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脉Z值联合Kobayashi风险评分系统在诊断川崎病冠脉损害中的应用
1
作者 黄葆莹 蒋苏华 +1 位作者 彭伟彬 蒋威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8-42,共5页
本文探讨冠脉Z值联合Kobayashi风险评分系统评估川崎病冠脉损害的价值。选取108例川崎病(K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确诊冠脉无扩张患儿68例,纳入无损害组,损害组40例,包括仅冠状动脉扩张患儿10例,小型冠状动脉瘤患儿11例,中型冠状动脉... 本文探讨冠脉Z值联合Kobayashi风险评分系统评估川崎病冠脉损害的价值。选取108例川崎病(K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确诊冠脉无扩张患儿68例,纳入无损害组,损害组40例,包括仅冠状动脉扩张患儿10例,小型冠状动脉瘤患儿11例,中型冠状动脉瘤患儿9例,大型冠状动脉瘤患儿10例。比较无损害组和损害组患儿临床资料、冠脉Z值及Kobayashi评分差异。损害组的年龄≤1岁、发热持续时间≥10 d、不完全性川崎病、延迟诊治和Kobayashi评分>3分比例高于无损害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发热持续时间、诊治时间和Kobayashi评分是川崎病患儿发生冠脉损害的影响因素(P<0.05)。中型冠状动脉瘤/大型冠状动脉瘤患儿的左侧冠状动脉主干内径Z值、左前降支内径Z值、右冠脉近段内径Z值均高于无扩张和仅冠状动脉扩张/小型冠状动脉瘤患儿(P<0.05)。中型冠状动脉瘤/大型冠状动脉瘤患儿的Kobayashi评分>3分比例高于无扩张患儿(P<0.05)。冠脉Z值联合Kobayashi评分诊断中型冠状动脉瘤/大型冠状动脉瘤的ROC曲线下面积较高。川崎病冠脉损害发生受患儿年龄、发热持续时间、诊治时间和Kobayashi评分等因素的影响,冠脉Z值联合Kobayashi评分在诊断冠脉损害严重程度方面有一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Z值 kobayashi风险评分 川崎病 冠脉损害
下载PDF
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高危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晶晶 黄敏 +2 位作者 谢利剑 李锦康 杨晓东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42-445,共4页
目的从Kobayashi评分体系及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多态性两方面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的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方法住院川崎病患儿137例,其中无冠脉损害120例,有冠脉损害为17例... 目的从Kobayashi评分体系及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多态性两方面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的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方法住院川崎病患儿137例,其中无冠脉损害120例,有冠脉损害为17例。根据Kobayashi等提出的最新的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评分指标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选取其中的37例川崎病患儿(其中8例有冠状动脉损害)和37名健康儿童,用PCR方法检测其外周血ACE基因多态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Kobayashi评分体系各单项临床指标在冠脉损害组和无冠脉损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损害组Kobayashi总评分为1.75±1.65,无冠脉损害组为1.66±1.5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E各基因型(II、DD、ID)在冠脉损害组和无冠脉损害组、川崎病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等位基因频率在冠脉损害组中明显高于无冠脉损害组(75.0%比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obayashi各单项指标在ACE各基因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冠脉损害组和无冠脉损害组Kobayashi各单项指标及总评分差异相似;ACE的Ⅰ/D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川崎病并发冠脉损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害 kobayashi评分 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N端前脑钠肽与原田危险评分、小林评分对川崎病病儿冠状动脉病变风险预测价值的对比 被引量:24
3
作者 赖雪芹 赵青 +2 位作者 郭健秋 王润傍 徐小桥 《安徽医药》 CAS 2020年第4期688-691,共4页
目的研究N端前脑钠肽(N terminal pro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 proBNP)与原田危险评分、小林评分对川崎病病儿冠状动脉病变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于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45例川崎病病儿,根据病儿是... 目的研究N端前脑钠肽(N terminal pro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 proBNP)与原田危险评分、小林评分对川崎病病儿冠状动脉病变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于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45例川崎病病儿,根据病儿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病变,将病儿分为病变组(26例)和未病变组(19例)。入院后测定病儿血浆NT proBNP水平,并记录病儿的一般临床资料、原田危险评分、小林评分、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和C反应蛋白(CRP)等。结果病变组年龄低于未病变组,WBC(14.45±3.75)×10^9/L、中性粒细胞(7.78±1.58)×10^9/L、PLT(391.35±51.23)×10^9/L、CRP(83.56±14.74)mg/L、NT proB NP(756.43±87.56)pg/mL、原田危险评分(5.66±1.15)分和小林评分(7.65±1.42)分均高于未病变组[(10.67±3.81,6.76±1.67,354.61±63.71,62.45±15.68,567.29±61.39,4.37±1.16,6.39±1.28)(均P<0.05)];两组病儿性别和BMI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NT proBNP的AUC为0.941,高于原田危险评分的0.761和小林评分的0.823(Z=2.136、1.993,P=0.033、0.046);Youden指数提示NT proBNP与原田危险评分、小林评分预测川崎病病儿冠状动脉病变风险的最佳截点分别为654.44 pg/mL、5.00分和7.13分。NT proBNP预测川崎病病儿冠状动脉病变风险的灵敏度为88.46%,高于原田危险评分的65.38%及小林评分的65.38%(P<0.05)。结论NT proBNP与原田危险评分、小林评分均能对川崎病病儿冠状动脉病变风险做出预测,但NT proBNP的灵敏度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并发症 冠状动脉疾病 利钠肽 危险因素 原田危险评分 小林评分 儿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