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ch a King
1
作者 赵亮东 《语言教育》 1998年第11期38-38,共1页
Long ago a Polish monarch (君主) disappeared whilehunting.After a frantic search,his ministers found him in anearby village.Dressed in coarse garb (服装),he was workingas a porter.
关键词 PORTER POLisH village coarse SUCH a king minister 东选 BURDEN return
下载PDF
元嘉“四学”综论
2
作者 郭玉蕾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3-194,共12页
刘宋时期的“四学”并立,是中国古代分科设立学校之权舆。“四学”的设立,与晋宋之际官方资助办学的传统、官方史书修撰制度、史学学术传承、玄谈风气转变、文学观念独立等学术文化因素密切相关,而其现实的触发机制则是君、相之间的政... 刘宋时期的“四学”并立,是中国古代分科设立学校之权舆。“四学”的设立,与晋宋之际官方资助办学的传统、官方史书修撰制度、史学学术传承、玄谈风气转变、文学观念独立等学术文化因素密切相关,而其现实的触发机制则是君、相之间的政治斗争。仔细梳理、分析宋文帝任命雷次宗等人执掌“四学”的原因,对准确理解宋文帝一朝的政治、学术、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嘉“四学” 君、相之争 何承天 何尚之 谢元
下载PDF
君无为,臣也无为——先秦道家“无为之治”新论
3
作者 黄锋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29-35,共7页
“无为之治”是学界对于先秦政治理论的普遍认识,一般而言其具体内涵是“君无为而臣有为”。然而在先秦道家的理论资源中,还具备“君无为,臣也无为”的理论内涵。在战国时期,道家黄老学者认为君主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其政治行为应当符合... “无为之治”是学界对于先秦政治理论的普遍认识,一般而言其具体内涵是“君无为而臣有为”。然而在先秦道家的理论资源中,还具备“君无为,臣也无为”的理论内涵。在战国时期,道家黄老学者认为君主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其政治行为应当符合“无为”,此外部分学者又提出冢宰作为政事的管理者也可以行“无为”之事,相应的工夫取向是“用心如镜”,而臣子所行均为劳心、“有为”之事。但是综合先秦道家其他材料来看,当时学者已提出臣下的政治行为也是可以“无为”的。在这个意义上,臣子的“无为”当理解为“为性之所当为”,顺应其“材性”而从事于某类具体官职,所以此类臣子又称为“材臣”。此外,在具体的实践行为中,材臣们也贯彻着“循理举事”的原则,“循理举事”正相应于“无为而为”。总之,“无为之治”是当时道家学者的最高理论诉求,其针对的对象不止于君主,而含括了所有政治实践的参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无为而治 君无为 臣无为
下载PDF
“率是道心而发”:王阳明“治心”进路下的君臣伦理
4
作者 陈萌萌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7-14,共8页
王阳明君臣观念贯穿着鲜明的心学色彩:以本心为伦理基始、以治心为修养工夫、以心之德为身份认同。在心学体系中,“君臣义合”的实现根本上基于良知发用,是心体面向具体事情的意念发动。阳明在本体维度先立乎其大,以良知统括五伦;在“体... 王阳明君臣观念贯穿着鲜明的心学色彩:以本心为伦理基始、以治心为修养工夫、以心之德为身份认同。在心学体系中,“君臣义合”的实现根本上基于良知发用,是心体面向具体事情的意念发动。阳明在本体维度先立乎其大,以良知统括五伦;在“体-用”的维度则是通过孝亲之情的逐层推及来实现君臣伦理,体现出以君臣道合为体、移孝作忠为用的架构。王阳明认为君是天道与社会人事的枢纽,臣则是君的辅翼;君主以“明明德”实现仁民,臣子以“断断休休”做到忠君。君臣之德的实现有赖于心上用功:对自我职分责任的认同、对忠诚无私政治道义的坚守、对至善美德的无限追求,均因本心良知而得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学 王阳明 君臣伦理
下载PDF
还历史本来面目——重新审视日本明治维新 被引量:6
5
作者 张跃 《东北亚论坛》 CSSCI 2006年第5期76-82,共7页
发生在日本近代的明治维新,一开始并不是所谓主张进步的维新志士企图推翻落后保守的幕府政权的革命,而是一场围绕着开国与锁国的政治斗争。对立双方的主角,一方是主张对外开放的幕府政权,另一方则是部分主张复古排外的雄藩武士。这批武... 发生在日本近代的明治维新,一开始并不是所谓主张进步的维新志士企图推翻落后保守的幕府政权的革命,而是一场围绕着开国与锁国的政治斗争。对立双方的主角,一方是主张对外开放的幕府政权,另一方则是部分主张复古排外的雄藩武士。这批武士与大权旁落很久的朝廷结盟,最终逼迫幕府“奉还大政”,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明治政权。由于没有治国经验,新政权建立后不久即派出级别很高的岩仓使节团对欧美各先进国家进行全面考察。使节团回国后,日本政府迅速调整政策,全面学习西方,终于走上了近代资本主义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川幕府 明治维新 尊王攘夷 殖产兴业 岩仓使节团 改革
下载PDF
清代前期颇罗鼐总理藏政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陈志刚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9-75,共7页
颇罗鼐总理藏政的实质是藏王制,这在当时西藏地方政府的职官设置、权力体系以及日常行政等方面都有鲜明的体现。颇罗鼐统治时期的藏王制运作是很成功的,颇罗鼐藉此建立了稳固的政治统治,并在军事、宗教、经济、对外交往等方面取得了辉... 颇罗鼐总理藏政的实质是藏王制,这在当时西藏地方政府的职官设置、权力体系以及日常行政等方面都有鲜明的体现。颇罗鼐统治时期的藏王制运作是很成功的,颇罗鼐藉此建立了稳固的政治统治,并在军事、宗教、经济、对外交往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政绩。颇罗鼐的藏王统治是高度极权的,但这并非是对西藏早已形成的与中国的领土主权隶属关系的否定,相反许多有力的事实充分证明藏王制只是清朝前期治藏的一种地方政府管理体制,颇罗鼐的藏王统治的成功运作也为清朝逐步加强对西藏的直接影响与控制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政治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前期 藏王制 颇罗鼐
下载PDF
论元杂剧《汉宫秋》中君王、臣子、贤妃形象 被引量:2
7
作者 刘秋娟 《韶关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56-59,共4页
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其创作的元杂剧《汉宫秋》具有浓厚的悲剧意味。作者剧中着力塑造的君王、臣子、贤妃三个人物形象,寄托了作家本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了忧国伤君的情怀、壮志难酬的失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成就。
关键词 君王 臣子 贤妃 形象
下载PDF
王逸评屈原“同姓无相去之义”的历史文化解读 被引量:1
8
作者 何锡光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55-61,共7页
屈原在"君臣以义合,不合则去"的历史环境中,本不受"同姓无去国之义"的道德约束,而以其屡谏不入遭疏放却不去国的行事,树立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宗亲之忠和母国之怀"睠顾楚国,系心怀王"的自觉的特例。东汉王... 屈原在"君臣以义合,不合则去"的历史环境中,本不受"同姓无去国之义"的道德约束,而以其屡谏不入遭疏放却不去国的行事,树立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宗亲之忠和母国之怀"睠顾楚国,系心怀王"的自觉的特例。东汉王逸为回应贾谊、司马迁、扬雄、班固等人评论屈原去就取向的异见,把董仲舒为适应汉武帝中央集权统治需要建立的《春秋》"公子无去国之义"改造为"同姓无去国之义",以对中央朝廷的向背作为标准评说屈原的独特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例 屈原行为 大一统 人臣事君 忠君爱国
下载PDF
帝王猜忌下中国古代官员的避祸之道 被引量:1
9
作者 付开镜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66-71,共6页
中国古代帝王猜忌下官员的避祸方式有逃隐、自污、贪财、酒色、外镇、屏退、舍亲、愚子、投入太子集团、反抗等多种。古代帝王猜忌臣子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最高权力的私有化。帝王猜忌下臣子的避祸方式产生了人才的浪费、社会的动乱、人... 中国古代帝王猜忌下官员的避祸方式有逃隐、自污、贪财、酒色、外镇、屏退、舍亲、愚子、投入太子集团、反抗等多种。古代帝王猜忌臣子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最高权力的私有化。帝王猜忌下臣子的避祸方式产生了人才的浪费、社会的动乱、人民的死亡、国力的削弱、敌国的得益以及政治环境的恶化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臣关系 帝王猜忌 中国古代 官员 避祸
下载PDF
正确理解儒学的几个重要概念
10
作者 丁为祥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9-43,共5页
在现实生活中,"人治"、"君君臣臣"、"为己"、"爱人"等儒学概念往往被人们从负面的角度加以理解。实际上,无论是"人治"还是"君君臣臣",其原初含义都是一种正面指谓。比如,&... 在现实生活中,"人治"、"君君臣臣"、"为己"、"爱人"等儒学概念往往被人们从负面的角度加以理解。实际上,无论是"人治"还是"君君臣臣",其原初含义都是一种正面指谓。比如,"人治"源于《中庸》的"以人治人",是指以人道的方式对治人的过错,所以朱熹才将其注解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在现实生活中,"人治"往往被理解为完全出于一己之私的"其人之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则往往被理解为"专门以你的方法对付你"。再如,"君君臣臣"本来是孔子对人由不同职务所决定之不同职分的规定,但在现实生活中,则往往被理解成对特权等级制度的维护与肯定;至于"为己"、"爱人",本来都是出于道德角度的严格要求,现在则全然被理解为所谓"自利"与"偏私"。所有这些古今异俗乃至完全相反的指谓,都是一种值得深入分析的语言衍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人治 君君臣臣 为己 爱人
下载PDF
《书》《表》异同及其语用学启迪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栾生 《零陵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48-50,共3页
《谏逐客书》和《陈情表》在表达处境、对方身份和表达结果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观点提出有先后之分、用事角度有公私之别、说服策略有忠孝之差和表达节奏有盛婉之异的原因在于:表达的具体“对象”和“目的”不同。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正... 《谏逐客书》和《陈情表》在表达处境、对方身份和表达结果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观点提出有先后之分、用事角度有公私之别、说服策略有忠孝之差和表达节奏有盛婉之异的原因在于:表达的具体“对象”和“目的”不同。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正是李斯和李密在其所置身的“人文网络”中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也证明了“看准对象、有的放矢”是言语表达的铁的定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谏逐客书》 《陈情表》 言语表达 语用学
下载PDF
《周易》“鼎”卦政治思想探微
12
作者 高旭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3期490-497,共8页
"鼎"是《周易》中特殊的政治意象,而"鼎"卦之中蕴含着深刻的"为君之道"思想,反映出西周政治文化所追求的养贤保民、任贤而治的"贤君政治"理念。君臣观是"鼎"卦的核心内涵所在,从&qu... "鼎"是《周易》中特殊的政治意象,而"鼎"卦之中蕴含着深刻的"为君之道"思想,反映出西周政治文化所追求的养贤保民、任贤而治的"贤君政治"理念。君臣观是"鼎"卦的核心内涵所在,从"尊君"的政治立场出发,强调尚贤、养贤、用贤与君臣共济的政治实践,在"任贤而治"中达到君臣关系之和谐,实现理想的"贤人政治"。以"贤人政治"为用,以"贤君政治"为本,充分发挥统治者以"柔"驭臣之治术,在"旧邦维新"的政治思考中构建以德治国,君尊臣辅的理想的君、臣关系,实现王朝政治发展的稳定性、正当性和有效性,这是"鼎"卦的根本的政治理想,其深刻折射出西周政治文化的思想内涵及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鼎”卦 君臣观 贤人政治 贤君政治
下载PDF
先秦记言制的形成及其演变
13
作者 宁登国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2-147,共6页
先秦时代是一个崇尚立言也善于记言的时代。商周时代君权神授的政治形态及初具规模的汉字和"作册"史官的产生,共同促生了以"代天立言"为主要特征、以人神卜问和君臣诰命为主要内容"记言"制的正式形成与兴... 先秦时代是一个崇尚立言也善于记言的时代。商周时代君权神授的政治形态及初具规模的汉字和"作册"史官的产生,共同促生了以"代天立言"为主要特征、以人神卜问和君臣诰命为主要内容"记言"制的正式形成与兴盛;春秋时期以承传王官之学为使命的各国有识之士以其积极的参政议政、献言献策等立言匡政方式对当时现实政治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重大影响,从而显称于世,由此形成了春秋时期的另一突出特征,即"君子弘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言制度 人神问对 君臣诰命 君子弘道
下载PDF
《尚书·冏命》的官箴价值及其现代警示意义
14
作者 陈云生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7年第4期67-74,共8页
周穆王任命伯冏为太仆正的同时,告诫他要谨慎地选择部属,只能选用品德高尚的君子作为群仆近臣,因为君王有德在于臣下,君主失德也在于臣下,切不可选用那些巧言令色、阿谀奉承的小人服侍君王左右。这种官箴在当代中国反腐败斗争中,仍有重... 周穆王任命伯冏为太仆正的同时,告诫他要谨慎地选择部属,只能选用品德高尚的君子作为群仆近臣,因为君王有德在于臣下,君主失德也在于臣下,切不可选用那些巧言令色、阿谀奉承的小人服侍君王左右。这种官箴在当代中国反腐败斗争中,仍有重要的观念及制度的借鉴价值;对当代世界范围内如何克服"亲信干政"之类的"亲信政治"和"家族政治"的弊病以及进一步完善现代民主政治也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德惟臣 不德惟臣 慎简乃僚 亲信干政 民主政治
下载PDF
《左传》对季平子的态度——兼论左氏的尊“礼”观
15
作者 陈奕奕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60-65,共6页
司马迁《史记》关于季平子的记载具有"尊君抑臣"的倾向。《左传》记载季平子的事迹,既体现了左氏对季平子的维护,又表现了他对平子失德、失礼行为的批判,呈现出一种客观的态度。左氏理性的评价与礼坏乐崩的时代背景及他对&qu... 司马迁《史记》关于季平子的记载具有"尊君抑臣"的倾向。《左传》记载季平子的事迹,既体现了左氏对季平子的维护,又表现了他对平子失德、失礼行为的批判,呈现出一种客观的态度。左氏理性的评价与礼坏乐崩的时代背景及他对"礼"的推崇不可分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史记》 季平子 史官 尊君抑臣
下载PDF
初唐谏文的尚道精神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乾坤 张蕾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8-53,共6页
初唐谏文围绕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国策,针对君主的决策提出异议、进行谏止乃至抨击,臣不从君的现象非常突出。进谏者将君道而不是君主奉为最高权威,体现出尚道精神。谏文依据儒家仁政、王道的思想,执经力谏,广引六经及孔子之言,以经旨为... 初唐谏文围绕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国策,针对君主的决策提出异议、进行谏止乃至抨击,臣不从君的现象非常突出。进谏者将君道而不是君主奉为最高权威,体现出尚道精神。谏文依据儒家仁政、王道的思想,执经力谏,广引六经及孔子之言,以经旨为论点,且将其作为论证技巧中的核心理论支柱,尤其是首尾的引用,作用更为明显。魏徵“良臣”之论对君臣之义的探索,发展了传统的“臣道”说,诠释了尚道精神的深层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唐谏文 臣不从君 儒家经旨 良臣之论
下载PDF
探寻岭·格萨尔及其诸将相城堡遗址 被引量:3
17
作者 苍王.耿登丹巴 夏吾李加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9-78,共10页
《格萨尔王传》是青藏高原上口耳相传的英雄史诗,后来被文人学者们将其付之笔端,成为藏文古典文献的组成部分。但是,现有研究成果更多地关注其神话和文学性特征,而藏区随处可见的格萨尔及其相关的历史遗迹的考证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格萨尔王传》是青藏高原上口耳相传的英雄史诗,后来被文人学者们将其付之笔端,成为藏文古典文献的组成部分。但是,现有研究成果更多地关注其神话和文学性特征,而藏区随处可见的格萨尔及其相关的历史遗迹的考证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依据藏文史籍提供的历史线索,在川藏青交汇处实地调查发现,岭·格萨尔王出生地古斯贡、嘉查协噶的城堡遗址·傲群超宗、察象·丹玛向查的城堡遗址夏尔隆日洲、色尔巴·尼本达雅的城堡遗址三洲本凸宗等历史遗迹。这些遗迹不仅至今仍可目睹,还与史诗中的叙述比较吻合。由此看来,《格萨尔王传》绝非纯粹虚构的神话,而其中很多事件是可资探寻的史实。并且,通过历史遗址的调查和史诗文本的甄别,进行系统研究将有助于建构11世纪前后格萨尔史诗在多康地区比较模糊的历史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格萨尔王 诸将相 城堡遗址
下载PDF
孟子孝论对孔子思想的发展与偏离——从“以正致谏”到“父子不责善” 被引量:16
18
作者 曾振宇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9-36,共8页
在家庭伦理层面上,孔子孝论注重父子自然亲情,倡导子女人格平等,父义则从,父不义则谏;主张以义辅亲,"以正致谏"。孔子、曾子"以正致谏"的谏亲原则被孟子完全地移植到社会政治伦理中,泛伦理化的倾向有增无减。孟子&q... 在家庭伦理层面上,孔子孝论注重父子自然亲情,倡导子女人格平等,父义则从,父不义则谏;主张以义辅亲,"以正致谏"。孔子、曾子"以正致谏"的谏亲原则被孟子完全地移植到社会政治伦理中,泛伦理化的倾向有增无减。孟子"君臣相责以善"的"善"之内涵当为仁义,即以仁义这一最高价值理性衡评君臣之间关系。"君臣相责以善"施行的前提是将君臣关系重新论证为以德相交的"友",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以势利相交,"返祖"化现象的背后是为其民本主义政治立场张目。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孟子"父子不责善"思想已经有别于孔子、曾子与子思在家庭伦理语境中倡导的以义辅亲的伦理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正致谏 父子不责善 君臣相责以善
下载PDF
孟子“权变”思想浅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崔广庆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19-20,22,共3页
本文主要从孟子的"权变"哲学思想出发,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在礼仁、君臣、义利等关系中的表现,并对其合理性与局限性做简要探讨。
关键词 权变 礼仁 义利 君臣
下载PDF
汉代诸侯荐璧朝觐制度探因
20
作者 吴照魁 尤佳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第3期18-22,共5页
汉代诸侯的荐璧朝觐制度不只是一项礼仪制度,而且还是重要的政治制度与财经制度。由于玉璧具有强烈的等级表征功能与政权象征意义,所以诸侯的荐璧朝觐,也是确立君臣名分、彰显等级尊卑的过程。同时,皮荐制度也是汉廷凭借政治权力攫取诸... 汉代诸侯的荐璧朝觐制度不只是一项礼仪制度,而且还是重要的政治制度与财经制度。由于玉璧具有强烈的等级表征功能与政权象征意义,所以诸侯的荐璧朝觐,也是确立君臣名分、彰显等级尊卑的过程。同时,皮荐制度也是汉廷凭借政治权力攫取诸侯贵族经济利益的财政工具,旨在解决中央的财政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朝觐制度 诸侯 等级效忠 财政分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