 .0 1) ;阳离子中 ,钠离子与钙离子占优势 ,其含量亦与矿化度呈线形相关 (p <0 .0 1)。 (2 )影响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天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因素、水文因素与水文地质因素 ;人类活动因素主要为引水工程和灌溉工程、凿井工程 ,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化学特征的作用逐渐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化学 矿化度 定量分析 新疆喀什
下载PDF
北京平原第四系的三维结构 被引量:53
18
作者 蔡向民 栾英波 +1 位作者 郭高轩 梁亚南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21-1029,共9页
北京平原地处山区与华北平原的结合部位,是山前第四纪冲洪积扇发育区。由于山前冲洪积扇内部结构复杂,相变迅速,海相、湖相的工作方法不能满足要求。本文通过对北京平原第四纪沉积特征的分析,提出北京平原由第四纪冲洪积扇群和沉积凹陷... 北京平原地处山区与华北平原的结合部位,是山前第四纪冲洪积扇发育区。由于山前冲洪积扇内部结构复杂,相变迅速,海相、湖相的工作方法不能满足要求。本文通过对北京平原第四纪沉积特征的分析,提出北京平原由第四纪冲洪积扇群和沉积凹陷几个地质单元组合而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近几年在山前冲洪积扇区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以冲洪积扇和沉积凹陷为地质单元,以建立基准孔网,结合钻孔和物探资料,并通过绘制剖面组进而构建第四系三维结构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建立了北京平原第四系的三维结构模型。了解北京平原第四系的三维结构对研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都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提供重要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平原 第四系三维结构 第四纪沉积物 冲洪积扇
下载PDF
沿海冲积平原区土壤中元素含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朱立新 马生明 +2 位作者 王之峰 喻劲松 郑立果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5-49,共5页
根据沿海冲积平原区地球化学调查方法技术研究试验研究结果,开展了土壤中元素含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索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元素含量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深度土壤层中的变化特征,除受土壤成壤母质的源岩影响以外,同时还受成壤母质所... 根据沿海冲积平原区地球化学调查方法技术研究试验研究结果,开展了土壤中元素含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索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元素含量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深度土壤层中的变化特征,除受土壤成壤母质的源岩影响以外,同时还受成壤母质所经历的风化作用及风化程度和由此所决定的土壤矿物组成特性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沿海冲积平原区 风化作用 土壤 成壤母质
下载PDF
冲洪积平原地面沉降特征及主控因素——以北京平原为例 被引量:21
20
作者 周毅 罗郧 +3 位作者 郭高轩 罗勇 雷坤超 王荣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100-2110,共11页
北京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相继引发了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其中地面沉降问题尤为突出。回顾了北京地面沉降发展历史,从平面和垂向上分析了地面沉降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北京冲洪积平原区沉降的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平面上,... 北京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相继引发了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其中地面沉降问题尤为突出。回顾了北京地面沉降发展历史,从平面和垂向上分析了地面沉降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北京冲洪积平原区沉降的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平面上,沉降分为南、北2个大区,7个沉降中心。北区已由多个单独沉降中心区扩展成一个大区域,南区北扩明显;(2)垂向上,南区第一压缩层为沉降主贡献层,沉降占比42%,浅部地层沉降速率减小,深部地层沉降速率增加。土体变形特征为塑性变形,包含蠕变变形;北区第二压缩层为沉降主贡献层,沉降占比65%,浅部沉降量值很小且波动平缓,深部沉降量相对较大。土体变形特征为浅部以弹性变形为主,深部以塑性变形为主,包含蠕变变形;(3)沉降受构造作用及基底格架控制,北东方向受冲洪积扇上部单一砂卵砾石的地层条件控制扩展范围有限,沉降整体向北西、南东方向扩张;(4)地层结构决定沉降平面和垂向分布特征,尤其北部冲洪积与南部湖相沉积的差异,是产生深浅部地层沉降贡献率不同的重要因素;(5)地下水开采仍是沉降产生的主因,地下水漏斗的扩展和沉降中心的分布高度吻合,主要沉降层地下水位下降速率与沉降速率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洪积平原 地面沉降 地质结构 地下水开采 主控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