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对浮萍(Lemna minor L.)毒性作用
1
作者 柳燕贞 罗凤娟 +2 位作者 梁燕珍 梅承芳 曾国驱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58-363,共6页
以浮萍(Lemna minor L.)为受试生物,通过研究不同浓度(0、0.6、1.8、5.4、16.2和48.6 mg·L^(-1))的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4,4’-methylenedianiline,MDA)对浮萍生长、叶绿素含量、PSⅡ最大光化学效应(F_(v)/F_(m))、质膜透性及... 以浮萍(Lemna minor L.)为受试生物,通过研究不同浓度(0、0.6、1.8、5.4、16.2和48.6 mg·L^(-1))的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4,4’-methylenedianiline,MDA)对浮萍生长、叶绿素含量、PSⅡ最大光化学效应(F_(v)/F_(m))、质膜透性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初步探讨MDA对水生植物浮萍的毒性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7 d暴露时间下,MDA对浮萍叶片数、叶片数生长率、叶片干质量和叶面积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抑制程度与MDA的浓度呈正相关。其对浮萍叶片数生长抑制的7 d半数效应浓度(7 d-EC_(50))为26.7 mg·L^(-1),95%置信限为22.3~32.1 mg·L^(-1);对浮萍叶片数产量抑制的7 d-EC_(50)为0.62 mg·L^(-1),95%置信限为0.53~0.74 mg·L^(-1);对浮萍总叶面积及干质量产量抑制的7 d-EC_(50)<0.6 mg·L^(-1)。MDA处理导致浮萍总叶绿素含量和F_(v)/F_(m)下降,而浮萍质膜透性显著增加。低浓度MDA对浮萍SOD、POD和CAT酶活性无显著影响,但随着MDA浓度的升高SOD、POD和CAT酶活性显著升高,当MDA浓度达到48.6 mg·L^(-1)时,抑制POD和CAT酶活性。以上结果表明,MDA能够直接损伤质膜,干扰叶绿体功能并抑制光合活性,而氧化损伤是质膜损伤引起的继发性应激,继而引起膜脂质过氧化,加剧质膜损伤,从而进一步抑制浮萍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 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 浮萍 生长抑制 抗氧化酶系统
下载PDF
水稻千粒重QTL qTGW1.1的验证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宏伟 朱玉君 +3 位作者 陈玉宇 陈俊宇 黄得润 庄杰云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5-131,共7页
对前期定位在水稻第1染色体长臂上3.7Mb区间内的千粒重QTL qTGW1.1进行验证,并提高其定位精度。从珍汕973/密阳46BC2F5群体中筛选到1个在RM11448-RM11615区间杂合的单株,应用SSR标记检测其衍生的BC2F6和BC2F7群体,筛选得到杂合区间分别... 对前期定位在水稻第1染色体长臂上3.7Mb区间内的千粒重QTL qTGW1.1进行验证,并提高其定位精度。从珍汕973/密阳46BC2F5群体中筛选到1个在RM11448-RM11615区间杂合的单株,应用SSR标记检测其衍生的BC2F6和BC2F7群体,筛选得到杂合区间分别为RM11448-RM11522、RM11448-RM11549和RM1232-RM11615的BC2F7单株各1个。种植3个BC2F8群体,筛选在整个分离区间呈单一亲本型的单株,自交后获得在对应区间呈两种基因型的近等基因系各1套,大田种植,考查抽穗期、千粒重、粒长和粒宽,应用SAS软件对同一群体中不同基因型间的表型差异进行方差分析。在千粒重和粒形性状上,异质区间为RM11448-RM11522的近等基因系未呈显著变异,而另2套材料检测到显著的基因型作用,且其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珍汕97;对抽穗期,3套材料均未检测到显著作用。通过比较3个异质区间的基因组位置,将qTGW1.1界定于RM11522和RM11554之间688.8kb的区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 数量性状座位 微效作用 千粒重 验证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千粒重性状遗传体系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戚存扣 盖钧镒 +4 位作者 傅寿仲 浦惠明 张洁夫 陈新军 高建琴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274-1277,共4页
通过遗传差异较大的 2个甘蓝型油菜 (BrassicanapusL )纯系亲本组合 (HSTC14×宁油 7号 )衍生后代的世代家系群体分析 ,应用主基因 +多基因家系世代联合分离分析方法研究油菜千粒重的遗传体系。结果表明 ,甘蓝型油菜HSTC14×宁... 通过遗传差异较大的 2个甘蓝型油菜 (BrassicanapusL )纯系亲本组合 (HSTC14×宁油 7号 )衍生后代的世代家系群体分析 ,应用主基因 +多基因家系世代联合分离分析方法研究油菜千粒重的遗传体系。结果表明 ,甘蓝型油菜HSTC14×宁油 7号组合千粒重遗传体系系由一对主基因 +多基因构成 ,主基因中只有加性效应 (d =0 10 6 2 ) ,不存在显性效应 ;多基因存在加性 ([d]=0 2 2 2 8)和显性效应 ,但显性效应为负值 ([h]=- 0 2 80 0 )。表明该组合千粒重主要由主基因加性效应和多基因效应决定 ,但无杂种优势。F2∶3家系群体主基因遗传力为 83 39% ,多基因遗传力为 11 71%。HSTC14×宁油 7号组合千粒重的改良可能受主基因无显性效应 ,多基因显性效应为负值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SSICA NAPUS l. 千粒重 遗传体系 主基因%PlUS%多基因
下载PDF
一种水稻微效QTL精细定位和克隆新途径 被引量:1
4
作者 朱玉君 左紫薇 +1 位作者 张振华 樊叶杨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07-414,共8页
水稻重要农艺性状一般由少数主效QTL和大量微效QTL共同控制。水稻主效QTL克隆已取得显著进展,而微效QTL由于遗传作用弱,表型鉴定易受测量误差影响,克隆进展缓慢,但微效QTL在水稻重要农艺性状调控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介绍了一种水稻微... 水稻重要农艺性状一般由少数主效QTL和大量微效QTL共同控制。水稻主效QTL克隆已取得显著进展,而微效QTL由于遗传作用弱,表型鉴定易受测量误差影响,克隆进展缓慢,但微效QTL在水稻重要农艺性状调控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介绍了一种水稻微效QTL精细定位和克隆的新途径。该途径包含2个阶段:1)应用剩余杂合体构建近等基因系群体进行目标QTL的精细定位;2)应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候选基因突变体验证基因功能。应用该策略笔者所在团队在水稻第1染色体长臂精细定位了6个微效粒重和粒型QTL,并成功克隆首个微效粒重QTL。该技术可在方法上为水稻QTL克隆及新种质创制提供更多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粒型 微效QTl 图位克隆
下载PDF
水稻第1染色体qTGW1.2区域粒重组分性状QTL的剖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王琳琳 陈玉宇 +3 位作者 郭梁 张宏伟 樊叶杨 庄杰云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2-240,共9页
对水稻第1染色体长臂上控制粒重、粒长和粒宽的3个 QTLs 进行了剖析.从珍汕973/密阳46的 BC2 F8群体中筛选到1个在 RM212-RM265区间呈杂合的单株,应用 DNA 标记检测其衍生的 BC2 F9群体,筛选出在 RM212-RM11787和RM11787-RM265区间... 对水稻第1染色体长臂上控制粒重、粒长和粒宽的3个 QTLs 进行了剖析.从珍汕973/密阳46的 BC2 F8群体中筛选到1个在 RM212-RM265区间呈杂合的单株,应用 DNA 标记检测其衍生的 BC2 F9群体,筛选出在 RM212-RM11787和RM11787-RM265区间呈杂合的单株各1个,其杂合区间分别覆盖前期定位的千粒重 QTL qTGW1.2a 和 qTGW1.2b .种植2个 BC2 F10群体,筛选出杂合区间相互交叠的单株各3个,自交后获得6个 BC2 F11群体,在 RM11781-RM11800区间检测到了1个控制粒长的 QTL,并将 qTGW1.2a 和 qTGW1.2b 分别缩小至580 kb 的 RM11730- Wn33304和2.0 Mb 的RM11807-RM11885区间内.同时,筛选出5个杂合区间相互交叠的单株,衍生了5个 BC2 F12群体.QTL 分析结果表明,每个群体均检测到粒长 QTL,加性效应为0.03~0.06 mm,增效等位基因来自密阳46;经比较各个群体的分离区间,将控制粒长的 QTL qGL1.2界定在 RM11781和 Wn34526之间372 kb 的区间内;该 QTL 呈加性作用,可能同时控制粒重、粒长与粒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数量性状座位 粒长 千粒重 微效作用
下载PDF
稻田伴生浮萍碳、氮汇及对水稻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景立权 李凡 +6 位作者 赵一函 王训康 赵福成 赖上坤 孙小淋 王云霞 杨连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4717-4728,共12页
浮萍是一种常见于静水环境中的水体漂浮微观植物。以大气CO_(2)浓度增高为主导致的温度上升为特征的气候变化威胁着粮食安全。或因气候变暖及灌溉水体富营养化等,近年来我国稻田浮萍伴生有逐年加重趋势。本文综述了浮萍对稻田的影响,发... 浮萍是一种常见于静水环境中的水体漂浮微观植物。以大气CO_(2)浓度增高为主导致的温度上升为特征的气候变化威胁着粮食安全。或因气候变暖及灌溉水体富营养化等,近年来我国稻田浮萍伴生有逐年加重趋势。本文综述了浮萍对稻田的影响,发现了一些重要信息:浮萍伴生降低稻田水体温度0.8—2.76℃及pH0.10—0.45,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减少稻田NH3挥发18.2%—59.0%,提高氮利用率17.2%—78.0%,结果增加了稻田氮汇及稻谷产量(9.0%—34.6%);伴生浮萍生长繁殖快,其年产生物量可达8×10^(3)—13×10^(3)kg·hm^(-2),碳汇几乎与当季水稻相当;水稻浮萍的互利共生总体大于竞争,二者伴生呈现了稻田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适应的现象。但未来本领域仍需深入研究,包括浮萍伴生,特别是与环境因子互作(高温及高CO_(2)浓度等)条件下,对稻田生态环境变化、水稻生长、产量、品质的影响及机制和可能带给稻田的风险等,为未来基于水稻-浮萍等生物协作开发适应气候及环境变化、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稻作技术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萍 水稻 碳汇 氮汇 产量
下载PDF
Mapping of qTGW1.1,a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for 1000-Grain Weight in Rice (Oryza sativa L.)
7
作者 ZHANG Hong-wei CHEN Yu-yu +4 位作者 CHEN Jun-yu ZHU Yu-jun HUANG De-run FAN Ye-yang ZHUANG Jie-yun 《Rice science》 SCIE CSCD 2015年第1期9-15,共7页
1000-grain weight ( TGW) is one ot the three component traits ot the grain yiela in rice (Oryza sativa L).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validate and fine-map qTGWl. 1, a minor QTL for TGW which was previously locat... 1000-grain weight ( TGW) is one ot the three component traits ot the grain yiela in rice (Oryza sativa L).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validate and fine-map qTGWl. 1, a minor QTL for TGW which was previously located in a 3.7-Mb region on the long arm of rice chromosome 1. Five sets of near isogenic lines (NILs) were developed from two BC2F4 populations of the indica rice cross Zhenshan 973/Milyang 46 The NIL sets consisted of two homozygous genotypic groups differing in the regions RM11448-RM11522, RM11448-RM11549, RM1232-RM11615, RM11543-RM11554 and RM11569-RM11621, respectively. Four traits, including TGW, grain length, grain width and heading date, were measured. Phenotypic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enotypic groups in each NIL population was analyzed using SAS procedure GLM. Significant QTL effects were detected on TGW with the Zhenshan 97 allele increasing grain weight by 0.12 g to 0.14 g and explaining 8.30% to 15.19% of the phenotypic variance. Significant effects were also observed for grain length and width, where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was found for heading date. Based on comparison among the five NILs on the segregating regions and the results of QTL analysis, qTGWl. 1 was delimited to a 376.9-kb region flanked by DNA markers Wn28382 and RMl1554.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ffects of minor QTLs could be steadily detected in a highly isogenic background and suggest that such QTLs could be utilized in the breeding of high-yielding rice varie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00-grain weight minor effect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rice (Oryza sativa l.)
下载PDF
L形截面部分包覆钢-混凝土组合柱弱轴压弯整体稳定
8
作者 詹欣欣 覃祚威 +2 位作者 陈以一 李杰 焦伟丰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0-191,共12页
为了研究L形截面部分包覆钢-混凝土组合(PEC)柱的压弯稳定性能,对L形截面PEC柱进行了弱轴压弯试验和有限元分析。试验研究中设计并制作了3个L形PEC柱试件,变化参数为长细比和偏心距。试验结果表明:截面形状和主钢件分布的几何非对称性,... 为了研究L形截面部分包覆钢-混凝土组合(PEC)柱的压弯稳定性能,对L形截面PEC柱进行了弱轴压弯试验和有限元分析。试验研究中设计并制作了3个L形PEC柱试件,变化参数为长细比和偏心距。试验结果表明:截面形状和主钢件分布的几何非对称性,以及混凝土材料拉压强度的非对等性,造成L形PEC柱在受力后截面中和轴的偏转,导致构件发生弯扭变形。有限元分析表明,L形截面的肢背或肢端受压对构件承载力有一定影响;长细比较小(即长细比为10~30)时,肢背受压的构件轴力-弯矩相关曲线具有大小偏心分界的特征,但长细比较大(即长细比大于60)时,整体失稳成为控制破坏模式,相关曲线向原点内凹。建议了L形PEC柱绕弱轴压弯时的整体稳定承载力计算公式,与试验和有限元参数分析结果对比表明:当长细比小于60时,建议公式可以适用,当长细比大于80时,建议公式偏不安全,需进一步改进后才能用于工程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包覆钢-混凝土组合柱 l形截面 绕弱轴压弯 静力试验 有限元分析 整体稳定承载力 弯扭变形
原文传递
铜与乙草胺对浮萍的联合毒性效应 被引量:10
9
作者 戴灵鹏 张磊 +2 位作者 陈露露 吴敏磊 陈可利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72-776,共5页
采用以体数、鲜重和叶绿素为测试指标的浮萍生长抑制试验(ISO20079),评价了Cu和乙草胺单一和复合污染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Cu和乙草胺单一污染对浮萍上述指标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Cu的毒性大于乙草胺。Cu和乙草胺对浮萍的联合毒性... 采用以体数、鲜重和叶绿素为测试指标的浮萍生长抑制试验(ISO20079),评价了Cu和乙草胺单一和复合污染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Cu和乙草胺单一污染对浮萍上述指标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Cu的毒性大于乙草胺。Cu和乙草胺对浮萍的联合毒性作用与浓度组合及暴露时间密切相关:当采用浓度1∶1进行试验时,暴露时间为24h的相加指数(AI)为0.057,联合毒性为相加作用;暴露时间为48、96、168h的AI分别为0.193、0.509、0.783,为协同作用。而当采用毒性1∶1进行试验时,暴露时间为24h的AI为-0.163,为拮抗作用;48h的AI为0.029,为相加作用;96、168h的AI分别为0.471、0.585,为协同作用。总的来说,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联合毒性表现为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草胺 联合毒性 浮萍
下载PDF
浮萍药用研究概况 被引量:18
10
作者 罗铁成 侯恩太 +4 位作者 路锋 巩江 倪士峰 崔延堂 孙芳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8423-8424,共2页
在广泛文献检索基础上,介绍了浮萍的基源、成分、主要功效,为深入研究开发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 浮萍 紫萍 青萍 成分 药理 临床应用
下载PDF
Hg、Cd及其复合污染对浮萍叶片的毒害研究 被引量:32
11
作者 徐楠 施国新 +3 位作者 杜开和 张小兰 曾晓敏 周红卫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09-115,共7页
研究了不同浓度Hg、Cd及其复合污染对浮萍(Lemna minor L.)叶片生理生化以及超微结构的毒害影响.经观察分析,培养4d后各处理组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受害症状.随处理浓度的递增,叶绿素含量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下降;抗氧化酶系统活性... 研究了不同浓度Hg、Cd及其复合污染对浮萍(Lemna minor L.)叶片生理生化以及超微结构的毒害影响.经观察分析,培养4d后各处理组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受害症状.随处理浓度的递增,叶绿素含量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下降;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及脯氨酸含量均表现出-显著抗性峰,而后下降.通过电镜观察发现、叶绿体膨胀,外膜破裂,基粒片层垛叠混乱;线粒体脊突膨胀,呈现凌乱状态甚至空泡状残体;细胞核变形,核膜内陷,染色质凝集,呈无序状态甚至解体.结果表明:Cd对浮萍叶细胞的毒件比Hg大.Hg、Cd复合污染呈现明显的协同作用,加强了对叶细胞的伤害.Hg对于浮萍叶片的致死浓度在5~7mg/L之间;Cd的致死浓度在2.5~5mg/L之间;Hg+Cd的致死浓度在1mg/LHg+1mg/LCd~2.5mg/L Hg+2.5mg/LCd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污染 叶片 浮萍 HG CD 重金属污染 生理指标 超微结构 毒害机理 致死浓度
下载PDF
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和经济阈值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徐高峰 张付斗 +3 位作者 李天林 单芹丽 张云 吴迪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4409-4417,共9页
【目的】研究云南麦田虉草属2种外来入侵杂草奇异虉草Phalarisparadoxa L.和小子虉草Phalarisminor Retz.的生物学特性、对小麦的竞争性与危害性以及经济阈值,为了解和防控两种外来入侵杂草奠定基础。【方法】温室条件下,以小麦云选2号... 【目的】研究云南麦田虉草属2种外来入侵杂草奇异虉草Phalarisparadoxa L.和小子虉草Phalarisminor Retz.的生物学特性、对小麦的竞争性与危害性以及经济阈值,为了解和防控两种外来入侵杂草奠定基础。【方法】温室条件下,以小麦云选2号作为参照和受体植物,采用密度添加系列试验和模型拟合的方法,比较奇异虉草、小子虉草和云选2号的生物学特性差异,分析两种杂草对云选2号的竞争效应、产量性状影响以及经济阈值。【结果】营养生长阶段云选2号的株高、叶长和叶宽以及生长发育速度均显著大于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而生殖生长阶段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的生长发育速度则快于云选2号,但三者的生育期却无较大差异,分别为:小子虉草(129.33d)>云选2号(128.78d)>奇异虉草(124.78d)。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对云选2号的竞争作用与密度正相关,随着密度的增加,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对云选2号的竞争能力逐渐增强,其中小子虉草的竞争能力强于奇异虉草。不同密度的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与云选2号混种,云选2号的产量性状受到显著影响,通过回归分析,函数模型y=96.5687×(1-e-[(x+2.1672)/54.5604]^0.8220)和y=96.3346×(1-e-[(x+2.5306)/46.7132]^0.7918)可较好拟合不同密度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与云选2号产量损失间关系。田间人工防除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经济阈值分别为3.07和2.63株/m2,化学药剂精恶唑禾草灵(骠马,Fenoxaprop-ethyl,德国拜耳公司)防除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经济阈值分别为1.71和1.61株/m2。【结论】温室条件下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的生物学特性与小麦云选2号存在一定差异;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对云选2号存在较强的竞争作用,与云选2号混种对小麦的产量性状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异虉草 小子虉草 竞争效应 经济阈值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徐高峰 张付斗 +2 位作者 李天林 申时才 张玉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458-1465,共8页
在室内条件下考察了环境因子温度、pH、盐分、土壤含水量以及种子埋深对外来入侵植物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并与小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1)当温度为5℃、NaCl浓度为0.25 mol/L以及种子埋藏深度达到30 mm时,... 在室内条件下考察了环境因子温度、pH、盐分、土壤含水量以及种子埋深对外来入侵植物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并与小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1)当温度为5℃、NaCl浓度为0.25 mol/L以及种子埋藏深度达到30 mm时,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的种子完全不能萌发,而同等条件下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分别依次为89.33%、53.33%和95.00%.(2)在pH 4.0~10.0和土壤含水量10.0%~25.0%条件下,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的种子均能萌发;但pH在4.0和10.0以及土壤含水量低于15%时,其发芽率受到显著抑制;当土壤含水量为10%时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的种子发芽率分别为19.33%和16.67%,而小麦种子的萌发完全受到抑制.(3)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的幼苗最适生长环境为,温度25℃~30℃、pH为6.0~9.0、NaCl浓度0~0.05 mol/L以及种子埋藏深度为0~5 mm.研究表明温度、盐分和种子埋藏深度是影响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种子萌发的关键因素,而偏碱性环境更有利于其种子萌发,其种子萌发对干旱胁迫的耐受性强于小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异虉草 小子虉草 种子萌发 环境因子
下载PDF
浮萍生物富集洛克沙胂与阿散酸的动力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付民 张璐 陈杖榴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9-83,共5页
通过静态法和半静态法研究了浮萍Lemna minor生物富集0.1、0.5、1.0、2.0 mg.L-1洛克沙胂、阿散酸(以砷计)的动力学过程。静态法的研究结果表明:大约55 d,浮萍生物富集各个质量浓度的洛克沙胂、阿散酸均基本达到平衡;0.1、0.5、1.0、2.0... 通过静态法和半静态法研究了浮萍Lemna minor生物富集0.1、0.5、1.0、2.0 mg.L-1洛克沙胂、阿散酸(以砷计)的动力学过程。静态法的研究结果表明:大约55 d,浮萍生物富集各个质量浓度的洛克沙胂、阿散酸均基本达到平衡;0.1、0.5、1.0、2.0 mg.L-1洛克沙胂的生物富集系数(BCF)分别为:3 116.7、1 308.0、548.4、355.0;0.1、0.5、1.0、2.0 mg.L-1阿散酸的BCF分别为:690.0、341.1、255.9、179.8;而且浮萍对各个质量浓度的洛克沙胂、阿散酸的BCF随水体浓度升高而减小。半静态法研究结果表明:浮萍对洛克沙胂、阿散酸的生物富集系数(BCF)、吸收速率常数(K1)随水体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同等质量浓度的洛克沙胂的吸收速率常数(K1)大于阿散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萍lemnaminor 洛克沙胂 阿散酸 生物富集
下载PDF
青萍(Lemna minor L.)对氮磷的吸收特征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明 黄磊 +2 位作者 杜刚 郭劲松 高旭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045-2050,共6页
以西部地区优势浮萍品种青萍为实验对象,研究了青萍对不同浓度硝态氮和磷酸盐的吸收特征。结果表明,硝态氮浓度在1~10 mg/L范围内,青萍对硝态氮有较好的吸收效果,M-M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硝态氮浓度与青萍对硝态氮的吸收速率之间的关系,... 以西部地区优势浮萍品种青萍为实验对象,研究了青萍对不同浓度硝态氮和磷酸盐的吸收特征。结果表明,硝态氮浓度在1~10 mg/L范围内,青萍对硝态氮有较好的吸收效果,M-M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硝态氮浓度与青萍对硝态氮的吸收速率之间的关系,通过M-M方程拟合得到青萍对硝态氮的最大吸收速率为0.1167 mg/(g FW.h),亲和力常数为6.9274。磷酸盐浓度在0.1~1.0 mg/L范围内,青萍对磷酸盐也有较好的吸收效果,二次多项式回归可以较好地描述青萍吸收速率与磷酸盐浓度的关系,回归方程得到青萍对磷酸盐的最大吸收速率为0.0193 mg/(g FW.h),对应磷酸盐浓度为0.6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萍 硝态氮 磷酸盐 吸收
原文传递
镉胁迫对浮萍叶片光合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8
16
作者 张建平 陈娟 +1 位作者 胡一鸿 莫亿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027-2032,共6页
为了探讨镉对浮萍的叶片的光合功能的影响,用1/5Hoagland营养液培养浮萍为研究材料,当叶片直径长到5mm左右时,在1/5Hoagland培养液内加入CdCl2使镉质量浓度分别为0、2、4、6、8、10mg·L-1进行镉胁迫,再培养2d后。分别测定叶绿素a... 为了探讨镉对浮萍的叶片的光合功能的影响,用1/5Hoagland营养液培养浮萍为研究材料,当叶片直径长到5mm左右时,在1/5Hoagland培养液内加入CdCl2使镉质量浓度分别为0、2、4、6、8、10mg·L-1进行镉胁迫,再培养2d后。分别测定叶绿素a荧光参数、叶片光合放氧速率、叶绿体ATP合酶的活性、硝酸还原酶活性和NO-3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镉处理浓度的增加,叶绿体光系统Ⅱ(photosystemⅡ:PSⅡ)叶绿素a荧光参数最大光化学效率(maximal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photochemical quenching:qP),光系统Ⅱ电子传递量子效率(quantum efficiency of photosystem Ⅱ photochemistry:ФPSⅡ)都在下降,当使用浓度达4mg·L-1时,下降的数值和相比已达差异显著水平。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NPQ)随着使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光合作用放氧速率、叶绿体ATP合酶活性、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NR)活性都随着镉浓度增加而不断降低,镉浓度达4mg·L-1时,和对照相比已达差异显著水平,而NO-3的含量增加。说明浮萍受镉胁迫后产生了光抑制,不但降低了光合速率也对NO-3的还原产生抑制作用,导致NO3-在叶片内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萍 镉胁迫 叶绿素荧光参数 叶绿体ATP合酶 硝酸还原酶
下载PDF
小蔓长春花的生物学特性及种苗繁殖 被引量:12
17
作者 张宗勤 杨金祥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14-317,共4页
对小蔓长春花的生物学特性及种苗繁殖的初步研究证明该植物适宜于陕西关中等地生长。种苗繁殖以扦插或离体快繁较佳。扦插无论选用顶芽或茎段插穗,用100mg/LNAA快蘸处理比较适宜;离体快速繁殖采用MS基本培养基附加NAA... 对小蔓长春花的生物学特性及种苗繁殖的初步研究证明该植物适宜于陕西关中等地生长。种苗繁殖以扦插或离体快繁较佳。扦插无论选用顶芽或茎段插穗,用100mg/LNAA快蘸处理比较适宜;离体快速繁殖采用MS基本培养基附加NAA0.02mg/L、GA2.0—4.0mg/L和BA1.0mg/L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蔓长春花 生物学特性 繁殖 扦插 微繁殖
下载PDF
部分微量元素对家蚕产(造)卵性影响研究初报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烈 刘重盈 +2 位作者 白克明 宋新华 李亚清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93-95,共3页
在家蚕幼虫第 4、5龄期 ,添食一定量的微量元素锌、锰 ,能增加蛹体内锌、锰元素含量 ,减少退化卵发生数量 ,从而显著增加家蚕的产 (造 )卵数量 ;添食甲状腺素 ,促进家蚕的代谢率 ,加速蛋白质的合成 ,增加蚕蛹体重量 ,从而显著增加家蚕的... 在家蚕幼虫第 4、5龄期 ,添食一定量的微量元素锌、锰 ,能增加蛹体内锌、锰元素含量 ,减少退化卵发生数量 ,从而显著增加家蚕的产 (造 )卵数量 ;添食甲状腺素 ,促进家蚕的代谢率 ,加速蛋白质的合成 ,增加蚕蛹体重量 ,从而显著增加家蚕的产 (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添食 微量元素 造卵数量
下载PDF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矩阵检测法测定小蔓长春花中长春胺 被引量:3
19
作者 侯恩太 李多伟 +3 位作者 倪士峰 王英娟 韩丽娟 王乐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5期13696-13698,共3页
[目的]建立测定小蔓长春花中长春胺含量的方法,测定不同年龄不同采收季节小蔓长春花中长春胺含量。[方法]采用Inert-silODS-3色谱柱(4.6mm×150mm,5μm),以Waters-2996PDA为检测器,外标法定量。流动相为甲醇-1%二乙胺(磷酸调pH值至7... [目的]建立测定小蔓长春花中长春胺含量的方法,测定不同年龄不同采收季节小蔓长春花中长春胺含量。[方法]采用Inert-silODS-3色谱柱(4.6mm×150mm,5μm),以Waters-2996PDA为检测器,外标法定量。流动相为甲醇-1%二乙胺(磷酸调pH值至7.5,体积比65:35),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79.5nm。[结果]长春胺在0.05~0.50m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2=0.99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71%(n=5),RSD=2.23%。长春胺峰保留时间为10.8min。[结论]该检测方法可用于小蔓长春花药材的质量监控。不同生长年龄不同采收季节小蔓长春花中长春胺含量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蔓长春花 长春胺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二极管阵列检测
下载PDF
黎药艾纳香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庞玉新 元超 +1 位作者 胡璇 黄璐琦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1-95,共5页
目的:研究黎药艾纳香的抗菌活性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和波谱学技术对艾纳香进行系统化学成分分离和鉴定。结果:从黎药艾纳香中共分离得到12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7-二羟基香豆素(1)、蚱蜢酮(2)、反... 目的:研究黎药艾纳香的抗菌活性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和波谱学技术对艾纳香进行系统化学成分分离和鉴定。结果:从黎药艾纳香中共分离得到12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7-二羟基香豆素(1)、蚱蜢酮(2)、反式对羟基桂皮酸(3)、双(4-羟苄基)醚(4)、原儿茶酸(5)、原儿茶醛(6)、3-(hydroxyucetyl)indole(7)、咖啡酸乙酯(8)、sterebin A(9)、eugenyl-O-β-D-glucoside(10)、4-allyl-2,6-dimethoxyphenol glucoside(11)、blumeaene K(12)。抗细菌活性评价显示化合物4对枯草芽孢杆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MIC值为64μg/mL,化合物1、4、5、6、8、11、12分别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具有不同程度抑制活性。结论:其中,化合物1~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该研究有助于阐明艾纳香抗菌药效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纳香 抗菌 黎药 化学成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