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Features and Tectonic Significance of the Tazang Fault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East Kunlun Fault Zone
1
作者 Zhang Junlong Ren Jinwei +4 位作者 Fu Jundong Hu Chaozhong Xiong Renwei Chen Changyun Yang Panxi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2年第4期411-431,共21页
The East Kunlun fault zone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Bayan Har block. The study of earthquake rupture behavior in the fault zone is of import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future seismic risk in northwest S... The East Kunlun fault zone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Bayan Har block. The study of earthquake rupture behavior in the fault zone is of import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future seismic risk in northwest Sichuan. A number of geological field investigations, typical micro topography DGPS measurements and sample dating show that the earthquake activity of the East Kunlun fault zone extends to the north boundary of Zoige basin, a segment known as the Luocha segment of Tazang fault. In the satellite image, the segment is seen clearly as gray and yellow strips. The earthquake deformation zone mainly features fault scarp, valleys on the slope, offset gullies and terraces, linear distribution of plants, waterfall, fault spring, fault sag pond, and landslide, collapse and talus associated with surface rupturing. These phenomena are distributed intermittently along the re-existing fault and form a ~50km-long inverse L-shaped deformation zone. Fault activities caused left-lateral offset of gullies and terraces, with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concentrated at 5.5m^6m, 18m~23m, 68m~75m, and 200m~220m, respectively. The recent earthquake occurred between 340±30~500±30BP. The macro epicenter is located 5km~7km northwest of Benduo village, with magnitude of MW7.3~7.4, maximum coseismic displacement of 6m,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5.5m~6m and vertical displacement 0.2m~0.5m, being in a proportion of 5∶1~10∶1. These phenomena show that the Tazang fault is the causative fault of this earthquake. The fault is a Holocene active fault and was dominated recently by left-lateral movement with a small amount of thrust component under compressive shear stress. This characteristic is similar to the movement in other segments of the East Kunlun fault zon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pport the "continental escape"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East kunlun fault zone The Tazang fault Luocha segment Surfacerupture Seismic parameters
下载PDF
The Late Pleistocene activity of the eastern part of east Kunlun fault zone and its tectonic significance 被引量:9
2
作者 ZHANG JunLong REN JinWei +4 位作者 CHEN ChangYun FU JunDong YANG PanXin XIONG RenWei HU ChaoZho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3期439-453,共15页
The nearly EW-trending East Kunlun fault zone is the north boundary of the Bayan Har block.The activit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eastern end of its eastward extension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bin... The nearly EW-trending East Kunlun fault zone is the north boundary of the Bayan Har block.The activit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eastern end of its eastward extension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bing into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formation of the east edge of the Tibetan Plateau,and als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seismic risk assessment of the fault zone.The following results are obtained by analysis based on satellite image interpretation of landforms,surface rupture survey,terrace scarp deformation survey,and terrace dating data o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East Kunlun fault zone:(1)the Luocha segment is a Holocene active fault,where a reverse L-shape paleo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zone of about 50 km long is located;(2)the Luocha segment is characterized by left-lateral slip movement under the compression-shear condition since the later period of the Late Pleistocene,with a rate of 7.68–9.37 mm/a and a vertical slip rate of 0.7–0.9 mm/a,which are basically in accord with the activity rate of segments on its west side.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t is a part of eastward extension of the East Kunlun fault zone;(3)the high-speed linear horizontal slip of the nearly EW-trending East Kunlun fault zone is blocked by the South China block at east,and transforms into the vertical movement of the nearly SN-NNE trending Minjiang fault zone and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and the uplift of Longmenshan and Minjiang.The area where transform of the two tectonic systems occurred confines the position of the east end;(4)Luocha segment and Maqu segment constitute the"Maqu seismic gap",so,seismic risk at Maqu segment is higher than that at Luocha segment,which should attract more atten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East kunlun fault zone eastern end slip rate tectonic transform seismic risk
原文传递
Study on rupture zone of the M=8.1 Kunlun Mountain earthquake using fault-zone trapped waves
3
作者 李松林 张先康 樊计昌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EI CSCD 2005年第1期43-52,共10页
The observation of the fault-zone trapped waves was conducted using a seismic line with dense receivers across surface rupture zone of the M=8.1 Kunlun Mountain earthquake. The fault zone trapped waves were separated ... The observation of the fault-zone trapped waves was conducted using a seismic line with dense receivers across surface rupture zone of the M=8.1 Kunlun Mountain earthquake. The fault zone trapped waves were separated from seismograms by numerical filtering and spectral analyz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Both explosion and earthquake sources can excite fault-zone trapped waves, as long as they locate in or near the fault zone; b) Most energy of the fault-zone trapped waves concentrates in the fault zone and the amplitudes strongly decay with the distance from observation point to the fault zone; c) Dominant frequencies of the fault-zone trapped waves are related to the width of the fault zone and the velocity of the media in it. The wider the fault zone or the lower the velocity is, the lower the dominant frequencies are; d) For fault zone trapped waves, there exist dispersions; e) Based on the fault zone trapped waves observed in Kunlun Mountain Pass region, the width of the rupture plane is deduced to be about 300 m and is greater than that on the su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ult-zone trapped waves M=8.1 kunlun Mountain earthquake seismic rupture plane
下载PDF
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微震检测与构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马胜男 李红谊 +2 位作者 黄雅芬 马玉虎 马建新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6-287,共12页
本文整理了一套包括微震检测、地震去噪、震相拾取和地震定位的构建高精度地震目录数据的处理流程。收集了青海省内东昆仑断裂带东段20个数字地震台站记录的2009−2018年的连续地震数据,并应用该流程进行微震检测、去噪和定位。首先,从... 本文整理了一套包括微震检测、地震去噪、震相拾取和地震定位的构建高精度地震目录数据的处理流程。收集了青海省内东昆仑断裂带东段20个数字地震台站记录的2009−2018年的连续地震数据,并应用该流程进行微震检测、去噪和定位。首先,从台网中心提供的3198个地震事件目录中筛选出1200个信噪比高且震相较为明显的地震事件作为模板事件,利用基于图像处理器加速的模板匹配定位方法(GPU-M&L)进行遗漏地震的检测与识别,然后利用基于神经网络的地震波形去噪方法进行去噪处理,再结合基于深度学习的震相拾取技术和双差定位方法对去噪后的地震事件进行震相拾取和定位。使用GPU-M&L共检测出13318个地震事件,约为台网地震目录事件数量的4.2倍;去噪后得到7514个地震事件,约为台网地震目录事件数量的2.3倍,完备震级从台网目录的ML 1.5降低至ML 0.9。定位后共获得7247个地震事件,精定位结果显示,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的地震以中小震为主,在空间上呈窄条带状或簇状分布,震源深度的优势分布深度为0~15 km;在101°E附近地震的空间展布发生变化,主要沿阿万仓断裂带向东南展布;在玛沁-玛曲段可能存在地震空区。本研究的微震结果为研究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地震活动性、发震断层的深部构造等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 微震检测 匹配定位技术 地震去噪 双差定位
下载PDF
Sentinel-1影像约束下的东昆仑断裂带玛沁—玛曲段现今地壳变形特征
5
作者 温扬茂 方志斌 +3 位作者 贺克锋 杨九元 熊露雲 许才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517-4532,共16页
东昆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一条活跃的大型左旋走滑活动断裂,其东段滑动速率呈自西向东递减的特征;东段的玛沁—玛曲段被认为是地震破裂空段,存在发生大震的可能.本文首先处理2014—2021年间覆盖东昆仑断裂带玛沁—玛曲段的Sentinel-1... 东昆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一条活跃的大型左旋走滑活动断裂,其东段滑动速率呈自西向东递减的特征;东段的玛沁—玛曲段被认为是地震破裂空段,存在发生大震的可能.本文首先处理2014—2021年间覆盖东昆仑断裂带玛沁—玛曲段的Sentinel-1卫星升、降轨影像,获得该区域近7年的视线(Line-of-sight,LOS)向形变速率场;然后,联合GPS速度场解算该区域的三维形变速率场和应变率场;最后,对玛沁—玛曲段的应变率积累、滑动速率和形变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该区域地壳变形表现为整体向东运动的特征,LOS向和东西向形变速率在玛沁—玛曲段南北两侧存在明显的梯度,且沿断裂带自西向东逐渐减小;(2)玛沁—玛曲段上的阿尼玛卿山和西贡周断层交汇区附近具有显著的应变率积累,同时这两处距上次地震的离逝时间已非常接近其地震复发间隔,表明这两个区域具有较高的地震危险性;(3)玛沁—玛曲段的滑动速率自阿尼玛卿山向东分别为6.0±0.2 mm·a^(-1)、5.6±0.2 mm·a^(-1)、3.9±0.2 mm·a^(-1)和3.5±0.2 mm·a^(-1),意味着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的滑动速率在距离断裂带最东端至少300 km处的阿尼玛卿山附近就已经开始缓慢递减;(4)玛沁—玛曲段附近的次级块体表现出顺时针旋转的刚性运动特征,符合书斜构造模型,即青藏高原东北部的侧向挤出产生的区域变形由东昆仑断裂带和周缘次级断裂的左旋走滑及其断裂带最东端的地壳缩短共同吸收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带 时序InSAR 三维形变速率场 应变率场 滑动速率
下载PDF
东昆仑断裂带托索湖段现今形变特征及其与2021玛多地震相互作用
6
作者 李少为 许文斌 +6 位作者 李志伟 刘小鸽 冯光财 方楠 陈志丹 江坤 谢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928-4943,共16页
东昆仑断裂带作为孕育强震和协调青藏高原内部构造变形的大型走滑断裂带,其现今震间闭锁情况与运动学特征一直备受关注.前人通过野外地质考察以及传统大地测量技术初步厘定了东昆仑断裂带的长期滑动速率,但受限于观测台站的空间分布,难... 东昆仑断裂带作为孕育强震和协调青藏高原内部构造变形的大型走滑断裂带,其现今震间闭锁情况与运动学特征一直备受关注.前人通过野外地质考察以及传统大地测量技术初步厘定了东昆仑断裂带的长期滑动速率,但受限于观测台站的空间分布,难以得到精细化的东昆仑断裂带托索湖段及其次级断裂的现今运动特征.本文利用覆盖东昆仑断裂带托索湖段2015—2021年Sentinel-1升降轨数据获取了高空间分辨率的沿断层走向震间形变速率场,结合螺位错模型和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方法反演得到了该段断裂现今精细化的震间滑动速率和闭锁状态.研究结果表明,东昆仑断裂带托索湖段处于断层锁定状态,闭锁深度分布在8~29 km区间,断层深部滑动速率分布在6~9 mm·a^(-1)范围内.最后,本文基于库仑应力变换探讨了2021玛多地震与东昆仑断裂带的相互作用,发现东昆仑断裂带震间运动对玛多地震无明显应力加载作用,而玛多地震却促进了东昆仑断裂带花石峡至阿尼玛卿山南缘、玛沁—玛曲段的应力积累,其潜在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东昆仑断裂带 滑动速率 库仑应力 INSAR
下载PDF
东昆仑断裂带东端的构造转换与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孕震机制 被引量:39
7
作者 任俊杰 徐锡伟 +3 位作者 张世民 罗毅 梁欧博 赵俊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4027-4045,共19页
2017年四川九寨沟M_s7.0地震是继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和2013年芦山M_s7.0地震之后,青藏高原东缘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发生的第三个震级M_s7.0以上的强震.这次地震发生在东昆仑断裂带东端,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条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东... 2017年四川九寨沟M_s7.0地震是继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和2013年芦山M_s7.0地震之后,青藏高原东缘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发生的第三个震级M_s7.0以上的强震.这次地震发生在东昆仑断裂带东端,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条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东昆仑断裂带与东端其它构造之间的转换关系仍不清楚,因区内地质构造和地形复杂,东昆仑断裂带东端的主要构造仍缺少深入的研究.本文在总结区域地震构造活动特征、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基础上,通过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已有的和最近开展的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结果,并结合现今GPS变形场资料和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灾害特征分析,发现东昆仑断裂带最东段塔藏断裂上的左旋走滑除了一小部分继续向东传播转移到文县断裂带上外,大部分转化为其南侧的龙日坝断裂带北段、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上的近东西向地壳缩短,这可能是岷山隆起的构造机制,而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正是左旋走滑的东昆仑断裂带在东端继续向东扩展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带 构造转换 2017年九寨沟地震 岷山隆起 塔藏断裂
下载PDF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S)7.4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发震构造 被引量:87
8
作者 潘家伟 白明坤 +9 位作者 李超 刘富财 李海兵 刘栋梁 Marie-Luce CHEVALIER 吴坤罡 王平 卢海建 陈鹏 李春锐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55-1670,共16页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了M_(S)7.4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巴颜喀拉地块北部边界东昆仑断裂带以南约70 km左右(34.59°N,98.34°E),震源深度17 km。震后的野外现场考察表明,这次地震在海拔4200~4600 ...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了M_(S)7.4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巴颜喀拉地块北部边界东昆仑断裂带以南约70 km左右(34.59°N,98.34°E),震源深度17 km。震后的野外现场考察表明,这次地震在海拔4200~4600 m的高原面上形成了一系列由张裂隙、张剪裂隙、剪切裂隙、挤压鼓包和裂陷等多类型破裂雁行状组合而成的复杂同震地表变形带,总体表现为左行走滑运动性质,局部略带正断分量。该破裂带主要沿东昆仑断裂带南部的江错断裂分布,整体呈N105°E走向,全长约151 km。根据破裂带的走向变化和阶区特征,可将其分为四段:西段、中西段、中东段和东段。其中西段分叉为南、北两支,北支破裂走向N112°E,呈不连续分布,长约18 km,南支走向N94°E,呈连续性分布,长约25 km,最大左行位错约2.9 m;中西段全长约52 km,主要由约22 km长、呈N109°E走向的连续分布的地表破裂与稍北分布约30 km长、不连续分布的两支破裂组合而成,最大左行位错约1.9 m;中东段为总体呈N104°E走向的不连续地表破裂,全长约51 km,其中包含长约20 km的破裂空区;东段分叉为北、中、南三支,北支为走向N84°E、长约23 km的连续性破裂,最大左行位错约1.8 m,中间一支为N110°E走向、长约14 km的不连续破裂,南支则表现为零星破裂及系列滑塌,走向N120°E,长约6 km。这种两端发育较大规模分叉的"扫帚"状同震地表破裂在青藏高原已发生的走滑型地震中尚未报道过。这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为江错断裂,该断裂向西延伸可与2001年东昆仑MS 8.1地震的发震断层昆仑山口断裂相接,表明昆仑山口-江错断裂带与北部东昆仑断裂带中东部的托索湖-玛沁断裂挤压弯曲段共同构成了巴颜喀拉地块北部的宽阔边缘断裂带,并与南部的玉树-甘孜-鲜水河断裂带协同运动,共同调节着巴颜喀拉地块向东的运动和形变。由于东昆仑断裂带东部的玛沁-玛曲段是历史地震空区,因此可能是未来强震发生的区段。同时需要考虑到近20多年以来,巴颜喀拉地块周缘的强震活动具有跳跃性特征。因此,在未来的强震危险性评价中,应重点关注巴颜喀拉地块北边界带中东段玛沁-玛曲段和南部边界带鲜水河断裂带等的强震活动性及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M_(S)7.4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左行走滑 东昆仑断裂带 发震构造 巴颜喀拉地块
下载PDF
东昆仑断裂带东部塔藏断裂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38
9
作者 张军龙 任金卫 +4 位作者 付俊东 胡朝忠 熊仁伟 陈长云 杨攀新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6,共16页
东昆仑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中东部的巴颜喀拉地块北缘边界断裂带,研究其强震破裂行为对于认识断裂带活动性及分析川西北地区未来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沿断裂发育的大量断错地貌勘查、典型微地貌DGPS测量及样品年代测定,认为东昆... 东昆仑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中东部的巴颜喀拉地块北缘边界断裂带,研究其强震破裂行为对于认识断裂带活动性及分析川西北地区未来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沿断裂发育的大量断错地貌勘查、典型微地貌DGPS测量及样品年代测定,认为东昆仑断裂带向东的强震活动性延伸至若尔盖盆地北侧,即东昆仑断裂带东部塔藏断裂的罗叉段。此段在卫星影像上呈清晰的灰黑色、灰黄色线性条带,地震形变带主要表现为断层陡坎、坡中谷、冲沟和阶地位错、植物异常呈线性分布、跌水、断层泉、断塞塘以及伴随地表错动而出现的滑坡、垮塌和倒石堆。这些破裂现象沿先存断层断续分布,组成长约50km的"L"形地震形变带。断裂活动造成冲沟和阶地左行运动,位错量主要集中在5.5~6.0m、18~23m、68~75m和200~220m范围。最近地震发生在(340±30)~(500±30)BP间,宏观震中位于本多村西北5~7km,震级为MW7.3左右,同震位移最大值为6m,水平位错量为5.5~6.0m,垂直位错量一般为0.2~0.5m,其比例为51~101。对地震形变带中的各种变形遗迹和地震地表破裂特征的研究表明,塔藏断裂是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确定了塔藏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层,近期断层在压剪切作用控制下以左行运动为主,兼有少量逆冲分量,同东昆仑断裂带其他段的活动性质相似,认为东昆仑断裂带延伸至若尔盖盆地北侧,研究结果支持"大陆逃逸"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带 塔藏断裂 罗叉段 地表破裂 地震参数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昆北断阶带圈闭特征 被引量:28
10
作者 陈国民 万云 +2 位作者 张培平 夏敏全 张道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43,共5页
昆北断阶带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南缘昆仑山前,勘探程度较低,油气成藏较为复杂。通过圈闭类型、圈闭控制因素和断裂展布研究,深入探索研究区主要勘探目标及油气聚集规律。应用构造解释与综合地质研究成果,指出昆北断阶带现阶段勘探的主要... 昆北断阶带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南缘昆仑山前,勘探程度较低,油气成藏较为复杂。通过圈闭类型、圈闭控制因素和断裂展布研究,深入探索研究区主要勘探目标及油气聚集规律。应用构造解释与综合地质研究成果,指出昆北断阶带现阶段勘探的主要圈闭类型为构造型圈闭,以断鼻、断背斜、断块为主,其平面分布主要受断裂发育与构造变形程度等因素控制,与断裂体系有明显的依存关系且大多为断裂分割而完整性较差,沿断裂走向具有成排、成带分布的特点;圈闭主要形成于中新世与上新世,主要定型于上新世;各构造部位圈闭含油气性差异大。研究结果对昆北断阶带下一步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昆北断阶带 地震资料解释 圈闭类型 圈闭特征
下载PDF
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分支断裂--阿万仓断裂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 被引量:26
11
作者 李陈侠 袁道阳 +1 位作者 杨虎 徐锡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4-64,共21页
文中从几何结构特征、断裂长期滑动速率和古地震复发特征3个方面对阿万仓断裂进行了研究。详细的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结果表明:1)阿万仓断裂作为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玛沁—玛曲段)的分支断裂,和东昆仑断裂一样也是1条全新世活动断裂,性质... 文中从几何结构特征、断裂长期滑动速率和古地震复发特征3个方面对阿万仓断裂进行了研究。详细的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结果表明:1)阿万仓断裂作为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玛沁—玛曲段)的分支断裂,和东昆仑断裂一样也是1条全新世活动断裂,性质为左旋走滑兼逆断,总长约200km。西北段由2条总体走向310°,相距约16km近平行的次级断层组成,向SE方向合为1条断裂。2)在阿万仓断裂上发现大约15km长的古地震地表破裂带,表现为断层陡坎、断塞塘、地裂缝、断层沟槽等典型断错微地貌现象。3)经航、卫片解译,野外现场调查,断错地貌测量和样品测试,得到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左旋水平滑动速率为3mm/a,垂直滑动速率约0.07mm/a。4)通过对断错最新地貌面的测年和探槽剖面分析,认为阿万仓断裂带存在4次古地震事件,属原地复发型,最新1次事件是在(850±30)a BP以后发生的。5)阿万仓断裂左旋滑动速率与东昆仑断裂带玛沁—玛曲段递减的滑动速率量值相当,它的存在和发现可以很好地解释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玛沁—玛曲段)滑动速率递减的特征。东昆仑活动断裂带中东段滑动速率逐渐递减,与东昆仑活动断裂带中东段帚状散开的几何结构有关,其中的阿万仓断裂是东昆仑断裂带东延过程中的重要分支断裂,吸收了东昆仑断裂带东延的应变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带 阿万仓断裂 活动特征 滑动速率 古地震 地表破裂
下载PDF
昆中断裂带南北陆块基底、盖层沉积、岩浆岩对比研究--昆中断裂带构造意义的讨论 被引量:15
12
作者 姜寒冰 李文渊 +4 位作者 董福辰 张照伟 谭文娟 高永宝 郭周平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81-594,共14页
本文依据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资料,从昆中断裂带对南北两侧的基底变质岩系(包括变基性火山岩、变泥质岩)、表壳盖层沉积岩系、前寒武纪长英质火成侵入岩以及镁铁-超镁铁质侵入岩的沉积建造、岩石类型组合、岩石地球化学及所反映的... 本文依据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资料,从昆中断裂带对南北两侧的基底变质岩系(包括变基性火山岩、变泥质岩)、表壳盖层沉积岩系、前寒武纪长英质火成侵入岩以及镁铁-超镁铁质侵入岩的沉积建造、岩石类型组合、岩石地球化学及所反映的源岩物性的控制,系统对比讨论了昆中断裂带南北两侧基底陆块特征及昆中断裂带的构造属性。得出以昆中断裂带为界,南北两侧陆块的大陆岩石圈,无论在表壳沉积岩系、中-下地壳和地幔的层性和物性结构及地球化学成分都存在显著差异。从而提出昆仑造山带实际上是个两陆块碰撞复合陆缘造山带。在元古宇以前南北陆块并非属同一古陆块,或者说昆中断裂带为欧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的真正分界或二者的拼合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中断裂带 性质 构造意义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昆北断阶带基底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桂珍 张玉修 +2 位作者 薛建勤 吴光大 陈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15-1627,共13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基底分布有大量的有花岗岩类岩石。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昆北断阶带钻遇的基底花岗岩样品开展详细的岩石学、锆石激光探针等离子体质谱u.Pb同位素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467—450Ma,显示... 柴达木盆地西部基底分布有大量的有花岗岩类岩石。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昆北断阶带钻遇的基底花岗岩样品开展详细的岩石学、锆石激光探针等离子体质谱u.Pb同位素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467—450Ma,显示基底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中-晚奥陶世,属于加里东期岩浆侵入旋回。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昆北断阶带基底花岗岩属过铝高钾钙碱性系列,其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具有Eu负异常的轻稀土元素富集型,昆北断阶带中南部基底花岗岩属上地壳物质熔融,同碰撞环境下形成的花岗岩。综合区域上的研究成果,昆北断阶带及其以西地区存在中奥陶世-早志留世的加里东期构造.岩浆事件,这对探讨柴达木盆地西部基底花岗岩成因类型及岩浆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锆石LA-ICPMS定年 加里东期 基底 昆北断阶带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东昆仑山断裂带及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垂直形变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庆良 王建华 +4 位作者 朱桂芝 崔笃信 王文萍 陈忠实 宋兆山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73-280,i001,共9页
沿格尔木—五道梁公路测线 1979,2 0 0 1年的 2期水准观测资料表明 :1)东昆仑山及可可西里地区现今相对于柴达木盆地仍在发生继承性的隆升运动。 1979— 2 0 0 1年期间 ,昆仑山口主峰一带相对于格尔木约上升了 2 80mm ,上升速率高达 15m... 沿格尔木—五道梁公路测线 1979,2 0 0 1年的 2期水准观测资料表明 :1)东昆仑山及可可西里地区现今相对于柴达木盆地仍在发生继承性的隆升运动。 1979— 2 0 0 1年期间 ,昆仑山口主峰一带相对于格尔木约上升了 2 80mm ,上升速率高达 15mm/a ;五道梁相对于格尔木上升了约 2 10mm ,上升速率约 10mm/a。 2 )昆仑山口至五道梁之间的可可西里地区 ,在相对于柴达木盆地以 7mm/a的速度整体抬升的同时 ,还相对于南、北两侧的五道梁和昆仑山隆起区以 3~ 7mm/a的速度下沉。 3)格尔木—五道梁剖面垂直形变整体符合俯冲 -逆掩地壳增厚模式 ,其中 ,沿西大滩断裂、中昆仑山断裂和昆仑山北缘断裂带的逆冲推覆运动 ,占了整个东昆仑山现今构造隆起的大部分 ,其逆冲推覆运动有自南向北衰减的特点。 4 )地质调查结果表明 ,沿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 35 0km的左旋破裂带 ,可以划分出若干个不均匀错动段 ,错动量最大可达 6m ,最小只有 2m。基于Okada (1985 )位错模型的理论计算结果表明 ,地震断层不均匀左旋错动可以在昆仑山口破裂带南北两侧产生 10 0多毫米的差异性垂直位移。 1979— 2 0 0 2年实测垂直位移中 ,西大滩断裂谷地水准点的异常上升、昆仑山口测点的异常下降等都与发震断层的不均匀错动密切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地震 垂直形变 俯冲 逆掩
下载PDF
藏北高原主要断裂带电性结构特征 被引量:17
15
作者 谢成良 叶高峰 +1 位作者 魏文博 金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991-4002,共12页
对600线的部分测点及2100线的全部测点构成的五道梁—绿草山大地电磁深探测剖面进行了二维非线性共轭梯度反演,得到青藏高原中北部二维电性结构模型.根据该电性结构模型,结合研究区域重、磁及区域地质资料推断了青藏高原中北部主要断裂... 对600线的部分测点及2100线的全部测点构成的五道梁—绿草山大地电磁深探测剖面进行了二维非线性共轭梯度反演,得到青藏高原中北部二维电性结构模型.根据该电性结构模型,结合研究区域重、磁及区域地质资料推断了青藏高原中北部主要断裂的位置、产状和切割深度等信息.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中北部发育有F1—F16一系列深断裂.其中,F1(苟鲁山克错—囊谦断裂带)和F9(乌兰乌拉湖—玉树断裂带)共同构成金沙江缝合带的北界,是松潘—甘孜—可可西里地块与羌塘—唐古拉地块的分界线;F4、F10—F12共同构成昆仑断裂带,F4(阿尼玛卿断裂带)是南部松潘—甘孜—可可西里地体和北部北昆仑-柴达木地体的分界线;F6、F13—F16为柴北缘断裂带,由南倾的岩石圈深断裂F6和一系列产状相背、北倾的逆冲断裂F13—F16所构成;F7和F8可能反映岩石圈内产状平缓、隐伏的滑脱构造形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昆仑断裂带 柴北缘断裂带 电性特征
下载PDF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东段古地震活动特征 被引量:24
16
作者 李春峰 贺群禄 赵国光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0-67,共8页
东昆仑活动断裂托索湖-玛曲以东肯定那一带,可据阿尼玛卿玛积峰为界再分为花石峡段和玛沁段两个在几何上不连续的段落.两段在表征断层全新世活动特征的古地震事件方面有明显差异,花石峡段的地震活动性明显高于玛沁段的地震活动性.古地... 东昆仑活动断裂托索湖-玛曲以东肯定那一带,可据阿尼玛卿玛积峰为界再分为花石峡段和玛沁段两个在几何上不连续的段落.两段在表征断层全新世活动特征的古地震事件方面有明显差异,花石峡段的地震活动性明显高于玛沁段的地震活动性.古地震研究表明,花石峡段上3次强震活动相邻两次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分别约为500 a和640 a,玛沁段上最近两次古地震事件间大致有1 000 a左右的时间间隔.根据断层平均滑动速率计算的花石峡段7.5级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为411~608 a,相对应的同震平均水平位错约为(5.75±0.57)m.虽然玛沁段的地震活动性较弱,但由于该段上最近一次地震事件离现在较为久远,已经积累的应变能应该使我们对其未来地震危险性的分析有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断裂带 全新世滑动速率 古地震 地震复发间隔 强震危险性分析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昆北断阶带底砾岩储层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崔俊 郑永仙 +2 位作者 陈登钱 沈晓双 黄耀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3年第3期26-33,共8页
在区域地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认为昆北断阶带底砾岩为风化残积层,岩石学分析认为昆北断阶带基岩为二长花岗岩,基岩之上为半风化壳,厚度约0.5m,岩石破裂缝发育,半风化壳以上为昆北断阶带底砾岩,厚度30~60m,是昆北断阶带的主要含油层... 在区域地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认为昆北断阶带底砾岩为风化残积层,岩石学分析认为昆北断阶带基岩为二长花岗岩,基岩之上为半风化壳,厚度约0.5m,岩石破裂缝发育,半风化壳以上为昆北断阶带底砾岩,厚度30~60m,是昆北断阶带的主要含油层系,常规孔渗分析,孔隙度平均值为12.37%,渗透率平均值为69.87mD,属低孔中渗储层。储层孔隙类型以颗粒破裂缝、颗粒溶孔、粒间溶孔等次生孔隙为主。由于研究区储层岩石成岩作用弱,粒度粗,岩石较疏松,常规孔渗分析数据不能真实反映储层岩石物性,经对比发现常规孔隙度比煤油法孔隙度大25%,常规渗透率比核磁渗透率大80%,因此针对研究区底砾岩储层采用合理的测试方法求取储层物性数据,更好地指导研究区勘探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 昆北断阶带 底砾岩 储层特征
下载PDF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西大滩段断层气(Rn,CO_2)的释放特征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陈侠 徐锡伟 +7 位作者 F Perrier P Richon 陈桂华 Y Klinger J-M Nocquet C Romieu 张晓清 常振广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05-909,共5页
通过在东昆仑活动断裂带西大滩段进行断层气测试,首次获取了该断裂带中Rn和CO2的释放量。在2004年开挖的2~3m深的探槽内,氡浓度可达20732Bq.m-3,氡发射率可达433mBq.m-2.s-1,远高于在地表的氡浓度505~2380Bq.m-3与氡发射率7~28.19mBq... 通过在东昆仑活动断裂带西大滩段进行断层气测试,首次获取了该断裂带中Rn和CO2的释放量。在2004年开挖的2~3m深的探槽内,氡浓度可达20732Bq.m-3,氡发射率可达433mBq.m-2.s-1,远高于在地表的氡浓度505~2380Bq.m-3与氡发射率7~28.19mBq.m-2.s-1(地表氡发射率均值为14.7mBq.m-2.s-1,与世界平均值相当)。从而我们推断该断裂具有从上部第四系覆盖物到深部花岗岩之间的良好连通性。在地表CO2的析出率平均值为18.9g.m-2.d-1,与通常的背景值相当,在探槽中和距离断层1km的地方没有明显的空间变化,但是在断层北侧3km处的一个近乎直立的千枚岩小山上,CO2的析出率却很高,为421g.m-2.d-1,同时该处氡的发射率也高,达503mBq.m-2.s-1,因此,有必要在该断裂附近进行长期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活动断裂 西大滩段 断层气 氡气 CO2
下载PDF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大地震之间的弹性应力触发研究 被引量:19
19
作者 万永革 沈正康 +1 位作者 甘卫军 齐福荣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7,共7页
1937年以来沿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断裂带发生了5个MS≥7的地震:1937年MS7.5花石峡地震,1963年MS7.1都兰地震,1973年MS7.3玛尼地震,1997年MW7.5玛尼地震和2001年MW7.8昆仑山口西地震.研究了大地震之间的应力转移和断层相互作用,计算了弹... 1937年以来沿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断裂带发生了5个MS≥7的地震:1937年MS7.5花石峡地震,1963年MS7.1都兰地震,1973年MS7.3玛尼地震,1997年MW7.5玛尼地震和2001年MW7.8昆仑山口西地震.研究了大地震之间的应力转移和断层相互作用,计算了弹性半空间介质中地震断层错动在后续地震破裂面上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前面4个地震均造成后续地震的库仑破裂应力增加,有利于后续地震的发生.昆仑山口西地震之后应力变化场的计算表明东昆仑断裂中段的东大滩-西大滩段的库仑破裂应力显著增加,变化值达0.006~0.02MPa,预示着这一地区地震危险性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带 弹姓半空间 应力转移 应力触发
下载PDF
利用基于围陷波波形相关的网格搜索法确定昆仑山断裂带结构参数 被引量:5
20
作者 姚志祥 王椿镛 楼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67-1172,共6页
提出了确定断层带结构的一种方法,它利用基于断层带围陷波波形相关的网格搜索法,以定量地确定断层带参数.该方法通过建立一系列由断层带的相关参数构建的断层带结构模型,利用有限差分方法数值模拟每组参数对应的断层带模型所产生的围陷... 提出了确定断层带结构的一种方法,它利用基于断层带围陷波波形相关的网格搜索法,以定量地确定断层带参数.该方法通过建立一系列由断层带的相关参数构建的断层带结构模型,利用有限差分方法数值模拟每组参数对应的断层带模型所产生的围陷波,并与实际观测围陷波波形进行相关分析,计算由以断层参数为多维网格坐标的相关系数变化趋势,网格搜索其峰值,最终获得最佳的一组参数,并确定断层带的结构.本文对昆仑山断裂带人工激发的围陷波进行分析,利用该方法确定了断裂带宽度和Q值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带围陷波 网格搜索 波形相关 有限差分数值模拟 昆仑山断裂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