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4/5单节段融合对不同腰椎Roussouly分型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和临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焦海斌 胡学昱 +3 位作者 黄培培 梁卓文 段伟 王哲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05-414,共10页
目的:探讨腰椎单节段(L4/5)融合对不同腰椎Roussouly分型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我院2008年3月~2012年3月行L4/5节段融合的患者317例,共纳入具有健康相邻节段、随访≥3年、资料齐全者51例.男25例,女26例,平... 目的:探讨腰椎单节段(L4/5)融合对不同腰椎Roussouly分型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我院2008年3月~2012年3月行L4/5节段融合的患者317例,共纳入具有健康相邻节段、随访≥3年、资料齐全者51例.男25例,女26例,平均年龄43.45岁.依据腰椎前凸顶点位置将腰椎矢状位曲线分为四型(Roussouly分型):Ⅰ型,顶点位于L5椎体或者L4/5椎间隙;Ⅱ型,顶点位于L4底部或者中部;Ⅲ型,顶点位于L4上部或者L3/4椎间隙;Ⅳ型,顶点位于L3椎体及其以上.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行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JOA评分,测量腰椎前凸角(LL)、上半圆(UP arc)、L4/5椎间前凸角(I-VA4-5)、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C7垂线骶骨距离/股骨头骶骨距离比值(C7PL/SFD ratio),术前相邻节段评估应用MRI Modified Pfirrmann Scale(Modic)量表分析,随访应用UCLA量表结合脊柱退变稳定性标准评估影像学相邻节段退变(rASD)情况.结果:本组腰椎Roussouly分型的分布如下:Ⅰ型10例(19.61%),Ⅱ型15例(29.42%),Ⅲ型20例(39.22%),Ⅳ型6例(11.76%).平均随访42.58个月(36~67个月).Ⅰ型: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LL、UP arc、和SS较术前显著提高,PT减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Ⅱ和Ⅲ型:LL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而SS、PT、PI无显著性变化,Ⅱ型末次随访时UParc较术前和术后显著提高.Ⅳ型:LL、UP arc、SS、PT和PI手术前和术后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各型术后及随访时的IVA4-5较术前提高,而C7PL/SFD比值减小,各型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VAS、ODI和JOA评分与术前相比显著改善.本组病例中rASD发病率为17.64%,rASD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发现:年龄、随访时间、IVA4-5、PI是显著危险因素.结论:单节段融合可显著增加节段前凸角,但在不同腰椎Roussouly分型中对脊柱-骨盆参数的影响有所不同.节段椎间角度是ASD的显著危险因素,年龄越大,随访时间越长,PI值较高时较容易发生rAS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邻节段退变 l4/5椎间融合 l4/5椎间角 Roussouly分型
下载PDF
椎板间隙成形技术在经椎板间入路完全内窥镜下手术治疗L4/5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2
作者 李亚伟 王冰 +4 位作者 吕国华 李磊 戴瑜亮 李鹏志 涂志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3-199,共7页
目的 :评价椎板间隙成形技术在完全内窥镜(full-endoscopic,FE)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L4/5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2月~2013年8月,我院应用FE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例,男60例,女30例;年... 目的 :评价椎板间隙成形技术在完全内窥镜(full-endoscopic,FE)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L4/5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2月~2013年8月,我院应用FE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例,男60例,女30例;年龄22~68岁,平均41.4±13.3岁。其中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8例(A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2例(B组)。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影像学参数、围手术期指标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参照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2年以上,平均34.8±4.0个月(25~42个月)。A组患者FE术中均需进行椎板间隙成形技术预处理骨性椎板窗,而B组患者未行椎板间隙成形技术。两组患者术前椎间盘突出类型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A组患者以肩上型椎间盘突出为主(29/38,76.3%),而B组患者以腋下型椎间盘突出最常见(34/52,65.4%)。除A组在手术时间明显大于B组外(分别为73.1±9.7min和55.2±7.5min,P<0.05),两组在住院天数、重返工作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良率分别为84.2%和86.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尽管FE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L4/5椎间盘突出症需术中采用椎板间隙成形技术预处理骨性椎板窗而延长手术时间,但仍可以获得与L5/S1节段一致的良好临床疗效,而且并未增加术后神经损伤和腰椎不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内窥镜 经椎板间入路 椎板间隙成形术 l4/5椎间盘突出症
下载PDF
基于CT图像的腰椎L4/5节段三维重建及3D打印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媚璇 杨洁 +1 位作者 王晓宇 赵改平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CAS 2020年第4期187-190,共4页
目的基于CT图像进行三维建模与3D打印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腰椎L4/5节段实体模型,供腰椎受力情况参考。方法基于CT扫描数据,运用医学图像处理软件Mimics和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建立两组罹患腰椎管狭窄症的腰椎L4/5节段三维实体模型... 目的基于CT图像进行三维建模与3D打印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腰椎L4/5节段实体模型,供腰椎受力情况参考。方法基于CT扫描数据,运用医学图像处理软件Mimics和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建立两组罹患腰椎管狭窄症的腰椎L4/5节段三维实体模型,并结合3D打印技术,将病变的三维实体模型打印出来。结果建立了两组L4/5节段罹患腰椎管狭窄症的腰椎模型,以及其椎间盘部分。为研究腰椎管狭窄症提供了准确的模型参考。结论建立与打印的腰椎L4/5节段模型,为临床治疗以及生物力学分析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l4/5节段 腰椎管狭窄症 MIMICS Geomagic studio 3D打印技术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L4/5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3
4
作者 朱益品 黄如根 +1 位作者 陶秀传 徐熙 《微创医学》 2021年第5期630-633,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L4/5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LLDH)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的30例L4/5 FLLDH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采用...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L4/5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LLDH)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的30例L4/5 FLLDH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采用VAS评分评估手术前后腰腿部疼痛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手术后腰腿部功能恢复程度。结果3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切口长度(1.52±0.45)cm,手术时间(92.34±16.15)min,术中出血量(51.30±10.80)mL,下床时间(4.45±0.85)d,住院时间(6.21±2.26)d。术后3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腰部、腿部VAS评分和ODI均明显低于术前(均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L4/5 FLLDH的近期疗效显著,患者创伤小、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镜技术 l4/5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孔镜BEIS技术
下载PDF
C5-6、T12-L1、L4-5椎间盘与相邻椎体的压缩力学特性 被引量:9
5
作者 李建军 张远石 +2 位作者 王溪源 赵宝林 马洪顺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2010年第3期193-196,共4页
对比分析C5-6、T12-L1、L4-5椎间盘与相邻椎体的压缩力学性质,确定不同部位的椎间盘与相邻椎体是否具有不同的压缩力学性质。人死后1 h内解剖取出死者C1-S1脊柱标本,以线锯切取C5-6、T12-L1、L4-5椎间盘与相邻椎体标本各13个。在日本岛... 对比分析C5-6、T12-L1、L4-5椎间盘与相邻椎体的压缩力学性质,确定不同部位的椎间盘与相邻椎体是否具有不同的压缩力学性质。人死后1 h内解剖取出死者C1-S1脊柱标本,以线锯切取C5-6、T12-L1、L4-5椎间盘与相邻椎体标本各13个。在日本岛津电子万能实验机上进行实验。实验速度为5mm/min,以统计分析和t检验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L4-5组椎间盘与相邻椎体最大载荷大于T12-L1和C5-6组,差异显著(P<0.01);C5-6组最大位移大于L4-5组和T12-L1组,差异显著(P<0.01);L4-5组椎间盘与相邻椎体最大应力大于C5-6和T12-L1组,差异显著(P<0.01);C5-6组椎间盘与相邻椎体最大应变大于L4-5和T12-L1组,差异显著(P<0.01)。C5-6、T12-L1、L4-5椎间盘与相邻椎体标本的压缩力学性质有一定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脊柱 C5-6 T12-l1 l4-5 压缩 力学性质 对比分析
下载PDF
发散式冲击波疗法治疗L_(4~5)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8
6
作者 林忠华 李小梅 +1 位作者 郭进华 郭苗苗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观察发散式冲击波疗法(radial shock wave therapy,RSWT)治疗L4~5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采用发散式冲击波疗法治疗;对照组29例,采用传统针刺方法治疗。记录治疗前、治... 目的观察发散式冲击波疗法(radial shock wave therapy,RSWT)治疗L4~5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采用发散式冲击波疗法治疗;对照组29例,采用传统针刺方法治疗。记录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及治疗后4周两组的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下腰痛评分,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的下腰痛评分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总体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发散式冲击波疗法治疗L4~5椎间盘突出症效果优于传统针刺方法。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散式冲击波 l4~5 椎间盘突出症
下载PDF
人脊柱C5-6、T6-7、L4-5椎间盘归一化蠕变函数 被引量:1
7
作者 董心 贺家宁 +1 位作者 马洪顺 罗民 《吉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5-38,共4页
对 9例 1 9~ 35岁新鲜的C5 6椎间盘、9例新鲜的T6 7椎间盘和 1 0例L4 5椎间盘进行了蠕变实验研究。模拟人体体温 36.5± 0 .5℃ ,对试样施加 30 0N的载荷 ,测得了椎间盘蠕变效应 ,得出其应变 时间曲线 ,经数学处理得出椎间盘蠕变... 对 9例 1 9~ 35岁新鲜的C5 6椎间盘、9例新鲜的T6 7椎间盘和 1 0例L4 5椎间盘进行了蠕变实验研究。模拟人体体温 36.5± 0 .5℃ ,对试样施加 30 0N的载荷 ,测得了椎间盘蠕变效应 ,得出其应变 时间曲线 ,经数学处理得出椎间盘蠕变函数和归一化蠕变函数及其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5-6 T6-7 l4-5 椎间盘 归一化蠕变函数 人体脊
下载PDF
L_(4~5)椎间隙“把持式”锐角侧入路硬脊膜外腔穿刺术临床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胡彬 段雨杉 +4 位作者 王晓艳 吴仲烨 任斐 李玲霞 张兆伟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2期106-108,118,共4页
目的分析硬-腰联合麻醉L4-5椎间隙"把持式"锐角侧入路硬脊膜外腔穿刺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12月ASA分级Ⅰ~Ⅲ级硬-腰联合麻醉病例。患者采用侧卧位,Tuffier’s线确定脊柱间隙,L4-5椎间隙之间硬-腰联合麻醉套针... 目的分析硬-腰联合麻醉L4-5椎间隙"把持式"锐角侧入路硬脊膜外腔穿刺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12月ASA分级Ⅰ~Ⅲ级硬-腰联合麻醉病例。患者采用侧卧位,Tuffier’s线确定脊柱间隙,L4-5椎间隙之间硬-腰联合麻醉套针穿刺(针内针型)。正中入路、锐角侧入路,"把持式"方法穿刺。硬外穿刺、腰穿任何一方累计三次失败者,改用其他方法。硬外穿刺一次成功病例数,硬外、腰麻穿刺针触及到神经病例数,硬外穿刺耗时,穿刺后第6天腰痛病例数,置管顺畅否,引流脑脊液情况。结果统计到符合条件的病例261例所用穿刺方法:正中入路穿刺法(Z组)133例、"把持式"锐角侧入路穿刺法(B组)128例。Z组较B组单次穿刺用时短(P〈0.05);麻醉后第6天腰痛发生率高(P〈0.05);腰穿一次成功率低(P〈0.01);腰穿碰到神经、置管有阻力、脑脊液引流不畅发生率高(P〈0.01)。结论 L4-5间隙硬外穿刺,"把持式"锐角侧入路优于正中入路,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5椎间隙 “把持式” 锐角侧入路 硬膜外腔穿刺术
下载PDF
人脊柱C5.6、T6.7、L4.5椎间盘归一化蠕变函数
9
作者 罗民 唐广志 +1 位作者 隋福革 马洪顺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67-168,F003,共3页
报导了对 9例 1 9- 35岁新鲜 C5.6椎间盘 ,9例新鲜 T6.7椎间盘和 1 0例 L4.5椎间盘进行的蠕变实验研究。模拟人体温 36.5℃± 0 .5℃ ,对试样施加 30 0牛顿载荷 ,测定椎间盘蠕变效应 ,得出应变——时间曲线 。
关键词 C5.6椎间盘 T6.7椎间盘 l4.5椎间盘 归一化蠕变函数 生物力学
下载PDF
脊柱后路椎间盘镜治疗L4-5椎间孔狭窄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卫辰 何新民 +3 位作者 凌樵 彭峰 游凤军 陈国富 《河北医学》 CAS 2014年第7期1137-1140,共4页
目的:研究椎间盘镜经脊柱后路治疗L4-5椎间孔狭窄的疗效情况。方法:自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于我院共计有46例病患被确诊。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行肌间隙入路椎间融合术式治疗,观察组则行椎间盘镜经脊柱... 目的:研究椎间盘镜经脊柱后路治疗L4-5椎间孔狭窄的疗效情况。方法:自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于我院共计有46例病患被确诊。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行肌间隙入路椎间融合术式治疗,观察组则行椎间盘镜经脊柱后路术式治疗。对比两个组别不同治疗术式疗效以及治疗前后JOA评分。结果:观察组优为73.91%(17/23),总有效率为95.65%(22/23),显著高于对照组43.48%(10/23),73.91%(17/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3个月的JOA评分为24.1±1.2,治疗后6个月的JOA评分为24.4±1.1,治疗后12个月的JOA评分为24.5±1.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3.5±0.7,23.7±1.0,23.7±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以椎间盘镜经脊柱后路进行治疗L4-5椎间孔狭窄,疗效更佳,同时可明显提升病患JOA评分,促进病患恢复,值得临床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路 椎间盘镜 l4-5 椎间孔狭窄
下载PDF
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4/5并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附41例报告) 被引量:7
11
作者 徐峰 张同会 +3 位作者 蔡贤华 杨楚枫 李涛 徐斌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6年第4期206-209,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下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4/5并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1例腰4/5并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运用局麻+监护在C臂机透视下分节段行靶向穿刺,经皮内窥镜椎间孔入路下行...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下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4/5并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1例腰4/5并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运用局麻+监护在C臂机透视下分节段行靶向穿刺,经皮内窥镜椎间孔入路下行髓核摘除术。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Mac 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4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更改术式,术后无神经根损伤、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为72~106 min,平均(85±12.4)min。术中出血量为(30±5)ml。41例术后随访18~24个月,平均20.5个月;术后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而且随随访时间延长,VAS评分下降越明显(P〈0.05)。按Mac Nab标准评定疗效优良率95.1%。本组41例均无复发。结论经皮内窥下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4/5并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切口小、创伤小、并发症少、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可靠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窥下镜椎间盘切除术 椎间孔入路 疗效
下载PDF
人体腰椎L4~5节段有限元建模及分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颜文涛 赵改平 +3 位作者 方新果 郭昊翔 马童 凃意辉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12-618,共7页
本文基于CT图像数据结合图像处理软件建立人体腰椎L4~5节段有限元模型,进行前屈、后伸、侧弯和轴向旋转工况下的生物力学特性分析。首先,选择一名正常志愿者腰椎L4~5节段的CT图像数据建立三维模型,模型包括椎体、椎间盘、软骨终板... 本文基于CT图像数据结合图像处理软件建立人体腰椎L4~5节段有限元模型,进行前屈、后伸、侧弯和轴向旋转工况下的生物力学特性分析。首先,选择一名正常志愿者腰椎L4~5节段的CT图像数据建立三维模型,模型包括椎体、椎间盘、软骨终板、连接韧带和小关节突关节等部分,在前屈、后伸、侧弯和轴向旋转工况加载下进行生物力学性能的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腰椎模型几何形态逼真且验证有效,在500、1000、1500和2000N分布压力下,腰椎L4~5有限元模型的轴向位移分别为0.23、0.47、0.76、1.02mm,与前人在相同条件下离体实验和有限元分析的研究相近,几种情况下腰椎整体及椎间盘的应力分布符合腰椎的生物力学特性。因此,本文所建立的腰椎L4~5节段有限元模型能有效地模拟腰椎的生物力学特性,为后续腰椎植入物的生物力学性能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l4~5节段 有限元建模 生物力学特性
原文传递
Radi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dsat Collection 1 Dataset 被引量:1
13
作者 Shuang Li Weile Wang +1 位作者 Sangram Ganguly Ramakrishna R. Nemani 《Advances in Remote Sensing》 2018年第3期203-217,共15页
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long-term radiometric performance of the USGS new released Landsat Collection 1 archive, including the absolute calibration of each Landsat sensor as well as the relative cross-calibration amo... 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long-term radiometric performance of the USGS new released Landsat Collection 1 archive, including the absolute calibration of each Landsat sensor as well as the relative cross-calibration among the four most popular Landsat sensors. A total of 920 Landsat Collection 1 scenes were evaluated against the corresponding Pre-Collection images over a Pseudo-Invariant Site, Railroad Valley Playa Nevada, United States (RVPN). The radiometric performance of the six Landsat solar reflective bands, in terms of both Digital Numbers (DNs) and at-sensor Top of Atmosphere (TOA) reflectance, on the sensor cross-calibration was examined. Results show that absolute radiometric calibration at DNs level was applied to the Landsat-4 and -5 TM (L4 TM and L5 TM) by –1.119% to 0.126%. For L4 TM and L5 TM, the cross-calibration decreased the radiometric measurement level by rescaling at-sensor radiance to DN values. The radiometric changes, –0.77% for L4 TM, 0.95% for L5 TM, –0.26% for L7 ETM+, and –0.01% for L8 OLI, were detected during the cross-calibration stage of converting DNs into TOA reflectance. This study has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long-term radiometric performance for the Landsat Collection 1 archive is promising. Supports of these conclusions were demonstrated through the time-series analysis based on the Landsat Collection 1 image stack. Nevertheless, the radiometric changes across the four Landsat sensors raised concerns of the previous Landsat Pre-Collection based results. We suggest that Landsat us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differences in results from Pre-Collection and Collection 1 time-series data se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AT Collection 1 CROSS-CAlIBRATION landsat-4 (l4) THEMATIC MAPPER (TM) landsat-5 (l5) THEMATIC MAPPER (TM) landsat-7 (l7) Enhanced THEMATIC MAPPER Plus (ETM%PlUS%) landsat-8 (l8) Operational land Imager (OlI)
下载PDF
经腹椎间盘切吸术在CT下L4/5间盘的探讨与L5/S1间盘的临床应用
14
作者 夏崇举 孙柏田 +3 位作者 张伟权 刘东红 靖立新 李少泉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2006年第5期115-117,共3页
目的:研究与探讨CT下L4/5椎间盘前入路经腹穿刺切吸术的可行性,适应症的范围。前入路经腹穿刺L5/S1椎间盘摘出术的临束应用。方法:146椎间盘经腹穿刺切吸术5例患者全部在CT下完成手术。经腹穿刺L5/S1椎间盘切吸术238例患者多数在DSA... 目的:研究与探讨CT下L4/5椎间盘前入路经腹穿刺切吸术的可行性,适应症的范围。前入路经腹穿刺L5/S1椎间盘摘出术的临束应用。方法:146椎间盘经腹穿刺切吸术5例患者全部在CT下完成手术。经腹穿刺L5/S1椎间盘切吸术238例患者多数在DSA下完成手术。结果:CT下146椎间盘经腹穿刺切吸术的5例患者均获得成功,成功率有效率为100%,一年追踪回访突出部位基本回纳;解除突出部位对神经根的压迫,临床症状消失。经腹穿刺L5/S1椎间盘切吸术238例患者,手术成功率100%总有效率96.6%,显效率86.9%。结论:通过5例患者的临床应用证实CT监控下146经腹穿刺切吸术的可行性,经腹穿刺L4/5.L5/S1椎间盘切吸术具有创伤小、康复快、有效率高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切吸术 经腹 CT下l4/5 l5/S1 腰椎间盘突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