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dentifying the sensitive area in adaptive observation for predicting the upstream Kuroshio transport variation in a 3-D ocean model 被引量:12
1
作者 ZHANG Kun MU Mu WANG Qi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5期866-875,共10页
Using the conditional nonlinear optimal perturbation(CNOP) approach, sensitive areas of adaptive observation for predicting the seasonal reduction of the upstream Kuroshio transport(UKT)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Regio... Using the conditional nonlinear optimal perturbation(CNOP) approach, sensitive areas of adaptive observation for predicting the seasonal reduction of the upstream Kuroshio transport(UKT)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ROMS). The vertically integrated energy scheme was utilized to identify sensitive areas based on two factors: the specific energy scheme and sensitive area size. Totally 27 sensitive areas, characterized by three energy schemes and nine sensitive area sizes, were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tal energy(TE) scheme was the most effective because it includes both the kinetic and potential components of CNOP. Generally, larger sensitive areas led to better predictions. The size of 0.5% of the model domain was chosen after bal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adaptive observation. The optimal sensitive area OSen was determined accordingly.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on OSen were then conducted, and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obtained:(1) In OSen, initial errors with CNOP or CNOP-like patterns were more likely to yield worse predictions, and the CNOP pattern was the most unstable.(2) Initial errors in OSen rather than in other regions tended to cause larger prediction errors. Therefore, adaptive observation in OSen can be more beneficial for predicting the seasonal reduction of UK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sitive area Adaptive observation The upstream kuroshio transport Conditional nonlinear optimal perturbation(CNOP)
原文传递
TRANSPORT OF OXYGEN,NUTRIENTS AND CARBONATES BY THE KUROSHIO CURRENT 被引量:6
2
作者 C. T. A. Chen(Institute of Marine Geology,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Kaohsiung, Taiwan)C. T. Liu and S. C. Pai(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1994年第3期220-227,共8页
Measured concentrations of dissolved oxygen,phosphate,silicate,total alkalinity and calculated totalCO<sub>2</sub> in a section between 121°E and 125°E across the Kuroshio near 22°N off Taiw... Measured concentrations of dissolved oxygen,phosphate,silicate,total alkalinity and calculated totalCO<sub>2</sub> in a section between 121°E and 125°E across the Kuroshio near 22°N off Taiwan and thegeostrophic velocity were used to estimate the gross transport of oxygen,nutrients and carbonates. The flux of dissolved oxygen is 6.7×10<sup>6</sup> mol/s northward and 0.9×10<sup>6</sup> mol/s southward.The netflux equals 5.8×10<sup>6</sup> mol/s down-stream.The northward flux of phosphate is 22.6×10<sup>3</sup> mol/s;the south-ward flux is 1.4×10<sup>3</sup> mol/s.The net phosphate flux is 21.2×10<sup>3</sup> mol/s northward.The flux of silicateis 967×10<sup>3</sup> northward and 59×10<sup>3</sup> mol/s southward;the net transport is 908×10<sup>3</sup> mol/s down-stream.The flux of alkalinity is 75.5×10<sup>6</sup> mol/s northward,and 10.8×10<sup>6</sup> mol/s southward,the net flux is64.7×10<sup>6</sup> mol/s northward.For total CO<sub>2</sub> the transport is 73.4×10<sup>6</sup> mol/s northward and 10.8×10<sup>6</sup> mol/ssouthward,or a net transport of 62.6×10<sup>6</sup> mol/s northwa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port OXYGEN NUTRIENT CARBONATES kuroshio Current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Kuroshio intrusion into the South China Sea by a passive tracer 被引量:3
3
作者 LIU Tongya XU Jiexin +3 位作者 HE Yinghui LüHaibin YAO Yuan CAI Shuqu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9期1-12,共12页
Owing to lack of observational data and accurate definition,it is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the Kuroshio intrusion water from the Pacific Ocean into the South China Sea(SCS).By using a passive tracer to identify the ... Owing to lack of observational data and accurate definition,it is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the Kuroshio intrusion water from the Pacific Ocean into the South China Sea(SCS).By using a passive tracer to identify the Kuroshio water based on an observation-validated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 MITgcm,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the Kuroshio intrusion water into the SCS has been investigated.Our result shows the Kuroshio intrusion is of distinct seasonal variation in both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rections.In winter,the intruding Kuroshio water reaches the farthest,almost occupying the area from 18°N to 23°N and 114°E to 121°E,with a small branch flowing towards the Taiwan Strait.The intrusion region of the Kuroshio water decreases with depth gradually.However,in summer,the Kuroshio water is confined to the east of 118°E without any branch reaching the Taiwan Strait; meanwhile the intrusion region of the Kuroshio water increases from the surface to the depth about 205 m,then it decreases with depth.The estimated annual mean of Kuroshio Intrusion Transport(KIT) via the Luzon Strait is westward to the SCS in an amount of –3.86×106 m3/s,which is larger than the annual mean of Luzon Strait Transport(LST) of –3.15×106 m3/s.The KIT above 250 m accounts for 60%–80% of the LST throughout the entire water column.By analyzing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the Kuroshio intrusion from the year 2003 to 2012,we find that the Kuroshio branch flowing into the Taiwan Strait is the weaker in winter of La Ni?a years than those in El Ni?o and normal years,which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wind stress curl off the southeast China then.Furthermore,the KIT correlates the Ni?o 3.4 index from 2003 to 2012 with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41,which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LST with the Ni?o 3.4 index,i.e.,0.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uroshio intrusion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volume transport numerical model South China Sea
下载PDF
黑潮延伸体海域亚中尺度垂向热量输运的季节变化特征
4
作者 郭贵正 李刚 +1 位作者 何宜军 赵若楠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33,共11页
亚中尺度过程伴随着强烈的垂向速度,显著影响着海洋表面与海洋内部之间热量、浮力和质量等示踪物的垂向输运。基于(1/48)°的LLC4320模式结果,本文对黑潮延伸体海域亚中尺度垂向热量输运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黑潮延... 亚中尺度过程伴随着强烈的垂向速度,显著影响着海洋表面与海洋内部之间热量、浮力和质量等示踪物的垂向输运。基于(1/48)°的LLC4320模式结果,本文对黑潮延伸体海域亚中尺度垂向热量输运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黑潮延伸体海域亚中尺度垂向热量输运具有明显的春冬强、夏秋弱的季节变化特征。上层海洋净亚中尺度垂向热通量变化与混合层深度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在混合层上方整体呈现出向上的亚中尺度热量输运,混合层下方也存在很强的亚中尺度垂向热量输运,但呈现正负交替的变化特征,净亚中尺度垂向热量输运较小。垂向热通量波数频率协同谱分析表明,混合层下方的亚中尺度垂向热量输运可能是由线性内波引起的,但线性内波引起的向上与向下的垂向热量输运相互抵消,在季节平均后净垂向热量输运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延伸体 亚中尺度过程 垂向热量输运
下载PDF
东海黑潮热输送及其与黄淮平原区汛期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38
5
作者 翁学传 张启龙 +1 位作者 杨玉玲 颜廷壮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37-245,共9页
根据日本气象厅1956—1990年PN(G)断面观测资料分析东海黑潮热输送的变异特征,并探讨其冬季热输送与黄淮平原区汛期(6-8月)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黑潮通过PN(G)断面多年平均的热输送达15.74×1014W,其中冬季热输送的年... 根据日本气象厅1956—1990年PN(G)断面观测资料分析东海黑潮热输送的变异特征,并探讨其冬季热输送与黄淮平原区汛期(6-8月)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黑潮通过PN(G)断面多年平均的热输送达15.74×1014W,其中冬季热输送的年际和长期变化特别明显;冬季热输送年际变化的周期主要为对.23.4a、3.5a、和2.6a,长期变化总趋势是70年代末以前各年热输送距平均为负值,对年代末接近多年平均值,进入80年代各年距平值不仅为正且逐年增大;东海黑潮冬季热输送与黄淮平原区汛期降水具有相近的长期变化趋势,两者间存在较好的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 热输送 汛期 降水 东海
下载PDF
台湾以东黑潮流量的年际变化特征 被引量:35
6
作者 贾英来 刘秦玉 +1 位作者 刘伟 林霄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07-512,共6页
利用长时间序列的石垣和基隆两个验潮站的海平面高度记录 ( 1 8年 )计算了台湾以东的黑潮流量 ,并结合风应力资料 (SODA) ,探讨了台湾以东黑潮流量的年际变化及其和风应力旋度的关系。台湾以东黑潮流量的峰值出现在 1 980— 1 981、1 98... 利用长时间序列的石垣和基隆两个验潮站的海平面高度记录 ( 1 8年 )计算了台湾以东的黑潮流量 ,并结合风应力资料 (SODA) ,探讨了台湾以东黑潮流量的年际变化及其和风应力旋度的关系。台湾以东黑潮流量的峰值出现在 1 980— 1 981、1 982— 1 983、1 986、1 988及 1 991年 ,低值出现在 1 984、1 990、1 993— 1 995年。小波分析结果显示 ,台湾以东黑潮流量具有 2— 5年的显著周期 (峰值在 2年和 5年 ) ;台湾以东北太平洋区域风应力旋度具有 2— 7年的显著周期 (峰值在 3年和 6年 )。在 1 980— 1 991年间 ,黑潮大弯曲频繁发生 ,台湾以东黑潮流量偏大 ,与台湾以东太平洋区域风应力旋度间的关系较好 ;而在 1 991— 1 995年间 ,没有黑潮大弯曲发生 ,台湾以东黑潮流量偏低 ,与台湾以东太平洋区域风应力旋度间的关系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以东黑潮流量 风应力旋度 年际变化
下载PDF
北太平洋西边界流研究综述 被引量:14
7
作者 周慧 许建平 +1 位作者 郭佩芳 侍茂崇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9-59,共11页
综述了近20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北太平洋西边界流的平均结构及NEC分叉动力机制、NM K流系平均输运的分配及变化、NM K流系季节及年际变化规律及其与EN SO之间的关系、NM K流系在热带和亚热带水交换中的作用以及水团的平均分布特征等方... 综述了近20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北太平洋西边界流的平均结构及NEC分叉动力机制、NM K流系平均输运的分配及变化、NM K流系季节及年际变化规律及其与EN SO之间的关系、NM K流系在热带和亚热带水交换中的作用以及水团的平均分布特征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果。通过分析,发现东亚季风、R ossby波和K e lv in波等是影响北太平洋西边界流的主要因素;而缺乏长期直接的海流观测资料是深入研究北太平洋西边界流遇到的最大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西边界流 NEC分叉 黑潮 输运
下载PDF
东海黑潮热输送变异与经向风异常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启龙 侯一筠 +2 位作者 齐庆华 郑冬梅 程明华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6-134,共9页
根据日本气象厅1956-2003年在PN断面获得的观测资料和NCEP 850 hPa风资料,分析了东海黑潮热输送的变异特征,并探讨了冬、夏季热输送与风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黑潮通过PN断面多年平均的热输送达16.52×1014W,热输送的年际和年代际... 根据日本气象厅1956-2003年在PN断面获得的观测资料和NCEP 850 hPa风资料,分析了东海黑潮热输送的变异特征,并探讨了冬、夏季热输送与风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黑潮通过PN断面多年平均的热输送达16.52×1014W,热输送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都很明显,其主要变化周期为准2 a,5 a和22 a。黑潮热输送在1976年前后发生了一次由弱到强的气候跃变。黑潮热输送具有很强的长期的线性增加趋势,在1956-2003年增加了约6.51×1014W。相关与合成分析结果显示,南海南部和黑潮流域上空的经向风异常对东海黑潮热输送的年际变化有重要影响,即当偏南风异常增强时,黑潮热输送将加强,反之将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黑潮 热输送
下载PDF
东海带鱼(Trichiurus haumela)渔获量与邻近海域水文环境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22
9
作者 陈永利 王凡 +2 位作者 白学志 白虹 纪风颖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04-412,共9页
利用 35年的东海区带鱼年渔获量资料与长江径流及东海温、盐断面资料、SST和黑潮流量资料 ,分析了东海渔获量年际变化与海洋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 ,东海渔获量与长江径流和黑潮暖流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长江径流量大时 ,东海渔获量高 ;... 利用 35年的东海区带鱼年渔获量资料与长江径流及东海温、盐断面资料、SST和黑潮流量资料 ,分析了东海渔获量年际变化与海洋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 ,东海渔获量与长江径流和黑潮暖流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长江径流量大时 ,东海渔获量高 ;反之 ,则低。 1 960年以来东海区渔获量的 4次长期波动与长江径流的年代际变化基本一致。东海渔获量的丰、欠与黑潮 (流量 )的强、弱呈反位相变化 ,秋季的黑潮流量与渔获量的变化关系尤其显著 ;黑潮强 (弱 )时 ,东海渔获量低 (高 )。受长江径流和黑潮的影响 ,渔获量与盐度的高相关区夏季位于长江口区 ,秋季则位于黑潮左侧的盐锋内 ;东海渔获量高 (低 )分别与区域内盐度的低 (高 )变化相一致。东海区渔获量与不同季节SST变化的高相关区 (即渔场区 )关系密切 ,冬季 ( 2月 )位于东海北部的大沙渔场 ,春 ( 5月 )、夏季 ( 8月 )位于长江口舟山渔场 ,秋末初冬 ( 1 2月 )位于舟山及陆架暖流区 ,渔获量丰年与渔场区SST正异常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径流量 黑潮流量 温度 盐度 带鱼渔获量 东海
下载PDF
黑潮输送的异常及其与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的关系 被引量:14
10
作者 谷德军 王东晓 袁金南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0-39,共10页
以128.5°E为界,沿27°N,北太平洋西边界流输送可以分成呈明显负相关的东、西2段。西段(即黑潮)主要参与副热带环流(STG)和经向环流(STC);东段主要参与日本东南的反气旋式涡旋再回流。从气候态来看,西段输送在7、8月份最大,3月... 以128.5°E为界,沿27°N,北太平洋西边界流输送可以分成呈明显负相关的东、西2段。西段(即黑潮)主要参与副热带环流(STG)和经向环流(STC);东段主要参与日本东南的反气旋式涡旋再回流。从气候态来看,西段输送在7、8月份最大,3月份次大;东段输送在6—8月份最小,其它月份比较接近;整体结果表现为全年有2个接近的极大值,分别是3、4月份和7、8月份。从年序列来看,西段输送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有一次明显的突变;而东段在1955年突然减小,在1963年突然增大。小波分析表明,东、西两段的振荡周期都随时间变化。西段输送时间序列的20a左右周期振荡在1976年以前非常明显,9a左右周期振荡在1985年以后比较显著;东段输送的13a左右周期在1976年以前显著,1985年以后的主要振荡周期从7a逐渐减小到3a左右。奇异谱分析表明,西段输送的年代际变化占总方差的45%,年际变化占总方差的13.6%;东段输送的年代际变化占总方差的24.3%,年际变化占总方差的32.3%。黑潮输送异常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及ENSO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年代际尺度上,一个可能的过程是,PDO超前于黑潮输送异常;异常的黑潮输送通过改变北太平洋中部的SST梯度引起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而调制ENSO的变化。在年际尺度上,黑潮输送异常滞后于PDO和ENSO变化,且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输送异常 海气相互作用 小波变换 奇异谱分析
下载PDF
源地黑潮及其上下游流量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11
作者 蔡榕硕 张启龙 齐庆华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9-307,共9页
本文基于长时间序列的海流和温盐资料(最新版SODA高分辩率再分析资料和137°E断面的观测资料),计算了黑潮流系四个主要断面的流量,并分析了它们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黑潮流系各主要断面流量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其年际、年代际变... 本文基于长时间序列的海流和温盐资料(最新版SODA高分辩率再分析资料和137°E断面的观测资料),计算了黑潮流系四个主要断面的流量,并分析了它们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黑潮流系各主要断面流量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其年际、年代际变化明显.相关分析表明,源地黑潮及其上下游流量变化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变化不尽一致,其中,短期气候变化特征可能与热带太平洋的年际变化有明显关联,而年代际变化则可能与发生于北太平洋的年代际变化以及其它副热带中尺度涡旋等变化有一定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海洋学 源地黑潮 流量 年变化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日本以南黑潮流量对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重心影响的滞后性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崔雪森 伍玉梅 +3 位作者 唐峰华 吴祖立 戴阳 樊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9-104,共6页
为研究西北太平洋海域黑潮流量对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渔场的影响,本研究中结合1994—2010年西北太平洋海域黑潮流量和柔鱼渔场重心数据,采用阿尔蒙法建立了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通过分析黑潮流量异常与渔场重心偏移的互相关系数... 为研究西北太平洋海域黑潮流量对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渔场的影响,本研究中结合1994—2010年西北太平洋海域黑潮流量和柔鱼渔场重心数据,采用阿尔蒙法建立了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通过分析黑潮流量异常与渔场重心偏移的互相关系数和模型的AIC值,确定了模型的最佳滞后期数,并添加了一阶滞后残差项以消除残差序列的自相关。结果表明:在经度方向上,黑潮流量异常在一年内对柔鱼渔场重心偏移没有明显的影响;而在纬度方向上,模型中黑潮流量异常变量的第12~15期系数均显著,分别为0.003 72(P<0.05)、0.004 93(P<0.01)、0.006 29(P<0.01)和0.007 81(P<0.05),说明黑潮流量异常会在6个月后的两个月内对渔场纬度重心产生正向的影响,模型调整后的相关系数为0.549。本研究中考虑了渔场对黑潮流量响应的时滞性,研究结果对延长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预报的有效期限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鱼 黑潮流量 渔场重心 时滞效应
下载PDF
台湾以东黑潮流量变异与冬季西北太平洋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被引量:14
13
作者 温娜 刘秦玉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4-270,共7页
通过对历史资料进行奇异值分解、合成分析及相关分析,揭示了对应冬季台湾以东黑潮流量增强(减弱)时,西北太平洋海区异常失热(得热),北太平洋(北纬20°N以北)上空500hPa位势高度负异常(正异常);进一步证实了冬季西北太平洋海洋-大气... 通过对历史资料进行奇异值分解、合成分析及相关分析,揭示了对应冬季台湾以东黑潮流量增强(减弱)时,西北太平洋海区异常失热(得热),北太平洋(北纬20°N以北)上空500hPa位势高度负异常(正异常);进一步证实了冬季西北太平洋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是一个正反馈过程;发现了冬季台湾以东黑潮的暖平流作用可能是维持该正反馈过程进行的一个必要条件;通过超前和滞后相关及合成分析,提出从10月开始,台湾以东黑潮流量异常形成的暖平流作用会对冬季西北太平洋海区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有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以东黑潮流量 净热通量 500hPa位势高度场 奇异值分解
下载PDF
黑潮对中国近海热盐输运的季节和年际变化 被引量:8
14
作者 孙双文 万彪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8-107,共10页
应用垂向混合坐标系海洋模式(HYCOM),对赤道以及北太平洋进行了气候态模拟和1990-1999年的模拟.给出了黑潮对我国近海热量和盐量输运的定量结果,并对其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气候态模拟的结果表明,黑潮对东海的热量输运与该区... 应用垂向混合坐标系海洋模式(HYCOM),对赤道以及北太平洋进行了气候态模拟和1990-1999年的模拟.给出了黑潮对我国近海热量和盐量输运的定量结果,并对其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气候态模拟的结果表明,黑潮对东海的热量输运与该区域的海表面热通量同量级,且呈反向变化,热量输运冬季最大,夏季最小,7月为-9×1013W,2月为2.5×1014W,春、秋为过渡季节.黑潮向南海输运的热量除夏季为负值外,其它季节均为正值.黑潮年均向东海输运热量1.67×1014W,向南海输运热量1.5×1014W.盐量输运的变化趋势与热量一致.对1990-1999年的模拟结果进行小波分析表明,黑潮对东海热量和盐量输运具有4~7年的显著周期,且与厄尔尼诺现象密切相关.厄尔尼诺年,黑潮向东海输运的热量和盐量均有明显减小.黑潮对南海热量和盐量输运的周期约为3~4年.黑潮对南海的热量输运也与厄尔尼诺现象存在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 输运 东海 南海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吕宋海峡水交换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兆毅 刘桂梅 +1 位作者 王辉 王大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3,共13页
利用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建立了一套覆盖西北太平洋的涡尺度分辨率环流模型,并对吕宋海峡附近的环流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吕宋海峡120.75°E断面净流量季节变化显著,全年均为西向输运,6月份达到最小,为0.40... 利用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建立了一套覆盖西北太平洋的涡尺度分辨率环流模型,并对吕宋海峡附近的环流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吕宋海峡120.75°E断面净流量季节变化显著,全年均为西向输运,6月份达到最小,为0.40×106 m3/s,然后逐渐增大,在12月份达到最大,为6.14×106 m3/s,全年平均流量为3.04×106 m3/s。在500m以浅,秋、冬季都有明显的黑潮流套存在,并伴有黑潮分支入侵南海,而春、夏季黑潮南海分支减弱或消失,黑潮入侵不明显。在500m以深,冬、春季,吕宋海峡以东有非常明显的南向流存在,流速约10cm/s,而到了夏、秋季该南向流出现明显的减弱,黑潮与南海的水交换主要通过吕宋海峡以北的吕宋海沟进行。在垂向结构上,120.75°E断面浅层呈多流核结构,并且流核的位置和强弱受黑潮的季节性变化影响显著,深层流的季节变化不大。在年际尺度方面,吕宋海峡年际体积输运量异常与Nio3.4滞后6个月相关系数达到41.6%,吕宋海峡水交换与ENSO现象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存在2~3a和准8a周期的年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宋海峡 黑潮 水交换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关于东海黑潮流量某些特征的分析 被引量:17
16
作者 汤毓祥 林葵 田代知二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643-651,共9页
基于1955-1990年G-PN断面资料,详细分析东海黑潮流量的分布特征及其变异,以进一步研究东海黑潮流量的变化规律。主要结果表明,(1)东海黑潮流量的多年平均值为22.7×106m3/s,春、夏和冬3季,流量的多年平均值相差甚小。(2)... 基于1955-1990年G-PN断面资料,详细分析东海黑潮流量的分布特征及其变异,以进一步研究东海黑潮流量的变化规律。主要结果表明,(1)东海黑潮流量的多年平均值为22.7×106m3/s,春、夏和冬3季,流量的多年平均值相差甚小。(2)G-PN断面两段不同观测期间内,多年平均流量及其季节变化皆有一定差别。(3)东海黑潮流量的分有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异,与通过G-PN断面的流量相比,台湾东侧海域的黑潮流量较大,而吐噶喇海峡的流量略小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黑潮 流量
下载PDF
源区黑潮热输送低频变异及其与中国近海SST异常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10
17
作者 齐庆华 蔡榕硕 张启龙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6-113,共8页
基于长时间序列的水温和盐度资料,通过动力计算方法估算了源区黑潮(18°N断面)热输送量,分析了源区黑潮热输送变异和中国近海SST异常的年际、年代际时空变化特征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源区黑潮热输送异常呈现出显著的以2~... 基于长时间序列的水温和盐度资料,通过动力计算方法估算了源区黑潮(18°N断面)热输送量,分析了源区黑潮热输送变异和中国近海SST异常的年际、年代际时空变化特征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源区黑潮热输送异常呈现出显著的以2~7、10~20a和约30a为主周期的年际、年代际变化,且具有线性增强的长期变化趋势,并约于1976年前后发生了一次显著气候跃变.中国近海SST年际、年代际异常变化的最显著区域位于渤海、黄海、东海海域和台湾海峡.源区黑潮热输送变异在年际、年代际尺度上与中国近海SST异常变化密切相关,源区黑潮热输送变异可能是影响中国近海SST异常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海洋学 源区黑潮 热输送 SST异常 中国近海
下载PDF
东海黑潮的气候态数值模拟 被引量:15
18
作者 樊孝鹏 黄大吉 章本照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16-920,共5页
为了掌握黑潮的大范围流动结构以及它对气候的影响,利用三维原始方程模式MITgcm计算了西北太平洋海区的多年平均流态.模式结果在东海黑潮的路径、流速、流量等方面与多年来对黑潮的认识相一致.模式结果表明黑潮的体积输运春夏季较大、... 为了掌握黑潮的大范围流动结构以及它对气候的影响,利用三维原始方程模式MITgcm计算了西北太平洋海区的多年平均流态.模式结果在东海黑潮的路径、流速、流量等方面与多年来对黑潮的认识相一致.模式结果表明黑潮的体积输运春夏季较大、秋季最小,在东海PN断面黑潮体积输运年平均为29.7×106m3/s;黑潮对东中国海的热输送春季最大、秋季最小,年平均为0.058×1015W.这一量值与东中国海区海面热通量的总和具有相同的数量级.黑潮对东中国海区水温变化具有加速春季增温和减缓秋季降温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省理工环流模式 黑潮 东中国海 热输送
下载PDF
台湾以东黑潮经向热输送变异及可能的气候效应 被引量:13
19
作者 齐庆华 蔡榕硕 张启龙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1-38,共8页
基于日本气象厅长序列水文再分析资料,通过估算台湾以东黑潮24°N断面热输送量,分析了该断面黑潮热输送的低频变异特征,并探讨了热输送变异与我国近海海表温度异常变化以及前期(前秋、前冬和春季)和同期(夏季)热输送变异与我国夏季... 基于日本气象厅长序列水文再分析资料,通过估算台湾以东黑潮24°N断面热输送量,分析了该断面黑潮热输送的低频变异特征,并探讨了热输送变异与我国近海海表温度异常变化以及前期(前秋、前冬和春季)和同期(夏季)热输送变异与我国夏季降水异常变化的关联性。小波分析显示,台湾以东黑潮(24°N断面)热输送异常存在着显著的准2a周期振荡和约16a的年代际变化,且以上显著周期主要存在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另外,台湾以东黑潮(24°N断面)热输送变异的季节差异明显;50多年来,台湾以东黑潮(24°N断面)热输送呈现出长期增强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且各季节长期趋势也有所不同。相关分析表明,台湾以东黑潮(24°N断面)热输送低频变异可能是我国东部近海SST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回归分析发现,前期及同期台湾以东黑潮(24°N断面)热输送变异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变化有显著指示性,可能存在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以东黑潮 热输送 海表温度(SST) 夏季降水 小波分析
下载PDF
北太平洋西边界流的低频变化特征 被引量:8
20
作者 蔡榕硕 齐庆华 张启龙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4,共6页
基于日本气象厅长时间序列的温、盐度再分析资料,利用动力计算方法分析了北太平洋西边界的北赤道流及其下游黑潮和棉兰老流流量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探讨了北赤道流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北赤道流和黑潮具有比较一致的年际和年代... 基于日本气象厅长时间序列的温、盐度再分析资料,利用动力计算方法分析了北太平洋西边界的北赤道流及其下游黑潮和棉兰老流流量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探讨了北赤道流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北赤道流和黑潮具有比较一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均在1976年前后发生了一次气候跃变,之后有长期偏强的趋势,而棉兰老流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则有所不同。特别是,北赤道流1976年之后增加的流量似乎大多进入黑潮,而流入棉兰老流的流量则减少。进一步的分析还表明,西传的Rossby波和棉兰老冷涡的变动可能对北赤道流的年际变化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赤道流 黑潮 棉兰老流 流量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